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培训范例

临床医学培训

临床医学培训范文1

两种教育模式共存的矛盾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目标、内容及考核与标准很大程度上吻合,但两者却不能互认而导致两个层次的学生必须接受重复教育,造成人力、物力、医学资源的浪费。

1.1医师培训结束后仍需进行研究生教育。

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随着社会及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在用人需求上要求高学历人才,并要求同时具备研究生学历、学位,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接受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而为选拔优秀一线临床医学人才,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具备良好临床技能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结束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的本科学历的培训医师90%以上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攻读专业学位还需花费2-3年时间进行与医师培训具有一致要求的临床能力训练。

1.2研究生毕业后必须进行规范化医师培训。

基于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的要求,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崭露头角,65%以上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第一选择为考研。以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为例,录取的本科学历培训医师从2005年的92.5%下降到2012年的38.9%,而2011年更是达到最低点25.5%(见表1)。然而,按照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规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均需进行住院医师第一、第二阶段培训,国内二甲以上医疗单位招聘医学人才均要求具备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所以取得研究生学位、学历后必须再进行2年的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

2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的实践

整合医学教育资源,提高医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积极探索建立住院医师培养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医学毕业后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举措。国家教育部、卫生部2012年颁布《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2013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正式确立住院医师培养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改革模式,这标志着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即将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2.1学生的选拔

联合培养模式属于精英医学教育,生源质量要求较高,需在两种学生层次中选拔优秀毕业生,一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二是报考全国研究生统考生;所招学生须为参加统招高考并以一本线录取的生源。同时制定入围条件,其本科期间专业课程平均成绩年级排名、外语水平、特长及获奖情况均应作为入围选拔的评判依据。成立专家考核小组,进行基础知识、英语、面试、临床技能操作等考核,考核形式一般为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等多方面结合,以确保生源的优质度。确定录取的学生实施学校、医院两级管理,以医院管理为主,学生具有培训医师和硕士研究生双重身份。

2.2课程学分的互认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理论及专业课。住院医师需完成医学伦理学、传染病防治、医学统计学等公共科目学习和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实行联合培养模式需实现两类课程的相通及学分互认,可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另外结合所学专业及临床工作需要,再选修至少2门课程,达到课程的学分的并轨和互认。

2.3临床培训及考核的量化统一

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基本一致的临床能力训练。因而联合模式的学生在培训期间,将其临床培训工作量统一标准,轮转时间统一安排为30个月以上。培训实行导师团队指导制,由轮转科室推荐,按照二级学科组成导师团,各轮转科室设专职导师一名,负责该科室轮转期间医学人文教育、临床教学、临床研究指导、出科考核等。实施学生工作量登记制度,将临床轮转期间的工作进行量化统计,通过结构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形成一套合理的培训量化体系,以保障高质量完成临床培训。

2.4科研能力训练的并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侧重于从事实际工作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相比科学学位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来说,其科研要求相应较低;而联合培养学生更需确保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轮转以达到医师培训要求,所以对其科研能力要求应酌情降低。将导师配备安排于入学第2-3年,科研训练不脱产,灵活安排于二级学科轮转期间,使其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阅读和分析专业性期刊的能力,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5学位授予标准的改革

许多专家惯用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专业学位论文不能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所以制定分类型的授位标准侧重临床实践训练是保障联合培养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适当降低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并组织专家组对其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进行述评,论文评价合格、顺利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通过课程考试、达到相应学分者,即可同时授予其临床专业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及普通专科医师培训证书。

3实施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教育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医学教育被纳入到教育部进行统一管理,住院医师管理则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医师培训制度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衔接不够,人才培养内容、目标机制有所重叠,如此造成多重培养模式共存而导致临床教学管理混乱。

3.1政府长效机制的建立

规范的培养机制是中国临床医生培养的发展方向,其培训方案、培养目标、考核制度等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两种身份在相互结合统一的过程中,在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乃至不可预知的矛盾,联合培养的顺利实施,须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牵头指挥下,成立有效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构建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培训医师联合培养有机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认定学生的双重身份,规范和统一各试点单位的改革工作,对改革工作给予政策支持及宏观指导,对于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率尤为重要。

