纳税评估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纳税评估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纳税评估论文

纳税评估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务风险

一、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企业的税务风险依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分类。按税务风险的内容划分,可分为:所得税、增值税等具体税种的风险;违反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等而产生的风险。根据税务风险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事前风险、事中风险和事后风险。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有普遍性、损失性和可控性三大特点。普遍性指中小企业税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损失性是指企业一旦发生税务风险,必定会给自身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除了在经济上遭受直接的损失,其声誉还可能受到损害。可控性主要指在一定程度上该风险能被人为控制。税务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虽然我们不能消除这种可能性,但可以做到“未雨绸缪”。企业可以采取各种防护措施,控制税务风险使其遭受的损失最小化。

二、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税务风险意识较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相关人员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有的企业管理者之所以没有提高税务风险意识,是因为他们在税务风险和税务风险管理之间权衡利弊,综合考虑后选择了前者,也就是任其税务风险意识淡薄。有的财务相关人员是因为其专业能力低、职业道德水平低等导致其税务风险意识低,有的财务人员则是思量权衡后选择“偷懒”,不努力工作和真心付出。

(二)企业内部相关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管理制度的全面性。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相关内部控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缺乏基本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使得管理无章可循;财务管理方面随意性大,岗位设置不合理,难以保证资料真实性和全面性;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不及时,效率低下。一些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对其自身的重要性,例如,有的企业认为一人多岗不仅节约成本且提高工作效率。大多企业即使认识到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但为了所谓的“方便”而选择忽视,将大多数财务工作交给记账公司或者会计师事务所。

(三)企业不重视纳税筹划。大多数中小企业对税收筹划不了解、不重视,为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一心只想少缴税而采取非法手段,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税务风险,最终使企业承受惨重的损失。一些企业对我国的税法不熟悉甚至完全不了解我国的税收政策,不能及时准确地区分和知晓自身涉及哪些税种,可能因此多缴税或少缴税。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经济更好地发展,我国税收政策必然要与时俱进,而有些企业不能根据政策变化及时制定或调整税收筹划方案,导致企业违法有关法律法规,遭受处罚。还有一些企业采取纳税筹划中不当的避税筹划方式,最后给自身带来损失。

(四)税收法规变动较为频繁。我国税收政策变化频繁,以增值税为例,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业纳入试点。2017年7月,增值税率从四档变为三档,分别是17%、11%、6%。2018年5月,增值税税率变为16%、10%、6%这三档。2019年4月1日起,税率又修改为13%、9%和6%。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有关增值税的政策“几经波折”。税收政策变动很频繁,企业的生产经营、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等多方面都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而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关财务人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重新了解和学习,若没有正确理解这些政策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企业很容易遭受税务风险。

(五)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弊端我国税务机关被赋予的权力之一是税收行政立法权,被授权的税务机关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依照一定程序制定税收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做出行政解释等。为了完成税收计划或谋取个人利益,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人员可能会滥用该权力,使得中小企业遭受税务风险。我国的税务机关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即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对一些征纳事项具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有的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标准,中小企业为了少缴税等自身利益,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去讨好执法人员,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 中小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措施

(一)强化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无法完全规避,只能将其降低至企业可接受范围甚至最小。最关键、最重要的应对措施是提高企业管理者、财务人员乃至普通员工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防范税务风险不仅仅需要公司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更需要其他员工的积极配合。首先,企业高层自身应意识到税务风险防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公司应定期组织有利于增强员工税务风范风险意识的培训,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活动。全体员工应该有强烈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强化税务风险防范对企业经营和自身利益的重要性,积极了解和学习国家的最新税收政策,共同参与和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在公司内营造防范税务风险的良好氛围,使企业文化更为优秀。

(二)加强企业相关制度建设。中小企业要想做好税务风险应对,必须从自身情况出发,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避免一人身兼多职、权责不清等问题,从而降低税务风险。首先,明确责任机制,制定详细的工作规范,明确职责权限尤其是财务人员的权限。其次,保持税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独立性,并使其在权责上能够相互制衡与监督。最后,建立有关税务风险的奖惩制度,制定企业税务风险损失的范围、条件等细则,使税务风险防范与员工利益挂钩,从而减少员工“偷懒”的现象,对在税务风险防范工作中表现好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给企业造成税务风险的员工实施相应的惩罚。

(三)重视纳税筹划工作。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资金较少,企业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广开财源上,要更注重有效控制内部和外部成本,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纳税筹划是企业做到节流的最佳手段之一,在合法的前提下,降低纳税成本,有利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不违反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调整自身经济活动,选择最佳纳税方案,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由于纳税筹划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策划活动,策划者需要非常熟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做好事前筹划工作,在经济业务未发生时周密安排,同时还要坚持灵活性原则,纳税筹划方案随时间、地点、法律法规环境以及活动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方案。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税收政策的研究,准确理解税收筹划;加大对税务及财务部门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考虑经营各环节的税负影响,做好税赋策略,提升企业的现金流入量。

(四)建立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制度。对于外部原因,中小企业所能做的较少,但在自身方面,中小企业可以构建一个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认知度和敏感度,定期对企业的涉税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评价,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判断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高低和损失性的大小。中小企业应规范企业内部涉税环节,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网络税务信息平台,实现企业税务信息适度共享,也为内部相关人员提供一条快速查询有关信息的渠道,便于及时识别税务风险,做到有效防范。

(五)加强信息沟通。我国税收政策的变动频繁,中小企业可以聘用专业人士或求助于中介机构,正确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并对其做出及时的反映,有效解决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尽量保证企业的财务设置方面与国家税收政策同步更新。另外,企业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定期主动地与税务机关进行交流与沟通,咨询有关税收的专业知识和优惠政策,努力构建良好且稳定的税企关系。企业也应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保证各部门之间工作相互配合,及时了解、学习和分享国家税收方面的变动,从而掌握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六)加大税务风险监督力度。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执法人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中小企业可以说是处于弱势地位。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除了遵守法律法规,还应该做好监督的工作。税务风险监督包含两方面,一是对企业内部的监督,二是对税务机关的监督。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正常有效运行需要税务风险监督机制的保证。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各部门的管理,对企业自身的税务工作和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同时,企业还应对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督促税务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和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自己,必要时咨询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基于广东省实证调研数据[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26(02):83-87.

纳税评估论文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经济;财税;挑战;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税工作即将面临新的挑战。财税工作作为促进我国开展各项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部门,对社会财务支配工作和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网络时代下,新经济财税工作的长远发展,新经济财税工作管理体系和政策必然要进行全面改革,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2网络时代下,新经济财税工作面临的挑战

2.1财税目标方面

财税工作的正常开展通常都是以财税知识理论作为当前经济财税分配工作的基础,根据当前税务的标准来规划经济财税工作。所以,网络时代下,新经济财税工作的正确开展首先要结合实际财务税收要求和经济发展策略,科学合理的设定新经济财税工作的发展目标,明确好财税工作主体。其次,为了保证财税工作的平稳发展,新经济财税工作可以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采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对经济财税部门结构进行科学完善与改进。最后,为了实现我国财税工作的平稳、长效发展,加强对财税体系管理的优化设计,制定好科学的财税目标,为我国财税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2.2财务审核方面

网络时代下新经济财税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的两方面:一方面,财税部门必须注重财务审核工作的规范性。大多数企业财税管理部门在进行财务报销和采买进项税整理工作时,因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内部增值税的转接工作与附加税的审核不能在企业规定时间内交接完成,致使财税工作出现了税务方面的纰漏,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财税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财务审核结果的不准确性。因财税工作会涉及到诸多的账目和资金流转问题,如果财税账目没有精准的处理,就会给企业财税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财税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所以,在企业财税管理工作中,财税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公司财税项目和资金报账,准确掌握财税数据。

2.3纳税申报方面

在我国新常态经济下,经济税务结构强调的是结构增长的平稳性,在已有的经济发展条件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建立在经济税务工作的可行性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当前纳税申报工作也即将面临着申报表格精准定位和表格财账数目与实际消费情况不符的双重挑战。在申报表的准确定位上:企业填写纳税申报表单时必须严格按照当地的财税标准来填写税收相关资料,若企业有增值业务的也要严格按照增值税的相关流程进行申报,避免偷税漏税情况的发生,因为,增值税的申报工作需要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对增值税数据情况进行审核和上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财务税收人员就容易出现偏差,造成纳税申报表不能准确定位的情况发生。纳税申报表内填写的申报数目与实际情况相符。大多数企业相关财税管理人员在统计申报表格时,经常会出现申报表格内数据与实际账目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是由于财税人员在对进项税金额填写时没有与实际金额不一致,或是由于其他多种原因造成的税务遗漏,不管哪种情况,都会给企业财税纳税申报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2.4财税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方面

财税工作的重要工作管理人员是会计,网络时代下,给新经济财税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对相关的数据整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根据社会经济财务整改需求对财务部门工作进行信息化技术的操作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充分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税管理技能,使企业财税的申报工作,财税审核和管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企业还要根据财务发展需要,招聘更多的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会计人员,定期的组织从业人员财税风险意识技能培训,对财税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风险预估,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为企业财税资金管理做好安全保障。

3加强网络时代下,新经济财税工作的管理对策

3.1加强财务审核工作的管理

财税人才管理层面。财税管理工作人员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除了要掌握网络的基本操作知识外,还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借助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增强自身的财税知识储备量。为了顺应时展,满足财务发展各项需求,财税人员不仅要学习财税的相关管理知识,还要学习高等数学、法律、经济金融发展和财税风险预测等相关书籍。除此之外,财税审核人员还有不断创新财税管理技能,将组织管理、经济风险预测评估和法律等相关财税知识融入到平时的会计审核工作中,以此提高会计的审核技能。企业管理层面。企业为了有效提升内部的财税审核工作:一是明确好各项增值税的账目金额。对进项税、减免税和销项税等其他相关财税的具体金额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管理,将增值税的管理归纳到企业的财税月末总结中,避免财务申报的遗漏影响到下个月的财税审核工作。二是,明确好企业财务税率的审核工作。不同的税率要做到精细的分类,比如相同的税率业务,其发票种类不同,把具体的票据类别可以分为未开发票、专用发票以及财税检查等其他的票据类别,并做好合理地使用税率,同时要具体分清企业中存在的租赁资产与销售物品的税率。三是,增设未交增值税管理科目。对未缴纳的增值税预征款项、简易办法统计的应交税额以及不同类别的税率计算进行具体的区分。

3.2优化财税管理

首先,相关财税管理部门要明确好各级政府部门的财税管理工作,全面优化和创新财税管理体系,形成一个由高到低、自上而下的等级管理制度。其次,对以前政府部门存在的历史债务遗留问题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和财税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比较高的处理方案。地区政府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款项,自主筹资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减少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

3.3优化财税工作流程

合理利用财税管理政策规定,优化财税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相关企业要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实际情况对财税政策进行合理的宣传,并有针对性的对其内部财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改革,落实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增值税票据价格,引导企业供货商对票据的专票专用,区分好各类票据的税率,为财税管理工作的平稳、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善增值税申报表。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增值税申报表信息资料进行详细的填写,并对其进行系统录入,保证申报表的真实、准确性。

3.4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性培训

网络时代下,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新经济财税工作的管理水平,财税工作人员要不断完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和专业技能。依据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财税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优化与创新。企业部门也应不定期的组织员工进行财税管理知识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实战演练,充分体会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信息化的方便与快捷。同时,专业化的网络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财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使财税人员管理水平紧跟时展步伐,有利于实现我国财税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此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对财税中可能出现常见技术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精确的技术过程讲解。

4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下,新经济财税工作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相关财税政策,不断优化和改革财税管理体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性培训,不断提升财税工作人员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步、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莹.网络时代下新经济财税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财经界,2020(32):225-226.

【2】江晓枫.探究网络时代下新经济财税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财会学习,2018(34):138-139.

【3】马彦宁.关于新常态经济下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分析及对策探讨[J].纳税,2017(24):10+13.

纳税评估论文范文3

关键词:税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税法》课程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课,64学时,授课主要包括税收基础理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征管法三部分内容。授课方式主要是通过知识点和例题讲解各个税种,课后安排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尽管每节课授课内容充实,时间安排紧凑,但是学时有限导致主要只能讲授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其他税种都仅仅是简单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我国税制。课程内容比较重视理论部分的讲解、对于税收实务部分基本不讲,而税收实务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个税种,但是理论课程已经挤占了全部课时,实务部分就讲不到了,导致学生知道税种也会做题,但理解如何具体报税。因而有必要将“翻转课堂”融入到税法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应方案设计,以改变现状,提升教学效果。“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前期的学习阶段是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抽取自己有空的时间,只要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教室、寝室或者其他任何环境里,都可以进行税法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做到随时暂停,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有充足时间可以记录下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问题。同时没有跟上的地方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使学生真正对每个知识点深刻理解和掌握。翻转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模式,其教学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高校教育课程内容多时间紧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税法》课程教学的设计步骤

税法课程的知识点相对独立,适合录制教学小视频,尤其是税收实体法部分。比如流转税和所得税法等,每个税种的法律规定是根据各个税种的特征制定的。因此,每个税种都可以根据其难易程度和特点,录制不同的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观看视频内容,对于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听懂。目前我们学校采用的在线教学平台是智慧树平台。

(一)《税法》课程课前部分

教师:(1)每次上课前通过智慧树平台推送教学任务(视频、PPT、讲义、练习、思考题、模拟实训等);(2)在线答疑。学生:(1)根据老师在智慧树平台的学习任务,在线自主观看《税法》课程视频;(2)思考老师布置的思考题;(3)通过智慧树平台的讨论区留言、知道班级群、微信群、QQ群等方式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二)《税法》课程课上部分

教师:(1)评估学生课下的学习效果(采取方式是由易到难的习题测试学生的水平);(2)汇总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和讲解(注意课堂部分的学习任务不是课前学习任务的简单重复,而是帮助学生拓展资源、深化教学视频中的税法知识点);(3)重点税种的纳税申报讲解(结合课程中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对税务局或者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研,使学生熟悉掌握纳税申报工作的具体流程与方法);(4)重难点总结。学生:(1)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2)对老师讲到的重难点记录;(3)纳税申报仿真操练。

(三)《税法》课程课下部分

教师:(1)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调研小论文等进行评价、评分;(2)教学反思及调整;(3)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前学习、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1)巩固及提高练习;(2)参与同班同学任务讨论、评价;(3)完成相关作业及测试。

二、“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税法》课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视频课制作、平台建设维护

教学视频制作和网络平台建设维护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技术基础,教师对于过于专业的视频的录制、剪辑、,网络平台维护等并不是十分了解,目前,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各大高校均聘请了专门的技术公司负责视频的录制、剪辑、技术加工以及网络平台的建设。而且老师在选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学生视角改进完善,根据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限,建议课程应控制在15-20分钟,视频可以以某个知识点或者某几个关联知识点为单位,应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我们学校采用的是智慧树平台,它有个专门的售后QQ群,专门解决各大高校老师在平台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使用高校比较多,所以会出现各种情况,比如上传网站的资源会有自动丢失的情况,有时候网站突发不能使用等情况。所以网站要保证稳定性。同时教师要准备相应配套资源,比如课程的短视频、PPT、练习题、章节测试等。

(二)学生对翻转课堂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如果学生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成绩差距较大,说明部分学生不适应翻转课堂模式。比如学生在课前自学阶段没有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老师课上已经不再是知识点的重复,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无法领会教师的“解惑”,就会出现比传统课堂更差的效果,这也说明了翻转课堂优势的发挥是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部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翻转课堂在《税法》课程中教学设计以及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翻转课堂是未来《税法》课程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通过翻转课堂在《税法》课堂上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税法》课程中的不足,通过翻转课堂在《税法》教学中的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进一步的测试与评价。《税法》课程的特点就是每年都有新内容的增加,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使得学生将税法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进一步促进高校培养出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车启凤,方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2-46.

