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技术范例

科技技术

科技技术范文1

针对科技期刊编辑在编校中对一些科技术语的用法把握不够准确,造成表达错误或不规范,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调查了近2年的几十种核心期刊,列出了对编辑和作者产生严重困扰的几组科技术语,以期为编辑同行提供参考。

一载荷与荷载

笔者在编辑加工稿件时经常发现载荷与荷载随意用,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时而用载荷,时而用荷载。土木工程学科倾向于用“载荷”[1]。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载荷作名词用时,指物体承受的压力,如建筑物的自重、桥梁所承受的重量等,也说荷载。也就是说,当载荷作名词用时,同荷载。说明载荷与荷载没有区别,可以互用。而作动词用时为“荷载”,意思为承担、负载。例如,荷载重任。当名词用时,全文应统一为“载荷”或“荷载”。

二品位和纯度

品位指矿石中的有用元素、组分或它的化合物的含量(含量较高常用百分数表示;贵金属等含量较低的则采用g/t、g/m3等单位),据此可以确定矿石为富矿或贫矿。在科技期刊中,品位专指矿石质量分数,一些编辑一律用“质量分数”替换“品位”。笔者认为,作为资源科学技术、煤炭科学技术、冶金学名词是可以使用的,品位作为量名称在图和表中的规范写法为品位/%或品位/(g.t-1);而“质量分数”是冶金学、计量学中对混合物组成标度的表示。纯度指纯净的程度,杂质越少,纯度越高。科技期刊中经常发现“Zn的纯度99.9%”“H2纯度大于99.99%”等表述,这是错误的。纯度与含量相似,只可作为一般性的术语或不同量的泛称使用,并不能指某一特定量,可以说某金属(物质)纯度高、某元素纯度低。而用纯度表示具体量,则概念模糊。正确的表达为“Zn的质量分数为99.9%”“H2的体积分数大于99.99%”。

三热导率(导热系数)与传热系数

在冶金学、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中经常会遇到热导率[3],热导率(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首选量符号为λ,但也可以用希腊字母κ表示,而科技期刊中经常错用英文字母k,而且经常将量名称写为热传导系数、热传导率、导热率。导热系数在冶金学等学科中作为热导率的曾称,不推荐使用,而在电力、化工等学科中是正称。传热系数的量符号为K,单位是W/(m2·K)。科技期刊中经常错写为换热系数、给热系数、对流放热系数、放热系数、热传系数、表面传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虽然单位也是W/(m2·K),但量符号为h,(α)。编校工作中要注意导热系数与传热系数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3]。

四网目与粒径

网目简称目,表示标准筛的筛孔尺寸。在泰勒标准筛中,所谓网目就是2.54cm(1inch)长度中的筛孔数目。物料能通过该网孔即定义为多少目数,它同时用于表示能够通过筛网的粒子的粒径。目数越大,粒径越小。但是以“目”为单位表达粒径的尺寸是不规范的,因为“目”不是国际标准单位,应将“目”换算成粒径的单位cm或mm,例如200目的筛网,通过该筛网的粒子粒径约为0.074cm。

五交汇与交会

交汇:(水流、气流等)汇合到一起。强调汇集交融,一般用于水流、气流等,“交汇”的结果是事物融为一体。交会:会合;交叉。如“三条公路在这里交会”。“交会”强调在某一点上接合,用于水流、气流之外的事物,尤其多用于交通。如轨道交会、空间交会、信号交会、多站交会、侧方交会等。科技期刊中“无线电网络信道交汇”“文化交汇”“X型正断层交汇”“人工智能与哲学的交汇碰撞”“案件裁判中情理法的交汇”等中的“交汇”应改为“交会”。

六流变应力与流动应力

流变应力:材料在一定变形温度、应变和应变速率下的屈服极限称为流变应力[4]。流变应力的研究内容是各种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的现象、屈服值以及材料的流变模型和本构方程。在“术语在线”中,流动应力是力学和冶金学的术语,在冶金学中的定义为:“加工体内任一单元发生由弹性向塑性状态过渡所需的单向应力状态下的真实应力。即单向拉伸的屈服极限。”流变应力与流动应力的含义,笔者认为是一致的。“术语在线”中没有流变应力,只有流动应力,科技论文中的流变应力需改为流动应力。

科技技术范文2

1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一般来说,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新型农业科技发展园区主要的建设资源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与相关单位的自筹资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革新,农业科技发展园区对设施建设资金和技术开发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导致很多园区出现了资金投入不足或资金不到位的情况。政府的财政拨款难以维系园区的长期发展,而单位自筹的资金多是银行借款,这也会对相关单位造成压力与负担。

1.2技术扩散缺少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

总体而言,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发展园的技术扩散相关部门没有针对扩散主体日趋多元化的现状制定科学的分工合作机制,缺少统筹安排与协调管理,导致很多工作的质量很低,难以发挥出各部门的自身优势,整体的技术扩散效率也不高。

1.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很多园区投入运行之后因为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导致园区的技术开发、成果应用和技术扩散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很多园区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与推广效果,影响了科技示范与扩散的实际效益,也没有起到辐射周边地区,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

1.4技术扩散的渠道不够通畅

农业信息发展的大环境会受到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要形成功能全面、信息反馈迅速、组织结构严谨的技术和市场服务网络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的农业技术革新与扩散还没有做到与技术和市场服务网络实时保持同步,这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扩散存在着渠道不通畅、互动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推广。

2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园区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

2.1优化园区的技术扩散机制

农业科技发展园区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提高园区的技术扩散实效就需要建立并逐渐健全技术扩散的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园区的技术扩散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扩散经验,加强各个扩散主体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管理,明确组织形式与利益协调机制,从而使各个主体可以分工协作、相互联结、资源共享,调动起主体参与技术扩散的积极性,实现更高效、更广泛的技术扩散。此外,还要确立以农户为主体的技术扩散与创新驱动机制,充分尊重农户们的劳动成果、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念,健全双向互动的沟通机制,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人员、农户、技术扩散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充分发挥园区的主体功能优势,提高农户参与技术创新和扩散的热情,从而促进整个园区技术扩散的效率。

2.2优化园区的技术扩散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革新的重要契机,我国政府要不断加强各地区和农业科技发展园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优化园区技术扩散的环境,凸显园区的区位优势和。地方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其对农业新技术扩散工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优惠与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社会组织的资金赞助,建立并健全科学系统的公益性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制,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强化财税金融的扶持政策等。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专业组织和农业发展相关企业的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优势力量与市场化发展核心力量对完善技术扩散环境的重要作用。

