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实训总结范例

纳税实训总结

纳税实训总结范文1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多个教学项目,达到练习或强化本阶段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过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积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派任课教师到企业、税务师事务所或者税务部门进行交流学习,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任课教师熟悉,并接触了实际业务才能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其次,聘请企业涉税处理工作人员担任实训课老师,以企业实际业务为案例对学生进行试训。最后,聘请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从税务机关的角度讲解涉税业务。同时,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在项目教学法下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是合作伙伴,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

2.课程内容设置

在课程教学实施之前,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与企业财务人员、企业兼职教师一起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研究本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岗位的特点制订出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共同进行课程知识内容的构建。大体包括:制订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等。

3.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在纳税仿真实验室进行相关项目的操作。可以借助纳税申报软件进行相关工作,如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的纳税申报软件和教学平台可以实现相关内容的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4.考核方式

不再以传统的单一的期末考试试卷的形式进行测试,而是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实训的结果为主要比重对学生进行考评。

5.丰富第二课堂

组织学生到税务机关、企业和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参观。举办税收知识竞赛、学术沙龙、社会调查和征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性强的税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税法教学中应用的教学项目设置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就是对教学项目的设置。税法教学就需要打破原来教材的限制,应该以纳税申报表为主线,按照纳税申报表的顺序和思路对应纳税额计算进行展开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也能够学会纳税申报表的填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项目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按照任务对学生合理分组,为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在组内分工时,要给予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其次,借助于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增强学生对实训操作的兴趣。最后要在机房安装纳税申报等实训仿真软件,以利于学生上机进行仿真模拟练习。在学生分组实训操作时,任课教师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进行分别指导,每次实训要给予考评,考评不仅要看实训结果完成情况,还要看学生的分工合作情况,工作态度,对出现问题的应变能力等具体指标。

三、结束语

纳税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创新;创业;特色活动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创新创业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也多次强调,高等学校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国务院在2018年9月印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为了积极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贯彻教育部有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总体要求,对接国家教学标准,在配合学校创新创业必修课的基础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色,探索和实践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特色活动有着非常必要的!近几年来,国家及各地政府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效果不是很明显,成功率很低,创业寿命短。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出现问题。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为企业的价值创造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财务决策是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而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这两门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离不开有效的财务决策。所以,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创新创业特色活动《财务人生决策由我———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特色活动》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财务决策大赛是推进大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日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活动以“财务人生,决策由我———大学生财务决策比赛特色活动”为主题,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色,通过竞赛形式,允许跨班级跨专业组队参赛,将财务决策知识推广、输送给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并理解运用财务决策的重要性,锻炼及展示当今大学生的会计信息化技术能力、企业运营管理能力、财务决策与风险防范能力、纳税筹划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创业实践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活动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元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助于加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发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特色活动内容及实施

我们将创新创业特色活动与专业课程实训课相结合,实施教学新改革。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企业相合作,由企业提供免费平台使用和技术支持。活动使用公司免费提供的“财务决策”平台,以人机对抗的方式,分岗位角色组队模拟运营一家企业一个季度的业务,通过运营管理、资金管理、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训练学生以各岗位管理者的身份去全面关注企业经营决策与财务决策、筹资与投资、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二是将活动与专业实训课相结合,嵌入课程教学中,使得学生受众面广,提高学生参赛兴趣及有效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使得活动能够取得预期效益。目前是将“财务人生,决策由我———大学生财务决策比赛特色活动”嵌入大二学生的《企业财务实岗实训》课程中。每队四位学生,四个岗位角色自由分配(财务总监、运营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财务人生,决策由我———大学生财务决策比赛特色活动”岗位角色主要有:①运营管理,主要负责合同管理和报账审核;②资金管理,主要负责会计核算-总账系统:凭证录入、凭证查询;③成本管理,主要负责发票管理、成本核算、国税、地税纳税申报表填写;④财务总监,主要负责凭证过账、期末结账、国税、地税纳税申报表审核、缴税。学生通过对岗位角色职责认识,团队配合完成比赛实训,有利于学生树立分工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及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培养学生预算、决策、分析、评价的能力;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有效解决财务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就业适应性及持续发展的问题,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该项特色活动中每间虚拟企业都拥有共同的起点,每家注册资本500万,学生可以设立自己的企业,购置不动产,生产线,招聘员工,买卖原材料,组织生产,销售,来赚取利润。生产多少产品?购买多少生产线和购买什么材料?预计生产量和销售是多少?招聘多少员工?等问题都需要团队一起做预算。投放多少广告费?采取怎么的方式筹集资金?采取怎样的方式来结算货款?等问题需要团队一起做财务决策方案。因此,该项特色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财务管理知识、风险管控意识、税收筹划能力,做好企业的每一个运营业务和每一笔资金流动。但是我们学生目前掌握的运营内容欠缺,所以项目开展前由指导教师作运营知识讲授及案例解析。在指导教师介绍、解析以及实战操作后,由各个学生小组,自行操作,模拟成立一家公司并经营一个季度的业务。本项特色活动评分由企业提供的“财务决策”平台系统自动评分,成绩由一系列评分指标进行判定,评价指标主要是看企业运营成绩指标。指标构成具体如表1。学生企业小组每一项财务决策都会影响上述指标分值。例如没有按时向客户提供产品、没有按时归还借款等等事项都会被平台扣信誉分值。只有学生企业小组里的财务总监才可以在平台上查看到自己小组的成绩,同时也可以看到在平台上所有参赛团队的总成绩,从而判断自己小组企业当下的竞赛排名情况,从而提醒小组团队,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研究、实施更好的财务决策方案。此外,在平台上,学生企业小组破产原则是资金链断裂,无可用现金流。破产后可以重置数据,团队成员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团队协作研究出更好的决策方案进行重新经营。许多学生企业小组,一开始不熟悉平台时,都有面临破产的困境,但是他们耐心研究制定好的财务决策方案,企业又恢复生存。作为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因为在实训前的专业课程中已经学过这些指标,所以小组成员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共同讨论分析各项决策对指标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更好的决策方案经营企业。学生反映,通过这个财务决策特色比赛,他们才真正明白与体会到之前在各门专业课堂上所学的财务决策、财务风险、风险控制、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对于企业正常经营是多么的重要。学生从特色活动中虚拟运营企业里体验到经营企业的各种所谓“酸甜苦辣”,体验到团队协作和配合的重要性。此外,财务决策平台把运营业务和账务处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一笔运营业务从发生到表单到做账的全部过程,更深层次的理解业务和表单的内涵,财务平台还同步更新最新的财务、税务法规,使学生在平台上面体验最真实的法规变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财务决策这个特色活动,对专业知识的迁移与认知不断地加深,有利于学生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学生团队在比赛中还要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和跨年的数据相配套,让学生学会从税法的角度看待业务,注重税收风险,进行纳税筹划,锻炼了学生纳税申报的实操技能和操作流程,熟悉掌握所得税汇算的知识、领悟会计和税法的差异,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财务管理专业的“财务人生,决策由我———大学生财务决策比赛特色活动”不仅在专业内开展,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可以跨班级、跨专业报名。从报名参赛和参赛过程看,效果是好的。我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主动找市场营销专业、金融管理专业等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组队参赛。在赛中各专业同学发挥各自专业技能,齐心协力共同经营模拟企业,取得好成绩。通过活动,将财务决策的创新思维推广到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使得活动受益面更宽广,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目的。

