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范例

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范文1

1.1人口结构情况

阿木去乎镇黑力宁巴行政村尕加毛自然村位于阿木去乎镇西部,海拔约3130米,为半农半牧行政村。村党支部、村委会距镇党委政府驻地约5公里。共有45户270人,其中低保户25户83人,党员8人,其中女党员2人,70、80、90后人员104人,残疾户8户10人,上门女婿5人,僧人9人,尼姑4人。该60岁以上党员1人村通电,有通村便道,无自来水。

1.2经济发展状况

支柱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牲畜多为牦牛、犏牛和藏羊、蕨麻猪。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洋芋、油菜、青燕麦。尕加毛村现有牛325头,羊300只,耕地面积1150亩,草场面积15786亩。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和种植青稞、油菜及养殖牛羊为主,部分收入来自消耗本地自然资源,以采砂、开矿业的补偿款。该村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

1.3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在交通方面,尕加毛村的村民居住较为集中,但是全村无一条经过硬化的村道,为村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水利方面,人畜饮水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无川地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在教育卫生方面,没有村级卫生室及设备,缺医少药的局面尚未得到改善,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条件差;清洁能源使用较少,卫生厕所使用率不高.

2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2.1自然条件差。

尕加毛村地处夏河县南部,阿木去乎镇西部,地理坐标位于N:34°47′51.7",E:102°40′42.9",境内平均海拔3130米,海拔高,年平均气温2.6℃,降水量516mm,平均无霜期56天,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地贫瘠、土壤保水性差,自然灾害频发等,这是导致尕加毛村长期处于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

2.2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村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2013年该村外出劳务人员主要在建筑工地从事体力型粗活。由于普遍缺文化、少技术,日工资低于技工工资。全村劳务输出比重大,在家劳动力主要以老弱病残、妇女为主,综合素质都较低,给全村农业发展和科技扶贫带来较大挑战。

2.3贫困面大。

在贫困面、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等方面,与全州其他县(市、区)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的位置。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所占比例依然很大。全村共有45户270人,其中低保户25户83人。

2.4基础设施落后。

该村地处半山地带,村内道路为沙石土路,一遇雨雪,车马难行;无引水工程,群众饮水靠背、驮。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使其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仍然存在农牧民穷、财政穷的“双穷”问题,主要以依靠国家的支持和上级财政的补贴为主。

2.5产业支撑不足。

该村工业企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才刚刚起步,发展不平衡。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除靠外出务工外,仍然主要是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待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部分收入来自消耗本地自然资源,以采砂、开矿业的补偿款。

2.6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一是通过“两基”验收后,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教师队伍却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藏汉双语教师少;二是缺医少药的问题仍很突出,乡镇医院条件差,村级卫生室从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2.7扶贫队伍、扶贫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在完成全村扶贫项目的编制、扶贫资金的争取、扶贫项目的监管上显得很吃力。扶贫部门对扶贫工作只涉及到项目编制和资金监管,缺乏对项目实施的监管,对项目实施情况不够明晰。

3发展经济的建议(依托当地资源及扶贫政策优势,发展经济)

3.1种植业上的优势。

阿木去乎镇是夏河县乃至甘南州最大的青稞主产区,以尕加毛村为例,全村45户270人,全村耕地面积1152亩,其村子西南的半山连片耕地(包括其他村)达上万亩,主要种植青稞为主,只因耕作粗放,青稞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施肥防虫防病意识淡薄,海拔高,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青稞产量一直上不去,常年产量保持在130公斤左右。

3.2畜牧业基础较深厚。

尕加毛村(冬季草场)草场面积15786亩,夏季共用草场面积近3万亩,这里自古以来是安多藏区藏羊、牦牛、犏牛的主产区,草原辽阔,牧草优良,农牧民有游牧的传统,该村现有牛325头,羊300只。蕨麻猪也是当地一种特有的稀有猪种,其品种优良,种群数量大,终年靠放牧采食为主,其具有肉质好、营养价值高的独特优点。

3.3具有丰富的野生藏药资源。

尕加毛村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130米,且草场面积辽阔,适宜野生藏药材的生长,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秦艽、贝母、羌活、大黄、野党参、红景天、益母草等,其分布广泛、品质优良。

3.4适宜打造具有浓郁藏族风俗特点的草原生态旅游区。

尕加毛村毗邻国道213线,距离阿木去乎镇2公里,距离夏河机场6公里,距离阿木去乎寺院4公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寺院、藏寨、小镇、草原,蓝天白云自然的融为一体,年均降雨600~810毫米,年平均气温4℃,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14℃。独特的自然景观,气候条件,民族风俗,具有潜在的旅游度假避暑的优势。

3.5是甘南藏区的重点扶贫开发区。

尕加毛村是甘南州扶贫攻坚的重点片区,镇政府紧紧围绕减贫和增收两大中心任务,狠抓农牧村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农牧村劳动力培训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草原围栏、牲畜暖棚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牧村危旧房,改善了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基本实现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全覆盖,一些扶贫资金和项目优先倾斜。

4科技扶贫中存在的矛盾

4.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赶不上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例如:当地播种方式大部分采用“马拉杠式的撒播”,基本不上化肥,不施用药剂除草、除虫等。

