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思考(4篇)

中学语文教学思考(4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摘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中,重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科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激发;兴趣;培育;激励;创新

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意识

如今的许多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口号是“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授课思路还是老一套“满堂灌,自导自演”。这与发挥学生潜力是事与愿违的。其实,他们身上的“淘”的缺点,正是我们所说的“潜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同学,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火花的绽放。从此他们便成了老师固定枷锁中的“模型”。就是教师常说的“老实,听话”型学生。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切忌不要使学生成为“方格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深度的语言,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意识支配行动。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兴趣是推动创造力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对自己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的价值。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创造主动性,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当前的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分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搞“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4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5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6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应创新、引导创新、培养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刘昭家 单位:江西省信丰县正平中学

第二篇:影视资源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探析

摘要:

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语文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笔者尝试将影视资源纳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影视作品独特的教育作用丰富中学语文课堂,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实课堂内容,形成寓教于乐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影视资源;中学语文;影响

影视资源是人们在空余时间娱乐消遣的一种文化形式,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的作用。将这部分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在听、读上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借鉴,更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人生思考,理解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

一、何谓优质的影视资源

当前影视市场规模庞大,作品丰富,选择的余地较多,但是这种繁荣实际上是良莠不齐的作品混杂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真正能够应用于中学语文的影视作品,必定要经过筛选和评价。当前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为了获得更高的票房,剧本松散,粗制滥造,不但无法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还会扭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学生思维的变异,这种影视作品不能被选入语文教学中。所以,对于语文课堂影视作品的引进和选择需要再三考量,仔细甄别。

1.优质电影资源

电影相比于电视剧,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以便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故事和思想的融合。电影往往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一些电影甚至开辟了先锋实验的道路,运用极致的画面和构图来传达其艺术表现力,这类电影有着天才般的想象力,往往能在观看时给予观众强烈的感情和视觉冲击,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大大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电影由于过分追求极致的美学体验,会融入大量血腥、暴力、色情等元素,这类作品即使优秀,也应该避免出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

2.优秀电视剧资源

电视剧是一种更为普及的大众娱乐方式,其在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的表现上也更为亲民,也更易赢得学生的欢迎。优秀的电视剧资源往往能够在家庭伦理、亲情友情和人生理想方面给出可供参考的价值,学生在欣赏这类电视剧时能够在趣味性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完善自己的三观,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

二、优质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

影视资源由娱乐工具转变为中学生的学习工具,说明它们有着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语文是一门讲求实际运用的学科,将优质的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课堂后,原有的按照教材授课的呆板的教学方式被打破,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有利于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欣赏作品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2.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中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较少,比较熟悉的文化环境基本只有学校和家庭。语文学习要求尽量有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反思。所以,将优质的影视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世界各地最为精粹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美国电影豪放大胆,法国电影轻松浪漫,日本电影细腻平淡,韩国电影内涵深刻。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体验,能够立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思考作品的含义,这就使学生在学习外国的文学作品时更为适应。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比单纯的文化艺术,影视作品是各类艺术形式的混合体,既有视觉的冲击,听觉的感受,还有先进科技带来的各种感官的交互体验,所以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更为深刻。学生在欣赏一部影视作品时,不仅会关注其中与语文相关的内容,还会留意其中演员的穿着搭配,角色间的人际关系等等一系列的内容,并通过长期的欣赏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优质的影视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促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影视资源将表达的内容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可以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社会百态。如有的作品描绘雪域高原藏族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的作品反映偷渡者的心酸,甚至有的作品将触角伸向社会的黑暗面,描写罪犯、毒枭这类特殊人的经历。这些广阔的题材能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思维更为立体和全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总结

如今影视资源早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课堂,也将是大势所趋。优质的影视资源由其广阔的社会题材,深刻的哲理警示,丰富多样的全球文化汇集,成为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成为素质教学的优质工具。

作者:徐宏伟 单位:磐石市城南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学作文教育实践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友循,何宇宏.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三篇: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有效性探究

摘要: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与教学逐步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在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在21世纪终于以更加深入而广泛的态势与课堂教学实现了融合。如何能够将多媒体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当今我国教师所思考的主要课题,而本文针对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作出探讨,以期扶正当前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与态度。

关键词:

中学语文;多媒体;有效性;教学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更加快速地席卷着社会的各个层面,而教育教学信息化更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这种对于信息化的深入与推广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偏爱,现如今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教育的战略层面之上。这就造成了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现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核心主题,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加入,甚至不能称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课堂,换句话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多媒体以一种更加广泛的形式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甚至有些教师已经逐渐变为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而不考虑这节课是否真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参与。笔者针对这种现象,重新梳理并思考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与有效性问题,以期给予其他教师一些启示。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契合点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何要使用多媒体技术?这是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多媒体技术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初,正如多媒体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一样,这种新颖的、充满活力的技术手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无形的、全新的沟通的桥梁。过去的课堂教学局面在多媒体技术的加入后,重新被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究竟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方式应当以何种面貌呈现。我们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我国教学这段漫长的时间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过去的课堂教学普遍遭到学生的反感和质疑,过于呆板和严肃的课堂教学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欲望的产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建立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过去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一味地聆听教师的教导,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加入课堂教学,轻松地利用其丰富的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产生了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唤醒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方面,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无可辩驳的积极的能动作用。但是,过于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很多教师已经忘了当初选择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初衷,以及自己在长时间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总结的心得体会,这种应用的行为逐渐变得盲目。重新将视野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着眼点与契合点,应当成为当前教师返璞归真的教学行为。因此,重新梳理多年来的多媒体应用教学经验,找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恰当时间,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有效性反思

多媒体技术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而教师与学生逐渐产生的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依赖心理成为当前需要反思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甚至有些时候,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失去了从前的有效作用,只留下其负面影响。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应当首先分析学生的接受心理。教育心理学一直是教师不断研究与探索的方法学科,一名教师如果能够良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心理,那么无论怎样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他都能掌控整个课堂,将教学节奏与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因此,为了能够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的运用,并实现更加突出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对于所要展示素材与展示时间、展示时长等等方面内容作出全方位的考量。例如,在教学经典课文《雷雨》和《祝福》等文章时,由于相关影像素材的丰富性,致使一些教师倾向于先播放相关的话语、电视剧等视频内容,再带领学生重新学习课文。而这种使用时间点的不恰当,往往引起学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影视作品的娱乐性上,转而学习课文时,失去了继续探究的兴致。像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把握切入多媒体教学的时间点及时间长度,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因子,而非打乱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节奏的干扰因素。

三、总结

如何结合当前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掌握当前学生的普遍意义上的学习心理,切实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当成为今后广大教师着力探索与研究的重点。多媒体技术是把双刃剑,如何让这把剑越磨越利,斩断教学中缠绕在师生之间的困难才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作者:杨永宏 单位: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

[参考文献]

[1]宋开永.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2,(09).

[2]戚江明.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引用Flash影片[J].中国电化教育,2002,(05).

[3]黄宣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改革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04).

[4]谷雨.中学语文古代纪游散文阅读教学初探[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中学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维意识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沟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课外阅读为辅,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一、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的分析

1.缺少阅读指导。

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名学生的标准。而语文教学将重点放在词语解释、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分析等环节上,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分数,忽视了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较少,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读,学生一味的接受教师的解读思想,缺乏思考,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读、分析和训练上,而学生也就理所当然的更加注重教材和课后训练的阅读,在考试得分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的阅读。教师缺乏积极的引导,这种死气沉沉的阅读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读书。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自觉的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思路也会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中找到乐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在备课时基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找准课文的特点,采取配乐朗诵、小品表演或演讲等各种形式,营造积极欢快的阅读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课下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上体验阅读乐趣。这样,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阅读体验,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阅读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文章中的人、物、场景等情境更好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将其带有情感的展现出来。

三、培养学生系统化认知的能力

1.认识系统化能力的培养。

认识的系统化,是指导学生们对课文或课文中某个方面的系统理解,对一个单元或整套课本的系统理解。如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就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成单元。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更好地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没有这种认识的系统化,就很难使学生理解语文学习与自身生活的关系。

2.知识系统化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理,能够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认识,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整理方法包括:分析比较法、分类归纳法、条理连接法,通过几种分析整理方法的运用,能够了解文章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对文章内容有更清晰、系统的把握。

3.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首先,分析能力的培养。分析的训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练习把整篇文章分解成为几个部分、几种因素。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分析的训练。例如分析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文章特点等。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具体,细致的了解。坚持有计划的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其次,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与分析训练正相反。在分析训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各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从而达到统摄全篇的目的。

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目的,通过快速阅读要提高自己的那些方面,并在阅读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哪些知识并不擅长,及时的进行查缺补漏,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阅读速度,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延伸效果。其次,明确阅读材料的问题,也就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没有看问题的习惯,阅读完之后不知道所读为何,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这一不良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前弄清要求,明确问题中所考察的是词语理解或是概括大意等。第三,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不同的文体其写作特点不同,例如议论文涉及到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而记叙文则涉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因素,只有先明确了文体规律特点,才能够提升阅读效率。

四、总结:

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中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阅读活动,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作者:佟冬生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第二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淑江.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5).

[2]张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