3.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执业医师法》的衔接

卫生部出台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医师标准化培训等制度缺少对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通盘考虑,出现与专业学位制度间的不衔接。《执业医师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第九条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部关于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暂行规定》也规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或公共卫生实践的经历,可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后不能从事临床工作,缺乏正规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没有处方权,不能独立进行临床活动,毕业时临床能力较难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要求相应的临床能力,即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水平。而国内多数培训医院则将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作为评价第一阶段第一年度考核合格与否的标准,在合同期第一年未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通过,将终止其合同。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是医师培训最基本的培训要求,是学员开展医疗活动,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基础和前提。

临床医学培训范文2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镜培训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推进与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早期肺癌筛查得到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患者得到早诊早治。早期肺癌多表现为肺部小结节。近年来,肺部小结节的诊治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掌握肺部小结节的精准定位是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电磁导航内镜技术在这类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实时无创、定位精准的优势。同时与传统CT定位穿刺方法相比较,电磁导航内镜技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医患双方的放射性暴露,是现代胸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手术技能。然而,在目前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胸腔整体解剖的熟悉和腔镜技巧的培训,往往忽略了气道内镜的培训,这样会带来内镜新技术适应周期长,甚至会因科研和临床工作繁重而放弃掌握新技术的问题。随着现代胸外科疾病谱的改变,提高了新时期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的要求,电磁导航内镜培训体系的改革刻不容缓。本中心胸心外科系有着优质的临床教学成果,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与时俱进[1]。在电磁导航内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电磁导航内镜培训体系的改革带来了机遇。我们结合现代胸外科发展的特点,对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内镜培训体系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1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角色的转变、观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支气管内镜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呼吸内科医师才需要掌握的技术,部分大型的医疗中心会有专门的呼吸内镜中心,对区域内的病患提供支气管内镜下的一系列诊断及治疗。所以,电磁导航最早由呼吸内科的医师来开展。但是随着肺部小结节的早诊率不断提高,术前定位已成为胸外科医师面前的难题。一般来说,这类病患在术前需要到CT室进行有创性的定位操作,在清醒的情况下忍受不适。这不仅缺少人文关怀,而且病患需要接受放射性暴露。目前国内部分大型医院能做到在手术室即完成定位而后直接手术的一体化手术能力,但是这对手术室条件及CT室条件的要求极高,不利于项目的常规开展。如果由胸外科医师在病人麻醉后在普通的手术室,在手术过程中完成一体化的实时、无创、精准定位,对提高患者舒适度,加强人文关怀以及提高手术室接台率等都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传统的CT室穿刺定位曾有异物存留、急性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需外科医生紧急手术处理。肺部小结节的术前定位,理应由胸外科医师在手术室独立完成。因此,这就带来了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角色的转变以及观念的更新,要认同这项技术是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加以训练提高,通过定位-手术、再定位-再手术这种不断校正检验的训练,掌握肺部小结节精准诊治的全过程。

2电磁导航路径规划系统的训练

传统的肺部小结节的精准定位,除了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镜操作能力以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CT大型设备和专用的路径规划软件[2]。而CT设备的操作需要影像科医生的协助,也就是要同时占用第三方部门的人力资源。电磁导航定位的路径规划需要有专门的软件。相对于内科医师,“剖胸开心”熟悉肺部解剖的胸外科医师使用软件对肺部磨玻璃结节能更有效地进行路径规划及选定。但如何在路径规划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开血管,减少定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支气管走行的区域,如何考虑到定位点和磨玻璃结节的真实距离,按手术切除的易操作性进行路径设定,最终提高定位的精准率,这些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都是需要加强培训的。电磁导航路径的规划就如手术的解剖示意图,目的是使手术的完成更加流畅,是该技术的入门课程。