2.3探索园区技术扩散的新形式

科技技术范文3

新媒体的兴起为农业科技视频带来了更快捷的传播速度,更广阔的传播空间。PC端、移动端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网络共享下的农业科技视频已经成为农业从业者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作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视频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农业科技视频制作中的前期准备、拍摄场地选择、镜头切换原则、景别合理运用、后期制作调色、声音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网络共享;农业科技;视频制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农业信息化加快转变时期。农业科技信息作为农业技术发展的指导理论,对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技术改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网络化的步伐是农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视频是农业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互联网及4G网络的普及,农业科技视频也通过现代化手段扩大了传播的途径,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网络共享并开发利用,也是迈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具备直观性和传播便捷性的农业科技视频资源成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也受到农业从业者的广泛欢迎,但目前农业科技视频制作质量良莠不齐,致使农业科技视频资源传播受到制约。因此,为提高农业科技视频的制作质量,提高网路共享的学习效率,对基于网路共享的农业科技视频拍摄和制作技术展开了研究。

一、农业科技视频拍摄的前期准备

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做好相应的选题,内容应包括最新、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信息;视频摄制人员应提前做好拍摄场地光线的考察工作等。

(一)农业科技视频的选题

选题应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做到贴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产实际,选择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科技题材[2];选题内容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真实性,科学实验对比,实际应用效果最具说服力;同时,科技视频选题应具备时效性,能反映现代最新农业科技,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新科技、新政策、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指导。

(二)摄制人员的准备

摄制人员不仅要掌握摄像的基本拍摄技巧,还需要提前制定拍摄计划,从视频的教学性角度去进行镜头的切分和场面调度;提前观察拍摄场地的环境情况、现场光线。根据现场光线情况合理布置机位和灯光设备,注意各摄制环节的补光,保证展示效果。

(三)拍摄场地的选择

在室内录制时,因为要考虑到视频画面曝光和色温的统一性、声音的收录等,选择安装有窗帘,环境安静整洁的室内;使用室内日光灯作为主光源,以保证要求录制现场光线充足;如果室内未安装窗帘时,应在靠近窗边进行视频的录制,同时,开启室内所有的灯光,调整好摄像机的白平衡,最好选择手动白平衡;在室外录制时,采用自然光作为主要的光源,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在无遮挡物的和不易产生阴影的场地进行室外的录制。

(四)拍摄时间的选择

拍摄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8:00-11:00和下午13:00-16:00,这两个时间段太阳处于合适的位置,景物形成正常的空间关系,是自然光创作的主要时期,而且这两个时间段色温稳定,约为5400~5600K,被称为“标准日光色温”,此时物体色彩鲜艳准确、真实。

(五)其他方面

如果选用现场拾音的方式进行录音,要尽量选择环境较为安静的室内;在野外或基地录制时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拾音话筒宜选用灵敏度高、清晰度好、通频带范围宽的电容式指向性话筒或胸麦;户外使用话筒时,需加防风罩,避免风声干扰影响拾音的质量;在后期制作时利用声音制作软件进行降噪和润色处理。摄制人员应保证电池充好电,带好足够的存储卡,话筒的电池,调试好各设备,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二、农业科技视频的拍摄要点

拍摄要点包括视频画面要稳定、清晰,注意选用合理的景别进行拍摄,拍摄人物时多采用中景和近景,特写景别以保证看清内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合理构图,调整白平衡保证主体的色彩准确。

(一)把握视频画面的:稳、平、匀、准、清

稳:拍摄的视频画面要稳,摄像机不能产任何的晃动,高清摄像机拍摄画面时,由于画面的高清晰度使人眼对高清画面的晃动和抖动等反应更加敏感,因此在录制时采用稳固三角架固定摄像机;如果需要手持拍摄时,注意要拍摄人员屏住呼吸,也可寻找可以倚靠之物,使身体保持稳定;另外,建议使用广角镜头,少使用长焦镜头。平:农业科技视频画面中出现的地平线一定要平,在拍摄过程中,确保出现视频画面中出现的线条横平竖直,不能产生任何的歪斜。匀:在运动镜头的拍摄中,运动的速率要均匀,拍摄节奏要连续。准:拍摄运动镜头的时候,落幅画面的定位要准。在镜头需要推进、拉远、摇动等结束时构图要恰到好处。为了保证被摄对象的色彩还原要准确,需要先进行摄像机的色温和白平衡的调整。清:要求农业科技视频的画面精确聚焦,聚焦要实,形象清晰,忌图像模糊[3]。

(二)视频景别和拍摄方向的运用

实拍时,视频的开头应拍摄8~10s的全景,利用全景展示环境信息,起到引导带入的作用;中景要符合人们观看事物的习惯,在录制中多使用中景;专家、学者进行相关讲解时运用中景,展示相关操作和农业实践结果时应用近景;特写对局部细节进行有效放大,遇到农业实践操作时的细致内容时,应推特写以保证看清内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使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摄制人员可以拍摄计划,按照由浅入深,展示全貌,放大细节的原则灵活得进行不同景别切换,但是拍摄的镜头要符合教学性和后期制作的要求。视频拍摄角度的选择:多选择正面、平视角度拍摄,所拍画面应该保证客观、稳定和亲切;专家、学者进行具体操作时,可以使用后斜面方向拍摄,应用主观镜头,与专家、学者同一个视角,将观众引导和带入到农业实践操作中来。拍摄过程最能反映摄像人员技术水平和经验,如何恰当适时地运用镜头,才能达到好的拍摄效果,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积累。

(三)构图

在画面构图上建议选用九宫格构图的方式,明确主体和陪体,将主要表现内容安排在九宫格式左边或右边两个连接点上,陪体将在另外两个连接点的连线上,构图稳定,主体陪体相互呼应,也可采用中心构图的方式,稳定、对称。

(四)光线

顺光拍摄,携带反光板和新闻灯等补光设备给拍摄主体补光;多采用散射光拍摄,避免形成局部画面的过量曝光,当单一稳定光源时使用自动光圈,当光源较为复杂时,采用手动控制光圈的方式控制画面的曝光。

(五)白平衡

白平衡的调节使得视频画面色彩还原准确,无色彩偏差。最好选用手动白平衡,在白平衡的调整中,最好选用原浆纸,工作人员将纸张拿到录制的位置,在录制场地光源的照射下,白纸充满摄像机的整个画面,也可以占到画面的四分之一以上,摄像机对焦到纸张的边缘(可以判断是否对焦到白纸上),选择摄像机的白平衡分析,得到此光源条件下的白平衡参数。

