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得范例

家庭教育心得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诚信;培养

一、家庭对幼儿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庭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的“第一课堂”,对于幼儿诚信教育的影响最大,时间最长。家庭教育在幼儿的启蒙时期大多是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诚信品质,生活化的教育能够为幼儿未来的诚信道德培养打下基础。幼儿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家长一切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生活中的小细节,不能够只重视言语的教导。如:如何对待与朋友的约定,怎样与人交流,对于生活中的责任如何去承担等,家长要通过生活中的多种方式,同时也要在有意无意间对幼儿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但对于幼儿的家庭教育主要还是家长在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幼儿。

二、家庭对幼儿诚信教育的应对策略

1.尊重幼儿、以诚相待。幼儿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给予幼儿尊重,粗暴的教育手段不仅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还会使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旦幼儿得不到所期望的尊重就会出现不诚信的言行,甚至还有可能激起幼儿的逆反心理,导致一系列不诚信的行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对幼儿多一些尊重和理解,要真诚耐心的进行诚信教育。例如:小明已经是幼儿园中班的学生了,有一天小明被老师选为第二天的值日生,小明晚上就对妈妈说,明天我要做值日,要早点到幼儿园,这样可以帮老师多做些事情。可是第二天早上妈妈发现车子坏掉了,妈妈修理了好久才带着小明出门,等到了幼儿园已经迟到了。妈妈和老师解释了迟到的原因后,老师并没有批评小明,但小明还是为自己迟到没有帮助老师劳动而感到难过,他说是自己和老师说好要早点来的,现在却迟到了。妈妈也觉得很抱歉,马上和小明道歉,而后与老师一起商议答应让小明明天再做一天值日,而且一定会早早的到幼儿园。小明听了很高兴,开心的去上课了。幼儿的诚信美德的养成需要家长从自己做起,要严格范自己的规行为,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幼儿,对待幼儿家长也要有策略,在家庭诚信教育中与幼儿的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2.以身作则、注重诚信。幼儿最为擅长模仿,家长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榜样,其言行举止、思想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幼儿会从家长的日常点滴潜移默化的学会很多有关于诚信品质的行为。家庭中家长想要培养幼儿的诚信品质并不需要每天对幼儿讲大道理,家长可以以身立教,以德育德,用自身的言行感染幼儿。如果家长是一个诚实、守信、有爱心的人,那么幼儿也会拥有这些美好的品质。正如故事《真正的高度》讲到:父亲带着两个幼儿去做客,在车站里父亲问售票员三个人要花多少钱?售票员回道:大人8元钱,小孩高于一米二和大人一样的价钱,你的两个幼儿有多高?父亲回答道:小的一米一五,大的一米二二,我应该付你16元钱。那位售票员笑道:我又看不出你的幼儿有多高,你可以告诉我你较大的幼儿不到一米二,这样你不就可以省下8元钱了吗?父亲却对售票员说:这样的确会省下8元钱,但是幼儿们知道他自己有多高。父亲是个诚实的人,他以自己的行为来教育自己的幼儿要诚实。而如今的家长总是告诉幼儿要诚实,却经常会忽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幼儿品德行为的榜样,让幼儿去效仿。

3.制定规范、赏罚分明。在家庭中家长培养幼儿诚信品质时需要制定规则,让幼儿遵守诚信守则,明确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努力做好承诺的事,做不好时要勇敢的向人说明原因并且道上歉意。家长通过规则来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由浅入深,由易变难,加强幼儿在规则范围内的践行意识,培养出幼儿自觉守信的好习惯。家庭中的这些规则不仅仅要求幼儿做到,更要求家庭成员一同按照诚信规则严格执行。在幼儿的诚信品质培养过程中,家长可以鼓励幼儿从小事做起,反复的进行实践,即使出现错误也没有关系,让幼儿不断地学习进步。当幼儿出现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幼儿,应针对幼儿犯错的情况帮助幼儿找出犯错的原因,引导幼儿去改正和避免在出现这样的错误。对于幼儿好的表现家长要适当的给予表扬,家长对幼儿的批评表扬也要有策略,既不能过于夸大幼儿的优点也不能放大幼儿的缺点,要批评中带着表扬,表扬中带着批评,让幼儿能够正视自己的行为。

三、结论

幼儿诚信教育是一门艺术,是每个家长都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培养幼儿的诚信品质需要家长持久不断的努力,在幼儿教育中家长要多注意教育策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将培养诚信定位在呵护幼儿的诚信,使幼儿了解什么是诚信;做一个讲信用的人;不说谎,敢于承认错误;培养幼儿一定的自控能力,从而不受干扰做个诚实的幼儿。鉴于幼儿的可塑性强,将诚信教育从无意识引入幼儿的潜意识中,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要多做反省,与幼儿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罗琼.让诚信伴幼儿同行-刍议家庭教育中的幼儿诚信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140.