4.2农业的发展,需加大投入

而农牧民收入低乡村财力弱,资金不足,跟不上扩大再生产。例如:全村没有一台手动喷雾器,只有一台旋耕机(今年镇上农机补贴发的),基本靠牲畜犁地。

4.3大部分农牧民处于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状况

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弱。例如:青稞的种植生产,基本以满足家庭需求为主,少部分分散出售的青稞是以“粮食”的身份卖出,而不是以优良青稞品种的“身份”售出,商品量小,价格相对低廉。

4.4基层各级党组织与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还不能很好的融为一体。

例如:最近几年尕加毛村镇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和精力集中在了“维稳”工作上了,稳定工作高于一切。

4.5由于体制和机制原因,现有农技推广网络已支离破碎

处于一种半瘫痪状态,科技人员与农牧民没有亲密接触,农业的科技成果远离农牧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紧缺有效的科技指导。

5具体科技服务内容

5.1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情况。

2014年3月25日至2014年6月19日,我站选派3名中级职称,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干部到阿木去乎镇尕加毛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同时开展调研和摸底工作。并多次与乡党委政府、村“两委”会班子就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行动进行了座谈,分别听取了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会的情况介绍,重点了解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支柱产业、主要收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建议等。分析了制约尕加毛村发展的因素,致贫的原因、共同商讨致富的路子,对该村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和商讨解决的办法。

5.2依托项目优势,开展科技扶贫活动。

5.2.1基于当地气候特点,技术人员在详细了解到当地青稞种植是该村的第一产业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单位实施的“甘南州青稞基地建设项目”,确定了尕加毛村的科技扶贫以青稞基地建设为主。2014年实际发放青稞良种甘青4号、5号3万公斤,二铵150袋15吨,青稞专用配方肥200袋16吨,野麦畏100公斤,2.4滴丁酯10公斤,骠马10公斤。建立青稞良种田1500亩,青稞专用配方肥200亩,野麦畏播前拌毒土撒施防治野燕麦500亩,2.4滴丁酯混配骠马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及野燕麦200亩,开展以“青稞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内容”的各类宣传培训32场次,受教育人数200人次。

5.2.2结合春耕生产的实际,选派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农牧民群众采取“手把手,一对一”的现场演示示范,现场培训。重点开展了“青稞良种的栽培要点”、“野燕麦的为害和防治”、“青稞田阔叶杂草的为害和防治”、“提倡青稞条播和旋耕机播种的好处”,“农药的安全合理施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等内容的现场培训。并在播种、化学除草等农耕的关键季节,抽调单位8名技术骨干,现场亲自统一配药,对群众施药和播种跟前跟后,严控播种量和施药方法,并做到废弃药品统一收回,消除安全隐患。并建立了详细的田间档案,科技服务日志,工作日志。

6个人收获及体会

6.1取得的成效。

一是树立了典型示范,科技服务实现了面对面。州农技站科技人员根据自身特长,挂钩联系2-3个农业生产能人(主要以村干部和见多识广者为主),实现了与当地农村先进生产力的结合,重点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示范田,带动了农牧民致富,拉动了尕加毛村的生产力。

6.2今后科技服务活动更要趋向于“双向选择”

科农结合才能实现零距离。要根据农牧村基层和农牧民需求选派,达到科技服务人员与农牧村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并根据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特长,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选派合适的科技服务人员,才能更好的统筹兼顾政府部门下派任务和基层需求,提高农牧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6.3此次科技服务的实践证明

只有科农携手,才能实现双赢,有利于农牧民增效,农牧村致富,给农牧民带来实惠。所以说,科技种子能否有效融入农牧村,撒播向千家万户,关键在于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与实践。

6.4“三农问题”解决的好与否

科技论文范文2

科研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对科研投入明显增加,但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用于创收的精力多于创新”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投资强度偏低。201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远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国际农业科研投资强度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5%的高水平。二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我国部级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科研拔尖人才疲于争项目、找活儿干和应付各种检查等。据调查,近些年,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70%。三是多头管理,项目重叠,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作为省级农业科研人员,也不得不向财政、科技、农业、开发和扶贫等各部门多头申请项目,甚至同一内容的项目多头交账才能保证科研运转,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也制约了相关技术研究和储备。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的公益性特点,要求公共财政在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重点建立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要求增加能稳定支持的非竞争性项目,目的是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方向任务明确、能够获得稳定支持、能够静心搞科研和能够获得社会尊重的科研环境,稳定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区域性的特点要求地方财政针对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设立行业科技专项,并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一大批覆盖面广、资金额度较小和周期较短的前瞻、尝试、探索和应急性的竞争性项目,加大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地域支撑计划的总投入。近几年,有些省份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投入的做法值得效仿,广东、山东、吉林和湖北等省成立了区域农业创新中心,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专项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2科研立项机制

立项方向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农业企业的成果孵化器作用都不够突出。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形成的,受传统习惯和人员专业影响,往往是能做什么就申请什么项目,很少考虑产业需求。二是科研主管部门的科研导向是项目形成的,受个人偏好和经费定向影响,往往是有什么专款就什么专项,很难体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农业科研的导向作用。这种传统的立项模式,直接导致了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的脱节。建立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改变以往“专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况,确立“产业需求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的选题思路,立项形成与之匹配的流程:“技术需求→科研课题→技术指标→技术方案→承担单位”。一是科研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新型农民主体加强沟通,立项部门让科研单位参与非竞争性项目拟定工作,并广泛征求农业企业和新型农民主体意见。二是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的创新团队,以有威望的首席专家为核心,组建一批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研究与转化配套的产业服务团队,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给予非竞争性项目稳定的支持。三是注重自然区域内农业协调发展和单位合作问题,如贫困带连片科技扶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立项内容应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长期项目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提升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期项目重点围绕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数量和拓展农业市场功能等,确保农业的增值增效;近期项目主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废弃物的治理和农业灾害的应对措施等开展研究,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2014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根据产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从源头到转化一次性拟好任务书,只需申请人认领任务和证明自己能完成任务的做法是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