三、拍摄机位的选择和镜头切分的具体把握

在农业科技视频的拍摄中,可采用双机位的拍摄方法:主机位为拍摄全景和中景镜头,辅机位拍摄特写和近景;主机在开拍后保持不动,辅机位进行相关镜头的推拉等运动镜头的拍摄;开始拍摄后,所有摄像机均不能关机,保证两个机位的摄像机音轨的一致性。农业科技视频的拍摄主体不断变化,要求摄制人员所拍镜头丰富多样、单个镜头数量多、画面丰富才更具有吸引力和可看性;多样的镜头要求摄制人员带着后期剪辑的理念来拍摄,确保剪出有效分镜头。丰富的镜头数量就要求在摄制过程中有一定的镜头切分,如何把握镜头切分的原则呢?掌握“三换”“五要求”的要领;三换:换对象、换机位(拍摄距离、高度、角度)、换景别;五要求:稳、平、匀、准、清;镜头长度应跟随摄制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一定要以教学性和直观性作为镜头画面的描述方式,中景和近景镜头应长一些,特写镜头可短一些;一般说来短镜头相对比长镜头难拍,拍摄时一个镜头通常控制在8~20s为宜;要确保双机位的画面色彩,色温稳定一致,画面无跳帧现象;确保不同景别和角度的画面内容以及所有细节内容都清晰无模糊。摄制人员在现场拍摄时,必须有明确的创作思路,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内容,把整体内容通过不同的分镜头组合表现出来。制作丰富多变的镜头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呈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更加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反之,则会造成拖沓、单调的视听心理感受,学习者的兴趣降低。

四、农业科技视频的后期制作

通过网络进行共享的农业科技视,后期的剪辑、润色、编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提升视频的制作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视频文件的后期生成,采用标清视频为flv的流媒体编码格式,高清视频采用H.264的编码格式用于网络在线观看。

(一)视频的采集

高清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素材在PC端进行采集,输出格式为AVI的视频素材,数字化声音采样频率为48kHZ;双机位的视频画面全部采集以便后期的编辑,做好视、音频素材原始素材的备份整理,放置于不同文件夹中,方便查找,提高后期编辑效率。

(二)视频剪辑和声音的编辑制作

科技视频在后期剪辑时长控制在7~8分钟内,也可以更短,围绕某一个农业关键技术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4],可以单一介绍一个知识点,也可以形成一个系列的视频;剪辑原则应遵照学习认知规律和技术内容的表现,做好各景别镜头的合理组接,剪除拖沓,冗杂的视频画面,不做过多的特技处理,多采用硬切得画面组接方式,少用淡化处理,慎用转场效果;后期制作中使用Adobepremiere的剪辑软件,使用多个视频编辑轨道,保证双机位图像画面的剪辑切换,使用音频轨道对齐两段素材,按照农业科技内容为画面的切换主线,合理选择镜头;在后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色处理,如果出现画面过曝、色温偏差等现象时,在后期制作中可以使用Adobepremiere中的MagicBulletColoristaII的插件对视频画面的色温和色调进行调色处理,保证视频画面色调色温的统一。为使农业科技视频的音效达到清晰、饱满的效果,可以使用AdobeauditionCS5对音频进行降噪和润色的处理,尤其在室外录制时,会有一定的噪音,通过现场采录录制一段环境噪音样本,在声音后期处理时,对比样本和实际录制的过滤掉环境噪音,提升视频的声音品质。制作一个8~12s的精彩片头可以提升视频的吸引力,应包含主要内容概要,学习者在欣赏片头时能够快速了解视频的主要信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较为完备的后期处理,能够将拍摄的素材经过合理和影视剪辑的加工创作而的更具教学表现力和影视的艺术性,因此,视频的摄制的人员应更加注重后期处理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三)视频文件的生成和网络共享

建议请相关专家、学者一起参与视频的编辑,在编辑软件上预览编辑效果,确认内容准确无误、效果满意后,进行视频的渲染输出。输出的文件格式符合网络传输的相关要求,选择H.264的文件编码,输出MP4格式文件,也可输出FLV等流媒体格式;比特率控制在1MB左右,以保证在视频画面质量清晰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在线流畅观看。

五、结束语

网络共享背景下的农业科技视频正在成为传播农业新技术、新政策、新时讯的重要手段,其优势超越了传统媒介并彰显出蓬勃的活力,这就要求农业科技视频的制作人员提升视频拍摄和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方法,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农业信息网络共享资源,提升农业科技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强.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及有效开发利用思路解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4):98-99.

[2]邴冬梅.农业科教电视节目的选题原则[J].吉林农业,2011(1):8-9.

[3]袁亦荣.电视摄像与高清摄像技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科技技术范文4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科学技术频繁刷新的时代,学习、工作、生活正在被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医学也不例外,医学检验技术作为一个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交叉和融合的学科,受科学创新技术的影响比其他医学学科会更大,全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式的仪器和检测技术层出不穷,这在节约人力劳动的同时,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如若从事本行业的人员意识不到本行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意识不到自己如果不与时俱进地增加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头脑和能力就会被淘汰的局面,已参加工作的人员很可能会滞步不前、无所作为,没有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可能面临择业难、新工作无法胜任。因此,要想避免以上不良状况的发生,在学生时代,就应该做好应对本行业高科技化、高智能化环境的准备。在未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紧跟行业、时代的前沿,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用科技创新能力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具备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才会在工作过程中从容不迫,才会有一番作为。然而,根据笔者从教以来的观察和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有所欠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和次数也是屈指可数。从他们的日常学习情况来看,对自己本行业没有危机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很欠缺。因此,作为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重任的高校教师,笔者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认识到本行业目前是一个怎样的高科技行业,有责任、有义务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在毕业面临择业时和参加工作后有更雄厚的实力。本研究针对本人所在高校的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在校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了影响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并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提高其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问卷调查情况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校医学检验技术2016级、2017级、2018级在校本科生,共301人。由于2019级刚入学一个学期,对科技创新了解尚浅,故未纳入研究。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学生情况、教师情况和学校情况。采用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结果,进行分析、归纳。问卷共发放301份,收回289份,回收率为96.01%。

1.3调查结果

1.3.1学生情况

参与调研的学生中,女生与男生比例约为4?1,这与实际情况中,女生人数本身偏多有关。调查结果显示,91.53%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十分必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帮助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开阔视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等。然而只有16.1%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参加了老师的课题研究和学校每年下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自主立项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类的并不多。而且,参与科技创新学生的科技成果大部分是研究报告,单独和获得奖项的仅有6.8%。此外,本研究也调研了研究对象是否在网络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下载、查阅过文献,结果显示80.51%的学生只是偶尔下载、查阅过,有11.02%的学生从来没有下载查阅过文献,这也是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不高和成果不理想很重要的原因。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学生是为了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将来就业竞争力、为将来读研做铺垫等,说明其能正确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其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对于没有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其原因大部分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35.59%)和不知道如何开始(36.44%),其次是觉得自己没有机会(13.56%),说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至关重要。

