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家庭教育范例

快乐家庭教育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1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

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更好地体现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有很深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

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三、总结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2

1.缺失的家庭教育

完全缺失型,完全缺失型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都缺位,导致这种状况可能是父母双亡、父母外出务工、被父母遗弃等情况。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也许是寄养在亲戚家,也许是生活在社会福利机构,他们严重缺乏血缘中最直接、最浓烈的亲人的关爱和教育,享受不到普通家庭的天伦之乐,当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茫然失措,一旦有类似于父母的“关怀”出现在身边时,他们便不顾一切想要抓住,而这样的心态很容易被利用引诱,最终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2.不当的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于有的父母将培养孩子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然而,形形色色的家庭教育类型中,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反而会使孩子背离初衷,走向家长和社会期望的反面。

①过分关注型,过分关注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将孩子作为生活的中心,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于关注,有强烈的控制欲。在分数至上、成功是目标的观念下,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也有的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盲目跟风,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特色班,他们往往要求严苛,不容孩子有任何“越轨”,让孩子小小年龄却失去了童年的嬉戏打闹,感受到的只有竞争的压力、生活的枯燥。都知道“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育不出万年松”,这样逼仄压抑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会产生自闭、不合群、烦躁不安、消极等心理情绪,甚至会离家出走,到外面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更有极端者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举动。也有的家长,他们的过分关注表现出来的是对孩子的百依百顺。他们太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不容许孩子受到任何的委屈和伤害,只要能让孩子高兴的事,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去做。这样产生出来的“小皇帝”必定会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上述种种,都会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隐患。

②放任不管型,放任不管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只是把孩子养大,不管不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单亲、重建、父母忙于其他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中。这类家庭教育与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又有所区别,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父母缺位,而放任不管型是父母在,但却没有履行教育的职责。这类父母只养不教,在家庭里形成一种冰冷的怪异的气氛,他们对孩子冷漠、不关心,更谈不上有沟通和交流,于是,当他们迷茫、有困惑时,就会走出这个家,去投奔能带给他“热情”和“能量”的伙伴。不论是缺失的家庭教育,还是不当的家庭教育,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启蒙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改善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快乐育人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有一句口头禅“,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言下之意,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那么,究竟怎样的前途才是家长们期望的呢?图书市场、各类媒体充斥的“成功学”,应该就是这部分家长认为的前途,他们把孩子以后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名成家、能当官、会挣钱当成奋斗目标,并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且贯彻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家长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你争我赶的竞争中,这样的情绪营造出来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家里无法休憩、无法放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占有,慢慢地,孩子也会“传染”到这种情绪,弄得自己紧张兮兮,达到极限便容易情绪崩溃,产生偏激的行为,走极端。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摈弃世俗“成功论”。

要保护好孩子的童年,给孩子深切的关爱,而不是严苛的要求,因为经过爱的滋养的孩子,即便成年后遇到挫折和困难,他也更容易站起来。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尊重他自己的兴趣爱好,留给孩子闲暇时间,适当引导,不要妄图控制孩子,他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也不是家长未完心愿的继承者,他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人。如果家长能以这样的理念来实施对孩子的教育,那么,这样的家庭就是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也是自由轻松的,孩子生活其中,会健康而且快乐。这不正是当孩子降临在这个世上之初,我们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愿望吗。

2.提高素养,轻松育人

大部分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但实施教育的家长素养却有待提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法律素养。未成年人违法,绝大部分是不懂法而犯法。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启蒙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家长自己知法、懂法、守法,并将法律常识和意识灌输给孩子,会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因此,提高家长的法律素养是当务之急。第二,道德素养。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理念下,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本身也体现了家长德育的欠缺。更有的家长,自身人品不正,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这样的家长,无疑给了孩子最坏的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和提高家长的道德素养是改善家庭教育重中之重。第三,文化素养。各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者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一般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当然,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不是一码事,但也会有相当的关联。

前不久,新闻媒体报道成都某女孩考上大学,其父固执认为读书无用,不给钱交学费。这就是文化素养的问题。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勤学上进,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健康的榜样。家长要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学校不只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今后踏入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家长自身也要不断学习,真正实现“学习型家庭”,只有丰富和拓展了自己,才能与时俱进,融入到孩子当中,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3.加强合作,协同育人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3