[2]顾佳力.中班幼儿一日生活中“讲诚实”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6(04):40-41.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2

关键词:逆反心理;亲子关系;青春期;家庭教育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时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1]。面对这一问题,教育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如教育不当就会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想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养育观念,建立科学的育子理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家长应该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所了解,然后运用孩子能够接受并且有效的方法与孩子相处,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人的发展阶段里有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2],心理学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孩子为什么会逆反。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提前了解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而且家长可以针对逆反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一、潘多拉效应

宙斯交给潘多拉一个魔盒,告诉潘多拉千万不要打开,结果出于好奇的潘多拉打开魔盒后灾难降临,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想做就是潘多拉效应。例如家长朋友们经常告诉孩子:千万不要马虎、千万不要打架、千万别谈恋爱、千万别考砸了、千万别让我们失望……结果孩子偏偏产生家长不愿意看到的行为,因为家长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做,而且孩子会接受暗示在头脑里形成家长言语提示的景象。应对策略家长们要正面具体化表达自己想要的,并且和孩子探讨“你可以做什么?你有能力做什么?你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口头告诉孩子规则,要求孩子不要做什么,这样孩子感觉不到家人的温暖,只觉得家长是在要求自己,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家长可能不会爱自己。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但是有限制的爱,家长可以蹲下身子来问问孩子“我最近表现得怎么样?”告诉孩子自己第一次当父母,你第一次当孩子,大家都互相理解、好好学习。告诉孩子,如果犯了错误,家长惩罚也只是针对犯错误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让孩子明白家长的爱是无条件但有限制,这样既让孩子掌握了做事的分寸和规则,也得到了家长最无私和热烈的爱。

二、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例如父母整天喋喋不休也会让子女不胜其烦,既然家长们的唠叨不起作用就不用浪费口舌了,避免“嘴刚张,耳已闭”。但是我们可以有事说事且就事论事,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不论自己想做或者不想做的事情,背后一直有人催促你或者唠叨你,你会是什么感觉,我想没有一位家长会说“我愿意”。应对策略大家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在孩子急需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建议和帮助,多倾听孩子说什么,少唠叨自己认为的对错。倾听也不是随随便便地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或一天经历的事情,倾听有以下几个不好的习惯,希望家长避免。

1.选择性倾听

选择听自己关注的部分,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家和你说事的时候,请放下手里的工作、家务和手机,专心听孩子说的内容并表示好奇。有的家长说自己没有时间,那可以告诉孩子现在确实很忙,一会儿忙完再听,请注意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但是这样的情况不要经常发生,毕竟你现在不花费时间在孩子身上,后面将会用一生的时间操心孩子的事情。

2.不恰当地打断

不要自己觉得话题无聊就打断孩子的话。另外,你不是孩子你怎么知道孩子的想法。我曾经在一个奶茶店看到这样一幕:孩子说我要一杯百香果味道的奶茶,妈妈和店员说“他不喝百香果味儿的,他爱喝草莓的……”就算你的孩子经常喝草莓的,怎么这次就不能喝别的味道的?更何况这杯奶茶是孩子喝,不是你喝,所以请听孩子说,不要干涉孩子太多。

3.批判性倾听

这是属于孩子的故事,我们表示好奇和欣赏就好,如果孩子需要家长的指导会主动提出的。我们倾听的时候要不建议、不评论、不反对,用积极的语言鼓励欣赏孩子,在孩子行动之前或者在孩子努力有进步时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肯定。比如:点头表示肯定,然后说“哦,是这样啊,你做得很用心、很认真、很努力、很厉害……”教育孩子要用情用心不用力。

三、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当外在的劝导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的影响产生反向的反应[3]。例如家长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定子女,不留面子,给孩子贴各种标签:家长说孩子总是磨蹭、总是错了就找借口……如果孩子出于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和家长们发生争吵,结果家长的情绪激动,然后导致更严重的结果发生。父母面对孩子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不稳定而影响孩子,不要在冲动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或者教育孩子,可以先暂时离开让自己情绪激动的场合,等冷静下来后和孩子商量、探讨并且给出自己的合理建议,最终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应对策略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拒绝贴标签,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家庭互动游戏

利用吐槽公式进行平等沟通:因为你做了X,我的感受是Y,所以请你做Z。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作为家长的你很生气,会有批评孩子的想法,那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吐槽活动:因为你没有认真答卷马虎丢了很多分,我的感受是觉得很可惜也有点生气,所以请你下次认真一点,多检查一遍。其实这种方法是非暴力沟通的一种变式,家长以尊重和谦卑的态度描述客观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愿望。但是注意:一定要是家长和孩子互相吐槽,不能只有家长自己吐槽。