纳税评估论文范文4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问题;建议

1中小企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遍布各个行业,是最具活力的主体。首先,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带来了很多就业岗位,具有明显的吸纳就业能力。其次,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无法抗衡大企业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创新自己的产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小企业的申请专利数量不断上升。最后,中小企业能够推动市场繁荣。只有众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某家企业独大,市场才能健康发展下去。无论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可以推动市场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激发市场活力。

2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2.1内部问题

①规模小。从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就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准入门槛低,与大型企业相比竞争力不足,抵抗风险能力较弱。②内部管理不完善。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粗放,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的成就感不强,这也是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没有人才参与管理,企业更难以形成可科学的治理结构,如此恶性循环,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③经营成本高。经营成本上涨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难题,能源价格的上涨,如天然气、煤炭涨价,会使得上游企业生产的材料价格水涨船高,而这些成本上涨会转移给下游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获得原材料及其他生产资料。除此之外,人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企业培养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中小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会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甚至会导致中小企业亏损、破产。

2.2外部问题

①融资难。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但是通过贷款能够获得的资金较少,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中小企业之所以一直受融资难困扰,首先,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而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是有限的。因此,每个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量极少。其次,不少中小企业账务处理混乱,财务透明度差,因为信息不对称,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风险较高,影响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最后,中小企业的资产少,缺少抵押物,想仅仅依靠自身的信用获得银行贷款比较困难。而且,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更高,更容易破产,若中小企业无法按期还款,银行将不得不承担坏账,因此,银行更偏向于给大型企业贷款。部分中小企业即使获得了贷款,银行一旦发现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还款能力下降,会加快催收或者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这对出现问题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沉重负担,更难继续经营。②税费负担重。北大国家研究院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几近一半以上的利润都被税费侵占。我国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较重,除了税收以外,还有较多的社会保险费、行政性收费、教育费附加等。据估算,通常交10元的税,就要交5~6元的费。另外,很多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同质化较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不仅议价能力低,而且容易被替代,税收负担不易于转嫁。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时,转而走向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利率过高,超过银行同期贷款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使企业享受不到“利息免税”的优惠。种种原因致使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较重,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3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针对中小企业税负较重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表1列举了对中小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疫情发生之后,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很多企业无法复产复工,在这种形势下,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2020年2月至12月末,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给予了更多的单位免征,免除基本养老、工伤、失业3项社保单位缴费。中小企业在防范疫情过程中发放给个人的实物,如药品、口罩等防护用品免征个人所得税。2020年1月至12月末,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购置新机器设备所发生的支出,可在当期作为费用一次性扣除,并且,企业还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4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

4.1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

国家或企业的税收负担的真实情况可以通过税收负担水平来反映,本文从国家和企业2个层面来分析税收负担水平。以宏观税收负担率作为衡量国家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以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企业流转税负担率、综合税收负担率作为衡量企业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从宏观税收负担角度看:小口径:宏观税收负担率=税收收入/GDP中口径:宏观税收负担率=公共财政收入/GDP大口径:宏观税收负担率=政府收入/GDP从微观税收负担角度看:所得税负担:企业所得税负担率=实际缴纳的所得税/利润总额流转税负担:企业流转税负担率=应税流转税额/货物或劳务的销售收入综合税收负担率:综合税收负担率=实际缴纳的各种税费总额/营业收入①宏观税收负担状况。通过国家统计局获取2018-2020年税收收入、财政收入、GDP等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18年小口径税负为17.01%,中口径税负为20.74%;2019年小口径税负为17.01%,中口径税负为19.95%;2020年小口径税负为5.19%,中口径税负为18.00%。从这3年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小口径税负呈连年下降趋势,中口径税负亦然。二者的下降与我国对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充分说明我国的减税降费政策有效落地,让中小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通过计算连续3年的小口径税负与中口径税负之差,可以看到每年的差额在3%左右浮动,这说明在政府收入中“费挤税”的问题仍然存在,非税收入仍然占比较大,今后需要进一步降费,完善财税体系。②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状况。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2018-2020年所得税负担率在17%上下浮动,且呈连年下降趋势。综合税收负担率在20%上下浮动,且呈连年下降趋势。中小企业3年来得到的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

4.2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

2018-2020年,中小企业的综合税收负担逐年下降,虽然降幅不大,但这表明减税降费政策是有效果的,能够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让中小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3年来,20%左右的综合税收负担一直大于17%左右的小口径税负,这表明综合税收负担对中小企业来说一直较重,还应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另外,政府的一些行政性收费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非税支出,挤压企业利润。因此,减税降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小企业的利润有所增加。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企业缴税减少,从而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2020年,为保证疫情之后中小企业能够迅速复工复产,国家出台了很多阶段性减免政策,提高了中小企业盈利能力。总体来说,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是有利的,能够起到振奋信心的作用,但并不能说有了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就一定能够盈利。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优惠力度;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不能过度依赖财税政策的扶持,要苦练内功,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5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我国的财税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效果明显。很多中小企业的税负压力大大减轻,盈利能力增强,激发了中小企业的活力。为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5.1政府层面

5.1.1促进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制度的落实。近年来,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扶持资金,缩减税费。但政策不落地便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应把政策落实放在首位,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于不同的中小企业财税扶持政策,要在部门间划分好职责,各司其职,避免中小企业求助无门,杜绝“踢皮球”现象。同时,提升财税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政策真正能够走入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获得率,保障税收优惠政策和制度能够落实。总之,要促进财税政策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对接,将政策落到实处,从而推动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5.1.2采用多种手段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一,可以从金融机构入手,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放贷。第二,激发企业和个人向中小企业投资的热情,例如,对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所得,可以减免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从而引导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向中小企业投资。第三,用好财政贴息政策,对通过风险评估的中小企业可以在贷款时给予财政贴息。第四,建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由于中小企业风险较高,导致信用担保机构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因此,政府部门要重视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的建设,当符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可以向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

5.2企业层面

纳税评估论文范文5

摘要:

我国房地产业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增加就业与当地GDP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款,对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保证政府开展行政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方税务部门通过对各个房地产企业在户籍管理、网上申报、加强税务稽查等方面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旨在通过实施专业化、精细化税收管理,增加地方税收收入。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类型、产生原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若干税收风险应对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原因;方法措施

所谓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归类,针对不同风险采取税收管理措施,以有限的税收征管资源降低税收管理风险,提高当地企业纳税额,维护当地政府稳定。例如,税务部门通过对辖区纳税企业采取网上申报辅导、风险预警、反避税稽查等手段,以差别化的手段应对不同风险类型的纳税企业,实现税收征管最大化目标。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展和依法治税的逐渐深入,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若处理不当,那么就会发展成为一件危险的事情,而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必须对房地产企业税务的风险管控予以关注和研究。

1.税收风险表现形式。

1.1税收政策变化产生的风险。

例如,由于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对新税法政策变化的忽视,导致企业将开发房产作为本企业办公自用时,仍按视同销售处理,多缴纳当期营业税。

1.2违反税法规定产生的风险。

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采取坐支销售收入、代收水电费不作销售收入、期房销售收入挂账、关联方转移利润等手段,以达到避税目的。

1.3会计核算不规范产生的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销售地下车库时不确认销售收入实现、以收据等不合理票据作为成本费用报销凭据、期间费用与开发产品成本归集混乱等会计核算行为导致房地产企业利润减少,虚增当期开发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降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房地产开发企业为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通过人为损毁会计账簿、调节收入确认时间、虚增成本费用等手段,以达到避税目的。二是税务部门信息缺乏。由于税收征管工作人员不熟悉房地产繁琐流程、自身管理企业户数众多等原因,无法真实掌握房地产企业应纳税情况,导致对房地产企业虚假申报监管不力。三是政府监管部门信息沟通不畅。房地产企业同时受到工商、土地、房产、财政、规划、税务等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及尚无统一规章约束,导致各部门间对房地产企业掌握的经济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为房地产企业偷税漏税提供土壤。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方法

税务机关应适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进行风险识别,以降低企业税收风险,提高当地税收收入。一是税务机关在掌握国家税收政策变化的基础上,应关注中央近期出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当地政府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二是将开发企业当期施工成本、期间费用等财务指标与上期、历史同期、行业均值进行比较,以及时发现开发企业税收变化。三是税收征管人员应按照楼盘项目施工预算与承包合同对房地产企业设立税收征管台账,台账应包括楼盘项目拿地、开工、预售、交房、决算等房地产开发全部涉税过程,并根据房地产项目实施过程与税收台账进行核对,及时发现并分析产生税收差异的原因。四是以金税数据库为基础,为本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综合税负、分税种税负模型,定期对开发企业实际缴纳税收情况与模型进行对比,以便发现开发企业在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应对措施

税务机关应针对已发现的开发企业税收风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开发企业税收风险。

1.房地产企业在树立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的基础上,需要健全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各项交易和经济活动真实、完整、及时地进行核算和反映,准确计算、及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健康参与市场竞争。在对交易活动进行调查和合同签订时,要重点关注对方的纳税主体资格,严格审查对方纳税资信情况,了解对方税收信用等级,防止对方转嫁税务风险,认真推敲合同条款,防止税收漏洞,尽量化解税务风险。同时,房地产企业要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树立税务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业务、税收法律法规、各类税收政策的培训,使房地产企业财务、涉税人员意识到提高税务风险意识的重要性,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权益,强化房地产企业对纳税风险的规避意识与防范能力,同时也促进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2.通过对比情况采取相应的税收风险应对措施。税务部门应对纳税申报异常的开发企业进行跟踪监督,促使开发企业对缴税差异进行认真自查,及时补缴税款。对纳税申报情况复杂,无法查找差异原因的开发企业,税务机关应组织税务稽查部门对开发企业进行纳税评估,以便发现纳税差异原因。

3.利用金税软件数据库建立税负模型。税务机关应以金税软件数据库为基础,针对开发企业规模、楼盘价格分类建立税负模型,计算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占销售收入百分比,以该模型作为考核开发企业税负情况依据,及时发现开发企业税收风险。

4.实现房产开发企业信息共享。我国政府应建立房地产行业数据平台,并将数据在工商、税务、财政、规划、国土、建委等部门实现共享,方便各部门查询相关信息。定期对数据平台进行更新、维护,保证房地产信息具有可比性,同时通过将该系统信息与纳税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及时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潜在税收风险。

5.辅导开发企业强化税收风险管理。一是税务机关应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督促企业建立税收防范机制,定期对企业进行税收政策培训,指导企业不断完善纳税网上申报流程与复核机制,在税务机关官方网站上及时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变化及相关法律汇编,供开发企业查询及下载,促使企业遵守税收规定,形成良好的纳税意识,积极缴纳各项税款。二是企业内部应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构或指派专人对企业税收风险进行评估、预警、监督,降低开发企业税收风险。

6.建立社会化综合治税机制。为加强房地产税源信息交换与监控,可开发税务、规划、建委、工商、房管和国土等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信息系统,适用于多部门信息互通,实现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该系统应具备各种勾稽关系、逻辑校验和数据交叉对比分析功能,可据以核对纳税申报表的准确性,揭示税收风险可能存在的环节和原因,为最大程度控制风险提供导向作用。

7.指导企业建立自主化风险防控机制。宣传引导企业建立自我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是提高纳税遵从度、降低税收风险的最有效措施。要根据房地产企业规模、组织架构和管理风格,因地制宜地指导房地产企业建立税务风险防控机制,将涉税风险防范前移,由事后防范向事前预防转变,形成“二道涉税风险防火墙”。

7.1指导企业完善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在企业财务和内审部门设立税务风险控制岗位,明确相应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使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实行内部制约和监督。

7.2指导企业制订和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配套措施。通过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税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岗位和资金流、实物流、单证流及信息流,制定包括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辨认和相互交叉稽核职责的覆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

7.3指导企业完善纳税申报表的编制、复核和审批以及税款缴纳程序。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保证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并做好纳税申报资料的保管工作。

7.4建立和完善税收政策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及时汇编企业适用的税收业务资料,网上供企业查询和下载,强化纳税培训和辅导,从源头上控制税收风险。

作者:方芳 单位:沈阳新经济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论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内控管理方法,新经济[J],2014年29期.

[2]艺阳:大企业税务风险[J].新理财.2013(01).

[3]张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税收风险及筹划思考,现代经济信息[J],2013年23期.

