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流程管理范例

科研流程管理

科研流程管理范文1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技术更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渗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加快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且直接推动了行业内的业务流程迈向信息化发展之路,逐渐改变着科研人士包括社会各行各业人士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创新方式、工作方式等。可以说,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其表现内容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业务流程优化方面,还涵盖着更多的内容和重要领域,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但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个人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信息化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漏洞,行业机密随时面临着泄露的威胁,行业业务流程开展繁杂等,因此,面对上述各种问题,急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对于信息化发展做出利弊权衡,并提出困难与危机应对措施,防止科研管理信息化走向负面发展道路,并及时的保证业务流程能够正常开展。这样看来,新形势下科研管理信息化与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发展仍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探索的重要课题。

1科研管理信息化与业务流程的概念和作用

1.1科研管理信息化与业务流程优化的概念界定

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科研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面对众多科研项目的研发及管理,从而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和数据整合加以应对公司、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其实对于科研管理来说,作为一种新兴科学技术,它有一套完整的项目流程管理,就如同某个公司的正常运作一样,产品研发以及相关数据整理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比如一项科研项目成果的最后展示,都需要经过前期的项目课题申报、研究目的、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撰写可行性方案、具体实验操作流程、科研的理论基础与原则、研究方法、预期实验结果等过程,而在实际的科研管理过程中可以发现,上述种种环节环环相扣,少一项研究内容,可能这项科研便失去了其实际运用意义,所以说,一项科研管理由众多该项目分支类别所构成,各个环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各个流程的科研管理中,必须时刻以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并克服,同时采用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对科研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并最终促成科研管理信息化。

1.2科研管理信息化与业务流程优化的作用

业务流程可以说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表现与构成内容,在实际的科研项目管理中,由于项目涉及业务众多且信息繁杂,在对有效信息的捕捉上效率低且重点不够突出,面对这种情况,急需要管理人员加以整顿并解决,科研管理的业务流程优化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顺势而生。它主要是针对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效率低、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应运而生,因为在传统的科研管理过程中,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人员职能划分不明晰,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科研信息没有系统的划分和处理,会漏掉很多重要信息,基于以上种种问题,通过科研管理业务流程优化,便能够及时止损,不仅能够加快科研效率,而且能够有效捕捉到重要科研信息。可以说,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不仅促进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而且能够第一时间将复杂且无效的信息加以过滤,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研发工作效率和水平。

2目前科研管理信息化与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研数据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

对于科研管理来说,信息数据是支撑科研管理包括科技研发的重要基础来源,它涵盖了众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整合,因此在整个科研项目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1不能有效分享和分析数据

在现今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科研数据总是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科研项目内部,由于各研发部门以及管理部门之间分别使用的是不同的信息处理系统,数据整合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信息采集人员、各部门负责人员以及采用信息、录入信息的不同,导致最后科研项目结果总是存在数据不吻合或是失败,这都是由于前期没有进行有效的密切联系造成的后果,归因于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的共享和分析。

2.1.2研究数据取舍难度增加

由于一项科研管理总是类属于多个企业或者公司拥有,众多管理部门以及决策人员因为有各自的目的和利益,导致科研管理在某些数据的选择上难以取舍和划分,使得科研管理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难以全面、自如、快速发展,这也就使得相关重要数据失去了引用和研究的价值,所以此类内容归因于科研管理的多元化导致数据难以进行取舍。

2.2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缺少深入的挖掘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之路仍处于不断探索当中,由于信息化为科研管理与科研项目研发给予了更多便利性和共享性,使得科研管理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信息化发展在为科研管理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相应的威胁和挑战。对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发展缺少深入的调查便是其主要原因,由于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夹杂着很多有害信息,或者研发漏洞,如果在初期科研过程中没有对信息化内容加以处理和过滤,很有可能会使得某些科研项目功亏一篑,导致科研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3科研管理信息化和业务流程优化的应对策略

3.1引进人才,深化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管理信息化以及业务流程优化作为新时代科研项目管理的两大重要内容,对于相关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挑战、科研项目众多流程管理、相关数据收集和整合、科研管理业务流程的密切沟通与联系等众多重要内容都对新时代的项目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等方面专业度要求增加,相关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必须引进高校或者社会技术人才予以不断创新和加速科研管理发展,同时还要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不断革新,使其既由专业人才的加持,也有相应的革新政策使科研管理信息化和业务流程优化获得双赢发展。

3.2统筹规划,合理优化科研管理业务流程

通过相应的措施,不断加强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众多疑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的方案,与此同时,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作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内容,还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因为业务流程作为科研管理的重点,流程的畅通发展不仅关系着科研项目的及时进展,同时还关涉着研究结果的分析,因此,优化科研业务流程是一个漫长之路,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结果来坚固,并得出研究结论。

4结语

总的来说,科研管理信息化与业务流程优化作为科研管理过程中的两项重点内容,不仅对于众多科研项目的研发发挥着基础和关键作用,同时完善了科研管理的流程,使其变得更加密切,并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其中业务流程作为科研管理的具体实施内容,需要不断优化,以确保科研管理有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湘华.科研管理模式的多样化趋势[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1):33-35.

