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写作叛逆心理研究

中学语文写作叛逆心理研究

【摘要】

中学生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叛逆,这种青春期正常的心理自然会影响到学习。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中学生语文课谈作文色变,无论是写作课还是作文成果展现的叛逆心理主要有“惫懒”心理、求异心理和“灰暗”心理,张志公说:“作文教学恐怕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这也被语文教师认可。因此追根溯源,从中学生心理出发,利用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情怀,疏导学生写作中的叛逆心理,在语文写作过程中,改变作文教学模式,调节学生对写作的认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工具,最终使中学生的作文达到“真、善、美”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写作;叛逆心理;教学模式

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巧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活动。不仅考察学生字、词、句、标点、书写、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同时也可看出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生活经验和人生感受,知识面,审美等多方面技能和语文素养。语文作文一直是学与教的重难点,要改变现状,方法很多,但若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语文写作,需要从中学生心理探求解决策略。

一、目前中学生写作状态及写作中的叛逆心理

中学是青春期叛逆阶段,学生叛逆心理会体现在学生情感行为以及学习中,文如其人,作文中体现叛逆心理,根据目前中学生的写作状态,将其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分为以下三种:

(一)语文写作中的“惫懒”心理

“惫懒”蕴意疲惫懒惰,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一群人都会围着这个分数而转,无论是家长、教师、学生还是录取学校,但其发挥作用的是中学生,所以多方压力压向学生,考生会每天有繁重而重复的学习任务,学生每天疲惫不堪,语文分值大,语文作文分值比重更大,作文工作量大而难,语文教师为写作文做准备经常让学生背满分作文,摘抄好词好句,阅读课外书,写读后感,长此以往,学生讨厌写作文,认为写作文没有用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懒得写作文,能不写就不写,教师逼紧了,就百度抄袭。考试时,没有考虑过立意、结构、语言、修辞等,缺乏想象力,写出来的就是“假、大、空”,分值不会高,有的甚至于作文部分一片空白,并不是时间不够用,这部分学生利用写作文的时间来睡觉。从作文质量上看就是学生已经十分厌倦写作文,从写作过程中看就是疲惫不堪,懒惰无比。这种状态简称“惫懒”心理。

(二)语文写作中的“求异”心理

一些学生很有思想,作文结构严谨、情节合理、修辞多样而恰当,有的甚至辞藻华丽,但仍是零分作文,原因是作文不符合作文要求,要求中标明不允许写诗歌,小说,一些学生偏要写诗歌,短篇小说,甚至写宫廷穿越剧,追求的就是标新立异,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这样的作文看起来就是胡说八道,学生故意这样写,为的是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样在同学间吹嘘一番,同时还可以惹到老师生气,在成人看来是幼稚行为,其实是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一种表现,这种“天才型”的叛逆心理看作是“求异”心理。

(三)语文写作中的“灰暗”心理

如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学生接触信息量大,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社会现实和负面新闻被中学生作文材料写进作文中,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本身对社会,对教育制度,对学校就有很多不满,看到一些社会灰暗的一面,就会趁此借题发挥大肆渲染谩骂,哪怕很小的不合理也会被他们无限放大。对于学校或社会一些规范中学生的制度,他们会用他们自己狭隘的眼光看待,写出不负责任的话。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或其他原因,得到的关爱不够,对家人的关心不理解,作文中出现严重消极思想,有的甚至写“遗书”,这种缺“爱”思想也是中学生叛逆的表现,这样消极的行为是语文写作中的“灰暗心理”。

二、纠正语文写作叛逆心理的策略

(一)改变写作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认为屡试不爽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一抄二背三模板”,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从作文命题到启发立意到材料引用直到最后作文评价都要有所创新。作文命题,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启发学生多观察生活细节,“艺术源于生活”当作文成形时应“高于生活”,命题新鲜同时要有思考价值,关注学生思辨能力。作文立意时,教师要帮助理清思路,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等思维习惯。作文评价时除了从作文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评价外,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要多元评价,注重自评和同学之间互评,教师评价更倾向激励性。写作课应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景中寻找契机和灵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改变中学生的“惫懒”心理。

(二)写作“真、善、美”的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同时也要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中学写作应注重“真、善、美”的追求,中学生写作中体现出的叛逆,目的是吸引他人注意,发泄私愤。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教师应加强人文熏陶。学生对社会现实和阴暗面不满时,要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关注生活中积极、正义的一面。教以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作文非华丽辞藻堆砌也非修辞多而优秀。建构主义理论代表皮亚杰指出“学习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互建构的过程”,写作是学生自身情感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而流露文字的作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来一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即语文写作“真、善、美”的统一。

总之,改变中学生写作中的叛逆心理,语文写作教学要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发展,开启学生想象力,调节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激发写作动机,培养观察力,引导理性思考,最大发挥写作潜能,追求真、善、美。

作者:张颖楠 单位:吉林省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