3肺部小结节裸眼

3D技术及电子教学资源库的丰富及完善对于肺部小结节来说,支气管树的解剖是学习曲线中的重要一环。由腔外(支气管腔)至腔内的解剖学转变,需要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将腔内和腔外的解剖结构进行空间上的重组,更好地理解肺部小结节的三维立体定位,使手术的操作更加得心应手。裸眼3D腔镜系统的使用是在胸心外科学系结合大量临床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裸眼3D技术由于具有更好的纵深感及立体感,使器官及其周围组织层次能更清晰地投放到视觉系统中,使肺部小结节的手术操作变得更简单。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曲线可以明显缩短。而建立电子教学资源库,运用裸眼3D胸腔镜技术进行肺部小结节的定位教学,对于刚刚从抽象的书本知识向具体的临床工作转变的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显得更加具体、真实,使其能够更深刻地感知胸廓中的立体解剖结构变化,很好地解决了肺部小结节定位及手术的难题[4]。

4PBL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5,6]。该模式主要步骤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小组、个人和教师进行结果评价。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不同病例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病例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7]。PBL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寻找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也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中心,在内镜培训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PBL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具有优势。近两年已培训13名研究生。与2015级-2017级传统教学模式下15名研究生在胸外科内镜的学习兴趣、学习主观能动性、文献检索能力、自学能力等(各25分,总分100分)方面进行比较,PBL组高于传统组,统计学有意义(表1)。

5电磁导航并发症的处理

电磁导航内镜培训的学习中,并发症的处理需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成长培训过程中,对于大出血的处理通常是扩大切口,阻断钳阻断后进行出血点的缝合。但是,对于内镜下的并发症处理需要转变思维模式,更多的是由原来的外科处理手段转变为内外结合的综合处理手段。对于像肺小结节靠近管径较粗的血管,定位过程中刺穿血管引起出血的情况,需要有紧急预案作为参考来快速控制出血,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紧急的中转开胸手段是每一个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电磁导航内镜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另外,气胸、荧光剂过敏等并发症问题,都需要在操作过程中进行严密监测,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6电磁导航内镜培训考核体系的完善

临床医学培训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临床医学培训范文4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即除了掌握常规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更需要有科研能力培训[1]。通过科研能力训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认识临床问题,善用科学思维解决和处理临床问题,开拓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视野[2]。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临床专业文献不断更新,需要临床工作者有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临床医师国际视野的拓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均受益于前期研究生期间科研能力的提升[3]。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侧重于临床实践,对其科研训练的关注度较低。而且因繁重的临床工作,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甚少,严重限制了科研能力的发展[4]。为了解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本文对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和博士)进行了科研能力的调查,探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可行之策。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不同年级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20人。所有研究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9%。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入学方式、所在三级学科等。②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生入学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经历,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章发表。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是否缺乏科研能力的训练和科研思维的培养;是否因临床轮转工作繁重缺乏研究时间;是否找不到研究切入点;是否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和英文阅读和/或撰写能力较差。④对科研培训的意愿,包括对临床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基础实验技术方法、数据统计分析方法、SCI论文撰写、课题设计与科研思路以及英文写作能力的培训。

1.2.2个别访谈

本次研究共对12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研究生目前科研工作现状、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想法和建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内容和访谈内容中提取出的数据用人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率的比较采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情况

在问卷调查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30名是硕士研究生,20名是博士研究生。其中男生占24%(12/50),女生占76%(38/50);中位年龄为26岁(24-29岁)。研究生入学途径中,通过统一招生入学的研究生占62%(31/50),通过推荐免试入学的研究生占34%(17/50),而其余4%(2/50)的研究生是在工作后进行考试而入学。调查对象分布于血液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等13个科室。

2.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经历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30名硕士研究生中,26.7%(8/30)的研究生参加过学科相关基础研究工作;8名研究生撰写过病例报告或文献综述,占26.7%(8/30);仅2名(6.7%)研究生参与过临床研究,撰写过相应文章或论著;仅3名(10%)研究生曾经结合临床问题进行过荟萃分析。在20名博士研究生中,85%(17/20)的研究生曾经结合临床轮转工作,总结特殊病例,撰写病例报告或文献综述;60%(12/20)的研究生能够结合自身临床研究,撰写论著;15%(3/20)的研究生能够结合临床问题撰写经过荟萃分析的论文;10%(2/20)的研究生参与过学科相关基础研究。