3成果转化机制

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现阶段,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偏差、成果过剩与短缺并存、转化过程半途而废、激励机制不配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和绩效评价内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绩效评价方面,重论文轻发明,重形式轻应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评聘对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书架成果,助长科研浮躁风气。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从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实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励项目组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工作,尽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响力大的成果。二是为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成果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出成果的同时更为成果的应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鉴定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为一体的总体评价。五是职称评聘等利益相关制度,应更加重视诚信、奉献、论文和效益。黑龙江省农科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据其区域的独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强交流的农业服务为重点,采用“专家在线”、“合作共建”、“科技帮扶”等模式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力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农民家。

4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队伍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现存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偏少,领军人才更是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只占美国的1/20,日本的1/10。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受编制限制,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更新缓慢,年龄和职称倒挂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不少科研人员献身农业科研的意志不够坚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建立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必须坚持“人才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自身科技人才培养为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骨干;以引进人才为辅,主要引进团队稀缺和产业技术急需人才;以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力为抓手,培养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结构多元化。为此,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等省农科院已相继出台重大项目资金匹配制度和重大贡献奖励机制,以期留住高水平人才和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在团队建设方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不打破现有研究所建制就能改变分散格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以研究室为交叉节点,在研究所横向管理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团队再建一条纵线把研究方向相同的研究室串起来,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在农业科研中的创新潜能。

5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农业研究进入大联合、大协作时代的必然选择。每个单位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形成的,范围较小,布局分散,而单位间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提高大项目执行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报、信息的提供、传递和获取等活动,这是科技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协同创新与学术交流是相伴而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了“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是把同行几个单位联合起来壮大力量;内部协同创新是建立创新团队或平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协同过程中的交流多,实质性的合作少,成果不落地,容易流于形式。协同创新机制应以项目为纽带,集聚能量,把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起来形成联合攻关和团队优势,由单一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即课题组→研究室→团队→集团军,逐步打造立足地域内跨单位联合的研究团队。协同创新团队对外联合广泛,有平台支撑,有标志性成果,成果推广力量强大。在协同创新领域,学术交流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术交流的质量和真实性更加重视。传统的学术交流形式要加强,如编辑学术刊物和专著、做学术报告和讲学、科学考察和情报交换等。还要创新学术交流的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准确地传递科研信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三地农科院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并由8家主要农业科研单位组成“京津冀农业与水安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战略—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相协调、可配套和见成效的创新体系,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业发展。

6科研诚信机制

科技论文范文3

1科技期刊的概念和特征

期刊顾名思义就是杂志,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出版物,有专业性和综合性两类。记载着科技内容的期刊可称之为科技期刊。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重要文献的载体,是科学技术的新信息源。科技期刊具有以下特征:①连续性:定期出版,具有连续性,出版内容能够历史地、系统地反映某一学科、某一研究课题的发展过程。②选择性:各篇文章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读者在阅读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可以随时翻阅。③时效性:文章内容要求新、求快、求好。④稳定性:有固定的作者和读者。⑤创新性:内容要求新,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观点、新进展、新理论。⑥深透性:科技期刊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⑦复杂性:文章插图、公式、外文符号较多,排版难度较大。