第二篇:财务指标在企业筹资风险管理中运用浅析

【摘要】

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都会面临风险,需要采取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才能够对筹资风险以规避。财务指标是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的主要因素,充分认识财务指标对控制企业筹资风险的价值,有助于企业对筹资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本论文针对企业筹资风险管理中财务指标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企业管理;筹资风险;财务指标

一、引言

所谓的“筹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采用筹集资金的方式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资金偿还困难,给投入资金的股东带来了负面影响,使资金筹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暴露出来。因此,“筹资风险”又被称为“财务风险”。可见,企业筹资资金并对这部分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存在风险性是必然的。企业需要做到的就是对筹集资金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策略,以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二、企业筹资中运行财务指标针对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一)企业的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企业的负债能力指标分为长期负债能力指标和短期负债能力指标。

1.长期负债能力指标

长期负债能力指标为负债比率指标,主要用于对企业所筹集资金的长期负债能力进行分析,以明确企业是否处于相对安全稳定的财务运行状态。比如,如果某企业在近三年之内的资产负债比例持续上升,就意味着该企业正面临着债务偿还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正逐渐增加。根据进一步分析,企业的行业数据以平均每年0.04的指数递增,且所赚取的利息倍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就意味着企业的长期负债能力在逐渐弱化,已经无法按期偿还利息了。

2.短期负债能力指标

短期负债能力指标为变现能力指标,即企业采用融资的方式缓解短期内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问题所具备的短期偿还债务能力,这些可以通过企业所筹集的资金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就可以体现出来。如果企业在三年之内的资金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平均数据,就说明企业对所筹集的资金具备偿还能力。但是,如果所有数据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说明企业的偿还能力有限,这就需要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紧张的问题,有必要积极地采取抵御风险的措施。

(二)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对自身所具备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并通过合理经营而获得利润的能力,主要是通过销售利润和资产收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的这两项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平均每年的盈利能力都比行业数据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运营能力比较差,经济效益不良,而且在同行业间相比,企业的竞争能力也是很弱的。因此,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要对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利润进行挖掘,以创造条件将这一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企业的运行能力指标分析

关于企业运行能力指标的分析,是对企业管理层以及资产利用效率的分析,即通过对企业资金周转进行计算,分析与其相关的指标以获得企业资产的利用情况。如果通过计算结果明确企业存货周转状况良好,就意味着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关于企业存货周转状况,通过存货周转效率就可以体现出来。如果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慢,就会影响资金有效流动,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

三、防范企业筹资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企业的资本结构要合理,确保负债要适度

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存在负债资本是必然的。如果企业仅仅依赖于股权资本运行,并不存在筹集资金的风险,就会导致企业运行中会呈现较高的资金成本,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股权资本,也就不会存在负债性资本。随着负债资本的增加,资金成本相应地也会有所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随之提高,与此同时风险指数也会提升。所以,要能够使筹集的资金获得最高利润,就要将最为合理的资本结构构建起来,以均衡筹资成本与可能承担的风险之间的关系,以使企业处于适度负债状态。

(二)取缔单一的筹集资金方式为多渠道筹集资金

企业筹集资金多会选用银行贷款的方式。但是,由于银行贷款需要履行复杂的贷款程序,导致贷款时间长,很有可能使企业错过良好的资金利用机会。而且,银行贷款会由于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债务负担而导致资金周转缓慢,使得财务风险系数提升。目前国家支持企业采用多种渠道融资,包括股票、债券以及民间融资等等,使周转资金的方式多元化,由此而使企业在筹集资金以及资金运用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有所降低。

(三)运用财务指标体系构建财务预警系统

要做好企业的筹资风险管理,就要考虑到企业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行能力,对相应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有助于强化筹资风险防范。通常资金流动比率维持在20%,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当资金利用所获得的利润超过借款的利率,就意味着企业除了能够将债务偿清之外,还具有其他的资金支付能力。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需要观察企业的存货情况。如果企业存货数量增长,相应地应收账款周转不灵,就需要对资金利用情况高度警觉。企业的运行能力关乎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当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此时,企业抵抗筹资风险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作者:刘海军 单位:盘锦高升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刘素华.综合财务分析方法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2(06)

[2]肖树强,赵息.财务分析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24)

[3]宋雪娇,牛力.财务分析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09)

[4]时成.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

第三篇: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在简单分析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三个方面探究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相关管理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中的药物流通直接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进行生存,所以各类应收账款较多,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倒闭等问题时有发生,使得企业需要面临着一定的应收账款风险,加强对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文章将结合时展的客观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希望能够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

应收账款风险指的是市场因为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债权和债务关系在解除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赊销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风险因素。应收账款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直接风险指的是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受益,使得企业受益降低,具体包含资金周转风险、机会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坏账风险等等;间接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应收账款直接风险而造成的各类企业利润降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等风险。

(二)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首先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应收账款风险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变化条件而引发的各类企业行为造成,比如一些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吸引顾客,久而久之便会引发故意拖欠的问题发生[1]。其次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匮乏等方面因素所造成,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构建完善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风险预测与风险评估能力不足[2]。

二、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

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药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应收账款风险,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强同时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结合市场变化条件,注重合作单位综合能力的分析,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缺乏信用管理部门的医药集团势必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不利于医药集团的可持续发展[3]。

(二)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医药集团相关管理人员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较为注重经济效益,注重销售的过程和药物的研发,然而却忽视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合作单位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4]。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医药集团发展中就会产生较多的风险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应收账款风险水平。

(三)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发生几率,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中的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没有结合医药集团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度。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就会易于发生赊销审批过程不合理、销售绩效考核不合理等问题,销售人员考核指标完全只考虑销售额而与应收账款的回收毫无关系,这就不能调动销售人员催收账款的积极性,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方式分析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进行科学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应收账款事前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分析的发生几率,是新形势下医药集团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医药集团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而为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1.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

医药集团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中所遇到的各类销售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中的管理人员需要与销售部门、财务部分相互合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够科学分析市场环境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保障。

2.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

信用政策是由信用条件、信用标准和收款政策所组成,完善的信用政策能够保证各类活动的有序开展。新形势下医药集团需要重新规定信用审批人资格和权限规范审批流程,明确医药集团中销售人员申请赊销期限、现金折扣、赊销额度等财务部门复核具体情况,各类销售活动需要通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对客户的道德品性、资本实力以及偿付能力等进行总体评估,并将道德品性作为评价客户的第一指标。

(二)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应收账款事中控制中,主要是通过规范合同管理以及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等方式开展,将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1.规范合同管理

规范合同管理主要是在客户下单之后,对医药产品的优惠幅度、产品质量以及产品数量方面存在疑虑的客户进行综合管理,避免客户拒付款或者延期付款等问题发生。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需要细致分析销售合同,保证各项活动需要符合公司产品真实性。同时,需要特别注重付款的时间以及需要承担的各项责任等等。

2.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其收款难度也会增加,最终变为坏账的几率提升。所以新形势下,需要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医药集团可以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账款的对应分析,逾期的欠款需要特别注意,一旦逾期欠款金额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不断提升,则需要及时与销售部门联系,做好催款工作,及时跟踪账款结算情况,确保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3.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需要不断完善应收账款催款制度,结合不同的拖欠时间、拖欠期限,采取不同的催款方式,将第一催款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将个人催款的落实情况直接与其绩效相互联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政策,明确规定销售中只有产品质量或包装问题才可以退货,制定完善的退货标准、退货订单以及退货验收制度,通过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各项活动的科学、合理运行。

四、结束语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医药集团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保证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真正解决当前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存在的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为医药集团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降低各类应收账款风险几率的发生。

作者:彭强 单位: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成方.应收账款风险形成及其管理措施分析——以“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4,28(22):213-214.

[2]徐圣洁.煤炭企业应收帐款风险防范对策经验研究——以神华能源为例[J].新经济,2015,20(15):91-92.

[3]王竹泉,孙莹,祝兵.全球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探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1,08(17):56-61+78.

[4]陈晓芳,郭健.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探析——金融危机下确保资金链畅通的有力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23):169-170.

[5]周亚东,黄庆涛.完善财务手段统筹应收账款管理——来自际华轻工的经验[J].财务与会计,2011,12(15):27-29.

第四篇: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加工利用是众多中小企业创业经营重点方向。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经营相对灵活,经营范围较集中,对经营者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但由于市场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也面临一定的营销风险,必须正视营销风险的管理。通过对所面临营销风险现状的分析,对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管理组织搭建、经营决策和过程监控的“三位一体”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

资源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策略

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自然资源丰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采掘、初加工等,可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当地特色资源和特产资源的加工利用是众多中小企业经营的重点方向。

1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1.1依托本地特色资源或特产资源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创业时大多会结合本地独特色资源或者特产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从事资源种植或采掘、简单初加工等经营环节,从而开展企业经营活动。

1.2经营方式灵活、决策较迅捷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依托本地特色或特产资源,企业经营需要的要素不是很高,几个人就可以创办一个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等要求也较低,因此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决策也较迅捷。

1.3企业经营范围集中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受限于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等因素,企业经营范围较集中,一般以当地的线下市场为主,部分企业的创业者因具备一定现代电子商务的认识和能力,也积极开发农村电商等在线平台。

1.4经营管理者素质整体相对较低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创业跟地域有些关系,较多的创业者是当地人员,接受的企业管理的培训和历练还不是很好,经营管理者素质相对较低。

2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2.1营销观偏重销售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体量小,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如何没有足够的销售额,企业很难支撑,所以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营销观会偏重于销售,营销战略体系上会相对缺失,甚至会忽略企业营销伦理建设。

2.2营销能力相对较弱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经营者素质特点,对营销的专业能力掌握也相对较弱,对营销的调研开展、产品经营策略、渠道开发与建设、价格制定及促销管理等领域认识和掌握也有限,在企业得到一定发展后的营销活动开展更是缺乏认知,企业整体营销能力相对较弱。

3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现状及问题

3.1认识营销风险不系统

大多数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都意识到市场营销的风险,会来自于如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和如企业内部等微观环境。跟资源型中小企业经营特点有关,受到经营观念及经营者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对营销风险的认识还不是很系统,主要体现在本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来源、营销风险的类型及其主要表现等方面。

3.2普遍缺失定位风险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依托本地独特特产或特色资源,总是以贴上“地方特色”标签为自己的经营定位,如桂林众多中小企业将罗汉果定为“东方神果”,根据营销理论,这还没有真正形成营销定位,真正的营销定位是应更多站在消费者角度来思考的,而不能片面的站在经营者角度。

3.3相对淡看产品风险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产品集中在特产或特色资源及其简单初加工,在产品组合上相对较简单,即在产品组合的广度、深度、长度和粘合度上变现不是很突出,相对淡看产品风险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上,很多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投入不大,对未来产品的考虑较少。

3.4面临较大渠道风险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规模不大、市场集中在当地区域的特点,经营渠道集中在本地,即使有部分企业将线上平台作为主要渠道,也是以自己经营淘宝店或者天猫店为主。尤其是特色产品,一旦出现产量激增或者当地旅游人数大幅下降,会因为没有更多的渠道导致产品的滞销。

4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策略

4.1组织建设———完善营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风险管理必须要有组织架构上的保证,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亦是如此。风险管理相对来说更是处在企业宏观管理层面,因此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组织级别要比较高,如风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最高负责人原则上来说最好是企业的老板担任最好,日常管理由企业营销副总担任,其他成员必须是各部门负责人。

4.2经营决策———建立营销风险管理决策流程

营销风险管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和风险评估。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决策流程可以按照这四个阶段进行。如当企业的营销风险产生以后,不是急着去救火,更需要静下心,识别其风险类型及成因,衡量风险后果,形成风险处理措施,最后对风险处理效果进行有效评估。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出现营销风险时很容易犯头痛治头的问题,必须按照科学的营销风险经营决策程序开展。

4.3过程监控———设计营销风险评价指标

过程监控是营销风险管理的关键,做好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必须加强过程监控,能设计出适合企业特点的营销风险评价指标。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管理能力不是很强,要设计系统和完善的营销风险评价指标不是很现实的,结合其特点,较适合的做法是设计的营销风险评价指标要简单易管理,以常见的几个重要营销指标如销售合同履约率、赊销比率、供货合同履约率、价格下降幅度等作为资源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即KPI,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得到很好的过程监控。

5小结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经济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很好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需要。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如果能在营销风险管理上得到很好的经营,将会让企业自身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更好的保证。

作者:罗志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潘兵.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月:8-9.

[3]罗志明,李超.资源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与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0月下:20.

