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计划范例

科学学习计划

科学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教学;翻转课堂;精细化设计

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环境的建立,促进了学生自学力的提高,思维力的发展和学习力的提升。但在化学与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则在于优化教学设计和落实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它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精益求精、课堂态度的精心认真、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精心细心,从而实现教学策略更优化,学生学习热情更浓厚、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化学与科学翻转课堂融合多感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化学与科学课堂是集学科知识与实验操作于一体的课堂,教学中融多种感观互动于一体,有利于教学生成。化学与科学课堂多感观一体模式的构建,可设计为课前和课中两个平台。课前主要是指在上课前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学生基本知识、基础实验及学习任务的自我认知,搜寻实验视频等学习资源、初步互动等,让学生在自学中明确学习任务和内容,生成初步的学习成果。课中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多感观互动生成的问题进行归纳,师生集中研讨交流与训练,把化学基本知识或科学基础原理、实验步骤与现象等以个人总结、小组交流、同伴互助、实验展示等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与平台,促进学生学习互动,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二、化学与科学教学准备精细化

(一)建设化学与科学课程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化学与科学翻转课堂的准备工作。教师需在全面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年龄特点和经验差异的基础上,选择优质的网络视频内容或编录符合学生学情的视频资源,辅助学生自主完成初学,从教师提供的内容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中获得国内外名师的启迪。但也难免有些内容与学生水平或教学目标不吻合,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差异录制不同层次的视频,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控制视频的进度。化学与科学课堂资源建设通常采用时长为5-15分钟微视频的形式展现科学符号、音频解读、演示实验的规范性操作等,通过多感观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同时匹配与视频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与课件,让学生在线训练、交流研讨、达标自测等。这些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层次分明的课时、章节、单元的资源库,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教学需要选择性地应用,并更新与优化。

(二)化学与科学学习任务单的优化设计

化学与科学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1],其内容应包括科学概念与基本知识、目标任务、问题设计、实验教学、学习资源、自学模块、达标测评和学习反思等[2],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或本课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并根据指导建议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在实验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任务单包含单元任务设计和课时任务设计。单元任务设计是从整体上把握任务结构,综合梳理单元或章节的学习内容,课时任务设计是针对具体课时或某个化学、科学知识或现象进行重点把握。通过学习任务单的整体设计和具体设计,能为学生有效学习奠定基础。化学与科学都是实验性学科,问题设计是其任务单设计的核心内容。以实验教学为例,其问题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验准备,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实验过程需注意哪些事项,需理解的基础概念、科学知识是什么;二是实验假设,设计实验结果预测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思维与想象,小组交流预测结果;三是验证假设,即设计实验操作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实验步骤与方法、注意事项、重难点及现象与结论等方面有任务的引领和指导。由此可见,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就是将学习内容变成学习问题,变传统的灌输为自主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化学与科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突出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建设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机制,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组合作学习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合作探究中既要创设学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又要提出教师指导性提示或小组合作常规性规则;二是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一组,组内分工合作,设立小组长或学科组长;三是要建立学生学习激励机制,发挥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功效,创设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成功欲和荣誉感,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建构;四是要及时梳理小组提出的问题,抓住核心问题开展讨论与汇报;五是要对小组合作未能解决或解决不清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并适时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互动,让课堂更具实效性。

三、化学与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精细化

(一)优化选择研讨主题,内容设计逐层深入

学生讨论的主题主要是经过自主学习或在线学习之后提出的困惑,这些困惑问题需经过教师的梳理加工,筛选出与教学目标相关且有探究价值的共性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单或实验探究单和教师提示开展科学探究。如有多个探究内容,教师要由浅至深、逐层深入地设计探究活动,达到内容学习融会贯通。

(二)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带来活力

无论中学化学还是小学科学课堂,都易于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对比探究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快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创设表现自己的平台,让其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实现激励性评价促进学习成果的生成。

(三)协同合作学习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的分组学习实质上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组内、组间的互动、讨论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倾听能力、沟通能力和反思能力。学生在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建构中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生成丰硕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并加以指导,适时展示学生优秀学习成果,分享所学。

四、化学与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精细化

(一)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方法、小组合作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程度、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过程性表现都要纳入翻转课堂学生的评价中。基于学生知识储备和智力差异,在评价中要在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在过程性评价中,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组间评、教师评都要占有合理的权重。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达标测评和实践操作的形式,达标测评在总体评价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化学和科学作为实验性学科,更注重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索能力的评价。落实学生评价需要注意:一是在一个完整实验后要及时进行评价总结;二是完成一个合作学习任务后要及时进行反馈;三是完成一个单元主题或一个重点内容学习后要及时进行评价。这样及时的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出过程性评价的育人功能。

(二)对教师的评价

翻转课堂的评价本身也涵盖了对教师的评价,其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也是课堂本身,重在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如何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深度思维中学有所获。

五、结语

总之,教师可通过落实翻转课堂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精细化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其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师生知识与能力的双效成长。

参考文献:

[1]柳桂媛.翻转课堂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3):109.