2科技论文的概念及分类

科技论文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文章,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科技论文按其发挥的作用分为学术论文、技术性论文、学位论文。学术性论文。指作者提供给学术性期刊发表或向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以报道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学术性论文反映的是该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对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类论文应具有新的观点、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数据及结论及科学性。技术性论文。指工程技术人员为报道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而提交的论文,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是应用已有的理论来解决设计、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具体技术问题而取得的。技术性论文对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力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这类论文应具有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进步;国际关系;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最早见诸期刊的研究是王逸舟题为《试论科技进步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深刻揭示了科技革命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的进步加强了军事的破坏力并改变战争了形式,使国家间冲突更具毁灭性;第二,科技越来越成为带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第三,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通讯技术增进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渐稀释传统的主权概念,制约了主权的行使范围;第五,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国际关系的一员,使当代国际关系更具全球维度也更加复杂;第六,科技通过改变国家决策者对国际事务的看法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家的议事日程;第七,科学技术无论是以间接还是直接的方式都在促进国际格局的变迁。冯江源认为高科技的发展从诸多方面促进了当代国际政治的改组和转型,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一是,科技进步削弱了古老的主权结构和范围;二是,科技进步使得政府职能滞后;三是,高科技为外交事业增加了空前的难度;四是,高科技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五是,科技让许多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六是,科技文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促进了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完善;七是,高科技发展使得非政府力量渐趋强大;八是,科技的经济化使得一国经济更加繁荣;九是,科技进步促进国际分工与区域合作;十是,科技使得国家安全的基点从军事转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张永华认为,当今世界的科技已是一种独立的强大力量,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垄断等手段对国际关系产生三大主要影响:首先,科技能够促进某一时期的国际格局发生转变;其次,科技已经成为各国相互衡量进步与否的尺度,且前沿科技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要目标;最后,科技通过不同的途径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使国际关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李景全从综合国力的角度入手,认为科技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来实现的:首先,高新科技不仅带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也使得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强劲;第二,高新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国际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第三,高新科技的发展也为军事对抗注人了魔力。胡黎霞在分析冷战后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的变化时提到,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首先,科学技术变革了国家间解决国际冲突的手段;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加快了人类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冲突;第三,科学技术使得主权国概念丧失了绝对权威。黄维民在他的文章中,认为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对国际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变革,不仅没有消弭战争反而更加难以控制;二是,科学技术作为一股强大的全球性力量为世界不断注入更多的不确定性;三是,科学技术让人类解决冲突的途径从单一变得多样,从而加深了国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四是,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增加了国家间竞争的烈度。封帅以独特的视角从近年来影响巨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入手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关系的直接影响来自于其在战略决策系统和军事系统两个领域的应用,这两个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影响国际关系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但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两个领域的应用还不能对国际关系产生冲击性影响,对国际关系最为深远的影响将通过间接途径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将从根源上对全球经济结构与政治治理模式产生系统性的影响,推动国际体系深层次的变革。这种冲击的直接着力点在于现代社会稳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改变又将导致国际行为体内部权力分配方式的改变,最终由内而外推动体系的变革。封帅的研究独辟蹊径,没有将科学技术视为一个整体,而是专门研究一种专门的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国外研究概况

技术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在名为《技术与国际关系》的论文集中,把对影响国际关系的技术分为四个方面,即飞机、大众通讯、核能以及与蒸汽和钢铁有关的一切发明。同年,艾文•斯米戈尔在《美国社会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对这本论文集的书评,书评认为,各位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做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奥格本和其他学者们深受苏联与西方阵营对抗的思维影响,并直接将苏联列为战争的策源地,而且苏联的核武力量与美国的核武力量对比是多篇文章的主题。但学者们也认识到技术仅仅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他们的工作只是探索性的,因而局限在所难免。当今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认为战略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的分支学科,是核时代的产物。他从这个领域着手,着重分析了军事技术对政治家来说为政策的合理控制和管理提供了工具,而政治家所追求的则是在不可避免的核脆弱时代谋求政治—军事安全,这是军事技术对国际关系所施加的间接影响。他希望,如果所有现代国家的安全相互依存得到充分认可,那么理性将占上风,各国将停止全面军备竞赛并选择和平相处。布拉德利•克莱因在对这本论著的书评中认为,他的作品基于一种与社会学或哲学观点脱节的现实主义常识,对当代权力关系进行了有限的概念化,并且缩小了全球冲突的范围,而且将军事技术视为解决这些冲突的最佳力量,这是他的局限所在。查尔斯•韦斯不仅曾与贾伊拉姆•拉梅什合著《动员技术推动世界发展》一书专门讨论科技对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于近年撰写论文深入探究了科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他认为科学、技术和国际事务相互影响。科学和技术对国际事务的影响,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影响尤其普遍。科学、技术和国际事务的相互影响是如此重要和普遍,以至于该领域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子学科。它目前作为一个相对深奥的主题,仅由相关专家研究并且或多或少地与国际关系主体隔绝,是一种危险的时代错误。丹尼尔•麦卡锡表示,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中,科技一直处于国际关系学科的核心地位。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学科,本身就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投入使用密切相关。战争的工业化和最先进的战争技术的利用让一代人惨遭打击,这就是包括国际关系学科在内的人类对战争智力反应产生的背景。阿尔弗雷德•齐默恩、伦纳德•伍尔夫和诺曼•安吉尔是该领域早期发展的核心人物他们强调工业化正在推动国际一体化进程。正是这种一体化使战争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并且毫无意义,相互依存使得征服行动通常不会满载而归。

三、结语

总体来看,对科技进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研究,国外学者要比国内学者早至少半个世纪,这与国内外学者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以来,齐默恩等学者就非常关注科技进步,尤其是工业化对国际一体化的促进作用,这必然为后期的学者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国外学者似乎都认为科技作为整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不言自明,因而大多数学者都偏向于进行条分缕析式的研究,对科学技术进行细致的划分,研究每一种技术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甚至通过科技在外交政策中的应用来找出其对国际关系的间接影响。相较之下,国内学者对国际关系所受科技进步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成果匮乏,根据对这不到三十年的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偏向于将科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个别学者在特定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方面作出了探索性研究。由此看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王逸舟.试论科技进步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J].欧洲,1994(1):4-6.

[2]冯江源.高科技发展与当代国际政治的改组和转型[J].欧洲,1995(2):13-21.

[3]张永华.浅议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作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6(S1):42-43.

[4]李景全.高新科技发展与国际关系运筹[J].武警学院学报,1999(1):60-63.

[5]胡黎霞.冷战后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的变化[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2):51-53.

[6]黄维民.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48-151.