2.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产出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入学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文章的研究生占20%(10/50),56%(28/50)的研究生一直进行繁忙的临床实践工作,未曾进行过相关科研能力的培训,38%(19/50)的研究生虽然接受过科研相关培训,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发表任何文章。总体来说,博士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大于硕士研究生(P<0.05)。

2.4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

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影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最大的阻碍是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学习压力大,时间、精力不足,此问题在研究生中所占比重高达82%(41/50)。相比博士研究生来说,缺乏对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科研思维的培养是大多数(83.3%,25/30)硕士研究生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约一半多(27/5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科研想法,但找不到研究切入点。另外,影响他们科研产出的问题还有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较差、英语水平和论文撰写能力较差。

2.5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科研培训的意愿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些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训项目,对研究生参与这些科研培训项目意愿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博士研究生还是硕士研究生,均对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感兴趣,要求重点培训临床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和SCI论文撰写。

3讨论

3.1因需施教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并轨培养模式后仍然有较大比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尚缺乏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没有任何科研产出。但是,这些研究生渴望参加科研培训以期提升科研能力,对于他们今后成为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物,带领学科持续发展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博士研究生来说,硕士研究生更加需要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科研思维的培养。而博士研究生更加关注如何找到临床科学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如何结合临床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争议点,合理设计科研课题。故在实际研究生教学指导中,我们应关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需求,因需施教,有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科研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而非实验技术指导。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更侧重于科研思维训练,如可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临床医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EpiData、SPSS、GraphPadPrism、Meta分析、生物信息技术等实际应用型课程[5]。还可通过文献俱乐部活动以批判性思维评价学术文献,探讨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是否有效并引发新的研究或应用[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利用空闲时间阅读文献,充分理解其主要内容,再进行思考、讨论和脑力激荡。此过程有助于科研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2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平衡医疗和科研的关系是困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问题。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80%的硕士研究生和85%的博士研究生都面临着繁重的临床轮转工作,明显感觉学业压力大、时间紧张、精力不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如能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统筹安排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和学习,科研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解决临床与科研时间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感兴趣问题作为切入点,寻找科研思路,探究科学的解决临床问题的办法,解除患者的病痛[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很容易捕捉到临床工作中的难题与争议点,为其参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8]。因此,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够很好地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可以从临床需求出发,回答解决未知的问题。如多项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证实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阴性患者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及总生存(overallsurvival,OS)期均明显延长,MRD阴性已经被FDA作为新药临床试验评估PFS的替代终点,并可能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9]。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MRD检测的最适时间节点?以MRD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疗效评价标准的关系?携带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应用不同治疗对MRD状态及阴性持续时间的影响?如何根据预后价值定义MRD持续阴性和失去MRD阴性状态,能否指导复发MM的治疗?这些都可以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选题。除了对临床上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选题亦可以从临床需求出发,挑战传统观念或开展技术创新[6]。由此可见,临床上存在大量科研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是没有科研可做,而是要学会如何进行临床科研。

3.3优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临床医学培训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视,医学教育的改善是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必要条件[1]。在当前形势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也不例外。如今,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能够大胆创新并且训练有素的高级人才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我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正逐步向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但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重技术、重知识、轻人文、轻态度的观念,认为医生最主要的是治疗疾病,不需要科研能力,这种情况下,社会最需要的是懂得高科技的人才,而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并不是对立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3]。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跟随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和科研的学习。因此,教学医院如何发挥其集“医、教、研”于一身的优势,合理规划和统筹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和方式,将会影响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质量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当前培养方式下面临的挑战

