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规模论文范例

基金规模论文

基金规模论文范文1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4800余种,其中仅360种左右来自民族地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占比不到8%;期刊的学科分布比较全面,涵盖理、工、农、林、牧、医、地质、天文等领域;学术类、技术类、综合类、科普类期刊各有侧重;办刊主体中,高校学报占多数,其次为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少数科技期刊为企业创办。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也逐渐普及了电子版等版本。

(一)2014年CSTPCD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部分地区分布

根据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是北京、江苏和广东,分别是66999篇、46555篇和31481篇。民族地区科技论文数以5个自治区为例,排名最高的是广西为9296篇,最低的是西藏230篇,5个自治区科技论文总数为23931篇,比全国排名第三的广东省还少7550篇。我国民族地区的科技期刊整体上排名较靠后,无论是论文数还是比例均较低。

(二)2013—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CSTPCD)

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3—2014年基金论文数比最高的是北京、江苏、广东,5个自治区排名较靠后,单纯从基金论文比上看,差异不大,但从基金论文篇数看,差距极大。排名第一的北京基金论文篇数为40688篇,排名最后的西藏仅168篇。5个自治区合计16289篇,比排名第三的广东少2622篇。

(三)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SCI)

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国际论文方面(SCI),排名前三位是北京、江苏、上海,5个自治区排名最高的是广西1400篇,总体来说,均排名靠后。

(四)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期刊被引指标等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17个高校自科版科技期刊为样本,统计了扩展总被引频次和扩展影响因子等被引指标。研究表明,17种高校科技期刊扩展库总被引频次平均为805,低于全国平均1419,扩展平均影响因子0.372,低于全国平均0.573。基金论文平均0.66,高于全国平均0.388。一方面,说明民族地区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在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中水平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说明民族地区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三个主要问题:经济、科技、文化等相对于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滞后,优质稿源不足,使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国内先进同行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办刊团队及人员素质不够高,吸收国内外先进办刊理念的模式与创新不够强;精品期刊较少,影响力不够高。

二、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发展对策

(一)突出地域优势,提升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影响力

从自然条件来看,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以新疆为例,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是我国西北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光热资源,独特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孕育了棉花、哈密瓜、加工番茄、葡萄等优势特色农业生产资源。“十五”规划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10年“中共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核心区,新疆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围绕和依托棉花、粮食、畜牧业、林果“四大基地”和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产业”的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农作物和特色林果种植业。截至“十二五”规划末,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约2800万亩,总产30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的60%以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另外,近年来新疆不同地区,结合各自优势发展适宜本地区的特色作物,如打瓜、甜菜、红花和亚麻等。其中,打瓜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之首;甜菜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占全国甜菜种植面积的1/3左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甜菜糖制糖基地;新疆红花种植面积、红花产量和种籽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新疆亚麻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是仅次于我国黑龙江的第二大纤用亚麻主产区。随着新疆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到“十二五”规划末,新疆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业不仅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编辑要多了解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跟踪、参与科研工作,向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积极约稿,使其创新成果得以及时发表。刊出原创性成果会引起同行重视,并能影响读者下一步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方向。民族地区科技期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大胆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影响力,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二)适应市场环境,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品牌

品牌是期刊质量和品位的象征,它代表着出版单位的信誉、实力和权威。由于受地域、学科、专业技术的影响,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不容易吸引大众读者,影响力不够高,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科技期刊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打造市场认可、质量过硬的品牌。要不断创新,以质量为本,靠上乘的学术质量来树立期刊品牌形象,培育期刊品牌文化,为民族地区科技期刊赢得良好声誉。努力开发期刊的特色品牌栏目及优势学科,品牌声誉与期刊的发展能够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三)更新办刊理念,服务地区科技进步

民族地区科技期刊既是作者发表科技研究成果的平台,又是读者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服务于科技事业的交流中心。因此,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的办刊方法,多刊发基金项目论文,尤其是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产出论文,多刊发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论文,充分利用科技期刊的信息来源展示科研成果,推进民族地区科学技术进步。

(四)培养优秀期刊人才,壮大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编辑团队

胜任编辑工作的人员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对人员能力要求很高,他们应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能清楚认识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一方面,要对编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编辑参加培训,并及时进行责任编辑注册;另一方面,要鼓励编辑部人员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为编辑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在交流培训中吸收同行的先进经验,发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成长为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产业的重要力量。

基金规模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卫生法制》;中医药;卫生法律;中医药法律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疫情防控、疾病治疗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发展的关注,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国务院于2009年5月7日颁布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1]。《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曾指出“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中医药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可见加强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其相关法律的研究势在必行。《中国卫生法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研究卫生法和卫生法学理论,探讨卫生法制工作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介绍国内外卫生法制建设动态和卫生法学研究成果,交流地方卫生法和执法经验,普及卫生法律知识等的中文学术期刊,在相关卫生法律研究领域中具有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来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情况,并根据其结果指出我国近年中医药相关法律的研究状况,以期为中医药相关法律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以《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中医药法律相关的44篇学术论文(不包括简讯、文摘与信息等)为研究对象,对其数量、作者单位、基金项目、被引情况逐条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二)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基础上[2],通过查阅《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1111篇学术论文,仔细查看有无中医、中医、中医药相关信息,并将登记数据分类输入Excel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总体情况。统计发现,在44篇中医药法律相关的文章中以2019年占比最高,达到6.29%。2010年和2011年整体占比也较高,这与当年期刊中开设中医药管理专栏、中医与中医专题、医药知识产权专题有关。随后中医药相关的发文量呈现了下降趋势,但从2016年开始整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除了与当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关,也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药行业开始重视,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开始增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近10年关于中医药法律相关研究情况整体较少,仅有3.96%,值得反思。见表1。

(二)第一作者单位及所在地区情况。通过查阅44篇中医药法律相关文章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发现排在前6位的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8篇,18.18%)、南京中医药大学(4篇,9.09%)、首都医科大学(3篇,6.82%)、江苏省中医医院(2篇,4.55%)、上海中医药大学(2篇,4.55%)、中国政法大学(2篇,4.55%)。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地区前3位分别为北京(18篇,40.91%)、江苏(10篇,22.73%)、广东(3篇,6.82%),皆为我国经济医疗发达地区。

(三)研究内容。44篇文章中,有关键词的有43篇,主要以中医药、传统中医药知识、中医药立法、知识产权、立法、中医医师为主,总体可体现出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的热点,高频关键词统计见表2。44篇文章的主题内容涵盖了中医药法、传统知识、法的制定、医疗损害、中医医师资格考核、知识产权、行政处罚、诊疗活动等,依次为11篇、4篇、4篇、其余为3篇,研究内容较为广泛。

(四)基金项目。全部的44篇论文中,17篇有基金项目资助,涉及23个项目,全部为国内单位部门资助,统计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获基金资助论文占统计论文的38.64%,资助面较窄,总体受资助数量较少,各年分布不均,且部级项目近10年发表的论文仅1个,远少于其他三类级别项目,可能无法满足较高层次对中医药相关法律深入研究的需要。

(五)被引情况。44篇论文中共有31篇论文被引用,被引用超过10次的有4篇,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论文统计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被引10次以上的论文刊发于2010-2016年,总体被引数量较少,被引用的论文大多集中于讨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立法这几个方面。

三、讨论

(一)研究范围广泛、但研究数量较少。44篇论文基本涵盖了我国中医药领域目前的热点问题,但从《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的刊文情况来看,关于中医药法律相关的文章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当前中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且缺乏对中医药法律人才培养的相关论文,无法为提高中医药领域相关人才的储备提供借鉴和参考。社会成员对我国中医药法律认知情况也缺少相应的社会调查,没有相应数据的支撑,也缺少这方面的文章,以至于无法为我国完善中医药立法提供意见参考。

(二)中医药法律人才培养规模不够。随着教育部专业的调整,目前仍开设医事法律相关专业的中医类院校较少,造成中医药法律基础人才储备不足的现象。以2020年研招网硕士、博士招生目录检索来看,在硕士培养阶段,仅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暨南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分别开设在中医学和药事管理学科下。在博士培养阶段仅有北京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相关方向,分别放在临床药学和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下进行招生。可见,我国目前中医药法律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够,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的数量自然也就较少。

(三)国家资助较少。《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实施以来,引起法学界与中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近3年该刊中医药法律相关的发文量明显提升就可以看出来。但从所受到基金资助情况来看,所获得基金支持较少,尤其是部级基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成果出现,可见国家对该方面研究的资助还不够,无法满足研究者对中医药法律相关理论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四、建议

(一)继续开设研究专栏,搭建研究平台。从该刊近年来的栏目设置来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中医药研究专栏了,很多的与中医药相关法律有关的文章都刊登在理论研究、执法与研究和医事法苑等栏目,不利于加强引导,形成中医药法律专门的研究平台。在国家大力重视中医药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建议期刊可重新开设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专栏,以加强引导,吸引从事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学者的广泛投稿,以适应我国中医药行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以此为契机搭建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以促进我国中医药相关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加大中医药法律人才培养规模。面对当前开设医药卫生法律专业高校较少的情况,要加强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中医类院校与综合实力较强的法学院高校可以实行联合培养机制,利用各自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补齐短板,共同开设医药卫生法律专业,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能力,也可以保障人才培养规模,还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3]。