科技论文范文5

1.1积极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各级农业科技发展与成果转化项目481项,投入研发资金2.5亿元。分别实施了“大安百万只狐貉养殖”、“洮南无公害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及产品精深加工”、“镇赉百万亩盐碱地优质高产绿色水稻产业基地建设”、“洮北区肉羊集约化生态养殖示范及产品深加工”4项国家富民县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63208万元。目前,这几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均进展顺利。项目实施以来,“镇赉百万亩盐碱地优质高产绿色水稻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实现新增稻米加工量20万吨,新增产值2.7亿元,本级财政增收7625万元;“大安百万只狐貉养殖”直接参与项目农民人均收入达25000元,产业总产值增加1亿元;“洮南无公害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及产品精深加工”参与项目椒农人均累计增收1416元,项目企业实现产值3.6亿元,项目带动从业人员12万人。这些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我市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14年,全市五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洮南市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

1.2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产业基地(园区)建设

全市培育4个部级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化基地、4个部级研究中心、2个部级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和1个省级湿地院士工作站。按照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市科技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启动区10个,分别是洮北区红塔“雪寒”韭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洮北区食用菌高效栽培科技示范园区,镇赉县嘎什根乡水稻农业科技园区,镇赉县哈吐气乡特色农业科技园区,洮南市洮府乡杂粮杂豆农业科技园区,洮南市辣椒农业科技园区,通榆县鸿兴镇奶牛示范园区,通榆县什花道牧业示范园区,大安市百万只狐貉貂养殖农业示范科技园区,大安市棚膜经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正在进入新的良性发展轨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导向性工程,对现代农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1.3注重农业科技成果实施和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白城燕麦、白城绿豆、油葵等8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30余个农业新品种通过省审定。建设了吉林省西部林木品种创新中心,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蒙桑基因库,成功选育出了向海桑1号;向日葵育种技术及生物技术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玉米、蓖麻、杂粮杂豆的育种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育成的裸燕麦优良新品种、休眠燕麦优良新品种和一年两季双熟的极早熟燕麦优良新品种(系),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种植面积在白城及周边地区迅速扩大;育成的“白葵6号”等优良向日葵新品种、“白粳1号”等水稻新品种、“白蓖号”蓖麻新品种、“白杂号”高粱新品种和“白绿号”系列绿豆新品种也受到农民普遍欢迎,推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品种的改良,产品品质的全面提高,也使我市成为了全国绿豆、红小豆主要出口基地,出口份额占全国总出口量的30%~40%。桑蚕、白刺、燕麦等成果的取得,为我市以百万亩瀚海桑田、白刺、山杏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生态产业化工程,解决了主要品种问题。

2白城市农业科技发展下步工作思路

在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新形势下,白城市将以促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宗旨,发挥优势谋划发展出路,加快科技成果传递引导地方农业进步。

2.1继续加快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

围绕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以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努力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型现代农业。围绕全市百万亩水田开发建设,抓好吉林省西部盐碱稻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滴灌节水技术及配套机具的研究,超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及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研究;围绕提升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抓好优质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早熟陆地棉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甘草的育苗及栽培技术及有效成份提取的研究,大田一年两熟的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围绕加快发展畜牧业,抓好建设绿色无公害牧业新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围绕荒漠化治理,抓好利用脱硫废渣生物技术改良盐碱地、耐盐碱乡土树种、草地裸碱斑生态修复、吉林省西部沙碱地苜蓿人工草场和利用甘草种植防风固沙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技术研究。重点抓好农村星火学校、专家大院、科技示范园区等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建设。

2.2继续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平台建设力度

抓好以科技成果应用和典型示范为重点的绿色高产优质稻米基地、燕麦、奶牛高效养殖、棉花新品种、甘草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大田一季双熟品种、绒山羊高效养殖、沼气应用等农牧业高效技术试验示范园区建设,搞好园区规划、品种选育和园区管理,提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能力,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打造高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以市农科院、林科院、畜牧院、农机院、水产所为主体,打造现代农业、生态林业、绿色牧业、农机装备和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对接协作平台,发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紧密型技术合作,重点开展学科前沿技术、高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对接活动。计划到“十三五”期末,新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20家,农林牧水产业科技示范园区(试范场)建设达到50个以上,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绿色无公害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

2.3积极实施科技农业推进工程,着力提升农业技术服务能力

科技论文范文6

1.1农业科研单位对科技档案管理重视不够,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岗位变动频繁

部分单位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本位观念严重,影响了档案的收集归档。基层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学识资历水平普遍偏低,专业素质缺乏,综合素质也不高,小类别分类存在混乱现象,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无法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档案管理人员在本单位不受重视,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变动频繁,导致熟练度、专业度下降。档案管理人员常身兼数职,能够用在档案管理上的时间有限。以上各种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制约了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发展。

1.2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很多都缺乏宣传,特别是当前年轻一代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导致档案遗漏的风险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大多数管理人员的管理监督意识不强,并没有对应归档的档案进行有效的定期督促。由于相关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设施、设备的更新不够重视,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也较少,出现了档案管理设施陈旧以及档案室空间有限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与科学管理。

1.3农业科技档案相关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比较弱

由于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移动介质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致使涉密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档案涉密载体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不强,对重要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不严格,对保密责任制的落实也不到位。同时,科技档案数量大,管理分散,部分档案分散在领导、业务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手中,档案收集整理困难,容易造成档案泄密。