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罗森塔尔把教师期待的效果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人的期待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会发生很大作用。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时期尚未形成对自己稳定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父母和教师对自己评价而得来的。常常受到表扬、鼓励的孩子更有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它能激励孩子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成人对孩子寄予某种希望时,就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与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孩子也就产生了对成人的信赖,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向成人期待的目标发展。

如何认识和对待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每一个家长都要面临的教育的核心问题。现代的儿童观要求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天性。卢梭认为,儿童首先是一个“人”,他们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受社会上功利思想和浮躁氛围的影响,当前的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许多家长缺乏爱的能力和艺术。赏识教育正是解决了当前家庭教育的诸多弊端,提倡科学认识儿童、正确对待儿童,提倡在对儿童的尊重、理解、信任、激励、宽容的基础上开发儿童潜能,使儿童增强自信,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在家庭中实施儿童赏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越无法抗拒家庭教育给予的一切影响,因而儿童早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家庭环境中多种教育因素的综合影响和渗透有很大的关系。在家庭中实施赏识教育,就是要求家长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在爱的情感支配下,通过表扬和激励等方式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儿童发挥潜能,为儿童的发展创设出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父母对孩子的爱属于人之常情、天性使然,但是真正的理智的爱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儿童身上.不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有意无意地挫伤儿童的自尊心,有时当众羞辱甚至苛求孩子。儿童是在爱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满足感,获得激励和信任,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理智的爱应该是包含着热爱、理解、尊重、信赖、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感体验。赏识教育要求父母一定要懂得爱和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看到他们的努力,欣赏他们的成就,在尊重、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家庭中实施赏识教育,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主动地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赞许并适当放大,激励孩子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或弥补不足,让孩子一直有取得成功的动力。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地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在孩子遇到了困难和失败时,对孩子要宽容,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要积极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尽快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家长只要把握好时机,赏识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低段;阅读习惯

家长通常都会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观念,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决定着小学生的一生。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让小学生能够接收知识、塑造人格。所以,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一个良好自觉的阅读习惯,掌握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一、在家长陪伴下感受阅读乐趣

通过收集各种文献以及关于阅读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不难发现亲子阅读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方式。在父母的陪伴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必这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虽然现在很多家长的工作繁忙,但也要抽出哪怕一小部分时间陪伴小学生,走进小学生的世界中去,与小学生一起成长,感受亲子之间的乐趣。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要想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心智尚未成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这一跨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小学要比幼儿园更有局限性,学习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小学生正是处于贪玩的年龄阶段,作为父母都希望能给小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在现代化的今天,有很多家长早已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意识,有的家长甚至从学龄前时期就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因为阅读能够使小学生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阅读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汉字,还能学会运用词句搭配进行表达,使小学生从小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拓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小学生之间一定要养成亲子阅读的习惯家长可以认真倾听小学生阅读,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不要打断,等阅读完毕后进行评价,评价内容要以鼓励支持为主。小学生在阅读中出现一些问题要耐心纠正和完善,家长要亲自给予示范,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尊重小学生的想法,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心。另外,父母在家庭中要给小学生创造阅读的环境,每天可以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家人一起看书、阅读。在阅读完毕后每个人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用简单精练的语言陈述阅读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在陪伴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去引导,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提出相关问题,并与小学生共同思考和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沉寂在阅读的海洋之中。

二、共同探讨阅读内容,培养阅读思维

在日常陪伴小学生阅读过程中,为了能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一定要肯下功夫,放下手机、电脑,把时间投入对小学生的培养上,一定要相信在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只要付出肯定会有收获。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家长要敢于大胆尝试。培养小学生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由家长为小学生朗读,让小学生懂得认真倾听,在朗读内容中找到重点内容。家长要富有感情的朗读,吐字清晰、用心体会,相信在小学生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生都喜欢善于模仿,尤其是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所谓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想要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作为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自己先做到,坚持下来,在小学生身上肯定能看到闪亮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记忆力非常强,家长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从教材着手,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所学的课文比较简单,家长可以为小学生朗读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让小学生在朗读中得到锻炼,还能产生提前预习的效果,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也养成了提前预习的好习惯。家长与小学生之间要增加沟通,可以采用双向提问的方式,也可以相互朗读、全家分段朗读等,也可以在家庭中举办一些朗读比赛的活动。每个人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参与比赛,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及时改正错误,相互鼓励和支持,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思维。