第五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相关措施研究

摘要: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企业发展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该模式下法律风险的作用尤为明显,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问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本文以当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阐述如何完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提升管理质效,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

企业管理;法律;风险管理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预期与未来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并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法律风险伴随着企业从设立到运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能否有效运用法律手段合法经营、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行为必须要符合法律规范(包括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及行业管理规定等),才能将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也才能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其经营管理行为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问题,这就容易产生法律风险。常见的如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劳动用工法律风险,对外投融资、借贷、担保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产权不明晰产生的法律风险,质量、安全、环保事件引发的法律风险,不仅是经济上可能遭受损失,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面临行政、刑事处罚的法律风险等等。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企业面临的有关法律风险问题,将会对企业当前以及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法律风险成因比较多,所以相关人员,特别是企业高管人员必须高度关注该问题。

一、当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会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法律风险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主要作用,如果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各项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部分企业的高管人员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并不是很重视,所以这部分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以及法律风险管理基础本身都相对比较薄弱,导致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旦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将会影响到企业相关制度的执行,势必造成相关工作开展的不顺。企业在对内部文化进行建设时,没有融入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加上平时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相对就会比较缺失,导致在对外的经济交往中,发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就会相对较高。

2.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质量会对企业的运营产生影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要通过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的方式来夯实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质量。企业会受到利益的影响,轻视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容易导致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于形式。部分企业虽然成立了法律事务管理部,但是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除了平时对合同进行审核外,主要就是处理各种投诉案件,并没有将工作范围延伸到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中,所以影响了法律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防范机制是企业发展也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最基础的部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都需要将机制构建以及如何去执行作为中心任务。

3.缺少高端人才。

21世纪是人才主导的世纪,同时科学技术也成为第一生产力。我国企业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时,夹杂着感性管理思想。对于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工具、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许多企业都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既知晓法律、又熟悉经济、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导致法律风险管理的全局性比较弱,有的企业将法律风险以分割的方式平均分配到运营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市场部门。这种情况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分散,并且业务交流方面也没有高效的平台,所以很难形成较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模式。企业对高端法律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已经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要将工作中心适当转移到人才引进方面,通过引进高端法律人才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提升对具体管理事项中风险点的识别和防范能力。高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助力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高端人才的融入可以让企业之前的工作人员更加关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对提升企业员工整体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尽量挖掘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

二、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方式

1.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法律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在优良的管理意识下来打造管理氛围。部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不达标,所以要将企业法律风险优化作为前提,夯实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法律风险管理理念。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员应当将工作的重心分配一些到法律风险管理上,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以及企业运营制度等方式来提升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法律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环境,还会从侧面加大企业的法律风险,全面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要不断地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落实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加强必要的宣传,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将法律风险管理有效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构筑起法律风险管理的思想护盾。

2.构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将企业的发展作为基础目标,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构建全面、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管理体系要包含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具体的管理活动。要从根本上构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全面的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内容,使其更加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以完善管理体系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法律风险管理的所有板块在运行时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其中法律风险识别板块的主要作用就是全面的认识到企业日常工作所暗藏的各种法律风险,再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进而确定采用何种控制手段来减少法律风险,提升企业运营安全性。

3.高端法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的动力源泉。目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高端法律人才方面的空白还是比较明显,所以经常出现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滞后等问题,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负面影响。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人才管理与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根据企业的发展实况来制定详细的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将人才建设变为企业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保证人才建设效率。人才引进也是比较关键的,不断纳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团队的健康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招聘会等方式,引入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构建详细的、科学的法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应有的作用,夯实企业内部、外部法律环境。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要关注内部文化建设问题,最大程度的将企业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去引导和规范员工,使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走向正确的道路,形成同气连枝的管理氛围,才能有效发挥出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质效。

三、结语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升了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对企业内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经营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如何提升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及部分企业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上文以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实际情况为基础,分别提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缺少高端人才三点常见的共性问题,之后阐述了相对应的三点解决措施,旨在通过该方式提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陈小平 单位:重庆华地工程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郑勇.基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5,15:207-208.

[2]祝宁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风险与法律风险管理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5-94.

[3]付军.基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5,02:10-11+13.

第六篇: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

风险管理理论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指导,企业通过风险管理的具体研究和分析,找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认识到存在的机遇,从而规避风险。确定业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增加资金支持,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创新。

关键词:

风险管理;监管;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的唯一途径,理论指导实践,并作为应用到实践,风险管理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益,创造价值,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2006年国际风险管理大会,是一个国际化的大会。风险管理理论一旦被广泛接受,在企业风险管理,积极实施,进行有效的操作,会产生明显的效用。所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指导,企业通过风险管理的具体研究和分析,找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认识到存在的机遇,从而规避风险,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一、确定业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

基于整体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监督不同的企业的责任,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使得其成为内部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集团公司应该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各个部门全部参与风险管理,才能有效避免企业面临的风险,抓住机遇。宏观管理部门要结合整个业务,区域战略,技术战略,投资战略和营销策略制定,以及国家和国际经验的战略。风险管理涉及企业的全部部门,具体包括,采购、客户信用、财务、生产、销售、预算、资金等,这些部门应该建立相应地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以便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做事,规避部门风险,从而整体上降低风险。

二、增加资金支持

首先,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相应地资金保障体系,没有资金,企业就无从发展,当前,国际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为风险管理体系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很多企业雇佣注册会计师事物所进行风险控制测试,为很多大型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等,以检查风险。其次,要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系,企业治理层必须和职能部门、业务部门联合,制定各种监管制度,以提高风险的预防能力,提高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单靠本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提供资金支持,聘请外部专家协助建立内控体系,为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物质支持。

三、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1.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作用。

1.1企业成功市场基础。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占领市场是企业前途和希望,失去市场企业将面临衰退,企业。企业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不被吃掉的话,必须占领市场,企业必须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市场基础。57

1.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的特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竞争者也很难复制和模仿,别的企业是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市场长期性的检验之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认可,从而长期占领市场,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2.1加强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包括人员招聘、职业规划、绩效考核、薪资政策、激励机制、培训制度等很多内容进行风险管理,规避人力资源中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环节。企业要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源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同时,注意总结,对出现的风险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加强人力资源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事前、事后防范制度。对进入人员实行资质审核、背景调查,同时进行严格的考试、试用期制度。对企业的在职员工进行必要的监督,防止出现懈怠等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聘请培训机构对职工进行培训,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建立事后处理机制,企业内部应建立风险处理机制,不断进行事件的处理,完善企业内部机制,企业还可以聘请外部公司对在职人员进行跟踪调查。

2.2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应该根据COSO,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按照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风险管理不仅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业务流程,更重要的是,全面的,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风险管理,传统的报表数据的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负责整个系统的风险分支,以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层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外部专家进行风险控制体系设计,统一各部门的专职,专业监督实施,统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以便制定审计检查的实施,负责整个分公司的风险管理,并独立于行政各分局。

2.3建立风险事件的数据库。

通过检查可以防止企业风险的发生,企业风险分析的测试激励自己的风险管理程序,管理发生事故之外的警惕,对企业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它发生在分析前,在未来,并且它可以避免事故的危险。

2.3.1统合管理的目标。

企业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的目标。总体目标,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经营战略决定等经营目标,营业收入,每股利润,市场占有率、安全生产等。财政目标包括销售收入,成本的费用,纯利润,现金流量等。遵纪守法,依法纳税等。具体的目标是与岗位的工作目标达到标准要求。具体的目标细分化、精细化测量,清楚的判断的程度。具体的目标和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基准及定额标准往往融合在一起。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时候使用的是更具体的目标。企业统合风险管理与目标是与传统的风险管理的是有区别的,是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制定的企业统合管理的总目标,对于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各种活动的总目标分解,所有具体风险管理的目标,做到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密切吻合;二要明确具体,将企业的目标/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形成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活动的具体目标,使员工们看的见、摸的着,随时可测评自我完成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

2.3.2加强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文化的建立可以有效预防风险,必须将风险文化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是说,企业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战略战术的决定和各活动中,是风险管理人们的一项的自觉行为。首先,了解相关企业的目标,通过政策、制度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的态度、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的合作原则等,提高员工个体的风险意识,将风险和文化意识覆盖到企业每个员工,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素质。更加规范员工的行为,使风险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其次,形成企业统一规范的风险管理的语言,不同的人和部门,风险的看法和态度不同,例如通常财务计划部门把预定的差异看得很重要。通过教育训练员工知道什么风险,风险管理和企业的风险的类型和管理策略。企业应进行员工的法律知识培训,制定员工道德行为规范,形成高尚的企业文化,对于违法、违背诚实原则,造假等行为进行严厉制裁等措施。企业还应建立风险文化的培训,聘请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风险文化的培训,采取不同的途径,加强对风险文化的知识、流程等的培训,加大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对风险时刻保持警惕,恰当处理各种风险,从而规避风险,提高运营的安全性。

2.3.3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董事会设置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也就是人人都参加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但是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全员参与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活动需要专业的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企业应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专职部门或职能部门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还应该建立审计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的监督,提出评价体系,评估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企业统合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得到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参与,建立符合法律法规的法人治理结构,如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等机构,使出资者和经营者明确责任和权利,使企业统合管理和企业战略一致。组织形式是多样形式可供选择。企业充分利用内部的风险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面的智慧”,即利用企业外部的风险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的智慧。

2.3.4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全面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各部门的共同的事,风险管理部门、其他的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紧密合作共建企业的风险管理,特别是业务和风险管理人员组合起来有效地工作。企业建立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该结构一般包括风险管理政策决定机构,风险管理职能机构和相关部门三部分。董事会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的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各重大的风险管理审查和决定事项。设置董事会的企业,总裁办公室会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的风险管理议事机关,各单位的经理为单位的风险管理的负责人,本部门负责具体的风险管理,并最终就本单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向董事会报告。企业设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是全面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

2.3.5应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必须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应用先进科技工具,采用适合本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采集、备份、整理、分析、交互等的规范,随时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换代。比如建立erp/OA系统等。企业应从源头上确保录入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等,不得随意更改信息,建立信息使用的审批制度,规定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权。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对重要业务流程进行对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预警,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可以及时调整方向,规避风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涵盖各个职能部门、业务单位部门,使得各个部门共享风险信息,共同应对企业内外风险,提高整体的效率。企业应对信息系统不断地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信息系统本身的稳定安全运行,以便提高风险系统地准确性。企业应将内部控制制度与信息系统结合运用,实现优势互补,避免系统的单一和片面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四、结语

总之,风险管理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益,创造价值,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应从各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作者:崔伯平 单位:江苏中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学龙,郝斯佳.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15(19).

[2]孙立.基于发展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角色探析[J].财会通讯.2014(13).

[3]季皓.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4(05).

[4]鞠永生.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之思考[J].财会研究.2015(03).

[5]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14(06).

第七篇:企业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重要环节,我国市场环境的变化莫测,市场税收问题的不断暴露,企业的税收处在极大的风险危害当中,很多企业缺乏严格的税收管理机制,导致企业承担了很多财务、名誉上的损失,如何为企业剔除这些影响自身发展和建设的税收风险,做好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使企业的税收做到健康透明,是每一个在市场中奋斗的企业都在思考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企业;税收风险;管理;问题

一、税收风险概述

税收风险是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障碍,是指国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在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纳税人未全面遵从税法的情况下,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使实际税收的征收结果与税收预期之间客观上发生偏差。税收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属性:隐蔽性和潜伏性,税收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多变,使得税收风险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察觉并加以管理。纳税人利用技术手段将税收显性风险人为处理为隐形风险,促使风险累积,导致风险压力,形成真正的税收流失;难于化解性,税收风险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运行、税收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管理能力及纳税遵从度等方面密切相关,使得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的管理难度较大;传导性,税收风险会在上级或下级税收之间传导和扩散,导致整个税收系统风险共担。税收系统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税收风险仍然是最为严重的社会性风险。税收风险的分类:按照风险来源,可分为税务部门税收风险和企业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的可测程度,可分为指标性税收风险和非指标性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等级评定,可分为一般税收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按风险承担主体不同,分为纳税人风险,扣缴义务人风险,税务人风险,纳税担保人风险,其他税务行政相对人风险;按税收征管过程的具体环节,分为税务登记风险,财务核算风险,税源监控风险,纳税申报风险,信息报送风险,税务检查风险。

二、企业税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影响企业税收管理的外部因素。

1.1国家税务法律法规的限制。

国家官方颁布的税务法律法规是指导我国企业开展税务管理工作、规范税务管理秩序的重要标杆,但是随着企业税务管理问题不断更新换代,国家颁布的税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需求。早在2009年,国家针对大企业的税务管理颁布了《指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指引》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包括其对大企业概念和规模的界定不过明确,文件由地税局、国税局颁发而引起的指导对象模糊,以及其对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构建、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内容叙述的表面性。

1.2税收机关执法的局限性。

自由量裁权力是我国税法规定的给予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特权,其本意是为企业与执法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一个便利的平台,但是由于一些税收机关执法人员自身素质的低下和执法机关整体的不规范,使得这一项权利弄巧成拙,权利的不对等与使用的不规范给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1.3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

市场环境的复杂性是影响企业税收风险的重要原因,市场上的不规则竞争荼毒着企业内部的税收安全,受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很多企业经常会出现假发票、错发票、票的问题,各种人层层之间的回扣也造成了很大的财务漏洞,给企业财务的风险系数的不断提升带来了机会。除此之外,企业委托人和人之间经常会出现双方意见不合、分道扬镳,使得信息“驴唇不对马嘴”,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税收管理工作。

2.影响企业税收管理的内部因素。

2.1企业税收控制力度不够。

企业对税收管理部门的建设关心不足,相应的其税收控制力度也远远不够,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置税收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使得企业的税收事务无章可循,无人管理,继而造成税务漏洞百出,风险越发扩大,而对高层管理的问责也经常杳无音讯,税收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无从追查,也就无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除此之外,量化指标的缺乏也是我国企业税务风险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至今,国内依旧没有能够精确反映企业税务信息的报表,而财务报告上面记录的各种税收信息又是不全面的,因此导致企业的税务指标无处可寻。

2.2企业税收管理风险意识低下。

国内很多企业的高层以及管理部门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十分薄弱,经常会因为私人关系搞出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税费,他们认为一两次这样的状况不足为奇,但是殊不知,一次一次的堆积起来,就成了企业内部巨大的税务漏洞,能够渐渐吞噬掉企业的健康与前途。虽然表面上相安无事,实则企业已经摇摇欲坠。其次,对于税务管理工作,很多企业都没有将其安排到日程上来,没有设置固定的税务管理机制,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管理。

2.3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人才数量少、素质低。

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人才是企业保证税务安全不可缺乏的重要环节,税务管理说到底还需要人为操作,且当今的市场状况需要高级专业的税务管理人才与之相呼应,但是,现阶段,国内很多企业都是沿袭国外的税务管理方法,没有几家创造出了适合中国市场的税务管理机制,且尽管这些管理机制得到了有效的建立和实施,但是仍旧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来上岗,使得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名存实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虽然国内一些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后,开始实行定期的人才培训,企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但是其培训大多只针对财经专业大学生与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授课面窄,导致人才数量入不敷出。

2.4企业财务核算的不规范。

企业核算的不规范、不精确也是造成企业税务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核算关系到企业收入与支出的每一笔财产,需精确到每一分钱、每一笔账,才能够给企业的税务工作提供精准的记录,多一分少一分,都会给企业的税务核对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和困难,正确精准的财务核算,是企业远离税务风险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健康顺利经营的基本工作环节之一。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的构建。

对企业的税务风险实施科学的管理,必须建立起严密的管理组织体系并设计好完整的管理步骤,企业的税务管理组织各有不同,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情况和高层管理的观念程度而定,一般来说,可以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保证其在理事会的监督下运行,将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分为税务部门和风险部门,实行分别管理。制定税务风险管理计划时,必须明确先关负责人的权责,对各种税务种类都要有所掌握,研究其特点和性质,做好损失的评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

2.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技术。

税务风险清单是风险识别的有效方法之一,清单由税务管理人才设计,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潜在的税务风险,其经济性与合理性适合刚刚起步的企业。对风险进行评估是采取措施的重要前提,正确的评估能够使风险的有效防控少走弯路,直戳要害。风险的评估应该基于数理统计知识与概率论,来设计企业税务风险的自检表与评价表,再对税务风险进行量化。税务风险的防控要在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使其尽量降到最低。首先要树立起风险防控的意识,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风险、采取措施处理风险。其次要有全面准确的企业税务信息库,建立可靠强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其具备可操作性,还可以在必要时选择合适的税务机构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税收风险需要完善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为此,企业必须打破僵局,强化内部各层级的风险意识,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反应机制,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处理,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

作者:董紫琨 单位: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董银.新形势下的企业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8).

