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管理范例

科技与管理

科技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研管理;创新;科研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概述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刚,张慧,李夏等.论科研院所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

[2]马元三.科技统计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

科技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校建设科技统计;科研管理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强化科研创新,实现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明确在进行高校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创新科技统计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特此展开本次研究。

一、科技统计

(一)基本内容

在高校建设过程中,科技统计工作是指分析科研活动结构和规模,对高校科研水平进行有效衡量。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中,具体需要从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方面展开相关作业。首先统计科技投入,具体包括资金使用状况,资金来源,科研经费投入,各项配置状况,以及人员结构等方面内容[1]。然后统计科研过程,具体包括学术交流状况,科研机构状况以及项目承担状况等。最后需要统计科研产出,具体包括专著,科研成果转化,专利,科技论文等方面内容。通过有效统计科研产出能够对科研项目进行更为有效的评价和考核。

(二)主要任务

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过程中,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应用科学手段系统调研科研内容,确保能够获取不同部门在进行科研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数据信息,通过有效整理和进一步分析数据信息,能够确保相关人员在对科研活动进行调控,预测,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中具有更为全面的理论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内创新科研管理工作,实现高校科研力量的不断提升。

二、高校科技统计工作强化策略

(一)提升宣传力度

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过程中,对科技统计工作进行更大力度的宣传活动,确保科技统计人员具有更高统计意识是实现科研管理创新必要前提。只有确保提升思想意识,才能最大程度落实科技统计工作。首先,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实现自身科技统计意识的不断提升,对科技统计宣传作业加强重视,合理应用多种宣传途径使相关人员能够最大程度认识到统计工作进行必要性[2]。其次,由于科技统计工作通常具有较强综合性,同时涉及部门较多,因此各级领导人员需要和相关部门人员通力合作,全保能够更为有效的完成相关工作。

(二)调整统计时间

为了避免由于时间冲突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作业时出现失误,需要进行统计时间的有效调整,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有效分析科研高峰期,在高峰期内对数据收集和整理进行有效加强,然后在高峰期过去之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累计统计,使年初和年底工作量得到有效控制。

(三)制定统计指标

在制定统计指标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通过进行更为合理,科学和充分的实践论证修改部分指标,确保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现展需求。例如进行信息化统技术的合理引进,同时实现工作人员数据库的系统性构建,确保在统计人员资源能够实现流量统计实时形成,对院校内科技活动变化状况进行更为直观的反应。

(四)完善工作框架

各高校在开展科技统计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进行统计工作框架的合理构建,基于工作框架进行工作时间表和工作流程的合理制定。在进行学校内部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对科技统计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的层级关系进一步明确,确定不同层次参与科技统计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确保能够对科技统计信息进行更为全面的收集,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全方位统计相关资料,能够确保再进行科技统计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遗漏现象,进而使科技统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统计工作[3]。

(五)改进统计办法

在实现高校科技统计水平提升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统计办法的现代化。在我国目前高校建设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已经实现了信息管理系统的合理构建,该系统能够对日常科技工作进行简单的管理,但是无法有效衔接科技统计系统。但是受到资金限制仅有很小部分高校在该方面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在应用科技统计技术过程中需要确保各类统计标准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同时需要和外事处,财务处,人事处等部门进行对接工作,在一定程度内加大资金压力。在改进统计拜访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入先进技术,例如在进行科研管理作业时,可以利用自动化管理系统代替人力资源,同时需要确保统计相关数据,审核部门,统计部门和科研部门能够登录该系统。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项目过程中需要在系统内实时记录相关数据,确保系统能够自动化处理相关数据,从而获取最终结果。同时,在系统内需要加入经费需求,项目成果,项目类型,人员数量等各项数据,确保能够更为全面的进行科研管理和科技统计。

(六)强化信息建设

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中,现代化建设是其必然发展趋势,在传统工作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孤岛问题,导致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部门无法实现高效应用相关软件,导致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在统计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合理应用科研软件能够使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当科研人员需要进行课题申请时,可以利用软件查找申请模板,然后进行填写,在完成填写之后提交,有相关部门审核进行审核,在确保审核通过之后,可以利用软件告知申请人,同时引导申请人准备下一步工作,开始展开课题研究。这种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各部门信息实现更为高效的流通,在一定程度内提升科研统计和科研管理效率[4]。因此科研机构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首先,需要对科研统计加大资金投入,提供配套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实现信息化平台的合理构建,其次,还需要进行先进技术的合理引入,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科技统计工作更为高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提升宣传力度,调整统计时间,制定统计指标,完善工作框架,改进统计办法,强化信息建设能够确保进一步实现科技统计,在一定程度内创新科研管理工作,为高校科研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有效提升国家科技水平,使其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

【参考文献】

[1]周珍凤.高校科研管理审计对科研管理的促进作用[J].财经界,2016(4):233.

