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专业护理范例

老人专业护理

老人专业护理范文1

关键词: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国务院在2020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医养有机结合、促进康养融合发展。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不仅需要养老服务,对医疗需求程度更高[1]。因此,医养结合是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2]是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之间相互平等融合的功能整合性服务体系,但目前,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医”与“养”之间的制度壁垒未完全打破,有限的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与老年人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合理配置并优化现有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为农村老人提供最需要、最便捷、最可及的服务是当务之急。本研究立足服务对象需求视角,旨在分析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特点,明确其服务需求,为相关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精准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1年1—2月,便利选取烟台、滨州、淄博3地163名农村老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本地居民,或在当地居住1年以上;(3)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交流障碍者;(2)精神障碍者;(3)对参与研究有顾虑者。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1)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子女数目、居住情况、文化程度、自理能力、月均收入等。(2)自评健康状况及医疗负担情况:包括自评健康等级、患慢性病种类、年均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负担程度等。(3)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认知和参与需求:认知分为“没听说过”“听说过,但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4个认知等级;参与需求包括养老方式选择倾向、参与意愿。(4)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的刚性需求:主要包括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费用等。

1.2.2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某医学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3名四年级学生担任,统一培训后,利用寒假时间,在户籍所在地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当场检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并收回。

1.3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有效数据双人录入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因3名调查员生源地均为农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被调查的对象均为生源所在地老人。共发放、回收180份问卷,实得有效问卷163份,有效率90.56%。

2.1一般资料

性别:女性91人(55.83%)、男性72人(44.17%);年龄分组:≥80岁35人(21.47%)、70~79岁72人(44.17%)、60~69岁56人(34.36%);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0人(67.48%)、高中/中专46人(28.22%)、大专/本科及以上7人(4.29%)。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2.2个人健康状况及医疗负担情况

老人自评健康状况:107位(65.64%)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较差”或“非常差”,47人(28.83%)认为“较好”,仅9人(5.52%)认为自己“非常健康”。慢病患病种类:慢病患病率76.07%(124人),其中17人(13.71%)同时患≥3种慢病,37人(29.84%)患2种,70人(56.45%)患1种。自理程度:115人(70.55%)完全自理,43人(26.38%)部分自理,5人(3.07%)完全不能自理。年均医药费支出:95人(58.28%)<3000元,42人(25.77%)为3000~5999元,20人(12.27%)为6000~9999元,6人(3.68%)≥10000元。医疗负担水平:23人(14.11%)认为支付现在的医疗费用“很困难”,15人(9.20%)表示“完全不能负担”。除基本医疗保障外,仅21人(12.88%)有补充商业险。

2.3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与参与需求

认知等级:70人(42.94%)表示“没听说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62人(38.04%)“听说过,但不了解”,27人(16.56%)“了解”,只有4人(2.45%)“非常了解”。养老方式倾向:108人(66.26%)选择居家养老,42人(25.77%)选择社区养老,仅13人(8.00%)倾向于机构养老。参与意愿:122人(74.85%)愿意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2.4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

服务模式:最受老人欢迎的是“互联网+”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占46.02%;25.15%认为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较好;12.88%则更信赖公立医院,希望二级医院、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15.95%希望养老机构在原有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服务项目:163位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排在前3位的需求分别是基本医疗服务(87.12%)、疾病健康指导(84.15%)和基本生活照料服务(71.17%)。其次是临床护理服务(63.80%)、康复护理服务(55.83%)。另外,33.74%的老人希望能够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服务。服务费用:56.44%的老人每月仅能负担不超过1000元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费用,32.52%的老人能负担每月1000~1999元,仅11.04%的老人可承受每月2000元及以上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费用的支付标准。

3讨论

3.1深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和宣传,提高公众认知

3地农村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认知水平低,较抚州市[3]、长治市[4]的调查结果乐观,但较临朐县[5]的研究结果更严峻。说明当地已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宣传和启动工作,但力度和广度不够,加之老人总体文化水平低、信息接收能力弱,约30%的老人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以居家为主,且外出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更便于接收入户信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继续深化对国家医养结合、康养融合养老政策的宣传力度,针对农村实际,充分考虑老人特征,通过集市或社区、村庄集中宣讲、发放宣传单及循环播出电视新闻,流动宣传车入村等方式进行多元化宣传,帮助其理解医养结合的内涵、本地开展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具体形式和费用标准等,通过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向前来就诊的老人和家属宣传等,用老人喜闻乐见、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推广,将上门送医送药与医养结合政策相结合,提高其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认知水平,使有需要的老人能得到医养双重保障,改善健康状况。

3.2以家庭医生为抓手,开展“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互联网+”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最受老人欢迎,需求率高于孙霞等[6]的研究。可能与不和子女同住(85.89%)、独生子女的老人占比较大(20.86%)、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较大(29.45%)有关。该群体绝大多数居家养老,独自外出就医、复诊、康复非常不便,老人更希望享受居家服务。“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优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但其大多需要通过电话、网络或智能手机等设备提前预约,或在居住区域内建立智慧社区,使用智慧养老装备,因而其利用率受到一定客观条件限制。建议相关部门在考虑当地经济条件、网络发展、老人意识水平、智能设备使用水平的基础上,广开思路,研发最适宜的网络服务方式,重点围绕如何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疾病健康指导、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探索切实可行、可利用率高的“互联网+”服务,避免流于形式。如开设24小时电话服务专线,与家政公司合作,提供电话预约网上购物、保洁、陪伴、家政等日常生活服务。另外,在普及智能通信设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App预约上门护理、康复、中医、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等。《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2018年)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覆盖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家庭医生是老人健康的“明白人”,对老人健康状况十分熟悉。因此,突出老年重点人群、强化签约服务吸引力、完善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7]、优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是开展农村医养结合的“助推器”。建议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支付范畴,以更快推进分级诊疗,提高老人的遵医、遵护行为,提高其签约积极性、实效性。

3.3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配置

老人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程度受到当地医疗、养老总资源的制约,其中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但国家在高校、职业院校均未设置医养结合专业,现有人才主要由基层的临床医生、全科医生、中医师、护士、康复师、公共卫生医师、社会工作者转型或兼任。若想解决此问题,一是以县域医共体为框架,加强各级医院现有人才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康、护人员的培养和专业培训,使其获得相应资质,尽快成功转型,重点解决慢病医护、健康教育、生活护理三大模块问题,并从待遇、职称晋升、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政策,充实、壮大医养结合人才队伍,构建医养结合团队,解决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二是从源头上解决,构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硕士阶段积极开展医养结合科学研究;本科阶段在高校公费医学生中开设医养结合专业或专业方向,毕业后定向服务于基层岗位;职业院校则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形成科研、临床促进互补且可持续发展的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在解决人才资源短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形式,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医院为养老机构老人开辟绿色通道,打通健康和生命通道。如定期派医生、护士在医疗机构坐诊、查房、巡视,为老人提供疾病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实现机构医养结合的最主要形式。还应改变观念,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资源,将部分闲置床位设置为医养结合病区,为需要住院治疗的老人提供医、养、康、护综合服务。县域卫生健康部门需出台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医养结合积极性的政策,探索长期照护险制度,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提高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多措并举,从资源配置、待遇调控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利用最大化。