[2]邹克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探究[J].中国外资.2013(03).

[3]张小红.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3(02).

[4]艺阳.大企业税务风险[J].新理财.2013(01).2016年•2月•中期经营管理者学术理论

第八篇: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摘要:

通过制度的建设、业务控制流程在造、内部审计的监督,这三道防火墙的建设,堵塞漏洞、控制风险、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保证企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监督

有着百年历史的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航道施工企业。公司主营航道疏浚、整治、围堰吹填和航道勘察、设计、测量,兼营船舶修造和疏浚机具、航标制造等业务。公司从黄浦江疏浚起家,逐步走向大江、大海,不断发展壮大,发展至今集疏浚、航道整治、填筑以及勘测设计、工程总承包、等业务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疏浚企业公司。公司资产总额近200亿元,拥有世界先进的耙吸、绞吸挖泥船等船舶百余艘。现隶属于中国交建,随着集团在境内外整体上市的同时,上航局为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持续发展,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三条防线来开展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一、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二、业务控制流程在造,特别是高风险项目和资金支付环节的事项重点关注。三、内部审计的监督。通过这三道防火墙的建设,堵塞漏洞、控制风险、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保证企业稳健发展,可持续发展。2001年起上航局的年营业收入从10亿元开始,以年均增幅超过30%的速度持续发展。当2015年迎来公司110周年局庆时,上航局自豪地站到了企业发展史上的新高点,已突破145亿。在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以优良的设备、技术和精细化的管理,建设国际一流疏浚公司。

一、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出台背景、必要性

内部控制由来已久,近年来逐步受到关注,尤其是自上市公司如“银广夏”、“科龙电器”、“华源集团“的造假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这些上市公司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惨痛的教训下,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不仅成为国资委、证监会等监管层,也包括集团公司和上航局经营管理层大家的广泛共识。

二、企业面临经营中的主要风险下面简单说明下企业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一)战略风险

战略发展不符实际,现在许多企业急于求成,制定雄心勃勃的经营战略,但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例如华源就是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盲目扩张,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加上内部管理混乱,重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二)组织机构不合理风险

一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安排不够科学和合理,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责权利不明确,那么企业决策容易缓慢或者决策容易失误,失掉市场机遇。二是信息的传递不够真实、不够及时。比如说,公司员工向领导反馈相关意见,通过一层层传达才能到达最高管理层,经过中层管理者时,可能有些不利信息会被过滤或者部分信息会被遗漏,出现不及时现象;三是部门设置臃肿,部门间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工作中互相推诿,企业内耗严重。

(三)人事风险

招聘选用“自己人”“听话人”,公司关键岗位被特定人群垄断,相互包庇,产生“小团伙”;专业人员匮乏,难以适应企业发展。

(四)合同风险

合同当事人不合法,没有合同履约能力。条款不严谨:如工程竣工验收,审计结算等节点没有明确时间,造成后续付款条款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应当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应当发出的书函(会议纪要)未发;应当追究的却过了诉讼时效。企业被拖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但因没有及时诉诸法律,当起诉时已超过两年的诉讼期,超过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应当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例如: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施工企业公司可以行使抗辩权停工,但却没有行使,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问题更难解决。

(五)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贯穿到资金筹集、投放、分配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为现金短缺的支付风险,财务信息失真产生报表风险等。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发生在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投资等日常各项经营活动中。这些财务风险都是在企业营运过程中与交易处理相联系的风险,如采购价过高、周期过长,应收款周转率慢、回款率低,货币资金审批流程流于形式等风险。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是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体制

以上的事件和风险,受到各国政府重视:美国出台了sarbanes-oxley法案来规范上市公司,2006年国资委了《央企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年财政部、审计署、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财政部、证监会力推动下,中交集团实施了全方位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上航局也通过建立三条防线,来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一、制度的建设,包括组织保障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二、业务控制流程在造,特别是高风险项目和资金支付环节事项的关注。三、内部审计的监督。通过这三道防火墙的建设,堵塞漏洞、控制风险、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保证企业稳健发展。

(一)积极完善的企业管理架构、制度建设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企业制度主要是指企业设立的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员工必须共同遵守的相

关准则与规定的总称。通常企业制度包含企业组织机构的设计、企业人员的工作安排、工作流程的设计等。一般以规章、纪律、制度、标准等形式来表现的。上航局通过上市改制,建立健全了企业的组织机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党委、纪委监察;确立了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个层次的管理架构。为了确保内控制度的推进,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都成立了内控小组,负责各级公司的内控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建设,组长由一般由各级公司领导出任、组员由相关部门长参加,对原有制度和文件进行梳理和更新,以内控为主线,把各级公司原有的文件,企业管理制度、办法、规章,规定纳入到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中。

(二)合理的内部组织机构、业务人员分工,建立高效能的业务流程遵循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通过流程化管理提高效能,制定了管理手册,建立业务控制程序,如采购控制程序,工程施工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信息交流及协商程序,人力资源管理程序等21个管理程序。一是明确流程应该经过的岗位,岗位在流程上应该履行的职责,同时对应岗位职责的工作素质要求.包括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及业务技能水平要求,二是明确流程,制定流程图。运用IT技术固化业务流程,上航局在浪潮ERP集团管理软件系统平台上,准备通过合同管理模块固化了采购外协付款管理模块、销售收款管理流程,通过网上报销系统固化了费用报销流程。

(三)设立内部审计,确保内部监督质量由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很多,仅仅靠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改进企业在管理与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与效率,上航局建立了覆盖全局单位的审计机构人员,下属的主业单位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下属的支撑保障单位可以根据实际设立专职人员,局公司审计机构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各个项目部,下属的各个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形成一套覆盖全上航局的监督体系。

四、结束语

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加之以流程化精细管理,利用多元化的监控体系。促进上航局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确保上航局在行业内的地位。但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展并非一步登天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进步过程,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机构:做好每项制度的制定、落实;掌管好企业的资金、采购、销售、工程项目、质量、人员的环节;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等等,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有效进行,从而保证企业的和谐持续发展。

作者:江海 单位: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黄益建.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李三喜,徐荣才.全面解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4]杨瑞平编著.企业内部控制探索[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5]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编著.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解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第九篇: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预算控制

一、企业风险分类及识别

(一)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在战略层面上对企业未来发展、经营效益等施加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战略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影响范围波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企业战略风险包括战略规划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组织架构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如产业政策、宏观经济走势、生产环境)等。尤其是在企业的成立或转型阶段,很有可能因为战略定位、目标规划的风险及缺陷,而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如长虹在等离子电视市场上的战略决策失误而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因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的损失。财务风险的来源既可能来自企业内部,如财务结构不合理、会计体系不健全、现金流量管理不善、资产管理和处置盲目等;也有可能来自外部,如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的波动,外部融资环境恶化带来的融资成本抬升等。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企业过度举债、短期债务成本挤压现金流带来的现金流量风险非常普遍,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

(三)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的有限性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及损失。运营风险涵盖企业运营管理的全部过程,如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售后服务、合同管理、员工操作等。如锤子科技因为对自身产能估计失误和供应商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产品供销脱节、质量把关不严,严重影响了客户体验,一度酿成严重的品牌危机。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竞争者、技术壁垒、消费者需求、市场消费文化等,这些外部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运营活动造成影响,一旦企业应对失当,就有可能会造成相应的损失。其中技术革新引发的风险必须引起企业的重视,许多传统企业在面临市场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时,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和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如柯达胶卷在数码相机诞生和普及后迅速没落。有时企业也会面临一些“伪需求”,如上门洗车、上门美容等,不假思索、盲目轻信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经营活动违反经营活动属地政府的法律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环境的复杂使得企业可能面临多种多样的法律风险,如未能按照合同要求履责的违约风险,会计舞弊风险,员工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劳动风险,触犯相关行政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风险(如证照不齐全、经营活动违规、重大安全事故、偷税漏税等)。此外,对于某些跨国企业集团,还有可能面临多个国家不同的法律风险。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目的是一致的。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来看,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内部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对风险的管控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控制活动上,而内部控制就是通过规范和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从而实现和达成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对于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理是其重要内容。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本就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坚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机制”的风险管理原则,由此提高内部控制实施效果。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管理策略

(一)建立起良好的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是建立起同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权责相适应的原则构建起合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同时,企业要在内部强化对风险意识和管理方法的宣传和培训,引导领导班子重视和支持风险管理,并自上而下在内部带动广大职工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营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积极建设和培育企业的风险文化,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完善岗位设计和责任划分,建立起严密、逻辑的责任网络体系。另外地,针对风险管理,企业还应当建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并在各部门和机构配备必要的风险协调员,强化对风险控制的组织管理。

(二)加强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企业应当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对风险进行实时评估与监控。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的标准对风险进行归类,并对风险进行细化,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事件和风险隐患进行辨识,分析企业风险的成因、影响因素,并评估风险事件对企业经营可能造成的后果或损失。对企业风险合理排序,明确关键风险、重点风险和一般风险,由此确定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制定和编纂《内部岗位操作风险管理手册》,梳理、汇总企业内部重点区域、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的风险点,为减少和规避员工操作风险提供指引。借助引导式培训、情景模拟、案例回溯等方式帮助员工熟悉和掌握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增强风险控制实操能力。

(三)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策略

实施和开展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财务预算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和收支活动的控制,减少和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健全投资决策机制,重大投资项目必须经过调研论证和风险评估,必要时可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进行调研,规避和减少决策风险。同时,企业还应当引入和建立权限审批和职务不相容机制,加强对内部关键岗位、重要活动、重点区域如采购、库存管理等的风险管理。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加强企业发票、账簿管理,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完善会计信息核算与披露,规避财务风险。加强合同管理和合规管理,组织归口部门对合同内容进行法律审查,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此外,企业还应当借助供应链同盟和保险等来合理分散和转移风险。

(四)完善企业风险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加强企业风险信息的交流与反馈。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听取关于企业风险状况的报告,同时就各部门的反馈信息作出评价和处理,促进风险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与共享。健全风险管理报告机制,定期和披露企业风险管理报告,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管理计划、应对策略、实施成效等方面做出规范、全面、细致的解读。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畅通内部沟通渠道,建立起互联畅通的内部信息传递与交流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企业风险信息数据库,并根据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子数据库,如客户违约信息数据库、员工操作风险信息数据库等,充实和完善企业风险数据信息,加强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指引和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

(五)健全风险管理内部监督与评议机制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的过程,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监督与评议机制,来不断改进和封堵内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借助审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检视和监督,排查和发现安全隐患,并在审计报告中形成合理的改进建议。定期开展监督与检查,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尤其是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控,增强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与管控力。开展风险管理评议活动,对风险管理进行考评。明确考评机构、考评标准、考评办法和考评流程,按照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对内部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评议,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将风险管理考评与部门绩效相挂钩,增强风险管理考评的严肃性。

四、总结

总之,企业应当坚持以内部控制建设为前提,夯实风险管理的基础,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增强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能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汤淑泱 单位:东盟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孟庆梅.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集团企业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5(26).

纳税评估论文范文6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企业管理的重心慢慢从生产管理变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职能以及地位和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财务管理环境可以说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平台,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可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发展。本文阐述了财务环境的概念与内容,针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环境;问题

1财务管理环境相关理论阐述

1.1财务管理环境的概念

财务管理环境,即理财环境,是指企业对财务管理和财务活动具有影响作用的各种内外条件。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条件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环境构成。而企业财务活动肯定会被环境所影响,因为企业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一方面环境影响企业资金的获得,利润的分配,资金的各种配置,另一方面环境影响企业的成本高低、利润的多少、需求量的大小。只有企业认识和研究了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才能获得财务管理的成功。

1.2财务管理的环境的分类

(1)财务管理一般环境。公司经营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机制运行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其中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是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第一,法律环境。企业发生各项经济关系时应该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便是法律环境。国家管理企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种。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加深,然而经济手段,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法律手段,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规则和经济关系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有金融法律法规,税收法规和商业法律,这些是影响金融机构财务机构运作的重要制约因素。第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在金融活动中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主要包括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市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经理和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等。第三,政治环境。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可以对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企业的中长期财务规划和财务安排。政治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稳定、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的稳定性、政府机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第四,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们在价值观,行为标准,教育水平,习俗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财政传统等方面形成的特定社会环境。第五,市场环境。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同类型的市场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的财务管理。第六,科技环境。科技成果将使企业更好地发展财务管理,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甚至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第七,道德环境。道德环境是指社会逐渐形成或自觉遵守的概念,伦理,信仰等。(2)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是指直接影响财务实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可以将公司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合同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以经营者和所有者作为财务主体进行分析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第一,债权人。债权人是公司资金的重要提供者,其利息需求决定了筹资水平和资金使用成本。债权人也是公司投资决策,资金决定和利润分配的直接影响因素。通过与企业签订保护性合同,对企业主和业主的财务决策施加影响,使企业保持较强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当公司破产时,债权人甚至可以对业务进行财务控制。第二,供应商和顾客。供应商是原材料、机器和设备以及其他生产材料的提供者。顾客是吸收企业产出的主体,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企业生产和获得重大经济利益的来源。成本、利润、应收账款、存货等因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不同而存在重大差异,因此供应商和客户是企业成本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财务管理和利润管理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第三,政府。政府对企业财务机制运作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管理制度,政策规定直接界定企业的财务活动范围;二是政府作为税收收入者的使用税收手段直接涉及企业利润分配,获得税收收入。一般认为,政府作为征税者,与供应商,投资者和顾客一样,主要负责企业的管理,以充分征收企业应缴税款,以满足政府自身的利益收税员。换句话说,政府作为征税者也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也是企业具体金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税收环境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个因素上。第四,职工。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公司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契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经营者和所有者来说,他们与员工之间在利益分配和经济权益分配方面的博弈一直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一直是财务管理的问题。另外,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财务决策中必须认真考虑环境因素。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现状分析

