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论文范例

流行文化论文

流行文化论文范文1

1.1加强班组组织建设

坚持科学、合理原则,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在班组内部,依据标准任务和工作划分,成立以班组长为核心的班组管理委员会,设立各专项管理小组,协助班组长抓好安全生产、市场营销、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按照班组作业组织专业化管理的模式,理顺运行机制,整合优化班组各项资源。

1.2加强班组标准化建设

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为支持、组织标准为保障的标准化体系,健全281种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应用信息化网络系统,再造101种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做到“工作有目标、办事有程序、指标有考核、考核有依据”,实现工作流程标准化。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逐步使生产经营的组织、计划、控制、管理走向科学化。在班组推行目标管理,将年度的工作方针、目标、时间、负责人等用表格形式层层分开,直至人头,保证总体目标的贯彻和落实。建立安全信誉评价体系,使班组安全管理由过去的事后分析、处理,转变为事前的预测控制。

1.3提高班组生产能力

加强班组技能建设,开展“比学习、比技能、比创新”主题活动,采取“每日一题,每月一考”等形式,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组建7个创新课题组、3个QC攻关组,开展读书自学、岗位练兵、技术竞赛等活动,带动和提升全员创新能力、作业能力、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向心力、执行力。建立班组民主管理组织,坚持和完善班务公开、民主生活会、对话会等民主管理形式。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明确权责划分和奖惩办法,实行全面经济核算,杜绝铺张浪费的发生,树立节约观念,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分钱”的良好习惯。

1.4培养“金牌”班组长

采取公开招聘、行政任命和民主选举等方式,把思想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精通、创新意识高、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员工选拔到班组长队伍中。从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关系等方面,科学制定班组长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班组长培养、选拔、使用、评价等机制,做好班组长职业生涯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班组长互助交流、交叉任职。

1.5建设“四个一流”的员工队伍

一流职业素养,就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踏实工作、热爱岗位、忠诚企业;一流业务技能,就是熟练掌握岗位知识,技术精湛、业务精通,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执行力、创造力和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一流工作作风,就是严谨、诚实,在工作中遵章守纪、服从管理;一流岗位业绩,就是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成本控制等方面行业领先,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1.6建立绩效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问责机制,对班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做到有错必问、有问必纠,把帮扶后进班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保证班组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运行。科学量化班组考评指标,合理设置考评项目及标准,建立动态考评机制,推动考评手段信息化,为定期考评提供第一手资料。将考评与评优树模相结合,与提拔使用相结合。依据《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班组员工绩效档案,量化绩效考核标准,以“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为评价标准,形成“以绩效定优劣、以能力比强弱、以素质论高低”的综合评价机制。

2取得成效

流行文化论文范文2

1.1临床资料

收集文献数据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95例,其中男18例,女77例;年龄19~76岁。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62例经查体偶然发现,其余33例有胸闷、不适,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咯血、发热等症状。

1.2检查方法

95例均作X线胸部正侧位片,21例仅接受胸部平扫,74例患者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

2结果

2.1X线及CT表现

病灶多为孤立性、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结节或肿块,直径多小于3cm;病灶大多位于肺的部,中下叶多见。增强扫描绝大多数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并持续强化。

2.2不常见的影像学表现

病变多发1例;病变位于叶裂2例;病变巨大2例,最大直径达22cm;分叶征23例,均为浅分叶;钙化13例;病灶囊变3例;空气新月征5例;晕征5例;贴边血管征7例;周围肺气肿2例;支气管内病变1例;肋骨切迹及破坏1例;短毛刺1例;增强扫描25例呈不均匀强化。

3讨论

PSH由Liebow等于1956年首先报道,认为它是一种原发性血管增生并伴有继发性上皮增生的病变。1972年Hill等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对血管来源提出质疑,遂称之为“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PSH是一种来源于呼吸上皮细胞的肿瘤,在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肺癌研究协会肺肿瘤分类中先后将其归为“瘤样病变”(1981)和“杂类肿瘤”(1999)。组织学分为4肿类型,即上皮型、乳头型、硬化型和出血型。

3.1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表现。PSH多见于中年女性,常无临床症状,少数有咳嗽、咳痰、胸痛、痰中带血或咯血、发热及全身倦怠等症状。本组患者多为偶然发现,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女性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性激素有关,多数患者的雄激素受体与孕酮受体均为阳性。

3.2典型的CT特征

PSH典型表现为孤立性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肺结节或肿块,可略有浅分叶,无明显毛刺,增强扫描大部分强化明显。本组患者手术前大部分均能诊断为良性病变,部分病例结合增强扫描表现,考虑PSH可能性较大。

3.3不常见的CT表现

3.3.1多发

多发病例仅占4%。

3.3.2位于叶裂

PSH多位于肺的部,中下叶多见,极少位于叶裂。

3.3.3巨大

李智岗等报道2例巨大PSH,最大直径达22cm。有文献报道PSH最大者可达36cm。

3.3.4分叶征

分叶征可能是由于瘤体内部分成分混杂,生长速度不均衡所致。

3.3.5钙化

病变钙化无明显特异性,多数为点状,少数可为不规则斑片状,肿块钙化发生率较结节钙化发生率高。王建卫等、Chung等研究病例中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1%、30%,PSH瘤内钙化有一定的发生率,钙化对CT确诊PSH有一定的价值。

3.3.6囊性变

PSH可表现为囊性病变,但很少见,其形成原因可能是肿瘤大量或持续出血汇集,而邻近支气管阻塞,不能将血排出。

3.3.7空气新月征

即在检查中在肿瘤边缘见新月状含气透亮区。发生机制可能为:①未分化肺泡间质细胞增生、透明样变包绕支气管,以致远程气腔扩大。②包膜与肿瘤收缩所致,尤其当肿瘤高度分化并伴有出血。③肿瘤周围出血并与支气管相沟通。④瘤周出血,肿瘤收缩。虽然此征象为PSH不常见表现,但为诊断本病提供了特征性征象,有助病灶的鉴别诊断。

3.3.8病灶周围晕征

肿块周围毛玻璃样改变。Yoshida等研究认为这种毛玻璃样的改变源于局部的出血。

3.3.9增强扫描

极少数病例中心结节不强化,周围斑片影有轻度强化,正是由于肿瘤的不同组成部分而造成的。Chung等报道,PSH强化峰值出现在57s,40%病灶呈均匀强化,60%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延迟5min后呈均匀强化,增强的特点与病灶内血管瘤区、乳头区、硬化区、实变区所占的比例有关。史景云等分析PSH的CT增强是由其内的微血管密度决定的,直径小于3cm的病灶由于病程短,血管密度高,呈明显均匀强化,大于3cm的病灶由于在出血型结构中形成较大范围的实体型和硬化型结构,其内间质小血管闭塞、数量减少,因此呈不均匀强化。

3.3.10贴边血管征

此为增强后PSH的一种征象,表现为PSH周边明显强化的点状血管影,考虑其产生的原因为PSH属于良性肿瘤,可推挤、压迫周围血管结构,从而产生聚拢、包绕等现象,是PSH比较有特征的征象。

3.3.11病灶周围局限性肺气肿改变

病变周围肺气肿见于PSH,近年来有报道,其形成机制主要与瘤周出血及受压支气管的单向阀门效应有关,可视为提示PSH的线索。

3.3.12纵隔及肺门淋巴结

PSH还可以表现为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但无论是转移还是多中心病变,细胞不典型性明显,均不影响其预后。尹璐等报道23例中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同时伴有肺门淋巴结增大,病理结果证实均为反应性增生。

3.3.13肋骨切迹和破坏

少数血管瘤可使肋骨发生压迫性破坏。

3.3.14支气管内病变

吴坚等报道1例47岁女性患者,临床无症状,查体发现左下肺肿块,CT示病变突入左肺下叶支气管内生长,支气管扩张、阻塞,管壁未见增厚或破坏,病变远侧可见阻塞性炎症,增强扫描肿块呈显著不均匀强化,术前诊断为恶性富血供肿瘤性病变。术后大体标本示左肺下叶支气管断端3cm处管腔内见一息肉样肿物,呈哑铃状,灰白色,质中,沿支气管生长的PSH十分罕见,可表现为周围型肺结节生长至段支气管内,也可表现为在叶、段支气管内生长,在诊断支气管内肿物时,应考虑到PSH的可能性。

3.4鉴别诊断

流行文化论文范文3

RFID技术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因此成功的RFID技术和其它移动服务能够显著地影响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同时,RFID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制造、售后服务支持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RFID系统可以用来识别各种类型的对象,例如制成品、动物以及人等。同时,RFID技术支持广泛的应用,包括:资产管理和跟踪,产品制造,客户服务,访问控制和自动支付等。每个RFID系统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定制化特征,以便支持企业特定业务流程。依据其应用的行业和企业,RFID系统可能非常复杂,具体实现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从概念上来说,RFID系统有三个子系统组成:(1)射频(RadioFre—quency,RF)子系统。应用无线通讯技术进行识别和相关的处理,采集数据。(2)中间件(Middleware)。提供自动识别技术和应用系统软件之间的通讯接口,将RF子系统采集的数据转换成应用系统软件可以识别和利用的信息。(3)企业子系统。包括各种应用系统软件和网络基础没施,可以存储和分析采集的数据,将数据转换成为支持业务流程的有用信息。

1.1RF子系统。

RF子系统由标签和读写器组成。RFID电子标签中植有IC芯片,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标签一般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或者嵌入物体内部。每个标签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并可能具有其他功能,如存储更多数据的内存、环境传感器和安全机制等。读写器是RFID系统中核心部件,在规定的技术条件和标准下,读写器和标签之间通过天线进行无线通信。在有效读写区域内,识别各个物体上的标签,读出标签的信息和时间。RF系统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同时具有抗恶劣环境、可同时识别多个对象、保密性强和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等突出特点。

1.2中间件。

RFID系统的中间件负责为企业子系统整理从RF子系统中收集的数据。从而直接支持业务流程,实现RFID硬件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和管理。中间件在RFID系统中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它屏蔽RF子系统的复杂性和实施细节,这可以让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者将精力集中在RFID数据的业务意义上,而不是复杂的无线通信。中间件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系统管理者用中间件监控和管理读写器。操纵和控制读写器按预定的方式工作,保证不同读写设备之间的协调配合。(2)数据过滤。中间件筛选过滤来自读写器的重复、不完整和错误数据,将真正有效数据传送给应用系统。中间件的过滤功能在大量标签非常接近、具有条件性射频环境中非常重要。RFID系统中的中间件能为企业带来如下几方面的益处:(1)实施RFID的企业,不需要进行重复代码开发便可完成RFID数据导入能够极大缩短企业实施RFID项目的周期。(2)当企业数据库或应用系统发生更改时,对于RFID项目而言,只需改变中间件的相关设置即可将RFID数据导入新的企业应用系统。(3)当RFID项目的规模扩大时,例如增加读写器的数量,或其他类型的读写器,或者新增企业仓库,只需对中间件进行相应的设置,便可完成RFID数据导入,而不必进行程序代码开发。

