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来临,这给博物馆带来了深刻影响,3D打印、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博物馆注入了活力,信息化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博物馆有机结合,对实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内涵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展览等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过程。其内涵体现在:一是技术信息化,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二是数据处理信息化,即利用信息技术对博物馆的数据资源进行采集、处理和共享;三是办公信息化,以技术和数据处理的信息化为基础,对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博物馆办公信息化;四是藏品、展览的信息化,即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增强陈列展览的体验感,增加展览的多样性;五是服务信息化,充分运用两微一端、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观众服务和外部宣传有机结合,提高观众的参与感。

(二)意义

根据现行的博物馆定义可知,博物馆的五个主要功能是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这其中隐藏着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对于藏品的保护,应取消任何可能对藏品造成损害的利用;而对藏品的利用,无论是研究、传播还是展示,都会对藏品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解除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方法,使博物馆得以构建观众与藏品之间的网络联系,在把损害程度降到最低的同时向全球观众传播、展示博物馆藏品,因此,信息化建设对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再者,通过利用全息投影、多媒体、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博物馆可以向观众更加直观地展示藏品细节,给观众以和实体博物馆不同的参观体验。同时,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还可以规范藏品管理并提高安全性能,提升展陈效果,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在文物文化事业中便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国家对本国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了“美国记忆”计划;1995年,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实施了“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同时期,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博物馆也展开并不断加快推进藏品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文物数据资源已初具规模

目前,全国博物馆的文物数据资源已初具规模。2020年11月24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青年与数字未来论坛上指出,国内1.08亿件(套)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和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登录,全国馆藏文物数据资源总量已超过20PB,文物数字化工作的效果初步显现。

(二)信息技术合作不断加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与博物馆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主要体现在:一、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支撑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二、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和手段,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加快博物馆与旅游、教育、科技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三、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目前,包括3D打印在内的许多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综合运用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等手段,将前沿科技与古老文物相结合,推出了一批能带给观众沉浸式参观体验的高互动性的文物展览和展陈方式。

(一)3D打印

3D打印(3Dprinting),又称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可粘合材料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是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的一种。3D打印具有加工速度快、材料类型多、废弃材料少、加工造型复杂等诸多优点。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物复原、藏品复制等。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也逐渐使用该技术对本馆的藏品进行打印、复制,并用来设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为观众制造带有馆藏印记的纪念品。

(二)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通常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具有听觉、视觉、触觉等人类所拥有的感知功能,使用户在操作时能沉浸其中,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实现了人机交互。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要重点引进虚拟现实技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陈效果,增加观众的参观兴趣。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的中国数字铜博物馆于2020年5月18日正式开馆,其线下部分的互动区结合铜文化数字资源打造了铜矿开采的VR体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利用VR技术实现了让观众不进入俑坑、通过互联网即可虚拟置身于兵马俑遗迹中欣赏兵马俑。

(三)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简称A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真实环境和虚拟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AR技术可以用于博物馆藏品的虚拟复原,即通过为观众配置相应的设备,使其听到文字解说的同时能够看到文物上残缺部分的虚拟重构。通过利用AR技术,可以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敦煌研究院与华为公司联合推出的莫高窟AR地图展现了数字化的莫高窟,游客无需进入洞窟,在外面通过手机就能观看洞窟内精美绝伦的壁画,这不仅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的伤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时期,还能减少人员聚集,提升游览体验,大大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

(四)大数据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给出的定义,大数据(BigData)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方面都大大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它具有四个特征: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博物馆线上、线下的访问量不断增加会引发包括展览数据、藏品数据、观众信息等数据的海量扩充,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很难处理这些数据,这就要求博物馆要用大数据的思维来处理和管理各类数据资源。当前,大数据在我国博物馆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初步探索的阶段。

(五)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按照业内的共识,AI的发展通常分为计算智能(即让计算机能存会算)、感知智能(即让计算机能听会看)、认知智能(即让计算机能理解会思考)三个阶段,目前AI处于感知智能的初级阶段。近几年,为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划和实施,国家多部门先后重要文件,也多次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博物馆引进AI技术,对提升博物馆运行效能、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影响深远。

四、结语

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于博物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是博物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必将为未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因此,今后要加强研究与实践,不断尝试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各项业务领域,切实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作者:张杰奎 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