3.4以老人为中心,开展整体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老人专业护理范文2

关键词:失能老人;养老;对策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家庭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我国在2001年开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全体人群的2.5~3倍。据国家老龄委推测,205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4亿人,占总人口的27.2%。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2]。

1.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指以家庭为基础,在政府主导下,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支撑,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务,满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3]。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助餐配餐、日间托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平安铃”等服务项目[4]。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1.2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5]。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养老、敬老、托老等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老人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老人食堂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是在社区养老而不是由社区养老。社区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6]。1.3机构养老养老机构指在民政或工商部门进行注册过登记并获得养老机构许可证的机构。养老机构重点承担的是集中居住式养老,也被称为机构养老[7]。依据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同,机构养老可分为:养老院养老、护理院养老。依据养老机构举办主体不同又可分为公办和民办,公办民营等。

2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调查

2.1对象与方法

目前东莞市有32个镇街。按东莞市的地域特点分成: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东南临深片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各个片区分别抽取一个镇街,共抽取6个镇街。每个镇街针对失能老人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0份。走访了东坑医院护理院等6家已经投入运营的护理院,以及6个镇街每个镇街10个社区(村),共60个社区(村)。失能老人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MZ/T039-2013评定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的60岁以上老人。

2.2调查结果

2.2.1失能老人经济情况

居家养老调查显示,“很宽裕”和“比较宽裕”的分别为3份和7份,占总数的1.69%,认为“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分别为352份和82份,占总数的73.56%,见表1.

2.2.2失能老人就医的方便程度

居家养老调查显示,“很方便”和“方便”的分别为0份和39份,占总数的6.61%,认为“不方便”和“很不方便”的分别为287份和136份,占总数的71.69%,见表2。2.2.3失能老人对住房的满意度居家养老调查显示,“很满意”和“满意”的分别为1份和64份,占总数的11.02%,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为161份和53份,占总数的36.27%,见表3.

2.2.4失能老人居住方式

失能老人“空巢”占比较高,“空巢”即不与子女同住为525份,占比88.98%,其中,“与陪人居住”为102份,占总数的17.29%,“独居”为323份,占总数的54.75%,见表4。

2.2.5东莞市养老保险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83.3%的失能老人未购买养老保险,基本均为农业户口。失能老人平均每人合并有5.2种慢性疾病,失能老人平均每年花费8600元医药费(社保报销部分除外)。陪护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90.3%的失能老人有陪护需求,仅22.2%的失能老人请陪护,其中97.7%的陪护未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在请陪护的老人中,仅23.7%的老人对所请的陪护很满意或基本满意,陪护费平均每人每月3680元。养老院和护理院利润少,部分机构亏本经营。调查6家已投入运营的护理院,仅1家护理院盈利,其余护理院的收入基本持平或亏损。所有公立养老院均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维持经营,大部分民营养老院收入基本持平或亏损。

2.3东莞市养老存在问题

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护理院、养老院等设施不足,无法为失能老人提供优质的养护服务。陪护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陪护未接受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技术水平差,不能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通常并发多种慢性疾病,因为其行走不便以及医院缺少老年病科等原因,其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失能老人未购买养老保险,导致部分老人出现经济困难。

3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分析

3.1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总体情况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底,东莞市户籍人口为231.59万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32.06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13.8%,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失能老年人为4825人,占老年人口的15.0%[8]。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难以明确区分,目前东莞市不足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剩余超过96%的老年人住在家中,属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目前东莞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规范,即使大多数镇街社区均有一定数量的居家养老设施。东莞市失能老人绝大多数是在家里养老即是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由于本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加上老人习惯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老人大多数与子女分开居住,因此成了“空巢”老人,一旦老伴去世,就成了“独居”老人。其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就会请陪护。失能老人在就医、交通、陪护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大部分的镇街,社区医生对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到60%以上,但是很少定期上门服务,一般是每季度上门随访一次,失能老人需要医生上门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3.2东莞市居家养老情况

居家养老是本市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东莞市大力推广居家养老主要通过养老公司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由于该项工作刚起步,目前参与该项工作的公司较少,主要有沁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20多家公司。但是普及率、老百姓知晓率、覆盖率均不高。东莞市于2006年正式启动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已经覆盖32个镇街592个村(社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日间照料中心)523个,全市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人达到12714人[8]。

3.3东莞市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情况

目前本市各个镇街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点523个,覆盖率达到88.3%,但绝大多数只能提供供老年人下棋、打麻将或打乒乓球等文化娱乐的场所,不能提供助餐配餐、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因此,对于失能老人而言意义不大,很少有失能老人去服务站点活动。目前,本市大部分镇街,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0%以上,但是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需要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或站点,很少能够提供上门服务,通常每季度1次上门服务,对于失能老人而言远远不够,失能老人需要每天有医护人员上门随访。目前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进行老年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但是均未成立老年医学科或老年医学门诊,部分社区计划有开展针对老年人开展医疗康复。

3.4东莞市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情况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本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5家、养老床位10943张。其中,民办老服务机构10家,床位1456张,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占比分别为22.2%和13.3%。目前,有多家养老服务机构正根据自身情况计划扩建,扩建投资总额预计达5000余万元,可增床位700余张。另外,还有4家机构已完成备案手续,正在筹建中,预计建成后可增加2000多张床位[9]。本市目前已建成护理院6家,共有床位672张。东坑医院护理院由市镇、医院共同投资约2500万元,于2017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610m2,编制床位300张,医务人员33名,社工师1名,生活照理员58名,现收住市内28个镇街以及市外失能老年人共约200名。万江福星女儿家护理院设置床位150张,目前入住老人95名。洪梅医院护理院于2018年12月投入运营,首期开放床位48张,目前入住老人11名。本市大部分养老机构不能提供医疗服务,仅有东坑护理院等6家护理院能够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失能老人除了养老更需要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也就是医养结合。目前本市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未能满足失能老人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据东坑医院数据统计,2017年医院60周岁以上的社保老人平均每床日住院费用约1000元,社保报销比例85%以上,平均每位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床每年产生社保费用达31万元。目前东坑医院护理院入住老人每床每年产生社保费用仅6.1万元,按照编制300张住满情况下,每年可为医保基金节省7470万元。护理院的收费以东坑医院护理院为例:根据入住老人失能程度不同,每月收费从5000元到10000元不等,平均每月5000元(社保报销后自费部分)。护理院提供的服务以东坑医院护理院为例: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娱乐、心理治疗、临终关怀等服务,解决了失能老人的陪护、吃饭、医疗、住房及娱乐等一系列问题。据调查,失能老人平均每人每月陪人费3680元、医疗费717元、伙食费1000元,合计约5397元。入住东坑医院护理院失能老人平均每月费用5000元(社保报销后自费部分)。对比发现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和在护理院养老费用接近,但是在护理院可以得到全方位的照顾,以减轻家属负担。据调查部分老人由于担心在护理院不自由以及收费高不愿意入住。主要是因为新事物未被群众认识和接受,群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4改善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的具体措施