科学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化学课堂;网络资源

一、引言

基于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教育工作在高质量、多元化上的需求,使得教学方式死板、教学内容抽象等弊病问题越来越尖锐。此时,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中学化学教学之中,为学校教育注入了先进化的“新鲜血液”,大大加强了化学课堂的知识表现力和内容丰富程度。据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之间的整合进行分析研究。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整合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

学习资源、知识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共享,为中学学生的化学学习开辟了新的、多元化的方向和途径。这样一来,我国化学教育“以师为主,师教生学”的局面被迅速打破,使得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灵活地投入到化学学习当中,从中锻炼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树立起“敢提问,敢假设;能解决,会探究”的正确学习态度。

(二)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以人为本”是当前教育界公认的创新主题和发展方向,而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相结合,正是践行人本教育理念的有力措施。通过将信息化的多媒体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充分满足中学生阶段性的情感需求,进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这样一来,中学生将从心底对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认可,继而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最终实现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想局面。

(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的广泛普及,给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据此,面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化学教师应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致力于将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使用方式有机融入到化学教学当中,做到在实施化学教学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为其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三、现实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整合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信息化的化学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提升中学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化学教师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热情的重要性。对此,通过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有机整合,教师能在课堂上构建出具象化、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将平面、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变为集声、色、形等多种具象化因素为一体的教学资源,从而充分迎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其对知识趣味性的需求。例如,在讲授《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单元之间,某中学化学教师A使用投影仪为学生们播放了动画片《变形金刚》的片段,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都调动了起来。在动画片段放映后,趁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尚未消减,教师A对学生们说:“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制作变形金刚的材质———金属”。此话一出,很好地将学生对动画片的兴趣转移到了化学教学内容当中,使得他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为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和课堂记忆力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充分应用网络渠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化学奥秘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当中,学生们由于在生活中缺乏良好的知识渠道基础,只能将学习目光“圈定”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当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过于依赖教师、教材的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创造力、深层探究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化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课后向学生们提出化学问题、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自由分组,通过百度、学习网、知乎网等多种网络渠道进行自主探究、协同分析,最终以课件、报告等形式将结论汇报给教师,实现自主探究活动的整体完成。

(三)活用网络优质资源,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

与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化学教育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传授外,还包含着化学实验、反应现象等实践性内容。但受到教室空间、课堂时长、教学资源条件等限制,加之化学实验本身的危险性因素,使得教师无法将实验内容完整、具体地呈献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很难对一些化学现象、反应流程进行细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而在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之后,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中学化学教师可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出所授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将反应步骤图片、实验视频、化学公式等内容整合融入到课件当中,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出来,从而带领学生清晰、有序地观看化学实验操作流程,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具象化。此外,化学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出生活类、安全性的“实验搜寻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后应用网络资源,自行模仿、制作甚至创造化学实验,例如用洗洁精和H2O2溶液制作“彩虹泡泡”、用醋和鸡蛋壳制作“彩蛋”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是提升中学化学科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由本文分析可知,化学教师通过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运用动画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化学教学,能有效地构建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具象呈现出化学实验的程序细节,实施高质高效的任务教学,继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等多种素质的共同发展。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的中学化学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袁慧,郑士玉.对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整合的几点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2017(21):372-373.