2.家人专属卡片

还有一个活动:家庭成员可以每个人都制作一张专属卡片,比如家长给孩子制作的:他/她喜欢我对他/她说……他/她喜欢我对他/她做……他/她开心时希望我……他/她伤心时希望我……夫妻之间也可以制作卡片,卡片制作好后放在容易看得到的地方来提醒自己。完整的家庭是每个人更加爱自己,然后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爱。

四、负性情绪偏差

个体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会优先加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家长会格外注意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经常拿自己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较,如果真想比,也应该拿自己和别人家优秀孩子的家长比,这样进步的空间才会特别大。还有大部分的家长经常关注孩子做得不好的方面,例如孩子考试87分,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是如何努力得到这87分的,而不是询问孩子13分丢哪了或者学校有多少名同学考了87分。应对策略家长要给予孩子积极关注,关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价值观和情感、目的和动机的积极方面,重视孩子是怎么做到的、是怎么克服困难的、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为什么做得这么好等。家长们应该拓宽关注面,多关注孩子的正面信息,给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从内在认同自己,增强自尊和自信,有信心面对困难,有恒心迎接挑战,增强自我成长的综合素养。青春期是中学生成长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思想叛逆,不听话与父母顶嘴或大吵大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影响。青春期问题处理得好,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摇篮,也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相对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更加具有专一性[5]。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无时无刻不牵挂,孩子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也最长,因此,父母更容易全方位地“读懂”自己的孩子。与此同时,孩子因为信任父母,在父母面前更能毫无保留地表达个性,这也能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修养与教育方法,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避免孩子产生不合理的逆反行为,进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加瑜.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2):56-59.

[2]魏培美.花开有序静待成长——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调节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24-25.

[3]曹玉林.如何正确认识青春叛逆期的孩子[J].中国农村教育,2018(14):7-8.

[4]李淑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J].职业技术,2008(7):48.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3

1.1一般资料

样本选自2010-03—2012-01在我院住院且戒酒成功即将出院的患者,共入组86例,均为男性,年龄35~62岁,平均(47±7)岁;饮酒时间9~44年,平均(17±8)年;饮酒量(纯乙醇)180~880g/d,平均(420±51)g/d。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酒依赖诊断标准。②治疗效果均为戒酒成功即将出院患者。两组患者性别、文化、婚姻、住院次数、用药种类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③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与研究。

1.2方法

1.2.1出院前教育内容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酒精依赖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及出院教育,而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包括患者家属在内的家庭式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由两名主管护师(责护组长)带领10名护士(责任护士),随机分成两组,固定针对干预组或对照组实施健康教育。主管护师及护士均进行系统统一培训,两组均采取2次/周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利用每周二、周六探视时间集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具体如下:①第1~3周动员及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关系,采取互动方式与其沟通,了解其家庭成员及家人对患者的关注度;讲解酒精依赖的临床表现;戒断症状;住院戒酒的必要性;酒精替代治疗及脱瘾治疗方法;戒酒失败的原因及对策;酒后导致的法律问题等,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过程有全方面的了解。②第4~6周主要讲解对酒的重新认知;酒精成瘾对本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良性格、行为和生活方式与酒依赖的关系;患者对酒精产生心理渴求的原因;复饮的征兆及如何预防复饮;家庭及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饮酒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危机等,并讲述有关成功戒酒的实例,向患者家属提供尽可能多的保健及护理知识,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成功戒酒的信心。③第7~9周采取互动治疗方式、成功戒酒患者现身说法谈经验等方式,让患者与家属、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互相体谅,相互鼓励,互取成功经验,学习他人成功方法等。④第10周向患者及家属作相关出院指导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如何定期来院复查,如何遵医嘱进行药量增减,如何与医护人员沟通及寻求帮助,并将相关健康教育内容打印装订成册发送给患者,建立互访档案以便电话随访及患者咨询。