基金规模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绩效审计;科研创新基金;互联网+

一、引言

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使得这一新鲜名词迅速登上了各大期刊的头条。事实上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很早就在“互联网+”领域开始发力,可以预期这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绩效审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高校办学资金逐步充裕。我国高校近些年不断增加对科技与科研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专项基金,但高投入未必会带来高产出,高校学生的论文结题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课题的最终成果与立项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案例的引入与初步分析——××大学财会学院

(一)学校及其财会学院的简介

××大学是我国首批部级的“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也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区。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九大学科,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在校学生有35000余人,其中含研究生3200余人。

(二)××大学科研创新基金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能力,××大学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创新基金经费的资金来源为学校的专项拨款和校内外的捐赠,由校研究生部全面负责科研创新基金的受理申请、评审组织、验收和管理工作。1.申请注意事项科研创新基金的申请对象是全日制研究生。每届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只有一次申请机会,并且申请者应满足以下条件:(1)课题申请人均为在校注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风。(2)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应与申请者的学科研究方向保持一致。(3)科研创新基金只受理以团队形式的申请,且团队成员不少于两人,在同一年度的创新基金项目中同一人只能申请一次。2.实施、管理和验收(1)通过立项批准的创新基金项目,申请者不得无故中止或变更,要确保课题按时完成。若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中止或变更课题研究,必须提前提交书面报告详细说明理由,交由研究生部审核批准。(2)创新基金项目根据评审老师的意见分为普通项目和重点项目,研究周期原则上为一年。其中普通项目每项资助为两千元,重点项目每项资助为五千元。(3)为了方便资金管理,基金项目的经费统一实行立卡专款专用。课题立项后先拨付经费的50%,待课题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经费。申请项目经费报销,需项目负责人、项目经费使用者共同签字并交由课题指导老师审批签字。(4)创新基金结题验收合格的标准是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首先是普通课题要在学校认可的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至少一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且与项目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重点项目要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至少二篇不少于3000字且与项目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课题发表时应注明为“××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成果。其次是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在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最后是与项目课题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计划立项资助或创新项目。

(三)××大学财会学院科研创新基金完成质量分析

关于科研创新基金完成质量的衡量,张瑞,柏丽等(2002)认为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高校学术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财经类学院的学术成果更加需要考量结题论文的质量,既包括论文的结题数量,也包括的期刊级别。通过查询××大学研究生网站,可以看出结题论文刊登的期刊级别差别不大,基本集中于“北大核心期刊”和财会类普刊两类,因此主要考量结题论文的数量。手工搜集财会学院最初申报立项的课题数量和最终结题的课题数量,其中课题完成情况采用的是本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第一批结题清单,具体情况见下图。如图1所示,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张该大学财会学院课题立项数量逐年递增由2011年度的9个迅速增长到2014年度的34个,但与之相对的是结题的课题数量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由图2可知第一批结题数量基本是1-2个,最终结题率也只有20%左右。××大学科研创新基金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理想的局面,学生研究能力薄弱和学校相关辅导学术较少是重要原因,但是更加直接的原因是管理部门重资金分配、轻过程管理。科研创新基金的绩效考核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尽管学校在相关章程中制定了创新基金的考核方法和违约惩罚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对于没有完成课题的学生没有任何有力的惩戒措施,使得学生对于课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产生这种状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绩效审计工作没有做好,关于绩效审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Morgan和Raaum(2001)指出绩效审计的作用和责任是通过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提供相关项目的绩效信息,其中既包括质量、数量、成本效益、财务状况等传统财务信息,也包含效率性、经济性、客户满意度和及时性等非财务信息。事实上××大学科研创新基金绩效审计状况是我国现阶段高校基金绩效管理的缩影,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李锋,葛世伦(2009)通过权重设置和专家调查,建立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科研业绩分类体系,构建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方法较为合理,但是××大学由于缺乏科研基金的绩效审计是十分明显的,可以直接断定,故不用进行评分。为了切实改进××大学财会学院科研创新基金绩效审计的现状,本文引入“互联网+”思维。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科研创新基金绩效审计建议

创新驱动、开放生态、互通互联是“互联网+”的核心观点,具体到高校科研创新基金上就是要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新技术,跨界寻求新人才,不仅要加强对审计专业人员计算机计算技术的培训,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也包含跨界招聘IT技术人才,具体建议如图3所示:1.强化数据的互联互通。首先建立高校内部的数据库,实现校内不同院系和课题小组数据实时对接,使得基金管理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基金申请者过往的科研成果和完成情况,通过“资格筛选”,使得基金真正发放到有能力完成的同学手中,提高基金的绩效。并且本次科研创新基金的完成情况也会汇入数据库,这种类似“征信系统”的做法增强对基金申请者的约束。其次在校内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与其他财经类高校关于课题基金的数据对接,因为单个高校关于科研创新基金完成度和经费等数据存在数据特征单一、有限等问题,使得对本校基金使用状况的绩效评价缺乏对比,通过与其他财经类高校数据的共享,可以形成高校科研创新基金的数据库,方便比较不同高校科研基金的使用绩效,发现到自身的问题。2.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基金预算。“互联网+”不仅仅是要数据互联,更要发觉数据的价值,进行数据的预测,这也是与传统绩效审计的区别之处。××大学“一刀切”制定的2000元和5000元科研经费显然较为粗糙,对于认真做研究的学生由于经费太少缺乏激励,面对不完成课题的学生2000元是一笔额外的浪费,“互联网+”为经费的制定提供了工具,通过对数据库中本高校历史数据和其他高校数据的分析,可以分析出全国财经类高校科研基金的平均水平和使用状况等指标,可以预测并制定更具激励性的基金预算,提高基金的使用绩效。3.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实时跟踪管理.通过设置科研创新基金的互联网账号,关联微信等SNS平台,实现与基金申请者的轻松连接,从而强化对过程的了解和监督。以往××大学财会学院课题申请者拿到创新基金后,便脱离了基金管理者的监督,是否在进行课题写作、写作的完成程度都无法知道。这使得绩效审计工作只能在创新基金截止日之后才能开展,时间紧迫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且由于课题过程不透明,缺乏一手资料,增加了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成本。通过互联网账号或者微信可以帮助基金使用者及时汇报课题进度、资金使用状况和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基金管理者对课题完成数量和质量的整体把握,配套建立基金申请者过程的打分制度,课题的过程和最终完成度都要进行打分。这有助于绩效评价更全面,将一部分工作前置也会减轻截止日期的工作量。××大学财会学院以往基金分两次发放、经费定期报销的做法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基金申请者与管理者通过互联网对接后可以实时完成经费报销的,还可以取消经费的提前发放,随用随取,有效降低经费提前的占用产生的浪费。4.数据的及时上传和公开查询也有利于出资方和上级领导加强对基金管理者工作的监督和关注。通过增加对基金管理者不作为的处罚,对基金申请者故意不完成课题行为的甄别和惩罚力度,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基金的使用绩效。

参考文献

[1]戴智华.高校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9):1420-1424

[2]李锋,葛世伦,尹洁.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71-272

[3]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评价运作中若干问题的探索[J].会计之友,2012(9):119-120

基金规模论文范文4

一、学术出版的特质和价值

1.对学术研究的爱好和坚守

学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学术在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进步、转型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正向作用。因为古今中外一批又一批学者对学术研究的爱好与坚持,人类的知识宝库得以建立,人类的学术大厦得以奠基,人类的文明体系得以成型。

2.对文化积累的钟情和追求

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是为文化的生产和进步提供基因和养分。人类文化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而文化价值始终是学术出版高度关注并追求的目标。学术出版因为自身所承载的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而为人类所重视。

3.对学术体系的贡献与促进

我国古代对传统文化有经、史、子、集的统称,现代引入西方学术体系之后,开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所谓“二分法”,在二分法的基础之上,又从社会科学当中分出人文科学类。就当前来讲,根据国家最新学科分类统计,我国的学科大致被分为13个门类,110个一级学科,670个左右的二级学科和2480个左右的三级学科或专业。这种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而生无穷的学科发展模式,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式,这些学科、专业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领域,也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和结果,同时也是学科专业不断细分、不断综合的结果。

4.对知识创新的高扬和催生

创新是学术出版的灵魂,也是学术出版的生命。学术出版从根本上讲就是将学术研究中发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据、新论证传播开来,使人们对此有所认识和掌握,并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能动力量。因此,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第一生命,也是学术出版的最高追求。