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职责深化养老体制改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养老服务发展障碍,增加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扎实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失能老年人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建设。使全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失能老年人得到养老服务的广泛支持,助餐配餐、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全面覆盖。建立社区15min居家养老服务圈和居家养老紧急救援系统;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建议在市政府层面协调高等医学院校、职业学校和其他相关培训机构,加大医养结合医护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和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工作。推动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整合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集中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费用。

4.2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敬老孝老文化建设,宣传养老服务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和关爱活动,使养老护理员得到全社会尊重。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老年人采取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避免出现失能。鼓励失能老人入住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机构。

4.3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希望政府能够高度重视老年健康工作,像重视妇女和儿童保健工作一样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从老年医院到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再到护理院和家庭长期照护形成一个垂直的老年病医疗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大主体,服务重点是如何诊治和预防老年病,坚持以预防为主,保健与临床诊治、康复护理、急症救治、长期照料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全面推进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让老年人老而少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直至老有所终。建设一所高水平的老年病医院。制定老年病诊疗规范和标准,在技术上带头创新,引领解决失能老人医疗上的问题。各镇(街)至少有一所公立医院有设立老年病科,以方便老年患者就医。各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失能老人家庭医生签约率争取达到100%,每天均有社区医生上门随访。建设一所高水平护理院。建议在目前6家护理院当中选取其中一家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重点打造为本市医养结合标杆单位,逐步建设成为东莞市护理院。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养老机构的评价体系。

老人专业护理范文3

1.1对象

用整群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宁波市某辖区2013—2014年“初级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共5期)的第1、第3期学员为对照组(62名);第2、第4期学员为观察组(60名)。学员均为各养老机构在职、但未接受过规范培训、无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对照组:男6名,女56名,平均年龄39.8岁,文化程度:小学41名,初中20名,高中1名;观察组:男7名,女53名,平均年龄40.2岁,文化程度:小学39名,初中21名。两组学员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培训内容

以《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为依据,采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标准———养老护理员(初级)》,按养老护理员职业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素质目标作为培训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内容为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老年人护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总共180学时。

1.2.2培训方法

以集中教学和自学相结合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理论集中授课,技能操作以“讲解—示教—练习”模式教学,教学中强调体现“人文关怀”,操作示教时示范如何向老人解释操作目的、取得同意;询问老人感觉感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Watson关怀理论,适时融入各个关怀要素于课程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强调运用科学方法与人文照护理念结合,注重个体的身心社会之协调,人类需求及被关怀的满足;重视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特长和自我照顾能力;理解人文关怀除体现在对服务对象的照顾,还应延伸到养老护理员的层面的含义等。两组学员的授课时间、培训导师相同。研究结束后对照组学员通过补偿教育来进行弥补。

1.2.3Watson关怀理论融入教学的思路及运用

1.2.3.1注意细节营造关怀氛围

培训期间,导师以Watson关怀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对学员的职业选择表示肯定和尊敬,真诚赞赏他们来参加培训的求知精神,及时表扬和肯定学员的认真学习态度和他们已有的工作经验;授课方式、时间安排上尽量多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接受程度,适时进行调整,让学员体会到人性关怀的氛围,改变平常强调的“人文关怀”多针对服务对象而忽略工作人员的现象。

1.2.3.2化繁为简讲解Watson关怀理论

考虑学员文化程度不高,平时缺少读书学习的习惯和机会,但正处中青年阶段,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体会等特点,采用与生活事例、自身体会等相结合的方式,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Watson关怀理论,让学员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内容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义所在。

1.2.3.3案例分析学会知识运用

学员均有照护工作经历,以学员实际工作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导引,运用Watson关怀理论进行分析讨论、共享解决方法。“教—学”互动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好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实际工作中。

1.2.3.4照护示范体现科学方法和人文关怀

模拟照护技能示范时,让不同学员扮演“老人”,导师针对不同身体状态、不同个性特点的“老人”采取不同沟通技巧和照护方式,照顾“老人”的感受,体现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避免机械的形式化的交流,以言传身教影响和引导学员的人性关怀理念和行为。

1.2.4评价工具及方法

1.2.4.1养老护理员职业认知问卷

两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考虑学员文化程度偏低,问卷尽量简单并能反应主要问题。项目包括(1)服侍人,地位低;(2)无专业技术可言,没前途;(3)工作辛苦,待遇低;(4)助人利己,有意义的工作。学员在认可的项目后面打钩。在征得学员同意且解释调查目的、告知匿名自行答题后,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并由调查员对问卷进行检查确认有效。两组学员在培训后均全部参加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1.2.4.2理论考试及技能操作考核

培训结束时,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两组学员批卷、考核老师相同。(1)理论考试:两组学员采用同一试卷,闭卷笔试。(2)技能操作考核:仿真模拟操作,统一评分标准,其中人性关怀项目分值占20%:包括操作前与老人解释取得同意;操作中注意老人的舒适和隐私;操作时和老人沟通良好、照顾老人感受和反应;有礼貌、语气和善、动作轻稳等4项,每项均为5分。

1.2.5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学员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和技能考核中人性关怀项目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学员对养老护理员职业认知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设定α=0.05。

2结果

2.1两组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感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学员对养老护理员职业持认同和乐观态度,较少人认为是“服侍人,地位低”、“无专业技术可言,没前途”;多数人认为是“助人利己,有意义的工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员均认为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辛苦而待遇低。

2.2两组学员理论考试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及人文关怀项目得分比较

理论知识成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技能操作成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在操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项目得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观念的转变,养老服务模式也从“温饱服务型”向“质量服务型”转变,这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生活护理,还应注重常见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素养、沟通与倾听的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和培养,才能满足高质量的身心整体照护的要求和特点。而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存在“三低”(素质低、工资低、地位低)现象,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养老护理员自身缺乏职业认同感、价值感,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低。本研究以传递人性关怀的照护理念为切入点,在培训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知识、技能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与人文照护理念结合的人文素质,提高职业认知、认同和价值感,在实际工作中给老人提供人性化的照护,让老人接受照护时感到身心平衡、有尊严和安全感、信任感,真正体现人性关怀的高质量照护,而非机械化程序化的操作过程。

3.1Watson关怀理论融入培训中可影响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知、认同感和价值感

通过对养老护理员职业认知调查,发现观察组在“服侍人且地位低”、“无专业技术可言、没前途”和“助人利己、有意义的工作”3项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Watson关怀理论融入培训中可影响学员的职业认知、认同感和价值感。