1.2.2出院后延续教育内容

两组患者出院后,对照组即停止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则延续进行为期8次的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安排为:出院后4个时间节点内,每个节点进行2次干预。内容为:强化疾病知识的认知;如何克服性格中的自我为中心、偏执、非社会化等薄弱环节;强化对酒的理性认知,从内心抵制饮酒;学习新的行为表达方式,体谅他人,正确人际交往;行为治疗:与戒酒同伴结伴外出,将自己置于旧环境的暴露中,提高对酒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1.3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精神疾病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复饮率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出院后随访2年,将两组治疗依从性、疾病复发率及精神疾病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年等不同时间节点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将两组患者酒精复饮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酒依赖患者出院2年后的疾病复发率为16.28%,而对照组为72.09%,这也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说明患者家庭成员的参与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疾病的康复效果。酒依赖患者在医院成功脱瘾后只是解除了患者对酒的躯体依赖,而对酒的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还要持续2~3年,患者的人格特质(主观意志薄弱或人格损害),家庭,社会,心理不良因素明显者更易复饮。除以上患者的自身因素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也尤关重要,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培训,增强家庭和社会对其的关注,给予充分的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十分必要。造成酒精复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酒依赖者普遍存在着对外界环境的易伤性,遇有压力时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表达及宣泄,不能正确求助他人,与家庭成员及朋友沟通障碍,职业技能不能重建等都易加强患者对酒精的心理依赖与渴求。因此,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使其掌握正确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十分重要。酒依赖者家庭成员对疾病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效果,由于患者家属对酒依赖疾病常识及戒酒知识的掌握,患者定期到医院精神科门诊的复诊率就会增加,治疗的依从性随之提高,疾病的复发率也大大减低,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存价值得以体现。

4结语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

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停留在教学的阶段,没有普及到实际的应用领域。我国很多家长在进行学前教育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智力起跑线上,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学习特点,容易对某些动作和话语进行模仿,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注意相关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事业下的学前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最终提出相应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当前家庭教育事业下的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1.10~1岁阶段的儿童教育0~1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咿呀学语,对于一些事情,孩子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同时对周围的事物开始产生好奇心。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孩子的说话和发音启蒙等。而现实中很多家长认为此阶段的孩子并不具备学习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孩子言行上的教育。

1.21~2岁阶段的儿童教育。1~2岁阶段的儿童有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能力,而且有着较强的与别人、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的意愿。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很愿意和孩子进行交流,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此时的孩子就应该接受一些早教,自行通过使用书本、卡片对孩子进行数字、文字、诗歌等内容的教学,甚至有的要求孩子对简单的内容进行记忆。其实这些做法对于刚1岁的小宝宝来说并不是完全有利的,也不一定能够给宝宝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1.32岁至进入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教育。2岁至进入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智力在此阶段内得到较大的发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周遭的事物进行探索,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印象。在这个阶段的家长们会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入园的准备,让小宝宝们能够适应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学习的环境。但是在大多数的小朋友那里,这个阶段是不爱学习的,对于家长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其最关心还是如何玩耍。

1.4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教育。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锻炼并具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意识,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了,此时的家长们喜欢通过各种各样的才艺内容来教育指导孩子,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只是简单地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模仿学习,由于其爱玩的天性,很多孩子会有各种借口、以各种形式逃避学习,进而争取更多地游戏机会。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地智力随着其年龄地增长而不断发生改变,而学前教育主要是以家长的经验来实现,家长的经历和经验决定了学前儿童的学识情况。虽然一些家长的经验能够帮助其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但是其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却可能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判断决定孩子的学习内容。家长在孩子的学前教育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基本上都由家长来决定。而家长的决定依据则是其在社会上习得的经验和传统的教育思想而做出的。很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对孩子实行成功教育和经营教育,按照自己的想法从小培养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过早地将压力传递给了孩子,而减少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社交沟通、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等优良品质的教育。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说完全是揠苗助长的行为。

2.2家长只知道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却忽视孩子成长过程。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时基本上只关心孩子有没有掌握到其灌输的知识,却很少去关心孩子们在相应的年龄段是否能够、是否必要掌握这些知识,在掌握这些知识之后是否有其实用价值,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2.3家长制定的学习内容与学前儿童的兴趣相冲突。家长们在为孩子们制定学前教育计划的时候,注重其眼中的实用性,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错误地认为儿童的学习内容就应该具有实用性,却忘记了儿童爱玩、爱闹的天性和其智力发育特点。首先,学前儿童的教育应该注意其趣味性和具体性,儿童对于事物的形状等较为敏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相关的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新鲜事物,提升其学习效果。其次是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家长在制定儿童学前教育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以孩子的兴趣特点为中心进行,要注意观察孩子对于学习内容的反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3.11.5岁之前的学前儿童的实际需求。1.5岁之前的学前儿童主要对母亲产生绝对的依赖心理。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的需求就是和母亲在一起,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一般比较虚弱,需要亲人主要是在母亲的陪伴下熟悉周遭的事物,认识这个世界里的每样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家人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保护,以免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