[2]李岩,柳瑛,张瑞.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实践———以财经类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Z1).

[3]梁子裕.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科研管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8):21.

[4]程娟娟.提升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6(8):56-57.

科研流程管理范文2

关键词:OBE模式;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探索

一、前言

近年来,OBE模式越加受到教育领域人员的重视,并将该种模式理念应用至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设计中,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新兴的电子商务事业中,其缺少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商务人员,而OBE模式的应用从产业的具体需求进行出发,更加重视学生的产出质量,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探索的环境背景

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并被视为“第三利润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我国电子商务企业飞速发展过程中,其物流产业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并在不断的转型升级,以保障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匹配电子商务的物流需求[1]。在该种情况下,物流产业的高质量人才需求也逐渐提升,并影响着我国物流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在具体的物流人才培养中,不仅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团队,而且也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培养以及先进教学理念的应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对物流管理课程质量与效果进行提升。通过对现阶段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得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物流管理课程的效果,例如: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理念尚未得到遵守等。多种问题影响着优秀物流人才的产出,影响着我国物流产业人才招聘质量,影响着物流管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2]。故而,本文提出OBE模式利用该种模式对教学中产出的重要性进行重申,为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优化与进步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OBE模式概述

OBE模式主要是利用教师所期望的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通过教师对期望学习效果的清晰化认知,进而利用“反向设计”的方式对课程教学中的具体目标进行确定,以提升教学过程中目标制定的精确化程度,提升具体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利用OBE模式对课程中的大纲、内容等进行积极的设定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3]。同时,OBE模式的应用还能够对学习产出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教学持续性进行积极的考核与评价,改善传统教学理念中以知识内容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问题,为人才的产出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宽泛且定位不精准

本文在对物流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时,得出其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宽泛的问题,在定位方面存在不精准的问题。针对该种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第一方面,在物流管理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其多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作为第一要素放置于教学设计的首位,而对教学目标等教学设计影响因素进行忽视,进而导致在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其目标的设计较为宽泛,影响着具体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影响具体的物流管理学生产出[4]。第二方面,在现阶段的物流管理课程进行中,其应用的传统教学活动设计方式,不仅包含了教材中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应用全面化的定位方式,导致具体的定位出现不精准的问题。该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着物流管理课堂教学的准确化发展,而且无法对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以及物流人才的需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我国物流产业的优化与进步[5]。第三方面,现阶段物流管理课程存在目标宽泛以及定位不精准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对课程目标设定的认识较为浅薄,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影响着教师的具体教育目标设定以及教育效果保障。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偏于填鸭式教学

经过笔者对物流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与分析时,发现其在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方面存在忽视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中也存在不适宜的问题,影响着我国物流管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针对该种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第一方面,该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物流专业的知识覆盖范围较广,其具体的教学知识点也较多。第二方面,传统的教学中还存在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忽视的问题,导致学生接收知识的效果较差,物流管理人才的产出质量较差。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且忽视学习效果

本文在对现阶段的物流管理课程进行详细研究与探讨时期得出,现阶段的物流管理课程在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对我国物流管理课程的质量提升具有消极的影响。针对该种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第一方面,该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对学生学习效果考虑不完善而导致的。由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忽视,进而导致在教学评价机制建设过程中缺少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部分。第二方面,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还体现在忽视学生物流管理实际操作水平评价缺失、学生职业规划评价的缺失等多种,导致现阶段实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并不具有较好的积极作用,对物流管理课程的效果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五、基于OBE模式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建议

(一)以人才产出为基础制定精细化的教学目标

在对物流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本文提出对以人才产出为基础制定精细化的教学目标的建议。利用精细化化教学目标的建设提升对物流管理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一方面,在OBE模式的应用中应将教学目标与人才产出作为第一要素,对教学设计的质量与效果进行保障。具体实施中,应对教学目标等教学设计影响因素进行重视,进而保障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目标设计的精细化。第二方面,其从具体的产出需求记性着手,对传统教学活动设计方式进行改善,进而制定出精细化的教学目标,促进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以及物流人才的需求满足。第三方面,应从教师方面进行着手,对课程目标设定的认识进行深化,促进其精细化的发展,提升教师的具体教育目标设定效果。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改善教学方式

本文提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改善教学方式的建议,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一方面,改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利用创新化的教育方法对物流管理学生正常学习效果的保障,促进我国物流管理课程的质量提升。第二方面,应积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重视,进而提升教学设计的质量,提升学生接收知识的效果,促进物流管理人才的产出质量提升。

(三)健全教学评价机制重视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评价机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本文提出健全教学评价机制重视教学效果的建议,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一方面,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考虑。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重视,进而保障教学评价机制建设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部分建设。第二方面,应对学生物流管理实际操作水平评价以及学生职业规划评价等多个评价模块进行积极的建设,进而促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健全,促进物流管理课程的效果提升。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探索的环境背景以及OBE模式进行简单的概述,进而分别从教学目标宽泛且定位不精准、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偏于填鸭式教学、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且忽视学习效果这三方面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并分别从以人才产出为基础制定精细化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改善教学方式、健全教学评价机制重视教学效果这三方面对基于OBE模式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建议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思考。希望本文能够为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探索研究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并为我国物流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弓云峰,左敬龙,崔得龙.基于OBE模式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05):249~249.