二、中国学术出版面临的形势和呈现的状态

1.学术研究方兴未艾,学术事业蓬勃发展

以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出版基金等三大基金为引领,由科技、教育、文化、新闻、专利、发展等部门牵头,包括中科院、社科院、中国科协、各高校都出台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科研发展推进计划,设立了学术研究扶持基金、平台和项目。国家恢复了两院院士、文科资深(终身)教授学术称号,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部级实验室、部级科研团队、部级科研(工程)项目等荣誉,从而鼓励、引导、培育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和样貌。中国拥有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科学技术(学术)团队,设立了规模最大的科技攻关项目、方向和平台,集中了人数最多的科研学术力量,也产生了数量第二多的科研学术论文、项目进展、结题报告、学术著作等。有统计表明,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科研经费与美国相比,已由2002年的占比12%提高到2016年的74%,总量排世界第二,是俄罗斯的四倍,这是中国学术出版发展繁荣的基础和现实。

2.学术出版规模放大,专业论文放量剧增

学术出版主要包括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两部分。据有关方面资料统计,全国584家图书出版社,大约有500家以上涉足学术出版。201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75768种,2015年全国共有期刊10014种,有5766种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学术期刊。另有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每年生产专业论文超过百万。

3.出版工程成批涌现,学术译介长盛不衰

中国出版与学术研究素有互相帮扶、荣辱与共的传统。进入现代以来,中国的学术出版一直处在亚洲前列甚至成为世界学术出版中心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整体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学术出版的重视和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大型出版项目、学术出版工程前后相继,蔚为壮观。以出版国家队为第一方阵,大学出版社、地方教育出版社、地方科技出版社、地方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主体都有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学术出版工程被策划、启动和实施。其中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是中国学术出版的领头羊和佼佼者。在这种大的出版氛围中,肇始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和“睁开眼看世界”的学术译介、引进国外学术图书也成为中国学术出版的必然选择。学术出版肩负了开启民智、除旧布新的“清道夫”的职责,引进出版了一大批具有重大思想价值、学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精品学术著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个出版集团也相继推动了新一轮学术出版工程的繁荣。

基金规模论文范文5

1注册报告制的概念与内涵

1.1概念

基于上述现象,近年来学术界正在发起一种新型的学术机制,即注册报告制(RegisteredReports)。该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在研究之前,就将要进行的研究目标、过程、方法与设计向期刊公布,并接受同行评议。若同行评议通过,则论文作者只要严格遵守协议,按提交的研究进程进行研究,无论其研究结果如何,都会得到发表,且其研究数据也将一并得到共享。该制度从正向激励角度出发,使论文作者不再为了发表而做出有“显示度”的数据,从根本上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注册报告制的雏形早在20世界60年代就已经萌生,初期主要用于医学领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注册及报告规范”。随着注册报告制的发展,目前注册报告制已经在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需要以大量数据统计为假设驱动的学科中应用。

1.2发表过程

第1阶段:研究者向期刊提交“阶段1”草稿(Stage1manuscript),内容包括论文引言(Introduction)、研究方法及开展此项研究的预实验(pilotexperiment)结果。编辑对“阶段1”草稿进行筛选,但不以所谓的研究“重要性”、新颖程度或结果明晰程度作为判定标准;初步筛选后留下的草稿将进行同行评审,若能通过评估,该草稿即获得“原则上的接受”(InPrincipleAcceptance,IPA)。第2阶段:作者严格遵守协议,按上述方法和流程开展研究,该论文即可发表。拿到IPA后,研究者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完成论文“结果”(Results)与“讨论”(Discussion)部分,与此前已提交的“引言”和“方法”汇总形成“阶段2”草稿(Stage2manuscript)。此时还需将原始数据和实验日志上传到免费开放的文件共享站点。“阶段2”草稿也需经同行评审,成功通过后论文即可顺利发表。“注册报告”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将重点放在研究过程而非结果上,有IPA在手,研究者不必担心实验结果会影响,2次同行评审则保证研究步骤严格按计划开展,这能有效预防研究者伪造或篡改数据、对结果做不正当“取舍”[8]。

2注册报告制的优势与劣势

2.1优势

与传统的机制相比,注册报告制具有如下优势。1)肯定非阳性结果研究的重要性。非阳性结果的研究同样具有科学意义,非阳性结果一方面能使科学家知道研究中哪些是非相关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改进现有研究过程。从传统论文出版机制看,该制度是不利于非阳性结果研究开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注册报告制的出现,从根本上扭转了上述激励机制,使科学界重新重视非阳性结果研究的重要性。2)减少科研资源重复投入。传统学术必须是在研究结束后,有了研究成果才能进行。一旦该研究由于设计缺陷或者研究方法错误使研究一开始便误入歧途,这将造成大量科研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有些研究由于涉及庞大的资金与昂贵的设备使用,使研究人员不得不造假;而注册报告制在第1阶段就要求科研人员提供完备的科研设计、方法与流程,并且经过学术界同行评议认可才能进行,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设计缺陷或者研究方法错误带来的科研资源重复投入与浪费。3)促进科研数据共享。传统机制下,研究者并没有动力公布每一步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数据信息。而在注册报告制下,在第2阶段结果评议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将所有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实验室日志、实验人员操作流程等所有数据提供给期刊,从而表明其是严格按照第1阶段的审批结果开展研究的,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科研数据的共享。4)减少科研欺诈现象。在注册报告制第2阶段提供的手稿中,必须附有一个基本的实验室日志,说明数据收集的日期范围,以及所有作者的证明。由预先登记的研究产生的带有时间戳的原始数据文件也必须公开共享。除了这些措施,欺诈性的预注册会对作者适得其反,因为编辑可能要求在第1阶段审核后对实验程序进行更改。如果实验已经进行,即使对议定书进行微小改动也是不允许的,因为会破坏预注册的目的。除非作者愿意不诚实地对他们的实验程序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地不诚实,否则“预先注册”已完成的研究将是一种非常无效的出版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任何出版机制,都不能保护科学免受复杂和有预谋的欺诈行为。通过要求认证和数据共享,注册报告机制揭示了机会主义研究人员可能利用的明显漏洞,这样做排除了直接欺诈;但是,注册报告机制最重要的是通过消除数据造假的压力,重新发明假设,或者发现首先表现的不诚实来激励对科学方法的假设。5)减少审稿人窃取创意的可行性。注册报告制度只有小部分人会知道第1阶段所提交的内容,包括编辑和小部分审稿人。此外,在研究完成之前不会公布第1阶段提交的信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获得原则上的接受,该期刊不能拒绝最终的第2阶段提交;因此,即使在审稿人急于在作者前面完成预先登记的设计的情况下,这样的策略会给故意犯罪者带来很少的职业优势。这是因为最终公布的注册报告“收到的手稿”日期是指最初的第1阶段提交日期,所以在之后收到的任何按标准提交的“收到的手稿”日期都是无效的。关于被窃取的担忧并不能阻止研究人员申请拨款或在会议上提出想法,这两者都涉及向更多的潜在竞争者想法,而不是通常会看到第1阶段注册报告。

2.2劣势

与传统的机制相比,注册报告制具有如下劣势。1)不适合所有学科领域。注册报告制目前适合于任何受假设驱动的科学领域,这些领域受到发表偏差影响严重;对于一些不需要假设驱动的科学领域,注册报告制度反而会增加的成本,并在时效性上有所降低。2)不利于使用昂贵技术或资源有限的项目。在注册报告制第1阶段提供的实验可行性报告中,必须对第2阶段研究开展所能进行实验的条件做出分析,其中就包括报告科研资金的落实以及研究成本的估算等。如果实验过于昂贵或者科研资源有限的研究人员,可能并不能让审稿专家确信其有能力开展第2阶段的实验。3)不适合短期型项目。从目前注册报告相关的平台看,平均需要9周才能达到最终的第1阶段编辑决定,不包括作者修改其提交作品所需的时间。在第2阶段,过程稍微快一点。这对于一些一年制或者过程稍短的资金资助项目来说,注册报告制度并不适合用于,除非作者可以在这些项目开始前几个月设计和预先登记。4)可能引发论文泛滥。由于注册报告制度第1阶段只需提供研究设计论证的基本材料,因此有可能会造成研究人员大量提交注册研究的现象,毕竟只是提交注册研究设计比完成真正的论文要简单。基于此,目前部分注册报告制平台或者期刊已经加强了对第1阶段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不可否认,就算是传统的机制也难以阻止论文滥发的现象。目前注册报告制第1阶段提交的文件必须包括一封承诺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说明所有必要的支持(例如资金、设施)和批准(如道德规范)已经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论文泛滥。5)对审稿人工作量的影响。注册报告制下的同行评审与传统的手稿评审相比,增加了审稿人工作量以及占用更多时间,因为每篇注册报告论文的发表都要经过2轮的同行评议;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传统的由于经常被多种期刊拒绝,在找到合适发表的期刊前,该论文也通过了许多审稿人审核。在实行注册报告制度的条件下,至少有2个导致这种系统性拒绝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对审稿人的额外负担。首先,第1阶段提交的编辑和审稿人有机会在数据收集之前评估实验设计,帮助作者提前纠正方法缺陷。其次,由于注册报告不能基于结果的感知重要性而被拒绝,因此注册报告制避免了传统拒稿的常见原因:结果不被认为具有足够新颖或开创性。注册报告制的整体审阅者工作量与传统出版类似或者稍多。考虑将传统稿件按顺序提交给4种期刊的情况,前3种期刊在每次评审3次后拒绝。第4种期刊在3次评论和3次重新审核后接受了手稿。总共最多12位评论者可以看到手稿,并经历了15轮审查。现在考虑如果在数据收集之前提交研究作为第1阶段注册报告,由3位评价者评估。即使经过3轮第1阶段审核加上2轮第2阶段审核,整体审核员负担(15轮)与传统模式(15轮)相同。