1.1研究生对管理制度的了解程度

在本次调查中,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在院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05份,其中有73人表示对本院的研究生管理规定非常了解,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3.93%;有213人对本院研究生管理规定基本了解,占69.84%;有19人不太了解,占6.23%,完全不了解的人数为0。

1.2现有条件下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临床操作的需求

在本次调查中,硕士研究生对于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满意度为满意(79.35%),一般(16.07%),不满意(4.59%),与其他几项相比,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较高。如表1所示。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方面,有62.3%的学生认为工作缺乏针对性,锻炼机会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上,有20人提到学生的工作单一,操作机会少。如图1所示。

1.3当前培养方式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冲突

当前,医院在人才招聘和引进上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人才能否快速适应工作,能否为医院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人才的要求逐步从单纯追求高学历转向更加注重实际,要求这些高学历人才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2]。在需求转变的情况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实际接触临床工作的机会多,临床技能掌握相对较好,并且通过三年的实习能够获得从事临床工作所需的四证。与之相比,科研型研究生经过三年的科研学习,还需要进行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阶段的职称晋升制度需要课题和论文等,专业型研究生参与临床工作后,科研意识和能力落后可能会成为职称晋升过程中的绊脚石。由此可见,不论是专业型研究生还是科研型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都存在限制其发展的薄弱环节。

1.4思想方面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对请假制度的满意度中满意为73.09%,一般为20.66%,不满意为5.25%,请假制度的满意度在各项调查内容中排在最末位。如表1所示。而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上,有62.3%的学生认为工作安排紧凑,学习时间少,在各项调查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在研究生对教学管理的改进意见上,超过30%的学生认为临床工作繁忙,挤占学习时间和自由时间,应该给学生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其他安排。如图1所示。

2讨论

2.1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对医院研究生管理规定的了解程度不高

在本次调查中,有69.84%的研究生认为对本院的研究生管理规定基本了解,占比最高;仍但有19名研究生表示对医院研究生管理规定不太了解,占受调查总人数的6.23%;同时,有12人表示曾因不了解研究生管理规定造成违规。数据表明,医院的研究生管理,包括对研究生管理制度的讲解、入科教育等工作是到位的,但仍存在改善的空间。研究生只有充分了解医学院校、所在医院以及所在科室对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的规定,才能够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保证医疗和教学秩序的稳定[4]。

2.2研究生参与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将从事临床工作,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这些培养目标都要求研究生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多数研究生均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操作机会少,理论不能结合实践,临床实践技能水平无法得到较好的提升。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多数患者拒绝成为见习和实习的对象,只接受自己信赖的医生的诊治,不愿意配合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给实践性很强的临床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5]。

2.3在当前培养方式下研究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逐步加大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减少以往占据主导地位的科研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6]。临床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注重学术理论的水平和从事实验研究的能力,以培养研究人员为目标[7]。由此导致在培养方式上,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研学习,对文章发表等要求较高,不参与临床轮转。而科研型研究生在招生的过程中并不强调参与科研实践的经验,因此科研型研究生入学之后相当于从零开始学习科研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同时面临文章发表等任务,很难抽出时间进行临床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为目标,其科研要求相对较低。为了达到目标,需要专业型研究生将大量时间用于临床学习,容易忽略科研方面的提升,或者有意提升科研能力,却没有相应的时间和条件[8]。

2.4刻苦勤奋的思想意识较弱

在当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普遍存在认为临床工作过于繁忙,挤占了学习时间和自由时间、认为管理制度过于繁琐、管理制度和各项审批制度不合理等现象。众所周知,医学学习本就十分艰苦,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若不能以更高的标准进行自我管理,产生负面的心理,将影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展。

3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进一步改善教学管理工作,加深研究生对管理规定的了解程度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既要制定完善的研究生管理规定,也要加深研究生对管理规定的了解程度,保证研究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入院教育、入科教育,详细讲解医院研究生管理规定并严格执行。此外,应该定期安排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课程的培训,注重管理方法的改进。