科学学习计划范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题中的实验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进行深化迁移。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自身化学素养,达到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

实验细化;实验迁移;仪器选择;化学生活化

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表面上似乎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实际上,会使一些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跟不上,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验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通过自主、合作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快乐、倾听的快乐。

一、实验细化,培养学生思考兴趣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进行授课,让大胆、自愿的学生到讲台上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此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实验图,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比如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水槽、集气瓶、吸管、玻璃片、学生在吹气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展示一个空的水杯:问:里面有多少空气?答:满的。又展示一个装有半杯水的水杯:问:里面有多少空气?答:水上面那部分的体积就是空气的体积。最后展示一个装满水的水杯:问:现在水杯中还有多少空气?答:几乎没有空气了,里面充满了水。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用什么方法可以赶走水杯或者容器中的空气,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对后来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有一定的铺垫作用。让学生再看第二和第三幅图: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上玻璃片还是取出水面后再盖上玻璃片?答:水中。问:为什么?答:防止空气进入。问:生活中我们水杯装满水后不盖瓶盖,倒放水会怎样?答:水会洒出。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为什么正放在桌面?答:防止气体逸出。……这一层层的推想使学生逐渐思考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这个时候再追问如何收集早晨操场的空气,学生会很快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引导花费时间虽然长,却给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课题中收集氧气的方法作了铺垫,达到了学习的高效。这种课堂的效果不会在本节课立刻显现,它是一个过程,用前面的铺垫化简了后面的难点,使学生在练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净化水的实验重点强调过滤操作,但在做题时会涉及净化效果的高低,在上课时不能简单地只强调过滤,还要涉及一些潜在的思考。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展示实验现象:小组一:水变得清澈。小组二:水变得清澈,但是有颜色。小组三:水变得清澈,但是有异味。小组四:水变得清澈,但是既有颜色,又有异味。问:观察过滤后的水和滤纸上的残留物,思考过滤操作除去水中的哪些杂质?答:除去了不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还在水中。点评:正确,那如何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呢?答:在水中加入活性炭,然后再过滤。点评:回答得很好,可是过滤的时间较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能将活性炭固定住就好了,再让水经过活性炭。点评:回答得很完美,你们如果能动手做出这样一个装置就更加完美了,你们可以课后思考着做一个。展示一支事先已经装好活性炭的注射器,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这样能激发学生改进实验的兴趣。

三、巧选实验器材和药品

现在有一种化学叫绿色化学,也有一种实验叫微型实验,注意节约,减小环境的污染,但是课本中的化学实验最好不要用替代仪器和微型实验。课堂实验最好使用规范、常用的仪器,使学生思维规范化,取代仪器最好在兴趣实验或“变废为宝”中出现,增强学生的思维转换意识。微型实验虽然能减少污染、节约药品,但课本实验的目的是学生能观察得更仔细,用规范的实验操作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保持实验的可观性。药品的添加也要重点强调,否则学生只会简简单单地把药品混合。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学生可能只观察到药品的混合,没有想到药品的添加有先后顺序,引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常识,如,在小河中扔一块小石头,这时有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会回答水会溅出,再问当固体和液体混合时先后顺序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先放固体,后放液体。组装仪器也是一样的道理,用引导生活中建筑楼房和生活中的习惯性,引导学生掌握组装仪器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生活化,更感受到学习化学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总之,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实验操作,讲解实验要领,使相关实验生活化,训练学生培养化学思维,以最短的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不知不觉中轻松提高自身能力,达到课堂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感觉不到恐惧,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性和耐心。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生成、技能的形成、方法的获得,都需要这种过程的浸润,课堂是生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自己能发言的课堂,让课堂在化学实验中变身为师生争辩的课堂、有学习兴趣的课堂、轻松愉悦学习的生态高效课堂。

作者:杨木青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科学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有机化学;混合式;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是我校药学、中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制剂、药品营销等学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概念多,反应多,理论抽像,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难学的科目。近年来教学改革,理论课时从72学时减到54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感到压力很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教师教不透,学生吃不透,最后就浑沦吞枣应付期末考试。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可以弥补线下面对面教学时间的不足,利用线上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反复学习。混合式教学包括线下和线上两部:线上是老师通过平台推送自学和预习的资料,线下是老师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1-2]。本文以有机化学“杂环化合物”这章为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1.1教学内容。杂环化合物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药物中,杂环化合物占的比重相当的大。我校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杂环化合物是第十四章内容,计划安排2个学时。

1.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五元杂环和六元杂环的结构和性质。能力目标是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熟悉重要的稠杂环的结构和性质。素质目标是了解杂环衍生物的结构和药理活性。

1.3重点难点。本章教学的重点是杂环的命名、五元杂环与六元杂环的结构和性质。难点是无特定名称的杂环的命名。

1.4学情分析。本章教学安排在第16周,同学们基本有机化学的特点: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混合式教学的开展,线上教学部分内容安排自学。如:有特定名称的杂环命名;含有杂环化合物不同衍生物的药理活性。