3注册报告制的发展趋势分析

3.1减少论文数据造假

早在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引进了类似注册报告制度,要求医学研究者必须预先发表研究中的一些关键设计。2015年的一项研究对比了这种制度对论文结论的影响,发现在针对心血管疾病药物和补充剂的研究中,2000年之前57%的论文报告了显著结果,引进预注册制度之后这一比例下降到8%[9]。此外,《NatureHumanBehaviour》首次发表的注册报告中,一份探讨自我觉察(self-insight)能力对生活、事业和关系质量的影响,检验了5个先前的文献中提到的假设,都得出了零结果[10]。从上述研究看,注册报告制在减少科研论文数据造假层面效果明显。

3.2受关注度越来越高

注册报告制对于基础科学和临床前沿领域而言还是一个新事物;但是随着2013年左右注册报告制的逐步完善,支持的平台与期刊逐步增加,科研人员对于注册报告制的关注与认可也越来越多。以目前最大的注册报告制平台CentreofOpenScience为例,2013年平台上的注册论文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到了2019年4月,平台注册论文已经超过了8000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1]。

3.3支持的期刊与数据库逐渐增加

目前全世界有204种期刊采纳了注册报告形式,包括3种BMC旗下期刊、JournalofMedicalInternetResearch旗下多种期刊、《RoyalSocietyOpenScience》《NatureHumanBehaviour》等全球著名期刊[12]。此外,Springer、Elsevier、Wiley等全球大型学术论文数据库都积极推动注册报告制的发展,例如Wiley就已经为注册报告的期刊编辑、科研人员等分别建立了操作指南。数据库商积极推动注册报告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通过学术论文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实验设计、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等等,这对于数据库商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3.4更多资助机构支持注册报告制论文

科研资助机构的支持是注册报告制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科研资助机构不支持,很多注册报告制论文的第1阶段都无法进行。随着注册报告论文被越来越多资助机构熟知,资助机构开始逐步接受并承担注册报告制的学术论文。有研究表明,对比传统资助的论文,科研机构对注册报告制的学术论文效果更为赞赏,特别是一些持续性滚动支持的科研基金。由于注册报告制论文的阶段性和双重同行评议制度,使滚动性支持的科研基金能更好地掌握资助团队的科研进度以及取得的科学发现效益。除NIH外,诸如儿童肿瘤基金会、英国癌症研究院、尼古丁依赖(GRAND)和尼古丁与烟草研究全球研究奖、政治与生命科学协会、前列腺癌基金会、Movember基金会等机构都已经宣布对注册报告制论文的支持,并可纳入其资助成果的认可序列。此外,在企业层面,辉瑞制药等顶级企业也宣布支持注册报告制的学术。从全球趋势看,越是高风险行业,其对于注册报告制论文越是支持,例如生物医药行业、芯片制造行业等。这些行业的研究都是高风险高投入的,注册报告制第1阶段的研究预审能很好地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这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3.5发表平台与支撑工具越发完善

注册报告制学术是一种新型的学术模式,大部分科研人员对于如何进行还不了解,而且由于注册报告制涉及预审设计、2阶段同行评议、许可研究协议签署等新制度规范,其对于刚刚接触的科研人员来说并不友好。基于此,目前已有诸如CentreofOpenScience、AsPredicted等注册报告学术论文平台来支持,其通过平台开发的支撑工具,很好地协助科研人员进行。平台也建立了相应的讨论社区与学术研讨会来回答科研人员的相关问题,并协助其联系支持注册报告制论文的期刊。更进一步,诸如CentreofOpenScience等平台也开发了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搜索数据、建立研究日志、上传与共享科研数据等的工具支撑。此外,目前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商也加入了注册报告制平台的开发中,以Wiley为例,其注册报告制平台已经列入公司的开发列表,从而支撑更多学术期刊应用该平台进行论文筛选与编辑。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注册报告制论文的发表还是依托公开平台,但是随着数据库商天然的数据优势以及与期刊的合作关系,以数据库商为代表的注册报告制论文平台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并成为数据库商进一步掌控全球科研信息、数据与创意的渠道之一。

4关于推动注册报告机制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注册报告制虽然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还难以撼动传统的学术机制,但是其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诸如上文所述,其对于学术造假的抑制具有显著作用。近年来,我国学术造假现象频发,诸如大规模撤稿、数据造假等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全球的学术声誉。此外,诸如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等科研伦理实验也严重触及了道德底线。在上述问题上,注册报告制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第1阶段实验设计阶段,就能把一些不合理、违反科研伦理道德的研究排除。虽然注册报告制不一定对所有学科有效,但是推动其在我国科技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从国内情况看,尚没有期刊或者相关平台进行注册报告制的尝试。基于此,推动注册报告机制在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建议。

4.1推动中文版平台开发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一个好用且具有大量应用软件支撑的注册报告制平台是推动注册报告制的关键基础之一。虽然,已经有CentreofOpenSci-ence、AsPredicted等平台,但是其缺乏中文语言支撑,对中国科研人员来说并不友好,而且科研数据等关键信息基本掌握在平台手中,且难以在中国本地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储存,具有一定的科研风险存在,基于此,打造具备易用性,且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注册报告制是当务之急。我国科研的需求巨大,而且我国有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因此平台搭建难度不大,且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目前唯一的障碍在于得到官方以及期刊出版方的支持。为此,建议中国科协等机构联合大型互联网企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报告制服务平台。

4.2推动若干科技期刊实行注册报告制

注册报告制在我国推行需要得到具有影响力期刊的支持,虽然注册报告制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但是基于目前我国的学术环境条件,注册报告制推广是有益处的。建议依托心理学、生物医药以及新材料等领域的若干优秀期刊,支持发展与建立相应的注册报告机制,并定期做检讨,不断完善实施机制。然后根据实践经验,将注册报告制推广到所有适合领域的期刊,进一步减少我国学术造假论文的产生。

4.3鼓励基金或资助机构支持注册报告制

从我国科研生态看,大部分科研基金与资助机构对于阳性的研究结果更为关注。由于国内科研经费竞争激烈,注册报告制在我国的发展必须要得到科研基金或者资助机构的支持才能具有生命力。目前,诸如阿里巴巴集团的“活水计划”等项目资助已经开始重视注册报告制研究论文的支持,其在资助之初就形成了形如注册报告制论文的设计审查环节。基于此,建议首先从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基金进行实践试行,从而推动注册报告制在我国的发展。

4.4推动期刊审稿专家库与国家项目专家库对接

正如上文所分析,注册报告制面临2轮的同行评议,其对于审稿专家的要求很高,无论从工作时间还是工作质量看。这庞大的评议工作量,也使注册报告制的时间基本长达1年以上,这不利于短期研究项目的开展,也不利于吸引科研工作者发表注册报告论文。基于此,建议推动部级项目专家库与期刊审稿专家库对接,例如开放科技部、基金委等专家库与若干重点期刊的审稿专家库对接,进一步扩充期刊的审稿专家数量,并提升审稿专家质量,从而进一步压缩注册报告制论文的发表时间,增加该制度的吸引力。

4.5建立项目立项与注册报告制论文的联动评审机制

注册报告制的第1阶段是对研究目的的解释以及研究设计论证工作,其基本与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内容吻合;因此,以注册报告制第1阶段的同行评议审定结果作为科研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切实可行的,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科研项目立项的重复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使科研工作者一旦立项就能获得资金支持开展研究工作,提升科研效率。这样一种工作方式对于推动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以及注册报告制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帮助,特别是一些滚动性资助科研项目,完全可以将注册报告制论文第2阶段的同行评议结果作为滚动支持的考虑因素,从而使期刊审稿作为类似科研项目第三方评估结果来使用。

基金规模论文范文6

1.1精品期刊建设背景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集中传播的基本渠道,是争夺国际科技创新成果首发权的主要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因此,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地位和影响力,反映了该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中国启动了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其背景有三。