三、特色活动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对学校的效益

本项目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教学的突破,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互动体验式教学,从单一学科的灌输到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经验,提高学生的。同时,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孵化。

(二)对学生的效益

通过本项目活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统观全局、系统思考的能力,建立创新思维与财务决策思维,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和财务决策比赛选拔人才,以取得比赛优异成绩。

(三)对教师的效益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推广示范效益

活动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元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助于加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发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

四、特色活动的特色及主要建树

通过“财务人生,决策由我———大学生财务决策比赛特色活动”的具体实施,有助于利用企业优势帮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助于加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发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培养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该项创新创业特色活动的具体特色与创新点如下。

(一)本项目校企合作,依托企业提供的财务决策平台,采用人机对抗的形式进行

该平台设计灵活多变、业务样式多样,由学生自主操作和选择,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辅,寓教于乐,在模拟企业运营的模式基础上开创新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本特色活动,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

(二)本项目具体实施中体验性强,跨专业学科性强

项目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为一支创业团队,由学生分别扮演公司中的财务总监、成本会计、运营、出纳等岗位角色,运用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跨专业学科知识进行公司运营与财务管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培养学生预算、决策、分析、评价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战略规划能力。“财务人生,决策由我———大学生财务决策比赛特色活动”的开展,其的具体成果除了比赛成绩外,还体现为每支学生企业团队汇报及每位学生岗位参与的心得体会展示和小视频。其中学生比赛心得体会的展示表现为《财务人生决策由我———大学生财务决策比赛特色活动优秀学生心得文集》,文集内容分为学生团队总结和学生个人心得总结两大部分,是从参加活动的所有团队及学生总结中挑选出来的精彩文章,体现了学生的收获及对活动的认可。为了记录活动的具体成效,比赛后,由学生团队录制了小视频,记录学生的比赛点点滴滴。

五、结束语

总之,“财务人生,决策由我———大学生财务决策比赛特色活动”的开展,既适应财务转型的需要也能起到就业能力的导向,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热情。通过该特色活动,对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育增.高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初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营销,2019,(07):71-72

纳税实训总结范文3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它既是理论教学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尽合理。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仅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验证,学时少,内容老,多数安排在理论课之中,大多是以实训室、教室为主要场所进行的实训、操作。在实践教学中认知实验、验证实验过多,体现知识综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考核方法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践知识,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实习、实训方面,我国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机制,实践教学条件尚不充足,通过关系依托少数企业来安排学生的实习,难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被认为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才能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毕业找工作时不被录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1.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对高校的实践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对高校的学生实习和实训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不愿让学生真正深入生产一线,介入企业生产运行的核心过程。尤其是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招生数量迅速增长,对实践教学场所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去实习。另外生产实习、毕业实都安排在大四年级进行,学生由于考研、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对实习投入缩水,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受到影响。

2.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是通过深入生产企业实际进行观察和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来完成的。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及时准确地对所指导的学生逐一跟踪检查,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一般根据出勤情况、实习中的表现,最后上交实训报告或小论文判断,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不足。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要求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各高校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过去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参加过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案例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并具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而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没有在企业真正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因此对案例的现实性缺乏把握,在指导实践实习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三、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训(财务基本技能实训、纳税筹划模拟实训、公司理财综合模拟)、ERP综合模拟实训及毕业论文四大块。财务管理专业应构建以现场形式进行的实习与实训,以财务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的模拟实训,以目标实现形式进行的毕业论文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基础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校内基础实训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相关课程结束后进行。具体包括有:

(1)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安排在初级会计课程结束后。实训内容有账户的设置方法,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薄和基本的财务报表编制等。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加深学生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熟练掌握财务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有关企业基本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财务管理基本技能实训。

安排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结束后2周时间。实训内容主要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衡量以及财务基本函数的计算机操作。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利用电脑系统地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财务计划模型设计、财务预测模型设计、财务分析模型设计等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财务分析实训。

安排在财务分析课程结束后或在课程中进行。分析内容有资产负债表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业绩评价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报表中的各项数据所代表的意义,用全面正确的财务分析方法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经营能力的高低及企业发展前景,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4)财务信息系统操作实训。

安排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结束后。通过本实训,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单位财务日常业务工作,并能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财务信息的录入、信息存储、财务数据分析和报表编制等。

2.专业模拟实训。

(1)纳税筹划模拟实训。

安排在税法、税收筹划等课程结束后进行。通过本项实训,使学生掌握各税种的税法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以及纳税申报的全过程。站在纳税筹划师的角度,为指定的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使学生对纳税筹划的全过程有亲身的感受和了解,具备一个企业的纳税申报与涉税事物的处理能力。