[2]钟太贤,罗凯,谢正凯等.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动力活力的思考与建议[J].石油科技论坛,2016(6):1-4.

[3]冯晓坡.探究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的信息化[J].纳税,2017(21):58.

科技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科技档案管理;对策

得益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科技档案管理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通过网络管理与档案数字化实现,传统的档案信息记录、保存、传播手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前科技管理档案的重要任务已转变为,科技管理人员要积极反思自身不足,重视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对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理念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项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进步。

一、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的优势

(一)电子科技档案得到发展

传统的科技档案分为两种形式,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以科研材料、申报资料等为代表的纸质档案为主,电子档案为辅,电子档案的利用效率和质量不高。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档案管理电子平台。电子平台扩大了科技档案的存储能力,能够存储更多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丰富了档案信息源,如:文档、音频、视频等,为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存储提供了便利,节约了科技档案管理的存储成本。同时,丰富的信息源也为科技档案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的工作组织形式得到创新发展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创新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主要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如装订、分类、编码、装箱、排架等。而将新媒体技术如: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等应用于科技档案管理之中,创新了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组织形式。大量简单的重复操作如:编码,收集等被网络与机器所取代。这促进档案管理人才向创新型和技术型发展,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节约了档案管理的人力资源成本,从内部环境上促进科技档案管理行业的自我革新。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档案服务的空间和时间障碍,提高了档案服务的质量,实现了科技档案的实时性和时效性,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查询需求,提高了档案管理服务的客户满意度。

(三)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效率提高

在新媒体环境下,依托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促进了科技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目前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已基本实现科技档案管理智能化、信息化。一方面,除签字授权环节外,许多环节,如科研项目的审批等都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解决。另一方面,科研档案的归档、查询等常规管理工作也能通过信息化平台完成。这使得档案管理的流程被简化,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科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办公与现代办公的无纸化,自动化,信息化要求相符合,节约了科技档案管理运营方面的成本,拓宽了档案传输的途径,实现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现状

(一)思想陈旧

目前我国科技档案管理行业创新意识有待提高,与新媒体环境下先进技术的融合度不够,电子科技档案应用不够广泛。这导致现代科技档案管理改革发展的动力不足,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与新媒体时代脱节。许多从业人员单纯的认为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仅为档案的管理和接收工作,没有认识到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的新变化。这影响了现代科技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管理团队水平有待加强

在新媒体环境下,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的发展,管理人员除具有过硬的岗位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力。目前许多科技档案管理单位缺乏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不足,不能跟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三)科研档案安全面临挑战

作为科研机构的重要信息资源,科技档案价值千金,地位十分重要,如遇丢失、损坏盗取等,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阶段我国科技档案管理环节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事前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缺乏完备的防范体系,不能有效地防范病毒、木马等安全威胁,缺乏对电子设备的定期体检;事后缺少应急补救预案,缺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档案备份、硬件隔离等,无法挽回因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

三、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转变思想,创新工作手法,提高对新媒体环境下各项先进技术的认识,为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首先要认识到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单一的保存工作,而是依托网络等先进新媒体技术开展全方位的档案服务工作,资源利用的效率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同样重要。其次要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档案管理的促进作用,自我反思推陈出新,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现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

(二)加强团队建设

1.要健全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体系

在制度方面,团队要深入了解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一般要求,博采众长,根据实践和理论基础制定规章制度,保障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质量化,使科技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工作流程方面,要监督科技档案的接收、传递等各个流程,保证各个流程的规范性、目的性。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了档案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从制度上保障了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和质量。2.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强团队建设,培养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管理团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水平,信息化技术水平,增强员工对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创新变革工作认识,通过员工的力量推动科技档案创新工作发展。员工自身也要做到终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阅读先进的管理学书籍,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和素质。3.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为追赶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管理团队要加强办公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如进出库手持移动终端,大型办公软件的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配备如:打印机,扫描仪等,在硬件设施上为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提供保障。

(三)提高档案安全防护能力

1.在实体科技档案管理方面,要利用驱虫保护法、建筑保护法等进行科技档案的安全管理例如在重点档案保管库防护系统引入人脸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增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性。2.在电子科技档案管理方面,要建立以系统安全技术、数据安全维护、网络安全防范为主的防护体系管理人员要做到定期维护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加密重要数据。同时管理人员要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和备份技术,保障科技档案网络办公环境的安全性。