1.1.1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科技论文产出的大国。据中国科学院《2015科学发展报告》显示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快速增长,已经连续5年居世界第二。2015年,中国发表在SCI各学科领域代表性期刊的论文数量(21.9万篇,占世界总量16.2%,美国为34.7万篇)也位居世界第二;国际热点论文数量世界第四;在《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世界第六;2014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论文的篇均引用量由2004—2008年的3.19增加到2009—2013年的5.54次,引用率从55.22上升到63.35.中国已经以SCI论文产出大国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科技舞台。中国是科技期刊大国。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以4987种位居第二,但与美国(17000余种)相比差距还很大。从今年6月汤森路透《SCI期刊分析》结果看,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中国大陆只有167种科技期刊被SCI收录,仅占SCI收录82个国家11149(其中科技期刊8618)种期刊的1.4%;中国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光:科学与应用》,达14.603,《CellResearch》居于第二,达12.413,分别位列SCI10分以上190种期刊中的第100位和第136位,相差第1位CA(临床肿瘤杂志)115.84分仍有很大差距。学科在今年《2015NatureIndex》排名仅生命科学勉强进入前10的第10位。远落后其他科技发达国家。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论文被其他国家引用较少,学术影响力的辐射相对较窄,还无法与欧美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尚不是论文强国,也不是期刊强国。

1.1.2有识之士的睿智

2011年4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李东东等2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的提案》,认为中国虽然已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但并非出版强国,有必要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明确“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就是通过政府主导,设立专门项目,建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遴选标准和选拔机制,优中选优,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瞄准国际先进期刊阵列的“重点跨越”学术期刊20个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有潜力快速发展的“重点培育”学术期刊200个左右。强调学术期刊不仅是记录科技进展、传承科研成果的载体,更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繁荣学术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培养高端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3国家高层的重视

2013年5月,中国科协贵阳会议上,李源潮同志代表国家要求“中文科技期刊重在资源组合、提升质量,英文科技期刊重在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同年11月中央书记处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这些要求和指示意见为加速实施“顶级精品科技期刊”建设指明了方向。针对需求和国家要求,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科技期刊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总体情况不相称,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与中国科技大国地位不相适应的局面,中国科协先后3次(也被称之为三部曲,2006年—序曲、2012年—进行曲、2013年—交响乐)推动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建设”,相继从中国科技期刊中遴选出一批有一定竞争实力和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期刊予以指导和支持,旨在打造一批高端精品科技期刊,形成学科导航期刊集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科技期刊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1.2经费资助回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界就提出了精品期刊建设的概念,国家相关科管部门也先后设立了相关专项基金、补贴资助部分优秀期刊。如1990年科学院开始对院属期刊广泛小额的给以资助,后来发现全面的小额补贴培育不出“精品”,于2004年把每年400万用于学术期刊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向少数优秀学术期刊,重点扶持;1998年和1999年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先后设立了期刊建设专项基金,截止2005年用于期刊资助的经费总额已达4500万;2006年中国科协推动实施了科技期刊发展的部级重大工程—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每3年一次遴选,分ABC级加英文版共4个类型。旨在培育国际知名期刊(A)、国内领衔期刊(B)、精品后备期刊(C)和有苗头走上国际的英文期刊。截止2011年6年2个期次(2006—2008,2009—2011)中共评选出A类34项(次),B类243项(次),C类269项(次),英文版21项(次)。各类项目资助额度分别为25,15,5,8万元/a,6a累计资助金额达6008万元。这些专项基金的设立和实施,的确使部分优秀的中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但由于资助力度有限,方式单一(未涉及政策层面、人才培养、网络平台建设、集约化市场运作等),其效果仍不十分明显。2012年中国科协在认真总结和汲取上述基金资助和成效的经验基础上,除继续加大资助力度外,调整了资助模式,资助内容包括精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期刊出版质量(20种)与学术质量提升(45项)、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77项,国际推广计划7项、发展能力建设平台3项等3大板块,内容几乎囊括了期刊建设各个方面,支持力度提升到了10~30万,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此次中央财政每年支持1235万元。2015年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基本按2012年模式评选出204项(TOP期刊50种、学术质量提升120项等)予以支持,支持额度仍为10~30万连续3年,但项目数量明显提高。此次中央财政每年支持达3740万。

1.3提升计划的启动

中国科协于2012年继续鼎力资助一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同时,又启动实施了“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专项资助,目标就是要打造国际一流期刊。重点是支持全国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仍分为ABC3个类型,但期刊遴选标准更加严格,资助力度大幅跃升:A类每年每刊资助200万元,B类每年每刊资助100万元,C类每年每刊资助50万元,连续3年。这一年(2012-11-29签约)评出的高端精品科技期刊共35种,其中A类5种,B类10种,C类20种。仅此,中央财政3年需支持近一个亿,远远超出前期7年6113万元的总和,这可以理解为“提升计划”启动实施的前奏。2013年11月,按照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水平交流平台”的指示精神,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财政部、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6个部门共同实施,正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目标:就是全面打造顶级国际英文科技期刊。分为ABCD4个类型,计划整体分2步实施:第一步,到十二五末,努力使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科排名有显著提升,JCR影响因子进入学科Q1,Q2区,初步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品牌。第二步是争取到2020年,形成名列学科前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群,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并使之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举措。这个计划的实施,是中国迄今为止对英文科技期刊资助力度最大、目标国际化程度最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国家专项支持项目。按照“提升计划”对国际影响力科技期刊的指标要求,中国科协组织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等国内顶尖学者和期刊出版专家在内的63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200种符合申报条件的英文科技期刊按学科分为9个组,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根据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定量计分及办刊人的陈述答辩,评出66种英文科技期刊,其中:A类6种,B,C类各30种,仍按ABC3类,分别200万、100万、50万额度,同期3年给予资助,并确认了各受资助的入选期刊结题时(2016年)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及他引率的定量目标。D类期刊为新申办期刊,这次共评出10种,获取刊号后,一次性支持50万元。

2如何获得资助准入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或者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其着力点都是在“精品”二字上,那何为精品?用樊代明院士的话“精品就是事物品质最好、价值最高,为数不多且难以企及的部分,它不随空间拓展而缩水,可随时间推移而增值”。对于科技期刊不外乎是所刊论文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编校印装质量都臻于“上品”,在学科领域具有示范引领的“旗帜”性效应、深得国内外作者及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并被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能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地讲,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深得公认的要素

2.1期刊已有的基础和学科优势

明确的读者定位、强化的创新意识。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是对期刊总体质量的综合反映,广被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及各项引证指标(国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他引率等)均可以定量的反映期刊和论文的创新性、有用性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备受作者、读者和期刊评价机构的重视。但我们要特别注意降低期刊的自引率,据JCR提供的数据,中国进入SCI期刊的自引率<20%的为0。按SCI定义,>20%的自引行为就被定位过度自引,很有可能被剔除。2014年,SCI就因自引率过高剔除了33种期刊。国际著名期刊如Nature每年被约7300种期刊引用,但自引率才0.0078%,Science每年被7900种期刊引用,其自引率仅为0.0067%,一些专业性期刊自引率也不过10%.因此,要努力加强国际他引,在2013年获得中国“提升计划”A类奖的《纳米研究》杂志,其国际他引影响因子达到了7.099,充分说明了其在学科的引领性。

2.2期刊自身规模

期刊在的数量上具备一定的规模,缩短刊文时滞,同时做好预印前的网络版发行,加大开放存取(openaccess,OA)力度,这有助于期刊形成信息优势,并早先在学科领域获得广泛影响或快速引用,对提高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有实际的贡献意义。实际上国际大刊多为周刊,年量均在1000篇以上。同时,还要努力的走集群化、规模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认真优化资源配置和多元化合作开发,积极主动的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联系合作,如爱思唯尔,他拥有期刊2200种,论文量达30余万篇,覆盖180多个国家。施普林格同样有2200种期刊,覆盖全球。剑桥大学出版社拥有期刊330余种,据汤森路透JCR统计,剑桥期刊中有5种名列世界第一,22种名列世界前10位。通过他们使期刊走向国际有着最实际的快捷作用。中国已有许多期刊利用这一成功之道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2.3期刊的国际化显示度

主要在于主编的国际影响度、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尤其是国际知名学者在编委总数中的比例)、语言(英文)的国际化程度,作者、读者的国际化程度,执行国际化编辑规范的程度等。这里面特别要强调的是建立一支亲力亲为、实际参与的国际编委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国际化科技期刊的核心是稿源的国际化,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他们的国际影响力宣传、组稿、审稿,有条件还要聘请国际知名期刊的编辑定期指导。这些措施带给我们的就是基本实现了宣传、组稿、审稿、编辑的国际化。

2.4编辑人员素质

编辑个人修养和业务素质(学科专业背景和编辑知识)在保证期刊质量和提高期刊声誉中起主导作用。有人说:编辑是“杂家”,我看应该是智慧的政略家,他除了对编辑业务的熟练掌握和国家出版政策法规的正确运用外至少还要具有4化4力:一是学者化,要有对学科发展趋势和创新成果的鉴别力;二是军事化,要有敏锐瞄准科技前沿发展动向选题策划的快反力;三是人际化,要有善于合作交流与广结稿“缘”的沟通力;四是商业化,要具有使智力成果走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力。这就是智慧,商央讲,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治法在当时就是创新,所以,编辑还是精品期刊的创造者。当然主编的魅力和参与度是办好期刊的关键条件,严谨的审稿机制和编委的作用发挥是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前提。另外,为了促进中文科技期刊进入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将中国优秀论文推向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出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它是将精品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经过严格文献计量学分析,抽出指标高的顶尖级单篇论文进入领跑者平台。这个平台与汤森路透等国际数据库合作开展引证分析和内容推荐服务。同时,还可以积极向《Nature》或其他顶级国际期刊推荐自己期刊发表的出色论文从而获得更多被评论的机会,以扩大自己的国际显示度和引证指标。从上述的要素看来,精品期刊的学术质量是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本,其他的重要构件是叶,把握了根本,就一定会枝繁叶茂。除了上述基础性的定性指标外,定量指标是尤为重要的,如在JCR提供的SCI期刊中的引用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等计量指标的位次以及进入重要国际数据库的情况是决不可小更不可少的,这是硬指标,任何一个评委都不会因自己的专业偏爱而疏忽对它的计分。