(2)公司理财实训。

公司理财实训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主要包括资本结构决策、筹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证券投资分析、营运资金、利润分配、全面预算、财务分析、并购与重组等内容。通过该实训,使学生将已学过的理财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3)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

ERP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情景分析和决策判断于一体,实训的内容模拟企业实战,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通过实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扮演一个财务管理师的角色,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判读与应用能力。

3.校外实习及毕业论文。

校外实习主要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巩固、深化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业务的能力和技巧;以扩大视野、增强认识,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规定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结合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探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4.社会调研和实践。

通过社会调研和实践,可以加深理解有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财务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理论发展前沿,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综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解答问题能力。

四、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具体做法

1.树立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一个合格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企业财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较强的运筹帷幄能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途径,需要按照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自身规律,并根据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技能逐步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重视对实践成果的考评。

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是量的积累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仅要重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及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既要有量化考核,如实践报告或小论文的字数,是否准时完成实践项目等;又要有质的考核,如实践内容的真实性、实践报告或小论文的完成质量等。考评可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可以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可采用以学生取得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及省级证书折算成学分,代替相关课程;也可采用现场演示、让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介绍及现场答辩等方式,全面考查实践教学的情况。

3.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求较高,既应具有丰富的财务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问题,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或在相关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建立实践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

4.充分、恰当地利用案例教学。

纳税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1+X”职业证书;会计专业教学;课证相关性;融通建议

在“1+X”证书制度中,“1”是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稳定性的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集中体现了职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性;“X”是对“1”的拓展、补充、强化和引领,体现的是行业快速变化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对未来职业人才新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二者结合是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处于急剧变化的行业来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于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意义非常重要。从2019年6月起至今,国务院陆续推出4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面向会计专业的证书有7个。笔者有幸参加了财务共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师资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今年7月组织我院会计专业的学生参加了等级证书集训和考试,现以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证书为例,就会计专业现开设课程的融通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1+X”证书的特点

自国家证书实施方案起,很多高职院校都申请了“1+X”试点,总体而言,“1+X”证书制度系列教材具有鲜明的职教特征。

(一)构建职业教育和培训新体系。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以“大、智、移、云、物、区”为时代背景,以财务共享服务为起点,注重智能化、数字化的财务人才培养转型模式。通过分析会计人才市场需求,构建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框架;通过工学交替、育训结合等形式强化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新培体系的建设。

(二)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1+X”证书制度,“1”是根本,“X”是“1”的完善和补充。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补充学生在现场生产技术和工艺、规范等方面的短板,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书证融通,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不同于传统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案。

(三)完善资源体系,深化“三教改革”。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资源;这样便于动态完善专业、课程、培训三个层次的资源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相适应、与行业企业培训要求相一致的资源体系,是对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突破性贡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创设“双师”能力模型。通过组织高职院校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使教师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技能培训;既能进行教学设计,又能进行培训设计;既能单独实施教育培训,又能进行团队协作,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创新师资团队,护航职教改革。

(五)搭建现代综合实训体系。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变革时代的财务转型趋势,演变出财务共享服务的理念,面向服务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或一般企业财务部门,培训会计人员利用各类云平台和智能财务工具,从事共享会计核算、纳税申报、会计档案管理以及企业设立、变更、注销、发票申请与使用、社保公积金办理等工作的能力,是一套现代化的综合实训体系,是适应职业人才培训提档升级,提升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这是未来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必备要求。高职院校开设“1+X”课程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但经调研得知,在试点过程中,所有的试点院校清一色都采用从教学计划时间里单独划出一段时间,先对学生实施集中培训,然后再参加考试的培训模式。这样的教学安排降低了操作难度,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培训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部分内容和原来开设课程内容重复,造成学生重复学习的负担;占用正常教学时间进行培训,无形中挤占了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等等。针对上述课证学习矛盾,研究实施将两者培训内容科学融通势在必行。

二、等级证书内容与会计专业现开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笔者整理了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证书的内容,并与现在开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建议可将证书内容分为三大工作领域、十一项工作任务、十一个知识要点、对应四门课程及新增内容。工作领域一包括五大任务,分别对应期初建账、票据录入、财税审核、纳税申报、档案管理五大知识要点,对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基础、纳税实务三门课程。工作领域二包括三大任务,分别对应企业设立、变更、注销,发票的申请与使用、社保公积金办理三个知识点,对接经济法、纳税实务两门课程。工作领域三包括三大任务,分别对应智能识别、职能记账、智能审核三个知识点,属于新增内容,暂无对接课程。

三、课证培训内容融通建议

如上表所述,“1+X”证书制度系列教材与传统教学计划相比,内容新、实用化是其主要特点,教材涵盖的工作内容是基于财务共享中心全新的业务流程和分工组织形式,是基于全新的云共享业务平台,教材还配套有多种立体化资源和数字化课程,能适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要。鉴于以上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三个工作领域的内容为主线进行课证融通,故提出以下建议。

(一)工作领域一。1.财务共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领域一的工作任务的期初建账与现开设课程会计信息系统内容相似,但由于后期的操作和培训使用的软件相差较大,所以建议可以做如下考虑:(1)使用共享软件替代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培训软件。此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全方位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课程,但局限于目前等级证书所使用的软件尚欠缺社会普及性,难以保证学生毕业之后的岗位契合度。(2)由于两者所使用系统差距较大,不建议融合,建议单独授课。考虑到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在使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故建议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仍然照常开设,此部分内容放在集中实训时单独安排课时进行授课。2.本领域工作任务二的内容与会计基础的“原始凭证的编制与审核”部分内容相近,建议融合,可考虑在此章节加入此部分内容,且系统中提供了大量的原始凭证,可通过使用平台资源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见识9类原始凭证,通过实践提升学生职业能力。3.本领域工作任务三与会计基础中“填写会计凭证”章节内容和“纳税实务”实训课程的形式融入。4.工作任务四“纳税申报”的内容与现开设课程纳税实务非常相近,且证书培训内容更接近实际,建议直接用“1+X”“纳税申报”内容替代纳税实务相关内容。5.工作任务五“档案管理”与“会计基础”中“会计档案”内容直接进行融合。