1.3.2教师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任课老师从来没有(33.05%)或只是偶尔(54.24%)主动征集过让学生参加其研究课题,大部分老师只是偶尔(66.95%)在课堂上开展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教育,只有22.88%的老师会给学生开展此方面的教育。而且,大部分学生(66.95%)认为他们不太容易找到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以上均是造成本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在指导教师当中,有部分指导老师(47.46%)没有给学生开展操作技能的专项培训;61.86%的指导老师没有帮助学生撰写和;只有46.61%的指导老师能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从事课题研究,有一半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不够细致。以上均是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和不易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

1.3.3学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94.07%)认为我校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工作比较重视,有专门管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构;对已审批的科研项目,大部分(78.81%)均会有基金扶持;对于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或获得科学研究成果的学生,均有奖励,奖励力度也比较大,有荣誉奖励、金钱奖励、学分奖励、提高评优评先资格、增加推荐就业机会等。然而,大部分学生(59.32%)反映我校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还有待完善,学生科技创新氛围的氛围不是很好,这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因。此外,超过一半的学生(55.08%)认为,学校举办的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的次数还有待增多。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看出,除学生本身的科研意识不高、对开展科研没有头绪以外,教师的宣传、教育、专业指导以及学校的管理方式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2.1学生因素

2.1.1学生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虽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作用普遍认可,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有必要,但其本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并不强烈,在行动上也并未表现出对科技创新的热衷。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宁愿把时间浪费在玩游戏、上网、看网络电影上,也不愿意多花些时间在专业课的学习、科学文献的阅读上。他们虽然身处在一个不断被科技改变的时代,但其并未强烈意识到科技正是他们这些青年一代所承载着,总觉得科技很遥远,自己做出科技创新似乎不太可能。这种心理会在潜意识里让他们对科技创新并不太感兴趣,更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机会参与科研。

2.1.2学生的文献检索和搜集信息能力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或者只是偶尔会在网络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下载、查阅过文献,说明其平时很少在网络数据库搜集文献和相关专业知识,其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如课堂、教材或网络查询等方式。若学生能够习惯于在网络数据库中搜集文献和专业知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科研素养和对科技创新的参与度。

2.1.3学生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反映其未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部分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和不知道如何开始。这说明学生没有充分认清科技创新活动,他们认为科技创新只有科学家或者高学历的人才会完成的事情,他们一个尚未毕业的本科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其实科技创新无处不在,也不是只有科学家或者高学历的人才能完成,科技创新有大有小,有普通有高端,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本科生而言,只要能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即可,即便实验或课题失败也无关紧要,他们所要学的是科研的方法、思路和初步的科技报告撰写能力。只要跟随老师或同学或试着申报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踏踏实实地学习、实践、研究,他们就会认识到科技创新并不难,做起来也不是毫无头绪。

2.2老师因素

2.1.1老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和督促力量不够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大部分老师很少主动征集过学生让其参加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和教育不足。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不仅担负着传授科学知识和传播学习方法的责任,也担负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任。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不足为奇,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来教育和开导。无论是科学知识还是科研方法、科研能力,都需要老师来引导和培养。这除了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性地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之外,邀请学生参加自己所主持的项目或课题也能够很有效地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2.1.2指导老师对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指导不够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只有部分的学生科研指导老师能够做到全程耐心细致地指导,有不少老师只是偶尔询问课题进展,或只是辅助修改文字性的材料。学生从事课题研究,势必有很多操作技能、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知识不全面,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学生开始课题研究之前,给学生详细的讲清楚或开展此方面的培训,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部分老师开展了此方面的专项培训,有近一半的指导老师没有开展,这就会导致学生课题研究进展不顺利或实验结果不理想。很多学生都是初步接触科学研究,科技论文、科技报告的书写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陌生,而这些又是课题研究成果很重要的呈现形式,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帮助其撰写和发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指导老师会帮助学生撰写和。以上情况不但会影响学生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和成果的诞生,还会导致学生继续参加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2.3学校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对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或取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的扶持力度和奖励力度都很大,说明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可很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但根据学生的反映,仍有两个方面需要完善。

2.3.1学校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有待完善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医学检验技术行业而言,学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上的硬件设施和科研条件不及医院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若学校能够改善本专业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条件,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2.3.2学校举办的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等的场次不够频繁

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除了教师要做好之外,学校的作用也是很重要。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等,开展次数不够多,说明学校的宣传教育还有待提升。学校可经常性地邀请校内外科研专家给学生开展教育讲座或论坛,或者让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学生典范,给学生开展讲座或交流。通过这些方式可很好地解开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疑问,而且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意识和动力。

3促进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对策分析

从以上影响因素中可看出,学生、教师和学校均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故若想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均要做出努力。

3.1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到科技创新,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因此,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的第一步。这就需要教师担负起此项任务。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经常性地给学生灌输科技创新的理念和重要性,结合专业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方方面面,如若自己不与时俱进,会逐渐被淘汰。在校期间,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相对充足,学生可充分利用在校的这段时间,锻炼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哪怕是从写一篇综述开始。在校期间,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之后,在参加工作时才会更有底气,更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3.2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

要想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基本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必不可少,从事任何一项研究,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查阅当前的研究状况,或借鉴他人在此方面或相近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方法。但实际情况中,学生在此方面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对文献信息检索比较陌生,还不习惯于在网络数据库中去寻找知识和解决专业问题。这除与学生本身学习态度有关外,学校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可将《文献信息检索》设为必修课,加强对本门课程的考核力度,让在校本科生都能够具备基本的文献信息检索的技巧和能力。

3.3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能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开始和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这说明学生们对科技创新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知道如何开展,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们来引导。老师们可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做起,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来,做些简单调研、信息查询、数据整理、协助自己开展实验研究等,老师正可借此机会对学生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申报课题、如何实施课题、如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这样手把手地教学,会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

3.4提高教师科技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育的承载者,如若教师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就很难给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己本人的科技创新意思和能力,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很重要。只有自己有了较高的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才有能力更好地给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和指导学生;只有自己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才会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才会愿意教会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因此,无论教学工作多么繁忙,教师都要抽出些时间来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高校里供教师开展的科技创新机会和平台都比较多,教师要充分抓住和利用这些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本科生也很重要,在自己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3.5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从调查结果中可看出,部分指导教师并没有在课题研究前给学生开展操作技能上的培训,并没有全程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这就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课题实施不理想或成效不明显。以上说明,指导教师并没有尽职尽责。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不能对自己的学生放任不管。大部分学生对课题研究比较陌生,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有时学生又不好意思询问老师,需要指导老师定期对课题研究检查、验收,及时解决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指导老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撰写和,这是以后其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也是其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本科生大部分没有撰写和的经验,需要指导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指导老师做到了尽职尽责,学生才能在课题研究中收获最大。

3.6学校完善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学校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有待改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智能化、自动化不断提高的专业,医院中的各种仪器设备都蕴含了很多高科技的技术,因此要求学生也必须有一定的科技创新素养。但学校的科学研究条件和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和不全面,这使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能与时俱进,也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如若学生能够改善学生的科技创新条件,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也会更加容易出成果。

3.7学校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学校开展的并不频繁。本校教师的教育和引领作用固然重要,但学校的宣传和教育也很重要。学校可经常性地邀请校内外科研专家给学生开展教育讲座或论坛,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对于自己学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也可选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学生典范,给学生开展讲座或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顺畅,他们的思想、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比较相近,沟通起来效果会更好。通过这些方式可很好地解开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疑问,而且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学生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先进的科技创新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的努力和付出。学校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教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学生本身要能够吃苦、钻研、勇于创新,只有这样,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春潮,齐婉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其促进对策_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5:148-149.