3.2创造条件满足研究生增加操作机会的需求,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临床医师的重要储备力量,在学习阶段提升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至关重要,研究生渴望参与临床操作,却苦于缺少机会。为解决这一难题,医院应该加大对临床教学的投入,创造条件满足研究生增加操作机会的需求,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如加强多媒体教室、临床示教室、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等的建设,同时,还应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如利用标准化病人、虚拟人等方式来弥补临床操作机会少对研究生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9]。

3.3加强对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除了参加临床轮转,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包括“三基”课程;临床危急重症的病例讨论以及其他专题讲座。专科基地课程作为医院公共“三基”课程的补充和深入,应注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10]。同时,加强对病历书写能力的监管和考核,重视出入科考核和过程考核,除了考核成绩,还应该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学术进展和医患沟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以赛促教等方式,激励研究生提高临床技能水平。通过开设循证医学、科研伦理、如何撰写和等讲座,帮助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理论能力,建立并规范实行读书报告制度,为研究生确定科研课题的切入点打好基础[11]。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科研激励政策,提供经费支持。认真做好开题报告及论文中期的检查管理,严格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在保证其临床技能水平的前提下,适当开展科研相关的讲座,鼓励和支持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其科研意识和能力。对于科研型研究生,加强其临床技能的培养,除了临床技能外,还应包括医患沟通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等,通过潜移默化的临床意识的培养,能够避免科学研究脱离临床实际,并且为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打下基础。

3.4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引导

临床医学培训范文6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新增附属医院;教学能力;师资培养

高校新增附属医院在师资储备、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师资培训等教学基础极为薄弱,缺乏系统化教学体系,如何实现附属医院教学职能等问题亟待解决。高校教师除了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开拓创新和合作能力等优秀的个人素质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授课技巧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人格感染力等教学能力[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对大学医学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也为高校进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2]。2018年12月,郑州大学接受并通过了教育部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并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探索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7年11月起隶属于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培育青年教学名师与教学能手,传播先进教学理念,推广现代教学技术,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逐步实现附属医院教学职能。

1严格教师聘任及上岗制度

师资队伍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代表着一个大学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聘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相对应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具备保障教学效果同质化和教育质量的稳定。随着高校新增附属医院的不断增多,如何加强师资教育教学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学校临床医学教育水平的发展,影响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3]。

1.1严格教师聘任制度

郑州大学严把教师聘任关,统筹管理全校师资队伍,在附属医院师资遴选条件中着重强调所聘教师需具备“专业、爱岗”精神,即优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授课技巧,热爱教学工作、乐于奉献和忠于职守的工作精神,以及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1.2规范新任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学上岗资格考核制度

实施新任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学上岗资格考核工作,严格把控新任教师上岗资格,避免重科研轻教学,切实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定期开展“郑州大学青年教学名师”培育对象选拔工作,遴选优秀青年教师入选“郑州大学骨干师资库”,为青年教师提供发展平台。

1.3以师资定教学容量

郑州大学根据附属医院师资聘任和上岗资格考核结果,核定教学容量,保障医学本科生拥有规范的临床实习、见习、科研场所和优秀的指导教师,确保临床教学质量。

2多元化开展师资培养

对新增附属医院来讲,校级系统化培训无疑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郑州大学教务处通过四大平台建设,构建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网络培训”为补充、以“校外专家进校培训”为提升、以“校外进修培训”为强化,形式丰富、相互补充、层次多样的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2.1校本培训

郑州大学为稳步提高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依托大学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遴选一批符合医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培训项目,建设《郑州大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项目库》、教师培训专家库,夯实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各附属医院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从中挑选培训项目,并与大学项目培训专家商定培训时间、地点和培训条件,组织实施本单位教师培训工作,按要求完成年度师资培训计划并提交培训记录和效果分析报告。新增附属医院通过开展有专项性的“校本培训”能够快速提升教学水平,开展临床教学工作,实现附属医院教学职能。

2.2教师线上学习

郑州大学教学处建立“郑州大学教师在线学习中心”,以补充校本培训的不足。新增附属医院临床教师通过“在线学习”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学习和模拟考核,针对性开展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培训。定期参加在线学习和交流活动,利用“碎片化”时间线上学习他人教学技巧和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3校外专家进校培训