(二)工作领域二。1.工作任务一的企业设立、变更、注销与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内容进行融合,在此章节加入实训课程,融入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的操作,既改善了经济法课程理论性太多、实训不足的短板,又加强了学生对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的实际操作技能。2.工作任务二“发票的申请与使用”建议与纳税实务课程企业纳税概述章节进行融合,改善以往教学的枯燥灌输,让学生通过实训平台进行发票的申领,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学生“上岗”就能“顶岗”的教学目的。3.工作任务三的内容,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只有成本会计中涉及社保公积金的计算,但未提及办理,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上岗后只会计算却不会申报的短板,属于目前课程设置的盲点。但此部分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增加此部分内容非常必要,但此部分内容所占篇幅不多,故不建议与现行课程进行融合,而是设置在集中训练期间单独安排课时进行训练。

(三)工作领域三。此部分内容的设置体现了未来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但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人工智能尚未涉及。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财务机器人,比如像德勤等财务公司已经将财务机器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而通过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尽早进行职业规划。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行业发展前沿,无法与现有课程进行融合,故建议单独安排课时进行授课。

四、结语

会计专业现开设课程体系虽已是一套成熟的方案,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未能突出职业技能的职业化特征,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要求。财务共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顺应时代变革的财务综合素质培训转型措施,引出财务共享服务的理念,对财务共享中心的期初建账、票据录入,直至社会公积金办理等十多个环节都做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培训,业务可操作性大,工作代入感很强,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设课程的短板。实践证明,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体现以职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操技能为根本的职业教育类型属性。

参考文献:

[1]徐峰.浅议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16):48-49.

[2]李秀,陈蕾,陈宏伟.1+X证书制度下试点专业“课证融通”课程建设[J].山西建筑,2020,46(16):171-172,193.

[3]李井清.“1+X”证书制度下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课证融通”探索[J].广西教育,2020(18):72-74,78.

纳税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税法作为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财税制度改革的深化,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面对税收新形势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新趋势,如何提高税法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税法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进行财务工作中涉税业务核算、各类纳税申报及涉税账务处理能力,是目前税法课程教学中应该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1税法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构思

税法课程教学设计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税法课程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1)“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来实现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税法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纳税各种问题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纳税计算申报的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结合典型案例,将税法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安排。本课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总体目标。课程中的案例列示的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申报表填制──网上报税与实际业务接轨,通过学习能办理企业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并掌握和学会报税流程,使学生毕业即能从事企业报税员工作岗位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通过练习和实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理解,提高学生税务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3)“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税法基本理论为基点,通过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坚持“理论-方法-案例-实践”并行,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实训部分通过展示、演示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便使学生能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税法理论知识转化为税务处理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2.1基于工作过程组织税法课程建设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税法课程建设。税务岗位工作主要有申报纳税,缴纳各项税款等,教学内容上,经过对税务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和提炼,融入到税法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分项目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中做,做中学。例如掌握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分税种的技能训练。办税员平时根据职业判断,要对会计的原始凭据进行审核,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会计实训资料里查找相关的纳税数据。根据增值税的申报流程,从发票的认证、抄报税、办理申报到税款缴纳,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设计的教学内容与税务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岗位能力的教学目标。

2.2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考核内容

企业的办税员要求具有税务和税务筹划等能力,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条件下,减轻企业的税负,对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谋划和安排。如果办税员对税法相关规定不熟悉,就会造成企业的损失或者加重企业的税负,甚至造成偷税、漏税等不良后果。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要重视税法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各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还要进行税收实务操作的训练,不能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务操作。因此,在税法课程的考核上,在传统理论知识的考核基础上,添加对实务操作的考核,避免对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实务操作不熟练而让企业利益受到损害。

2.3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内容

由于目前已经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备考的会计类职业考试以初级会计师考试为主,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还要参加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等考试,这些考试内容都涉及到税法知识的考核。税收理论知识扎实、税务实务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结合学生阶段性的现实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税法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税法课程的内容组织上,基于工作过程组织对税法课程的建设,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税法课程考核内容,同时要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需要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理解,提高学生的税务处理能力,为将来的财税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3税法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3.1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教学团队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当时许多教师有扎实的税法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在企业或者税局工作的经历,造成税法课程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因此,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系统掌握企业的涉税业务和申报流程,结合企业的工作经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税法课程设计,更好的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考核,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达到满足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要求。(2)加强校企合作,引进校外税务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和企业合作,不仅解决高校的就业问题,还能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校企合作作为应用技术大学提高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突显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特色,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丰富了税法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在模拟企业的环境中进行税务操作,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税法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和职业自信。

3.2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1)建立校内税收模拟实验室。重视尝试实验,提供创新机会。通过税法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内容,枯燥的税法理论教学变成了有趣的模拟实训,在实训中,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分设办税员、税务主管、税务公务员等岗位。先根据各税种进行分项目实训,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不同企业的业务涉及到的具体税种,引导学生掌握具体企业业务的涉税情况分析,具备涉税业务的判断能力。把企业真实的业务案例带入实训课堂,在综合实训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才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利用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的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熟悉相关经济业务和涉税业务,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经济业务结合,让学生在复杂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具体的税务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能对主要税种进行核算,全面系统地掌握主要纳税申报表的构成项目与填制的基本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3.3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应不断探索,大胆改革。首先广泛开展案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进行税法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企业税务处理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团队应积极研究探索案例教学,专门撰写各种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并到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和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完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室、资料上网,开展现代科学的授课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运用网络课程、微课公众号及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下互动和答疑,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学生了解情况,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4完善考核方式

在现有的考核方式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间上做到课堂与课后考核相结合,形式上做到考试与考查相结合。(1)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在传统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税收法规和政策中变化的最新内容,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充实考试内容,如营改增的最新政策、增值税税率的调整,环境保护税的实施等。在实践考核中,注重学生的税收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2)课堂与课后考核相结合。课堂上,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运用中。根据税法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和能力要求等,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课后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新政策和理论前沿的了解程度,以及课后自我学习的能力。(3)考试与考查相结合。考试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同时考试尽量兼顾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在考查上,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出勤,课堂表现等总之,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学生出发,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税法中枯燥的理论知识,还能掌握企业实际涉税业务的处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税法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月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税法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6):169-170.