[2]崔文彬,赵俊豪,等.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素质教育,2016.

[3]徐婷.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状况研究-以Y大学为例[D].扬州大学,2012.

[4]蔡雅萱,马丽媛,陈立娜.高校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调查研究[J].学术探讨,2011,5:204-205.

科技技术范文5

关键词:基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科技创新

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农机技术推广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对应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1创新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对粮食安全的保护,这样对于农业的发展也可以产生推动性作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服务要求,从而帮助农产品提升其国际竞争力。针对其推广体系的建立健全,还需要将行政的区划的分析,就需要实现区域推广站的建立,同时创新对应的竞争和用人机制。通过区域站的建立健全,才可以确保其农民实际需求的满足,并且做好对应的布点处理,将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引入其中,这样就可以实现研究,做好后续的推广处理。通过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拓宽,就可以带动区域农户的发展,满足其对应的进步。基于具体的情况来做好对应的推广处理,实现对队伍的精简,这样也可以维护其体系的稳定性,再加上推广网络服务功能的设计发挥。将区域推广站的基本功能增加,作为新技术以及成果对应的展示平台,再配合上试验基地的推广,完善其教育和培训处理,如此就可以满足没有平台来进行培训和推广的问题。另外,通过竞争方式的合理引入,防范人流流动性不足,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配合上有效的创新,就可以避免农业推广机构的限制。首先,合理引入从业人员的资职机制,提升基本的人员素质,完成对从业资格考试的认证,最终培养其人才,及时的补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次,实施竞争上岗和对应的招标管理,努力提升农业技术的调配力度和基本交流。最后,实现考核制度的建立健全,遵守对应的规范标准,实现考核制度的完善,这样就可以基于实际情况来做好对应的方式和内容的分析,最终完善指标体系和评级机制。针对相关的人员的成绩与工作量,做好对应的评判[1]。

2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模式

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工作,还需要实现对推广机制的创新处理,将社会的力量完全发挥出来。目前,在农业技术推广之中,因为市场激励机制的缺失,就可能会出现有效实施的影响,最终无法配备对应的利益诱导机制。同时,提升推广服务的质量,还需要将服务的空间进一步的拓宽。首先。改革培训模式,实现对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做好农民对应的教育服务,能够为其农业科技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实现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迎合农业经济的持续实施。另外,在实施技术推广方面,也需要考虑到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将其实际的竞争力提高,实现对农机技术的推广深化处理。另外,做好技能方面的培训,也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持续推动,这样就可以满足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并且注重培训与讲座,提升对应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其次,利用多方联动的模式,提升其具体的服务质量。确保所有的监理人员都可以选择依法行政的要求,实施文明执法,从而提升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对应的法律意识和观念,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性,并且掌握时机的信息恭泰,这样也可以将实际的问题全部的解决,确保其工作内容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进而获取社会的支持与任课,最终推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2]。

3结语

希望通过本文对新型农机技术推广的分析,通过创新方式,让农机技术推广能够真正满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毅.扎实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J].江苏农机化,2019(01):1+4-6.

科技技术范文6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区块链;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科技中介

1前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技术、信息、资金、人才、政策、市场需求、配套条件等要素资源组合与配置的过程,也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转化的效率和结果。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其去中心化、防篡改性强等特点也给改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2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块链技术

2.1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2015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规定,所谓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包括成果供给方及成果需求方、使用方;其首要目标为提升社会生产力与增加社会效益,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即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研究水平,还涉及成果信息的传播、技术的转移、企业的转化能力(资金、人才)、政府政策环境、市场的需求状况、基础配套条件等,是不同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组合的复杂经济活动。

2.2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比特币,虽然近年来比特币价格起起伏伏,各方对比特币的态度不一,但是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在比特币形成的过程中,区块是一个一个的存储单元,记录了一定时间内各个区块节点全部的交流信息,各个区块之间通过随机散列(也称哈希算法)实现链接,后一个区块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随着信息交流的扩大,一个区块与一个区块相继接续,形成的结果就叫区块链。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基础。而对于区块链的应用,基本上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

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笔者梳理了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的五个主要原因。

3.1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

当前成果转化市场(也称技术市场)成果供给方与成果需求方的信息处于不对称的状态,成果的供给方不了解市场上的技术需求,在研究的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状态,导致最终的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市场上的技术需求,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科研资源的浪费。虽然有部分科技成果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但相当一部分成果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市场需要的往往是进入样品、样机甚至是小试、中试阶段的成熟成果,实现商业化转化还需要继续投入研发经费。

3.2成果需求方承接能力不足

对于主要成果需求方的企业来说,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其自身的研发能力较弱,对于承接从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所需的主要要素,如科研资金及专业的科技人才还严重不足。而且多数企业运用新兴技术的动力不足,缺乏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认识,畏难情绪较大,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3专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上有影响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较少,普遍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且功能单一、结构不健全、提供信息服务不及时或缺乏准确性,缺乏为企业提供高端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科技中介机构也缺少专业的服务人才。而且科技中介与高校院所的对接不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大多自成体系,由于社会诚信机制不完善,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很难直接参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4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虽然我国专利申请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专利转让等交易行为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交易环境还不够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不到位。而且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弱,绝大部分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极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法制观念不足。

3.5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虽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环境不断优化,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市场等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但是科技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无法获得有效的增信措施,且科技企业在成果转化融资过程中可以提供的有效的抵质押物较少,造成企业无法获得成果转化所需的足够的资金。

4区块链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途径

区块链技术当前在诸多领域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应用较少,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也具有数据量大、信息不对称且对信息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等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来解决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4.1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新型科技成果服务平台

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存储的特点,可以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一个分布式存储的科技成果数据库,形成一个使得技术供给方、技术需求方和技术中介机构都享有所有技术信息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使得各方都可以通过数据接口便捷访问所有技术信息和交易信息,打破了多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的特点,保证了数据库内所有技术信息的真实性,数据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区块链的特性使得通过新型科技成果服务平台所进行的所有信息、查询、交易以及分析等行为都被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上,且这些记录完全真实可信,且可以随时查询和追溯,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条。