企业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当中,同时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存在内部管理结构的不完善、缺乏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设备落后、融资困难、诚信度不高等,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和利用企业的内外部因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财务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职能尚未得到有效实施。在融资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在会计记录方面,管理层比较混乱,企业决策者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营者决策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问题

3.1财务制度较落后

改革开放到现在,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网络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审计也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使财务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因为我国的财务管理相关机制还需要完善,所以从有些方面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

3.2财务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被完善,我国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收入支出管理模式和会计管理体制,高素质的财务管理综合性人才缺乏依然是一件棘手的事。如果会计人员素质不过关势必会影响会计风气,甚至有可能会发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3.3财务管理监管力度过小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员工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方式来鼓励和刺激其积极性,如通过发放奖金、提供各种补贴等方式激励员工,以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新会计制度实施至今,财务管理监管力度过小,给众多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4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已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中小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融资担保困难。

4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1财务制度过于老化

老式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能第一时间并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而且老式财务管理在预算控制方面并不完善,很容易加大企业资金运营风险,让企业陷入困境。

4.2会计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对于新鲜出炉的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一部分会计人员并未及时掌握,所以导致财务管理人员观念滞后,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

4.3融资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企业债务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高,企业信用等级较低,信用较差。

5财务管理环境的改进措施

5.1改进财务管理方式

企业应该引进财务管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网上付款、网上做账、网上监督的专业财务管理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建立实行家庭式财务办公、远程控制、实时财务动态监督等为一体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能有序进行。只要财务管理环境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为财务管理注入新鲜血液,那么企业的管理必将上升一个层次,企业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5.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可以看作是对财务环境主观因素的直接影响,因为财会人员来实施具体的财务工作主,财务人员直接影响公司财务管理。所以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程度决定了企业财务相关工作的效率。而如今新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拥有并能熟悉运用其专业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管理能力并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管理者应该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从财会人员角度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有上进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5.3营造健康的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要创造健康的财务管理环境,加强对财务资金的安全控制和管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保证企业内部的机构完整,建立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安全。我国企业目前面临更多来自外部的竞争,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很大风险。如果要妥善防范企业管理的风险,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吸收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6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企业财务环境中存在财务制度较为落后、会计人员素质不过关、财务管理监管力度过小等问题,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明白创新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重要性。企业只有完善了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时俱进,重视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才能提升竞争力,使企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兰俊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问题及创新路径[J].财会之窗,2013(18).

[2]蒋绍莉.基于现代管理环境下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之路[J].财务管理,2016(4).

[3]史晓燕.浅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发展趋势[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

[4]李润田.企业财务管理环境问题及创新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6(16).

[5]沈鏖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扬州税务报,2014(14).

作者:魏佳妮 宋云雁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第二篇: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措施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物业公司需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在发展进程中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公司内部各种资源的集中管理、控制、优化和配置等。在企业改革创新过程中,如何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控制已成为当前企业良性运行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解决措施

1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1多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匮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开始愈加重视其本身的企业形象,大多数企业满目追求业绩的增长,使企业长期处于高负债经营危机,除了存在普遍性风险,还可能忽视对经营风险的控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风险,例如财务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等。绝大多数企业沿着产业链进行并购扩张,并不是单纯规模上的扩展,经常忽略企业资源整合和管理水平方面的风险控制;对于企业相关项目与相关业务的投资,企业为填补因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资金流动缺口,未经充分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论证,轻易涉足房地产行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等高风险投资,其结果就是企业“做大”了,却没有做强。

1.2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失真现象严重

通常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于财务信息的汇报需要经过各个部门的严加审核,下属单位或者部门将信息资料上交子公司,各个子公司对信息审查无误之后,方可提交给企业总部。在整个信息汇报过程中,部分子公司或者部门,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及工作要求的不同,对于企业整体运营效益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使得在具体的回报过程中极易产生重大报错或者漏报等其他异常情况。出于子公司自身的利益与现状,在其工作总结与回报过程中,容易在汇报信息中掺杂大量不真实的信息,财务信息被扭曲、失真,从而造成报出信息与实际信息严重不符,最终导致企业因信息不真实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企业整体财务战略的计划与实施,若在子公司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中出现信息与实际严重不符的情况,不但对企业的相关财务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容易产生错误的引导,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面发挥。

1.3缺乏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当前阶段,绝大多数财务公司缺乏强有力的管理能力,导致公司财务管理及控制体系整体趋于过度涣散的态势,不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完善。例如,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未能采用合适的表格及文件作为重要领用凭证,便随意进行日常办公用品的发放,无法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工作及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很多临时停车场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停车费收取标准,租赁的车位也没有比较严格的保管合同,从而降低企业资金流通的有效性。在各种内控制度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收入无法及时入账、支出无法有效控制,致使企业财务方面出现严重亏损问题。

2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应措施

2.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规模不断壮大,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部分前瞻性眼光的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优化企业整体财务管理工作。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细化分解各项经营指标,费用指标层层分解,并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与认识,企业财务预算的指标要细化至每个部分、环节,无论是企业横向的预算管理还是纵向的预算管理,都应从企业员工个人角度出发,激发员工对自身岗位职责的认可度,一切管理工作都应严格按照经济活动的相关预算标准执行,将预算指标与责任中心、责任人完全落实到位,逐步形成一个更加完善全满的预算管理体系。此外,与预算的执行情况与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相互结合,对员工的实际预算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进行综合、系统的考核,将员工的薪资收入与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向连接,确立严格的奖罚制度,针对企业预算管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薪资上的奖励,而对于因个人失误而造成管理不善的相关人员,企业可根据其严重程度,酌情进行处理,若一些严重触犯法律规定的相关人员,企业有权利将其交由相关检查部门进行处理,及时遏制预算失误影响分为的扩大,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2.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适应新时期企业整体管理方式的变革,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首先,提高信息化思想意识。全面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财务人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维意识,转变固有的工作思维模式,积极迎接新时代背景下财务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与新变化。其次,加强协调统筹。积极推行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和统筹推进,财务人员应耐心做好对相关业务的解释工作,帮助各部门快速适应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业务工作模式转变。最后,实现角色转换。财务人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成果,实现从日常会计工作的记录员到成为分析员、管理员的角色转换,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财务核心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务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管理市场环境日趋成熟,企业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该行业尤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因此财务管理相较于其他行业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需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注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自身财务管理质量,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涉及社区与办公楼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小芳,秦士林,张紫凝.论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3(5).

[2]郑皎,王兆奇,朱亚军.构建公司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1).

作者:刘兴敏

第三篇: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征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加剧。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有效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行税收改革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论文主要针对营改增对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此种形式下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1引言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营改增主要是为了优化经济结构,降低行业的税负,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改增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这种形式,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其效益,就要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1]。

2“营改增”概述

所谓营改增就是将之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以往的征税模式只是对企业的收入征收营业税,不扣除产品或者服务中已经纳税的部分。营改增之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增值的部分征税,避免了重复纳税。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改增政策的有效落实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其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科学合理化,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

3营改增对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对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对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税负。传统的税收征收模式存在严重的重复纳税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实施营改增之后,有效抵减了以前成本中无法抵扣的税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纳税负担。此外,这一征税模式的实施也使得物流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发票管理,统筹规划税收,对企业良好财务控制机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实施营改增政策也是我国税收政策逐步完善的重要表现,有利于我国税收制度的国家化发展[2]。

3.2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企业资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企业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资产原值都会减少,并且其累积折旧也会随之减少。但是,实施营改增之后,新的固定资产进项税是可以抵扣的。从短期发展来看,企业资产和负债会降低,但是却提升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资产规模就会不断扩大,那么企业的负债总额就一定会提高。

3.3对利润表的影响

在传统的税收机制中,所缴纳的营业税是“价内税”,这一部分需要纳税人从收入中扣除,以抵减经营中的税费扣除。但是增值税却不同,其是“价外税”,不算作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所以说,“营改增”这一制度的改变,不仅仅是计税方式发生了变化,税收征收的思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营改增对纳税人收入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利润表上。由于营改增之后,重复纳税的营业税金及其附加都没有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当然也就相应的减少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改变是对企业发展极为有利的。

3.4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投资以及筹资等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营改增”之后,企业采购的固定资产、生产设备的增值税可以抵扣,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投资活动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现金流的增加。企业税负减少,企业的纳税成本就会相应降低,企业经营的净现金流量也会增加。企业投资活动增加会使企业的筹资和融资力度提高,企业筹资的现金流量也会相应扩张。

3.5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以往的税收征收模式中,营业税是没有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因此在核算时只是按照税率直接测算应缴纳的税费。但是实施营改增之后,会计的核算方法就会发生变化,这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其纳税核算项目应在应交增值税项目上明确各项税款项目,在进行收入确认时需要将税费剥离。在进行成本结转时,还需要将所对应的税费转到相应科目下,这无疑会增加会计核算的难度。此外,营改增对混合经营的会计核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合企业只有明确区分各种经营的性质,才能按照税率对其经营收入进行核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4营改增下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4.1拓宽融资渠道

现阶段,物流企业正逐渐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持,在这种形势下,虽然营改增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仍然需要拓宽融资渠道[1]。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强外资引进力度。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重视中国市场,这为物流企业的融资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物流企业需要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此吸引更多的外资加入。同时,在外资引进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②为保障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还需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制定相应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物流行业的发展。

4.2提高企业现有资金使用率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式下物流企业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其资金使用率不高。为此,物流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提升其资金使用率。首先,借助电子商务的便利性,加快自身固有资金的流通周转率,并及时回笼资金,对其进行合理利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将各项物流信息加以整合,高效利用各项资源。

4.3优化财务监督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

现阶段,我国多数的物流企业所采用的物流管理模式都是粗放型的管理方法,这种模式无法全面控制下属财务管理公司,因此导致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着会计核算不统一的问题。因此,物流企业要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优化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内部财务进行有效监控。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进一步明确各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利,用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部门机构。物流企业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资金调度与核算部门,从而有效提升资金的使用率。

4.4全面提升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有序进行。为此物流企业需要注意对自身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一,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尽可能地创造培训和学习机会;第二,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财务人员加入,打造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3]。

5结语

总之,营改增之后,物流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面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应对这一制度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立足于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措施,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春.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159-160.

【2】马欢.浅谈“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大科技,2015(15):265-266.

纳税评估论文范文7

一、人性化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行人性化管理能使现代企业凝聚人才和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人才在全球企业间的高速流动必将加速,企业如何留住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已成为现代企业必须快速解决的难题。国内外企业经济理论学界和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证明,物质条件只是当前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因素,企业精神、文化、氛围等才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代企业只有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从精神、文化、情感上凝聚人才,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其次,实行人性化管理能激发现代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传统的冰冷、机械化企业管理方式约束了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员工只能像机器一样按照指令等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创造性的机会。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树立他们的主人翁地位,才能使企业永葆活力和不断创新。这就需要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尊重全体员工,为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激发全体员工的最大潜能为企业服务,必将促进企业高效发展。最后,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变化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必将普遍提高,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必将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力量及人力资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很多企业的最基层也有很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员工,他们既有自我价值实现、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有被尊重、重视等方面企业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而传统型企业管理方式已不再适用于他们,要留住这些能提高企业效率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企业就必须实行人性化管理。

二、人性化管理融入现代企业的对策

1.深度的人性关怀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贯穿策略、执行、文化、组织最有效的管理实务,以及人才、领导、创新、伙伴关系四项辅助的管理实务的内在力量.就是人性的回归———深度的人性关怀。具体表现在企业经营实务中,以实现企业核心价值为最终目的。如:美国默克药厂的治病救人,强生的减轻病痛,3M的解决问题,GE公司的以科技创新改善生活品质,日本松下的透过繁荣创造和平与幸福,SONY的以科技进步、应用、创新造福大众带来真正的快乐,欧州IKEA的以家具创造民主生活形式,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深度人性关怀的群体精神文化的展现。怎样才能使企业内群体精神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现呢?首先,企业内群体要有焦点化的共同价值;其次,企业内要拥有反映群体命运的共同体精神文化;再次,企业内要有让每个员工奉行不渝的价值观;最后,企业内要有回归创业初衷的核心关怀。探究真心、回归真实,回到企业经营的初衷,不会被最佳管理实务的名号、头衔所迷惑,是清醒的自觉与面对真实的反思。所有管理工具与管理实务,都应从实际应用的需要来看,当需要不存在时,这些工具与实务也就不存在。因此,回归创业初衷的核心关怀是企业深度人性价值的展现。

2.情感管理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策略

首先,承认情感在企业工作场合的合法性。如某企业的部门经理和员工一直被告知要控制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一方面,经理、员工更能接近的是行为而不是内心想法;另—方面,对于感受企业是无从下手控制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情感所控制的,一个对企业意见很大而又无可奈何的员工会对企业露出真诚的笑脸吗?因此,在制定僵硬企业管理制度时应融入人性化情感管理。其次,用企业核心价值观来融合所有的员工的情感。企业价值观最终体现为企业员工的共同信念与感受。企业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管理人的内心感受,已不仅在于考虑企业每个员工的心理是否“积极”,而是怎样面对他们,企业核心价值观是融合所有企业员工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再次,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细微管理中,增加他们的企业主人翁意识。让企业员工都来听取客户及自身的牢骚和意见并讨论,这样不仅使企业员工相互提供了一些如何面对困境的建议,还展示了各自的智慧,交流了情感,凝聚了团队意识和力量,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如,在一家致力于复杂计算机系统转换的公司的信息系统部门,情感管理已成功运用到了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细微工作中,公司项目经理认为必须承认面对的困难,而不是力图否认其它部门对于自己的大量需求以及员工面对的巨大压力。于是项目经理规定在每周周二和周五的下午召开半小时的客户需求及自身的牢骚和意见的直接商讨会议,在会议开始的15分钟,大家一起发泄不满,像在任何遇到困难的时候抱怨一样,作为—个群体同时发泄,但在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里,会议变成誓师大会,员工们开始积极展示各自的智慧出谋划策,如行之有效的方案,令顾客满意的措施等等。会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每个人必须至少每隔一周发泄一次牢骚并展示一次功绩。这样的会议使部门员工感受到了尊重、价值、关怀、友谊和拥有了家庭式的工作环境。从这案例可看到在企业人性化管理中融入情感因素所产生效果:一是使企业员工空前地凝聚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极具战斗力的团队。因为它包容了企业员工的任何喜怒哀乐,情感得到了宣泄,得到了人性关怀和友谊,员工就能静心地工作,而不会在企业中形成勾心斗角、打小报告等不和谐的气氛;二是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目标而努力。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条条框框很多,如同一个个无形的铁笼将员工的个性和情感囚禁了,那怎样才能使员工既不打破铁笼又能使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呢?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情感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情感渗透的企业只会僵化和丧失创造力。