(四)创新科技档案服务模式

1.在新媒体背景下管理人员可通过创新科技档案服务模式,提高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为提高科技档案的检索、利用效率,管理团队可设置网站,网页方便群众进行科技档案的下载、查询;在服务方面,为提高科技档案的服务质量,促进用户满意度的提高,可通过网络查询软件、自助查询机等扩展档案管理的服务种类和形式,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利用和管理效率和质量。2.团队也要积极拓展线下线上科技档案利用和宣传的途径线下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服务的推广宣传力度,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感受到行业的改变。在线上,推动以手机等移动传媒为载体的查询软件、小程序的开发运用,让群众实实在在体验到行业服务的变革,为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群众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现代科技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技档案管理团队要认识到自身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管理上的缺陷,安全防范上的漏洞。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转变理念、与时俱进,提高思想上的认识,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最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彩霞.浅析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才智,2018(33):217.

[2]王玫.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分析[J].通讯世界,2018(10):319-320.

[3]张肖会,宋峥嵘,王佳莹,吴丽.新时代下关于科技档案工作的思考[J].天津科技,2018,45(8):24-26+29.

[4]卢忆穗.浅谈新时代科技档案的管理利用[J].档案时空,2018(6):38-39.

[5]周丽娟.科技档案管理学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8.

科技与管理范文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但科技进步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必然伴随着相应的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场定置管理的直接效益是促进企业管理素质的提高,而间接效益是使科技进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技术装备效能的发挥,需要管理工作跟上去,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   1定置管理是先进技术应用的需要   工业技术进步是沿着原始技术、初级技术、中间技术、先进技术、尖端技术逐层次提高的。对管理的要求也是随着技术进步程度相应提出的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因为技术进步,生产作业现场亦随之改变,对现场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场定置管理随着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的先进化,越来越显示出其是企业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抓好现场定置管理,提高定置管理水平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我部在改进技术装备方面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改变,在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场定置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管理方式,其实际水平的提高,对我部技术进步、生产工艺的改进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目前,我部在铁路运输技术装备上,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技术,对生产现场的要求相应提高,需要有一个清洁、整齐的环境.而定置管理产生的直接效果是生产现场物流有序、清洁卫生.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良好的现场环境,而推行定置管理是获得良好的现场环境的有效方法.随着我部技术装备的进步,加强定置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技术进步的迫切要求。因此,搞好我部定置管理工作,改善现场环境和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定置管理需要提高职工素质   口‘,吸.、少自1994年下半年我部全面推行定置管理工作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实际上按定置管理工作标准要求来衡量,仅仅是起步.例如,开展45活动,初步搞了区域定置,职工思想中仅仅对定置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实际上在提高定置率上还存在较大差距。生产现场A、B、C三类物品仅初步分类存放,一些生产现场C类物品还没有彻底清除,A类、B类物品还没有做到一一定置。此外,定置管理工作中在提高职工素质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今年定置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是提高定置率,提高职工素养。推行定置管理要坚持抓、反复抓,使职工养成良好的习惯。许多工作如45活动,要经常清理、整顿、清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在提高素养上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45活动取得的效果便能长期保持,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如何在提高素养上取得实效,笔者认为要坚持三条: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使定置管理工作人人重视,才能做好生产现场的文明卫生.其次要坚持按定置管理要求去做,每日坚持工完料净,现场清洁工作日日去做。第三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职工文明生产的素质,抵制不文明作业习惯.要坚持这三条还需要辅之以严格检查考核为手段,通过长期的工作,使不良习惯得以根除,使文明生产成为自觉行动.   3抓好定置管理,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几盛杯里,护、企业形象既与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有密切关系,也与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息息相关.企业技术进步是硬件,企业管理水平是软件,企业形象是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技术进步要求管理水平提高,反之,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定置管理要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目前,我部定置管理工作还需要结合树立企业形象,结合现有技术装备先进化抓好、抓实,达到整体优化的要求。抓定置管理不能仅仅就抓管理而言,要与树立企业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如与创建文明窗口等活动一起抓.只有各专业管理部门、各级组织重视和坚持常抓不懈,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在定置管理中要抓重点、难点和结合点.重点放在班组定置管理上,班组定置管理工作加强了,车间定置管理工作必然会进一步提高。难点放在抓反复上,对不良习惯的回潮,认真去管,坚持不懈,逐步培养和提高职工素养.结合点放在两不管的交界上,对责任区交界点的定置管理,明确相关责任人,使该区能够像责任区一样有人管、有人抓.这三方面工作如果落在实处,我部定置管理工作水平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总之,定置管理既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各方面管理的务实性工作。定置管理水平上去了,真正达到物流有序、职工有素养、环境有改善的目标,一定会在促进我部技术进步上起到积极作用,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科技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科技推广;林业科研;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科技在林业的发展中重要性日显,近年来,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 年的 48% 提高到2021年的55%[1]。但是,我国林业科研管理和科技推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结合林业科研管理工作实际,对林业科研管理和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林业科学研究目标是“服务国家目标、满足行业需求、解决林农疑难”[2]。科研管理是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一项科研成果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结晶,而且是管理才能的体现。科研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潜在 的资源,需 要 开发和研究。包括了科研计划 管 理和科 技成果 管 理两大方面[3]。