三、绘本阅读,拓展阅读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阅读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阅读书籍能够让小学生识别更多的生字词、掌握这些词组的用法、练习口语表达和写作表达,对扩展语文认知、培养语言思维、推动文化底蕴等具有诸多影响。因此家长必须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让小学生乘起阅读风帆,奔向未来理想。因此,为了能够加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共同培养、共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挖掘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品行,让他们能够爱上阅读,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让阅读书籍能够带给他们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绘本一直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日常生活中,父母在给小学生选择绘本的时候也要下一定的功夫,不能跟风盲从,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喜好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绘本,否则小学生不喜欢也没有耐心和兴趣进行阅读。小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就要结合不同的绘本内容和成长需要来选择绘本,如选择一些带有童趣色彩的,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绘本。长此以往,让小学生童可以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去阅读,而不是被强迫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安全感,还能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锻炼他们的专注力,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例如,家长在对《我永远爱你》这一绘本进行阅读指导时,便可以让小学生从中体会到,爱是可以用来战胜死亡的痛苦,促使他们能够对旁人及时、大胆地说出“我爱你”。这个绘本对小学生生命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又如,家长可以为小学生选择一本《种子去哪里了》绘本,绘本中主要讲解了种子的外观和结构,种在地里后的生长过程。经过一年四季的变化,当初埋下的种子如今结出果实,这一过程是如何变化的。家长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小学生的思维,想象一下大自然中植物的生长规律,小学生可以进行激烈的探究和摸索。绘本中有丰富且色彩鲜艳的图片,小学生通过观看能够辨别种子之间的不同。在父母的陪伴下可以共同收集相关材料,一起来动手绘画制作手工,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结语

现阶段,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以及小学生的阅读培养深受重视。父母在家庭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做好小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和指明灯。在培养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坚持阅读,锻炼小学生的各项能力,如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思想认知等能力,让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雨鑫.家庭教育中亲子阅读活动的困扰与建议[J].科教导刊(下),2020(18).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5

关键词:乡村小学;小学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基础教育的启蒙,奠定人一生学习及认知体系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更是伴随人一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终会反映到社会上。对于乡村儿童而言,小学教育是乡村儿童接受教育的启蒙,也是乡村儿童形成重要习惯的关键阶段。然而,随着社会资源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乡村小学教育在培养启蒙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同时,也需重视家庭教育的培养。本文就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进行探讨。

1乡村儿童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乡村儿童来说,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小学教育启发孩子们学习认知,逐渐教会孩子们如何认识世界,是人生能力的来源,是人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孩子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启蒙时期。孩子们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最初阶段也在小学阶段,曾有专家研究认为,十二岁以下时期,是孩子自我观念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个性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同样,家庭教育的影响深远,渗透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中。家庭教育是作为学校与社会的基础而存在的,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分支。学校教育能给孩子们传授理性的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家庭教育在家长们言传身教过程中,能给孩子的心理、行为、习惯、思想等带来一生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发明显和根深蒂固。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们最终走向社会后的能力和发展。鉴于小学阶段对于孩子有如此重要之影响,那么,乡村儿童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就应该摆在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

2乡村儿童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的专业化问题,关系到公民素质、社会和谐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教育理念的转变,乡村儿童家庭教育逐渐显现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2.1留守儿童问题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发展,很多乡村家庭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乡村孩子父母。就近打工的会选择乡村所在城市或省会城市,远者甚至会去千里之外的异乡,由此造成乡村有很多留守儿童,并且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由留守老人来照顾,一方面隔代教育所形成的教育缺失,会对孩子内心造成自卑心理,以及缺乏父爱、母爱所形成的冷漠心理;另一方面隔代教育造成留守乡村儿童与老人之间沟通不畅甚至没有沟通,从而导致孩子沟通能力的下降,久而久之会使得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存在沟通障碍,影响孩子终生的发展;最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能会存在缺乏良好的父母引导,从而形成不良习惯,甚至是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种损害才是家庭教育缺失的最大隐患。