1.4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数字化、网络化是科技档案起到更好服务作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目前,大部分档案还处于老式文件柜存储方式,档案管理实行单机输入,文件查阅是纸件传送,这极易造成档案的破损和机密信息的泄露,档案管理基本没有实现现代化办公。

2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档案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和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原则包括规范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可有效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收集、整理、鉴定、编辑和装订等繁琐程序,使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实现信息化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体现自动化、实时化和网络化。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了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从总目录中找到所需档案,然后根据目录查找所需,费时费力。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后,人机结合,即档案管理人员直接使用计算机开展工作。档案信息自动化统一管理,能使集中管理和利用相结合,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农业科研档案较理想的管理模式。档案实行信息管理以后的检索与查询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既简捷又方便。此外,提供网上查询手段,查询者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络上自行查询档案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档案的收集和编研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有利于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服务水平

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档案在网络上共享,科技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查阅所需档案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资源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发挥作用并服务于农村、农民,起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起步较晚,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档案信息化也随之迅速发展。提供一些农业生产技术资料和政策法规等信息,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农业远程信息服务是实现农业信息传播和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覆盖范围大,内容丰富,对设备要求较低,打破了空间局限,使农民能就近学到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还可以和专业权威、专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把最新的技术信息传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2.3有利于档案管理机制的创新

在很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是独立机构,隶属于机关某一部门,档案管理以经验管理居多,工作人员也以有档案管理经验者居多,这从某些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引进,部分单位还安排科研不出成绩、开发不见效益和岗位竞争没上岗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致使档案工作人员工作没信心、没激情,其效率可想而知。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水平,使档案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而引进竞争机制,择优上岗,增强工作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其工作热情,更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

3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管理工作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与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差距很大,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做好如下几点。

3.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技能培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档案资源的科学保管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先进的技术需要懂技术的人去管理,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这是许多单位信息化水平徘徊不前的根源所在。农业科技档案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既可为单位内部部门和科技工作者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本单位行业特征的各种服务。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增强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单位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涵盖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工程等方面的信息化技能培训。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创造条件,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3.2强化单位内部重要项目的服务跟踪与信息管理,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向档案实体通过信息化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转变的过程,更是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过程。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才能促使科技档案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轨道。重点科研项目和成果代表项目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和团队的研究能力。因此,对重点项目配备专业人员对项目论证、立项和结题全过程进行档案跟踪管理和技术服务,做好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保证项目进行过程的每个阶段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均能及时地进行归档,可确保重点项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不能单单注重先收后管,而应根据科技档案的特点,对科技档案的形成提前介入,开展前期管理,使科技档案的建立贯穿于项目进展的全过程,做到收集的档案系统、准确和完整这是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3.3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安全管理

科技论文范文7

科技期刊是专业性、理论性和学术性极强的学术刊物.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本身的存在就具有科学性.它一方面作为科技成果的现实反映,另一方面又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新的学术理论和实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期刊的审稿必须做到客观、准确、科学、严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不断拓展的现象更加凸现,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虽然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但面对分工越来越细的学科种类和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成果的论文,难免会对稿件中的有些新观点把握不准,甚至可能会因自身学识的局限而错误判定稿件的学术价值.因此,必须借助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稿件的学术水平,如观点、方法、材料、结论等做出准确的评价,而且提供能否采用或修改意见,以确保期刊载文的学术质量.因此,科技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把关是同行专家和编辑共同完成的,编辑在选稿时主要看同行专家的评议意见,同行专家对稿件的把关至关重要.编辑部要严把对稿件的优化选择和对同行专家的遴选这一关.科技期刊稿件的审稿一般都采用传统的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其中专家复审是三级审稿中决定稿件能否采用的重要一环.编辑部将稿件送同行专家复审的目的,就是借助专家的学术专长,在评价稿件质量,决定稿件取舍方面,提出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

2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遴选

同行专家审稿是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既然审稿专家对科技期刊论文的发表起着这么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编辑部或编辑对专家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所以编辑部对承担外审的同行专家有一定的要求.

2.1外审在科技期刊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论文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由于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性较强,稿件外审就成为保证刊物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专家审稿意见不仅可以用来筛选稿件,而且指导作者修改稿件.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外审专家审稿是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所以编辑部要遴选出一批学术造诣精深、学风严谨、为人正直、科学道德高尚学术上无偏见的学者,并建议编辑部建立动态的审稿专家库.