1 林业科研计划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林业科研计划管理模式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和林业长周期性属性决定完全竞争项目申报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林业科研项目的管理。按照林业发达国家经验来看[4],资金来源多元,林业产业融资发达国家开展完全竞争项目申报较合适。有的亚洲林业发达国家林业科研项目管理分为政府固定拨付和自 由竞争 良种方式,既解决了固定拨款的研究效率低下,又兼顾了林业科研长周期的问题。考虑到我国实际,虽然林业资源分布丰富,但是林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社会资本进入林业产业,特别是传统的森林培育行业积极性普遍低下,这就造成林业科研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拨款,缺少自主创新从而争取社会、企业等林业投入资金的局面。另外,林业科研成果使用管理体制,收益分配管理,也限制了科研主体争取政府外林业科研资金的积极性。现阶段项目管理应该采取自由竞争和政府拨款俩各种方式并存方法,在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高的林业领域,科研项目管理应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效率优势。在经济效益慢、周期长、生态效益显著、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底的传统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领域应该考虑政府拨款方式。

1.2 林业科技计划参与主体

林业发展中存在大量的各级规划,这本身对林业的发展至少在设计上是为了促进林业发展的,林业科研中也是如此。但是各种规划的制定多是由领域内少数专家执笔制定的,虽然在正式生效前,会广泛征求意见,但是作为林业科研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林业生产实践者很少参与[5],这容易造成规划和林业生产实际脱节、林业科研与生产实际不一致、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各级规划制定和科研计划管理在保密工作允许的条件下,应该让从业者参与。

1.3 林业科研资金经费不足、渠道单一

林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是最特殊的行业之一,有非常强的效益外溢性,除了为人们生活,社会生产提供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存在普遍的巨大的生态效益。此外,林业在保障林区林农基本生活、在乡村振兴中有重要地 位。林业 最突出的特点 是周 期长,这就决定了林业的科研周期更长,因此科研经费的充足与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林业具备的多效益属性和长周期特点相比,林业科研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不稳定。不用说和工业、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就是和农业相比,林业每年在各级项目立项中的比例非常低。这就造成林业科研水平不高、延续性不强等问题。分析其中原因,除了林业自身特定以外,我国林业的产权归属、经营主体、社会对林业的认知等都或多多少的造成了林业科研经费来源单一、经费不足的局面。黑龙江省最好的森林资源一般为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占有权、收益权、处置权也是如此。林业从育苗造林到经营利用的所有环节都是国有或集体性质主体在操作,虽然这种模式在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现在看来其效率不高的缺点始终存在。随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化,森林资源的流通会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从而林业科研的社会投入渠道也许会打开。集体林之外的大量国有林的改革对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尤为重要,在确保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经营主体多样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现代林业体系。随着林区人口结构的改变,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益会更加明显,林业科研投入不足、来源单一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1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已经提高了不少,但是在林业科研实际中存在大量难以推广转化的技术成果,如果按照研究经费投入产出比计算,林业科研成果产出比更低。一些科技成果转化较好的成果,一般集中在非木质资源利用方面,在传统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生态等领域成果转化非常困难。这固然和林业生产周期长有关系,但是要看到林业科技成果在实用化上存在一定问题,脱离了林业实际和市场需求。

2.2 林业科技转化平台建设不足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极为重要。林业科技成果集中于各大科研院所,而科技成果的使用者往往是各类企业和林业基层生产者,双方信息交流不畅,难以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现在以各级政府牵头,建立林业科研单位与地方林业推广部门和使用者直接对接的各类机制,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渠道。但是应该注意到这类机制的效应发挥应该有各类机制的保障。

2.3 林业科研成果系列化集成化不足

林业科研成果往往针对某一生产环节展开,解决的往往是全套技术中的一环,而生产实践要求从原料到产品,或者从种苗到采伐(收)利用的一系列技术。这种需求的不一致往往影响了立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4 林业科研激励机制存在偏差