2.2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是普遍现象,进而导致了孩子自理能力较差。在当下社会,隔代溺爱的现象尤为严重,基本除了学习一概都有家长包揽。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也就不愿去自立。据相关研究调查统计,有35%以上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依赖现象。在乡村这种问题尤其严重,由于很多乡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的老人肩负乡村儿童的教育重任,相当多的老人对于儿童的宠溺相较于父母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造成一部分乡村儿童在生活自理上严重依赖长辈,并且视其为理所应当的事。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责任感的下降,因为常处于老人的宠溺之中,对于自身和家庭的责任感会因为这种宠溺而下降。

2.3缺乏正确疏导使得孩子分享能力低

由于乡村儿童在物质资源的获取上相较于城市孩子匮乏,再加上很多乡村家庭教育缺乏对孩子关于物质财富获取和施与的正确引导,导致孩子没有形成很好的财富观和物质观,进而表现出对于物质拥有上的自私倾向,不愿与伙伴分享,不懂得分享的快乐和意义。另一方面,某些乡村儿童处于信息闭塞和情感交流缺失的环境中,对于情感不知如何表达,相较于城市儿童来说,可能更羞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不愿与父母交流内心,导致其失去与人分享快乐的能力,他们也不愿吐露心声,把不快乐的事告诉自己信任的人,负面情绪的积压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更严重者还会患上心理疾病。

3乡村儿童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面对乡村儿童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3.1教育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不是说教,而是言传身教。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尤其是乡村的家长,对于父母和孩子的家庭地位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总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孩子应该任何事都必须听自己的,“我说的就是真理”。他们一方面自己玩着游戏,一张嘴全是怨言和愤怒,做事没有坚持、没有毅力,但另一方面却要求孩子要思想道德高尚、艰苦学习、坚持锻炼身体。自己的行为与对孩子的要求南辕北辙,家长的不当行为和消极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光靠嘴上的说教,如何能让孩子的思想性格、学习生活习惯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从改变自己做起,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孩子眼中有责任、有担当的父亲,一个孩子眼中有爱心、有温情的母亲,只有自己做到了,不用说教,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3.2人格教育比知识授予更重要

在乡村儿童教育中,父母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认为只要传授好知识,最终考取大学即为成功的教育。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极为片面,因为现在社会发展对于一个人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历、学校和知识,这些只是基本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于其人格是否完备,道德水准是否能够匹配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情商是否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等。某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的漠视,最终导致孩子们没有意识到校园里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朋友,都应该去爱护他们,应该去团结他们,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欺负同龄人甚至比自己小的孩子是一种可耻的行为。缺乏这种健全人格的孩子其实是他们自身的悲哀,更是父母的悲哀。因此,在乡村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给孩子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

3.3陪伴比给予更重要

鉴于乡村家庭的特殊性,上面我们谈到很多乡村家庭的父母选择外出务工,让家里老人或者亲友,甚至是邻居来照看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会使得孩子从小就会在内心产生自闭、自卑甚至一些极端的性格。父爱、母爱是任何亲情、友情都替代不了的感情,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有调查研究发现,从小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比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与人相处,也有更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性格更加和善健全。而那些从小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更不愿与人相处,喜欢独处,甚至会对陌生人产生敌意,这也势必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这种影响会跟随其一生。因此,父母的陪伴比物质上的充裕对孩子来说更加重要,也更加有意义,因为物质上的贫穷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来获取,而精神上的缺失却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无法弥补。

参考文献:

[1]达选亿.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6):148.

[2]李艳玲.农村留守学生学业行为不良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17-19.