[2]张元?.基于职业能力的税法课程全程多元化考核改革探讨[J].对外经贸,2018,(02):156-158.

[3]郑晓玲.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J].当代会计,2017,(12):66-67.

[4]康丹.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时代金融,2017,(29):55-56.

[5]李娜.适应市场需求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17,(23):46-47.

纳税实训总结范文6

1.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也是按照“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内容,即:筹资业务、长期资产构建业务、存货采购与付款业务、生产活动业务、销售与收款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及利润分配业务等;后续课程《审计》在实务中也是采用“业务循环”审计。因此,三门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应保持一致。《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实训。对企业进行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利润核算等。

在此过程中具体项目包括:建立财务账、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试算表、编制调整分录、调整后试算表、结账、报表编制、会计报告。建账、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工作严格遵守会计工作规范化要求。对已完成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进行装订、整理存档。《审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设计八个实验项目:审计承接业务、安排审计工作、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审计报告的编写等。

2.以《税法》、《财务管理》为延伸的实践课程体系

(1)《税法》是为适应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而从企业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分支。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各税种的计算、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能进行纳税调整的相关会计处理。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只有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实验机会,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

(2)《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着重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分析筹资、投资、资本分配等一系列理财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交完成分析报告。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验教学方法。

在“职业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下,以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过程设立了实验情景后,每一个技能目标的实现,都以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任务描述与导入;任务分析;小组讨论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实例练习实现技能目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2.“角色扮演”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仿真的学习情景,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时,我们根据分工的要求,设计了对应的工作角色。通过让学生担任具体角色进行实训学习,从而更好地体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下促进学生执业行为的养成。

3.“多元化实践教学法”实验教学方法。

纳税实训总结范文7

【摘要】

时代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需要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只有将信息素质教育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笔者就该门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力求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师资、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环境;文献检索课;改革

0引言

信息检索课是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信息检索能力。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按信息检索概述、图书馆服务与馆藏书刊的利用、事实与参考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文献型数据库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特种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综合分析与利用等大章进行教学,每一大章又细分为若干小节;教学方法上一般先讲概念,再讲检索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上机操作。但是目前《信息检索》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缺乏信息管理背景、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这势必影响到课堂效果、课程实践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调整文检课授课内容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只有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由“如何用”向“如何存”转移是数字化环境下信息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是顺应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的必然。

1《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上《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发现有些文检课教材滞后,内容未能紧跟时代需求,与专业课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已不适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文检课目前普遍存在地位不高,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差,授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直接导致文检课已跟不上信息时代,迫切需要改革。只有认清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合理的提出解决的策略与建议。

1.1《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育存在的误区

教育理念更新慢,教学模式简单化。在课程建设上,教育理念出现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的现象;理论教学“填鸭式”;有些信息检索课是流于形式,教学与专业学习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信息检索重信息知识、检索方法的传授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轻信息素养的教育。个别高校信息检索实验课时少,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网络检索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1.2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重视程度不够

毫无疑问,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与否对文检课教改能否顺利进行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领导的支持与肯定能为文检课教改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都知道,文检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它是一门方法技能培养课。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课程偏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学校(图书馆)必须致力于文检课教学条件的改善。其次,领导的重视必将极大地调动文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身教学与改革的实践。再者,受到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并在文检课的改革过程中经常得到领导的建设性意见与指导,对于文检课教改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顺利地向前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3学生对《信息与文献检索》课态度冷淡

笔者通过讲授文检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查找文献很陌生,检索信息很少有人使用图书馆数据库,至于科技期刊论文他们从没有看过,检索信息只会求助百度等搜索引擎,对文检课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对信息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完全无视,更谈不上重视,这也必定会导致学生信息意识淡薄,自主提出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较差;信息道德缺失,无视前人的学术成果,论文抄袭严重;信息检索能力较差,分析课题的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较差,在筛选、评价和利用信息能力很弱。

1.4文检课授课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里,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都是由图书馆负责,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多由图书馆信息服务部的学科馆员完成。目前国内的图书馆员没有严格的从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比较少。同高校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相比,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教师存在学历层次不高、学科专业水平有限、科研研究经验不足等缺陷。

2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标向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大胆革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提升。

2.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过程;倡导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的实验教学手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发散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为辅的教学定位。改变过去重实验操作培训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教育做法,激发学生信息需求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发表学术论文。

2.2革新《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建设情况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既注重教学实践又注重系统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培养途径:

2.2.1开展专题讲座、开设独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新生入馆教育等

就课程名称和内容来看,针对不同学科的“文献检索与利用”、针对提高数据库信息检索技巧的“数据库与信息检索”,针对毕业生的“信息利用与论文写作”,针对提高低年级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图书馆概论、服务及利用”等课程名称。

2.2.2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存取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对于高级者(大学四年级、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并能更好的把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难点和趋势,缩短科研进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设计可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图书馆前沿科技信息分析与研究”、“论文与技术报告写作”、“求职书设计”等系列课程以前潜入式的专题讲座;对于专业型学习者(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更好的判断信息、挖掘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使信息增值并创造新的知识,期间的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如何写好开题报告”、“如何写好课题立项申请书”、“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投稿技巧”等应对专业学习研究制定课程。

2.3做好《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宣传工作

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专场讲座、在线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等服务宣传工作。“一小时讲座”、“信息素养”、“专题讲座”等讲座信息通过图书馆主页较醒目的位置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公告信息。