3提升计划中,D类期刊的申请条件

D类期刊是指未获得CN号但已办多年或准备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目标是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该项目为提升计划中的一类,从2013年启动,目前已进行了3次评选,每次10种,支持力度为每刊在获取CN号后一次性资助50万元,今年5月中国科协从6个部委推荐的专家中选出24位对73种申报期刊进行了评选,评选方式是材料审阅与申请人陈述答辩,时间15分钟(8分钟陈述、7分钟答辩)。各申报材料准备充分、印装精美、PPT制作简洁、条理、美观,陈述答辩清晰、流畅且答辩专家多为期刊主编或单位主要领导,充分展现了期刊单位和领导对申报的高度重视。新刊申报,其准入条件并不十分苛刻,主要是定性指标。只设创刊基础条件(55分)和国际化出版办刊条件(45分)2个版块。创刊基础条件包括:办刊宗旨明确性(10分),主办单位办刊能力(10分),出版单位出版能力(10分),主创人员的业务水平(10分),专业领域作者队伍(10分),基本办刊条件情况共6个方面;国际化出版办刊条件包括:填补学科英文期刊空白(10分),期刊的学科优势(10分),编委会国际化(15分),审稿队伍国际化(5分),编辑队伍国际化(5分)。很明显,这些要求侧重在办刊能力上。前面讲到,决定期刊精优的核心是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实用价值,而鉴别评定这些论文质量和价值的关键是编辑人员的水平和素质。这也充分印证了“什么样的编辑出版团队,就会办出什么样的科技期刊”这一朴素的道理。在这次D类期刊评选中有许多期刊以ISSN号已经创办多年,甚至已进入了SCI,PubMed,CA等国际检索系统,有良好的办刊条件、优秀的编辑队伍、务实的主编和编委团队、密切的国际合作、大比例的国际作者论文,各项计量指标充分有据。这些在评审时都是评委平行考虑甚至优于打分的条件。比如:《国际眼科杂志》已创办8a,并进入SCI-E和PubMed,有近一半的国际编委和国际作者、读者,主编由中国眼科专家惠延年和美国加洲大学著名眼科学家GeorgeChiou共同担当,主任由有眼科学丰富临床经验和研究背景且从事编辑多年的胡秀文教授担任,有相当高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所以就顺利以高分通过评审,并进入公示。这说明,一要充分满足申报条件(定性条件),二要努力超越申报条件(定量条件)。如果试想先申领刊号再准备办刊,无论你陈述得多么精彩,因无实物验证,可信度不高,较难获得通过。“提升计划”中的英文精品期刊的国家支持力度要远远大于中文精品期刊。从目前看国家每年有10种英文版新增指标,且有经费资助。

4结语

基金规模论文范文7

关键词:快易网球;高校网球教学;文献计量学

近年来,我国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和巩固综合教学质量,传统的网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网球教学应用中有优点但也存在着缺陷。随着网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在高校,传统的网球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使网球教学与学生更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网球的基本技术,则“快易网球”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深受高校网球教育者的热爱。“快易”网球是国际网球联合会网球推广计划play&stay的中文名称。中国网球协会最早投入了这一项推广工作,在2008年底也推出了中文品牌“快易+乐享”,也就是“快易网球”。“快易网球”教学采用三色网球、球拍及场地来展开网球教学,其特点轻松易懂,简单易学,无需适应球性,直接可以进入角色。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我国高校应用快易网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从发表年度、主题分布、资源类型、学科分布、文献来源、基金分布、作者分布以及研究层次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探讨“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的主要视角、研究区域分布、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为普通高校网球教学实施“快易网球”教学法,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我国中国知网(CNKI)是国内最大、资料最全且实时更新的全文数据库,是集文献、期刊、专利、硕博论文、图书等为一体的网络出版平台。可见需要了解某一学科、某一学术研究在某一领域上的前沿性或是发展状况,则CNKI数据库在收集文献时是最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因此,本研究以CNKI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对主题进行分析。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第一步,以“快易网球”为主题共检索91篇文献;第二步,以“快易网球”并含“高校网球教学”为主题进入高级检索,共检索61篇文献;第三步,在“跨库”选项中选择“期刊、硕士、博士”“学术刊辑”,文献分类选择“体育”,时间截至2019年7底,共检索58篇文献,最终进行人工对所有检索的文献筛选后,选定符合本研究的文献共58篇。

2我国快易网球研究文献整体概况

2.1文献发表总发展趋势分析

由图1可知,从发表年度的时间轴来看,自2008年中国推广“快易网球”,2011年就有学者发表了相关文献,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萌芽阶段。2011-2012年,共有11篇关于快易网球的文献,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快速发展期;2013-2014年,则发文量较少共4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低谷期;2015-2016年,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研究热度较高,发文量共22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高潮阶段或是快易网球发展的顶峰期;2017-2018年,快易网球发文量有所下降,应该与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有关,研究者对快易网球的关注发生转变,但2019年呈上升的趋势,可见,相关学者对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热度依然在上升。

2.2主题分布分析

由图2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的主题分布:主题为快易网球有49篇、网球教学有32篇、网球教学方法有18篇、高校网球有17篇、球类运动有16篇、教学法有14篇、网球运动和普通高校各有13篇、网球课有11篇、实验组有10篇、教学理念、普通高等学校、对照组、实验研究各有9篇、网球比赛和试验组各有8篇、应用研究和网球选修课各有7篇、网球教学模式和初学者各有6篇。因此,从检索主题词的文献结果可以看出,可将主题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除了学校类型受主题检索范围限制,还包括了理论建构,如网球教学、网球教学方法等理论文献;二是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如球类运动、网球运动、网球课等文献;三是应用研究,如实验组、对照组等文献;此外,研究对象,初学者的文献虽不多,但也成为快易网球教学首选对象。由此可见,这几个方面,客观反映了研究视角较狭窄,还需从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扩大快易网球的研究范畴。

2.3资源类型分布分析

查阅相关文献,关于快易网球文章,主要由硕士和期刊两大论文类型组成,其中硕士文献共12篇;期刊文献共46篇,期刊占据主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类型分布中未出现“博士”论文,说明了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2.4学科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社会科学II辑,文献共58篇,体育学科包含在该学科之中;工程科技I辑和经济与管理科学各发表文献1篇;工程科技II辑文献共2篇;基础科学文献共4篇。说明了,快易网球的研究逐步向多个学科进行渗透,这也突出了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还是多学科多领域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2.5文献来源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文献来源为:当代体育科技共12篇;青少年体育共3篇;黑河学院学报共2篇;体育师友共2篇;其他文献来源共30篇。由文献来源分布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无文章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这说明了,关于主题的研究论文虽不断增加,但论文质量并不高,这需要相关学者和体育工作者积极研究,深入分析问题,使快易网球朝着更深度发展。

2.6基金来源分布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各类基金分布为: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教委科研基金各资助文献各1篇,其他各基金资助共文献56篇。由此,说明了少数省份研究基金对快易网球的研究较为重视,也客观反映了一些国家基金对快易网球研究资助力度不够。2.7作者分布分析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的作者分布为:湖南科技学院的卢旭丹老师发表了3篇;广东金融学院的丁健毅老师、山西大学的梁帅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涛老师各发表了2篇;其他学者共发表45篇。由此,说明了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的研究群体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快易网球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空间性。

2.8机构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机构的分布:湖南科技学院3篇;郑州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各2篇;其他机构发文量最多共39篇。由此可见,针对快易网球的研究高等学校成了主力军对我国快易网球研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总体来看,快易网球的研究还值得深入研究,需要一些重点高校加入其中,为中、小学网球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2.9研究层次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层次分布:基础研究(社科)文献共36篇;高等教育文献10篇;行业指导(社科)文献4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文献3篇;工程技术(自然)文献2篇;职业指导(社科)文献1篇。由此可见,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层次的研究,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缺乏,这可能与我国快易网球兴起不到10年有关,当然快易网球的实证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这也为更多体育教育者提指明了一个研究方向,今后快易网球的实证研究将会越来越丰富。

3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快易网球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本文发现有几点:(1)快易网球是高校体育者关注的热点;(2)快易网球的研究视角较狭窄;(3)文献资源类型不足;(4)快易网球发展趋势逐渐向多学科渗透;(5)快易网球的文献质量不高;(6)快易网球研究力量群体还有一定的空间性;(7)快易网球理论研究文献居多。总体来说,快易网球是一种新型的网球教学方法,从主题文献数量来看,已是体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又对快易网球文献整理概括分析,总结出当前快易网球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等,为今后我国快易网球在各学校网球教学研究提供了借鉴以及参考意义,促使快易网球朝着更深度、广度。

参考文献

[1]王海明.对网球专业课技战术压力训练的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6):77-78.