3.1.1理论与人文照护实践结合解读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以改变学员的职业认知

将Watson关怀理论的各个要素,合理结合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如以“人文利他主义价值体系”、“信心和希望的灌输”等要素,结合当前“老龄化社会以及养老需求”的现状,国家不断出台的体现养老护理职业规范、社会地位和价值的相关政策(如目前的职业资格培训考核,要求持证上岗)等,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Watson关怀理论,学员正确认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位、前景和价值所在,以及待遇、人员配备、工作负荷等会逐步完善的“希望”,以此帮助学员改变职业认知和树立“乐业敬业爱岗”态度,即养老护理员是有一定专业性、技术性,并被社会广泛需求的有意义的高尚职业。

3.1.2提高工作实务能力以提升职业认同和价值感

总结学员分享的真实案例和工作难题,主要有老人脾气大、多疑、不信任或者不配合养老护理员、甚至无端指责、缺乏家属关心或因身体状况导致的悲观无奈等,运用Watson关怀理论中的“鼓励正、负情感的表达,帮助与信赖关系的发展,信心和希望的灌输”等要素,培养养老护理员真诚的态度、学会换位思考和利他精神等,更好地理解和包容老人,以使沟通合作更为顺利有效;学习“提供精神心理与社会文化的支持性环境”,提醒照护者要理解和接纳老人不同的个人信仰、文化习俗和心理需求,尽可能创造条件体现“生理—心理—社会”统一的整体护理;以“促进人际间的教与学”为指导,充分发挥基础学历较高,有一定的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老人优势,树立在老人群体中的榜样作用,让老人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心,构建相互间的教与学氛围,促进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同时依托此次培训,让学员体会到护理技术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价值,以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学员的职业认同和价值感。

3.2Watson关怀理论融入培训中可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技能操作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员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操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项目得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1应用到实践的理论才更体现其活力和价值

学习人文关怀理论,目的是“印记在心中,活化在手中”。导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言传身教,不同状态的老人需要不同的沟通技巧和照护方法,进行照护操作时要用人文关怀理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避免机械的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的解释沟通、表情言行。如面对失能、失智老人,他们的认知、行走、自主翻身、进食等能力的缺失,甚至不知道饥饱、大小便随身解、日夜颠倒等,养老护理员心中要有“人文利他主义价值体系”,“满足人的需要”等理念,就会自律自觉地给予人性化的照顾护理,更好地维护老人的尊严,使老人更加舒适。

3.2.2模拟情景互扮角色让学员感同身受

老人专业护理范文4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培训

社会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医疗资源显然无法满足现今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已成为社会主流养老模式[1]。经对天目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做了护理知识测试,发现护理人员均缺乏护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知晓率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专业护理需求。本研究分析了护理人员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方案,采用培训补漏的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并检验其效果,以切实保障居家老人的护理质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选取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所有在岗的40名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以及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天目西街道的179个家庭为研究对象。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纳入标准:(1)年龄30~60岁;(2)文化水平初中以上;(3)有“养老服务护理员”证书;(4)注册在岗为养老社工事务所护士。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文化水平低于初中。4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30~60岁,平均(42.61±5.33)岁;从业工龄1~22年,平均(10.65±4.36)年;文化水平:初中11名,高中和中专25名,大学及以上4名。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家庭纳入标准:(1)自愿接受长护险服务的居家养老人员;(2)年龄≥60岁;(3)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精神疾病。居家养老人员中,男性86名,女性93名;年龄60~92岁,平均(77.34±10.65)岁。

1.2方法。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具体如下。1.2.1培训内容包括Ⅰ类基本生活照料、Ⅱ类护理相关技能、Ⅲ类临床护理操作。1.2.2培训方法对街道所有在岗养老服务护理员,由1名社区护士负责3名养老服务护理员;对老社工事务所护士,由1名社区护士负责2名为老社工事务所护士。以小组形式和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护理操作培训,社区护士每个月入户随访1次,从老人和家属了解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1.2.3培训过程(1)利用微信平台,搭建沟通渠道。建立微信群,每天安排1名社区护士在线解答养老服务的护理问题;建立微信平台,每周推送相关的护理文章,并对养老服务护理员及为老社工事务所护士进行定期考核,了解其掌握程度。(2)对各项护理操作质量进行检查分析。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树立较强的管理意识,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树立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3)护理质量管理。做好基础工作,使护理人员认知质量管理概念和意义,掌握质量管理的工具;制订工作内容标准,将每项护理操作均制订统一的标准,每名护理人员以此为标准开展每天的工作;实施护理质量缺陷控制,对每项操作按工作标准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并落实整改;按随访周期,复查已落实的问题,并进行下一项护理操作的培训。

1.3观察指标。(1)在培训前和培训后,以理论技能测试方式评价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共20题,答对计1分,答错不计分,满分20分,得分越高成绩越好。(2)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居家养老家庭(居家养老人员或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与满意度。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共17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见表1。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较。护理人员培训后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成绩为(19.09±0.80)分,高于培训前的(16.23±2.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7,P=0.000)。

2.2培训前后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与满意度比较。居家养老家庭培训后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评价及满意度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老人专业护理范文5

关键词:老年照护;择业动机;中等职业教育;护生

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65周岁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1],2020年占比17.2%[2],至21世纪中叶预计将达到25%[3]。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是发展中国家,这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老龄化加重伴随的问题之一就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增加[4]。伴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我国有超过40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需要专业的医疗和护理照护[5],这给老年照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护理需求[6-9],且养老照护工作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护比例[10-11]。此外,我国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12],人才匮乏[13]且护理水平参差不齐,后备人员储备不足。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可以缓解人才的供需矛盾[14];中职护生作为护理人员的储备力量,其老年照护择业意愿对老年护理人才队伍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而正确的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可以提高护生的老年照护择业意愿[15],从而使护生形成明确合理的就业目标,保证老年照护人才的输出,充实当下的老年护理队伍。因此,本研究从横断面调查了解我校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后期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切入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5—6月选取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的中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在校就读的护生;(2)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请假者。样本量按条目数的15倍计算,并考虑20%的无效问卷,即20×15×(1+20%)=360。最终发放问卷37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共3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

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包括年级、年龄、性别、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有亲属从事老年照护相关工作、是否有照顾老人的经验、是否与(外)祖父母同住、儿时是否由(外)祖父母照顾及是否参加过与老年照护相关的志愿者活动等11个项目。

1.2.2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问卷

该问卷是田彦等[16]以期望—价值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编制而成,用于评价护生的老年照护择业动机。问卷包括价值问卷(14个条目)和期望问卷(6个条目)两部分,其中价值问卷包括兴趣(条目1~3)、实用性(条目4~6)、重要性(条目7~11)、代价(条目12~14)4个维度。其中条目12、13、14需反向计分。问卷均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从5~1分分别代表“完全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及“完全不同意”。总分越高,说明护生对老年照护赋予的价值、期望值越高。期望问卷和价值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9和0.85[15]。

