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例6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1

课题: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不同态度

形式:问卷调查封闭式,半封闭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

现状: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已经很不受学生欢迎,流行音乐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了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目的: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大学音乐欣赏课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结合起来,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来调整课程的设置,使得音乐欣赏课真的能够学有所用。

研究背景:现在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与消费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加迅速、有效和广泛。在最近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等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孙燕姿、周杰伦、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对于古典音乐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是在我们的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还是占有大部分,所以很多学生慢慢的已经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了,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喜好,并且更加准确的定位上课的内容,所以我决定做这个问卷调查应有目的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使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在大学课堂中的重要性:音乐教学在艺术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是最受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在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而选择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等欣赏内容的学生则较少.

三、调查时间,地点,对象:

1调查教师情况:谢惠迎,女 大学本科毕业,教学内容:音乐欣赏,文艺指导

2时间:2007年 9月

3地点:北京兴华大学(借助朋友的学校做的此项调查)

4对象:学生100名,平均年龄21岁

四、调查方法:

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具代表性,调查数据更具说服力,我们以不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校园问卷调查,派发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中男学生54名,女学生46名。

五、调查问卷:

1.你喜欢音乐吗?(a 100%)

a喜欢b 不喜欢

2.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a 80%)

a流行b 怀旧c古典d戏剧

3.你认为大学中应该开音乐欣赏课程吗?

(a 92%)a是b否

4.音乐对你的影响大吗?(b 76%)

a大b一般c没感觉

5.你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听音乐?(e 64%)

a心情好的时候b心情不好的时候

c 睡觉前d吃饭时e 都有

6.音乐能变你的心情吗?(a 87%)

a能b不能

7.如果音乐欣赏课程完全是古典是否能接受(b 100%)a会b不会

8.如果音乐欣赏课程完全是流行歌曲是否能接受?(a100%)

a能b不能

9.你是否会选择到ktv唱歌释放心情?

(b 73%)a会b不会

10.如果让学生选择在论文联盟音乐欣赏课上

(b 90%)a古典 b流行

六.实验过程:把问卷发给100名大学生,这100名大学生中有学音乐的,也有学其他学科的,但是都上音乐欣赏课程。让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内做出这些问题,并且放一些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分别让他们欣赏,并同时写下听后的体会。其中百分之六十三的学生都不喜欢古典音乐并且听不懂。还有百分之七的同学说还可以,能接受。剩下就是能听懂的。但是对于流行音乐就出现了相反的状况。喜欢流行音乐的同学占了百分之九十。

七.调查分析: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有偏爱。

八.调查结果:

转贴于论文联盟

在调查结束后让每个同学写了一个个人体会其中:

甲: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去听古典音乐,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放也没好好听过,通过今天的问卷和试听,我还渐渐的喜欢上古典音乐了。

乙:我喜欢流行音乐,既能听懂娱乐性很强。

丙: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都可以

丁:我是学音乐的,古典音乐听得多一些,但是有一些理解的不够,在音乐欣赏课上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可以更好的去听老师讲。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2

摘要:音乐是人类心灵沟通和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也逐渐在日常教学中受到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有着与传统教学科目不同的特点,如何通过课堂的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感知音乐的魅力,提升个人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及其他综合素质就成了音乐欣赏教学环节中十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论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音乐审美体验策略。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体验参与

作者简介:陈雪萍(1975-)女,汉,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58-02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论分析