1.3企业子系统。

企业子系统可以存储和分析采集的数据,将数据转换成为支持业务流程的有用信息。企业子系统包括企业分析应用和网络基础设施,业分析应用由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和Web服务组成,基于业务需求和用户指导处理中问件输出的数据,包括所支持的每个业务流程的业务逻辑。例如,RFID系统中的分析应用对物流的支持可能包括自动化库存管理、采购、运输、接受和账单等。网路基础设施使得RF子系统、中间件和企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通信成为可能,重要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的物理和逻辑拓扑和数据通信协议等。

2.RFID现代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在供应链运转时,企业必须实时掌握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和资金的流向,才能使企业实现最大的效率和效力。在物体跨组织流动过程中,采购、仓储、生产、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到服务的各个环节处于松散的状况,商流、物流、信息和资金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RFID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上各项业务运作资料的输入与输出、业务过程的控制与跟踪,同时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RFID技术区别于传统条形码各项技术特征,将物料的精细化管理触角深入到物流管理每个环节,无论是质量控制、自动化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或是装箱销售、出口验证、到港分发、零售上架等各个物流环节都将带来难以置信的便利和高效。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过程的应用类型包括:

(1)资产管理(AssetManagement)。

基于RFID的资产管理是指管理库存的任何可标签的物品,相比条形码技术有显著的优势。RFID系统能够几乎同时非接触识别多个物体,增加一般资产管理的速度,从而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例如RFID可以用于智能货架和智能机柜,通过跟踪物品的进出,自动保持持续的库存物品,当库存水平低时实现自动订货。自动货架还可用于防盗,当许多高价值货物在同一时间被取走时,可以提醒工作人员或者启动摄像设备记录这一事件。

(2)跟踪(Tracking)。

跟踪用来确定一个物品的位置,更准确的说是最后一个探测到存在标签的读写器的位置。多数的跟踪应用是资产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跟踪系统需要多个读写器,中央系统可以集合和关联来自各个读写器的信息。

(3)真实性验证(AuthenticityVerification)。

在真实性验证应用中,标签提供被标签物品来源的证据,真实性验证经常和跟踪应用结合。原始来源在标签中创建一个初始交易记录,无论是在标签中还是在企业子系统的数据库中。当读写器随后通过标签查询时,就可以确定它是否来自正确的来源。对于验证系统,为了提供适当水平保险系数,通常结合加密技术和机制以防止克隆。

(4)匹配(Matching)。

在匹配应用中,两个标签物品相互比较,当一个物体之后搭配了错误的标签物品时就会触发信号。例如可以讲航空乘客和托运行李匹配,从而防止盗窃和无意的错误。

(5)流程控制(ProcessContro1)。

流程控制是指利用与标签相关的信息使得业务流程采取定制行为,通常流程控制在制造流程中可以为产品设计的变化提供便利。例如在制造工厂中,装配线上的产品框架可以贴上标签,标签带有最终产品的设计特征。在装配流程的每个位置,读写器读出标签信息并采取适当的行为,例如装配特殊的部件或者喷涂特殊颜色。在另一典型应用中,和标签相连的传感器可以测量一些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或者震动等。传感器信息可以用来做出和标签物品有关的决定,例如,易腐烂产品如果暴露在室温环境超过极限时间可能要丢弃。和上述其它应用不同,标签之外的额外信息通常与每个标签相关,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实施组织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更多问题,例如要准确决定什么信息需要记录,如何保存这些信息,同时如何保护客户的隐私。

(6)访问控制(AccessContro1)。

访问控制系统可以自动检查个人是否授权访问某一设施或者访问某一信息系统。通常访问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线系统。在线系统中读写器和中央计算机相连,每个识别卡属于特定个人,读写器通过中央计算机提供个人可以访问相应区域的支持。因为这一系统是联网的,中央计算机可以为每个读写器提供最新的访问控制列表。另一类是离线系统,离线系统是不联网的。

(7)自动支付(AutomatedContro1)。

RFID技术可以自动化各种财务活动,例如收费的公共交通系统、信用卡的零售支付、燃油费等。和其他支付方式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速度和便利,当然也不需要支付者交换现金或信用卡。物流管理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上述RFID应用类型,例如资产管理、跟踪、流程控制、真实性检验和支付系统等。物流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跨越多个组织,每个组织使用的RFID技术能和其他组织互操作。理想情况下,产品在制造流程某一阶段附上标签,因而产品在供应链每个阶段的信息都能被记录。当产品在供应链中运输到最终用户,直至售后服务.每个供应链参与者都将标签指向特定物品。另外,供应链系统还可以使用主动式标签跟踪大型对象,例如集装箱,这些集装箱上的标签能存储每个集装箱的载货单,当集装箱货物变化时载货单可以自动更新。物流RFID系统的信息收集能带来许多收益,更准确的说,跟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个供应链的参与者能够实现订单速度和准确改善、自动发票和支付、减少供应短缺和库存水平、减少货物损失。此外,基于RFID物流管理能够给供应链提供更好的透明度,从而确定流程瓶颈,有针对性的召回,以及准确的市场调研等。

3.RFID、3G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

现代物流,是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由物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供应链全过程的体系。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交通运输和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物流配送也将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管理的电子化及信息化,配送各环节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配送的新时期。最为重要的是现代物流表现为企业生产与运输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其中物流运输所需的成本、时间、安全及货物在途的状态控制是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将RFID、3G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势必成为21世纪现代物流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物流配送过程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位置的显示、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和物流配送系统进行集成,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这其中GPS和GPRS是GIS的数据源和数据链路,RFID是系统中数据载体。这个系统实现关键技术是,RFID数据和GPS数据如何通过GPRS进入GIS,以及物流OA系统和以GIS为平台物流配送监控系统多数据源通过GPRS和网络传输和多系统无缝集成,并将多源数据的无缝集成到GIS系统中是本研究的一个关键技术。另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移动定位技术。建议应采用混合定位技术作为物流移动定位的主要候选技术。LDMGIS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实现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分析工具。同时LDMGIS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为其他的子系统提供基础的地理数据,其分析结果可以直接作为决策依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3S(GIS、RS、GPS)技术和GPRS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和GIS开发辅助决策系统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对于3G和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系统中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系统在精确定位和数据综合集成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数据维护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

4.RFID实施的战略价值和挑战

企业在开发、采纳和实施RFID系统时,RFID技术的有效使用面对诸多挑战.诸如标准不统一、抗干扰问题、信息安全问题、成本问题以及应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许多文献中有详细的论述。HauL.Lee认为wal—Mart、DELL和Amazon获得竞争优势不是由于供应链更有效率,只有当供应链具有敏捷性、适应性和协作性时,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RFID技术支持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战略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对下述应用挑战的应对:

(1)实现RFID系统价值一个重要因素是与企业内外系统的集成。RFID系统和其他系统的集成面临两个问题:跨应用集成和跨平台的中间件连接。跨应用集成的程度意味着今天的系统处理RFID系统产生的庞大数据流的新的实时能力,新的信息中介基础上的系统集成和分析软件带来的四溢数据洪水成为关注的焦点。RFID影响的许多系统的遗留系统方面也需要同时解决,但没有第三方RFID中间件帮助减少基础设施转型困难,以及使新旧系统协同工作,过大的变革和更新成本将使企业难以承受。

(2)围绕RFID技术新兴能力重新设计组织流程。RFID技术的采纳和使用.对组织首要的积极影响是组织拥有丰富的与业务流程控制和完善相关信息,因此,企业如果希望充分利用RFID投资,需要提供使这些数据有意义的新的系统能力。

(3)使用以流程为中心的分析软件,将数据转化为管理上有用的信息。RFID系统产生的大量信息,信息过载又成为数据分析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一些新的技术例如数据挖掘技术和管理大规模数据的数据仓库技术,能够帮助组织利用巨大的数据收集能力。决策科学帮助管理者了解如何做出实时决策,客户导向的RFID应用收集的数据分析产生的商业智慧可以更好的服务客户。