3.21.5岁到幼儿园前的学前儿童实际需求。1.5岁到进入幼儿园时期的儿童已经初步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且能够独立行走,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肢体和语言表达愿望,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其通过视觉、味觉、触觉等了解事物的颜色、气味和形状。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父母亲的依赖性也很强,但是更喜欢在户外进行玩耍。很多孩子会进入模仿状态,对成年人尤其是自己父母的一些动作和行为进行模仿。在这个阶段中,家长需要注意正确引导孩子,在带孩子玩耍时帮助孩子学习一些知识,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基本的社交礼仪等。同时,在这个阶段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

3.3刚进入幼儿园阶段的学前儿童的实际需求。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儿童,由于其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需要与其他的同龄人长时间地相处,一些孩子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和老师同学接触,这主要还是因为儿童还没有完全度过依赖家人的时期。此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走进幼儿园,接触新鲜事物。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会迅速融入幼儿园的环境中,开始对其他的人和事物产生兴趣,并且开始与他人产生交流。在这个时期的家长应该注意向孩子了解其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向,鼓励孩子积极融入集体,积极学习新知识。在这个时期,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4儿童情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家庭教育设计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模式,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强调对儿童的关爱和对儿童权利的关注至关重要,她谴责惩罚式的教育,倡导尊重儿童的教育[1]。学前儿童的心理包含了很多内容,以情感发展认知为基础,因为情绪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就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2]。在家庭教育的视角上看,家长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游戏等内容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也就是说,家庭交流是儿童成长环境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想要让儿童在这个时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就需要将心理发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比如,表扬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外在心理环境因素。能力和努力取向的表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表扬者的真诚程度、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性别等主体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和任务难度等外在环境或客观因素[3]。基于心理发展理论和实践,需要把握儿童交流互动、儿童空间、装饰、功能等方面的体验和感受。第一,在家庭教育当中,需要先从家庭空间开始。例如:在家庭设施的摆设上、家庭用品的使用上,都需要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对物体和空间产生对应的情感。家庭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为儿童构建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让儿童在获得对应的幸福感的同时,保证儿童成长方面的需求,让儿童对家庭物品产生好感。例如,儿童营养的状态、智力的发育、身体的发育等。再例如,在家庭设计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学前儿童的特征,为儿童设计自制木马,这个过程可以和儿童一起进行,在亲子互动中,儿童就会对家具产生很强的情感认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幸福感。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儿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思维发散的能力[4]。将儿童发展心理和实践过程相互结合起来,这样长久下去,就会避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良情绪的出现。

5家庭教育视角下儿童语言能力的心理学应用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边的环境和情感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在变化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先发现儿童的心理变化,之后分析儿童不善言辞的内心感受。不少教育者可以通过儿童的情绪和动作表情,推断出儿童正确的感受,及时进行情绪疏导,提高儿童对应的语言应用能力。儿童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需要注意环境的营造,使用一些直观的事物或是图像,帮助儿童构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教育者使用互动阅读或是表演阅读的方式,增加儿童的词汇量,使用一些故事情节,引导儿童正确的应用语言,这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加深儿童对任务的理解,对文字的使用,以此进一步锻炼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在空闲的时候,也可以与儿童共同观看动画片,如《宝莲灯》《葫芦娃》等。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可以让儿童将文字和图画联系起来,增加对知识的感悟,形成持久性的记忆力。在家庭阅读的时候,主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

6儿童创新思维发展和家庭游戏教育设计结合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需要根据儿童的智力需求,设计对应的游戏。设计的游戏,不仅需要给儿童带来欢乐感,还需要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一般,器具性玩具可以提高儿童认知起点,展现较强的真实性和创造性。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在设施模拟的时候,儿童喜欢生活物品,主要原因是不少物品儿童不能通过视觉对其产生感知能力。也就是说,缩小比例的物品,儿童比较感兴趣,也可以真实地认知到物品的特征。第二,游戏设计的时候,需要保证一定的创新性。例如:拼图、折纸等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实现思维的扩散。第三,游戏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增加体验感,实现知识的传授。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让儿童乐于游戏,喜欢挑战。另外,家庭榜样与儿童个性发展的结合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儿童的内心,减少思维冲突。

7结语

学前阶段,儿童柔韧性较强。学龄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思维提升阶段,阅读和数字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另外,情绪的发展对儿童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中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内在的个性倾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的机会,锻炼儿童的思维和沟通能力,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梅,倪志勇.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价值新探[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2):80-83.

[2]黄翯青,苏彦捷.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4):434-441.