4.2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技术中介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自身数据节点存储的数据和交易信息等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区块链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智能合约,其特点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形成信用,通过这种基于技术形成的信用来代替原有的社会信用和市场信用,智能合约还可以保证交易过程中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对于违约行为也可以有更好的追溯和确认。基于智能合约,由于合约双方彼此信赖加深,中介机构可以和技术的供需双方达成更深层次的合作,更加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4.3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加密存储的特点,实现知识产权信息的不可篡改,并且下载和查询都需要密钥才可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产权的隐私问题。由于所有操作都被区块链记录,也可以通过这些记录作为衡量知识产权价值和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的依据。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开放的专利许可机制,专利权人可以专利信息并进行加密,通过区块链进行,专利权人的所有专利内容都经过加密且无法篡改,区块链为专利权人的信息提供了存在性的证明,保证了声明的效力,同时还可以基于智能合约进行专利的交易。

4.4通过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

区块链技术可以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开拓新的思路,企业可以与金融机构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通过加密的数据接口,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区块链上的信息掌握企业的情况,且这些信息完全真实可信,解决了金融机构对企业不信任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科技金融服务的效率。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企业还可以基于区块链来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供应链金融的贸易真实性核查的问题,所有流程都可在区块链上完成,一定程度上可以盘活企业的应收账款,也可以使金融机构和企业双方都规避履约的风险。

5结论

科技技术范文7

1现状与问题

目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Web3.0的智能场景时代,以场景、细分和个性化服务为特征[4]。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主体杂、规模小,呈现多而不强的发展态势,不仅媒体融合缺乏统一路径规划,更无可复用模式参考,由此,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体制机制、内容、渠道、技术、服务的融合缺乏系统规划,媒体融合工作启动困难。中国科技期刊大多由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和事业单位管理,创新机制体制匮乏,发展动力不足。处于细分领域的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受众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高质量的组稿困难,传统期刊编辑很容易陷入读者思维,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多样化内容需求;多数中国科技期刊仍采取传统发行模式,单一的销售和传播渠道限制了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价值的进一步发挥。[5]受刊社体制机制及融合战略影响,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媒体技术投入有限,容易陷入“新瓶装旧酒”及“修补式融合”的误区[6]。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在专业场景应用、基础科技研究、行业科技应用等方面作用重大,然而,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服务定位不高,服务模式单一,周边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期刊的价值也无法最大化发挥。

2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融合转型路径

2.1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加强管理融合

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契机成长壮大[7],至今仍有不少期刊依托科研院所、专业机构信息服务部门开展编辑出版业务。随着出版及媒体传播日新月异的变革,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在管理体制机制上高度依附于上级单位,缺乏自主性,媒体融合在管理上能动性缺失。放眼长远,确立适应媒体融合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突破传统组织管理模式束缚、引入互联网行业的管理模式,将有力提升传统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和适应性。《棉纺织技术》由新传媒事业部推进管理机制内部创新,并参考互联网公司运作模式,引进OKR等创新管理方法,结合传统刊社的实际,形成了部门的内部管理体系、刊社融合的文化体系、高效的运营体系、先进的绩效管理体系、人力双选与轮岗融合制度,进而有力提升了期刊内部管理效能。

2.2三轮驱动推进组织融合

在期刊社中,不同部门的权限范围及相互关系是媒体融合的基础体制[8],传统期刊大多以编辑部门与市场业务部门为双轮驱动开展运营工作。在媒体融合探索中,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受限于组织规模,往往在原有组织架构基础上进行组织成员调整,采取转岗调剂的方式增补媒体融合岗位,这不仅未能搭建适应媒体融合战略的创新组织模型,而且难以打破传统以编辑部门为主体的组织架构。然而,“融媒体中心”及“中央厨房”模式的巨大投入,是中小型期刊社的行业技术媒体难以企及的[9]。搭建编辑、市场、新媒体为主体的三轮驱动组织模型,有利于保证传统出版编辑业务及市场业务的基础地位,同时以组织结构性变革增补专门的新媒体部门可以为媒体融合战略实施提供灵活保障[10]。2016年以来,《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大胆推进以融合为目的组织机构变革,设立专门的新媒体部门,以推进媒体融合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期刊社组织架构由原来的编辑部、市场部双轮驱动,进化为编辑、市场、新传媒三轮驱动。在事业部制的引领下,形成了主管社长领导、协同协作的融合机制,这不仅为期刊社媒体融合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支撑,也使媒体融合战略、人才、业务拓展得以快速展开。

2.3以新媒体产品创新驱动内容融合

内容服务是科技期刊的灵魂,在保证纸质期刊内容质量及影响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发挥内容在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融合中的作用,产出适应新媒体时代阅读习惯、适应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内容,成为众多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内容运营的难点。因此,行业技术类科技媒体应主动应用新媒体内容平台,搭建新媒体矩阵,以内容产品化、产品品牌化、品牌多样化、体验丰富化为抓手,不断丰富内容服务内涵[11]。

2.3.1利用内容平台搭建内容新媒体矩阵

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受制于期刊评价及行业规模,比如,纸质期刊的内容产出、内容服务形式、新媒体预算等方面。因此,在保证原有专业内容多途径、跨平台传播的基础上,补齐纸质期刊内容在及时互动、传播渠道上的短板,充分利用热门内容与新媒体平台,组建垂直领域相关的内容新媒体矩阵,将在极大地延展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服务边界的同时,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充分利用微信、今日头条等移动互联网主流内容平台开设了“棉纺织技术新传媒”“梭子讲堂“环球纺织”等微信公众平台、“棉纺织技术”头条账号、“棉纺织技术”抖音账号,拓展新闻类、在线教育与服务、短视频类内容。多平台的新媒体内容矩阵建设不仅顺应了媒体融合趋势,不仅提升了期刊的媒体影响力,也丰富了期刊的内容承载,进而促进了用户数量与阅读量的几何式增长。

2.3.2内容产品化、品牌化推进内容创新

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在推进内容创新过程中,应以产品化思维搭建内容产品体系,构建行业专业技术期刊独有的融媒体产品品牌线[12],主要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利用期刊在读者、作者、编委、专家、机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第二,从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出发,精细内容产品定位,差异化产品策划;第三,做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以产品迭代驱动内容服务升级;第四,以精细化的产品运营,提高媒体融合的效能效果。总的来说,以产品多样化、内容品牌化,鲜明内容产品的品牌区分,提升内容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而为综合产品服务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在做好传统纸刊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产品线,推进内容产品化和品牌化,目前推出了一些棉纺织技术类电子读物,比如,知识服务产品“知识店铺”、在线教育内容服务产品“梭子讲堂”、语音类在线知识服务产品“梭子电台”、刊物推荐语音产品“刊侃而谈”、技术答疑互助内容产品“纺织帮”,以及品牌研讨会等线下服务产品。实践表明,多项内容及服务产品以品牌化形式呈现,可使不同内容的融合产品得以鲜明区分和强化,同时丰富产品服务品牌体系,使行业技术知识内容得以充分融合。