[2]屈霞,韩学超,万军.基于OBE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6(06):6~7.

科研流程管理范文3

首先,可视化流程管理能有效提升烟草企业的竞争力。在可视化流程管理中,烟草企业通过对企业的业务开展流程化的塑造,其中包括资以及人力等结构进行相应整合,可明确烟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项责任的承担,并且可视化流程管理要求企业所有人都在流程中占据各自的作用,这种通过将流程透明的方式,强化对烟草企业的业务以及企业管理进行监控,有利于企业掌控自身的经营状况,从而有效面对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其次,烟草企业实施可视化管理方式促使企业在应用方面“多向互动”,在数据方面“多方共享”。烟草企业通过实施可视化流程管理实现了“工、商、客户”之间资源的共享,资源共享也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更意味着服务质量的提升。这种通过可视化流程管理的方式实现了烟草企业商业与供应航和顾客之间关系的结合,从而促进烟草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再次,可视化流程管理有助于发挥网络的功能。可视化流程管理在管理模式上是通过利用可视化、GIS等相关技术从而打造的一种IT平台,而该并排拥有强大的数据存储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可以帮助烟草企业提供经营中需要的数据,并且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通过数据的展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基于可视化流程管理在烟草企业的应用

可视化流程管理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管理体系,可视化流程管理既有如何将烟草企业的管理思想进行可视化实现,又需要将可视化与各种技术向融合。可视化实现了烟草企业对管理流程以及客户等全面管理,因此可视化管理是今后烟草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烟草企业可视化管理的总体思路

烟草企业实施可视化管理之中,构成可视化管理有三部分内容组成,既企业高层管理以及职能服务中心和信息平台。其中高层管理的作用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梳理,并且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流程构建,其中包括企业运营、市场以及财务等,并将构建的内容下发到企业下级部门,同时管理高层还应当为企业的团队以及智能中心提供必要的协调。在高层管理之下的流程经理应当根据相应的发展流程制定相应的部门流程,并且构建业务团队,对流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流程经理在必要时应当对团队进行培训。而流程团队应当根据需要对企业的业务以及执行进行编写。职能中心负责对团队以及高层管理提供相应的支持。信息平台则负责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

(二)业务流程

在烟草企业业务流程之中,其核心流程是主要指的是在构成烟草企业流程之中,通过集成组织的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流程,烟草企业的核心流程是对企业创造加持以及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烟草企业的核心流程越效率,那么通过核心流程所实现的竞争力也就越高。例如在烟草企业中将研发作为核心的部门里,那么其业务核心流程就是如何通过技术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研发。而在以销售作为核心流程的销售部门之中,其核心流程就是如何通过对市场进行调查以及销售。烟草企业在构建自身的核心业务流程之时,应当从并行性以及系统继承性和突破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三)流程以及绩效的可视化

将管理进行可视化是将企业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应的管理知识进行视觉呈现,通过人们对可视效果的快速接受能力进行分析。烟草企业的可视化管理是将人们大脑以及计算机两大高速信息处理系统进行联合,通过将管理以一种可视接片进行展示,促进烟草企业能有效的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进行直观的研究、操纵等一系列行为,并且能有效的将烟草企业之中所隐藏的问题以及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构成可视化流程的技术主要包括:

(1)可视化映射。可视化映射是组成可视化技术的核心,其主要是将数据以及相对抽象的问题进行可视化,其中包含图形以及颜色等图形公式。

(2)人机界面技术。数据可视化是一种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换过程。

(3)系统实现技术:基于B/s(Browser-server)结构的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的缩写。

三、总结

科研流程管理范文4

现在国家正大力发展和挖掘中高职衔接社会职业市场的现代教职工体系。因此,现在被人们认为比较热门的中高职专业——物流成本管理就成了大多数学校培养人才的合理定位。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物流成本管理人才进行标准的课程研究,探析出一套合理的培养方案,给予人才有规格,有要求的系统化课程来衔接贯通。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标准研究

随着我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学历也越来越高,因此寻找工作也越来越困难。但是国家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创新。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很多企业和经济发展结构也与时俱进的改革了。中高职学校为了衔接社会改革发展开展了许多与现代化职业挂钩的专业课程。满足了中高职学生接收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应了现代社会对技术和高素质职业人员的要求。

1、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必要性

1.1对于行业的了解以及心理素质课程衔接。

我国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性大国,在物流成本管理工作上我国属于劳动型大国,因此在企业内部对于物流管理需要很强的人员劳动力和健全的身体素质甚至还需要坚韧的毅力。现在许多中高职的学生都是独生子,不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有的时候身心不成熟,会犯错,导致企业对他们的工作能力进行怀疑,最后被迫辞职或者另寻高就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这样的状况对于中高职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学校辛苦培育三到四年的中高职学生居然不能适应我们所传授的职业而被迫转行。那么许多家长就会说这样的中高职学学校不行,职业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上职业学校还不如直接去公司实习早日赚钱呢。这是一种对学校的不肯定,也是一种对学校培养几年的人才进行的一种否定。因此我们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肯定要加强心理素质的提高,让学生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有良好的心态去解决,在学生上中职学校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接触物流企业的工作,等到过度到高职的时候就能更好地适应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工作进程。这样对于中高职学校和企业都是互有益处的,也能很好的衔接中高职与物流成本管理企业。