三、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是凝聚员工智慧与力量、展现企业精神文化、抢占市场制高点、实现企业核心价值目标的最佳法宝,也是大势所趋。然而,人性化管理不是口号和标语,也不是形式主义的暂时行为,它需要切实的策略与恰当的措施。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要正确有效地实施人性化管理,就必须从理论高度正确把握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内涵,从而为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指明方向。现代企业在实行人性化管理决策时须把握全面、整体的人性,须遵循的具体理论依据如下:在微观心理层面,人性表现为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基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性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复合体,包含了人性的优点和弱点;在群体中,人性呈一种正态分布,人性的积极合理性占主导地位。

作者:胡建辉 单位: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二)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一)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1、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和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目前会计准则仍以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的延续下去为假设条件。而现在的实体市场变化频繁,产品更新速度快生命周期短暂,企业合并、重组、破产、解散的现象可能随时发生,企业不断调整经营范围,不符合持续经营中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和停业的规定;网络联合公司虚拟性强,寿命不稳定,分合迅速,业务联合完成后又立即解散,持续经营不确定。

2、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的变动必然会影响会计分期假设。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并且由于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的普遍运用,大量数据处理瞬间完成,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就可以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不需要进行会计分期假设,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没有意义,甚至滞后于经济行为的发生。网络企业的生存期不确定,可能长期存在也可能完成业务后立刻解散,所以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企业没有划分期间的必要。

3、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企业一般以货币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在知识经济下很多要素不能用货币来计量,例如知识的积累,科研技术的前景,人才资源等。再者虚拟货币、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的发展也对货币计量发出挑战。

(二)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环境下,掌握最新最有利的信息对企业竞争和决策至关重要。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增强,财务报告使用者除了要求对财务信息了解,还要求会计报告披露非财务信息。传统的会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为主,对企业的资产结构、收益、现金流量信息进行确认披露。这些信息都是过去发生的,现在会计信息使用者更着眼于企业未来的、非财务信息,及时披露正在进行的经营活动,还要预测未来某些信息。例如,投资者更关心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技术、无形资产的种类、设备的先进程度、对于知识、技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的作用程度和收益。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资本、固定资产等,人力资源只是实现由原料到产成品的手段。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会计报告应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完整会计报告。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更快更高的需求,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可打破月度、季度、年度等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进行不定期的会计报告。

(三)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储备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会计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由于经济、教育科学、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缺少优秀的会计人才,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各种准确有用的会计信息。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传媒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电子技术和英语,熟悉国际会计知识,会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有文化、有知识、专业技能强的会计人员,更需要遵纪守法、有职业道德的优秀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与素质也是会计工作者的重要培训内容。

二、会计创新改革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会计行业产生很大挑战,但同时也给会计创新发展带来动力。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进行会计改革是必要的。

(一)会计假设的创新

会计假设从理论上就必须要有突破,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概念。对于会计主体假设应当拓宽会计的主体范围,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不局限于只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而是记录、反映相关联合整体集团的业务。会计主体的界限需要合理划分,那些信息可以进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可以由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决定。对于持续经营假设,针对目前有许多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可以以会计报表的出具来界定经营期。经营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的已经可以出月度报表、季度报表、年度报表,可以假设是短期经营;对于经营一年以上的则可以仍然维持原假设(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必然导致会计分期的创新,一般会计分期以年为准,在现在的环境下可以把会计期间细分,按旬(上旬、中旬、下旬)、月、季、半年、年来分类,对临时组织可以不进行会计分期假设,交易结束后编制会计报表即可。货币计量假设需要发展为货币计量假设与非货币假设共存的状态。

(二)会计报告的创新

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应当完整地反应企业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相关信息,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财务报告中不仅仅以表格数字化的形式来反应、表达财务信息,应当增加文字描述,分析相关数据给决策者提供一些建议性参考,弥补现在财务报告只提供相关数据,需要投资者自己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风险的缺陷。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发展和需求灵活出具报告,缩短制定、出具报告的时间间隔。在会计报表中披露人力资源信息,单独出具人力资源表,以员工的年龄、学历、技能为项目进行登记。

(三)加强会计教育工作,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

对在校学生,培养新型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在校学生接受最新的理论知识的灌输,了解国家政策,熟悉会计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准则;学校与社会企业要建立培训基地,注重实践操作,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习会计处理流程,接触真正的会计工作,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并提高调查研究、分析思考、动手操作等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业务工作能力,为深造、科学研究积累经验、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对于在职人员,要定期对在职人员进行会计培训,提高其理论知识学习,电算化水平,网络技术、软件操作等。

三、结束语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经济已经不可避免的到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有压力就有动力,知识经济促进会计从理论到实务上创新改革。本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参考及研究,总结和分析了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对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会计创新改革作了初步的探讨,并进一步学习了会计知识,得出一些思路,不够深入,有许多不足之处,论文还不够成熟。

作者:张彩清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财政局

(三)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及特点

1.促进新的行政管理理念的诞生。由于我国封建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时间较长,很多封建思想残留较多,这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改革初期我们的行政管理达不到改革的目的,基本上还是筵席曾经旧的体制。真正的管理观念没有形成。而筵席曾经陈旧的体制必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这一大背景下,传统的行政体制是无法存活的。强烈的竞争逼迫我们必须要形成管理的新观念。这个必然会造就新行政理念的诞生和发展。

2.利于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改革。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同,它对社会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这也影响到了政府部门。以往我们每每提到政府部门的改革,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就是政府部门人员复杂,人员配备明显多于实际需要。但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要求政府部门要精简机构和人员,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唯独知识的占有量才是区分人民经济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在面对知识经济时,政府部门也一定要深化改革,这样才能胜任知识经济赋予的新的职能。

3.利于改变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现在的知识经济,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必须随时随地的改变其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当代的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这种无形资产自身的特点,再加之,信息的变化难以捉摸、千变万化,所以拥有高效率的行政管理职能对于一个政府部门来讲至关重要。为此,知识经济就必然会要求政府改变其不利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强迫政府注重更换新的办公设备,提高办公速度,同时还必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只要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服务于知识经济。

二、知识经济发展对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知识经济改变了公共行政管理机制的生存环境。知识经济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建立在知识这种无形资产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很多在工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制度必然会受到冲击,而这种制度的生存空间也将愈来愈小最后将会被取缔。行政管理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历史行和共时性这一方面。工业社会更加注重历史性而知识经济时代必然更加重视其共时性。历史性,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的机构问题,而共时性则是社会的形态。工业或者农业社会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分配资源,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及需要调整管理模式,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生活需要。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行政管理的模式,谈论哪种模式才能更加合理的分配资源、如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知识经济时代则截然不同,由于知识信息这种无形的资产传递和发展的速速是难以想象的,故而资源共享性就变得很重要。不论一个国家愿意不愿意、不论一个国家发展的情况如何,它都必须进入信息这一漩涡中。那么一个国家对共时性的重视也就自然要高于历史性。

2.知识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内在局限性的暴露。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存在明显脱轨的现象。知识经济自身的特点导致整个社会的运营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知识经济要求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改变,由于知识经济对信息共享有着强烈的要求,以往固有的金字塔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适应经济信息社会高速度、高效率的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必须快速改革和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过度要求循规蹈矩和按部就班,这自然就阻碍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此外,信息化的发展也使这种模式无法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程序复杂、效率较低。这些局限性在知识经济下显露无疑。此外,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市场经济要深化改革,为此就必须打破以往政府的垄断模式,以往那种高度垄断和臃肿的管理结构也必须接受改革。最后,政府行政责任保障机制功能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也在衰退。由于工业社会的大分工直接导致了行政管理体制的分割,这种分工直接导致了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衰退。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必然会失掉大把的机会。

三、结语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信息化、知识爆炸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必须。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我国被卷入信息时代已然已经成为现实。因此我国才会进行改革开放,才会加入世贸组织。这些均是为适应知识经济而做出的努力。知识经济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管理也不例外,它既有利于行政管理的改革也为行政管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是当今行政管理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作者:卢学智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四)

1.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挑战

1.1管理人性化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未来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知识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发挥等,企业只有不断的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才能使企业提高竞争力,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未来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责,不再是对员工发号命令,严加控制,而是一种对员工的充分授权和服务,要加强对员工的信任度,在彼此信任基础上,通过对他们采取授权和服务,来达到员工自觉干好本职工作的目的。

1.2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员工进行终身培训。在新时代,不论从知识的重要性来看,还是从其创新度,员工将面临的是对知识的不断更新问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不被淘汰。员工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未来发展需求,可见企业对员工的终身培训是多么的重要。

2.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者观念存在误点,急需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还处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思想还未转变,缺乏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没完全认识到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员工才是企业利润和组织目标真正的实践者。他们不加重视和尊重人才的作用,很难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和储备没有科学的发展观,对员工的知识的更新以及技术革新没有统筹的安排和计划,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没有合理的措施,从而无法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和智力价值。

2.2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快、更好,更能提高企业效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外企公司有一大批管理观念先进、综合素质较高、管理手段更突出的企业管理者。就是这些优秀管理者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才使得企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标。目前,很多企业管理者整体素质都不高,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力、没有明锐的远瞻性。

2.3人力资源培训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科学、规范化的对员工进行岗前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也不能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在不同时段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知识的更新;也没有给员工提供互相交流与出国进修的机会;很多公司出于对新设备的要求或者是新工作的需求,只是对职工进行短暂的工作岗位的培训和指导;更严重的是一部分企业由于盈利不多或不景气就已经取消了对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

3.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建议

3.1建立全方位合作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不能仅依靠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来进行,它必须要求员工、直线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工作者一起来完成。公司经理和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本身就是人力资源的工作者,必须要真正认识到对企业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他们必须行动起来并积极支持这项工作,要让工作者真正的参与到企业战略规划中,不再是被动的执行公司的战略等等。公司的直线经理,一定要积极的支持、参与、配合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实践。如:人才任用、绩效考核、组织结构调整等等。不同层面和不同职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3.2以能力为平台,以人为中心

在知识基金上时代,企业组织结构不断的呈现扁平化、网络化、团队化,这种结构模式不断的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重视。在今天,员工不再只是追求在基本岗位上做工作,而是不断的开发以行为能力为中心的工作生涯,不断的朝着自己喜欢或者是感兴趣的新岗位上进行挑战。国外很多优秀企业都是建立起了以能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对公司员工都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确定他们的优点以及所具备的能力,然后再根据公司整体规划,寻找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再把相符合的员工进行能力比较,最后确定最佳的工作人员。这种系统的最大优点是更能适合企业动态的发展性要求,公司可以根据结构要求以及工作要求来对员工进行灵活的挑战。根据员工的能力来确定员工所应从事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对员工的重视。

3.3招聘人才要科学、合理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和人才是一种自由选择模式,企业可以选择自己所需的人才,人才也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企业。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自身的发展必须要结合人才的发展,追求的是共赢机制。在招聘之前,公司可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要最好的,而是要寻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企业要估计自己的实际需要,可以采用建立战略同盟、聘请外部专家顾问、短期聘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获取企业所需人才。

3.4提高人力资源从业者的管理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相关的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者就必须不断地、持久地学习,还要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要不断的完善总结素质。一定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要把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更加合理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要更新自己的工作观念,要为自己的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素质及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也才能真正得到企业的重视和认可。

4.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重视度不断的被大家所注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开发及利用。企业要想使自己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被淘汰,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使企业与员工联系起来,发挥员工的一切能力和潜力,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作者:王妍明 单位:中国民生银行郑州分行

(五)

一、无形资产的特征分析

人们只能从观念或者法律上来感受无形资产的价值,它是人们心中的形象,或者表现为特许权的社会关系。而且无形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有形的损耗,在报废的时候也没有残余的价值。同时无形资产是在一定时间内或者作为可确认的事实而发生或者存在的,同时也在确定的时间内作为事实而破坏或者终止的。无形资产是在某个时间产生的,它需要相应的准备时间来酝酿和创造或者开发。对于无形资产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产生或者存在,那么就不能够当做无形资产;同时无形资产也会像其产生的过程中一样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消亡。在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时,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限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其可使用的程度以及贬值的程度。无形资产作为特殊的资产,也具有财产的通性,具有财产的权利和责任。同时作为特殊的财产,无形资产也应当具有自己的边界。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在市场中无形资产还可能表现为政府所给予的特许经营权,它能够明显的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并且能够被企业所控制而且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无形资产不能够和其它的无形资产一样,进行随意的转让。无形资产也还其它的资产一样,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市场行为中具体表现为被政府监督管理以及照章纳税以及无形资产对他人利益损害而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无形资产还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它能够企业带来比较高的经济收益和报酬。无形资产一般是高级智力劳动的成果,是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所以其价值一般比实物资产要高的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也更加的凸显,企业拥有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收益。所以对企业来说其无形资产越多、越丰富,它也能够为企业带来越多的经济利润,同时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二、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措施