2.4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的作用

在学科馆员不足的情况下,将专业教师加盟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来。从专业的角度,让专业教师(或学科馆员)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论文的写作。在电子阅览室,专业教师与信息检索课教师(或馆员)一道参与指导学生获取、加工、整理信息过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因此,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信息创新、深层次学科专业内容、课题申请等教学环节讲座还需和高校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而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与院系教师或聘请图情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比较少,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大图书馆与学院教师的合作,共同开设文检课的教学。

2.5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智慧

让学生自主设计论文课题,馆员参与课题分析、帮助查找信息,形成教学互动。从教师(或馆员)的“演示”中,学生学到信息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从模仿、思考分析、亲身体验中得到信息能力提升的满足。教师以身示教,激发学生激情。同时,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了治学严谨的作风。

2.6加强交流、展开讨论、提倡争鸣

在基于网络的研讨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在课堂、课间、实验课,课余时间则可通过电话、短信、E-mail、QQ、博客等,开展相互讨论和争鸣问难,培植自由争辩的学习氛围。研讨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增强了师生的联系,激励了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考验和促进,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这种双赢的教学效果是融洽、亲密的。

3结语

紧跟形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在现今海量信息的年代,大学生具备良好信息素养是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要求,《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在高等教育中显得日益重要,其实施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作者:刘江宁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周毅华.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相关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3(5).

[2]李明明.文献检索课教材更新探索[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2):108-110.

[3]徐庆宁.关于完善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思考及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110-112.

[4]刘彩娥.文献检索课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1):32-33.

[5]杨晓兵.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情报,2008(11).

[6]孙会清.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8,28(4):205-207.

[7]孙丽芳,刘赞.谈协作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实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6,(8):136-138.

第二篇:高校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目的系为市场需要培养人才。税收课程设计及教学则遵循市场规律,服从并服务于市场,以税收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础,以满足企业对财务人才的需求。现就高校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略谈几点看法。

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目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在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生存、发展环境相对较好。又根据近些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调查发现67.32%财经类毕业生就职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财务部门是大部分高校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落脚点、出发点。

二、市场对财务人才需求分析

企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需求大致为三个层面:一是会计核算和涉税事项办理基本技能;二是控制财务风险、涉税风险专业能力;三是统筹运作,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管理能力。由此可见企业需要兼具涉税事项处理技能的财务人员。另控制税负成本已成为企业又一重要管理目标。税收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方面,因此税务知识及涉税事项能力已成为企业财务人员招聘的重要考核部分。

三、高校税收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育、教学应立足于市场、以满足人才需求为己任。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设计科学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够。二是课程内容混乱、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难度大,专业性不足。老师教学只能蜻蜓点水,学生浅尝辄止。三是教学实践环节非常薄弱。

四、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1.课程系统、科学、合理的设计,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灵魂

首先在课程设置设计上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税收课程设计的“岗位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规律性”,同时要求课程设计遵循人类对未知事物从“认知”——“操作”——“运用”的自然规律,对课程按照一定的顺序性,递进式的开设课程。将税收课程系统的分为4个学期教学。课程时间安排要在学生基本建立会计知识框架体系之后方可进行,总体课时安排大概为200学时。4个学期的课时分配为48、48、64、36学时。这样的设计可以保障税收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也方便学生知识的不断累积、沉淀。避免单一课程下,学过不用就忘的弊病。其次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以实体法为基础,税务条文的落实为课程设置的核心,保障企业利益为重点。将“税法”内容与税收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科目内容相联系,与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联系。一是将《税法》知识分割为税法一、税法二教学,税法一以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为重点。税法二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为重点。第二在税收实体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税务实务》课程,并根据税收程序法进行涉税业务的实训,课时安排为64学时。课程内容以如何履行纳税义务为核心,以税务机关要求的纳税程序为依据。如此可帮助学生熟悉税收征管的法律规定,熟知税务登记、变更、注销流程,发票领购、开具、缴销流程,纳税申报、交税流程,同时还将税一、税二单个的税种横向、交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办税能力。第三由于学生已经具有较为扎实的税收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办税技能,则可开设《税务筹划》课程,其课程开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税收统筹规划能力,在依法纳税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法利益。同时还可利用外部、内部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报刊等信息渠道,引领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接触真实的涉税案例,补充完善税收知识。

2.课程仿真实训、实践,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关键

税收课程,其课程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实作性,因此,税务实训要税收实体法为依据,以企业主要税种的纳税业务为核心,以企业办税流程为主线。必须尽快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仿办税流程的模拟实训室,采用纳税申报软件模拟网上申报、网上纳税。其二要有能跟进最新税收政策的实训教材,对学生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实训,开设如房地产行业、制造业、流通业等行业的主要涉税经济业务的实训。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核心

在课程设计改革的基础上,引入慕课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将知识点、法律条文转化成工作项目,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是工作任务目标。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给定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是否纳税以及如何申报纳税,最终要求学生拿出根据原始凭证通过核算得出的纳税申报表,完成税务处理,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处理流程一致。还可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或工作任务中的关键点,以慕课教学的方式予以分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还可根据税收贴近生活的特征,让学生将税收知识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得抽象的税收理论知识通俗化、实际化。

4.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手段

改革教学考核办法,引入社会认证评价体系。可将课程学分考试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接轨,参加此类课程的培训及考核认证考试通过者,可以申请相关学分,免试校内相关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认证培训学校获得更多知识。

五、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税收必然更加深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效益。本文通过对高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市场财务人才需求分析,揭示当前高校税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创新课程教学,提高税收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周鲲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方燕.大学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白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2(5)(上).

[3]顾瑞鹏.高职院校税收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宁宇.关于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6).