现有林业科研激励机制注重奖项、新品种(系)、论文、专利、标准等形式成果,在鼓励科研人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各类林业科技推广课题很难在再形成这些形式的成果,同时推广项目课题组人员名单需要技术支持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共同组成,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的科研单位人员不可能是主持人,而且参与人员排名靠后。这就造成推广项目对科研人员晋级作用不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5 林业科技转化基层工作人员等专业素质不高

现代林业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林业相比农业对从业者的文化要求更高。但是现实中,无论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层单位还是林业从业者普遍缺少林业知识,对林业的认识停留在“栽树砍树”的原始阶段。基层林业推广单位地位不高、待遇不好,林业直接从业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普遍偏大[6]。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人们对林业成果好坏的判断、采用的意愿的高低、实施效果的好坏。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只有科学合理的采用,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才能有示范和技术辐射能力

3 意见和建议

3.1 改进林业科研管理

在各类科研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在保密工作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多争取林业基层单位和林业从业者的意见,做到编制专业性与实用性兼得,学术与生产兼顾的科学规划。在项目管理上注重分类管理,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容易形成各类成果的项目应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优势,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显著或不直接的项目应该增强计划性,发挥计划性长期稳定的优势。此外,林业科研工作不应只是关注当前热点,用综合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林业领域(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等)和新兴林业领域(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的关系,注重不同层次不同时间跨度的两者的主次关系。

3.2 改进人才激励和管理机制

注重各类成果的同时,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合力纳入评判标准。相信科研人员、依靠科研人员,增强宏观管理和计划执行,减化管理环节,抓结果和效果,减少过程干预,做好服务工作。让一线科研人员有独立思考空间、自由工作时间,有工作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创造性。要让科研人员自身价值实现和个人发展与科研实践和科研管理协调一致,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勠力同心,把林业科研工作做好。

3.3 持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林业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关键,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从根本上理清产权关系,是促进各类要素进入林业的必由之路和长久之 计。林业 产区制度 改 革是综 合性、体系化改革,需要一系列政策制度保障。关键是找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既能放活林业产业,又能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农的基本生活。难点与重点是做好国有林区产权制度改革。改革产权,搞活林业产业,最终才能拓宽林业科研资金来源渠道和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空间。

3.4 提高林业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科技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科技馆;管理创新;管理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科技馆逐渐成为受到学校与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学习基地。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教育产物,其承载着向大众传递科技科普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职责。虽然我国科技馆事业起步较晚,但互联网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其源源不断的发展力量。

一、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

(一)人力、物力资源管理创新

我国科技馆的人力资源组织架构主要依照《科学技术建设标准》的要求与说明,结合各科技馆的地理环境、馆类属性、基本作用与建设规模等方面的因素配置适合的工作人员编制数量,其涵盖的人员种类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管理人员与工勤技能人员等。人才缺乏、技术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影响着科技馆运营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展品与展品体验是科技馆运营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展品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着科技馆在社会上的吸引力与发展走向。当前,我国许多省级以下的科技馆存在展品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展品配套教学不完善以及更新换代慢等问题,不完全符合科技馆的建设发展要求,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学习与参观需求,体验性与趣味性较低。因此,科技馆的物力资源管理有待创新。

(二)科技馆管理模式创新

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科技馆的管理发展需求,创新展馆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助于为科技馆的运营与管理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适宜的管理目标、为管理运营工作提供高效的组织架构。由于我国科技馆的事业发展正处于成长期,管理模式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管理模式的实效性差、实践性不高等问题对科技馆的运营工作均产生影响。管理模式若不能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科技馆的发展空间将受到不可忽视的阻碍,进而导致资源投入与收益产出失去平衡。因此,科技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技馆管理制度创新

由于科技馆的建设规模、馆品类别、社会作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同科技馆的管理制度也有些许不同。管理制度是科技馆运营与发展的基石,优质的管理机制有助于为科技馆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为展馆的长远发展提供创新动力。管理人员应正确面对当前智能科学技术的高速成长形式,以原有的管理体系为基础,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机制[1]。