流行文化论文范文4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观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一种代表性哲学和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主张“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究竟至极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对于教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学观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代表人物,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William.E.Doll,Jr.推出了4R的后现代主义课程标准:丰富的(rich)、回归性的(recursive)、关联的(relational)和严密的(rigorous)。丰富性主要涉及课程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及对课程的多维解释;回归性指形成自我感受的方式,这种自我感受产生于和他人、环境、文化进行的反思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关联性包括课程结构的内在关系,以及与外在文化、世界的相连;严密性指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对不确定性所具有的复杂性和解释的诠释学予以组合,学校既是批判性的又是支持性的。   Doll强调课程并不是一种包裹,而是一种过程,即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会话是核心,会话引起反思,反思则使人转变。因此,课程本身应是发展的、动态的。Doll的新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包括:一是课程是发展的;二是课程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是生成性的;三是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是向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四是从强调积累知识转向发现和创造知识;五是尊重个性和价值多元。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自我创生过程,是学习者对教育信息的有选择性的吸收,然后将其内化为知识、感情、意志,并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因此,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的师生关系也产生了变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学生的被动性受到了怀疑。Doll认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咨询者。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其个性和差异性也应受到尊重。同时,学生也是学习过程的批判者,要批判性地思考教学内容。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代表性思潮,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注定了要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手段相互联系。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将科学技术教育手段从辅助的、从属的地位上升为与教师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   二、后现代主义与互文性   互文性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概念。互文性最初以超越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为目标。1969年,法国学者Kristeva首次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受到了Saussure和Bakhtin的理论影响。她发展了Bakhtin的对话性、复调、狂欢等概念,并增加了其心理维度。Kristeva将互文性定义为:一个语篇是对“一些语篇的重新排列,是一种互文组合:在一个语篇的篇幅内,来自其他语篇的言论相互交叉和中和”。随着互文性的理论发展,互文性发生了广义互文性和狭义互文性的流变。Genette将互文性归为五类跨文本性中的一类,即两篇或几篇文本共存所产生的关系,手法为引用、抄袭和暗示。在Genette的理论中,互文性被限定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其理论标志着狭义互文性的开始。   狭义的互文性用来研究文学手法,广义的互文性则是Bakhtin对话性的广义的外延。互文性的另一特点是对读者地位的提升。其代表人物RolandBarthes宣扬的“作者之死”,标志着作者权威和文本唯一解释性的飘散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读者地位的上扬。Bloom的诗学误读进一步强调读者对于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互文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Pfis-ter甚至认为,互文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标志,如今,后现代主义与互文性是一对同义词。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具有相同的哲学内涵。正如上文所说,互文性起源于Bakhtin的对话性、复调、狂欢等概念。Hassan曾指出:“狂欢,这个词自然是巴赫金的创造,它丰富地涵盖了不确定性、支离破碎性、非原则性、无我性、反讽和种类混杂等,狂欢在更深一层意味着‘一符多音’———语言的离心力,事物欢悦的相互依存性、透视和行为,参与生活的狂乱、笑的内在性,至少指游戏的、颠覆的包孕着更生的因素。”由此看来,互文性和后现代主义都是基于非中心的多元性特征。Hassan曾制作了一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比表,其中互文性是后现代主义区别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Lash强调:“如果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分化的过程,那么,后现代化则是一个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的过程。”互文性强调所有文本的相互交织和融合,因此互文性是去分化的一种典型标志。   上文提到的Genette的狭义的互文性概念,Barthes宣扬的“作者之死”,Bloom的诗学误读无不体现着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游戏性、不确定性、反讽性、去分化、多元化和非中心化的特点。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制约   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不同,喜好兴趣也不同,因此对于课文内容的偏爱也不尽相同。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和背景知识脱节,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其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对于这些内容相对抽象的文章,很多教师容易将其变成传统的“布道”性质的课程,其授课重点又回到词句、语法分析之中。   (二)学习者错误的自我定位   很多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角色定义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非知识的积极构建者。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还在使用传授性质的学习模式,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倾向于选择表面层次的阅读策略,或根本不使用阅读策略,而非深层次、积极的阅读策略。传授性阅读模式与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背道而驰,前者忽略了文本的个性化以及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性,用同一的阅读策略对待所有文本。 #p#分页标题#e#   四、后现代主义互文性视角下的解决方案   Lenski描述了三种读者可以建立互文联系的方法:一是联系(associating):过去的某一文本与现有文本相联系。二是合并(integrating):过去的知识被应用于现有文本。三是评价(evaluating):读者在比较过去文本与现有文本时所使用的个人评价、价值判断、总结和概括。   Barthes曾经说过:“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Spivey将互文性定义为:“互文性是作者一方的暗示(implication),读者一方的推理(inferences)。”Hurrel和Sommer将互文性定义为:“文本、媒介和体裁之间的联系、关联和参照。”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决办法,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文本与学生熟知喜爱的流行文化文本相结合。由Barthes的理论可知,既然所有的文本都是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的交织,那么流行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与先前文化或其他文化的互文。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主题为学生提供各种跨学科、跨体裁的文本。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构各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视野,扩展思考的角度,学会批判辩证地看待问题。互文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先前所学内容建立联系,从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由于有效的阅读基于读者所具有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背景知识,以及对作者暗示的有效推理,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推理、思辨等较深层次的阅读策略。   后现代主义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在文本上,也体现在其他文化表现形式上,如绘画、影视等。阅读教学应与现代媒介相融合,如流行电影、音乐、视频等。Kasper曾指出,影视文本和纸质文本的相互交融可以帮助学生将纸质文本中的概念形象化。Wood认为:“电影提供了有趣和有意义的语境,使之易于记忆,并且由于其所掌控的有效和生动的语言驱使环境,从而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接下来,笔者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为例,具体说明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这篇课文介绍了美国玫瑰花传统销售行业与种植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学生对此主题的背景知识不多,对于为何选择“ARoseIsaRose”作为标题更是不解其意。教师可以首先运用不同的预读策略帮助学生唤起相关主题的背景信息,然后向学生提供各种跨体裁并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理解作者这样定题的目的,以及在同一题目之下不同体裁如何开展自己的写作任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进行讨论,从而互相帮助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个题目的出处,它源自GertrudeStein的诗歌《圣徒艾米莉》,借以表达仅仅使用事物的名称就会引起人们对这一事物的想象和情感,这句话的意思逐渐演变为“事情本身就是这样”。之后,人们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文体之中。   比如,纽约大学的TeyMeadow将其作为学术论文的题目,来探讨法律界所面临的性别重新分类的问题。CNN将其作为2011年2月10日的一篇报道题目,从中对比了情人节当天,世界各国玫瑰花的价格,介绍了在中国不同玫瑰花支数的不同含义,探讨了美国玫瑰花大量依靠进口的原因等。SusanAshton的同名流行歌曲将其演绎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相信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评论而妄自菲薄,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后人对“一枝玫瑰是一枝玫瑰”的效仿也很多。比如,1981年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爱尔兰共和军时说到:“犯罪是犯罪还是犯罪”,借以表明“无论你怎么称呼它,暴力犯罪就是违法的犯罪”。南非莱利银行的广告宣传语:“银行不是银行不是银行”(Abankisn’tabankisn’tabank.)来突显现代银行与传统银行的不同。在提供了以上诸多跨体裁的文本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结语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互文性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改变学生看待事物的方法。通过文本的互文性理解,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他们所阅读的某一文本只基于某一作者的某一方面的观点,而不是事物的全部面貌,从而培养学生在互文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辨、质疑、创新的能力。互文性也为我们在教材编排上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现在很多教材中一个单元下有多篇课文,这些课文在内容和体裁上联系不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取其一,而将其他几篇弃而不用,造成资源的浪费。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每个单元下的文章都编排成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或不同观点的文本。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思辨,掌握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法和不同观点,熟悉不同文体的不同词汇选取方式、句子组织和文本组织结构,掌握思辨、推理、综合等深层次文本阅读策略。文本的编排可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即从学生最熟悉的体裁到最为陌生的体裁,从而有利于知识框架的建构。文本的选取还应注意与流行文化相结合,以便更接近学生的背景知识。

流行文化论文范文5

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是论文。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搜集文献,以求获得更充分的认识。

关键词:

灾害;古代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的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学中表现自然灾害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是论文。唐元、张静《古代灾害文学研究现状综述》(《山花》2015.5)梳理了部分相关成果,本文继续搜集文献,以求获得更充分的认识。有的论文属于概述与理论指导的研究。全方位地概括灾害与社会的关系的有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复旦学报》2000.6)一文,文章指出灾难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灾害的时空变化,灾害对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黄敏《“灾害与文学”研究范式刍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1)认为“灾害与文学”聚焦于自然灾害,也关注天灾与人祸的关系,是强调文学反映功能的文学研究范式,但是我们不仅要关注作品的政治、社会层面及生命、伦理层面,也要关注作品的哲学、美学层面;关注对灾害的本体性书写,强调在灾害面前人类应该具有的现代思想,即哲学层面的思考。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灾害文学,近年来比较显著。如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经学与政治,宏观探讨灾异观念,文章指出,灾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影响很深,远不止在思想层面;同时还指出,灾异说对权力的干预和约束缺少强制性,反而常常被权力所驱使。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从灾害与政治的角度,讨论国家机构在面临灾害危机时的具体应对政策,包括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员的对策,同时讨论了灾害与民族战争、藩镇政策与灾民动乱问题;“灾异天谴说”在灾异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指出,灾异说对政治的修正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史学界研究成果细致入微,而文学研究以史学为依据、以文学作品为基础,但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文学研究的参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灾害文学进行人类学或者母题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郭子辉《灾害神话:苦难现实的浪漫外衣——灾害文学源头探寻》(《长城》2012.2)认为灾害神话作为灾害文学的源头,对于先秦以来我国灾害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提供了文学素材,还提供了一种写作模式,一直贯穿到当代的灾害文学创作之中。李伟《先秦灾害神话之文学探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1),认为先秦灾害神话记录了自然灾害,表现了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同时灾害神话对后世文学题材、结构等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更使其成为灾害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灾害书写进行文学研究的成果有如下角度:以时代为单位进行研究。李瑞丰《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试图建立“灾害文学”主题研究,并梳理灾异文学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围;关于灾异文学的现实意义,文章指出四点:一、作为赈灾手段之一的巫术禳灾,二、农业社会中作为社会评判的工具和道德评判的尺度,三、作为记实性史料及对灾异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反思,四、作为历史记忆的体验与民族凝聚力的激发。李文娟《东汉灾害文学研究》(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文章指出东汉灾害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及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拓展,灾害文学对灾害的记录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字记载的范畴。杜玉俭、李莉《唐代文学中灾异观念的表现》(《广州大学学报》2006.6)指出灾异观念是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内容,灾异观念在唐代甚为流行,其表现形式与汉朝略有不同。以时代来限定研究范围,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分析各个阶段的灾害与文学的关系,重点关注灾异观念、道德感召,有的文章从诗文创作者角度来分析灾难对创作动机的影响,具有开拓性。

以作家或具体作品为单位进行研究。杨古月《<左传>中灾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出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社会的普通百姓对待灾异态度往往是截然相反的,而知识分子在谈灾异的时候,往往要把灾异和人民、君主乃至整个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灾异对于上层社会的影响远远比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来得深刻。刘艺《杜甫天灾诗探微》(《杜甫研究学刊》2013.1)和吴夏平《白居易的灾害诗》(《古典文学知识》2013.3)同样如此。其中杨古月和薛雨的文章值得关注,探讨了灾异观念的变化和灾异对社会不同人群的影响,其余论文则停留在诗史互证的层面。研究灾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面。高璐《嘉靖大地震的发生与明代文学》(《社会科学家》2013.9)指出,此次地震的发生产生的震后文学作品,使得相关的受灾场景得到了生动而周详的描述;就祭悼作品而言,个人所写的悼念诗文更具有真情实感,文学性更强;地方在震后数年内涌现了大量的重修题记,亦有可备观览之作。从文学艺术性角度探讨的,目前只有侯英、唐元《康熙十八年地震诸家诗研究》(《短篇小说》2013.14)一篇,文章从康熙十八年京畿地震诗歌入手,讨论了地震诗歌所应具备的艺术因素。此类文章从更大的角度来研究灾难对文学的影响,涉及灾害对作家本人生活的影响、创作心理的影响,更注重灾害与作家、作品的互动关系。从灾害类型来展开研究的,侯英《由汶川抗震诗歌大潮看中国古代地震诗歌》(《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归纳出古代地震诗歌在内容上的某些共同特点。此外还有杨莹樱《中国古代小说瘟疫描写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等文章。此类文章代表性不强,灾难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与灾害的具体类型关系不大,而与灾难的造成的影响程度联系更为密切。

综述研究灾害与文学,首先应考虑灾害对社会、经济、政治、人口迁徙造成的影响,其次是是灾害对作家本人的影响,包括作家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其次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对灾害的具体表现,包括文学特色、文学思想等。应以灾害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为中心,以中国古代“天谴论”与“反天谴论”为暗线,以文学性最强的古代诗歌为例,兼顾古代文章与叙事性小说,分析灾害给作家带来的影响、给文学本身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灾害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作者:栾玉博 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流行文化论文范文6

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建设到今天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中,国人对通识课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查询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以及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有关大学通识教育课的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共达600多篇,这说明大学中的通识教育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并多有研究和讨论。综观这些论文,主要涉及五个方面:(1)介绍国外经验或对比国内外做法;(2)对通识教育课的历史、现状的概述和总结或对未来的展望;(3)通识教育课的课程设计和评价研究;(4)某门通识教育课程的个案研究;(5)某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经验介绍和总结。

这些文章中还未见有一篇是研究通识教育课的教法的。可见,通识教育课的教法问题目前关注的人还比较少。诚然,每门课都应有符合本课实际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必每门课程都统一用一种教法,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然而,通过对某校的人文通识课进行调研,对该校人文通识课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时,它们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呢?尤其是在目前很少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情况下。本文即是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探讨人文通识教育课的教法,以期获得启迪。

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全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的调研,目的在于探察:(1)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人文通识课有几种教法;(2)这些教法各自的特点和效果如何?(3)目前的这些教法其缺点是什么,怎样改进?为使调研全面、深入,本课题成立了6人调查组,其中5人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0级在校本科生,他们有些选修了人文通识课程,作为学生的他们在进行听课和在调查咨询时,其视角更为合理、感受更为真实,其调研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调研组员们分工负责,分别在大学城校区和五山校区进行调研,采取听课和询问选课学生的调研方式。调研成员每人负责听某一类课程,如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外文化、历史或哲学、艺术、绘画、音乐、影视、考古、收藏、集邮等,平均每人要听十多门课和咨询选课的学生,调研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目的、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反应等。