[5]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

[6]杨则文.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会计之友

第三篇:高校体育体验式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也有了新的内容。其不仅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进行全面的发展,还需要学生从实际出发,对拓展课程具有全新的认识。本文主要针对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进行分析,并对优化课程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自新课改全面推行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的部分。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包含了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但是在很多高校体育的教学中,其往往容易将拓展课程进行忽略。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校学习任务还相对紧张,如果学生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体育课程上,会影响文化课的进程。但是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十分关键。

一、拓展训练课程设计概况

1.1训练课程现状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目前训练课程设计已经在逐步完善。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中,逐渐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进行劳逸结合的学习,还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中依旧沿用的传统的学习模式,其在训练课程设计方面的意识还较为的薄弱,其更多的是以文化课程教学为中心,让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稳步的提升。所以,在国内高校体育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还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但是高校体育训练课程设计已经逐渐的深入人心,其在以一种稳定的趋势进行完善,让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1.2训练课程设计的意义

拓展训练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不仅有体育学、心理学以及组织行为学。这些学科相互融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且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的体格进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较为的贴合实际,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训练课程的了解程度。其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其可以利用多种场景的变换模式,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感受到独特的创作性。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得到全面的开发。其三:训练课程设计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因为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很多课程项目都是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所以,在进行课程学习中,学生之间必然要相互帮助,这样在不经意间,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必然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

二、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2.1投资、训练场地还不足

在进行很多拓展项目中,很多高校依旧存在场地不足以及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训练场地的不足,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训练强度。例如:一些百米冲刺课程设计以及长跑等项目在训练场地不足的情况下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发挥。但是进行训练场地的扩建对于很多高校也是一个难题。虽然部分学校将操场作为训练场地,同时还改为塑胶跑道,但是其对于训练场地并没有较好的改善。其次就是投资经费的不足,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的投资上还较为基础,甚至没有将其作为投资的重点,这就必然会让教学器材出现严重的匮乏。让很多体育器材出现匮乏情况。所以,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中的不足。

2.2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并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教学。并不是高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而是在课程的专业设计中,其还有一定的欠缺。因为拓展训练课程在设计中,一般会表现在多个角度,有心理学以及组织学等多门学科的融合,所以这就需要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辅导,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在体育拓展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能力。

2.3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很多院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谓是“百家争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度有所偏差。例如:在很多院校,只要是上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就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基本上在这一堂课程上一无所获。如果是进行理论上课,部分体育老师也会让学生进行室内活动,这就让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未能学到实处。所以,让教学课程设计的合理,让体育教师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十分关键。

三、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3.1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挖掘

在拓展课程的设计中,其课程设计一定要合理。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前提,与此同时。还要对课程进行深入的解析。例如:在进行组织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进行组织体验。在笔者高中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曾经在每个学生面前放一个鱼钩,用这个钩去钓饮料瓶。这是对学生耐心以及决心的一种考验,在期间很多学生都败下阵来,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能够较好的坚持下去。每一次的坚持都有一种美妙的成就感,很多学生都将这种思想反馈到学习生活中,从而使得学习成绩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3.2要加强对拓展训练课程的综合投资

在很多高校,其体育设施好较为陈旧,而且在拓展训练课程方面并没有较好的训练方向。甚至一些学生都没有拓展训练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在拓展训练上的资金投入,并建立强大的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其二: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拓展课程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四、结语

高校体育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十分重要。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训练课程进行综合性设计,然后制定合理的体育训练项目,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在拓展训练课程中的综合实力。

作者:叶平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李晓婵,曲美儒.浅析拓展训练在我国学校的发展现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115-126

[2]王贤峰.试论我国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3)18-23

纳税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大智移云时代;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其应用已融入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尚未更新的传统会计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21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会计数字化转型步伐,同年教育部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把“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可见,会计人员的传统会计核算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化财务工作的要求,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要向智能化、共享化和业务化转变。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转型升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势在必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需求

1.专业能力。无论处于何种时代,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都是最基础的能力需求。即在熟悉税法及其他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企业的各类经济业务、编制财务报表,能够纳税申报及纳税筹划。

2.数据挖掘、处理能力。大数据是指在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具有多样性、快速性、实时性、全面性等特征。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化会计信息以及以文本、音频、视频等格式呈现的非结构化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进而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快速鉴别、剔除质量较差信息,从而筛选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3.数据分析能力。会计人员在海量数据中整理出需要的基础原始数据后,对于传统会计工作,只需根据原始数据填制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而对于大智移云新时代的会计工作,就需要会计人员熟悉数据分析方法,能够利用大数据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透过数据寻求信息,透过信息分析现象,看到各类数据背后隐藏的企业财务问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综合管理能力。新时代的会计工作已从传统会计核算型转为新型财务管理型,会计人员需要从基础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提升综合管理能力,这就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后客观评估出企业运营风险、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结合国家财经法规和制度的变化,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这不仅是管理分析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政策应用能力的体现。

三、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1.培养目标不准确。传统会计专业在专业素养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管理、年报审计等相关技术技能,培养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传统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教育部印发的新版专业目录中把“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各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应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方向的重要性。基于此,部分高职院校把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重新设定为为社会财务服务行业培养懂会计核算、涉税处理、财务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审计等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虽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了大数据技术的融入,但是没有做到与大数据时代特征完全接轨。大数据信息技术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础的会计核算和数据收集技术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技术而教授技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财务思维、管理思维和业务思维,通过运用技术分析解决问题,把大数据技术真正应用于财务领域,让其服务于财务领域。

2.课程体系不健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部分院校课程结构未见明显变化,仍以财务核算类课程为主导,管理会计类课程不多,智能会计类课程象征性地增加一门左右;其次,部分院校对课程体系展开了颠覆性的改革,开设了较多大数据技术类课程,在实践过程中过多地传授的是大数据技术层面的内容,对于计算机技术较为薄弱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欠佳,显然已脱离了会计专业的根本培养目标;再次,对于会计专业知识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力度较弱,一般都是把两者孤立起来开设课程,没有与会计知识深度融合,导致很难培养学生的业务思维和管理分析思维;最后,部分院校由于存在硬件设施不够完备、资金不足无法购买相应大数据财务平台等局限性,导致虽已意识到培养大数据智能人才的重要性,也很难更新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