[3]邢淑芬,林崇德.表扬对儿童心理效应的调节与中介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6):66-70.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影响;对策

一、新媒介对幼儿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1.电视上的动画片符合儿童的需求,画面艳丽,内容丰富,故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主人公,如爱莎公主、阿奇、小猪佩奇等都深受孩子喜欢。幼儿看动画片,一是能够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动画片里的故事情节一般都充满了奇思妙想,对幼儿想象力的开发非常有利。二是能够带给孩子快乐。看看孩子们看动画片的痴迷程度,狂热地模仿动画里的人物,就知道孩子们有多开心。三是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从幼儿蹒跚学步开始,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对人和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越来越大。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幼儿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四是净化儿童的心灵。优秀的动画片都宣扬真、善、美,给幼儿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榜样和一些群体性行为规范,促进幼儿是非观念的形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五是部分动画片还具有治疗作用,如《熊出没》系列由于色彩艳丽,画面丰富,而成为弱视、斜视等眼部疾病治疗的首选。2.有一些比较好的幼儿节目或游戏,教幼儿做一些折纸或者小玩具等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幼儿不仅仅是观众了,而是节目的主人公,以幼儿的心灵,以幼儿游戏的方式,以幼儿的成长经历来演绎幼儿的喜怒哀乐,诠释做人的快乐、童年的优越、人类的聪慧。

(二)消极的影响

1.由于喜欢,所以幼儿观看电视、电脑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对幼儿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电视有高频辐射,长时间盯着电视屏幕,减少了幼儿眼球运动的机会,导致视力下降。而且很多幼儿都是边看动画片边吃饭,这种习惯会使儿童的胃肠消化功能降低,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2.许多农村家长对看电视、玩游戏的认识不足,把“权利”全部交给幼儿,让幼儿随意在电视上观看,随便在电脑上浏览,无限制的玩手机游戏。孩子就会“迷上”电视、电脑,“恋上”各种手机游戏而不能自拔。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长了,户外活动的机会就相对少了,幼儿也失去了很多与生活实际接触的机会,妨碍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真实感知,而且缺乏与其他人言语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3.新媒介,特别是电脑、手机时常会出现具有暴力倾向、色情、低俗、重娱乐轻教育的节目或画面,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模仿倾向,而幼儿的辨别能力很弱,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几乎没有分辨能力,对其行为与后果间的联系也根本没有认知。因此,经常会有孩子因模仿而发生一些悲剧。如之前在媒体上报道过的,一个3岁男孩因模仿蜘蛛侠而从窗口“飞”下,死亡。此外,而那些充斥暴力行为的动画片会使幼儿认知上形成暴力的合理化,生活中的问题也往往也就会用暴力来解决。

二、新媒介对幼儿成长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在成长中所必须接受的重要受教育途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接受学校教育而没有接受到健康的家庭教育,那么学生就失去了身为个性的约束,这不仅仅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扭曲、三观不正的问题,更加容易导致学生在处理事情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由于家庭等因素做出违法的事情。因此,家庭教育对于是非观没有完全树立的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保证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其重要意义的体现就在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以外其他事情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凸显出学生自身的个性[1]。而作为亲身经历孩子成长每一步的家长,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不仅仅需要人去灌溉和照料,更加需要帮助他们剪裁掉那些影响孩子成长的枝枝杈杈,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2.1隔代教育造成性格缺陷

由于年轻的家长们平时需要上班、照顾孩子的时间较少,很多家长总是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隔辈教育的问题也是我国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爷爷奶奶的眼中,孩子就是捧在手里的明珠,不仅仅舍不得去责骂和教育,更加普遍存在着溺爱的现象,这样的家庭不仅仅不能够给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更加容易导致学生在与其他人接触时存在着任性、无理取闹的问题。

2.2方式不当影响心理健康

据统计,氛围和睦、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大都心理健康、三观正确,对于事情的是非观也十分明确。而在家庭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家长权威的凸显,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缺失等等问题。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是非观模糊的阶段,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往往习惯于效仿父母,总是下意识的认为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

2.3丧偶式教育影响学生意志

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很多家庭由于现实原因的限制都出现了丧偶式教育。由于工作原因或是其他原因,很多家庭成员健全的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却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长期缺位,导致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时长期得不到完整的教育,身心受到影响。如长期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跟健康家庭的孩子比较,会表现得意志力低下,自信不足,缺乏冒险精神[2]。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会选择逃避。

3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3.1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典范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任老师是家长,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家长。而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一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典范。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长就需要注意自身在生活中对于各种事情的处事方式,为孩子树立起正确的处事典范。

3.2亲子有效陪伴成长,影响成长轨迹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仍旧是家长,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环节,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思想的成长和思维方式的进步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就让很多耐心较差的家长失去了陪伴孩子的良好情绪。有效陪伴不仅是陪在身边,更重要的是接纳共情,积极倾听,积极关注。而事实上,亲子有效陪伴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程度,在孩子不断成长中,同样能够给予家长以启示,让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因此,在开展家庭教育时,一定要重视亲子有效陪伴成长的重要性,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环节,为孩子的成长轨迹起到良性帮助。