[3]吴久安.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小学教育,2015(10).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影响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生活的氛围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并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健康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爱护、以礼相待,相互尊重,能够知情达理的办事,能够使家庭里的氛围安宁、温暖、融洽、愉悦。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毫不过问,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变得愈加冷漠,但也因此使得他们在社会发展方面更优于其他儿童。在严厉型的家庭中,父母总是会把很高的期望都寄予在孩子身上,过多和过早地对幼儿实行严厉规范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民主型家庭中,孩子会得到和父母较为平等的地位,同时,家长也会与孩子一同交流自己的事情以及看法。

(三)父母的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期盼总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因此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要想发展的健康快乐,父母就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及环境,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立场也是要积极向上的,尽力为幼儿创造适应幼儿的家庭心理环境。

(四)家长榜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幼儿能够感受一切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他们不光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内心,在平时的生活里家长一定要不时地、事事及处处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检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五)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的类型的家庭及其结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不一样的影响。保持优良的家庭气氛对哪一种类型的家庭结构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可以使幼儿变得活泼、对事物好奇、性格开朗大方、谦虚诚实,促使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一)关于幼儿的情绪

正对可以自己调节脾气情感的父母,应当把控好自身的脾气,不应让脾气控制甚至影响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应将自身脾气以及心情波及孩子,应当要用自身积极的情绪来影响孩子,但是往往大部分父母都很难做到这样。

(二)关于幼儿的自信心

父母对幼儿的认可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如果家长可以常常赞赏、表扬幼儿,幼儿也就会去认可自己,因而就会很容易树立自信心。

(三)关于幼儿的求知欲

当幼儿在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家长普遍都会激励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有限范围之内给幼儿一定的帮助。

(四)关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父母在与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要注意语速不应过快,要让孩子的思维能够跟得上,也要注意跟孩子说的话也要让孩子容易懂,内容上要多想想幼儿的想法,不要光是注重幼儿的言行举止以及文化知识方面,在方式方法上也要尽可能的让幼儿感觉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

(五)关于幼儿的人际交往

与小伙伴之间的相处,幼儿是不是能够被其他的小朋友们接受以及是不是能够自信的和其他小伙伴们相处也非常重要,父母应该多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

(六)关于幼儿的独立性

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立的,随着他们慢慢的成长,他们会在自己的想法、做的事情、与人交谈沟通等等各方面表现出来。它们自身的独立还可以从他们判断事情的方面看出来。他们一旦能够自己一个人做某一件事,当然,也就具备了自己一个人思考事情的能力了。这也是在说明他们具有了健全的自我意识。

(七)关于幼儿承受痛苦的能力

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消极的事情,并从中体会消极的情绪。也许有些时候家长不忍自己的孩子经历消极情绪,但是为了让孩子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让孩子具备更强的素质,家长也要对孩子放手,让他们去直面消极的事情。

三、幼儿家庭心理教育的干预

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变得健康,就要时刻以自身为榜样,让孩子身处在家长营造的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里面。

(一)家长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老旧的以及消极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些家长只一味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而从未考虑自己孩子心里是否快乐,心理是否健康,这就是错误的。

(二)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一个健康的家庭,和父母及孩子平时的相处方式是少不了关系的,但往往一些家长及孩子会把家庭当做宣泄情绪的地方,这是不对的,并且对孩子的生活环境来说也是不健康的,应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三)和孩子建立沟通和感情联络机制

家长不要认为自己的义务就是为孩子营造物质宽松的生活条件,同时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四)恰当使用激励和批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孩子不要一味的溺爱,当然也不能一味的指责和批评孩子,爱护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将孩子的错误放任自流。

(五)与幼儿教师保持联动

幼儿的心理健康也跟幼儿园及教师的关系密不可分,家长要和幼儿园教师保持联系、沟通。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为孩子营造的家庭环境都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孩子的各方面都健康成长,就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只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积极的,幼儿就能得以健康成长,心理也自然得以健康成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家庭环境是否健康,一旦孩子出现偏差就要进行科学适当的干预。

参考文献:

[1]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31-35.

[2]马东科.学龄前儿童的智能发育与个性及家庭教育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1994,(1):15-18.

[3]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31-35.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7

为了了解家长闲暇时间实施家庭教育的情况,对家长闲暇时间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家长仍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积极地做出改变,从而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闲暇时间;幼儿;家庭教育;亲子活动