[2]郑毅,崔铁成.高校网球课中优化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20(7):126-128.

[3]李江涛.独立学院网球选修课实施“快易网球”教学的必要性———以三亚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7):116+118.

基金规模论文范文8

1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1.1期刊数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目前,在河北省登记注册的科技期刊共有108种,但1977年以前仅有27种,目前的期刊总量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81种,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省内主管74种(68.6%),中央部委主管34种(31.4%),中央部委主管期刊占比居全国之首。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第一主办单位分布在84个部门,其中高等院校主办期刊36种(33.3%),科研院所主办期刊24种(22.2%),学/协会、基金会主办期刊19种(17.6%),省属企事业单位主办期刊17种(15.8%),信息中心主办期刊11种(10.2%),其他1种(0.9%);主办3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家,主办2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12家,主办1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6家。在108种科技期刊中,属于非法人编辑部的期刊共80种(74.1%),属于企业法人的期刊共19种(17.6%),属于事业法人的期刊共9种(8.3%),可见,具有法人治理期刊仅占1/4。河北省最早创办的科技期刊是1917年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创办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友会杂志》。

1.2期刊覆盖学科比较全面

108种科技期刊中,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8种(7.4%),理学类期刊5种(4.6%),农学类期刊10种(9.3%),医学类期刊26种(24.1%),工程类期刊42种(38.9%),科普期刊2种(1.9%),其他类期刊15种(13.8%)。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26种,占科技期刊总量的24.1%。绝大多数科技类期刊为学术类期刊,也包括一部分技术类期刊,涉及到工业、医药卫生、地质勘察测量、建筑工程、石油煤炭、物理化工、农林牧渔、水利水电、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材料等领域,期刊覆盖学科相对比较全面。

1.3期刊经营状况尚可维持

108种科技期刊中,单一邮局发行期刊25种(23.1%),自办发行期刊37种(34.2%),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期刊44种(40.7%)。可见邮局发行已经不再是发行的主渠道。108种科技期刊的年总印数为33.169万册,刊均年印数为0.307万册;期总发行数为29.058万册,刊均期发行数为0.269万册。期发行量排名前两位的期刊为科普期刊《少儿科学周刊》(2.1万册/期)和《农村青少年探究》(1.22万册/期)。期发行量最小的期刊多为高校学报,有的甚至不足200册。在108种科技期刊中,自筹自支期刊共15种(13.9%),主办单位拨款与自筹结合的期刊共10种(9.3%),主管、主办单位全额拨款期刊46种(42.6%),主办单位承担人员工资的期刊共37种(34.3%)。对2017年有数据的103种科技期刊进行统计,其总收入为8376.925万元,平均每种期刊的收入为81.329万元,其中年收入最高的期刊为《能源》(972万元),其次为《中国电梯》(505万元)。

1.4编辑队伍数量、质量结构较合理

对108种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中总编辑(主编)的专业技术职称进行统计,发现正高级技术职称81人(75.0%),副高级技术职称20人(18.5%),中级与其他7人(6.5%)。74家编辑部负责人职称上报资料中显示,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主任(社长)共47人(63.5%),副高级技术职称23人(31.1%),中级与其他4人(5.4%)。108家科技期刊编辑部共有各类工作人员831人,平均每种期刊从业人数为7.7人,但新媒体工作者仅3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343人(41.3%),本科学历402人(48.4%),大专及以下学历86人(10.3%);正高级技术职称180人(21.7%),副高级技术职称195人(23.5%),中级技术职称218人(26.2%),初级技术职称与其他人员238人(28.6%)。

1.5学术质量处于国内平均值水平

通过文献计量学指标和被国内主要核心期刊目录索引的数量对河北省108种科技期刊进行评价。

1.5.1各类期刊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引证报告(扩刊版)》[5],河北省科技学术期刊具有完整文献计量学主要指标的期刊有91种。统计分析河北省科技期刊整体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他引率在国内的地位,并按《中国科技论文引证报告(扩刊版)》分类中A类(自然科学综合类)、B类(理学类)、C类(农业类)、D类(医学类)、E(工程类)进行划分,河北省有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期刊13种,农业类10种,医学类26种,工程类42种,统计各大学科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指标,并与国内大学科进行比较。河北省科技期刊总体文献计量学主要指标平均值低于国内平均值,但医学类、农业类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高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平均值,医学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高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平均值,工程类期刊平均基金论文比高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平均值,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农业类、医学类期刊平均他引率高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平均值,详见表1~表4。(1)总被引频次。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为2617次,排在前3位的期刊依次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2940次)、《中国全科医学》(20106次)和《临床合理用药》(20012次);排在后3位的期刊依次为《人造纤维》(57次)、《中国电梯》(165次)和《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169次)。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相比,医学类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33次,农业类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7次;而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工程类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分别为-748次和-575次。(2)影响因子。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709,排在前3位的期刊依次为《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704)、《中国全科医学》(2.578)和《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459);排在后3位的期刊依次为《中国电梯》(0.038)、《物探装备》(0.085)和《河北果树》(0.110)。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相比,医学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81,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农业类、工程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分别为-0.179、-0.033、-0.067。(3)他引率。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他引率为0.916,排在前3位的期刊为《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北方牧业》《河北水利》,其平均他引率均为1.00;排在后3位的期刊依次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0.68)、《中国电梯》(0.70)和《选煤技术》(0.70)。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相比,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农业类、医学类期刊的平均他引率高于全国水平,分别高了0.049、0.041、0.029;工程类期刊的平均他引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01。(4)基金论文比。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435,排在前3位的期刊依次为《燕山大学学报》(1.000)、《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科版)》(0.980)和《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0.930);《河北水利》《人造纤维》《石油化工建设》《河北电力技术》的基金论文比均为0。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相比,工程类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12;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农业类、医学类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分别为-0.130、-0.027、-0.026。

1.5.2核心数据库收录情况

在106种学术期刊中,只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被EI收录。17种(16.0%)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收录,39种(36.8%)期刊为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0种(9.4%)期刊为2017—2018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CSCD)来源期刊,其中同时被三种核心目录收录的期刊(即“三核期刊”)共10种(9.43%),同时被两种核心目录收录的期刊(即“双核期刊”)共7种(6.6%)。河北省进入核心行列的科技期刊仅49种(45.4%),不足期刊总数的一半。

1.6数字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108种科技期刊中除《少儿科学周刊》《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两种科普期刊外,均使用了在线投审稿系统和协同采编系统,采用了学术不端系统,实现了网络办公自动化;98种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超星数据库等收录;50%的期刊编辑部(杂志社)拥有自建网站,30%的期刊建有公众号,实现了App服务,其中《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的融合发展水平在省内、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编辑部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等建设了自己的数据库,供开放获取和查询;《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编辑部还注册了独立域名,网站访问量分别达到了200万人次和40万人次。数字化建设对河北省科技期刊整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学术规范的水平有所提升。

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集约化程度较低

受体制机制的影响,河北省科技期刊的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主管、主办、出版单位分散。108种科技期刊中,三级管理单位比较分散,主管单位中,68.6%属于省内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科协等部门管理,31.4%属于中央各部委和央企管理。第一主办单位分布在81个部门,主办3种刊物的单位仅6家,主办2种刊物的单位为12家,呈分散状态,没有形成专业或行业优势。(2)法人治理不到位。在108种科技期刊中,74.1%为非法人编辑部,企事业法人仅占25.9%。3/4的刊物缺乏市场运营的自主权,这严重制约了科技期刊的发展。(3)期刊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有的期刊是季刊,每期仅72页,双月刊仅40页,在刊号紧缺的今天,这显然是对期刊资源的浪费。(4)精品大刊偏少。大多数期刊编辑部(杂志社)处于“小而弱”的状态,缺乏集团优势,难以形成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2.2期刊质量堪忧

河北省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科研活动评价、人才评价对论文认证标准的限制,优质论文流失严重,与全国期刊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偏低。(1)除医学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农业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略高于全国同类学科平均水平外,其他类期刊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被权威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较少,仅1种期刊被EI收录,CSCD收录期刊数量仅占9.3%,中文核心期刊占17.0%,科技核心期刊占36.8%;三核期刊占9.43%,双核期刊占6.6%;(3)学术价值不高,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少。

2.3经营发展乏力

河北省108种科技期刊中,除少数几种有影响的大刊外,多数期刊经营维艰,何谈发展。究其原因:(1)受新媒体、速食阅读的冲击,期刊订阅群体大量流失,发行量呈断崖式下降;刊登广告的客户转移,收入锐减;(2)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因不允许收取版面费,只能依靠单位补贴;(3)一些出版单位难以维持正常经营,靠减少刊期、页码勉强维持,甚者面临休刊的窘境。