3.3注意教育方式方法,推动人格塑造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只是班级中数十名孩子中的一员,教师在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中往往通过学生的共性入手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身的个性。而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不仅仅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是大多数父母为之奋斗努力的目标,而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与国家的义务相比,家庭教育更加重视的是孩子的个性。这就需要广大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出家长对于孩子的鼓励作用,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家长的选择应当是鼓励孩子去克服困而不是立即伸出援手去帮助孩子。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其重要的影响还包括家长支撑学生勇于奋进,帮助孩子塑造独立的人格。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坚定的态度和温和的方法教育学生。

4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问题的不断化解和教育问题的不断完善中,我国问题儿童心理健康缺失必将大幅度减少。针对问题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缺少的教育和约束等问题也将引起广大教育学家的重视,从问题儿童的生活教育、心理教育到问题儿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着重教育,保证我国留守儿童也能够和其他学生一样树立起健康、正确的思想观念。仅祝愿我国教育体系在今后的发展中以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趋势不断向前,我国针对特殊家庭情况学生和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所提出的相关教学方针也将愈来愈全面、具体,保证我国中小学生都能以健康、阳光的发展状态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洋.3-6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及需求研究——以乐山市市中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1):83-85.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7

(二)社会融合

对于社会融合的概念问题,中外不同的学者给予其不同的内涵,但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会融合看成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农民工适应、同化移入的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发挥主体间性,接纳和接受农民工,达到两者和谐的过程。“新市民”作为进城农民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凭借个人的主观努力,利用发达城市开放的人口政策跻身于城市居民行列,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当然这些人口政策也决定了“新市民”的社会层次。“新市民”作为进城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和相对稳定的工作,加之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极强的包容性等特点,使“新市民”社会融合的程度较高。虽然取得了城市户口,但与本地市民相比,他们仍然身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关于家庭育儿更是这些处于生育期的“新市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本文从家庭教育的四个维度,即家庭教育观念、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文化、家庭休闲活动,设计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提纲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收入以及在孩子教育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开支等;对孩子教育的看法;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与方式;家庭休闲娱乐的方式及次数等。在正式访谈前进行了一次预访谈,依据预访谈结果,将提纲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制定了正式的访谈提纲。采用类属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理与分析工作同步进行。访谈结束后,及时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并给每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编码,及时分析受访者的访谈记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新市民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在问及新市民对子女的早期教育是如何看待时,他们比较一致的回答是“应重视早期教育”、“顺其自然”。其实,“新市民”本身的发展就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他们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从农村走向城市,随之在城市落户,逐渐地与城市生活、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地在与先进城市家庭教育理念相适应。比如在优生优育方面,大多认同“只生一个孩子好”,早期教育方面认同儿童教育及早进行,儿童观方面的“顺其自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市民家庭教育理念的科学性。

(二)家庭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幼小子女的关系包括抚养、管教及培育等。据调查,农村家庭亲子关系有如下特点:亲子间的亲密度低,亲子依恋不强,亲子交往的频率低;农村父母对子女有偏爱现象,更加偏爱男孩和排行靠前的孩子;农村儿童对母亲更加信任、依恋和亲近。“新市民”已在城市生活数年,其生育观、家庭观已然发生改变,访谈中的五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大都谈及“男孩女孩都一样”、“压力太大了,不打算再生孩子了”。在新市民的家庭中,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子女的独生化,使子女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重心。问及新市民陪伴孩子的时间及方式时,父亲和母亲都表示工作之外的时间都是在陪伴孩子中度过,原因在于“平时工作太忙”、“没有亲戚在身边,周围朋友少,孩子没有玩伴”等方面的考虑。父母在充当孩子玩伴的同时加深了亲子关系的沟通。有的“新市民”家长利用有限的空闲时间带领孩子郊游、参观博物馆等,有的“新市民”家长陪伴孩子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等,以开启孩子的智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同时在访谈中也发现个别新市民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其就是“亲近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孩子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三)家庭教育文化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通过学习与生活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家庭教育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价值观、家庭教育主体观、学习至上价值观等,它是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人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新市民”均来自于不同省份的农村,年幼时受到农村传统教育文化氛围的浸染与熏陶,虽然在城市已生活多年,但不可避免的仍会带有农村文化的印记。“鱼跃龙门”、“光宗耀祖”是其共同的心理诉求。同时,“新市民”身居城市数年,其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也较深,比如带头引领孩子讲普通话等。