1.2文化基础薄弱,中高职教育衔接难度增加。

现在大多数中职学生文化程度很低,到了中职学校,学校就以职业技能为主去教育学生,因此中职学生毕业后只能步入社会去做一些固定的职业技能工作。中职学生在单位上的综合能力和管理能力都与高职人才存在很明显的差距。这样就会导致中职人才在企业里面晋升困难,也不能帮助企业进一步去扩大。而高职学生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他们的文化水平更高,对到事情的分析和管理能力更强,在事物的设计和分析方面明显优于中职学生。

1.3中高职学校衔接较差,人才资源较少。

现在社会需要的专职人员越来越多,但是高职生源却越来越紧张,许多学生中职毕业之后就开始工作了。这样中高职衔接就变得困难了,而且社会所需要的高职人员生源就越来越少了,最后可能供不应求,导致高职人员身价暴涨。其实我们现在学生在中职毕业之后年龄还是稍小,心里并不是很成熟,为人处事方面不是很好,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入高职学校再次学习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技能面,强化自己的能力。这样毕业之后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企业的需要,也能更好地衔接中高职学校之间学习转变。

2、中高职专业在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衔接缺陷

2.1没有合理规划的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方案。

中职毕业生在以前的学校学习的大多是专业技术和基础技能,因此在专业学习方面有固定的专业技能了,然而高职学校所面向对面招生,招的大多数是以文化成绩为主的普通文化生,他们对我们高职里面所有的技能专业知识都为零,倘若他们与中职学生一起上课,那么他们在专业课上将远远不如中职学生,但是在管理和文化自出知识上面却胜中职学生一大截。由此可见我们应该针对这两种学生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课程来衔接两者之间的差距。

2.2中高职专业课程核心内容重复较多。

许多院系在开设课程时,是以一个专业课为主,但是这个专业课对于刚来学习的文化生是很有必要的一门课,能让文化生明白我们课程的定位在哪里,有哪些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我们应该从何入手,我们如何更好地去学习这门课。可是同样的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上过了,他们也已经学习过这门课的技能和基础知识,这样的重复劳动却没有更多的收获,就等于在浪费时间和教学资源。也有可能导致文化生在人身听讲,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中职学生在一边自娱自乐,让这门课失去它的意义,长此以往,文化生被感染,那么学生将会对着门课失去耐心和积极性。

3、中高职如何开展物流成本管理专业的课程

3.1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培养方案。

在对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时,我们应该先了解市场需求,对那种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然后我们再根据这种类型的人才进行各方面的分析,针对这些人才的专业特性和技能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解答,最后我们在针对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进行工作岗位定位,然后针对学生合适的岗位进行相关培训,让中高职学生了解我们上岗工作所需要了解的职责和我该有用的技能或者管理能力。然后确定在不同时间对学生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

3.2设定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以及课程考核制度。

学校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起点的学生设立不同的专业课程,同时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来适应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所需要的方案人才,并且统一划分中高职专业课程可衔接物流成本管理专业的核心体系。这样就可以减少我们设置的课程核心或者主要内容重复的问题。在确定以物流成本管理核心为内容的课程标准后,我们就应该建立课程的考核制度,在中高职不同专业人才上所建立的考核制度不同。高职学生以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拓展为标准在让学生开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核主要内容。而中职学生则以专业基础为核心,注重技术和技能知识的考核,加强他们适应工作技能的能力。

结束语:

物流成本管理是现在很热门的一个工作职位,同时在中高职学校也被许多学生所喜欢,家长和学生都广泛的喜欢这个专业。因此中高职学校在针对这个专业的课程衔接很难做到完善,有时制定的教学内容会重复,但是我相信不久以后就能更加完善了。中高职教育也能正式面向更广的舞台。

作者:陈瀚 吴边 文俊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流程管理范文5

本文分析了“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依据能力养成理论,给出了以能力养成为基础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为“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职业能力

近年来,“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人才的偏差,造成这个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课程体系确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1以职业能力养成为基础的“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具有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体系也应该以能力养成为基础。“五年一贯制”是教育部实行中高职衔接的举措之一。“五年一贯制”课程设置不能简单的中职课程加高职课程,应该从如何循序渐进的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能力入手,构建符合经济发展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五年一贯制”课程构建应该充分考虑以下方面问题:

1)课程目标一体化,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既不能套用三年高职教育也不能简单的中职和高职的叠加,应该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依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设计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体系构建上不但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固定工作的岗位能力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需求。

2)课程内容一体化,注重岗位能力养成

“五年一贯制”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物流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以及策略需要。“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一体化构建,做到不重复,融合衔接,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逐渐养成职业岗位能力。