1.3统计学方法

双人录入数据于Excel并进行核对,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一般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分析了解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相关影响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现状

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价值问卷得分(46.44±7.04)分,其中兴趣维度得分最高(3.48±0.84)分,接下来依次为实用性维度(3.43±0.75)分、重要性维度(3.39±0.73)分及代价维度(2.92±0.89)分;期望问卷得分为(20.32±4.19)分,详见表1。

2.2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价值的单因素分析

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照顾老人的经验、是否与(外)祖父母同住及儿时是否由(外)祖父母照顾5个条目为影响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价值的相关因素(P<0.05),详见表2。

2.3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期望的单因素分析

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照顾老人的经验、是否与(外)祖父母同住、儿时是否由(外)祖父母照顾及是否参加过与老年照护相关的志愿者活动6个条目为影响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期望的相关因素(P<0.05),详见表3。

3讨论

择业动机被认为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具有良好择业动机的个人将表现出积极的职业相关态度和相关行为[17]。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定义为护生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从事老年照护服务这一职业时的内在驱动力[15],择业动机是择业决策的直接影响因素及重要预测目标[18-20]。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人完成任务的动机取决于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任务的价值[21-22]。择业动机由择业期望和择业价值共同决定,期望由个人的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来表示,价值体现在兴趣、实用性、重要性及代价4个方面。择业价值一旦确立,就会相对稳定,并决定护生未来的行为,如职业选择和决策。由于护生面临学习场所从学校到养老机构多重转变的挑战,因此了解中职护生的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及其潜在预测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3.1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总分(66.67±8.21)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略高于娄雅晴[15]的研究结果(62.09±11.14)分,略低于孙佳佳等[23]的调研结果(69.4±12.08)分。《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4]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稳增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加。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老年医疗照护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而护生作为老年照护人才的主要来源[25],其树立正确的老年照护择业观、择业动机及职业价值观,认识到护理在老年照护中的重要作用,对其从事老年照护意愿影响深远,这在当今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尤为重要。价值问卷中的兴趣维度得分最高(3.48±0.84)分,而代价维度得分最低(2.92±0.89)分,这说明护生选择老年照护工作时,优先从个人兴趣角度出发考虑,对兴趣赋予的价值最高,工作代价对就业的影响较小,给予的价值较低,这提示我们应着重提高护生的老年照护就业兴趣。护生直接参与老年照护是促进其老年照护工作兴趣的潜在模式[26],董超群等[27]在护生中实施任务驱动的参与体验教学,结果护生的老年护理择业动机优于常规教学,也证实了这一点。

3.2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照顾老人的经验、是否与(外)祖父母同住及儿时是否由(外)祖父母照顾对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价值和期望维度均有影响,所以认为这5个因素为影响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相关因素(P<0.05)。

3.2.1居住地影响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

农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得分高于城镇护生(P<0.05),与杨新恋等[2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与其家庭成长环境及儿时多在(外)祖父母家中度过有关,儿时由(外)祖父母照顾的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得分更高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与俞莉等[28]的研究相反,其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削弱了居住地对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影响。本研究分析原因主要从护生与老人的共同生活经历方面着手,而俞莉等[28]是从经济发展角度切入,这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3.2.2有照顾老人的经验、与(外)祖父母同住及儿时由(外)祖父母照顾的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更积极

有照顾老人的经验、与(外)祖父母同住及儿时由(外)祖父母照顾的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得分更高(P<0.05),可能与有这些经历的护生与老人接触更多、对老人感情更深厚、更加理解与认同[29-30]老人有关,这与王开及杨新恋等[31,2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国外学者[32]也认为,与老年人的相处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护生从事老年照护的意愿。这提示我们,护生与老人接触越多,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了解越多,这种理性认识可以使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越来越正向[33-34],照顾老人的经验可以通过校方安排在养老机构见习、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而使其实践积累获得,而高校现有的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仍以教师的理论授课形式为主[35],使得护生对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缺乏理性及系统的认识。临床实践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6-37],故各高校应加快转变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老年照护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护生积极参加,教育者予以正确引导,增进护生与老人的情感交流,开展“有温度”的老年护理,以改善护生的老年照护择业动机。此外,院校可增加有养老机构工作经验的临床教师为在校护生授课,不仅可以丰富师资,又可以增加专业化程度,弥补在校教师老年护理实践经验的不足。

3.2.3是否独生子女对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影响仍有待探讨

俞莉等[28]的研究认为,当今无论是否独生子女,均受到(外)祖父母的关心与照护,与老人情感较深,故其择业动机差异较小。而本研究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得分高于独生子女护生(P<0.05)。本研究认为,家中有兄弟姐妹的护生,家庭环境氛围更加活跃,与兄弟姐妹间分享与沟通较多,这些反映在与老人的沟通上;而独生子女承受关心与照护更多,付出与分享相对较少,故在老年照护择业动机方面,非独生子女得分更高。是否独生子女对中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中职护生择业动机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照顾老人的经验、是否与(外)祖父母同住及儿时是否由(外)祖父母照顾为中职护生择业动机的影响因素。护理教育可以将是否有照顾老人的经验这一可调节因素作为切入点,明确老年专科护士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实训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临床实践及社会志愿实践学习环境,多途径、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教育措施,正确引导中职护生走向老人、走近老人,培养护生正确的老年照护择业动机,为护生向临床护士的生涯转型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闻彩芬.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31):4309-4312.

[2]孙继艳,郝晓宁,薄涛,等.我国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13-15.

[3]魏丽莹.中国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金融服务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8(9):70-72.

[4]CHENGM,CHENGC,TIANY,etal.Studentnurses'motivationtochoosegerontologicalnursingasacareerinChina:asurveystudy[J].NurseEducToday,2015,35(7):843-848.

[5]许金华.老年护理现状对护理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7(1):237-238.

[6]王中华,李湘君.农村老年慢病家庭经济风险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6(7):55-57,60.

[7]邢华燕,柳璐,张遂柱,等.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3(1):15-18.

[8]张忆雄,桂莹,马佳,等.不同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4):3990-3992.

[9]张惠,戴冰.四川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抑郁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6):3494-3495.

[10]曹红京,郑莉萍,郭海玲.养老机构老人心理特点与应对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4):4523-4526.

[11]杨梓.中国老年护理现状及人才培养[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8):1017-1021.

[12]王雪辉.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J].老龄科学研究,2015,3(11):41-50.

[13]傅映平,王丽霞,樊丹丹,等.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9,25(12):71-74.

[14]王兰.论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4):67-69.

[15]娄雅晴.护生对老年照护的择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16]田彦,程敏,成诚,等.临床学习环境及择业动机对实习护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4,29(9):63-70.

