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县域经济情况2篇

地方县域经济情况2篇

(一)

一、乌兰察布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分析

1、乌兰察布市发展县域经济具备的优势

乌兰察布市具有资源、交通、区位、产业、文化等综合性多方面的发展优势。乌兰察布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内蒙古沿黄沿线经济带和呼包鄂经济圈的结合部,境内路网密度居内蒙古各盟市首位。另外,乌兰察布支线机场即将开工建设,集宁海关和口岸恢复设立,交通和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彰显。境内有9个重要的成矿带,已发现的矿种有80多种,潜在经济价值约4500亿元。已建成电力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是内蒙古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风能资源丰富而稳定,太阳能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乌兰察布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和奶业基地,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马铃薯产量稳定在80亿斤。此外,有能源产业、有色金属产业、非金属产业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物流产业等较为齐备的工业门类。乌兰察布还是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集草原风情、森林生态、地质地貌、火山湖泊、人文景观及历史遗迹为一体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乌兰察布人力资源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基础建设扎实推进,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县域经济环境良好。

2、乌兰察布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经济在GOP中的占比仍然不高,大多数旗县市缺乏足以支撑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投入严重不足。县级财政除必要的保运转、保工资和必要的民生配套外,无力支持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三是资金投放不平衡。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资金集中投放在农业领域,对其它领域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的投入相对偏少,尽管推动了“三农”的稳步发展,但工业、服务业和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不足,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二、乌兰察布市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思考

乌兰察布市立足自己的资源、区位等优势,针对自己的发展不足,从县域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

1、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观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乌兰察布发展县域经济也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加快发展,又要绿色环保,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的路子”。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其主要措施有:(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2)大力发展循环工业;(3)建立县域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

2、走工业强县的道路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是现代化经济的主体,是最具拉动力的产业。以发展工业经济为定位,大力推动集群产业。以培育主导产业为龙头,拉长做大产业链。在主导产业拉动下,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附属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群度。以推进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始终保持在周边地区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先后出台等一系列招商服务政策,打造节能环保低碳型的重化工产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是乌兰察布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突破口,要强化民营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政策支持等方面一定要给民营企业平等的待遇,再不能让民营企业遭遇“玻璃门”“、弹簧门”现象。让民营企业坐正席、唱主角,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县域城镇和农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引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注重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建设新型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做大县城镇、做强中心镇、做美中心村”的思路,先后实施了村庄规划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全面抓好小城镇建设,推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道路、农村改水等农村实事工程,农村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村村之间道路硬化率100%。努力拓展劳务输出,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实行“政府买单、免费培训”鼓励企业家、能人大户、农民经纪人、返乡创业能人,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带领群众创收致富、增收脱贫。

4、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县域间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乌兰察布之所以落后,正是由于人才和知识的匮乏。因此,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重要的位置,要逐步提高教育和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加大对人力资源投入,加快培养和吸引大批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与政策优势。

5、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由于乌兰察布市地处内陆,相对于东部来说还比较封闭。乌兰察布市发展县域经济主要是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单纯依靠县域地区自身积累去发展,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要扩大对外开放,在吸收沿海先进县市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招商引资,加快县域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要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思路、创新方式,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和规模。优化经济环境,不断提高乌兰察布市的吸引力。

作者:孙春梅单位:中共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委党校

(二)

一、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一)区位比较优越

牡丹江是东北亚陆海联运大通道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东部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边境线长211公里。境内有G11、G10国道和滨绥、图佳铁路通过,开通至韩国首尔、俄罗斯海参崴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三亚等十几条国际国内航线。绥芬河铁路、公路和东宁公路、牡丹江航空港4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过货能力1200万吨,过客能力250万人次,绥芬河铁路口岸是全省25个口岸中唯一的铁路口岸,东宁口岸是全省公路口岸中过货量最大的口岸,牡丹江航空港是全省第二大航空港。对俄贸易始终占全省“半壁江山”和全国10%左右,外贸综合竞争力曾列全国第13位,目前牡绥地区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开发开放地区,牡丹江成为中俄地方友好示范城市。