所谓音乐欣赏,就是指以音乐作品本身为主要对象,通过聆听、学习、模仿、升华等一系列方式方法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魅力及价值,从而得到个人精神愉悦和素养提升的一种审美和认知活动。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和认知,在整体性地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主题和艺术张力的前提下,进而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创作手法、内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探究。同时提升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鉴赏视角,加强审美体验的共鸣感,更好地领会音乐的真谛和精髓。因此,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除了让学生了解到理论部分的相关音乐知识,也真实地通过感官全面认知和把握音乐作品。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的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被大量应用,成为学生接受音乐知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但是音乐欣赏教学并目前尚且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形式上主要以简单的播放与聆听模式为主,教师通过单纯的灌输模式传授给学生抽象或者是远离生活的晦涩的音乐知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音乐课被界定为学科中的“副业”,因而在教学投入和师资配备上尚且不够齐全,对学科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在教学思路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完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应该简单的停留在易于教授的层面,应该扩展和加深。教学形式需要更多的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审美体验的方式应大力推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还不够高,没有对音乐有正确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唱歌和听歌的层面。

三、音乐欣赏教学审美体验的具体策略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实现音乐课在整体教学体系中辅助文化课、丰富教学内容、全方位、立体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审美体验的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提出以下几方面具体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刺激学生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加强学生自身的音乐敏感度和感受力。兴趣是做任何事情做好的动力,学习当然也是如此。只有学生真正对音乐感兴趣而不是单纯的爱唱歌而已,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才能实现。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特点,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蕴含着大量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并挖掘出其中美的元素,通过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辅助,将音乐作品本身深层次的魅力和内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实进行审美体验,体会和感悟出音乐并不只是声音的堆叠,更多的是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从而对音乐欣赏有整体性的感受力。

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把握住音乐作品与其他方面的融合和联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灌输式教学,在兴趣的激励下主动汲取相关知识,认知新的音乐作品的同时,提升音乐的敏感度和感受力。注意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的结合,改变单一的播放音乐作品为增加图文,将音乐有形化,声情并茂,让学生更容易把握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引起共鸣。

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一首与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因而音乐欣赏中,可以通过对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的图文再现,展示出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而使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诗歌辅助音乐作品的理解。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知。

(2)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识别能力。很多音乐作品由于作者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国籍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很多音乐作品无法直观感知和欣赏,因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才能深刻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意思和音乐价值,从而逐渐在学习中形成个人独特的音乐鉴赏力和识别能力。特别是对很多名家的巨作、外国的音乐形式和流派的作品的欣赏,需要格外注意。

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音乐欣赏作品的教学中,首先需要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传达给学生,即:“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初级印象,然后经过聆听,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和联想出作者的创作初衷和背景,从而感悟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细腻的情感。其次,经过教师的讲解,将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正和完善,为了更好地体会作品,学生需要进行适当额联想和想象,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融合其中,加之对贝多芬的背景的考量,从而全方位的吸收音乐作品的精髓,提升个人音乐和审美素养。

2 教学方式多样化、特色化,增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掌控力。

(1)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欣赏内容体系,不局限在单一的音乐形式或者是音乐流派,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欣赏范围,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选取出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欣赏对象。选取时注意突出音乐本身的特性,重在精炼,避免杂乱。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着重把握音乐作品的中心和主题。

(2)音乐欣赏形式的多样化和体系化。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协调感官功能,在课堂中加入互动谈论、模仿练习、对抗比赛等环节,加强审美体验的可操作性,鼓励全体同学参与其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联系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3 注重理论与时间的结合,组织文艺活动和音乐表演比赛等,深化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课堂的教学时间相当有限,除了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还可以适当组织校园文艺活动,增加学生实践理论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还能实践课堂的理论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从而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课堂的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链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也让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价值需求,从而进一步完善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适合学生的音乐欣赏审美体验模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缓解学习压力,和谐人际关系,更好地塑造了自己的美学体验和鉴赏能力,向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发展。

4 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定期进行研讨和探索交流。注重教学效果的跟踪和评估,定期对教师队伍的进行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引用鼓励机制,组成领导小组随即听课检验,加强考核力度,旨在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先进教学模式,组织参与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吸收优秀、成功的音乐教学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四、小结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学中即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音乐作为丰富精神文化世界的调味剂、沟通人类情感的最佳方式,自然被列为教学的重点科目之一,起着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文化生活的作用。