3)课程实施过程开放化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要满足社会需求,课程实施过程必须在模拟岗位情景中进行,最真实的岗位情景要通过与企业沟通,积极引入企业最先进的工作情景建立。课程实施过程也要考虑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可能性,要融合高等教育知识。因此,“五年一贯制”不但要与高等院校交流也要与企业进行经验交流。

4)课程重心注重职业能力养成

职业能力不仅仅包含相关岗位知识和技能,还包含交流沟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等能力,这些能力不会随着学生岗位变迁而迁移,却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起着关键作用。“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适应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一定的学科课程设置现象

“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覆盖面很广,为学生提供了工作岗位需要的全部知识及技能,理论上有很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使课程体系结构冗余,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能力养成脱节,有学科结构倾向。

2)实践与理论脱节,不利于职业能力养成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实践教学。目前,“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已经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与理论课已经调整到较适当的比例,但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现象明显,只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到达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目标。

3)校企合作认识到位,但实施有偏差

由于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经验,“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认识很到位,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例如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得到预期的效益,政策对校企合作没有倾向等,没有达到预期校企合作的效果,这将严重影响课程体系关于工作岗位能力养成的目标。

4)课程体系不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过程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由于职业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教师实践能力等情况的制约在课程体系中不能完全遵循这一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不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构建,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思,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一定要有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做到从认识到实施,从理论实践到综合教学都是基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

1)转变传统意识,以能力养成为目标构建课程

意识形态决定上层建筑,对教育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延续,不适合新形势下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转变课程体系认识,重新树立新形势下适应学生能力养成的课程体系,为“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服务。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其次,学校在管理上也适度放开,不同专业要依据不同的职业能力养成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2)构建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结合的能力养成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应该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养成为核心,单一的技术不是“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的人才才是“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首先,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充分重视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其次,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结合的综合课程将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综合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在合作中得到效益

校企合作是“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充分条件。企业掌握着物流行业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管理理念,只有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才能使“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符合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能够适应该行业未来发展。首先,通过政策法规使企业在合作中得到较好的效益。其次,学校通过自身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投入到教学中。最后,在校企合作中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效益,按照企业需要为企业服务。

4)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学生参与教学才能使教学到达最优化,要想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掌握学生的接收能力,“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有中职部分和高职部分,要分阶段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等。其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完成工作岗位,养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后。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学。

作者:郭艳君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锦.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我国高职实训教学体系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科研流程管理范文6

本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多数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无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度大,引人设课现象严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纷纷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这类院校基本上是由一些地方性专科院校合并组建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多数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由于该类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往往习惯性的照搬照抄其它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了其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具有较大趋同性,无法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因此无法服务于地方经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各院校应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课程体系设置无特色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地域特征明显,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中往往会涉及到服务地方经济,所以,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但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结果是是几乎把物流的所有领域都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因而它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十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结果,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趋同,无法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程内容重复度大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规划,有些课程覆盖面较宽泛,没有合理设置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导致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还有些课程之间内容上的交叉重复非常严重,课程体系混乱。

(三)因人设课现象严重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缺乏专业师资或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开设的,很多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物流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胜任授课任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针对不同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来安排课程,而忽略了学生应该学什么样的课程。这种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四)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目前,许多高校教学普遍偏重于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教学。有些高校虽设置了较多的诸如认识实习、学年论文等环节,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无事做的状态,难以真正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设在文科院系的较多,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是常见的问题,很多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导致实践课程设置上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同时,部分高校不能建立物流实习基地,导致物流专业学生没有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校外实践课程的安排也就成了泡影。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一)根据培养目标定位设置有各自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将课程的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所侧重,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从而突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而且可以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差异化,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热门行业往往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拓展就业渠道。一些知名院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其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有所侧重,如北京交通大学突出交通运输与规划、海事大学突出航海运输和港口物流等,特色较为明显,因此学生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二)强化课程导入的时间顺序,确立相关课程的内容边界

尽管所有高校开设的课程都是按一定时间顺序开出,但开课顺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某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所处的位置能否与其作用相适应值得重点关注,需建立起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依赖联系,如建立起先开课程、并行课程和后开课程之间的网络图。其次要确立课程的内容边界。作为教材,编者通常强调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作为课程,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因此,即便教材名称与课程名称相同,授课内容也不能按教材照搬。否则,会出现同一授课内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或者应当讲授的教学内容在所有课程中均未提及。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有必要进行系统化的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大纲的统一修订。只有这样,才能完善高校培养目标与教材知识体系相匹配,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现象。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以充分利用已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从而有效地满足课程的讲授工作。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多地考虑了培养学生的实战性,这就要求教师们除了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要求教师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教师要到企业去学习、考察,了解社会物流实践,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真实要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因此,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很强的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学校要真正从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聘任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2.聘请校外老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元素单一导致物流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培养多技能的学生,无妨从校外引进师资队伍,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担当相应课程的老师,或者从其他学校邀请领域专家授课。

(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

高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时,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丰富、操作能力强的物流专门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践教学内容能反映理论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数量分析技术等,采用实验室模拟、现场调研、企业实际岗位实习等方式,尽量使学生置身于实际运作环境当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院校往往侧重于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物流软件操作和物流情景模拟,而忽视学生在企业现场的操作实习。仅仅在实验实训室里进行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现场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业务现场过程和一些物流设施设备有直观的认识。

总之,物流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为基础,所以,课程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建地方本科院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应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地方特色,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这样既可以保证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拥有科学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又可以塑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也为本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拓宽了空间,为社会培养了高层次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作者:李兴旺 金友良 单位:中南大学 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海涛.我国中高级物流经理技能需求现状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5):127-128.