2.2遴选审稿专家的原则和要求

科技期刊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期刊所的学术质量.也就是说,最能影响科技期刊质量的是所刊登论文的学术质量.虽然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主要靠论文的作者,而决定论文能否刊用发表的主要依据则是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审稿意见).为了提高稿件的评审质量,要找准德才兼备的审稿专家.另外,审稿人审稿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审稿人学术水平的高低,还要看审稿人的负责程度.遴选审稿专家的原则和要求:(1)专业对口,遴选的审稿专家必须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即同行专家,最好是教授(正高级)以上的职称,至少也是该研究领域出类拔萃的,并有该研究领域的专著和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2)学术造诣方面的要求:因为科技期刊审稿要求专家从文章的立意、价值、行文结构、论证的严密性以及文章一旦刊发后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给予审阅,并明确能否刊用.因此,对审稿专家在学术造诣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从审稿人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而言,科技期刊的审稿人不仅需要学术水平、眼界见识,更需要风度胸怀、品格修养.科技期刊审稿人应当学识渊博,眼光独到,才能把好稿件的学术观.(3)品德方面的要求:科技期刊的外审专家要对稿件是否符合本刊宗旨与要求及稿件的学术观点、技术水平、理论和实际意义、有无发表价值等方面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要求专家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对稿件做总体学术评价时,做到客观、公正,对作者的学术观点无偏见.审稿专家需要保持一种对期刊负责,对作者负责的态度.审稿专家要谦虚审慎,有容人的度量;心有尺度,行有准则,有服人的见解.这是学术评审对审稿人的要求,也应是一个审稿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不变追求.另外,遴选的审稿专家不仅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书写规范能力.不仅要把握整篇论文的学术内容和观点,还要指出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修改的地方.所写的审稿意见要言简意骇,概括性强.不能把审稿意见简单写成“可以刊发”或者“不宜刊用”“退稿”等.目前,专家审稿存在审稿质量不高,审稿时间拖延,审稿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这些原因直接导致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下降,时效性强的稿件发表滞后等等.这个也有客观原因,其一,科技期刊尤其是高校科技期刊的外审专家一般都是高校的老师,高校老师不仅要上课,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这使得他们无暇顾及或者不能按时审完编辑部送去的稿子,再加上现在的审稿费少,客观上没时间和精力,主观上没动力,这也是造成专家审稿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因此要寻求一种合理的科学的审稿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审稿方式的多样化创新,寻求合理的灵活多样的审稿方式

3.1审稿方式及手段创新

送给审稿专家的稿件,不仅要匿名还要隐掉所有的信息,包括作者的姓名、单位等.模仿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的方式,隐掉项目申请人的所有信息,避免作者身份给专家“先入为主”影响,给专家只提供一篇没有任何作者信息的稿件.如果是基金项目成果论文甚至可以把基金项目的有关信息隐掉,可以说给审稿专家的是一篇裸稿和一张审稿单(审稿单设计成上方只有专家姓名和稿件题目,下方是审稿意见填处).以确保稿件审稿质量,为科技期刊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3.2网络送审

利用网络送审稿件,就科技期刊而言,多数是双月刊或季刊,利用互联网送审稿件不仅能使编辑和专家联系紧密,缩短专家审稿周期,更能确保稿子直接到专家手里.

科技论文范文8

1.1农业科技体制的发展

2005年,法国成立了国家研究局(简称ANR),它的成立成为法国科技体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ANR的主要职能是对重大科学与技术研发项目进行资金管理和分配,并通过建立竞争性分配机制来支持重大研发项目。全国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团队都可向ANR可提交项目申请。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大力推动下,法国形成了完善的、高效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体制,为法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1.2农业科技体制的管理

法国农业科研工作和科研创新政策是由法国教育研究与技术部和农业、食品与渔业部共同组织实施的。这两个政府部门共同监督管理法国的农业研究机构,其主要组织管理方式为法国教育研究与技术部和农业、食品与渔业部与其下属的科研机构每4年签署三方合约,政府部门派员参加各研究机构理事会会议,共同制订各机构的科研活动计划,并提供年度预算。法国农业、食品与渔业部及其他部委有多家科研机构,其中法国农业科学院(INRA),食品卫生安全署(AFSSA),法国农业机械、乡村土建、水利及林业中心(GEMAGREF)和海洋开发研究中心(IFRE-MER)等4大农业科研机构构成了法国农业科学领域的主体,牵头执行了大多数与农业相关的各领域研究课题。法国教育研究与技术部和农业、食品与渔业部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参加ANR项目指导委员会会议,因此,ANR资助的重大项目的内容和研究方向直接显示出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农业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体现这些领域较其他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2法国农业科学院(INRA)

法国农业科学院(INRA)成立于1946年,是法国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是法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相当于中国农业科学院。INRA的科研管理人员为政府公务员。从1984年起,INRA受法国教育研究与技术部和农业、食品与渔业部共同监管。

2.1机构设置

INRA的机构设置包括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两个部分。行政管理部分主要包括理事会、科学咨询委员会、道德委员会等决策领导部门,以及财务、人事、法律、会计等职能部门。理事会是INRA的管理机构,负责审议该院的研究战略及其管理、科研、资金和项目等方面事宜。在科学研究方面,INRA根据学科领域在院一级设置了13个研究部,各研究部由INRA直接领导,是组织领导科研活动的实体机构。研究部下设213个研究单位,其中有与其他研究机构共同组建的研究单位112个、合同制单位41个。此外,INRA还根据生态及行政区域设置了18个区域研究中心,包括21个课题组和150个实验站,其中一小部分在国外,包括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

2.2人员经费

2013年,INRA约有在职职工8500人,其中1837名研究人员、2590名工程师和4061名技术人员。作为其国际交流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农业科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科研人员,目前有171名外国科学家就职于INRA,占全院高级研究人员总数的30%,根据项目研究需要受聘的外国科学家有25名。此外,INRA还在国内外招收研究生,代表法国科技部委托培养相关领域博士后。2013年,INRA的总收入为8.81亿欧元,其中6.79亿欧元来自科技部和农业、食品与渔业部拨付的用于公共服务的费用,占总经费的77%。另外1.5亿欧元为立项的科研项目经费,0.42欧元为科研成果与服务收入,其余为其他产品收入。在总经费支出中,人员费占65%,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占31%。