二、科技馆管理创新的措施分析

(一)重视管理创新工作,提高物力资源利用率

科技馆与地方政府应大力提高对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视,以积极的态度引进、运用专业人才,吸纳高素质、综合性强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同时,管理人员应结合科技馆的自身发展需要,全面整合人力资源,扩大人才发展队伍,在科技馆的展品研发、艺术设计方面广泛吸收艺术专业人才,带动人员积极性,强化展馆的市场营销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学习意识,对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或与其他类型的科技馆共同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在沟通学习中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学习高效的管理方法,提升科技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我国科技馆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资金来源的单一使得大部分展馆发展受到抑制。科技馆的建设和运营受众面广,更多的产生社会效益,需多方合作,解决工作日参观量少、展馆资源利用率不高、周末和节假日人手不足运维困难等问题。一方面通过和高校合作,发展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加入到科技馆志愿服务行列,使志愿者开展科普活动长期化、规范化;又如通过与中小学合作,设立“馆校结合基地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科技教师培训等工作,并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推动馆校合作的体制升级,开展科技馆与学校的全方位合作,完善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整合,拓宽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渠道、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全面提升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科技馆应着重于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吸收社会各界的科普资源,全面提高展馆展品的多元性,以此满足大众的学习、体验需求,提升科技馆自身具有的教育功能,强化社会公益服务性。针对周三到周五的空闲时间,科技馆可以与周边社区、学校合作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避免科技馆物力资源浪费。

(二)推行先进的管理模式,构建高效管理组织

在新的发展时期,管理人员应注重将科技馆的实际情况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充分结合,采取变通的探索方法,提升科技馆自身的文化竞争力。在展馆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方面,管理层应以馆长责任制为基础,完善民主集中制。对科技馆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责任划分,以制度标准为基础,对各部门的工作质量与完成指标开展量化考核,在不同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工作中,需以科技馆的展览教育活动为基本出发点,结合社会公益资源,从多层面扩充科技科普活动,为大众提供优质的科技文化体验服务。以南宁市科技馆为例,其参照课题管理模式对单位工作进行项目化管理,人员在清晰权限状态下高效协同开展工作,在设置的预期目标指导下,对项目进度和相应资金支出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及时指导项目进展的改善和调整,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做到尽可能全面预估,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预案,以保障项目按计划展开,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目标。

(三)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效率

科技馆的管理运营工作中容易存在因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人才流失的问题、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内部资金管理混乱,也易使得科技馆的正常运行出现困难。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就要对展馆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提高管理效率,着重促进科技馆的长远发展。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行政编制,建立严谨的财务管理机制,为科技馆管理运营资金链提供健康保障[2]。

三、结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科技竞争呈现日益激烈的态势,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战略高度。科技馆作为重要的传播科学与技术的公益性服务场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教学作用。科技馆应提高对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认识到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与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全面推动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兆喜.关于科技馆管理的创新与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7).

科技与管理范文7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西宁市

随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快速增加,西宁市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为西宁市总体科技实力的提升、西宁市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科技项目的安排分散重复、在有些项目管理上存在不科学不透明现象、项目资金使用不合理、效益提升缓慢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西宁市科技水平的再提高,必须切实解决并落到实处,西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从技术层面上使一部分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1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应目前西宁市科技创新需要、统筹协作、科学透明、规范合理、职责明确、监管到位的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使得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加符合西宁市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技术研究不断增强,财政资金效益率明显提高,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实施西宁市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国务院有关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规定,有必要建设一个以西宁市当地科技现状为基础、有利于西宁市科技工作开展,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

2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普及,人工参与度逐渐降低,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流程上加以改进和创新,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方方面面的关系,要确保系统各层级之间的管理职责,赋予每一层级不同的管理权限和操作权限,实现科学规范、精准服务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应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用户服务系统功能,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才能称之为体现服务型政府工作理念的管理系统,通过申报用户和管理者之间在该系统平台的交流,可以高效地完成“一站式”的查询、申报、浏览、互动和交流等信息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各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科研人员的需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实用性的增强,使得该其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系统功能的增加使得系统的灵活性逐渐增强,但同时系统稳定性就会下降,要在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上下功夫,找到一个三者平衡的着力点,这就需要系统设计理念与系统应用实践相结合,要建立健全统一认证、密码设计、数据监控、数据库恢复、组织保障等管理制度,以系统安全稳定为大前提,兼顾灵活多样性。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科学的管理理念、策略和措施应用到系统设计上,提高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综合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的力度,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真正发挥集成能力。西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以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对西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引领作用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从而起到需求引领、突出重点的作用。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的构建为西宁市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建立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以促进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西宁市各职能部门、各行业以及专家、地方科技服务机构等各领域作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联合推动科技进步;实行资源整合、重新分配、平等协作、有效利用、集成作业机制,用项目带动人才、科技市场、科研基地等的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权责明确,建立咨询、决策、监督等相互独立又互相制约的管理机制。