音乐欣赏教学旨在通过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缓解紧张学习带来的压力,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有利于塑造更加完美的个性习惯和逻辑思维,加强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训练。而审美体验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形式被广泛地应用,并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身体力行的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内在价值,是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根据我国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整理出教学中存在的发展误区,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提升和完善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对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视程度,加强音乐审美体验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性和有效性,探索出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音乐审美体验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互动和课外文艺活动,主动扩展自我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拓展视野,开发潜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音乐欣赏教学才能切实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牛茹,音乐欣赏教学中实现情感体验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4)

[2]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3

关 键 词 :职中 音乐欣赏课 优化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转贴于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第1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 平衡美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097-02

一、教学手段中掌握理论与体验的平衡

理论技巧的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块很重要的部分,没有理论,就没有美妙的和声和伟大的作品,没有高超的技巧就无法把音乐的美传递给大家。但是音乐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具有非语义性和自由性的特点,在欣赏作品时过于强调理论技巧会削弱音乐欣赏过程的审美性,小学中高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应当注重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例如欣赏《春节序曲》一类的大型交响乐作品时,其中众多的管弦类乐器让很多老师都感觉无从下手,多数老师都会从分析作品结构、介绍管弦乐器、哼唱主旋律等方面进行教学,学生们在下课时可能学会了曲式,认识了乐器,但是却没有对音乐本身的美的体验,因此课后也就不会有再次欣赏这些优秀作品的兴趣,而继续保持对流行音乐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应该具有音乐性,小学音乐欣赏不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曲式结构,速度、节奏、力度音乐表现记号都是为了表达歌曲的意境。我们只需要的是用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如徐波老师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用成语接龙的游戏来导入欣赏,在后面介绍“鱼咬尾”的曲式结构自然是水到渠成。同学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种音乐技巧。所以,在欣赏课时理论技巧的教学和对作品美的体验的比例一定要达到平衡,技巧和理论都是为表达音乐服务的,本末倒置会达不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教材选择中体现流行与经典的平衡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有偏爱。

由于大众传媒的影响,流行音乐充斥着大街小巷,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耳濡目染不得不跟着流行走,当然,流行音乐本身旋律琅琅上口,节奏感强,的确有其特殊的魅力。但是,中高段的欣赏课应该以经典音乐为主,流行音乐为辅。其实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曲都借鉴引用了民族戏曲和古典音乐的元素,于是我就借题发挥,运用这些歌曲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关注。上“流行与经典”的音乐欣赏课时,我引用了S.H.E的《我不想长大》、《一千零一个愿望》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在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跟唱后我请学生们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乐》,巴赫的《小步舞曲》,经过对比之后,学生了解了原来这些好听的旋律来自音乐大师的经典音乐,但是歌词却换了,流行音乐破坏了原来音乐的本意和美感,之后我鼓励学生们把自己想好的健康向上的歌词再次填入歌曲中重新演唱,就这样,这节课让孩子们既欣赏了音乐又适当的转变了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其实,在我们的课本中,优美好听的经典音乐很多,只要老师善于利用每周的音乐课完全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流行中拉回来。

三、从多种形式导入,拉近教与学的平衡。

1.以故事导入教学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中陶冶了情操。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前,先给学生讲述一段关于二小的故事,让学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不仅激发了学主的爱国热情,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在欣赏歌曲时,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以表演形式导入教学

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歌唱、绘画、朗诵、演奏、舞蹈、角色扮演等,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如,在欣赏教学《小青蛙》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分角色扮演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又根据音乐力度、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的展现了故事情节,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故事的理解。

新教材改革后有很多作品的篇幅较长,笔者认为学生们在欣赏时教师可适当引入故事情节或学生参与表演等形式,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在过长的欣赏过程中对作品感到厌倦。掌握作品的整体性和片段欣赏的精确性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从而达到平衡的美。