一、引言

家庭教育不仅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加入主动对幼儿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行列。家长应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虽然幼儿每天在幼儿园能够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失的,所以家长仍要注重闲暇时间对幼儿的教育,及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1]目前家长闲暇时间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家长这时候不知道做什么。家长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在幼儿园能学到所有的东西,根本不需要家长再对幼儿实施任何教育,甚至有家长认为幼儿的教育与自己无关,所以有些家长不知道闲暇时间应怎样对幼儿实施教育,这会导致许多家长教育无目的性等问题的出现。还有的家长选择闲暇时间把幼儿送去兴趣班,说明这些家长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家庭教育,并且把幼儿送到兴趣班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闲暇时间本应家长自己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家长却把这份责任推给了兴趣班,可把幼儿送到兴趣班并不能弥补幼儿家庭教育的缺失。通过自编问卷,对138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以了解家长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情况,并提出一些对策。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一,对家长闲暇时间活动及其陪幼儿意愿的调查结果。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在闲暇时间里通常会做的事情分别是:做家务(86.2%)、看电视(67%)、逛街(34.1%)、睡觉(30.4%)、玩电子游戏(10.9%)。可以看出幼儿家长在闲暇时间通常会做的事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做家务、看电视和逛街。由此可见,部分家长的闲暇时间都是以做自己的事情为主,并未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2]俗话说:父母是幼儿最好的教师,此时的幼儿正处于模仿期,父母在做事时,幼儿不经意间就开始模仿了,因此,希望家长能够给幼儿更多的陪伴,以身作则,成为幼儿模仿的好榜样!在调查的138名家长中,有137人表示愿意闲暇时间与幼儿在一起,只有小班的一位家长认为不该在闲暇时间多陪幼儿。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在闲暇时间多陪幼儿是很有必要的,这说明大部分的幼儿家长都能意识到陪伴幼儿的重要性,但仍有极少数的家长认为不该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来陪幼儿。同时研究发现,家长工作时间固定与否对其与幼儿闲暇时间共同活动的意愿影响不大。另外,无论与幼儿关系是父子(女)、母子(女)、或祖孙,都愿意在闲暇时间与幼儿在一起。只有一名母亲认为不应该在闲暇时间多陪幼儿。虽然这只占少数,但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将看管幼儿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她们非常忙碌,除了工作还要做家务,而且还会有一些非常琐碎的事情要去做。随着女性权利意识的增强,她们迫切希望摆脱家庭责任的束缚,在此背景下有的人走了极端,即彻底抛弃教养子女的责任,所以认为闲暇时间不应该都陪幼儿,还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时间。但这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家长能认识到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调查还发现,无业人员的闲暇时间对子女的教养意愿略低,表明,有无职业会对其闲暇时间对幼儿的教养意愿产生影响。

第二,家长闲暇活动与幼儿的时间。调查发现,大班的家长100%平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中班大约85%的家长平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而小班大约83%的家长平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可见,大班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的家长最多,因为大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为了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幼儿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这个时期幼儿更需要家长的关爱与陪伴。同时调查发现,家长与幼儿每天共同活动时间在0-1小时的时间段上,中班占55%,小班占45%,而大班没有;家长与幼儿每天待在一起的时间在1-2小时的,大班占13%,中班占52%,小班占35%;而家长与幼儿待在一起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大班占10%,中班占54%,小班占37%;各时间段均表明家长与中班幼儿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可见,中班的家长相对较重视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调查表明,家长工作时间上固定与不固定所占百分率分别为87%和83%,可见,家长工作时间的固定性对其是否愿意与幼儿在一起的意愿关系不大。工作时间固定的家长10%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0-1小时、54%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36%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可见,工作时间固定的家长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的较多;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家长13%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0-1小时、48%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40%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可见,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家长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也在1-2小时的较多。说明不论工作时间固定与否,家长都能保证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个小时。调查发现,平时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最多的是祖孙关系,占100%,父子(女)、母子(女),分别占88%和84%。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老人的时间比较充裕且比较宠爱幼儿,所以会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玩。另一方面,父母工作比较忙,不仅要工作,还要做家务,陪幼儿的时间就相对要少一点了。另外,与幼儿为父子(女)关系的家长65%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与幼儿为母子(女)关系的家长51%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与幼儿为祖孙关系的家长67%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可见,除去祖孙关系外,大部分父母与幼儿的闲暇时间每天均能达到每天1—2小时。可以发现,工人和教师的占比为100%和95%,而最少的医生占67%,其他职业所占比重均为85%上下。另外,无论家长职业是职员、教师、个体、医生、工人,或者无业的,均能保证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在1-2小时,而且有一部分能达到3小时以上。