3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

根据西宁市科技发展现状,按照西宁市科技职能部门工作流程、工作部署、具体工作实践经验,根据工作功能特点将西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进行划分,系统由项目管理、合同管理、报告管理、单位用户中心、个人用户中心和通知公告六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项目管理模块是整个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实行用户注册、登录、申报、查询、删改、跟进等多种功能。每个企事业单位利用自己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即可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可对单位信息进行修改和完善,随后提交审核。项目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进行合同管理。在合同管理模块中,审核通过的项目要进行合同填写上报,经过逐级审核成功后,用户才可打印合同表格,经合同三方签字生效。报告管理模块是为了方便科技管理部门对已生效的科技合同实施管理,每个年度或一定时期都需要对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总结,并由科技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单位用户中心包括申报单位、审核单位、专家评审团队及管理员系统等,可用于填写、修改、上传、删除各类文件、资料、信息等,而个人用户中心则是申报用户成功注册后,完善和修改个人信息的地方,包括登录名、密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一系列信息。公告通知模块则为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各类信息公告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此模块及时了解、跟踪科技项目信息和政策以及科技项目的进展情况等。本系统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是目前主流的软件开发框架,该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这种B/S模式架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客户端在网页浏览器上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S模式)。B/S模式的工作流程是通过互联网浏览器端识别用户的操作,获取操作的有效信息后,信息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再对该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具体可分为两个信息处理过程,一个过程是对获得数据的计算,另一个过程就是与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服务器端将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后,再把数据通过互联网传回到浏览器端,浏览器端将数据进行窗口化显示,呈现给用户。形象地说,服务器这一端更像是人的大脑,把复杂的数据进行处理,而数据库则是一个后台运行的储存中心,负责储存所有的系统数据和用户数据,处理过后的数据从浏览器这个窗口传递给用户,B/S模式架构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互联网网络协议进行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互相交流的应用架构。

4结语

科技与管理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河南省;科技人才管理;对策

1.“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科技人才的管理困境

1.1加强科技人才制度建设,但管理理念不先进

人才管理,制度先行。只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河南在对科技人才管理过程中,虽然先后出台了《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推动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构建提供了契机,但没有认识到互联网在人才管理中的重大作用,仍然强调绝对人才所有权的传统用人观,缺乏人才开放新思维。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要想做到“互联网+”与人才管理联系起来,离不开一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各管理机构,都不愿意在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方面投入资金对现有条件进行升级换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技术和人才管理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积极加强科技人才制度建设的同时,仍然沿用单一人才获取渠道的传统思维方式,注重规划、激励、评估等一系列传统管理行为,忽视了人才的使用效率。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人才流动频率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层级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低成本、零距离、无障碍,部门和岗位职责界限也受到很大冲击。只有秉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新理念,才能实现从人才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转变。第三方面,缺乏人性化管理,刚性意识浓厚。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可以使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做到更及时、更全面,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诉求的表达也更快捷、更全面、更丰富,只有更人性化的管理,才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和收益。但是,实际情况是,河南在对科技人才管理过程中,注重硬性管理,强调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忽略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忽视了人才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可激励性,结果要么是人不能尽其才,要么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留不住人才。

1.2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但管理模式不科学

总体而言,河南省委、省政府比较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制定了《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彻底改变了以往“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陈旧观念,初步形成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的人才管理模式。但在人才管理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仍旧沿袭传统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的人才管理模式,使得互联网技术在科技人才管理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这种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各自为政,行政监督而非因势利导、物质奖励而非全面激励。管理部门往往忽略被管理者的主观意愿,只关心命令的下达与执行,缺乏主动意识和远景规划,更多的是短期观点和行为,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效率低下,压抑人才的成长空间和能力,挫伤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缺乏正确的用人导向,忽视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人才管理的开放性,存在论资排辈的形式主义用人观。自古就有“英雄不问出处”之说。但在实际的科技人才管理中,不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良性互动,采用“实绩论”“才能论”的人才管理模式,相反却存在形形色色的“身份论”“文凭论”“资历论”等论资排辈的形式主义用人观,不仅信息不透明,导致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盛行,还极大地挫伤了人才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使那些真正有才能的科技人才失去工作信心和工作动力。

1.3注重科技环境的优化改善,但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南省委、省政府不仅重视科技人才成长的法制环境,而且还大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文环境。但是,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由于管理层不重视硬件设施的换代升级,再加上缺乏既懂网络技术又懂人才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导致在选人、用人、考评等各个环节不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科技人才进行系统管理,直接影响了人才管理效率的提高。在选聘科技人才时,不是从实际出发,往往片面追求高学历,只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忽视人才的道德因素和社会责任心,导致科技人才的浪费和畸形的人才消费;在使用科技人才时,仍然沿用传统的用人机制,或者重学历,或者重资历,或者重身份,论资排辈,缺乏良好的用人环境,使科技人才的才能难以充分发挥。许多人才感到心情压抑、前途无望,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相当一部分素质良好、基础扎实、有发展潜力但尚未能充分崭露头角的潜在人才不被重视;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科技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科研经费短缺。在管理方面,科技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考评有时没有将人才的绩效与薪酬待遇挂钩,大多采用工资加奖金这种单一的物质激励方式,而且平均主义现象比较普遍,缺乏激发人的内部潜能的精神鼓励,从而造成有激励无效果的局面,最终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互联网+”背景下完善河南科技人才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河南科技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互联网+人才管理”模式是施治河南科技人才管理问题的一个有效良方,也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实现科技兴豫和人才强省的关键所在。