2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线上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

3.1课前预习。雨课堂推送学习内容,第一部分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推送微课视频10分钟左右的,讲解特定杂环的命名规则,看完视频后,完成主观两个命名题。第二部分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讲解六元杂环和五元杂环的结构,完成客观选择题。学生的预习情况,见图1。

3.2中课讲解(1)新课的引入(2min),PPT演示一个含有杂化的药物分子结构,学生给出杂化的名称,通过雨课堂与同学互动,开启雨课堂弹幕,可以看到学生的答案。(2)杂化命名的讲解(25min),特定名称的杂环已经课前用雨课堂推送给学生自学,课堂上重要讲解题目。无特定名称杂环的命名和系统命名法有点区别,需要课堂上重点讲解,雨课堂推送两个练习,检测同学掌握的情况。(3)六元杂环和五元杂环的结构和性质(40min),结构的讲解雨课堂已经推送,分别提问学生六元杂环和五元杂环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同学通过雨课堂弹幕做答。教师讲解六元杂环五元杂环的性质。教学过程中通过雨课堂与学生互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见图2。(4)课堂练习(18min)。课堂练习主要是通过雨课堂推送练习题,可以立刻反应学生的作答情况,见图3。(5)小结(5min)。再次强调六元杂环是“缺π”杂环,相当于苯环上接了一个硝基,五元杂环是“多π”杂环,更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注意条件选用温和的非质子性试剂。

3.3课后小测。完成课本后面的练习题,选几道题用雨课堂提交,教师及时批改,掌握学生完成的情况,不用像以前一样交作业老师批改,一般作业本一周以后才返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见图4。

3.4板书设计。黑板板书分成两部分,左边是上课的内容的标题,右边是重点的讲解,特别是没有特定名称的杂环命名,必须在黑板上板书,按照命名的顺序,一步一步的边讲边画,否则大部分学生是掌握不好这部分内容的。

4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计划范文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系统关系到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种电力设备和技术手段被研究出来,为电力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文章重点分析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在电厂中的科学运用,重点分析了EAM、OA、网站、ERP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电厂建设;科学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目前在电站建设过程中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生产、运行、管理数据,支持数据采集、存储以及展现等功能。信息化电厂以基建期MIS和运营期监控系统SIS为支撑,以EAM企业资产管理为信息技术核心,以EPR企业资源技术为主要方法,从而建设一个高效化、智能化、自动化电厂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1电厂企业整体工作流程

电厂企业在电能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有5个工作流程:第一,设备运行层。该层次主要掌管发电业务,管理、维护发电装置和设备,检测发电设备或装置的与运行状态和参数,确保发电处于安全有效的执行过程中[1]。第二,过程控制层。这一层次主要采集发电设备和装置运行的状态和参数,记录并保存实时数据,为后期调整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数据。第三,信息事务层。为了确保电站企业能够实时有效地控制发电业务正常运行,确保发电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此时要根据各个发电环节中积累的业务中的基础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处理,整理并评估非实时数据。第四,信息管理层。该层次是对所有跨平台的原始数据整合、处理、加工的环节,最后将原始数据整理成数据库,方便后期深入挖掘和使用,也是为了以后作多维数据分析奠定基础。第五,决策层。该层是电站企业建设的经营战略层次,主要包含设定企业目标、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方法、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安排及财务管理规划等。电力企业多层次的工作流程必须要凭借信息技术来实现,它能够帮助电力企业维护电力生产业务,管理客户关系,规划企业资源和供应链,整合企业的发电设备等,将企业的软硬件设施科学、有效地配置起来,发挥资源的最大潜力,进而减少电力企业的成本投入,增加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2]。

2数字化电厂设计

数字化电厂信息系统主要由分布式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厂级监控系统SIS(SupervisoryInformationSystem)及管理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3个部分组成。3个系统在公用的系统平台实现无缝连接和集成,进而实现全厂数据资料的在线共享[3]。DCS系统属于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控制阶段,主要对电力设备运行进行数据采集、转换以及储存的功能,实时控制电力生产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由于传统的数据采集和数据保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操作人员可以通过DCS系统完成对电力发电装置的控制,以保持运行的安全可靠为前提目标。SIS系统属于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环节。近年来我国的各大电站都普遍使用了现金的分散控制系统DCS和自动控制PLC系统,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大提升。但是由于电站内各个控制系统处于独立分散的状态,很多数据和信息无法实现实时共享,而在SIS系统控制下能够实现这一功能。SIS能够从DCS和PLC系统中收集实施过程信息和历史数据,并自动生成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为操作人员作出分析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SIS系统层的目标是确保电力运行的质量安全,经济性是首要目标[4]。MIS系统的核心任务是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整理信息事务层中的非实时数据,并对电站运行的整个状态和参数数据进行综合加工与评估,为电站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该过程强调信息流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能够为操作员决策提供有效数据。

