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研究

农村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从农村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当前的农村发展问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增长机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富裕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管理、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达到均衡稳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最基本的着力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整合现有资源,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形成较为优化的发展模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中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差异性强,资源组合形式复杂,经济发展特征各不相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成中不断产生诸多新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过成中产生的新问题

报告提出,农村经济发展要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报告也同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农村经济同样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农村经济落后地区一般停留在小规模农业经济模式,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的小农经济模式。黄宗智教授指出,“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必须认识到小规模农业将长期延续的现实,而小规模农业的现实则突出了国家扮演关键角色的必要。”基于农村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障制度,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经营方式,实现农民进行合作分工、农村生产实现合作化、产业化、规模化。

2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2.1资源组合形式开放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所有人树立资源的开放观。资源的开放观是从地区到全球,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在不同层次上都要确立的一种基本观点。具体来说,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社会资源都是财富的源泉。如何将资源转变为财富,如何将农村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将土地资源、技术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经济资源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形成经济增长点。

2.2经济发展特征特色化

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农业现状、产业类型等特点,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

2.3小农经济规模化、产业化

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效率低、生产条件简单、规模小、农副产品加工经营方式粗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村耕地产权属集体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这种耕地制度最大限度避免了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小农经济的急速破产。

3内生增长机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制约因素包括资源、技术、人力和公共管理服务四大因素。欠缺资源、技术、人力和公共管理服务这四大因素的农村地区,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不足,是否从根本上不能发展经济?诸多案例已经推翻了这种疑问。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中的部分个体经济,虽然仍以家庭劳动为基础,但是已发展为与先进技术装备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经营模式也从传统的农户、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致富带头人+资本融合”等规模化产业化合作社经营模式,并不断日趋完善。所以,强化内生发展能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真正发挥市场机制,注重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创新、人力资本等的驱动力量,转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不是拆改农舍为农家乐,也不是单纯的投资农业旅游帮助农民增收,而是真正反向城市化发展,吸引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回归安居,构建结构完善的以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具体途径主要依靠技术内生化和人力资本积累两条途径。资源的缺乏,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创新、提升了人才的创造力。技术、人才才是真正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因。在这种内在驱动下,存进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即经济资源及增长要素是否有效、协调和均衡,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和效益三者协调推进。在构建农村内生增长机制过程中,政府发挥的重要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转变对自然资源、物质资本要素的过分依赖,重视技术、人力资本、知识、教育等要素的投入,从管理机构、金融、财税、法律、产权交易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有保障,促进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增长的累积效应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互补和动态交流。总而言之,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构建农村内生增长机制,才能真正将“粗放型”经济转变为更注重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依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实现科学协调的“集约型”经济,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明星.中国新型城镇化在“”后发展的新态势[J].地理研究,2019,(1).

[2]张雅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借鉴与选择[J].理论月刊,2019,(1)

作者:李小琳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