2.4编辑队伍与发展不适应

河北省108种科技期刊在编辑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与科学技术、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1)从总体数量分析,大多数期刊编辑人数未到达季刊3人、双月刊5人,月刊7人的标准配置,少数期刊仅1~2人,难以走出去约稿、组稿;(2)专职编辑质量偏低,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功底且编辑技术娴熟的编辑相对较少;(3)从事新媒体的专兼职人员全省仅32人,只有不足1/3的刊社配有新媒体编辑;(4)编辑队伍中缺乏开拓型经营管理领军人才。

2.5数字出版滞后

河北省科技期刊虽然绝大多数使用在线投审稿系统,也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收录,但自建网站并及时更新维护的期刊数量不足50%,建有公众号,实现了App服务的期刊仅占30%,仅《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编辑部注册了独立域名,数字出版建设起步晚,融合出版处于酝酿中。

3发展目标

未来5年,力争跻身国内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达10种以上,着力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内外影响力;调整期刊布局,盘活存量,争取新创或调整2~5种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刊物,做精做强一批有基础优势的领域期刊,推动发展科普期刊;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推进集群化并加快向集团化转变,形成有效支撑河北省建设经济、科技强省相适应的科技期刊发展体系。未来10年,河北省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国内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为科技强省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

4对策建议

2018年11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6]。通过对河北省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面对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推进河北省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建议。

4.1充分提升科技期刊的重要性认识

科技创新能力根植于知识创造、汇聚与传播及其生态环境。科技期刊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任,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期刊数量来看,河北省已成为科技期刊大省之一,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科技期刊,在全国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河北省有关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对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必须把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科技期刊提高到科技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列入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考核、考察指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建设经济、科技强省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4.2加强对科技期刊工作的全面领导

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促进科技期刊发展、净化出版环境的系列方针政策。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省内外专家,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精神,坚持优化布局、分类施策,卓越发展、强基固本,引领发展、创新突破,协同发展、开放竞争的基本原则。要以建设国内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制定符合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省委宣传部应着重系统研判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发展重点,有效整合期刊资源,分类推进改革;夯实发展基础,构建期刊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生态保障;抢抓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提升科技期刊规模化、集约化办刊水平,推进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省科协、省科技厅要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目标,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伪造、篡改研究数据、研究结论;不得购买、、,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不得违反论文署名规范,擅自标注或虚假标注获得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资助。省科协肩负着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职能,特别是新兴前沿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本着学会办刊、专家办刊的精神,大力鼓励、支持、资助所属学术团体办刊,使会议交流与论文交流构成学会学术交流的两翼。拥有较多科技期刊的行业主管部门,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应梳理行业期刊的专业机构布局,选择行业龙头期刊,推进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4.3突出发展重点,有效整合期刊资源

要以建设国内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根据河北省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在未来5年间创办2~5种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刊物;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重点,调整整合资源,盘活期刊存量,对那些学术质量低劣、经营不善甚至亏损、半死不活的科技期刊予以停办,或变更到有能力、急需的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科技领域。通过行政指导、市场手段对现有期刊资源进行整合、重组,通过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手段,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业态创新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激活科技期刊的发展动力,从而带动全省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

4.4促进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应该基于市场形势,转变管理模式和办刊方式,借鉴国内外科技期刊成功的办刊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找到适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思路。若要实现规模效益就得走集约发展与资源整合之路[7]。河北省的科技期刊大多停留在“小、散、弱”的小作坊时代,集群化、集团化建设步伐滞后,市场化程度低,难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而要实现规模效益必须走集约发展与资源整合之路。科技期刊重要集群化模式是发展学科刊群。应鼓励同专业、同行业期刊,积极探索资源整合集群化出版模式。选择河北省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作为龙头,从财力、人力、技术上给予支持,加强同类优秀期刊的协同与联系,在自愿、互利、共享的前提下,建立一两个具有学科优势和集群效应的科技期刊集群,实现规模效应与群体优势,强化为学科领域服务的能力,增强河北省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全省科技期刊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实现由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化出版模式的转型。以“共享资源,共享经验,抱团取暖,做大做强”为宗旨,以相同专业为导向,跨主管部门、跨主办单位整合期刊资源后,按照编辑和经营分离的思路,通过联合发行、联合经营广告、举办学术会议和行业展览、开展项目研究等经营形式,开创一种突破主管、主办和地域限制,实现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独特模式。

4.5狠抓精品期刊建设,获取优质稿源

为提升河北省科技期刊在国内以至国际的影响力,按照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建设的模式,创立河北省精品期刊建设基金,选择理工农医各学科中在国内有影响力的2~3种期刊列入精品期刊建设项目,重点扶持。通过综合评价并在适当考虑学科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出省级层面的涵盖不同学科的“顶尖科技期刊”或“精品期刊”集群,通过这些期刊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8]。为提升河北省科技期刊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影响力,河北省应制定科技期刊精品期刊或刊群建设的项目,选择有发展前景的省内大刊为龙头,从财力、人力、技术上给予支持,打造一二家形态多样、特征明显、手段先进、效果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好、具有一定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期刊社应千方百计地获取优质稿源。缺乏优质稿件一直以来都是省级科技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1)科研评价、人才评价导向被公认为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部分非核心学术期刊的被认可度仍然较低;(2)河北省期刊受限于管理体制等因素,基本上自创刊起就固化了办刊方向和服务对象,很难根据学科发展或出版市场变化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应对。因此,建议科研活动、科技人员管理部门适度地放宽期刊的要求标准,力争部分优质稿源发表在河北省的学术期刊上;编辑部(杂志社)应制定有远见、可行的年度编辑出版计划,编辑人员要多渠道、全方位地组稿、约稿,争夺优质稿源。

4.6加紧建设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人才队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原有的思维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环境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使得传统科技期刊严谨求实的编辑工作方式须向形式更加多样的动态思维方式转变,科技期刊编辑知识更新模式才能与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环境相适应[9]。政府制定稳定编辑出版队伍的政策。科技期刊能力建设的根本在于编辑出版人才,加快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特别加强对办刊人员的重视和培养。河北省应制定较为稳定的支持政策,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和奖励机制,提高编辑队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在职称晋升、薪酬奖励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提升整体编辑出版队伍素质。针对不同办刊模式的编辑部(杂志社),应推进主编、编委会、运营管理、技术编辑的整体队伍培养,带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在学术质量提升方面,对优秀办刊人、审稿人进行奖励,支持期刊聘请高水平主编和具有国际水准的期刊编委、审稿人;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省际合作方式进行编辑人员业务培训,组织选派优秀编辑骨干到国内先进期刊社或出版机构进修学习,提高运营管理业务素质;加大举办培训班、研讨会、高层论坛的力度,不仅培养专业学科编辑,还应培养一批技术编辑,加强其对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的使用能力。

4.7积极推进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0]。因此,大数据时代、新型出版模式下的科技期刊必须顺应发展趋势,依托融合出版,提供知识服务。然而,打造一个个性化的高质量数字化出版平台需要政策、技术、人力和资金的支持,这是科技期刊的巨大挑战,也是很好的发展机遇[11]。加速期刊社网站建设。网站形式是最基本的数字出版平台,而目前微信是期刊发展新媒体的主要方式,鼓励所有期刊使用QQ群、App(移动终端软件)、公众号等方式,利用二维码技术,建立公众号平台,实现移动服务。有条件的期刊社可利用公众号,联合同行业、同类期刊,建立集群化平台。固定群内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推进信息共享。将数据搜索引擎转换为知识服务。期刊网站和全文内容设计应基于搜索引擎最优化,也就是说,科技期刊平台的技术焦点应该是从如何使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和发现,转换为如何使内容更有用、更互动、更可用和再利用“增强出版”的知识服务。充分依托现有数据库和自建网站,实现网上知识提供;充分利用第三方网络技术,实现优先出版,增强出版。而大数据知识服务推动下的科技期刊出版,其管理的重点将会转变为“用户需求体验”。河北省科技期刊应该顺应时展趋势,抓住“知识服务”带来的机遇,在与国内出版商合作的同时,广泛开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大胆创新,推出富有河北省特色的知识服务产品和模式。因此,建议河北省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建设“河北省科技期刊数据库平台”,促进期刊发展,创新知识服务。

4.8加强经营理念,增强期刊社经济实力

科技期刊在以社会效益、科学效益为主的前提下,也应注重经济效益。期刊社的经济实力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1)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应尽可能多地给予经费补贴,尽量给予期刊社自主经营权。(2)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期刊的税赋减免、退税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协助期刊社落实科技期刊出版的税收优惠政策。(3)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放宽教育、科研等部门主办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限制。(4)促进编辑部(杂志社)更新观念,拓展知识服务范围和能力,鼓励和协助期刊社开展与期刊有关的增值服务,增强期刊的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