3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电站建设过程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SIS和MIS2个部分组成,其中SIS的总体网络架构主要由实时数据服务器、过程管理站、客户机组、应用软件等组合而成。MIS主要由网络系统、主体设备、应用系统3个部分组成。网络系统一般由局域网、网通设备、广域VPN及Internet等组成,该系统是先电厂企业内部信息互联的核心,能为电厂提供远程VPN连接和Internet技术接入。在应用系统与主服务器中必须建立一条综合、统一的一体化信息平台,用于连接异地存储和建构的数据库,扩大数据库管理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全厂的数据资源,为发电厂的构建奠定全面科学的决策系统。

4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施

一是建设电厂企业的门户网站和Web主页。门户网站和Web主页是企业对外展示的整体形象,是作为应用系统的首页而存在的,能够起到品牌宣传的作用,同时也是各个子模块汇集的总界面,有综合信息查询的功能,在公司管理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近期结合NOSA及精益管理,独立开发了NOSA督办模块,利用信息化技术大大减少了需要人工录入和统计工作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OA)。OA办公应用系统实现了电厂办公无纸化操作,凭借有效的.net+关系型数据库(RDB)技术、SUN的JAVA+RDB技术以及IBMLotusDomino技术,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方便了电厂日常管理,实现了电子邮件收发、信息在线共享等操作,近期基于控股公司OA的平台,在各个分公司及项目公司之间建立各自的工作流,保留了各个项目的个性化流程,又实现了一个平台多方应用的管理思路,实现控股层面的信息共享。三是建立电厂日常经营需要的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FMI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等。以EAM为例,EAM为企业信息系统核心,该系统建立在企业管理信息的价值链上,以灵活、可靠的流程管理为方法,规范设备检修和消缺处理,强化设备的检测与跟踪,进而增加企业对发电厂资产设备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资产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对于资产密集型的发电厂,构建高效而完善的EAM系统是重中之重。根据控股信息系统大平台的管理思路,项目公司建设了基于控股统一EAM系统平台,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建设了自有的EAM系统,实现了公司内部的生产流程管理和控股公司的数据统一。

5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迅猛发展,但电力建设任务依然严峻,故加强电力生产技术创新发展,加快国家智能信息化电厂建设意义深远。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基建期MIS和运营期监控系统SIS为支撑,以EAM企业资产管理为信息技术核心,以EPR企业资源管理为主要方法,对电力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在建设大数据库的前提下,构建优质、高效、环保、节能、自动化、智能化的电厂信息化系统。

作者:赵晓娜 单位:华润电力登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芳.分析信息化对火力发电厂档案管理的影响[J].办公室业务,2014(1):151-152.

[2]侯英东,王祥玉,肖红,等.秦山第二核电厂运行值班管理系统信息化实践[J].中国核电,2011(2):146-149.

科学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认证;专业评估;教学改革

1背景及教学现状

1.1背景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种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在教育部推出的新工科建设中,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安徽省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中,都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及信息处理、系统工程、检测传感器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1]。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知识,完成对系统的分析、设计、优化等一系列过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2-3]。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熟悉行业规范等非技术要素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2教学现状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讲授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授课过程主要是以“填鸭式”的知识点讲授为主,授课方式单一。而且,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已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讲授,如果还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就有一种“热剩饭”的感觉,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不够[4]。二是课程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考核为辅,考核成绩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课程评价与课程大纲的修订、教学的实施没有形成闭环系统。从培养机电人才的角度来看,对标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的标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都与实际相脱节,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解决机电类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等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安徽省专业评估的引导下,基于OBE的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应用为背景,深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机电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教学改革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2.1.1项目驱动

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涵盖面很广,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就达不到课程大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机电工程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大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熟悉行业规范等非技术要素的能力、解决复杂机电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笔者基于“一制七化”的原则,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所谓的“一制”就是课程教学教师负责制,“七化”就是教学时间前置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设计过程规范化、设计结果实物化、设计成果多样化、考核方式全面化。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分为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具体实施思路和实施过程见图1所示。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场所,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际工程应用性,强调边教学、边操作、边实践。授课过程中以贯穿工程实例为线索,目标明确,把教、学、做紧密结合,为教学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基础保障。