(二)资源相对富集

牡丹江森林覆盖率62.3%,木材年采伐量100万立方米以上,每年从俄进口木材800万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地板产量约占全国木地板总产量的5%,是“中国国际木业之都”和“中国新兴地板之都”。41种矿产探明储量,原煤、大理石等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达31种。水能蕴藏量176万千瓦、可利用风电资源总装机容量500余万千瓦,电力生产企业35家,总装机容量202万千瓦,年发电70亿度以上,是中国北方风电之乡、黑龙江省“北电南输”载能基地。俄远东地区资源丰富,木材、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大量从绥芬河、东宁口岸出口到中国。

(三)生态环境优良

牡丹江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春秋观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旅游、度假和休闲胜地,现已形成“湖、林、雪、边、俗、特、红”等旅游特色。境内有国家5A级景区镜泊湖和中国雪乡等著名旅游景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批会员城市、第二批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2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四)历史文化悠久

唐朝时期的渤海国曾建都于此。1937年12月建市,1945年8月解放。牡丹江是多民族融合之地,现有少数民族38个,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全国第二大朝鲜族聚居地。牡丹江文化氛围浓厚,源远流长的莺歌岭、宁古塔文化,恢弘悲壮的革命历史文化,百年对俄交流文化相互交融。

(五)产业基础较好

第一产业有特色。优越的生态条件适宜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培育了肉牛、生猪、食用菌、果菜四大主导产业,食用菌产量约占全省的1/2、全国的1/20,是“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全市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种植业面积1/3以上,正在打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第二产业有基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0户,形成了装备制造、造纸、化工、能源、木业、食品加工六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有机食品和节能环保建材六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有规模。接待海外旅游者全省第一,木博会、黑木耳节等国际性展会影响较大,商贸物流可辐射到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吉林省延吉市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是全国首批、黑龙江省唯一的“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二、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近几年,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都迈上了新台阶,但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第一产业独大,二、三产业弱小,农业产业化滞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部分县域还是第一产业在起绝对支撑作用。农业作为零税收、大补贴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农业大县和财政穷县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二)外贸结构不尽合理

牡丹江外贸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发展方式,出口产业对资源、环境影响大,对进口能源依赖程度高,外贸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一是对外经贸合作层次和水平不高。牡丹江地区对外经贸合作以贸易为主,对外贸易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体,目前,较低层次的外贸结构已成为牡丹江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二是对外经贸整体拉动作用不大。牡丹江地区进出口加工发展缓慢,产品与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外贸出口缺少产业支撑,对俄贸易始终处于“买全国、卖全国”的低级状态。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口岸与中心城市及内陆县(市)经济关联度不高,区域经济分工不够明确,定位不尽合理。四是内贸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贸业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资源分散,集中度低,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与管理力度不足,建设布局不够合理。

(三)资金制约仍然突出

牡丹江的经济发展主要问题集中在资金上,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已经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提出了金融强市的战略,所以牡丹江大力引进金融人才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担保、典当、小额贷款等融资性公司,但由于本地区大部分资金需求者为中小企业,没有创新的融资理念和机构,很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问题一是人才流失严重。目前牡丹江地区对于金融创新及监管的高端金融人才欠缺,对于已发展的担保、典当、小额贷款等融资性公司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及操作人员。牡丹江的部分优秀人才通过外地求学、高薪聘用等形式流入中心城市,致使牡丹江发展过程中受人才的制约较严重。二是牡丹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目前牡丹江市场上的融资渠道较单一,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但是银行贷款的审批制度门槛较高,中小企业基本上无法通过;所以发展担保公司通过担保公司担保的形式会使部分中小企业能够融得一部分资金,但是对于融资风险及操作风险的控制需要专业的金融人才进行管理,而由于金融人才的欠缺,担保公司并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三、牡丹江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树立“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观念,与自己比、与过去比。我们是发展很快,但横向来比,我们落后了,而且差距很大。特别是对于牡丹江地区来说,不是发展不发展,而是必须跨越式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摒弃一切不适合市场规律的东西,改革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和旧的工作方式,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二)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必须强化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巩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以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为核心,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现代农业新优势。