二、人文通识教育课两种教法的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2013年2月~7月)共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106门220个班;本调研组调研了其中的69个班共42门人文通识教育课,其中,中外文学或文化课17门,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类17门,哲学、美学、历史类课程8门。根据调研,发现人文通识课大致有两种教法:(1)以教师在课堂展示的ppt为主要线索的口头讲述法;(2)以ppt为讲述线索,辅以音频或视频,然后以此进行分析的综合法,这类教法的课堂,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在有视频片段浏览的课堂里,师生互动较多。文学文化类课程以及哲学、美学、历史类课程主要采取以ppt为讲述线索的讲课方式;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类课堂在ppt之外往往辅以音频或视频材料进行讲授。

1.依赖ppt的口头讲述法

上课使用ppt,这似乎已成为了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标准和流行的教学模式。传统中师生拿着课本,以及教师不断板书的教学模式已经难得再见。从调研的情况看,几乎所有的人文通识课都使用了ppt辅助教学。其中文学文化课和哲学、美学、历史类课程主要依靠ppt作为课堂讲述的线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ppt制作质量和教师讲述方法的极大制约。有些课堂ppt制作精美,有各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文物鉴赏、集邮学等课程。有些课堂除了有精美ppt之外,教师依据ppt的讲述要么逻辑清晰、思路通畅,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如外国文学概观、中国当代文学景观、美国社会与文化、岭南文化、中国情感文化学等课程;要么从ppt列述的要点推延出去,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知识都信手拈来进行辅助论证或联想,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世界文化地理、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要么把课堂讲述的某些内容与当今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论述,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如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传媒与文化等课程。

这些都是较为成功的以ppt为讲述线索的教学方法。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使用ppt教学的课程,其效果都较好。然而,也有少数依赖ppt教学的课堂出现沉闷、乏味的教学效果,这主要与ppt的制作效果和教师的讲述方式有关。有少数课程的ppt制作比较粗糙、繁复或过于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少数教师的讲述方式一本正经,虽然严肃认真,但语气平抑,照本宣科,从头到尾显得呆板、生硬,纵使逻辑清晰,内容丰富,也很快使课堂陷入沉闷、令人瞌睡的境地。原因很简单,教师自己不活跃,很难让学生活跃。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容易出现在文学课上。本次调研也发现有几门文学文化类课程很少使用ppt,其主要依靠教师口述和板书,依然能使学生兴趣浓郁,课堂生气盎然,教学效果良好,如英美文学与文化等课程。其主要原因在于讲课教师的博学和良好的口才。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显然对所讲内容熟悉之至,对课程所属领域有全然了解和深入研究,凭着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学生折服。此时,对教学方法的考量似乎已显得次要,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学术修养和其表达能力。

2.使用ppt并辅以音频或视频的综合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出现在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类课堂里。具体而言,影视和舞蹈类课程主要辅以视频材料,音乐类课程主要辅以音频材料。总体来说,辅以音频和视频材料的课堂往往比较活跃,教学效果普遍较好。在音乐类课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先用ppt展示和介绍相关音乐知识,然后播放有关音乐范例,接着进行评述的教学方法。比如《影视音乐》课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不少影视音乐,包括电影、音乐剧等,如《天鹅湖》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和讨论,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同样,《20世纪西方音乐解读》介绍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序列主义音乐等不同类型的20世纪西方音乐时,就播放了相应的示例音乐,包括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表现主义音乐),特斯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诗篇交响曲》(新古典主义音乐),梅西安的《异国鸟》、《图朗加利拉交响曲》(序列主义音乐)等,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互动讨论。《音乐剧赏析》主要以播放音乐剧片段的方式介绍西方音乐流派、形式、一些基本的音乐词汇等,以培养学生赏析音乐剧的能力。一般而言,艺术学院开设的音乐课往往较为深入和生动,这可能和该学院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较好有关,而其他学院教师的音乐课则在音乐范例点评方面有所不足,有个别的课甚至没有点评,播放完示例音乐后则进入下一个内容,整个音乐赏析课主要是欣赏,缺乏足够的分析。本次调研发现,影视和舞蹈类通识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教学课堂最为活跃,概因影视课往往会播放经典影片或片段,学生往往较为感兴趣,而在随后的点评互动中,学生通常也能有感而发,因此,课堂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舞蹈类课程则因为课堂上一般都会放映经典动人的舞剧,令学生着迷,因而在随后的教师点评中学生也能听得津津有味,容易理解,颇有收获。

调研发现,播放视频的影视和舞蹈类课程如若教师随后进行点评和讨论,学生参与度较高,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较好。比如《影像中的西方政治文化》课在播放相关影像后,教师的精彩点评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媒介与文化》课在课堂播放访谈、演讲、新闻、电影等,内容涉及健康、经济、环境、社会时事热点等,以此来分析和评述这些媒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外国舞蹈史及作品欣赏》主要介绍国内外的舞蹈表演,在课堂播放国内外著名舞蹈如《天鹅湖》、《走跑跳》、《TheBol-shoi》等让学生欣赏,然后是教师评述以及师生互动讨论;《中外舞剧欣赏》主要介绍一些有名的舞蹈艺术家如杨丽萍以及有名的舞种,课堂播放中外著名的舞蹈剧和有关舞蹈的电影如《舞出我人生》等,然后是点评和讨论;《中日韩风格舞蹈欣赏》主要介绍中、日、韩的各种舞蹈,课堂上也播放舞蹈剧,如唐宋时期的《胡旋舞》、《绿腰》等,然后是课堂讨论。一般而言,使用ppt并辅以音频或视频材料的课程,其教学效果会比仅使用ppt的效果要好一点,但并非绝对。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学方法,还要视课程内容特点。比如文学课或者文物鉴赏或集邮等这样的课程,即使没有音频或视频的辅助,教学效果也可以很好,有些甚至不需要ppt也可以令学生沉迷,只要教师足够博学和有高超的表达能力。另外,有音频和视频材料辅助的课程也未必有好的教学效果,还要视其讲课的人,即教师是否够投入、课堂组织是否有序、语言表达是否恰当等。因此,可以说,教学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并非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本身,而在于课程内容和人,即教师本人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正因如此,有些课才可能无需ppt和音频或视频的辅助而依然精彩。

三、对人文通识教育课教法的建议

首先,通过本次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的人文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型而非培养学生能力,即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传授、介绍相关领域或课题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知识涵养,而非提升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实践运用能力。人文通识教育课中更缺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其实,有些人文通识教育课完全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不同程度地加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功能。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绝大部分的人文通识课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如ppt展示、音频或视频播放等。在依赖ppt展示的口述教学和运用ppt辅以音频或视频材料的综合教学两种方法中,后者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比前者的教学效果好。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影视、音乐、舞剧和流行文化等课程内容更受学生欢迎,在课堂互动方面,学生在这几类课堂中也更为活跃,互动愿望更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课最普遍、最流行、也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而非传统的“板书+口述”(Chalk-Talk)的教学方法。然而,考察当今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课堂,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普遍应用使学生获得视、听、说三方面陶冶和训练的同时,传统的“板书+口述”教学方法的被遗弃恐怕也在无形中削弱了教师和学生动手写字的训练和能力,这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流行文化论文范文7

 