2.1.2教学方式的改革

该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该课程讲授之前就提出了该课程项目设计的要求,以项目驱动为抓手,采用以理论讲授为辅,以PPT汇报、讨论、答疑及辅导为主等多种方式相互交叉、相互配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行业规范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非技术要素能力;引导学生设计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根据课程进度,要求学生分阶段提交调研报告、设计方案、实物及项目报告。这些阶段性成果为结果实物化及成果多样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学生的全面考核提供了评价依据。以项目驱动为抓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交叉的“工学交替”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枯燥的课堂教学活起来;提供了学生参与项目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强起来。这为学生的全过程考核奠定扎实的基础。

2.2考核与评价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考核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也是教师检测教材是否选择得当、施教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参考依据[5]。通过本课程,学生取得的主要成果有调研报告、设计方案、实物及项目报告。这些多样化的成果,为考核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PPT汇报、讨论等教学环节,为考核的全面化提供了扎实的支撑。因此,本课程的考核及评价摒弃了原有的以理论考试为主、实验为辅的方式,根据项目的调研报告、设计方案、实物、项目报告及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样化的考核,力求考核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该课程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学生具有的机电类非技术要素、解决复杂机电类工程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及自学能力。比如:根据调研报告考查学生科技文献写作的能力,根据方案论证报告及项目设计考查学生非技术要素、解决复杂机电类工程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安徽省专业评估所提倡的OBE理念,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考核评价要形成闭环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闭环质量监控体系如图2所示。该闭环系统的反馈分为过程反馈和结论反馈。第一,过程反馈。这一反馈环节主要是根据调研报告、方案论证报告等阶段性成果来修正学生的设计方案,根据项目设计进展来修正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比如:根据学生设计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增加相关知识的讲解、讨论。第二,结论反馈。这一反馈环节主要是根据最终的考核结果来修订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及所实施的项目。通过这种闭环的评价体系,可以不断地修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合格的机电创新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

3结语

科学学习计划范文7

一、角色定位体现个性化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为社会适应,我们期望通过体育课上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形成团队配合、勇于拼搏、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等意志品质,并使其能够延伸至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所有运动项目最终高水平运动成绩的获得都需要在团队合作中完成。团体项目在比赛中有队员不同位置的分工和配合,单人项目有专业教练员团队、科研团队、后勤团队为其提供全方位保障。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职责、技能和特点。如果学生学习的仅仅是技术动作,体育课终身体育的目标必定难以实现。但如果与此同时也习得角色背后附加能力的话,学生所获得的运动体验将升华为另一个层次。我校高中女篮模块课程(由崔可心和童伟两位老师牵头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利用了角色定位的教学组织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自愿选择进入篮球模块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成6~7人的小组,同组成员需在第一次课上完成三项任务:第一,研读《篮球运动季学习手册》,其中包涵本课程的所学内容、学习目标、具体要求以及评价和考核方法等;第二,研读手册中关于“个人角色职责和评价等级标准”的相关内容,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喜好商讨确定每个人的具体角色(包括技术教练员、体能教练员、后勤人员、裁判员、场上不同位置队员等);第三,建立微信群,熟悉其使用方法。随后便是学生课下讨论练习方案、课上分角色合作训练,教师课下微信指导方案设计和答疑解惑、课上巡回指导技术。每节课根据各个角色的职责,由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完成“角色职责履行记录表”,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评价。学生通过“角色定位”的学习过程,既提高了技术,又产生了为集体贡献的意愿,增强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效率。基础班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段的学习可以熟练掌握基本的投篮、传球、运球和突破技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战术配合。提高班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场完整篮球教学比赛的组织和进行,并定期外出与兄弟学校进行友谊赛。通过高中篮球模块“角色定位”的个性化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近两年我校篮球联赛从组织到宣传,再到裁判等一系列工作均由学生团队负责完成,且运动水平也逐年提高。