在无形资产的管理中表现为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保持、创新以及维护等多个方面,由于我国的无形资产管理和西方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所以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了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同时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观念淡漠,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导致了对无形资产保护不足。为了做好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无形资产管理意识。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提高自己的无形资产管理意识。同时对企业员工加强关于无形资产的宣传工作,向员工介绍关于无形资产的知识和法律,使企业员工能够对无形资产产生正确的认识。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其独有性,如果企业的无形资产被他人窃取,那么其价值也就不在,这容易对企业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护时,主要采取法律的手段,通过依法申请、注册无形资产,从而确定对无形资产的独有所有权,当无形资产被其他法人所侵犯时可以依法进行保护。无形资产还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当增强维护意识。由于企业的科技水平、市场信誉等对无形资产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能够正确的维护就容易导致无形资产贬值的情况。例如企业的商标名声容易受到企业规模以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如果管理不善商标的价值也会不断的贬值。在维护维修资产时,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是不断的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以及做好售后服务等。

2.加强对无形资产的量化管理。无形资产虽然没有特定的形态,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存着特殊的权利和价值。当企业在利用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或者转让时,对无形资产的量化是其价值体现的重要前提。通过在企业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量化,是进行资产管理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措施前提。由于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如果要进行准确的量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最近国内外已经提出了无形资产的量化模型。在计价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创造或者购入的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计价,从而来确定其原始的价值;对于使用无形资产进行投资的,或者对外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或者所有权的,应当通过评估来确定其价值,并且以评估的价值来作为交易过程中的参考价格。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是为了适应产权市场交易而产生的,它对于无形资产产权的划分以及资源配置,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形资产的价值具有比较强的时效性特点,例如对于专利来说,当经过一定年限之后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不存在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研发资金的利用效率。通过对无形资金进行评估,确定企业的产权,对于企业的经济收益具有重要的帮助,这也是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结语

无形资产具有独特的特征和价值,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而科学化的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无形资产的风险,对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中应当加强其量化评估工作,正确的评估其价值,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交易和转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开发和创造无形资产的积极性。

作者:左剑 单位:中原油田物资供应处

(六)

一、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适用对象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居民企业”概念的引入,国税文件已经调整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使用范围,具体规定是健全财务核算同时能够准确地归集研发费用的居民企业。从中我们便可看出,具有以下特点的企业是不能够享受待遇的。(一)非居民企业。由于非居民企业计算税收的根据是收入全额,因而,除了固定资产转让能够扣除净值以外,并无其他可扣除的项目。(二)核定征收企业。由于核定征收所得税企业不具备财务核算和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条件,所以核定征收企业不符合要求。(三)对于那些财务核算健全,但却不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相关企业,是不符合有关要求的。

二、企业研发开支的范围

针对那些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行加计扣除的费用支出,国税文件中的有关条款应用了列举法,其中一共列举了八项费用。比较历年的国税文件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费用在大致上具有一致性,仅是在细节上有一些细微差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的国税文件没有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的类似条款,而是把研发费用的范围具体地限定到所列举的八项费用当中,从而使其具有具体性、明确性,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研发企业根据规定实现归集、申报材料,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税务机关开展相关监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中规定的企业研发费用的范围,相对于新国税文件规定的研发费用范围更广泛、更具体。针对此种情况,研发企业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南》等规定提供的文件资料,然而在申请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时,需要充分根据国税文件的规定提供备案材料。

三、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以及核算问题

现今,很多研发企业未能依据有关文件规定来设置研发费用明细账,同时对相关费用列支也不标准、不规范,这便造成了主管税务机关不能合理确定出各项成本以及费用支出情况,因此,企业未能充分享受到研发费用扣除的优惠政策。所以,企业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而准确的完成归集、核算费用。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制度以及研发费用管理制度。企业应充分根据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在有关科目下,设定较为明细的科目以及实际核算发生的研发费用,并按照研发项目来设置项目台账。根据国税文件附表的规定项目准确地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种研究开发费用实际消耗数额。其次,在每一个纳税年内,企业在需要进行多项研究开发活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开发项目分别设置明细科目,同时还需要分开核算生产经营费用,科学合理地计算出各类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最后,在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或者研发机构需要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时,我们需要针对研究开发费用以及生产经营费用进行分开核算,从而准确、科学地将各项研发费用支出计算出来。对于各企业共同合作研发、集团公司进行集中开发或者委托给外单位的研究开发项目,国税有关文件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首先,对于各企业共同合作研发的项目,我们需要按照国税文件中第五条的规定,由合作各方针对自身承担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按照相关规定计算加计扣除额。其次,对于集团公司进行集中开发的研发项目,我们需要按照国税文件中第十五条,即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按照合理化分摊的方式在受益集团成员公司之间进行分摊。最后,对于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我们需要按照国税文件第六条,即由委托方根据规定来计算加计扣除额,其中受托方不能再次进行加计扣除,从而避免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委托方以及受托方中的二次计算问题。

四、对于所需材料的及时备案

部分纳税人认为,只要是符合相关条件的研发费用,税务机关均应该允许加计扣除,对于形式上的材料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对于这种观点而言,其势必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涉税风险,想要充分享受到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我们就务必要保留以及整理有关资料。其中,这些资料主要包括立项报告、项目费用、人员预案、项目合同或协议、董事会决议以及项目效用报告等及时提交给税务机关。此外,政府对于研究开发的投入主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设定了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其中均体现了法律的规范性、严肃性以及可执行性。企业要想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同时按照一定的程序提交有关证明材料,这样做便会起到促进企业研发活动的作用。研发活动在规范化轨道运行中,政府便会获取更多关于企业研发活动的信息,同时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降低了投入的风险,强化了管理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复杂工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关会计核算工作,一方面要解决固有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建立良性循环,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朱美娟 单位: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七)

一、会计工作重心的变化

1.更加关注对无形资产在经济中的投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企业的经济状况、发展前景,不仅要关注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的状况,还要关注于企业创新、获得无形资产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来说,是人才和知识在为企业创造利益和财富,如果按照有形资产来衡量企业的市值,就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不能正确的反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进行贷款和融资上市时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越来越关注对无形资产的初期确认、使用期间的合理摊销,并且会计准则规定了:对于使用年限无法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末都要做评估,判断其是否减值。此外,加强企业发展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无形资产之中挖掘更多的利润点。

2.会计计量模式发生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信息的掌控者对于企业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以往的计量模式注重的是关于历史成本的计量。传统的计量方式最大的局限性体现在把会计片面的理解为简单的传递货币活动,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不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核算之内,严重制约了企业会计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模式下,会计的计量转变为涵盖企业中的众多非货币因素,比如人力资产、增值衍生资产、市场份额等,能够提供企业真正的整体价值,更加适应时展的会计计量方式开始应运而生并投入使用。

3.信息技术使工作重心转变

信息技术将会计从传统的繁琐运算中解放出来,高度智能化的软件能够轻松的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处理,这能够使得会计的统计结果变得更加的准确和真实。会计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去建立和完善财务数据库,数据库中各种内容得以很大程度上的丰富和完善,方便了决策层对数据的提取和参考。会计的工作变得更加的全面和复杂,除了日常统计核算之外,工作重点也慢慢转移到了企业的预算、决策和分析上面,真正的参与到了企业的管理中。除此之外,网络促进了信息的共享,通过网络的交流,各种新型的会计核算、报表模版得以在网络上传播,让会计们的工作变得更加的简单方便且效率高。

4.报表形式和传送方式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快的市场节奏要求财务报表做到实效性。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进行了财务报表的革新,财务报表开始能做到根据需求定时更新,迅速的反映出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变化,灵活多变,并且内容变得更加全面,针对性也有所增强,报表的价值含量大大增强。传统的纸质报表在平时的传递中开始减少,新的传递方式比如邮件等被运用到大量的报表传递中,轻松方便,同时增加了信息的及时性。

二、会计工作的创新及发展

1.风险会计带来管理创新和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带来技术更新的同时,也使经济活动增加了更多的风险,特别是网上公司以及网络实体的出现,虚拟产业正在带来新的管理创新。网络实体的资产主要是知识以及人力资源,其经营活动呈现出了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和交换的特点。这对会计的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需要根据新的网络环境,制定出适合网络管理发展的新模式,以减少企业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对风险的评估已经被提前到了企业进行决策之前,根据决策进行行动,也就是说,对市场的反应要更加的快速。会计需要对企业中知识的更新、分配以及使用状况有更充分的了解,在呈递的报表中能够方便决策层对资金、风险等有及时的了解,再进行决策。这样能够有效的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和预测,并促使企业会计对成本的正确核算和核对。除此之外,风险会计管理的关键是需要更大的监管力度,需要不断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各会计之间需要有更加明确的分工和责权范围,各经济事项特别是网络中的经济活动,会计的活动需要更加独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推行国际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

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也开始增多,国际财务报表间都会有许多的不同,现在国内很多涉外企业还是在实行中国的会计准则。虽然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逐渐趋于统一,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差别,比如在具体的会计操作、计量基础等方面,这在国际合作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不便。所以,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可以尝试推行国际的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在推行国际准则的过程之中,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同时不断的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准则,使二者可以很好的衔接。这样对企业来说,在国内可以有更加完善的会计制度参考,也有利于国际贸易中的会计核算。当然,在二者的差异克服和完善过程之中也会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3.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发展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需要会计从业人员不断的学习和创新。首先是要对新的会计理论熟悉。知识经济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对现有的经济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假设已经不能够适用于现在的市场竞争,而且新的会计理论也开始革新和发展。会计从业人员需要重新去认识这些理论,挖掘适合当展的会计理论,完善自身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对新技术的学习。会计从业人员更应该积极关注与会计相关的专业技术方面的新发展,帮助自己更好、更有效的工作,企业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培训工作来提高企业会计的素质和工作技巧。最后,会计从业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的完成每一份报表的工作,做好每一项统计工作,这都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和风险。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关注和企业有关的新的市场动态、国家政策等,这能够为平时工作的完整度带来更好的帮助。

三、结束语

纳税评估论文范文8

农村经济组织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经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对会计服务外包需求。实行会计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质量,有利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人口充分就业,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外包模式。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组织;记账;会计委托制;会计服务外包

1农村经济组织对会计服务外包的需求

会计服务外包又称财务与会计外包,是会计主体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以外包形式交给外部的会计服务专业机构,利用他们的业务专长和规模优势来提高财务与会计工作整体效率,而自身则专注于培养核心竞争力或完成核心业务。会计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一种形式,对于企业而言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会计服务外包是从最初的会计记账服务发展起来的,服务内容除基本的资金管理、购销交易、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工资等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外,现在已逐步发展到纳税事务、财务管理咨询、财务数据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以及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筹集资金、投资理财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的业务,甚至拓展到预算管理、会计工作流程再造和内部审计等。近年来,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的业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会计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增加财务透明度、规避风险,已受到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农村经济组织是根据经济组织的所在地或所有者来确定,如地处农村的国营农场、国有农业企业、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村集体等。农村经济组织的范围广、涉及面大、数量多、规模小,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经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巨大调整和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农业经济发展,针对农村的各项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以前村委会主要承担收取各种税费的工作,但随着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惠农支农补贴的申请和发放成为村委会工作的重点。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发展起来,农业产品也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农村经济组织通过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于农村经济组织而言,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也使其对会计服务外包产生了需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而农村会计人才严重匮乏,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不够规范,对会计服务外包会有较大需求。因此,从国内外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借鉴其他行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做法,在农村经济组织中推广应用会计服务外包将大有可为。

2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会计服务外包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经济组织中开始实行,越来越多的国有农场、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有些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农村经济组织在管理体制和会计工作方面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不断发展进步。会计为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是农村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基础,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在农村经济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会计服务外包的主体是市场化的会计服务外包机构,即一些会计中介机构。目前从事会计服务外包的会计中介机构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公司、会计服务公司、财务公司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这些会计服务外包机构拥有经验丰富专业化的团队,在为不同的客户解决相似的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能够提供专业性很强的会计服务,能够使农村经济组织花费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能够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今时代,农村经济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生存同样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农村经济组织对财务会计业务进行外包能够使得工作的合理合规性得到提升,加大在财务方面的透明性,同时促进提高管理水平,节约管理者的时间,提高管理能力和质量,使主营业务更加突出,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会计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质量,有利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人口充分就业,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3农村经济组织如何实行会计服务外包

做好农村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工作,对规范农村经济管理,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探索改革农村经济组织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会计委托制成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农村会计服务模式。农村会计委托制,是在原“村账乡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乡镇或农村行政管理部门接受农村经济组织委托,为其供日常收支核算和成本核算等会计服务,提供各种财务信息,为农村经济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集体收益分配、集体财产积累、公共设施建设等提供核算依据,是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工作。农村会计委托制的实施,为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了专业化、职业化的会计服务,加上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使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合理化的道路。实施农村会计委托制,村务公开及时化,维护了农村稳定,村里开支合理化,发展了农村经济,尽管实行会计委托制为农村经济组织实施会计服务外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经济业务量不断增多,业务内容日益复杂,乡镇农经站、乡镇会计服务中心所管理的农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的需要,会计委托制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对农村会计服务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推广应用会计服务外包。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经济业务内容和会计工作量差别较大,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其特征研究应用会计服务外包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外包模式。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经济业务量相对较少的农村经济组织,可以先采取记账这种最初级的会计服务外包模式,由上一级组织统一确定专业服务机构,同时若干个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要根据各家农村经济组织的具体情况和管理需求,指派专人为农村经济组织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核算体系,建立最基本的财务会计账户并承担其日常业务的核算工作,如总账核算、工资核算、编制报表、纳税申报等。在提供会计外包服务的过程中,专业会计服务机构还要对农村经济组织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以保证外包服务能够顺利进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经济业务量比较适中的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服务外包可以比较规范一些,可以由每一个农村经济组织自行选择具备资质的专业会计服务机构,从基础账务处理外包开始逐步实现财务管理业务外包,除会计核算工作外,农村经济组织的货币资金管理、往来账款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事务也由专业会计服务机构承担,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随着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逐步实现成本会计、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业绩评价、会计政策制订等内部管理会计业务外包。对于经济发达、公共积累多、业务量大且网络通讯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组织,建议实行更规范和先进的会计服务模式,采取网络会计服务外包形式全面开展基础账务处理外包、内部管理会计业务外包、财务管理业务外包、会计政策制订业务外包和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由于外包是一个长期的合作过程,农村经济组织要加强与专业会计服务机构的沟通,防止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窃取和泄漏会计秘密。条件具备的农村经济组织要适当培养会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对外包会计服务机构的过分依赖,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刘东辉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艳斌.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