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了《文学:阅读、反应、写作(小说卷)》(Literature:Reading,React-ing,Writing,5thedition)一书,该书从写作方式到体例编排对于我国现阶段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反省意义。书中以传统讲授文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小说叙事的语气、主题、象征和寓言手法等方面来考察文本,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小说主要故事情节和脉络的基础上,切实从实际出发来操作文学文本,进而引出相关的阅读参考文献与理论资源。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没有在“理论大爆炸”的时代一味玩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符号学、原型批评等理论工具来解读文本,而是强调了从文本入手并回归文本的重要性,突出了以读懂和体会作品为核心的分析和解读方式,从中揭示出当今欧洲和美国在文学教学与研究方面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共识与原则:无论文学如何发展,无论理论如何翻新,最基本、最有效的文学研究手段和教学方法仍是一板一眼地从文本基本内容入手的“文本细读”(closereading)方法。书中曾以夏洛特•P•吉尔曼的小说《黄色的壁纸》为例,来集中说明“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尤其是文本解读之后选登的学生课程论文,不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而且让读者看到了与当今学术研究大方向截然不同的文学品读方式。例如,在题为“夏洛特•P•吉尔曼的小说《黄色的壁纸》中的囚禁与逃逸”(“ConfinementandEscapeinCharlottePerkinsGilman’sTheYellowWallpaper”)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用各种文艺理论来取代或淹没文本自身,也没有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显示文本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等“深度模式”和理论高度,而是从文本的意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相关的主题分析,不仅很好地显示出了文章作者对已有的分析和结论的把握,而且还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结论和对小说文本的基本看法。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看来这种分析显得过于简单而平实,但实则这是最接近文本意义的方式。   一、“文本细读”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贯穿始终的重要精神和批评方法。所谓“细读”,实为“细评”,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和夸张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美国权威文学批评家M.H.艾伯拉姆斯曾这样概括与总结“文本细读”的特征:“新批评理论家与众不同的步骤是对作品的详细解释,或者仔细的阅读,即详尽而精妙地分析一部作品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含混意义。”[1]   尽管新批评所强调的“文本细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字面意义的,其主要指向也在于论述词义、词的相互作用、修辞和象征等内容,但与精神分析等注重作家批评的文论建构方式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注重接受者的文论建构方式相比,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强调和突出了回归文本和文本语义的重要性。换句话来说,新批评主张认真、审慎、反复地研读原文,从词、词组、词义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中来解读文本及其意义,反对以先验的经验和理论的方式首先介入文本,提倡一种典型的“就事论事”或“就文论文”的纯文学批评方式。作为文学批评方式,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影响深远,不仅是新批评的核心方法之一,而且对新形式主义和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叙事学中以深入挖掘文本深层次意义为主要目标,强调文本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考察以及对一个文本与相关文本进行相似和对照的互文性考察的“整体———扩展性细读”(overall-extendedclosereading)[2]的方法就是在新批评“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作为一种理论建构方式,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而且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也极具实用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窘境,“文本细读”在很大程度上不失为一种解决现存问题可供参考的策略之一。   二、“文本细读”教学研究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作为高校中文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的外国文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着迥异于中国文学等其它基础课的独特之处。   其一,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属于典型的异质文化范畴,中国学生和学者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加以理解和品读的,这必然涉及到跨文化、跨语言的问题。而在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外国文学的跨文化性给学生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带来了现实的巨大困难。   大多数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不够熟识,对相关作品中谈及的文化现象也十分陌生,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外国文学作品索然无味,不像中国文学作品那么贴近他们的认知领域。也就是说,文化的差异性和不可通约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研究实践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认同感下降,有的学生干脆放弃外国文学的学习,这种情形对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实践本身无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文学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和教学热情。   其二,近些年来,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长时期存在一个“重理论、轻文本”的误区。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曾明确指出“理论并没有详细阐明艺术最重要的定义是什么”的功能,相反其主要是为了“展现出艺术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外延的拓展来使“作品的本体性整体被多元化”。   [3]理论在本质上是以文艺文本为基础、并为文艺文本服务的,文本才是真正意义上体现理论存在价值的土壤。近三十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外文化开放的日益深入,全球化时代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文化理论相继到来,文学研究者接触到了大量的以往从未接触过的国外最新文化理论,并产生了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强烈愿望。当特里•伊格尔顿谈美国和欧洲理论“大爆炸”和理论泛化现象时,国内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经历着相似的境遇。盲目追求理论深度,甚至抛开文学文本空谈各种理论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普遍倾向。这不仅严重误导了教学实践环节,而且让学生产生了“唯理论”的错觉,在潜意识中树立了理论框架先行的思维模式,生吞活剥国外各种文化理论来解读文本,进而造成教学研究实践中理论与文本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阅读文本,仅仅依据道听途说的故事情节或各种文学名著缩写本来进行文学研究,严重偏离了文学研究的初衷和原意。#p#分页标题#e#   其三,随着后现代各种文化观念的更迭,无论欧美还是中国都出现了经典衰落的倾向。这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的反映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传统作家作品日益冷漠和淡化。学生不再认同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也不愿再接近和阅读诸如《哈姆雷特》这样的传统经典作品,相反却不加选择地沉溺于当今最流行的文本之中。而最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经典文化价值认同感的缺失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已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面对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一系列新的问题,急需一种稳妥的现实性策略来重新召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形成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原则的教学研究模式既十分必要,也大有可为。   “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性质和意义。学习外国文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环节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关键问题。学习文学不是为了掌握知识,更不是为了考试,其真正目的在于领略世界各国文学之美。这就直接涉及到文学的审美本质问题。阅读文学作品首要是为了精神愉悦,通过阅读能够更好的重温人生与人性的美好,可以管窥人性的复杂与深刻,进而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在文学的世界中得到呈现与满足。阅读文学作品的第二功用在于自我情感认同。   文学与一般文字文件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情感性,全身心投入文学阅读,为文学的语言和境界所吸引、感动,甚至舞之蹈之、废寝忘食,达于忘我之境,这是一个典型的认同并宣泄自我情感的过程。最后,文学是人学,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属于自我的个人经验和生命价值意义。文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能使生命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富于哲理和个性感悟。这一切才是包括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在内的一切文学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而达成文学审美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很显然非“文本细读”莫属。“文本细读”突出强调的文学性问题,提倡的逐字逐句“沉入文本”的方式以及从语义关系角度来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等“向心”性力量使文学真正回归到文学自身之中,并在本质上树立起文本主体性观念,从而使包括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在内的一切文学教学研究实践实现了提升人对自身观照与探索的美育功能。   “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外国文学学习和研究方法。当代学者陈思和曾有感而发地这样描述他的研究生复试感受:“我每年主持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些相同的现象:许多考生对几本流行的文学史著作准备得相当充分,对一些流行的学术话题和读物也相当熟悉,但是当你抽样地选一些文学作品作为问题的话,立刻就会发现破绽,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仅相当少,而且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   曾有一位考生真诚地告诉我:他的导师对他说,做学问要首先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理论框架,然后把符合框架的作品往里面填。”[4]这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如果在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了,那么在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这种“理论先行”、抛弃文本的现象就更为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荣格原型批评还有符号学等宏大理论,而完全忽视了一切理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大量文本现象的归纳与提升的基础之上这一事实。也就是说,没有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根本不会有文学理论的产生,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充分认知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学习外国文学与文化,也才能更好地解决理论与文本有机融合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像现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所表现的那样:言必称某某理论,无理论框架就意味着无深刻性而言。   “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引导学生全方位理解具体作品,进而树立“文化诗学”的整体观念和文本观照方式。“文本细读”在强调“拥抱细节”的同时,也注重文学文本的整体性评价与考察,这有利于将文学教学研究实践引向新历史主义所谓的关注文学和艺术与其它社会实践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在一种复杂的结合中形成区域的整体文化观念的“文化诗学”之路。这方面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LecturesonLiterature)一书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书中,纳博科夫不仅成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了包括卡夫卡的《变形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内的七部文学经典,而且其体会和结论新见迭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纳博科夫将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恰当,尤其是微观阅读与宏观审视相结合的建构方式既明晰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充分发掘了作品产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如能充分借鉴纳博科夫式的文本解读方式来讲解和研究文本,必将取得独特的效果。如讲述司汤达的《红与黑》,只有充分注意小说的副标题、上下卷题词以及目录下的题词等细节问题,并将之与法国社会现实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勾连,才能更好地体会小说的历史政治主题定位以及这种定位与人物形象塑造和爱情主题之间的关系。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理解更是如此。如何理解小说的女权思想这一宏大叙事话语,根本上应立足于小说男女主人公身份、社会地位、相貌等细节方面前后变化的对比以及小说暗示出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品行不可靠的细微故事情节。   “文本细读”还有利于在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树立学生对文学经典的信心。文学经典的衰落,有其复杂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学生本身对经典缺乏了解。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不是不喜欢莎士比亚,而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接触莎士比亚。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相信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凭借其艺术作品自身的永恒魅力足以引发学生阅读、研习的兴趣。而引导学生接触经典的现实途径之一就在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应更多介绍和讲述文本和文本细节,而不是把更多时间浪费在作家生平、时代环境、文学理论和思想等性内容上。只有充分理解了文本,性内容才有意义,才能更自然地被接受和消化。“文本细读”强大的整合功能在这一点上被凸显了出来。#p#分页标题#e#   总之,“文本细读”拥有强大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将“文本细读”广泛应用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不仅可以使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困境和尴尬迎刃而解,而且还会促使学生敞开阅读的心灵,深入作品之中展开与文本和作家的对话,从而为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心灵感悟和独立认知文本能力、又具备一定程度的探讨和批评意识的专业阅读者奠定了重要基础。

流行文化论文范文8

【摘要】

全球化并不单单是指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各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英语成为了我国校园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学校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目的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英语教学应遵循学案导学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

英语教学;学案导学;模式

社会发展,企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英语的掌握程度,也成了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提升英语水平,要从基础源头说起,中学的英语教学起着关键作用。中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他们已逐渐接受了新课标的理念,启用学案导模式,多元化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

学案导学,从字面意思分开,以此分为“学案”,“导学”,两个词汇,学案作为事物的载体出现,它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前提条件,导学也可以说就是方法,教师以什么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这是问题关键所在。学案导学模式通俗解释,就是一种把教师的指导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自主学习,师生科学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用现在的“学案”替代以往陈旧呆板的“教案”,提倡学生先自主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英语教学实施学案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1.教学模式的革新进步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老师为主导,英语教学也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纪律为中心”,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化,完全的照写照搬,学生不允许反抗老师,课堂之上老师成为权威。英语教学模式完全依赖于课本知识,不追探究。老师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会探究,自主,合作。这种古板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新生代学生,尤其是对于英语学科,英文作为语言类学科语法种类,句子构造千变万化,一味的照搬教材是不够的。只有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2.学生思想的进步

21世纪是科技信息时代,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强,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他们独立判别的能力,不在局限于枯燥的理论,喜欢更新奇的教学模式,善于研究,合作学习。比如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喜欢站在讲台自顾滔滔不绝的讲授英语语法,课下留的任务也都只是抄写单词,背写短文等无聊乏味的作业,丝毫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年龄在增长,思想在进步,比起抄写单词,听写短文,学生更喜欢有挑战,有操作,有合作的作业。学生思想不断进步,如果教学模式还是一沉不变,教学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英语教学中学案导学有效运用的作用

1.培养了发放性思维,提高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可以说是在众多学科中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学科。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络条件相当发达的今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学生学会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在不断寻求新的方法的同时,不由自主的培养出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目前各种各样的工具书和图书馆资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得力助手。英语老师也适当布置了一些关于资料搜集和自主阅读方面的任务。不一定时时刻刻盯着学生才是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一定创新的。当学生完成了一定的阅读和资料搜集以后,老师不是弃而不理,这就需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例如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搜索资源时的艰辛和困难,通过自己动手学习到了新知识后的成就感。在另外一种程度上说,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的知识和见解,是印象深刻的,相比于老师主动授课的要效果显著些。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2.达到了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效果

成人的理性往往会在教学的设计中强加于学生,使学生不得不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条条框框去学习,将所有学生统一化,迫使他们去适应原本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多数学生的角度考虑,认为理所当然,认为成人的思路就是万无一失的,就是最高效,最可靠的。学案导学模式,使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上能够因材施教,求同存异。不同的学生主体,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做到了适当培养其深度发掘的思维,更深一步开发他们的思维。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要从基础教学开始,使其学会基本的基础知识,然后逐渐将知识进一步深化,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尽量学习了欧美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没有必要的约束尽量就不要存在,老师的各种压制也不需要,使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基础上快乐的学习。不同个性的学生,以后走上了社会也会成为不同方面的人才。

四、结束语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固然好,但也不是万能的,实施该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课堂氛围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有计划的实施。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依据差异有序进行,将此教学模式同其他教学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它的作用发挥大最大化。

作者:单玉娟 单位:聊城水城中学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2]郭思乐.教育走向成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第二篇: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路径分析

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够发达,交通不够便利,所以相对于城市而言,在英语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地区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不足、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不够高和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等方面。农村中学教授英语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比较差,学生的基础也较为薄弱,因此,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之后,对英语方面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农村中学英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基于此,如何在农村中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且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学习英语并流利地与外国人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英语的教育教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数量上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显然不充足。我国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仍然比较大,农村中学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恶劣等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的英语教师不愿意去教学,以至于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相对匮乏。另外,城市中的中学条件待遇比较好,所以吸引了许多英语教师前去教学,使得农村中学的教师严重不足。农村中学的师资队伍中,拥有专业英语知识的老师极少,大多教师都是非专业。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英语知识,整体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整体素质偏低。一些富有经验的英语教师跳槽也使得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评上高级职称的英语教师少之又少,因此,无法形成一支合理的教学队伍,最终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果。

(二)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积极性

由于经济原因,我国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时便没有学习过与英语相关的知识,因此,普遍存在知识面过于狭窄和竞争意识差等问题。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中,学生很少使用英语来与人交流,甚至于上英语课像听天书一样,一上课就会打瞌睡。新课程改革之后,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均能够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要求过高。部分农村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没有WiFi,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部分学生产生学习英语无用的心理,认为自己不用出国,也不用和外国人打交道,自然也不用学习英语。上述种种情况均表明,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现阶段所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不是特别难以达到,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颇为困难。再加上农村中学生缺乏家长的引导,所以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教学方式不够科学

现阶段来看,新课程标准的英语教材虽然加大了听和说的比例,但是仍然重视语法的学习。诸多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过多使用汉语来进行相关教学,采用翻译的方法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意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以教为中心,以学生为辅,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往往会因为听不懂或者自身语言的限制而不使用英语交流。最终造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较差,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弱。

二、提高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要发展和振兴,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我国政府部门应该配合教育部门调整教师待遇和薪资,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前来报考师范院校。除此之外,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需要承担起相应责任,对老师进行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利用假期的时间举办一些活动,多多锻炼教师的基本功,做到人人都会口语或者画简笔画等。学校还可以选出一些较为优秀的教师出国深造,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让富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多多交流经验与成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多多使用多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利用互联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于部分条件不好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多多举手回答问题,在校园里建立英语角,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英语角中进行英语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不必害怕学习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生活圈子,多用英语来描述。久而久之,养成说英语的习惯,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尤其是坐落在港口附近的城市,与外国友人的交流更为频繁,因此,学好英语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李坪遥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山乡小学校