[17]ALNIAÇIK譈,ALNIAÇIKE,AKÇINK,etal.Relationshipsbetweencareermotivation,affectivecommitmentandjobsatisfaction[J].ProcediaSocBehavSci,2012(58):355-362.

[18]程敏,范秀珍,田彦,等.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问卷的编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9):4-6.

[19]LECHNERCM,SORTHEIXFM,G魻LLNERR,etal.Thedevelop-mentofworkvaluesduringthetransitiontoadulthood:atwo-countrystudy[J].JVocatBehav,2017(99):52-65.

[20]SMITHSA.Thejobsearchingandcareerexpectationsofrecentcol-legegraduates:anapplicationoftheexpectancyviolationstheoryofcom-munication[D].Tucson:TheUniversityofArizona,2015.

[21]ECCLESJS.WhoamIandwhatamIgoingtodowithmylife?Per-sonalandcollectiveidentitiesasmotivatorsofaction[J].EducPsychol,2009,44(2):78-89.

[22]FANGW,ZHANGY,MEIJ,etal.Relationshipsbetweenoptimism,ed-ucationalenvironment,careeradaptabilityandcareermotivationinnursingundergraduates:across-sectionalstudy[J].NurseEducationToday,2018(68):33-39.

[23]孙佳佳,居香芸,夏梦婷,等.“1+X”证书制度下高职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9):1277-1282.

[2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A].国发〔2016〕87号.

[25]杨新恋,赵梦遐,孔令磷.本科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其老年护理择业价值动机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1):2428-2430.

[26]HSUMHK,LINGMH,LUITL.Relationshipbetweengerontologicalnursingeducationandattitudetowardolderpeople[J].NurseEducToday,2019(74):85-90.

[27]董超群,符丽燕,高晨晨,等.任务驱动的参与体验教学对护生老年护理态度及择业动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2,37(5):58-61.

[28]俞莉,周宁.浙江省中职护生养老护理择业动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6):122-124.

[29]周思佳,景文双,张桃桃.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对本科护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4(18):1920-1922.

[30]郭慧.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4):196-197.

[31]王开,王玲,马祥,等.不同层次护生老年护理择业意愿及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20):2510-2512.

[32]CARLSONE,IDVALLE.Whowantstoworkwitholderpeople?Swedishstudentnurses'willingnesstoworkinelderlycare-aquestion-nairestudy[J].NurseEducToday,2015,35(7):849-853.

[33]赵广芳,邢爱红,代玲玉,等.山东省5所高职院校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1,28(10):1-6.

[34]王思平,严璐璐,李岩,等.高职护生从事老年护理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8):103-105.

[35]刘瑶.实习护生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就业意愿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泸州:西南医科大学,2019.

[36]DUGGANS,MITCHELLEA,MOOREKD.Anexploratorystudyoftheperceptionsofstudentsonworkingwitholderpeopleinapreregistra-tionbsc(hons)nursingcourse[J].IntJOlderPeopleNurs,2013,8(3):207-215.

老人专业护理范文6

关键词:老年护理;志愿服务;护生;工作意愿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国内目前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发展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要[1]。护理专业学生是老年护理服务人才的主要来源[2],但有研究表明,由于护生缺乏与老年人的接触、护理教育上的局限性以及护生对老年护理工作的消极刻板印象等,使得老年护理一直是护生最不会选择的职业之一[3-6]。为提高护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国外已有研究将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与增强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意愿相结合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参与养老志愿服务能够使护生更好地掌握老化相关知识,改变其对老年人的消极态度,且护生在与老年人经常接触后其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也有显著提高[7-9]。同样,增强护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意愿对解决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乏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就我国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对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意愿的影响进行探究,旨在为提高护生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意愿和培养老年护理服务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者与本校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者合作,采取询问法对湖南省长沙市某本科高校2021年刚入学的302名大一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询问他们是否有参与本校举办的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意向。其中有92名学生表示有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并最终有62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本校的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将62名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护生志愿者均纳入观察组,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在210名无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意愿的护理专业学生中抽取62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成员均是通过高考招进本校,学制为4年。观察组男生9人,女生53人;年龄18~20岁,平均18.98岁;生源地:省内49人,省外13人。对照组男生11人,女生51人;年龄18~21岁,平均19.06岁;生源地:省内53人,省外9人。两组性别、年龄、高考成绩、生源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有2人中途退出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根据研究目的予以剔除。

1.2方法

1.2.1培养方法

对照组常规进行大学护理课程学习,本校护理专业每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均为同一教师。观察组除接受常规课程学习外,在每周日的上午,还会随我校养老志愿服务团队到长沙市各家养老机构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持续一个学期。我校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开始于2016年,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为本校各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刚加入养老志愿服务活动队伍的护生志愿者会接受1次养老志愿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然后2人一组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养老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为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进行健康知识的小讲座等,截至2020年6月,我校总计共有221名护理专业学生参与过该活动,累计服务老人数达90人。

1.2.2评价方法

分组后对两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第一学期末(志愿服务活动结束时)再进行1次调查。由负责本研究的2名研究人员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在征得学校和护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调查员逐个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现场初步审核问卷填写情况,以保证无缺失遗漏。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态度量表和人口老龄化知识量表进行调查。①一般资料调查表。研究人员自行进行编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高考成绩、从事老年护理意愿等。其中从事老年护理意愿情况采用“毕业之后,是否愿意从事老年护理相关工作”进行测试,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愿意”到“非常愿意”分别赋予1~5分。得分越高,说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越高。②老年人态度量表(KoganAttitudesTowardOldPeopleScale,KAOP)。该量表是由Kogan[10]在1961年设计,主要用于测量护理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情况,并由我国台湾学者Yen等[11]翻译修订成中文版的老年人态度问卷。问卷共包含2个维度和34个条目,分别为偏见维度(17个条目)及欣赏维度(17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7级评分法,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予1~7分,总分为34~238分,其中136分为中立,且得分越高,说明态度越积极。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12]。在本研究中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③人口老龄化知识量表(PalmoreFactsonAgingQuiz,FAQ1)。此量表是由Palmore编制,用于测量对人口老龄化知识的了解情况,目前已被多个国家使用。我国台湾学者Wang等[13]将其翻译修订而成中文版人口老龄化知识问卷,共包括25个条目,得分为0~25分,分数越高代表人口老龄化知识掌握越好。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68,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9。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可使护生获得更多老化相关知识并使其对老年人的态度更为积极

本研究中两组护生对人口老龄化知识在第1次调查时的得分为(10.19±2.67)分和(10.01±3.35)分,比刘会等[2]的研究结果[(9.31±2.12)和(9.53±3.03)分]要稍高,这可能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本科护生,其对人口老龄化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优于高职院校学生。在第一次调查时两组护生对老人的态度得分均高于136分,呈积极态度,这与Yen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第2次调查观察组人口老龄化相关知识得分高于第1次调查结果,也高于同期对照组,可能原因是在大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护生接触到了更多关于老化及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对人口老龄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而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护士还接受了一些关于老年护理服务的相关培训,并在对老人进行服务时加深了对老化知识的了解,这均有助于护生对老龄化知识的掌握,与杨丽峰等[14]的研究结果也相似。第2次调查观察组对老年人的态度得分显著提高(P<0.05),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护生在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中对老年人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消极刻板的印象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则是在养老志愿服务过程中学习到了更多老化知识,进而转变了对老年人的态度,这与研究[15]显示的老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对老年人的态度的结果相一致。