郑州大学凭借自身影响力,定期邀请邀请国内外的高等教育教学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利用外聘专家的智囊优势,为各院系,尤其是新增附属医院师资,提供学习世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机会。

2.4校外进修培训

郑州大学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方式,拓宽国际国内交流的途径,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访学,为教师提供更多与国外先进教育资源交流学习的渠道,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建设一流学科的中坚力量[1]。

3创新医学教育方式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临床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的积极性[4]。如何将最新临床专业知识和学术界正在争辩的论题随时融进教学内容中去,始终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去启发和教育学生,是每一个高校新增附属医院教师所面临的挑战。郑州大学教务处依托综合大学优势,探索并建立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形成系统化教学理论体系,指导附属医院教学工作开展。

3.1理论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采用引导式、问题式等教学模式[5],课程计划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整体规划,课程整合综合考虑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融合渗透,授课内容的衔接,以及课堂教师之间的配合等问题。目前已经开展“时空融合、多维互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工程,实现线上视频完成基础知识讲解,线下教学环节进行分组研讨、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开展过程性考核,合理设置习题、项目和作业挑战难度,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线上基础知识,线下能力训练”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实现优质特色课程建设、应用和共享,打造了一批兼顾同识与专业的优秀课程群进行网络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共享,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形式“老中青结合”的课程建设和培训团队。

3.2开展“基础+临床”复合式教学模式

基础理论授课阶段鼓励探索,课程以案例教学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翻转课堂在课下进行临床思维训练,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课下项目作业等凡是提升学生只是使用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临床医学课程学习阶段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鼓励采取小组方式,形成临床工作团队,积极利用“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和实训基地,对接真实应用场景开展实习训练,提高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从深度上实现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临床学习阶段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积累经验。

3.3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思想培养

临床医学是以人为服务对象,涉及生理、心理等专业,在当今社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背景下,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就尤为重要。郑州大学实行“新任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为新入职教师树立良好的教书育人形象,强化实践教学,丰富“第二课堂”,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研究与建设,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等工作,逐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观念,树立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6]。

4医学教育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大学附属医院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行了明确和要求,临床医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也相应地扩展到教学和科研两个主要方面,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道路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郑州大学教务处建立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室”,推进教学团队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跨学科建设教学团队,实施“以老带新”方法重点培养青年教师,保持教学团体活力,改进教学模式,利用高素质教师队伍来推动教研项目的发展。持续引进高学历教师资源,使教师具备高素质的科研教学能力,开展医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逐步打造适应智能时代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5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临床医学教师教学的效果,需要量化进行考核,郑州大学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评价,对教师教学能力实施规范管理与评价[1]。

5.1同行专家互评机制

由专业内教师对相近学科和专业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开展新教师备课及试讲,同行专家通过集体备课、试讲、听课等方式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互评指导。

5.2教师教学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临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在内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网上评教等方式,综合考评临床教师医学教育效果,为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6制定促进教师发展保障和激励机制

高校新增附属医院人事部门对临床科室的绩效评价,往往重医疗和科研指标,对临床教学工作没有建立独立的绩效评价体系,临床医师的教学工作普遍存在“有绩无效”的现象。绩效评价与教学工作利益关联不大,影响了临床医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8]。

6.1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

郑州大学教务处制定相关文件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保障,如郑州大学新任教师上岗资格管理规定、郑州大学对拟晋升职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办法(试行)、郑州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郑州大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实施办法(试行)、郑州大学关于开展网上评教评学实施细则等,促进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成为常态。

6.2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

郑州大学教务处定期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或活动,在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中展示骨干师资教学风采,对新聘任青年教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定期开展青年骨干教师理论课比赛、PBL教学改革比赛、临床教学查房竞赛、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竞赛等,评选各级教学名师、教学优秀奖、高水平成果奖等,肯定教师工作效果并给予教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7结语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全方位指导新增附属医院确定科学的教学发展规划,健全教学制度和保障体系,助力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新增附属医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探索建立“规范化、具备专业特色”的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实现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科研”职能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涛,赵燕,鄢文海,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郑州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8,7(1):162-164.