3.师资力量薄弱。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有力保障,新版专业名称落地后,高职院校与之相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传统会计专业的教师虽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但是面对大数据技术这些新生事物却疲于接受和更新,即使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性也不愿承担这些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导致涉及到大数据技术的智能会计类课程一般都由新进年轻教师承担;其次,许多教师虽主动接受大数据技术的培训,但鉴于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短期的培训只能让教师了解大体操作流程,并不能清楚掌握内在原理,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定局限性;最后,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与大数据技术的跨界教师较少,无论对于会计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都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填补自己的薄弱环节,院校一般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职称的关键标准,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激励教师在新专业背景下主动更新知识、承担教学任务,导致教师缺乏学习大数据与会计融合技术的积极性。

4.实训实习不到位。本文中提到的实训实习指的是实训基地建设、融合大数据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和实习实践模式三个方面。其一,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这里的建设不仅包括硬件建设,还包括软件建设。从硬件条件看,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室较少且设备陈旧、配置较低,亟需实训室扩建以及设备更新换代,不能满足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日常实践学习的需要。从软件条件看,大数据智能会计课程需要购买相应实训软件,但是诸多院校迫于资金的压力没有条件购买,只能大部分停留在理论教学的范畴,实践应用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提高财务管理思维,导致岗位胜任力较弱。其二,教师在大数据实训课程中还是较为突出理论教学部分,而且授课方式单一,实践课时较少,不利于提升学生把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未来财务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其三,目前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践主要包括校外顶岗实习、校外毕业实习、校外社会实践、校内校企合作实践等几种模式。无论是哪种实践模式,都是一种把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会计实习岗位的匮乏,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运转中,也就很难学习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技能。

四、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选择针对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调整培养思路,对此专业建设进行升级改造,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力求培养出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智能会计人才。

1.培养目标———三层四面。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根基,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指向问题。只有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准确详尽,才能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三全育人”的战略目标,以及大智移云时代对新型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笔者认为应该从素养、知识、思维三个层次延伸至职业素养、基础知识、综合知识、思维能力这四个方面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构建。职业素养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保守秘密等良好操守,把其放在第一层是因为这是会计人才的必备素质,可通过具体的会计法规课程或者专任教师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方式传授,日常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中应时刻向学生渗透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使其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恪守职业理念,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基础知识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比如思修、毛概等通识教育类课程,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学科教育类课程,是在校期间必须修满学分的必修课程。综合知识是指融合大数据技术的专业课程以及融合大数据技术的各类学科竞赛,比如大数据财务分析课程、智能财税竞赛等。思维能力是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沟通组织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等跨越传统知识架构的能力,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着重培养,而不是为了知识而学知识,为了技术而学技术,要帮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应用、分析、组织的思维模式。

2.课程体系———三类齐进。大智移云时代,根据更新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传统专业课程、新兴专业课程、创新拓展课程三大类。具体来说,传统课程主要体现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凸显其专业性和技术性,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类课程,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等;财务考证类课程,如初级会计实务、初级经济法课程等;税务会计类课程,如企业纳税实务、审计基础课程等;综合实训类课程,如会计基础实训、企业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等。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准则、税法是大数据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在为学生讲授传统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开发融合大数据技术的新兴专业课程以及关于大数据技术的创新拓展课程。融合大数据技术的新兴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大数据财务分析、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智能财务与可视化等课程,目标在于能够使学生熟悉大数据技术在财务领域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技术探索和分析财务问题,能够根据财务场景完成相应工作。创新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基础、数据挖掘、Python语言等课程,这可以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为了增加新兴专业课程和创新拓展课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写与课程相配套教材。

3.师资建设———外进内出。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专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还要了解大数据方面的知识以及能够在财务领域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有外引和内培两种策略,外引即高职院校应引进精通会计理论并具有计算机应用背景的综合型人才,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双背景的综合型人才较少加之资金限制,使得外引人才的策略可实践性较弱。内培即高职院校可将本校会计专业教师培养成会计及大数据技术的双背景综合性人才,综合各方面来看,此策略的实践性更强。可采用“外进内出”的策略着手进行培养,“外进”指的是从运用大数据技术与大数据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邀请专家入校讲座、培训、交流,帮助教师熟悉数据采集、清洗、处理和分析的技术要领,了解行业内最新的会计人才能力需求情况,有助于制定专业建设方针策略,或者可以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骨干作为企业导师来校承担大数据技术类课程,并与校内教师结对形成联合教学机制。另外,对于大数据技术基础、数据挖掘、Python语言等创新拓展课程可由校内计算机系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节省物力财力。“内出”指的是定期派会计专业教师前往各类培训组织、企业或者其他高校学习与交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等,既有利于教师自身提高又有助于专业发展。

4.实训实习———各方齐动。要想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财务岗位上的工作胜任力,增加实训课时比重,强化其实践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资金充足的院校可以购买相应财务软件直接应用于教学,资金不充足的院校就需要在会计模拟操作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尝试与企业共同开发模拟软件,可满足院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实践需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会计学生来说,对于融合大数据技术的会计专业课程可能存在接受度较低或者或轻或重的抵触情绪,对于该类课程,课前教师应采用案例导入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积极性,课中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授课方式,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增加学生动手实操的时间比重,提高学生对于会计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课后可变终结性考核模式为过程性考核模式,即以学生的过程性参与评价为考核标准,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宽校企合作深度,充分利用行业或企业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达到资源互通,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三层四面”的培养目标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但是总体方向应该是偏向于大数据技术与会计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应用、组织、分析等思维能力。“三类齐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院校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以及师资力量有所增减,但是总体方向应该是侧重于大数据与会计融合课程的梯度增加和深度开发。“外进内出”的师资建设院校要从政策和机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力度。“各方齐动”的实训实习要求学校、教师、企业全部动起来,达到资源互通、人才互通。总之,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高职院校顺应时展和行业变化趋势,调整人才培养、创新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新型智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莹,王艳利等.新版专业目录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华东纸业,2022(02):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