2.1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才管理理念,实现科技人才管理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管理者的理念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和团队的凝聚力,也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效。河南作为我国人力资源大省,只有实现“互联网+”与人才管理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水平,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一方面,要处理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根据经济学家唐纳德•博格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可知,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人才结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二者的协调发展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河南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河南作为我国传统的重要工业基地,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在加快调整,但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并没有呈现良性互动,人才的支撑力度不强,尤其在我国推动“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河南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重点产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在河南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和地域因素限制,河南人才大量流失,优秀拔尖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并没有及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而调整,尤其是科技人才跟不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作为科技人才的管理机构,河南省政府必须加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既要看到科技人才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撑作用,也要看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需求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配置的关系。“互联网+”中的“+”是多部门、多层次的跨界融合,需要打破各部门的各自为政和各行业的利益界限,实现科技人才管理的协调统一。首先是发挥好政府的调控监督作用,避免政府在人才管理上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河南而言,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人才需求作出预测,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或者根据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加强市场监管,对人才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弥补市场失灵,努力使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相协调。尤其重要的是,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紧紧围绕河南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干预调控。其次要突出市场的导向地位,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针对河南科技人才管理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消除政府有关部门对各个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充分让权,使用人单位的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以及激励等都自行管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应摒弃“物质资源决定论”的消极思想。不可否认,资源禀赋好,地理位置优越,是有利于抢占发展先机的。但是,必须看到,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河南的自然资源消耗巨大,区位优势也不突出,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拼资源、拼人力是不能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因此,应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科技人才对于河南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2.2创立人性化的科技人才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进行管理创新

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应对河南科技人才管理体制问题,有必要利用互联网创新完善科技人才管理模式。一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主体作用的肯定,即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基础设施,河南省与其他省份,尤其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差较大,再加上河南在对科技人才管理上存在偏差,要么偏重于微观,要么刚性管理意识浓厚,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取向,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众多年富力强的高级人才、尤其是掌握高、新、尖技术及实用型技术的科技人才严重流失。调查显示,在流失人员中,优秀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7.5%,拥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人才占到47.5%①。人才大量外流导致科技人才紧缺,已成为影响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因素。因此,在对科技人才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河南作为人力资源大省的优势,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理念,以人为中心,尊重知识、留住人才、鼓励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破除“去行政化”的人才管理壁垒,创造条件为人才发展松绑。国务院总理强调指出:“政府对科研的管理严重束缚了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手脚,影响了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我们不能用管理行政人员的办法管理教学科研人员,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②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力资源大省,科技人才的行政化管理倾向首先表现为政府部门按照行政化方式管理事业单位人员。调查显示,现有的体制框架下,河南省超过九成的事业单位是政府部门的从属机构,负责人都是省、市政府机关直接任命的,具有极强的行政属性。这种倾向直接导致一些高校、科研单位学术科研淡化,行政之风盛行。因此,利用互联网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模式,就需要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对科技人才的全方位管理,就要减少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行政干预,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扩大事业单位管理和用人的自主权,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实际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2.3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管理环境,使人才管理公开化、透明化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有利于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要营造重视科技人才的社会舆论氛围,打破各自为政的思想,让人才管理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和客观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资源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命脉的重大变量。河南要想挤进全国第一方阵,在中原崛起中突围,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尤其是在我国加快推进“互联网+”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发挥人才的作用,尤其是加强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还要针对河南高端科技人才缺乏和分布不平衡的现状,重视优化科技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成长环境,从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避免优秀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和闲置浪费。科技人才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国家重大战略在豫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河南蓄势崛起、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在“互联网+”引领中国发展的当下,科技人才是影响创新提高的重要因素。只有树立先进的科技人才管理理念,实现人才管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高科技人才的管理水平,创立人性化的科技人才管理模式,营造“以人为本”的科技人才管理环境,才能凝聚、吸引众多科技人才来豫发展,为促进河南经济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婕.科技人才管理影响因素与促进机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2).

[2]胡洪明.科技人才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3]王明英,张润浩.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14(2).

[4]金素梅.河南省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创新研究[J].天中学刊,2011(2).

[5]高洪涛,徐文洪.河南科技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创新科技,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