第三篇:中学英语教学师生互动探究

摘要:

英语是所有现代学生的必修课,更是文科的代表性课程之一,与语文和数学并列为中学三大主要课程,师生互动是未来教学的大方向,它更适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也是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效的途径,对英语这样的语言类学科,其效果更加显著。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构建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能很大程度地带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师生互动;学习效率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英语是所有现代学生的必修课,更是文科的代表性课程之一,与语文和数学并列为中学三大主要课程,而与其他两个学科相比英语课的年龄就显得太过短暂,这就导致学习技巧和教学方法相对而言不够成熟,在英语课刚开设的90年代末和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学生英语成绩都让人不忍直视。当然,这与当时人们对这门课认识不足,不够看重有很大的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技巧不适合学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类课程,而且是除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其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学要很大的耐心。另外,语言的作用是用于交流,而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就在于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学习用英语与人交流。刚开始学习一门语言,学生都还比较生疏,相互之间的交流很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师生互动时老师能够不断地提点和引导学生去运用这门语言,能建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同时师生交流时讲一些中学生比较喜欢的话题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构建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能很大程度地带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生互动的方法和技巧探讨

想要使互动教学起到显著的效果,首先要构筑良好的互动学习环境,简单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感兴趣的互动话题。师生互动不能毫无根据地“干聊”,这样很难带动学生的兴趣,所以一定要有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英文杂志,通俗的文学作品,英文电影、歌曲,文字游戏等等,在互动之前可以让学生自行观看杂志电影,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学生订阅杂志或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在观看或阅读完成后,老师组织学生对内容进行探讨,探讨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的应用。同时阅读和观看影视作品也能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语言习惯的建立。

2.融洽的互动氛围。从上一条可以看出,师生互动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家长各方面的支持,这是互动学习的基础,另外要使互动学习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流,共同学习,要做到这点,老师必须与学生相处得很融洽,相互之间身份平等,能够不耻下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大胆地交流探讨,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3.适时的技巧引导。有了互动环境和话题以后,老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杂志和电影的内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引出互动的话题,当内容却不是讨论的重点,老师要有很好的方法话题引到学习上,同时还要能够适时地引回到内容里再次提起学生的兴趣,在一来一回中把知识点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4.良好的动态捕捉。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与不确定性,教学的过程不可能与老师的设想完全吻合。教师不可以按照之前做好的教案来一成不变地死搬硬套,而是要准确的把握课堂动态,适时调整互动的方式和程度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用合理的措施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去,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寻求最好的方法。这需要老师善于随时随地发现和捕捉学生的动态信息和学习要点,并将之当作珍贵的教学资源来调整互动状态,补充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互动学习的方法更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进度。

5.必要的情感投入。情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老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关心学生,有责任感的教学和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做到这点,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更愉快地合作,在求知之路上不断地共同努力。和谐的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的产物。老师身为课堂的组织者,要善于利用绘声绘色的教学方式、适当的面部表情、必要的肢体语言和充满正能量的评价和鼓励传达他对学生的期待,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积极向上的情感互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把握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其学习潜力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

三、师生互动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办法

师生互动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如果没有合适的互动技巧,互动反而会把学生带入误区。比如看外文杂志时要对杂志有所选择,所选杂志中出现的词汇和语法与现阶段的学习内容比较吻合,如果其中的相关知识点太过简单则起不到太大的学习效果,相反的,如果其中生疏词汇太多,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有时还会降低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互动学习最好以杂志、电影或游戏等娱乐活动为引,否则难以带动学生的互动热情。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回之前的娱乐话题,否则容易使互动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无法起到互动学习的效果,白白浪费了学习时间。师生互动是未来教学的大方向,它更适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也是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非常有效的途径,对语言类学科,其效果更加显著。在以后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应该大力提倡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对它进行完善和改进,使其更加高效、合理,较少负面效果,跟上现代化教学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教学活动更加轻松愉快,实现在欢乐中高效学习的教学目标。

作者:刘会君 单位:隆昌县知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德显.学生互动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2).

[2]亢晓梅,胡春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规则制定和落实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1,(02).

[3]李秀英,王义静.“互动”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4]曹芹芹.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策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第四篇: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之我见

摘要:

全市中考英语科的综合比较,倒数有名的好多所中学是我县的乡村中学,我县农村中学占百分之八十,英语的整体教学质量低下,因此初中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主要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农村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导致不会学、没有兴趣学、不愿学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种情况对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极为不利。就农村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作简单分析,并尝试找出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予以解决。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素质

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落后,没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我县绝大多数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师通常只有“三个一”———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许多学校既没有录音机,也没有磁带,更不用说多媒体、投影仪,这样落后的设施,严重影响英语了教学效果。二是学生方面的因素。农村中学的学生生源素质差、底子薄。农村小学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学生学习英语起步晚,基础不好。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懂为什么要学,不懂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没有学习的动力,加上学习方法不对,刚开始学习英语接受能力又差,所以学得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入门便已经掉队了。针对以上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改善和利用乡村教育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1.政府部门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中学教学条件,为农村学校配置英语教学的参考资料、音像制品、语音教室,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切实基本解决农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设备不齐等问题。教师应有效利用已配置的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等能力。因此,改善教育薄弱环节,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

2.学校应尽可能充实图书馆,让图书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丰富学生课内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农村学生生源素质的提高,注意科学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入门

社会各界应多渠道尽早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英语,重视小学英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小学英语正规化,为学生们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再加上学习英语方法正确,学生一接触英语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轻松入门,英语教学就此进入良性循环。此外,还应注意家校配合,共同督促。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单独依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学校应多与家长联系,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共同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校期间由老师督促,回家之后的听、说、读、写训练的督促与完成要靠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只有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三、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应发挥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农村中学由于薪资等一系列待遇和发展前景都远逊于城区,优质师资队伍容易流失,因此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素质普遍低下。当务之急,政府应调整政策,缩小城乡教师待遇差别,确实落实一些有利乡村教师待遇的措施;以吸引优质教师到农村任教和调动在职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在职乡村教师要“做一行,爱一行”,主动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相互听评课,切磋教法;积极地学习口语、简笔画、多媒体、白板等现代教学技能,学会制作课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切实实现教师自身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备课

首先是备学生,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勿好高骛远。例如:笔者所在的中学是一个半岛农村中学,小学阶段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学生七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起步晚,基础不好。多数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指导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制订一套适应半岛学生低起点的教学措施。其次是备教材,现行仁爱版英语词汇量大、内容多、难度较高,农村学生起点低,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在学习过程中总感到吃力。针对英语学科特点: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是学会这一语言的基础,而语音却是基础之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我校半岛农村中学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先教学国际音标结合26个字母的发音和书写;再次是上好起始年级的每一节英语课。入门教学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怕英语,主要是从学生刚入门时没有掌握音标和单词的拼读规则而听不懂、不会读、单词记不住开始的。同时在农村中学适当超前集中学单词也有助于课文材料的学习,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记忆和学习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胆大敢开口的学生要多肯定和表扬;胆小羞涩不敢开口的学生要多给予机会,一有进步就应肯定和表扬,多次鼓励他们“开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提高对英语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例如:利用图片或简笔画教学单词,放一首英文歌或动画来导入新课,角色扮演学习对话,小组竞赛或游戏,复述和故事化书本材料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掌握,创设语境教学语法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和学习能力。“课外活动可以创设用英语交际的环境和情境,学生可在课外活动中把从课本上学到的语言拿到实际中来应用,从而弥补了课本的不足”。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读音准确、书写规范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朗读,善于总结、勤于归纳的良好习惯等,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三)指导学习方法,避免走弯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来说,传授他们英语知识固然重要,教给他们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却更重要。就我校半岛初中生来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学好英语,甚至标注中文或拼音来读单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音标记单词及其字母拼读,音标—单词拼读—中文理解。例如:用拓展法和归纳法教学语音和词汇,5个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和重读闭音节的发音规律;oo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d、k之前发/u/,“脚”与“食物”恰相反,其他oo多发/u:/;短节拍歌记单词:“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等。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针对具体的课堂教效果设计适当的作业,好口头不如烂笔头,相应的练习巩固是必要的。而且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和其他科不同,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用英语交流。以上所述是笔者对农村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多年农村英语教学经验总结得出的相应策略。“对症下药”才能稳步提高我县农村英语的教学质量。

作者:许瑞贤 单位:福建省诏安县梅岭中学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肖凤.力创愉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N].学英语,2002(29).

第五篇:高效中学英语教学构建

【摘要】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首选通用语言,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加强英语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之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高效;中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所谓课堂效率,指的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质量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完成的质量越好、达成的效率越高、课堂效率越高。因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扩充课堂容量、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与共同进步。本文以中学英语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构建高效英语教学模式、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英语语言能力发展。以下是笔者通过自身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的部分构建高效中学英语课堂的经验,在此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一、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

备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教师只有进行认真而细致的课前准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鲜明、方法得到、语言流畅。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备课:

1.备教材。高效课堂视域下的“备教材”,并不是让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授重点就可以了,而是要求教师对于教材进行深层解读,一方面,教师要对教材整体把握,了解教材内容设置的整体脉络和宏观结构,弄清所教内容在整本教材,乃至整个基础英语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另一方面,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整合,发现本章节的内容与教材其他章节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联想、辐射等方式,将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形成较为完整而缜密的知识网络。唯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都对教材的内容、体系和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Howoftendoyouexercise?”这一单元的时候,“Howoften”无疑是重点句型,需要进行着重讲解。同时,教师还应该将“howoften”与之前学过的相似句型“howlong”、“howmany”、“howmuch”等进行对比分析与联想记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个句型,实现多个相似句型的知识辐射,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教会学生联想记忆和对比记忆的方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2.备学生。中学英语新课标中强调,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从而使英语教学能够符合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状况,并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宾语从句”的时候,教师考虑到A班学生英语基础差距大、学优生和学困生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采取了分层次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层采用讲授法,要求学生掌握定语从句的概念及常见的基本用法;中间层采用小组讨论法,要求学生掌握定语从句的特点、时态及语序;拔高层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掌握定语从句的若干种用法,从特殊案例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并将定语从句与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进行辨析。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备过程。为了提高课堂的组织效率和应变能力,教师应该提前预演教学过程,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Canyoucometomyparty?”这一单元时,教师希望通过“小组对话”的方式开展知识巩固和口语练习。在备课环节,教师就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活动总体用时多长;二是每个小组用时多少;三是共有几组可以参加活动;四是如果学生不积极而冷场或过于积极而超时怎么处理;五是如何进行课堂评价。只有对于活动流程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课堂活动顺利而高效的开展,从而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二、倡导预习,实现教学前置

教师要想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要质量,就要对教学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实现教学前置与后延。而倡导预习,是实现教学前置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提前解决以下问题:

1.明确目标。如果学习没有目标,就等同于航行没有灯塔一样,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并通过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听讲效率。例如,在“I’mgoingtostudycomputerscience”的第一、二课时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以下学习目标:一是新词汇;二是新句子;三是“begoingto”句型。学生明确了这三点,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2.掌握重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教学重点,并将无法自行掌握的内容圈画出来,作为课堂听讲的重点。例如,在学习“I’mgoingtostudycomputerscience”这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个别学生对于“Whatareyougoingtobewhenyougrowup?”这种复杂句式难以掌握,则可以在书中圈画出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学习。