四、在音乐中融入游戏的平衡教学是提高音乐欣赏的良好途径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具有探索的欲望,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就像我自己小时候一样,什么都觉得很新鲜,什么都想去玩玩、去试试。当然对音乐也不例外,同学们被动的接受,老师干巴巴的说教只会扼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探索空间,启发鼓励同学们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游戏就是小学生们最想也是最喜欢亲自尝试、亲自体验的形式之一。游戏是小学生永远的天性,我们可以将音乐欣赏教学寓于游戏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音乐游戏,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表现不同的音乐感受。例如在欣赏《小狗圆舞曲》中,我让小朋友们围成圆圈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我认为在欣赏课中,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是培养学生们认识音乐世界,提高音乐素质的良好途径。

由于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现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还有在《号手和鼓手》中,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号手和鼓手,随着音乐自己来表演动作。表演完后同学们很兴奋,感觉自己也像个小演员了,也能演戏了,也让他们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小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只要能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跳起来,启动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就能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五、提高音乐实践能力的平衡

实践创作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从三年级开始,在欣赏音乐作品后增加了更多的主题实践创作活动,与低段相比,中高段的音乐活动逐渐从模仿过渡到有意识的创作,在集体合作能力上的要求逐渐增大,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选择的进行创作,创作的范围尽量集中,创作点要尽量深入,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开展了乐器进课堂活动,可以配合乐器编创一些简单的旋律以丰富创作内容。如主题为“暴风雨”的创作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的要求是用自制的乐器表现暴风雨中的各种音响,声音越多越丰富越好,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他们用竖笛和自制乐器表现暴风雨来临前至下雨时的完整过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只要组织得当,梯度合理,音乐课中的创作活动就会成为课堂中的亮点。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学生本身的情感、创造能力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重视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教学。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自己创造性目标,并得以实现。如:说话、律动、唱歌、演奏、玩耍等等,产生美妙的音乐感受,使课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真正的构建了“创在其中,乐在其中”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六、结 论

总之,小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只要能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模仿起来,启动联想和想象,就能丰富他们的欣赏能力,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平衡美的情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楼可青.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3)

2 张 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困惑与解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9)

3 张悦心.音乐欣赏课教学的革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3)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音乐欣赏课教学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是整个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

年轻的大学生不可能都有很好的歌唱水平,很高的演奏技巧,很强的识谱能力,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音乐家,但他们每个人都有欣赏音乐的权力。他们都有艺术欣赏的需要,有参与艺术欣赏活动并获得审美愉快的权利。

如何使学生从欣赏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对音乐的喜爱,从中得到乐趣,是音乐教师不遗余力的追求。笔者在近五年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大胆创新,初步尝试一些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述、学生用耳朵聆听。主要依靠教师讲述音乐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欣赏的音乐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传承了多年。它的优势在于教学效率较高,课堂秩序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例如,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学生不仅用耳朵聆听音乐,还要学会用心灵感受音乐,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魅力。大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正处于青春洋溢的活跃时期,他们对音乐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的追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述者,而更应当成为正确的引导者。要积极鼓励学生,无论多么复杂的音乐,都是心灵的表达。让他们尝试着全身心投入地聆听,细细地品味,大胆地想象,真诚地交流,把音乐转换成语言,描述音乐带给自己的心灵体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各自感受的时侯,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品位。

二、教学内容的扩展

经典的音乐曲目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然而,当我们的脚步跨入新世纪的大门时,禁不住回首遥望,20世纪这一百年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在音乐的领域里,人们面对丰富多彩、标新立异、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音乐,是那样的惊讶和迷茫,向往和期待,困惑和不解。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把音乐的感官表现发展到了极致,音乐语言既有的传统表现手段几乎用尽。这时,创立新的艺术观和新的音乐语言就成为必然了。在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的经典作品的基础之上,尝试着把音乐题材和内容不断拓展,加入更多新鲜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音乐形式,比如流行音乐、民族音乐、音乐剧、电影音乐等等。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日益更新的欣赏要求。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感充溢,活泼好动,内心生活趋于复杂,审美心理趋于浪漫,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大为喜爱艺术,艺术欣赏的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这些经典音乐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让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传统经典音乐曲目,更加能够满足他们追求时尚,跟紧潮流的时代要求。寻找最能代表时代特点的流行音乐,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追求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