[2]刘浩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T”型技能结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08(12):147-148.

[3]邹龙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126-127.

[4]荆浩等.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38-140.

[5]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技术,2009(5):95-98.

科研流程管理范文7

【关键词】实践课程;效果评价;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2018年3月,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闻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表示“将推动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融合”[1]。早在2016年《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继续推动和支持中央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毕业生的培养,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尤为重要[2]。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紧紧围绕教育部的文件,对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深化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如何评价实践教学效果上也在努力探索,本文在此背景下,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和AMOS软件,基于创新创业的视角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模型,对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旨在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知网搜索主题“实践课程效果评价”关键字,只能搜索到73条相关文献,搜索“实践课程效果”有353条结果。查阅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某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李新(2018)基于混合教学模式对《会计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和效果评价[3]。侯茂章,朱玉林(2013)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影响产业经济学课程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魅力、学生年级、班级学风是主要影响因素[4];二是针对某些专业进行的实践课程效果评价,王晓玲(2017)构建ICRM模型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指出教学投入、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结果是主要影响因素[5]。姚旭,荣红霞(2014)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教学目标、保障机制、目标和效果四个方面构建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6];三是针对某高校进行实践课程效果评价,孙友然,杨淼等(2016)构建了高校实践教学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指出高校形象、学生的质量感知、价值感知对实践教学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7]。黄迪民,孙佳燕(2008)从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教师、实践教学环境四个方面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高校的实践教学效果[8]。整理搜索到的文献,发现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效果进行评价的文献很少,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必要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构建适合学院发展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调研方法和数据收集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与同事的沟通交流,确定调研问卷的内容;然后,找同学小范围调研,结合与学生访谈结果和小范围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正,将最初设置的22个指标凝炼成18个;再次,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大范围发放调研问卷;最后,对问卷进行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9]。设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效果的调查问卷”,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给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有四点,分别是问卷说明,基本信息,实践课程影响指标及说明,对专业实习和实践课程的意见。个人信息包括年级和性别,实践课程影响指标有18个,采用五级量化标准进行量化,1表示非常不赞同,2比较不赞同,3一般,4比较赞同,5非常赞同[10]。通过问卷星共回收了473份问卷,剔除了11份具有明显规律的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62份,其中2011级42份,占比9.1%,2012级40份,占比8.7%,2013级46份,占比10.0%,2014级54分,占比11.7%,2015级80份,占比17.3%,2016级100份,占比21.6%,2017级100份,占比21.6%。首先用SPSS24,采用克尔巴哈所创的α系数对调研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5个潜变量的信度值分别为0.759、0.853、0.832、0.775、0.769,见表1,所有指标的信度值为0.939,均大于0.7,本文认为调研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3.1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文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文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由第一学期的军训、第三学期的专业认知实习、第五学期的专业教学实习和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构成,同时,第二课堂教学贯穿始终。专业认知实习为期1周,主要由校内讲座和校外参观为主,建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感;专业教学实习为期四周,由专业教师带队去京东、苏宁等物流企业实习,使学生认识到物流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了解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并熟悉了仓储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工作规范和处理方法,同时,了解实习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物流企业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毕业实习为期10周,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通过实习搜集数据,发现问题,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为撰写毕业论文搜集素材;毕业论文为期4周,综合考察学生对企业物流管理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概念模型的提出及假设

根据调研问卷的结果和实践课程的实施经验,本文构建由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企业因素、学院因素、实践课程效果五个潜变量构成的概念模型。五个潜变量和所对应的测量变量如表1所示,教师因素潜变量由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即教师对物流管理实践知识的掌控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态度构成;学生因素潜变量由专业知识、年级、班级学风、学习态度和对课程的期望组成;企业因素潜变量由实习工作强度、待遇、吃住条件、实习结束后的工作岗位安排构成;学院因素潜变量由课程考核、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氛围组成;课程效果潜变量由实践课程的实用性、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的匹配性和课程安排组成[12]。根据文献搜集和实践课程实施情况,对于概念模型,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教师因素对实践课程效果有显著影响;假设2学生因素对实践课程效果有显著影响;假设3企业因素对实践课程效果有显著影响;假设4学院因素对实践课程效果有显著影响。

3.3模型修正

通过AMOS软件,对概念模型和假设进行拟合检验和验证性因子分析[13],初始模型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假设1和假设3不成立,假设2和假设4成立。初始模型的拟合结果也不理想,通过删除不显著的路径,并对模型进行多次修正,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模型拟合结果。

3.4模型分析

根据图2,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整理成表4,潜变量间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14]。