[2]姜志胜,张新华,田英,等.从三个层面把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宗旨与任务——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粗浅体会[J].医学教育管理,2015,1(2):108-112.

[3]刘志晶,王秀春.临床医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0):183.

[4]康旭,冼沛中,许庆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是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3(3):223-224.

[5]蔡建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进展及对医学教育的影响[J].吉林医学院学报,2014,35(2):103-105.

[6]宋宇.从医学教育认证角度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进展,2016,8(1):2-3.

[7]姚娓,王绍武,刘勇,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视角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46-47.

临床医学培训范文7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在我国临床医疗中,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的直接根据之一,也是帮助患者进行后续治疗的关键指标。但是目前在医院的临床医学检验中,确实出现了检验质量不合格率较高等现象,对此,本文认为临床医学检验所涉及到的环节较多,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与医护人员、实验室因素共同构成,医院应当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并加强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对此,本文分析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选择2019年1月~10月入本院入院就诊及治疗的患者200名将这200名患者分为检验对照组和传统观察组进行对比试验,每组患者各100名,由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其中,患者的选用标准如下:(1)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常同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并且能够听从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检测与后续治疗的;(2)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本次实验,并且了解实验全过程及相关后果的;(3)经医生确诊后能够进行本次实验的[1]。

1.2方法

在本次试验中,对于传统观察组依照传统的临床医学检验进行检验,从样本的采集到送检和检验结果都与普通检验无异。对于检验对照组,应当着重于加强本次检验的质量控制,其具体方法如下:(1)医护人员应当建立一套清晰、完善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该体系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在告知患者需要采集样本以及采集样本全过程的流程规范性,提高医护人员的规范程度。(2)医院应当对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保证医护人员能够以较高的专业素养进行样本采集与送检,并在整个过程中严格围绕相关标准,展开标本采集、送检与检验等工作。定期清洁检验仪器,并加强检验记录与留样保存。规范样本检验流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度[2]。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试验中,试验指标为医护人员的样品质量合格率,其中样品质量合格为100分,不合格为0分。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本院选择用SPSS21.0计算机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及记录,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为具有统计学及医学意义上的差异标准[4]。

2结果

在本次实验之中,传统观察组的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采集原因、标本存储原因以及标本送检过程导致临床医学检验控制质量不符合的分别占26%、22%、36%、15%,质量不符合率为44%。同传统观察组相比,检验对照组患者的质量不符合率为12%,P<0.05,符合医学及统计学标准。

2.1患者自身原因导致样品不合格

由于患者自身身体因素占样品质量的较大部分,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样品采集时十分有可能由于患者为按照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禁食或控制饮食导致样品检测质量不符以及样品质量不合格。

2.2标本采集及存储、送检原因导致样品不合格

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医护人员的采集、存储及送检过程是影响样品质量是否合格、影响样品检测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繁忙,因此在样品采集时不免存在着流程不规范等原因,并进一步导致了样品不符合临床医学检验的标准。

3讨论

3.1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医院应当建立一套清晰、完善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该体系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在告知患者需要采集样本以及采集样本全过程的流程规范性,提高医护人员的规范程度。

3.2加强对于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

医院应当对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保证医护人员能够以较高的专业素养进行样本采集与送检。具体而言,医院可以采取“学徒制”的方式加强对于新到岗的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并采取培训考核制、季度考核制等多种考核方式检验医护人员对于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令医护人员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样本采集。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采集原因、标本存储原因以及标本送检过程都是导致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之一,而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于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都能够帮助医院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晓芳.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32):152-152.

临床医学培训范文8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科学学科在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模式改革实践、注重教学导向等措施促进医学生完成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毕业学年外科学学科的学习,以期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关键词】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1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改进措施

2.1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江波 杨延辉 邓淼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