3.突破难点。毫无疑问,每节课的讲授环节中,最耗时的环节就是教学难点环节。如果教师能够鼓励学生通过预习,掌握难点的60%,则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构建高效课堂有着非凡的意义。例如,在“I’mgoingtostudycomputerscience”这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教学中,“begoingto”的句型是教学难点,如果学生在预习中能够掌握其基本用法和基本含义,则能够大大节省教师的课堂讲解时间,将更多精力放在特殊情况的讲解和课堂口语练习与习题练习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兴趣,发掘学习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中仍然是感性成分占据主导。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动机、发掘学习潜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Willpeoplehaverobots?”这一单元的时候,由于机器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如果教师进行平铺直叙的教学讲解和课堂练习,难免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相反,教师采用了趣味导入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了“快递机器人”、“家教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机器人的情境,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产生了熟悉感和好奇心,则能够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的发现学习英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四、和谐互动,尊重个体发展

英语学习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心理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以开放、轻松、积极的态度参与英语学习,为构建高效课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What’sthebestmovietheater?”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课堂问题:Whichisthebestmovietheaterinourcity?Whyisitthebest?教师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鼓励每个同学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言论,并与他们展开平等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我表现创造了机会,也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的自由与平等,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尊重,为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五、调整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过去若干年的教学经验向我们表明,传统英语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满足新课标对于英语教学的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的转变。因此,要想构建高效英语课堂,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入手,加强完善与调整,从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新的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师需要将这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之后,灵活应用。下面以“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例,展开论述: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采用情景导入法,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制作奶昔的过程,通过课前“预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其次,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讲授法,对于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讲解;二是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总结“祈使句”的概念及特征;三是角色扮演法,分别给出“makingasalad”、“makingaicecream”、“makingacake”、和“makingajuice”四个情境,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进行句型巩固和口语练习;最后,在课后练习环节,教师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以5人为单位组成一个任务小组,完成一次“制作奶昔”的任务,并将完成任务的经过记录下来。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流畅、有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革新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教师应该善于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微课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构建信息化的高效英语课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和具体的授课进度,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微课资源,供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与课后观摩,帮助学生提高预习和复习的效率,帮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憾和不足,成功实现教学前置与后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中学英语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英语教学,应该着眼于高效课堂的建设,转变传统英语课堂只重课堂容量不重课堂效率、只重知识讲解不重能力训练、只重学习结果不重学习过程的方式,努力构建合作、探究、自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的质量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构建高效中学英语课堂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经验积累,促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与共同进步,师生携手,共创高效课堂。

作者:来燕红 单位:杭州浦沿中学

参考文献:

[1]邱燕萍.寻绎高效互动探幽精彩生成——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之启思[J].新课程导学,2015(25).

[2]刘秀珍.新媒体环境下农村中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实践[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03).

[3]林斌.时间都去哪儿了?——谈中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J].考试周刊,2014(95).

[4]张冠兰.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打造农村中学英语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

第六篇:中学英语教学口语问题探讨

摘要:

随着英语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知识。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口语问题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略。本论文旨在找出口语问题,给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英语。

关键词:

问题和对策;口语英语教学;中学英语

英语在如今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好英语至关重要。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英语交际化的前提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一、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忽视口语英语的重要性

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的影响,67%的英语老师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听读英语的能力,而往往忽视口语英语的重要性;绝大部分老师更加注重语法、词汇、句型等的教学工作;因此,中学英语老师常常忽略了学生口语英语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能力常常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二)口语教学中过时的教学概念和语言环境的缺乏

在我国,口语考试的成绩并不被计入高考成绩,这直接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以考试为核心。在如此唯考试论的大趋势下,学生的成绩成为衡量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绝大部分老师还是在课堂上使用传统的粉笔-课本-板书三部曲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口语能力越来越差。

(三)教师本身缺乏流利的口语

口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能够与学生自由交流,而且要能指导学生如何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技巧,而且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己的发音和语调不够准确,那么他的口语就谈不上流利,交流时无法自由表达出心中所想。

(四)心理障碍的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对口语英语有兴趣,但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理压力过大,不敢说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导致培养其说口语的困难。

(五)大班化教学的模式

英语口语只有通过长期大量的练习才能够得到提高。但是在我国一个班级,人数较多,不利于开展口语教学。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少,学生的口语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二、提高学生口语英语的对策

(一)抛弃旧的教学理念

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英语知识,更要教他们如何使用知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原则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传统教学决定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不但如此,口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班级大,人数多”的问题。作为教育者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愿意开口说英语。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意识到学英语的终极目的就是能在生活中自由地使用英语。

(二)创造合适的英语环境

创造英语环境的方法有三种:第一,多训练听力。做听力训练的时候,学生需要理解词汇的用法,所以听力是一个语言输入的过程。但是说英语时学生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语言输出的过程。第二,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多说英语。现如今还有许多英语老师在上课时使用中英文参半的教学模式。事实上,教师可以使用图片、物体、表情、姿势或者写关键字等情景模式来教授英语。第三,要求学生多背诵好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只有学生熟练地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才能在交流时得心应手地使用。

(三)多组织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活动

口语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仅仅在英语课上练习是不够的。因此要为学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英语活动,例如英语角、英语比赛、英语广场等。另外,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要使用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教授课程,创造出和谐的交际氛围,刺激学生开口讲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如讨论一些兴趣话题,歌咏比赛,讲英语故事等。在这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锻炼英语口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分担角色并进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四)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

在口语教学中,教师的口语水平至关重要。教师的素质对英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良好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有专业的知识和流利的发音、口语。好的英语老师应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能够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学校应该多创造教师获得语言培训的机会。

(五)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能清晰流利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很欠缺的。对于英语老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重视情感教育,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说服引导每一个学生。

总之,高中英语的口语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重视,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将兴趣与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才能在实践中改进创新这个问题。

作者:杨洁 单位: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冯德勇.怎样加强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外语教与学,2007,(08):46.

[2]臧华荣.浅谈中学英语口语中的口语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08,(03).

第七篇: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1.引言

随着经济、文化、政治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大力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语言交流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作为世界上英语最广泛的一门语言,它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最重要的一门语言。因此,我国教育系统建立了一整套的英语学习计划大纲。中学英语成为了我国广大学生正式接触这门语言的起始阶段。中学英语也就成为了我国广大人民了解、掌握、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必备阶段。这一阶段英语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状况的未来发展。因此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问题受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生自己以及学生家长的广泛重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要求框架下,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英语课堂的听课质量和学习效率。中学英语课堂是每个中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最主要的渠道,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班级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目前摆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方面、教学观念方面结合我国的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外语学习的目的,把握中学生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等方面提出个人的,有关如何提高中学生英文教学质量的方法,以供参考。

2.制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大难度,尤其是对那些在中学之前很少接触英文的孩子来说,学习英文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课程。然而英语作为初升高,高考、考研、考博、职称评定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制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能力情况等方面,还有学生的个人因素方面。对于一名中学英文教师,他自身的英文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的优劣,课堂以及课下有关英语方面的交流情况都影响者一名中学生课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从孩子自身角度考虑,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英文的枯燥,陌生等因素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一些抵制学习英文的内心。

3.提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

提高学生英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就应该在加强自身教学能力基础上,在影响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方面做文章。使得学生和教师各自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学”和“教”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英语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自我学习,教师授课和答疑解惑的过程。教师的自身知识水平、心理素质、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等方面都会影响课堂学习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时刻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个人修养。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扎实的英语知识水平,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过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引导和吸引学生热爱这门语言。

2)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沿用上世纪末的英语教学方式,过度地依赖于英语教学课本。在当今的国家环境和教学情况下,英文课堂应该从英语课程的特点出发,适当地设置一些简单宜行的互动环节,来提高师生感情,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深刻领悟教学目的,紧抓教学大纲关键要求。英语课程不但是一门考试课程,更是一个帮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课程。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应该深刻领悟教学目的,理解教学大纲的真正含义。

4)了解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心英语教师,一定要在正式授课之前,了解每个学生的英文学习基础情况,务必要做好小学英语向初中英语的过度和衔接过程。很多学校会采用入学考试来摸底,但是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代表什么。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

5)一定时间内进行适宜的考核过程,是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紧迫性和上进性,检验教学成果的必要方式。目前我国中学施行的是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教学方针,但是应试教育是依然有其积极的一方面。适当的英语考查手段可以检查出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交际能力及听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

4.结论

总之,中学英语课程是中学教学的重要学科,英语课堂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一个教师耕耘收获的主战场。中学英语教师务必要做到,加强自身教学素质,根据时代和学生情况及时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作者:张彦力 单位:吉林长春市九十中学

第八篇:中学英语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地被应用到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学英语;英语教学;有效应用

一、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等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之中学习英语。利用信息系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得英语课堂变得更生动,更有趣。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各种词汇和句式的变化,能够加深学生对各种词汇和句式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为学生播放关于单词的各种用法,介绍单词的产生、发展及变化,以及与该单词相关的各种人物和事件,能够加深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有些学习软件能够非常有趣地帮助学生背单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设计好对话和一系列的情景训练,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运用词汇、组织造句,进行日常对话。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提高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信息技术可以传播大量的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能够增加并丰富英语教学的信息量。信息技术还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不同,它所蕴含的知识量更加的丰富,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英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英语的习题、例句,都显示在大屏幕上,不用老师亲自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进行书写,节约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准备各种学习资源和习题,学生在课下就可以利用这些习题和资源,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大大地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中学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找到丰富的练习口语的资源和视频,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仿照视频练习口语。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为动画或电影中的人物配音,使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掌握单词和句子在不同语境中的语气和发音。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图片、动画或音频资料,让学生根据所播放的内容改编故事,进行口语练习。英语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各种听力材料,对于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反复听,还可以让学生下载这些资料,在课后进行反复的练习。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各种图片、视频,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写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优秀的作文作品,为学生分析词汇、句子和文章结构。

三、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师要首先转变教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让英语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她们产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这样他们才会在具体的教学中主动去应用信息技术。学校还应为英语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可以组织英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课比赛,使她们切身地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英语教师还应提高制作英语课件的能力,学校可以定期地为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组织讲座,并让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英语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和水平。优秀的英语课件可以使得英语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学习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有许多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网络上的资源五花八门,学生们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丰富的、适合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英语教师可以借助校园网,为学生建立英语资源库,将收集到的不同资源按照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类,再指导学生正确合理地运用资源库,这样学生就可以简便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自己的学习资料共享给学生们,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些学习资料在课下自学,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处理好信息技术使用与师生互动的关系

尽管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多种益处,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取代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互动和交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只会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思想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中学英语教师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使用与师生互动之间的关系。

四、结束语

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处理好信息技术使用与师生互动的关系,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雷小琼 单位: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2,(180).

[2]李观仪.以人为本,更有效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4,(98).