3.4.1教师因素与实践课程效果

由于初始模型结果显示,教师因素到课程效果影响系数不显著,所以,删除该路径,假设1教师因素对课程效果有显著影响不成立。但教师因素通过影响学生因素而间接影响实践课程效果。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教师因素对课程效果的影响系数为0.69,见表4,影响系数较小,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效果的测量变量是实践课程的实用性、与理论知识的匹配度和课程安排的满意度受一线教师因素的影响很小。在教师因素三个的测量变量中,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态度不分伯仲,且影响系数均较大。通过访谈,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授课过程中既能够讲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结合物流企业生产实际,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师是扎实的理论知识+企业实际生产案例+良好的教学态度———三者兼有的好老师。

3.4.2学生因素与实践课程效果

学生因素对课程效果的影响系数为0.13,假设2学生因素对课程效果有显著影响成立。其中,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影响系数最大,为0.91,班级学风影响次之,0.86,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影响第三,0.83,学生专业基础影响第四,0.72,学生实习年级影响第五,0.58。结果表明,学生对待实习积极的态度、良好的班级学风、合理的期望、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提升课程效果有显著影响,而大三实习比大四实习课程效果要好很多,因为大四年级的学生,有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更高需求,所以,学生普遍倾向于选择大三实习。

3.4.3企业因素与实践课程效果

初始模型结果显示,企业因素到课程效果的影响系数不显著,所以,删除该路径,假设3企业因素对课程效果有显著影响不成立。企业提供什么样的待遇,与学院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合作直接相关,所以,企业因素对课程效果不产生直接影响,而企业因素与学院因素之间的影响系数高达0.83,企业因素对实践课程效果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64,也印证了此观点。可测变量中,良好的实习条件和实习待遇对企业因素的影响最大,实习结束后企业能否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对企业因素的影响次之,0.88,实习过程中合理的工作强度对企业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0.76。

3.4.4学院因素与实践课程效果

学院因素对实践课程效果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64,假设4学院因素对实践课程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成立。考虑到学院因素通过影响企业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而间接影响实践课程效果,间接影响系数为0.12,学院因素对实践课程效果总的影响系数为0.76,学院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学院对课程考核要求的制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院选择与什么样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所以,学院因素必定对实践课程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可测变量中,实践教学氛围、实践教学基地和课程考核要求对学院的影响分别是0.94、0.88和0.75。

3.5提升实践课程效果的对策建议

3.5.1提高教师水平

一线教师是理论课程的直接责任人,也是实践课程的直接责任人,结构方程模型中,虽然教师对实践课程效果没有直接影响,但教师却能通过影响学生而间接影响课程效果。学院可以从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三方面出发,培养更高水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15]。

3.5.2转变学生态度

学生态度对实践课程效果的影响最大,实际走访中也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既然提供了实践教学,就应该完全保障学生的各种利益,包括实习工资、实习条件、实习内容等,就应该让学生“舒舒服服”的参加实习,而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着实习工作,并不会认真思考实习的价值以及实习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还有的学生想尽各种办法规避实习,实习报告、实习鉴定书的撰写也很不认真。所以,提升实践课程效果的根本,是转变学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习的价值,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

3.5.3深化校企合作

企业因素对实践课程的影响系数较大,但并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影响学院、教师和学生来间接影响实践课程效果。这说明,校企合作的模式对实践课程效果的间接影响很大。传统的校企合作体现在实践教学上一般是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方式,但是参观实习只能让学生比较浅显的感受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又存在实习工作量大、实习待遇低等问题,所以,实践课程效果较差。为解决此问题,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从参观实习、顶岗实习扩展到“订单班”、企业文化培训、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等方式[16]。

3.5.4严格课程考核机制

走访过程中发现,不严格的实践课程考核是造成学生不重视的主要原因,因此,开设与物流管理专业匹配度较高、实用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形成系统严格的实践课程考核机制,建立有效的课程考评指标,是提升实践课程效果的有效方法。

4结论

科研流程管理范文8

【关键词】两性一度;物流管理;课程建设

1引言

2017年10月18日,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一流专业建设基础上[1]。随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就“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议题,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11月3日)和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11月24日)上提出,要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即以提升“两性一度”为导向推进高水平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为了以课程建设为把手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该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即课程要具有挑战度、创新性和高阶性。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具有挑战度的课程,一方面,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要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因此,一流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以提升“一度两性”为导向,要体现创新性和高阶性。物流管理专业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专业,开设物流专业的大学和招生人数也逐步增多。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共有674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相关课程,这就对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及课程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目前,本科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大多脱胎于传统精英时代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在逐步得到完善,但挑战度较低。一些课程在设置时缺乏研究性和创新性,从内到外无法加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更无法通过学习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新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要求不断提升及专业培养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非常有必要推进“两性一度”建设,以实现人才培养和一流专业建设目标。

2安徽大学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阶段性建设

2.1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概况

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10年、2012年、2013年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8年立项省级教学团队,2019年立项部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等,支持企业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MBA建设。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以管为主、以工为辅、文理交融、工商协同”的特色优势,学生先后获得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部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3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等(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连续四次获得最佳组织奖(目前全国高校唯一),毕业生深受社会广泛好评。安徽大学物流管理追求卓越,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及方法,从事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项目管理、企业物流管理、成本分析控制等方面的高素质创新型物流人才。这样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主要内容