第三,家长与幼儿在一起的活动内容。调查发现,家长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的活动项目通常是:讲故事(79.0%)、去游乐场或淘气堡(76.1%)、看动画片(64.5%)、去广场玩(64.5%)、陪幼儿做作业(43.5%)、其他(10.1%)。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讲故事和去游乐场或淘气堡,说明许多家长能够认识到讲故事不仅能起到多陪伴幼儿的作用,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去游乐场或淘气堡玩的为105人次,说明一部分家长能够陪同幼儿到室外去玩耍,呼吸新鲜空气,还会结交到新的玩伴,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去广场玩和看动画片,说明家长既能意识到运动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经常陪同幼儿到有健身器材的广场玩,能够增强幼儿的体育锻炼;又能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以看动画片为主,虽然看动画片能够让幼儿学到许多生活常识,但长时间的看动画片不仅对幼儿的视力有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从前四位的排序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能注意到动静结合,兼顾室内和室外的活动,在保证幼儿健康快乐的同时还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43.5%的家长与幼儿在一起时都是在“陪幼儿做作业”,说明许多幼儿园存在留家庭作业的现象,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仍很严重。同时有家长选择“其他”,如去郊游、种植物、去动物园看小动物、去玩益智玩具(乐高)、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烘培等,表明这部分家长平时跟幼儿在一起的活动较为丰富。

第四,家长对闲暇时间与幼儿交流重要性的认识。在调查中发现,无论幼儿所在年龄班,家长工作固定与否,家长与幼儿的关系或家长的职业,他们均认为平时进行亲子活动对幼儿成长很重要。大班的家长64%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中班的家长50%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小班的家长52%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由此可见,中班和小班的家长更注重幼儿的性格形成,这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工作时间固定的家长50%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家长48%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家庭和睦。由此可见,工作时间固定和不固定的家长中都是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较多。与幼儿为父子(女)关系的家长50%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与幼儿为母子(女)关系的家长47%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与幼儿为祖孙关系的家长83%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可见,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良好性格的重要性。另外,研究过程中还对家庭教育一致性进行调查,绝大多数都在95%以上。

三、家长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家长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一,家长对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的闲暇时间是充裕的,但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却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家长与幼儿每天的相处时间在1-2小时,可见许多家长还不明白闲暇时间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意义所在;其二,仍有家长把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等同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2]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家长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现在仍有很多家长喊:“不能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甚至让幼儿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虽然家长冠冕堂皇地怕幼儿上小学以后跟不上,但背后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在作祟。这说明这部分家长把幼儿的学习看得更重。而事实上,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父母应该陪幼儿一起做游戏而不是强加给幼儿不适龄的教育,那样只会给幼儿一个不快乐的童年;其三,亲子活动的内容过于单一,不足以满足幼儿的需要调查显示,家长与幼儿主要进行的亲子活动是看动画片和去游乐场、淘气堡玩,活动项目比较单一,而家长又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所以,家长可能是由于怕麻烦、担心幼儿的安全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带孩子进行更加丰富的亲子活动。

第二,建议。其一,家长应加强闲暇时间教育幼儿的意识。家庭是幼儿的摇篮,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性格特点,但目前仍有许多家长意识不到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表明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不能以身作则等。对于许多家长并不重视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的现象,应该加强家长对闲暇时间实施家庭教育的认识,可以由幼儿教师多在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渗透闲暇时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渐渐地,一旦家长明白了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有着很深的影响,其态度就会有所转变;其二,幼儿园应承担起引领家长教育理念的作用。首先,可以运用如广播、电台、杂志、报纸等接受人群较广泛的传播媒介宣传闲暇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应该多提供利于家长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的设施和场所;其三,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应该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增加家长与幼儿的交流时间;其次,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应该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推卸给幼儿园,许多家长错误地以为幼儿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到任何东西,却忽略了家庭教育是除了父母以外任何人都无法给予的,因此家长应适时地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只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发展。