2.3.3以内容产品融合催生期刊价值链价值再发挥

纸质期刊作为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的核心产品,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但是,纸刊的单一服务产品模式,限制了期刊价值链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在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基于媒体融合的内容产品设计与更新迭代,传统期刊出版中的要素单元被重新组合,这不仅可以催生期刊价值链价值再发挥,也可以提升行业期刊的活力与价值[12][13]。《棉纺织技术》在内容产品设计与运营中,充分发掘纸刊周边资源,传统期刊价值链中的作者、读者、编辑、编委,在新的产品策划、研发、生产中也随之变化,不仅成为新媒体中的播音、主持、讲师、专栏作家,也成为新产品的参与者、体验者、价值收益者,由此,产业价值链中的每个角色得到充分融合与价值发挥。

2.4多维平台建设推进行业服务有机融合

2.4.1以平台思维构建知识服务生态

平台建设不仅关系到期刊的长足发展,也是媒体融合的关键,其中,平台化思维是推进平台建设、构建行业专业期刊的服务新生态的核心[14][15]。行业技术类科技期刊通过媒体融合探索实践,基于对行业的理解判断,定位行业技术信息服务或者知识服务,对人、信息、平台进行再梳理,催生期刊资源的利用发挥、媒体融合生态的形成,进而使行业技术科技期刊驱动的专业知识技术服务平台趋势日渐显现[16][17]。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服务机构,是《棉纺织技术》媒体融合时期的自我再定位。基于此,《棉纺织技术》首先构建内容知识服务资源平台“棉纺织技术+”知识服务平台,对行业专业技术资源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其次,以知识服务模式创新带动产品服务创新,用产品服务创新驱动媒体价值链体系内用户,最终促进了专业技术期刊相关资源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建设。

2.4.2行业技术及趋势服务提升期刊的行业话语权

行业期刊专注于行业技术研究及应用,在技术专业性上具有优势地位。同时,行业期刊应坚持高端定位,立足产业,发挥技术优势,充分利用技术大数据,以趋势引导发展,进而提升期刊的行业权威性与话语权。《棉纺织技术》通过整合资源、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中国纱线质量技术趋势报告》等方式,不仅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也提升了期刊的行业站位与话语权。

2.4.3智库建设推进行业技术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传统媒体转型的道路上,智库建设有助于强化媒体研究能力、传播能力、服务能力,提升业务层级和专业程度,从而实现融合发展[18]。由《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发起的“棉纺高质量发展智库”,链接行业专家资源,梳理行业关切的技术方向,基于互助机制,为行业技术研究加速提供了智力和组织支持。

科技技术范文8

关键词:科技期刊稿件;技术检查;投稿时间延迟;快速发表

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目前,我国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1],“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的实施深入推进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进程,助力缩小我国期刊与国际知名期刊的差距。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研究成果的发表量逐年攀升,世界SCI期刊年数量已超过250万篇[3],快速发表已成为每位作者的迫切需求。主动积极地与作者建立良性的沟通,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可以为期刊发展提供无限动力[4],促进期刊有序稳健的发展。科技期刊的稿件处理大致经过技术检查(techni-calcheck)、分配编辑、同行评审(peerreview)、做出决定等阶段。作为稿件处理的第一步,技术检查主要核查稿件是否完全符合期刊的投稿要求,包括稿件研究方向是否契合期刊主旨、必备文件是否完整、行文格式是否正确、篇幅是否合适、是否存在剽窃情况等。只有通过技术检查,稿件才会被分配给编辑,进入审稿流程。如果技术检查不通过,稿件会被退回,待修改后再次提交。尽管各期刊均向作者提供了投稿指南,仍有不少稿件与期刊投稿要求不符。因此,技术检查可以在前端筛查主题不符的稿件,并依照出版要求对稿件起到前端规范作用。然而,常规技术检查将稿件与投稿要求严格比对,极易导致稿件被一次甚至多次退回。一方面会造成稿件延迟提交,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发表;另一方面也会引起作者的着急与不满,不利于期刊的作者友好度和声誉建设。因此,科技期刊应建立合理、合适的技术检查方法,提升期刊的专业服务,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发表。当前,科技期刊对稿件的技术检查正在经历由繁到简、由繁入优的过程。例如,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在2011年试点“Yourpaper,yourway”措施,优化技术检查,简化投稿要求,并已逐步推广至旗下全部期刊[5]。为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发表、提高期刊专业服务能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以下简称本刊)就技术检查采取了递进式优化措施,形成了“列表明示要求+初稿‘简’查+修改稿详查”的列项分段“3S法”,既满足了出版要求,又缩短了投稿延迟时间,提升期刊的作者友好度,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发表。

1技术检查方法

为缩短投稿延迟时间,从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本刊先后实施了3种技术检查措施,如表1所示,本刊最初采用的是传统的技术检查方法,即对照投稿要求逐一详细审核(Specificcheck,1S法)。在细致分析了1S法投稿延迟情况的基础上,优化《投稿须知》,添加“期刊要求一览表”,更加直观、明了地向作者展示投稿要求(Stressing—Specific,2S法),并通过刊文形式,分析结果和改进措施[6]。此后,为进一步缩短投稿延迟时间,在2S法的基础上,简化对初稿的技术检查项目(只检复、文件完整等项目),对修改稿执行详细的技术检查(Stressing—Simple—Specific,3S法)。此外,3S法实施时,对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便于稿件间统一标准。本文使用的1S、2S和3S的技术检查方法所涉及稿件共计551篇,全部稿件均由同一位编辑进行技术检查。1S、2S和3S法在时间上顺延实施,所涉及的稿件互不重叠。为便于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定义“投稿延迟时间”和“总原因条数”2个指标。具体定义与计算如下:投稿延迟时间:一篇稿件从第一次投稿至通过技术检查时所需的时间,由公式(1)计算得出:T=D1-D2,(1)式中:T为投稿延迟时间(d),D1为通过技术检查时的投稿日期,D2为初次投稿日期。总原因条数:一篇稿件因一个核查项目被退回一次记一条。一定量的稿件被退回的总原因条数由公式(2)计算得出,以此类推某一项原因的总原因条数计算方法。L=∑nx=1∑mi=1xRi(2)式中:L为总原因条数(个次),Ri为第i个核查项目,xRi为第x篇文章因Ri被退回的次数,i为核查项目计数,x为文章计数,m和n分别为核查项目总数和文章总数。