二、层级性体现个性化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训练因素,学生在运动能力和理解力方面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掘会有极大的益处。故自2013年起,由我校李海庆、樊庆老师牵头的短式网球特色课程正式出现在我校的初中课堂中。课程面向零基础的学生开设基础网球班,通过快易网球十步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网球运动趣味性的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学习网球基本技术,快速学会打网球;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和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班学习后达到相应能力的学生可进入提高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多样化的动感网球和网球比赛课程使学生的网球技术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其中拔尖的学生又可以进入学校网球队进行专业的网球训练。教学难度层层递进,运动水平层层递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亦层层递进。学习的层级性还体现在每一节课中,根据学生的能力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每一名同学都要“跳一跳,才能够到”;同样的练习内容,安排学生使用不同的网球和场地,因球速和球场大小的不同使得练习难度出现层级性,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每一种练习内容均附有相应的微课堂视频内容,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性的观看。通过这种层级性的个性化网球教学,我校的网球普及度逐年提升,并训练出一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多次在市级甚至部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功能性体现个性化

初三体育中考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都是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同于其他年级体育课,初三的重心落在备战中考上,而学生因其运动能力不同,考试目标会有所不同,学习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传统的的大班教学使得部分学生课上练习发现的问题不能立即得到解答,按照集体进度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进一步提升,等等。信息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由本文作者负责的为初三毕业生量身定制的微信公众平台应运而生。目前,一线城市中学生智能手机的持有率几乎可以达到100%,微信的使用率也可达到80%以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比起目前使用的其他校内通信平台要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关注。我校初三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包括体育中考项目介绍、技术要领、练习方法和成绩标准四个方面。除此之外,平台会定期将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展示,并用投票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方式、追踪练习强度等。学生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平台的回复功能随时向教师咨询,教师会根据学生情况给出运动处方。微信公众平台多样化的功能既可以使学生获得需要的个性化指导,又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束语

科学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光学设计;优化;项目;训练;专业技能

在目前光电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光与电的结合改变了人类社会信息获取、信息转换、信息贮存、传输与交流的方式,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作为信息采集和获取的最前端系统——光学系统,它的设计虽基于传统经典光学理论,但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内容随着时代变迁都在发生着巨大改变。课程建设在高校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光学系统设计》是许多工科高等院校光电信息、光学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主修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特别强的专业课程。南阳理工学院地处久负盛名、拥有数百家光电企业的南阳光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为地方企业输送光学领域优秀的工程设计人才是南阳理工学院办学宗旨和社会使命,也是检验高校教书育人“四个回归”质量成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光学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建设决定了毕业生光学设计能力和水平,这也是他们将来从事光学技术研究和走向光学工程师岗位的敲门砖。