1.要壮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沿江农业产业带,打造食用菌、蔬菜、优质米、白瓜籽、肉牛、生猪产业板块,形成“一带六区”特色产业格局。

2.要做大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走“龙头+基地+农户”之路,让龙头企业成为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桥梁。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在优质米和食用菌产业实施集体商标冠名,打造著名、驰名品牌。

(三)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发展特色经济

进一步明晰新一轮追赶跨越的发展路径,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大势的现实选择,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四化并举”,着力为“五城建设”提供持久动力。1.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工业裂变升级,打造新型工业化体系,力争2030年前后,与全国同步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要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举;要促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入融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要扩规模,抓大、壮小、扶微同步推进;要转方式,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2.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以建设“区域中心较大城市”为目标,加快全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3%,城镇统筹发展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要正确认识城镇化,打破二元结构,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同步发展;要借势借力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市核心作用;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增强城镇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

3.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努力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农民增收的样板市。要加快产业化进程,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和种植结构,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要抢抓国家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要提升农机化水平,加快发展山区小型、实用型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整合科技政策、资金、项目,打造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项目。

4.加快国际化进程。要增强机遇意识,加快哈牡绥东产业带和“五个中心”建设;要全面提升商贸服务功能,通过“商贸活”带动“产业兴”;要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由夏季旅游向四季旅游发展;要培育外向化特色会展,实现商业化运营,将木博会、黑木耳节等展会打造成品牌;要多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

(四)发挥项目的支撑和聚合作用,倾力发展项目经济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没有项目,县域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项目运作来指导经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说,抓住了项目,就是抓住了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1.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要抓住全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对于传统优势产业,要在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同时,重点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企业裂变升级,整体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生成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项目,扩大我省的经济总量。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牡丹江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也是做大增量、壮大经济总量的潜力所在。只要不影响生态环境,有显著经济效益,不论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要大力引进,以此来保持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直以来牡丹江地区非公经济发展慢、规模小、比重低。但它具有弹性大、适应力强、有活力的优势,是激活存量、做大增量的新主体。要通过实行全民创业,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非公经济比重。要切实解决好中小企业市场融资难、准入门槛高、审批环节慢、服务水平低等问题,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围绕“十大重点产业”搞投资、上项目、求发展,努力形成民营大、中、小、微企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五)加快县域间经济的协作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县域经济不能受行政区域的限制,画地为牢,而应在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自觉地放在区域经济中来考虑,来发展,努力形成跨县域(或县域间相互协作)的优势产业及优势产业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布局错落有致的区域经济格局。

1.要加快县域间在内外贸上协作发展。全力促进三个互动:一是口岸与内陆互动。增强口岸县(市)的窗口、通道、平台作用,推动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提升内陆县(市)产业外向度。二是境内与境外互动。大力发展境内外双向加工基地,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县域经济新一轮跨越发展。三是贸易与旅游互动。按照“延时、延线、增值、增量、创优”的思路,积极开发新型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实现产业间、区域间融合互动。

2.要加快县域间在一体化上协作发展。各县(市)要自觉地在大牡丹江格局中统筹谋划、综合研究。在空间上,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形成市县联动互动、配套互补的发展态势。在体制机制上,形成市县乡村四位一体、场县、局县高度融合的发展态势。

3.要快强县域间在民营化上协作发展。一是实施全民创业工程,鼓励能人创办领办小微企业。二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形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小巨人”群体。三是实施做强优势企业工程,打造县(市)型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

4.要加强县域间在融资多元化上协作发展。一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二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区域合作的强大优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三要用好金融资本,做好县级融资平台建设。四要撬动民间资本。

作者:王耀 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