作者:兰悦 李俊刚 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8

(一)朱熹家庭教育的基本主张

1、取便于童,循序渐进

在古时,童蒙教育一直备受重视,一些家长让其子女从很小就开始诵读古经,但是因为儿童在那个年龄并未长成成熟的心智,无法清楚地理解古代经典的含义,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朱熹针对此教育现象,想要为儿童读书取便,就得为那些古经典添加注解,如他后来编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方便儿童阅读,只有这样儿童才易汲取书本的精华。他认为除了让儿童诵读经书之外,还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特点即不断长成的心智,适时的更新教育内容,开展一些新的教育训练,提升其子女的心智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易子而教,督促教诲

朱熹非常怜爱自己的子女,教子心切,在平时著书和交友过程中,无不体现朱熹的教育子女的心境。在婴孩时期,朱熹都是亲身教诲子女,教以读书识字,培养日常品行习惯。子女长成一些后,朱熹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就采取了古时“易子而教”的方法,目的是给子女提供质量优等的教育,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别人教诲,希望老师严格督促其学习。期间他为了使儿子朱塾能有大出息,先后诚请林用中,名师吕祖谦等人教导,想用老师们的学术品行来熏陶朱塾的养成,使之成为国之栋才。

(二)朱熹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1、以身作则

朱熹非常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作用,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不仅要“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正己以格物”,为孩子做好榜样。

2、立规训导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需要规矩,这样生活的轨迹才得以正常。朱熹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重视规矩的作用。朱熹根据自己成长经历以及结合前人的家庭教育想,在对儿女进行教育的实践中,编写了许多家规、家训,作为约束子女的规则,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可循。

3、严而有慈

做父母的应该怎样给予子女爱呢?有的家长说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让孩子受委屈,这就是很好的爱自己的儿女。然而,事实并不然,父母应该做到有原则的给予爱,要慈而有严,朱熹在进行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同样也体现了这个教育方法。在他的眼中,父母疼爱自己子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疼爱也要讲究原则讲求一个“度”,爱不能变化成溺爱,更不能成为放任自流,否则将导致“骄情坏了,当长亦凶狠”。

二、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现在许多家长谈及到家庭教育儿女的话题都是很伤脑筋,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教育子女。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在任何阶段都不能松懈。所以就有了从娃娃抓起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此外,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生养一个孩子,这样就会出现全家都围绕这一“宝”而转动的现象,即孩子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众人呵护,十分娇宠,溺爱方式的家庭教养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需要我们采取怎么样的行动来指引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呢?我们应该怎样汲取古时蒙养教育的有益成分呢?作为一代大家,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古代蒙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注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必定为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重大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理性的对待其思想价值,防止在历史中丢失本我。

(一)重视开发早期教育的价值

朱熹非常重视早教,他认为儿童从诞生之日起就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利于其品行的培养。早期教育,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具有基奠的意义,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处于快速生长的关键期,如果能顺应儿童的发展习性和发展要求,顺势利导,将会收到很良好的效果。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早期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学习起点。此外对当今社会而言,早期教育是提升儿童素养的最佳途径,在开始阶段儿童是否得以正确引导、教育,关系到今后我国国民素质高低的严肃问题。因此,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意义深远,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那么应该如何有效的开展早期教育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儿童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盥洗大小便,自己收拾玩具等,培养独立动手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应该注重儿童智力的开发,应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多让儿童接触一些读物,做一些智力游戏,多启发儿童思考,敢问为什么,家长积极地给与解答,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最后要寓教于游戏,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不能无情的遏制。但也不能让儿童放纵的玩,要有教育的玩,即在游戏中贯穿教育的因素,让其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

(二)倡导循序渐进的家庭教育方法

朱熹分别对小学和大学教育这两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按照儿童的长成规律进行教育,符合每个阶段儿童的发展特性,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教育,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进行教育,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和学习的。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要想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少若成天性,习惯之养成,儿童在小时候各种行为习惯还未养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应该抓紧有利时机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对于儿童的养成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强求,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之人。首先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其原有水平上促进成长。有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为“全才”,僭越儿童的智力发展的阶段,报了各种学习辅导班,有钢琴,舞蹈,绘画,象棋等,五花八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身心俱疲,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在生活中观察儿童所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儿童鼻子前进,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一生下来,首先进入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所谓的“齐家”,目的就是创设一个理想的家庭环境,使儿童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集体的完整和团结一致是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环境对一个人身心发展影响是很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