第九篇:中学英语教学流行文化探究

【摘要】

分析西方流行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中学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利用西方流行文化素材促进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认为中学英语教师应客观分析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合理运用西方流行文化素材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提倡中学英语教师开设文化讲座,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和交际观,确保西方流行文化成为中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西方流行文化;英语教学;文化讲座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西方国家的流行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门。欧美电影大片、麦当劳、NBA球星、Rap、街舞等西方流行文化元素不仅影响着中国广大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而且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兴趣和语言素养。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中渗透了大量以美国文化为主的西方流行文化。本文就如何利用西方流行文化促进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交际观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一、关于西方流行文化

(一)西方流行文化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西方流行文化是产生于西方社会,受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喜欢和热烈追捧的文化现象。西方流行文化主要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文化的商品化生产为特征,以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为对象(冯新平2007)。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娱乐、音乐、表演艺术和运动等。

(二)西方流行文化受中学生追捧的原因

西方流行文化受中学生喜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中学生的明星崇拜心理

中学时期是学生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通过寻找偶像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成人理想,偶像崇拜是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反应之一。好莱坞电影大片、欧美流行歌曲和NBA球赛等给学生制造了很多可供崇拜的明星对象。2005年,团中央宣传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其中,表明自己崇拜外国和港台明星的青少年占调查总人数的60%以上。

2.中学生追求新奇和刺激的心理

中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而《哈利•波特》《蝙蝠侠》《全民超人》《功夫熊猫》等欧美流行电影的构思天马行空,打斗场面紧张刺激,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正好迎合了中学生追求新奇和刺激的心理。

3.广告媒体的大力推广

西方流行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很多西方流行产品的商家把中国青少年群体定位为目标市场,在利用发达的广告媒体强势推广西方产品的同时,也强力渗透着西方流行文化与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耐克曾通过NBA篮球明星乔丹的明星效应制作了以“Justdoit”为主题的系列广告,向青少年传达了一种行为态度———要做就做,只要行动起来。阿迪达斯的广告语“Impossibleisnothing”也在宣扬“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敢想敢做”的信条。麦当劳的“I’mlovingit”和“Everytimeagoodtime”,百事可乐的“Askformore”和雀巢咖啡的“Thetasteisgreat”等广告语在中学生群体中也是深入人心。在媒体的大力推广下,这些西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强烈地影响着中国青少年。

二、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西方流行文化具有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容易模仿、娱乐功能占主导地位等特征,符合中学生的崇拜明星、追求刺激等心理需求。从认知语言心理学角度看,西方流行文化以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极大、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通过有趣的、具体的文化表象对这种文化的载体———英语语言产生了较强的好感和兴趣。比如,耐克的“Justdoit”和阿迪达斯的“Impossibleisnothing”等广告语简短有力,即使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快速、熟练地读出来。这些西方流行文化素材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

2.为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鲜活的材料

西方流行文化为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地道的语言素材和良好的语言环境。例如,欧美电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英美国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西方社会生活最直观、生动的反映。教师借助欧美电影可以给学生提供地道、纯正的英语语言使用情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为中学生提供精神财富

西方流行文化提供了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精神榜样。例如,在以“Hip-hopCulture”为主题的讲座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几位篮球明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进入NBA球队,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的奋斗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拼搏精神。在以“JustMovie”为主题的讲座中,笔者向学生讲述了几位好莱坞明星的奋斗故事。比如,电影《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他在一次堕马事故中自颈部以下全身瘫痪,但他就像在电影里所扮演的超人一样,靠坚强的意志承受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痛苦,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尊敬的高大的“超人”形象。在介绍电影《阿甘正传》时,笔者讲述了先天患有轻度弱智的男主人翁是如何自强不息,凭着自己单纯的头脑,专心致志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最后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很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由此得到了很大的信心与鼓舞,他们了解到:哪怕自己不如别人聪明,但只要像阿甘一样专注、执着地去做事情,同样能获得成功。

(二)消极影响

西方流行文化中的不良因素会对中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比如涉及暴力的文化产品会对正在发育成长的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西方的很多流行文化本身是一种时尚文化、快餐文化,很多内容缺乏时间的检验和社会系统的过滤,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西方流行文化也是一种商业文化,学生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形成单纯的物质产品消费以及同学之间进行攀比等不良思想和行为。同时,西方流行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学生如果毫无目的地接触,会分散学习精力,如果长时间沉溺于娱乐消遣方面的内容,就背离了利用其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和培养文化观、交际观的本意。因此,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西方流行文化的积极影响,确保消除那些消极影响,以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利用西方流行文化素材拓宽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途径

(一)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融入积极、正面的西方流行文化素材

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积极、正面的西方流行文化作为学生演讲的主题。比如,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是复活节(Easter),在这一天,教师可以让学生简要介绍复活节的来源、历史传统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在复活节前后,商店里会售卖各种各样彩色的蛋,为什么很多商店里都会挂有可爱的Easterbunny(复活节兔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到很多关于复活节的英语表达,又能将教学内容和他们的兴趣点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文化活动

歌曲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能得到审美的愉悦,增进情感的体验(矫秀丽2015)。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9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第一课时时,笔者在热身环节设计了一项“听欧美流行音乐猜歌手”的活动。笔者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JustinBieber,KatyPerry,MichaelJackson以及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BobDylan的歌曲,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猜完歌手后,笔者要求学生分享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歌手和歌曲,进而引出“IlikemusicthatIcansingalongwith.”“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和“Ilikesingerswhocanwritetheirownsongs.”等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句子。除歌曲外,英美电视剧也能为课堂导入环节提供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一个短小的电视剧片段,然后开展Guessinggame活动,导入主题。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4Don’teatinclassSectionA的教学主题是谈论校规(SchoolRules)。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一个时长两分钟的截取自美国电视剧《高中之前要做的一百件事》(100ThingsToDoBeforeHighSchool)的小片段,讲述的是3名中学生用建筑工地的推土机破坏了校长的新办公室而潜逃的小趣事。学生观看完之后,笔者从片段中截取了几张图片,让他们猜视频中这几名学生的行为在美国的学校算不算违反校规,如果违反,猜一猜违反了哪一项校规。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

(三)在阅读课的读后环节引入与阅读话题相关的文化阅读材料

阅读课读后环节的设计应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在读后环节,教师应引入与本课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挖掘、探究和拓展,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知识。针对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10I’dlikesomenoodles中SectionB的阅读篇章BirthdayFoodaroundtheWorld,笔者在设计读后任务时选取了一篇讲述美国青少年是如何过生日的阅读材料,其中提及的在家里开派对、吃生日蛋糕以及BirthdaySpankings(生日打屁股)等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美国人庆祝生日的形式,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在单元教学前开设西方流行文化讲座

中学英语教师在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的关系时的普遍做法是,在一堂英语课内将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结合起来,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往往顾此失彼。笔者认为,教师应尝试在单元教学前开展西方流行文化讲座,以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讲座的内容可以根据即将开展的新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形式以讲授、引导为主,配以当场知识竞赛、模仿表演等互动环节,有效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2Howoftendoyouexercise?的单元话题是运动,且教学内容涉及极限运动相关词汇,教师在教学前可以作关于运动和极限运动的专题讲座。在讲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7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前,教师可以作关于西方快餐文化的讲座,介绍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快餐食物名称。教师应做教学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教学素材,将其整理成西方流行文化讲座所需的材料,促进学生对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学习。

(五)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文学作品,课上与同学分享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内容,而且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学完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6AnOldManTriedToMoveTheMountainsSectionB中的阅读篇章HanselandGretel后,笔者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就是《格林童话》中糖果屋的故事,要求他们课后从英文版本的《格林童话》中选择一个故事进行阅读,并对故事的结尾进行改写。改写完之后,在班级内分享,并评选出最有创意的改编作品。在该活动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国外青少年喜欢的童话、科幻故事。例如,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后分阶段、有步骤地阅读长篇小说HarryPotter,从阅读节选向阅读原著过渡。学生阅读完后,再分章节进行角色表演。这一系列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体验。

(六)鼓励学生阅读富含文化内容的阅读材料

为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增强语感和积累写作素材,很多英语教师建议学生增大课外阅读量。为了丰富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内容,同时保证阅读材料的质量,教师应精选富含文化内容的阅读材料。比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前三个单元是关于语音知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音标以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戴着帽子的猫》(TheCatInTheHat)。这套书中包含了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深受学生的喜爱。这套书中的英文句子富有韵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很多故事的主题积极向上,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音标知识,而且能提升其文化素养。

结束语

近年来,西方流行文化不断涌入,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对于西方流行文化,教师要有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它为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新鲜的素材,使得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点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利用其中有益的成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利用西方流行文化素材的能力,避免西方流行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谭美婉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十三中学

引用文献

冯新平.2007.浅析流行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DB/OL].

矫秀丽.2015.流行文化与英语教学[EB/OL].

第十篇:中学英语教学游戏的应用

一、游戏在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1.游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学起来才会由难变易。英语教学的目的首先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快乐地学习。一些轻松快乐又富有总结性的游戏,让学生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让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和升华。

2.游戏在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英语学习的情感。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的过程。智商是外露的一部分,“情商”就需要我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激发,如果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学生就会有成功的喜悦感,就能进一步增强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游戏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如果在这四个环节中渗透游戏教学,不但可以让课堂灵动起来,也让学生对于亲身体验过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4.英语课堂中运用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素质教育主张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作,还要学会合作。在课堂游戏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了自我、实现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自己的性格得到了和谐发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游戏正好改变了老师“一言堂”的局势,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亲自体会游戏在英语教学中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二、游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典例

1.游戏在单词、短语方面的运用。学生对于“萝卜蹲”这个游戏并不陌生。以颜色的单词为例,教师将写有单词或者短语的纸帽子戴在每一组学生的头上,游戏开始后,由写有“red”的同学说并配以动作“reddown,reddown,redup,blackdown”,戴着写有black帽子的同学继续这样做,最后教师对于优胜者要给予奖励。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还轻松地记住了所学的单词。

2.游戏在同义句型方面的运用。如:“wolf,wolf,what’sthetime?”(老狼老狼几点了?)六个同学围成一组,每个学生拿一张写有时间的卡片,并面向大家,由组长发号指令:“wolf,wolf,what’sthetime?”说的同时指向要回答的那个人,大家一起回答被指人卡片上的时间“it’s7:30.”(it’sseventhirty.)一轮过去后,第二轮可以用“wolf,wolf,whattimeisit?”“it’shalfpastseven.”来表达。这样就同时掌握了时间的两种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对于天气或者外貌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如,“whatistheweatherliketoday?”或者“howistheweathertoday?”

3.游戏在语法中的运用。大部分都不爱学习枯燥的语法,而“windblow”(大风吹)这个游戏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较难的定语从句。具体做法:八个人围成一个圈,中间站一个人,游戏开始后,中间的人说:“windwindblow”,周围的人问:“blowwhat?”中间的人说:“blowthosewhowearglasses.”戴眼镜的人调整自己的位置,其他人不动。没有位置的人站中间开始下一轮,这不但降低了学习语法的难度,也减少了学生对于学习语法的恐惧心理。

三、游戏教学在课堂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组织好课堂纪律。游戏是动的过程,难免会出现嘈杂,纪律混乱的场面,这就要求组织者有明确的指令和要求,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2.面向全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游戏的设计应该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不能只让前几排或者学习好的同学参与,应当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配合,自己去体验参与的快乐!

3.时间要合理安排。合理安排好游戏的量,时间和形式,力求在最关键时刻,开展最恰当的游戏,只有游戏恰到好处,才能使课堂有起有伏,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