2实施效果和讨论

2.1稿件处理概况。3种技术检查方法实施阶段的稿件处理概况如表2所示。1S、2S和3S法的实施分别对应互不重叠的稿件144篇、202篇和211篇,表现出不同的篇均特征。首先,在被退回原因条数方面,1S法的篇均被退回原因数为2.3个次,2S法和3S法的篇均被退回原因数分别为1.5个次和1.1个次,比1S法分别降低了35%和52%。可见,列表明确要求,有助于作者直接了解投稿要求;而简化初稿技术检查项目,有助于进一步减少稿件被退回的可能。其次,在投稿延迟时间方面,2S法篇均投稿延迟时间(平均数)由1S法的4.8d缩至2.7d,缩短44%。然而,3S法的篇均延迟提交时间(平均数)为4.2d,高于2S法。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1)设定了严格执行的标准(如规定最大重复率),使稿件由于不通过被退回的可能性增加;2)不通过引起作者足够重视,为降低重复率所投入的修改时间较长。总之,与1S法相比,2S法和3S法的实施,使得稿件的总退回原因条数和篇均被退回原因数均有显著降低,且篇均延迟提交时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这2种措施有益于加快作者投稿速度,与使科技成果尽快见刊的初衷相符。

2.2稿件被退回次数与投稿延迟时间。在技术检查阶段,稿件被退回的次数在0~4次范围。实施不同技术检查方法,稿件被退回次数的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1S法对应的被退回0~1次的稿件比例为82%,且有近5%的稿件被退回3次及以上。与1S法相比,2S法和3S法实施时,被退回0~1次的稿件比例提升至87%~90%,极少数稿件(<2%)被退回3次及以上。此外,直接通过的稿件比例达到50%以上,这也是篇均投稿延迟时间(中位数)降低至0的原因(表2)。直接通过的稿件比例增加,对缩短投稿延迟时间非常有利。采用不同的技术检测方法,投稿延迟时间与稿件被退回次数大致呈正相关关系(图2)。1S法的稿件被退回1次和2次分别平均延迟提交5.4d和12.1d;2S法相应的时间缩短至3.9d和7.6d,分别缩短了27%和37%;然而,3S法相应的平均投稿延迟时间分别为7.6d和15.9d,均高于1S法与2S法的数值。1S法和2S法的核查项目和标准完全相同,因此,2S法对平均投稿延迟时间的缩短,完全源于添加了“期刊要求一览表”。这一措施便于作者直接掌握和比对期刊的所有要求,方便作者一步修改到位。3S法与2S法相比,在简化初稿检查项目的同时,制定了需严格执行的方法和标准。初稿“简”查有利于进一步缩短投稿延迟时间,被退回0次的稿件比例增加(约60%)也印证了这一点(图1)。因此,3S法平均投稿延迟时间延长应该是由新的方法和标准的制定造成的。即使被退回1次,投稿延迟时间也长于1S法,表明作者投入了更长时间来降低重复率。

2.3稿件被退回原因。根据技术检查的核查项目,稿件被退回的原因主要包括文件不全、重复、字数不符、格式不符等。个别稿件因稿件类型不符、主题不符、初稿有修订痕迹等原因被退回。由于这些原因出现频次不高,统一归为“其他”类型。3种技术检查方法实施时,稿件被退回的原因分布存在差异(图3)。具体地,随着1S法、2S法和3S法依次实施,“文件不全”“字数限制”“格式不符”和“其他”的原因条数和比例逐渐减少,如“格式不符”在1S法时占总原因条数的45%,在2S和3S时分别降低至35%和23%。文件提交类型、字数限制、格式要求等,在《投稿须知》里均有表明,作者可以按照要求直接修改;2S法将这些要求归纳,使其更加直观易获得,因而减少了这部分原因条数;3S法进一步简化,将这些项目检查只针对修改稿,从而显著减少了接受检查的稿件数量,对应地,该原因条数也显著减少。然而,“重复”的原因条数持续增加,在1S法时占总原因条数的7%,2S法和3S法时分别上升至17%和32%。是在投稿系统中将稿件与文献库中文献进行比对,以确认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如抄袭)。是防范学术不端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不同期刊采用的系统、文献库大小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8];另一方面,通过的标准在期刊界、学界尚存在讨论,最低可接受重复率因期刊而异[9]。因此,对作者而言,提交稿件时,不能准确预判结果,需编辑部进行判断。2S法和3S法时的原因条数增加,可能的原因包括:1)稿件研究内容不新颖,易与已发表的文献匹配,出现重复;2)作者对文献引用不当,文字出现重叠;3)3S法时标准调整不佳,存在稿件被错误退回情况。应进一步观察、分析、明确原因条数增加的原因,并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由于不同期刊有不同的出版格式要求,“格式不符”也是最易被退回的原因之一。期刊的格式要求包括参考文献及引用格式、单位格式、图表格式等。2S法和3S法的实施均改变了“格式不符”细项的比例分布,与1S法相比(24%),“图表格式不符”显著降低至“格式不符”原因条数的2%。然而,“参考文献与引用格式”一直为主要的格式不符原因(在“格式不符”原因条数中占比50%以上),应针对此制定相关新措施,强化这部分的作者服务。综上,以“列表明示要求+初稿‘简’查+修改稿详查”为内容的技术检查3S法,显著提升了被退回0~1次的稿件比例(特别是被退回0次的稿件比例),显著降低了篇均被退回原因条数,减少了格式相关原因的比例,突出了稿件不同阶段的核查要点,缩短了篇均投稿延迟时间。因此,该技术检查方法可加快稿件的快速处理和成果的快速发表。

3思考与建议

在期刊建设过程中,稿件质量、出版伦理、影响因子等最受编辑部的关注,因为这些是直接影响期刊的短时评价(如影响因子)。然而,期刊的声誉来源于长期的积累,不仅包含高质量的刊物出版,还应包含高质量的服务。提高编辑部的服务意识和水平,建立期刊与作者、读者、审稿人、编委等团体[10-11]之间良好的关系,是期刊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所涉及的优化技术检查方法的措施,是提高期刊作者友好度的实践,是提升期刊服务水平的一种尝试。虽已取得一些效果,但也发现了更多问题。例如,3S法实施时所采用的新的标准并不合理,参考文献和引用格式方面的措施未达到预期效果等,因此新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迫在眉睫。目前,投稿系统中依靠软件给出的报告,其结果只能做参考,需进行进一步人工核查作出判断。而这一过程需要对编辑部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培训,以提高编辑部人员的素质[12]和服务的准确性。此外,借助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开发更加科学的方法,提出更加合理的评判指标,也成为可能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本刊还会继续致力于提升期刊服务水平,提高期刊对作者、读者、审稿人、编辑等各群体的友好度,相信对新问题的解决会不断促进期刊的健康发展。同时,本刊也希望与其他期刊建立联系,分享经验教训,共同探讨,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