3.2养老志愿服务提高了护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

本研究发现,护理专业学生刚入大学时对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处于较低水平[(2.61±1.21)分和(2.73±1.11)分],这与杨丽峰等[14]研究发现的中等水平(3.31±0.95)分有所出入。可能与护理学生刚步入大学,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尚不明确,且对老年人及老年护理有着一定的消极刻板印象,对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也并无了解有关。第2次调查时,护生对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有所提升,而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护生意愿提升更为显著,这与刘会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们从护理专业的学习中获得了部分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对老年护理有了一定认识,进而改变了对于老年护理的一些看法。而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护生志愿者们则除了获得学习上的理论知识外,还通过在与老人接触交流、对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等实践过程中改善了对老年人的态度,在观察养老机构护士的工作后对养老护理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充分了解到老年护理并不只是简单的照护工作,而是理论与专业技能的高度结合。有研究也指出,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越积极、掌握的老化知识越丰富其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也将越高[16-17]。

3.3我国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现状与展望

我国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逐步受到关注,并开始在医护群体中进行开展。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量巨大,养老志愿服务可以提高老人幸福感、消除老人孤独感等[18-19]。还有研究将养老志愿服务与护理学生的教学培养相结合进行研究后发现,养老志愿服务能够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老化相关知识,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2,20]。目前我国护生参加的大部分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多在养老院进行,并以陪伴老人为服务的主要内容,同时护生还会用自己所学的健康知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6]。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在各方面还尚不完善,存在服务人数不足、服务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内容单一化及各方对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21],养老志愿服务的开展受到了诸多阻碍。建议社会各方可加大对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和投入,各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可对养老志愿服务进行组织和宣传,以促进我国养老志愿服务的稳定发展。护理专业院校可结合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培养更多老年护理人才,以解决我国老年护理服务队伍人员匮乏的现状。

4小结

老人专业护理范文7

[关键词]广西公办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医养结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增加,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广西的养老机构发展相对缓慢,而公办的养老机构发展虽有推进,但是管理和运营方式相对滞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广西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现状,促进广西公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近期对广西各县市的公办养老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研究。

1广西公办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

1.1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查选取南宁、柳州、河池、贵港、梧州、玉林、来宾、桂平、桂林等各个市县为样本,自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以封闭型问题为主。本次调查以公办养老机构为主,主要的调查对象是公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调查时间为2017年12月。调查的主要方式为发放问卷和访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1家公办养老机构进行调查,对这31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发放问卷,并选取了其中六家公办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查,与机构负责人以及上级主管领导进行深度访谈。问卷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机构的基本信息、入住老人及提供生活服务情况、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情况、养老机构管理与运营情况、养老机构的职工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养老机构的政府补贴情况。

1.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2.1公办养老机构的性质与分布情况

在被调查的31家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公营性质的养老机构有24家,公办民营性质的养老机构有7家。其中位于城区的有12家,位于郊区的有3家,位于乡镇的有12家,位于农村的有3家。

1.2.2公办养老机构的土地来源与床位数量情况

在被调查的31家公办养老机构,有26家养老机构的土地是由政府提供,有5家是租赁。其中,有50张以下床位的养老机构有7家,有51~10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有3家,有101~15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有6家,有151~20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有2家,有251~30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有1家,有30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有1家。

1.2.3机构的床位入住率

在被调查的31家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在50%以下的有14家机构,入住率在50%~60%的有5家机构,入住率在60%~70%的有3家机构,入住率在70%~80%的有2家机构,入住率在80%~90%的有2家机构,入住率在90%的以上的有5家机构。

2公办养老机构运行与管理的调查结果分析

2.1入住老人及提供生活服务的情况

从调查的31家公办养老机构来看,入住老人的年龄集中在60~80岁,其中,70~80岁的老人偏多。入住的老人以“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及失能老人居多。从养老机构给老人提供的服务来看,涉及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综合来看,机构提供的服务集中在日常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这三个方面。通过与机构负责人的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在市级的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较好,给予的专业化和细致化服务程度较高。在县级,特别是乡镇级的公办养老机构,由于人员、经费的不足,给老人提供的服务只能是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而康复、精神关怀等服务显得力不从心。

2.2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情况

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包括老人的生活起居服务设施、餐饮服务设施、供暖降温设施、无障碍设施、防滑设施、消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所等方面。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养老机构基本能给老人提供生活起居服务场所和餐饮服务场所,所占比例分别是100%和83.87%。但是从供暖和降温的设施配备来说,市级公办养老机构基本能配备到位,而县以及乡镇一级相对缺乏,都是以自行配备为主。由于入住的老人有相当部分是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所以无障碍设施和防滑设施必须配备,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无障碍设施达标的机构仅有64.74%,实现地面防滑处理的机构仅有77.42%,而消防设施通过验收的仅有67.74%。老人比较迫切需要的医疗、康复设施相对比较短缺,仅有32.26%的机构有医务室,25.81%的机构有药房,38.71%的机构有康复治疗室。文化娱乐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所大部分养老机构都配备,但是活动空间不大。

2.3养老机构管理与运营情况

2.3.1养老机构建章立制情况

从调查的31家公办养老机构来看,机构基本都设立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设置的制度涉及护理工作、医疗工作、行政事务、财务、消防安全等多个方面。机构还制订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方案。根据走访的养老机构情况来看,大部分养老机构基本都能按照国家制定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机构安全管理》以及广西出台的《广西老年人能力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建设养老机构,管理较为规范和严格。

2.3.2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

机构运转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有部分来源于收取的入住费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67.74%的机构是政府拨款,22.58%的机构是源自收取的费用,6.45%的机构是源自社会捐赠。对于社会兜底的对象,养老机构是免费无偿供养;对于刚需性的老人,是需要缴纳费用。从所调查的机构来看,机构收费的内容主要包括床位费、护理费、伙食费等方面。被调查的养老机构平均收费1500元/月。机构支出费用中占最大比例的是人工费用,占比达到60%以上。机构的总体运营情况,以此次31家机构数据为例,9.68%的养老机构的运营状况为盈余,38.71%的机构状况为基本持平,25.21%的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有12家机构未填。大部分的机构负责人普遍认为养老机构整体投资收益期较长、利润较低。所调查的养老机构运营的方式是以政府运营为主,占比例64.52%,社会机构承包部分服务的方式占12.9%,委托社会机构对其管理的方式占6.45%,政府与社会机构联合经营的方式占3.23%。