(四)家庭休闲活动

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儿童快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新市民”远离农村家乡,在城市落户生活,与农村家族式的大家庭相反,“三口之家”是其家庭生活的写照,家庭中的闲暇娱乐时间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渡过的。在有关家庭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更注重听取孩子的建议,往往是父母与子女共同商量、共同活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父子(女)关系,更多的是同伴关系。与一般城市家庭相比,由于城市社会关系的缺少,使“新市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新市民”家庭在逛商场购物、出外游玩等的家庭娱乐与闲暇活动中,整个家庭共同参与的集体化特征尤为明显。

三、结论及思考

本文通过对五户新市民家庭的深度访谈发现,新市民家庭教育方式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在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和亲密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多元化及家庭活动集体化等特点,而且这几个方面对儿童的社会融合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家庭教育观念的潮流化看,新市民家庭教育观念受城市教育风尚和各种教育传播媒介的影响较大。因受“社会性感染”的影响,出现的这种追随潮流的趋向,使他们逐渐接受城市文化教育讯息,抛却或调整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对促进“新市民”子女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和谐共生有较大的意义。当然,潮流化也隐含着从众化的意味。盲目受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补偿心理等的驱使,盲目跟风,比吃比穿,孩子成了家庭消费的主力,导致孩子追求物质,虚荣攀比;希望孩子比自己小时候过得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城市孩子水平,是作为父母的“新市民”的普遍心态。“新市民”由此背负更大的压力,也失去了原本朴素、简单的农村特色。通过对五个家庭的访谈得知,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音乐艺术方面有所了解,一方面出于让孩子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弥补自己从未受到这方面教育的缺憾。因此,“新市民”家庭大多为孩子购买各种乐器,送孩子上美术班、音乐舞蹈班,甚至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专门对孩子进行辅导。这种倾向,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过多占用了孩子游戏娱乐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占据了孩子们在其它形式中进行社会融合教育的时间,丧失了和城市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从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平等化、亲密化看,亲子关系的平等化、亲密化,使“新市民”家庭逐渐形成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家庭教育模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之下,有利于培养儿童活泼的天性、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可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新市民”由于过往生活的艰辛,出于代偿心理,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放弃应有原则,对子女的非分要求也言听计从,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子女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特殊心理和行为方式,在家里唯我独尊,缺乏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协作感。这种不良的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从新市民家庭教育文化多元化看,由于新市民特殊的身份使其家庭文化兼具农村和城市双重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城乡文化共同交织构成“新市民”特殊的、多元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的多元,使这些自身素质相对较高的“新市民”不断整合各方文化优势,也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文化厚度。“新市民”子女从小感知不同的风俗习惯,聆听不同的方言与乡音,领略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对其个性成长及社会性发展都将有所裨益。但“新市民”对多元文化整合的力度存在个体的差异,存在着对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不够的问题,因此地域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的合力不够,孩子无所适从,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使其处在一种“我该听谁的”的忧虑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8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小学生;对策

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中规中矩,而是一种终身教育,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与利用家庭因素,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其表现在父母与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这是由于双方素质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加上之间又缺乏协调与理解,导致教育孩子时,所采取的态度不一样。孩子在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信息时,会根据周围人的评价改变自身的行为,而为了适应这种矛盾的环境,孩子就易形成两面性的人格,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家长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内心需求,盲目给孩子制定“高指标”,甚至是将孩子的理想世界无情地剥夺。比如,家庭在双休日给孩子盲目选择兴趣班,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引起心理的不健全与不平衡。

(二)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就好,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只是一厢情愿将孩子向学习的道路上驱赶。这种观念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升学,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很难经受不良环境考验。其次,家长溺爱行为,使孩子大多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自信等。比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受影响,不让孩子做家务,长此下去,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形成。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个家庭文化氛围如何,将通过人际关系集中表现出来。比如,若孩子的父母不和,经常争吵或打架,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心理,甚至是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其次,不当的家教语言。有一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若孩子的父母比较唠叨,就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产生障碍。虽然孩子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但一味地说教,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孩子心理产生障碍或负担。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协调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之间教育若出现观念不一时,需要统一家庭教育观念,按照统一的观念去看最后的效果。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能在孩子面前闹矛盾,这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这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而不是不顾孩子的意见,就盲目进行课外辅导等。根据孩子的兴趣自由的发展,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这样孩子在家庭教育环境下,会形成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品质。

(二)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首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精神境界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优势明显,在教育孩子时,将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与监督的作用,若孩子出现不当行为,需要及时给予疏导与解决,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重视孩子的劳动。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处理小屋,体会劳动的乐趣。另外,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责任心及义务感。

(三)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对其身心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多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同时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出生就与家长建立了关系,虽然家长不能精通所有的东西,但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自身进行努力,做到身体力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以强有力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了解了制约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为了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措施,即端正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及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OL].学周刊,2017,(27):35-36.

[2]刘宁涛.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华少年,2017,(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