一、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和实施

《光学系统设计》课程自2012级开始相继在我院两个专业共三个班级开设。其前置课程主要包括几何光学、物理光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后续主要延伸至各种实际动手能力训练的课堂实验、课程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实施、外部光学工程项目承接等,也为光电检测系统、光通信系统等相关课程技术服务。《光学系统设计》自开课以来,一直围绕以上各层级专业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和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工程设计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课堂教学优化。《光学系统设计》是建立在光学成像基本原理、典型光学系统结构、像差理论、光学衍射受限等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专业平台技能课。课堂教学内容选取主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我院安排的有限的24个理论学时里,精研教学内容,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以最合理的章节顺序讲授,按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不断进行内容优化。首先使学生了解光学系统的设计流程、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方法以及光学系统的总体设计布局,在面对产品客户的使用规格和功能需求时知道如何应对。其次,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光学产品都是从为数不多的经典光学系统中演变而出,比如投影机镜头可从显微物镜系统演变,大地测量仪、激光扩束可从望远系统演变,因此典型光学系统的初始结构设计、典型光学系统如望远、显微物镜设计、目镜设计、照相物镜设计都是讲授重点。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ZEMAX的操作使用也贯穿于整个课堂,这是新时代的高速计算分析工具,以帮助所有系统的设计实现。光学制图是光学设计数据结果的工程表达,也是产品制造的依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设计课的特点是课堂上随时会进行设计演示和案例导入,多媒体课件中融入了大量的图形、符号和颜色管理以及Zemax文件的链接。课堂上学生随着老师的讲授内容和讲授节奏在电脑旁边听边学边做。老师传授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形成对光学知识体系整体的思考和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反馈。2.实验教学内容构思。《光学系统设计》的课程特点是实践性强,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占比非常大。如何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光学系统设计的技巧和能力,这就需要统筹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光学设计实际上就是使用计算机工具软件,在一定的系统起点上,不断调整光学元件的结构参数使系统达成用户提出的功能要求和成像要求。前面讲过当今世界千千万万类型的光学系统都是从一些典型系统中派生出来的。从典型光学系统的设计出发,遇到实际的工程系统也会知道如何分析和设计。在此思路指导下制订出了有主有次、有难有易的课程实验项目,实验一为ZEMAX软件操作及光学设计输入和像质优化过程演练;实验二为离轴折转的牛顿天文望远物镜的设计和仿真;实验三按反向光路设计一目镜系统,训练如何设置变量和对系统参数进行约束控制等;实验四设计一照相物镜,难度增加,需设计技巧;实验五绘制一光学零件工程图纸并标注合理公差和技术要求。以上这些实验内容使16个学时的课堂训练真正地实现高负荷运转,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了典型光学系统的设计流程和基本方法。实验教学完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初级层次。通过学生设计性实验完成情况和效果测评,证明这样的实验项目构思是成功的。3.课程设计实训内容探索。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要培养出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光电产业格局的光学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工程综合实训环节必不要少。课程设计工程实训一般持续两周及8周不等,实训任务也不同于课堂实验环节。首先光学系统设计任务具有工程背景;其次是设计难度增加,要考虑工程因素;再次学生必须自己从图书馆、国家专利库或其它资料库中查阅寻找初始结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优化和创新。首先让学生真实地体会一下光学系统的制造流程,每人组装一台望远镜,加深对光学产品的认知,了解光学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设计和组装差错会对产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课程设计实训的第一步。第二步,光学工程设计任务下达,学生分组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工程训练题目多来自于教师以往设计案例,或市场上或某些光电企业普通产品规格要求,具有多类型性,有效地扩展和提升了前置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小米智能摄像机光学镜头的设计训练来说,此为南阳某光学企业现行量产供应产品,焦距4mm,传感器1/3,F数2.4;光学长度小于22mm,镜片小于5片,成像要求1M。此任务要求学生首先分析寻找合适的初始光学结构方案,然后按照像差理论进行结构参数优化和像差平衡校正,最终达到工程化要求。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初始结构的选取会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接下来是90度大视场角带出的大像差的校正难点,需要学生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累积。4.工程项目设计强化训练。光学设计无顶峰。在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训后,学生虽然对设计理念、设计流程、设计技巧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光学系统很多时候是功能迥异的复杂工程,并不是单一的物镜或目镜光路或单一的消像差。实际的工程设计还要考虑客户的使用环境、使用条件,考虑制造工艺和成本,考虑国家行业标准或其它优势竞争因素等。学生要想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光电行业光学工程师岗位,还需要不断加强设计训练,甚至去光电企业实习。训练项目主要有四类。(1)开放实验室项目,利用开放实验室条件和学生长时间在实验室研究学习规律,为他们在学校申请光学系统设计类项目,如“工业内窥镜系统光学设计”题目,并获得一定经费资助。(2)大学生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2017年协助四位学生申请到国家大创项目“车载宽视角高清系列摄像镜头设计与开发”,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丰富了课程内容。(3)外接工程项目,如“广告用投影机”项目,指导14级学生帮客户完成照明和投影光学系统工程设计,得到用户认可。(4)毕业设计课题,最近三年共有30人左右申请了光学系统设计毕业研究课题,有的项目成果还整理发表了期刊科技论文,增强了学生自信。光学设计强化训练项目在内容上也体现了三个特征:(1)复合性特征,如工业内窥镜系统包括摄像物镜设计、转像透镜设计和目镜设计,相互之间衔接,初期的方案制作就很考验学生的专业水平。(2)多类别特征,研发项目从摄影光学系统到投影系统,从激光扫描系统到红外微光系统,从定焦到变焦系统等。大大扩展了学生毕业后从业就业的范围。(3)系列性特征,如车载宽视角系列镜头研发,焦距规格系列包含2.8、3.6等,清晰度包含720P、1080等,使学生的设计训练思路明晰。

二、结束语

《光学系统设计》教学内容经过一系列的精挑细选、优化探索,逐步实现了理论指导、软件辅助、课堂训练、工程项目设计实战为主干的科学培育路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是真真正正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近几年毕业生中从事光学设计工作相关人员激增,考取光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数暴涨,企业用人反馈良好,极大地增强了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就业信心。今后,我们仍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继续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更加优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光学领域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钧,高明.《光学设计》(第2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7.

[2]许晓赋,等.《光学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

[3]王秀梅,等.加强课内外统合建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