2.3.3公办养老机构职工队伍建设情况

养老机构的人员一般由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组成,其中,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以编制内人员居多,护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基本是聘用制为主,这部分人员流动性最大。从调查的机构来看,机构基本按照护理人员与入住老人1∶10的比例配备,护理人员的比例约占全部人员的一半以上。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以高职高专、高中文化程度居多,占53.5%。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主要集中在40~50岁,占58.06%。从收入情况看,护理人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调查的数据显示,养老机构中管理人员平均工资为2693元/月,医护人员为2437元/月,养老护理员为2332元/月。从人员参加培训情况来看,有51.61%的人可以参加培训,培训的内容占最大比重的是护理技能的培训。从人员的流动来看,流动最多的人员是护理人员,占40.46%。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福利待遇差,社会认同感低。

2.3.4养老机构获得政府补助的情况

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是以政府拨款为主,基本上每个机构都获得了政府的补贴。通过与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笔者获悉近年来广西对养老机构的半失能老人给予600元的护理补贴,全失能的老人给予1200元的护理补贴,这很大程度补贴了机构聘请护理人员的费用。

3讨论

3.1公办养老机构的定位不够明晰

有部分养老机构负责人对公办养老机构的定位认识不清,特别是面对机构的空床率较高情况下,他们采取的普遍方式是向有需求的社会供养老人开放,特别是对那些容易护理、自理能力较强的老人打开大门,反而拒绝那些真正需要政府托底的三无老人、失能老人、生活困难的高龄老人。实际上,这是服务对象的错位,公办养老机构的定位是强化托底,保障基本。它的对象就应该以城市特困人员,农村五保对象的老人,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及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失能、高龄老年人提供供养、护理等服务,履行好政府托底保障职能。

3.2公办养老机构布局不均衡,服务类型单一

市级的公办养老机构无论从基础设施的配备、人才队伍的建设、服务的质量、管理和运营等方面,都比县、乡镇一级要好。究其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优势,二是财政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大;三是编制内人员较多,人员相对稳定。村镇级别的公办养老机构条件比较差,设备普遍简陋,人员严重不足,机构形同虚设。从机构提供的服务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办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相对多元化,欠发达地区的公办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主要以“养”为主。从广西的公办养老机构发展水平来看,提供的服务类型比较单一,“养”最基本的功能普遍可以实现,“护”“医”“康复”这三块功能没能辐射到位,精神、心理、临终关怀作为未来建设完善之处。

3.3公办养老机构空床率问题突出

公办养老机构空床率较高,特别在村镇一级的敬老院空床率高达80%。空床率高,究其原因,一是供需间结构性失衡,社会的刚性需求很大,但是供给方的品质低,产品单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与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有关,“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养老机构有着本能的排斥。部分老人特别是农村的老人认为只有被子女或社会遗弃的才被迫住养老院。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的敬老院利用率不高,利用率不高自然得不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造成恶性循环,使得很多村镇养老机构形同虚设。

3.4公办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欠缺,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公办养老机构方向是走医养结合的路径,实际上机构严重缺少医务人员,养与医没有充分结合。在养老机构的人才队伍中,养老护理员存在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大、工资低等突出问题;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康复、心理、营养、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探究其原因,一是医生的晋升空间和收入待遇遭遇瓶颈,二是护理人员收入通道单一,社会认同感低。

3.5公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原则性多操作性不足

老人专业护理范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医疗需求;养老护理

1引言

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全国老龄办公室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7.3%,数量如此之多的老年人不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养老压力,也使得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增加了患病的概率,我国老年人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代亚丽通过对乌鲁木齐8家养老机构的487名老人调查发现,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患病率高达90.14%[1],陈映的研究也证实这一点,他发现老年人的患病率达75.1%。[2]另外,根据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闻会上表示,截至2014年,2.1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观念的变迁以及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等,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甚微,空巢老人问题突出,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4]庞大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护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由此可见,不断加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的供给,满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需求,缓解国家和社会的压力很有必要。

2老年人医疗护理研究概述

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老年人还是比较喜欢在自己家里养老,即选择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人比较多。王桂云的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她对济南、青岛等6个地区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有93.2%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在现阶段的研究中比较多。

2.1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研究概述

田君叶采用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西城区的社区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比较高,社区内部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打针、输液等;另一类是特色服务,包括健康知识的宣传、帮助转诊、建立健康档案、帮助摆药等。她还强调这些需求的存在反映了空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5]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生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姚幼君在研究中发现,老年人护理需求不仅体现在生理上,还体现在心理上。[6]老年人在经历退休之后,由于角色突然发生变化,一时难以适应,就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等心理问题,最终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戴卫东对苏皖两省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护理需求的有着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对于医疗护理方面的需求比较低,对于影响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户口、无子女、有退休金、洗澡有困难、半身不遂、女儿或女婿照料等因素。[4]何玲通过对京津冀地区2046名社区老年人的调查发现,京津冀地区老年人社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月均医疗支出高、主要社会问题担心程度高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高。[7]王海彦通过对昆明市区10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昆明市老年人对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需求度较高,其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平均月收入情况、精神紧张程度、情绪低落程度、受教育程度以及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距离。其中婚姻状况、收入情况是疾病护理需求和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需求的共同影响因素。

2.2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研究概述

杨濮瑞等通过对济南6家养老机构12名老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医护护理人员、自我保健、精神慰藉、疾病预防知识、机构内部医疗设备和康复设备以及药房的需求。老年人对老年公寓医疗和护理服务需求可归纳为对公寓内基本设备的需求、对公寓内护理人员的需求和对自我保健的需求3个主题。张晓洁对长春市的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的普遍对疾病和康复护理的需求比较高,年龄、个人收入和自理状况,尤其是自理情况是影响老年人各项需求的显著影响因素,另外还发现现有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设备明显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机构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3提升和完善医疗护理水平研究概述

不断提升医疗护理服务的水平,满足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医疗护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地方。李凤华通过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关注疾病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认为社区要多开展有关疾病预防的知识宣传活动,加强对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提升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这与王依平研究建议相一致,共同关注到了护理人员的水平问题。代亚丽主张提升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水平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政府层面,要加大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支持力度。其次是服务提供层面,要注重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最后是要加强护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素养建设,提升他们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机构的功能已经不仅仅限于“养”,逐渐走向“护”。张晓洁认为养老机构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老年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血压计等基本设备,满足老年人的基础需求。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加强专业护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升他们的素养。

4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对于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坚强国家和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年人享受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代亚丽,袁畅,赵洪军.乌鲁木齐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45-246.

[2]陈映.农村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48-49.

[3]周围围.报告称2020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将超2000万[EB/OL].(2015-05-07).

[4]戴卫东.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皖两省调查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1,35(4):86-94.

[5]田君叶,刘均娥,王永利,等.空巢老人对社区医疗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383-385.

[6]姚幼君.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分析与现状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6):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