作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之一,《物流成本管理》需要从成本的角度切入掌握对物流运作实现优化的路径和方法[3]。《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有一定前期基础,即在企业实践认知、优化方法、会计理论等方面均有一定认识。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成本决策与物流成本控制是本课程的三个不同教学模块。物流成本分析阶段重点学习各种不同成本的生成以及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该阶段学习侧重实践认知和分析思路,适合结合实践管理案例教学;物流成本决策阶段则是在认识和分析物流成本基础上,利用不同优化模型进行成本决策方案的选择,该阶段学习侧重模型构建和方法,适合依靠前沿文献阅读及实验来实现;成本控制接阶段则重点掌握决策实施过程中成本生成途径以及差异控制,适合学生掌握方法应用。

2.3“两性一度”导向阶段性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其一流专业建设。安徽大学《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组一直尝试将创新性以及高阶性融入到课程建设中,从而通过设置一定的挑战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一度两性”要求。目前,课程组就提升核心课程“一度两性”导向,已经开展了一定的课程建设工作。首先,课程组完成了《物流成本管理》应用性示范课程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项目式等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方式,效果良好。在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尝试不同教学方法的结合,以创新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课程组以“优秀”等级高质量的完成了教育厅教改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导向核心课程改革与创新-以物流成本管理为例》的研究,提出了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最后,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具有创新性和一定深度的小课题。如在《物流成本管理》教学过程中,将“如何降低制度性物流成本”、“EOQ”模型的改进研究以及“物流总成本与客户服务模型”研究等小课题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并指导其完成相关研究。通过运用这种带有研究性和具有挑战度的教学形式,不断改善课程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下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已经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尝试了创新性和挑战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课程组从挖掘课程内容深度、选择教学策略组合、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继续推进课程建设。

3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后续建设思路

“两性一度”课程建设核心是创新性和高阶性,进而实现课程设计的挑战度。此外,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检验课程挑战度的重要指标。基于这两个特点,课程组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推进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两性一度”建设。

3.1围绕多元教学目标,设计课程的内容深度

课程的挑战度通过内容的创新性和高阶性来实现。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具有挑战度的课程,一方面,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要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围绕以上两个目标,《物流成本管理》在内容设置上增加“新闻汇报”、“管理实践”和“理论前沿”三个模块,已实现“两性一度”课程建设要求。“新闻汇报”模块是指每个学习小组负责进行一周的新闻汇报,要求围绕物流成本管理展开,将一周内相关的新闻进行精炼于课堂上进行汇报,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行业发展的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管理实践”和“理论前沿”则是分别结合课程基础内容设置,即“管理实践”是根据物流成本分析中的某些环节进行案例讨论、“理论前沿”则是对物流成本相关的理论进行后续性研究,其目的是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阶性和挑战度。

3.2针对不同模块内容、选择适应性教学方式

根据对具有挑战度的核心课程内容的研究及更新,对比现有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的设置情况,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变化情况。针对重新设置和完善后的课程内容模块,课程组采取不同方式实现教学。模块一、二、三主要通过翻转课堂实现[4]。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模块一由预先设置的小组通过翻转课堂实现,每周依次由不同的小组进行物流新闻汇报。教师就新闻内容、PPT制作等方面进行适当点评。模块二/三即专题汇报,是指就上周新闻、文献以及课程内容布置的讨论主题,由学生小组准备一周时间完成后续研究。讨论的专题或与实践相关,如“疫情是否可以加快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或与前沿研究相关,如“如何认识体制性物流成本-基于文献[5]的思考”等,均具有一定的高阶性和挑战度。

3.3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实现有效性评价路径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核心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强化其挑战导向性,而既有课堂评价方法较为偏好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多维度评价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基于现有评价方法,本项目拟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成果等不同维度,实施多维度评价。“两性一度”导向下的《物流成本管理》成绩评价需要从多维度实现。学生总成绩由期末及平时成绩构成,其中期末成绩通过考试实现,而平时成绩则需要通过多维度评价时间。表2中针对平时成绩,学生主要通过模块一、二、三进行成绩评价,学生小组之间实现自评与互评。自评方式主要针对汇报组“新闻汇报”、“管理实践”及“学术前沿”完成后的自我评估报告实现,而互评则是非汇报组对汇报组的报告进行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共同构成了平时成绩。

4课程建设总结

首先,从理论角度而言,本研究是一次系统性课程设置研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探索性,不仅仅是单一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变;其次,从实践角度而言,本研究尝试从微观角度即一流课程建设角度推进物流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探索内容和方法,总结经验,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最后,本研究阶段性和最终研究成果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可以直接用于应用性核心课程教学,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

[2]李严锋,杨一达.基于MOOC+SPOC的物流管理课程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01):165-166+164.

[3]刘宏伟,汪传雷,梁雯.应用性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物流成本管理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4):180-181+190.

[4]王双群,曾丽华.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9(06):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