三、考核方式的创新

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了传统的写论文的方式。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着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学生普遍存在从网络上下载、抄袭论文的现象,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写出自己的见解,因此考核效果很不理想。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 启发式教学 直观式教学 想象能力 全面参与

音乐,是最能够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和增加丰富的情感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为重,强调文化意蕴,削弱技术意味。通过适时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拓宽思维空间,加深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而音乐欣赏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音乐美感,缺少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再实践,再探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力求不断提升欣赏教学水平。以下是本人在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唤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和欲望,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设置一个欣赏、想像的氛围,如:图画展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诱导,将学生领入与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都被调动起来,很快进入角色,为进一步欣赏做情感、兴趣上的铺垫。比如,教师可以运用与作品相关的文学、历史故事等资料,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我以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相关的图片,同时绘声绘色地讲起乐曲的由来,即“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这时,我发现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从眼神和表情看得出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被激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进一步鉴赏这部作品了。

二、采用直观式教学,缩短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干巴巴的说教不适合音乐欣赏教学,在教学中,采取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真切地感受音乐、认识音乐。如在“钢琴音乐欣赏”一课中,我在讲解钢琴的发音和内部构造时,让学生顺序到前边来观察钢琴,同时我现场演奏学生们喜欢、耳熟能详的轻音乐或流行音乐乐曲,这样学生首先在直观上有了形象概念后,再进行讲解;在欣赏民间歌曲《绣荷包》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各地民歌不同的风格特征,我边示范演唱边讲解云南和山西的《绣荷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也是欣赏作品不可缺少的环节。想象指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这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很不相同。如:绘画通过色彩,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文学通过文字;而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通过听觉器官,引起人的视觉联想,从而产生某种空间意象。如:肖邦的《夜曲》让人想到夜的静谧,恋人的喁喁细语;贝多芬的《命运》的主导动机,使人联想到命运急促的敲门声;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用声部数量由少到多,织体由简到繁来描绘沃尔塔瓦河从涓涓细流汇成宽广大河的美丽景象。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在学生对乐曲片段进行了初听后,我结合图片介绍了作者阿炳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复听时,让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想象画面,之后的讨论发言中,学生们这样描述:“在寂静的夜里,阿炳独自坐在幽静的泉边,用手中的二胡演奏着感人的曲调,为人们讲述他坎坷、悲惨的一生”。这不正是乐曲所描绘的感人画面吗?

四、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全面参与,化被动为主动

我们知道,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听,还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做出思考、反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在参与创造中充分发展个性、表达自我,从而获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如欣赏琴歌《阳关三叠》时,我让学生们回忆曾经学过的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我提示了第一句,接着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异口同声地背诵了这首诗,学生的脸上带着笑,充满了激情,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都主动地要求欣赏这首琴歌了。欣赏古琴曲《流水》时,鉴于古琴曲本身内涵比较深奥,学生们平时接触的又比较少,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其音乐内涵,在欣赏音乐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琴曲中描述了各种形态的水,总结起来有“幽涧滴泉”、“潺潺清泉”、“瀑布江海”,请同学们按它们在乐曲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这样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同学们欣赏了作品之后纷纷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五、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讲究语言美和举止美

教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因此应注重为人师表,讲究语言美和举止美。首先,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其次,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性,举止要大方得体。教师要把设计好的语言用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传给学生,取得感知以形,晓之以理的效果。同时,要求学生也要讲究行为美、语言美,实现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广阔天地,达到以乐辅美,以美育人的目的。

总之,欣赏教学不仅仅是放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要让学生逐步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接受音乐作品本身,教师要带领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官能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在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析能力,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的几种方法.江苏徐州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