2.3发展战略

INRA的优先科研主题包括食品健康、温室气体排放、生物技术、农业生态系统和全球粮食安全,其科研重点是加强生物学预测能力,如基因组学、生物多样性研究等。目前的科学研究中,生命科学占78%,环境科学占14%。大量科研成果的产出使得INRA在全球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论文引用频次来看,其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二位,在植物与动物科学位居全球第四位。INRA在微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领域也位居全球领先水平。

2.4绩效考核

INRA重视对科研人员和成果的考核,围绕如何测定研究单位(或个人)研究任务完成情况,制定了考核方法和标准,考核内容包括知识生产、创新能力、专业培训和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并从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两个角度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一是对研究团队进行考核。从1999年开始,INRA对下属的13个研究部进行考核,每4年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包括科研成果质量、在全国乃至国际学术地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对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个人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知识生产、对团队或专业学科的贡献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2.5“Meta计划”

为应对21世纪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带来的粮食安全挑战,INRA对13个研究部进行统筹管理,推行学科内和跨学科的规划,启动了“Meta计划”(Metaprogrammes)。目标是实现交叉研究,广泛动员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团队,并尝试找出在上述有关领域中待研究的主要瓶颈。跨学科性将贯穿“Meta计划”内的各个项目,从项目设计阶段开始,就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性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前缀“Meta”反映了期望超越传统项目的愿望。INRA财政预算的1/3投入到“Meta计划”近期拟开展的10个项目中,总计3亿美元/年。到目前为止,已确定8项“Meta计划”,以推动综合和跨学科的研究。

3法国农业、食品、动物健康及环境研究与教育联合体(Agreenium)

2009年,法国成立了一个部级的农业、食品、动物健康及环境研究与教育联合体(Agreeni-um)。Agreenium是一个汇集了法国农业科学院(INRA)、法国农业研究发展中心(CIRAD)等2个研究单位、6所高等院校的法律实体。其目的是促进法国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设施的有效使用,促进农业和兽医研究以应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Agreenium总部设在巴黎,由执行委员会和董事会协助开展工作。执行委员会由30人组成,除来自各成员单位的代表外,还包括政府代表(食品、农业和渔业部,高等教育和研究部,外交及欧洲事务部)以及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Agreenium的目标将法国科研和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的农学和兽医学优先研究领域提升至国际层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Agreenium依赖于其成员单位在国际上所形成的广泛协作网络,主要包括区域主管和法国农业科学院、法国农业研究发展中心联合海外代表。除了促进法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国际化,Agreenium还为其所有成员单位提供技术咨询、确定合作伙伴和提供经费渠道,为发展双边、多边合作提供支持。Agreenium已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中国多家科研教学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

4法国科研经费分配

法国的科研经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共科研经费,一部分是公司研发经费。公共科研经费部分用于大学、公共科研机构和财政部门,也包括国家研究局支持的重大项目研究经费。国家财政部也会以全额形式直接给一些科研机构拨款,或通过法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基金会(CASDAR)有目标性地向农业科研机构征集项目来支持农业与农村发展相关研究。此外,公共科研经费还包括法国地方政府的投入,以及来自慈善组织、公司和欧盟的资助。公司研发经费,主要是国家通过法国创新署(法国的一个公共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由中小型公司发起的创新项目。法国政府也非常鼓励外国公司支持本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法国国家研究局除了支持由国家公益性机构开展的项目外,也支持私营企业从事的研发项目。2011年,法国的农业科研经费为44.9亿欧元,其中57%的经费来源于公司。63%的科研经费用在私营部门,15.9亿欧元的经费用于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团体,如大学、学院等,其中:约9%的经费专项用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管理(包括食品和农业研究),约2%专项用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5法国农业科技体制对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启示

5.1建立国家层面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Agreenium将研究、培训和成果转化等各个单位有效链接到一起。作为一个研究和教育机构,其全部或者部分组成成员在自愿的基础上允许每一个成员保持其自己的职责和地位。这种灵活协调形式,允许各成员在科研、教学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可以在长期的大规模的国际合作项目上得以应用。在农业面临全球化挑战的背景下,Agreenium在参与由全球农业研究论坛(GFAR)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牵头的全球农业科技体制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存的“部级—省级—地市级”三级农业科研组织“有体无系”,日益呈现出定位不清、分工不明、资源分散等弊端,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的提升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迫切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与机制创新加以解决。在现有体制下,借鉴Agreenium的经验,组建以农业部、科学技术部主导的,由部级科学院牵头的,农业科研院校共同参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建立重大科研任务引领、优势科研资源集聚、科学运行机制保障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无疑是推动农业科技高效协同创新,提高科技资源利用与科研产出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

5.2优化布局,建立区域性农业科技研究机构

法国在规划和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农业的区域性特征,使农业科研工作更能满足区域农业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使农业科技更能适应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农业科技的“本土化”。中国的农业科技体制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中国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在全国布局上还有较大的缺陷,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例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部分部级农业研究所分布在中国东部和中部,而在中国西部布局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使得目前开展西部农业研究缺少部级的根据地与支点,与中国西部农业的规模和地位不相称。建议按照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优化农业科技布局,设立区域创新中心和地方试验站,打破原有创新体制对农业科研的行政分割,建立以农业区划及农业生态特征为基础的科技体制。

5.3促进企业科技投入,适时发起以我为主国际重大科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