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技巧(共10篇)

初中语文教学技巧(共10篇)

第一篇

一、农村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情感教育缺失,学生兴趣下降中学语文教材风格多样,情感鲜明,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本,学习到文中健康丰富的情感。而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教师关于文章结构或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文章原本宣扬的情感和精神熟视无睹,原本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文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生活本就单调,充斥课堂的专业术语让原本可以在课本中获得丰富健康情感的机会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苍白匮乏,从而引起学生产生大量心理和情感问题。

二、解决对策

1.培养语文兴趣,丰富学生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情感是行动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有学好语文的欲望。课上要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得学生能够从课文中获得引起自身共鸣的情感,从而转变学生因为课程的逼迫被动的学习的现状,变为由兴趣和情感引导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例如,品读经典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体会作者儿时乐园的情感。学习这篇课文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发言,自己儿时喜欢在什么地方玩、玩什么、场景有什么之类的话题,勾起学生儿时快乐的记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描写景物的方法。《背影》一文通过描写父亲的四次背影,表现出父爱的深沉。对此,可让学生回忆父亲为自己的付出,相信《背影》中深沉的父爱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中学语文课本风格多样,这对于培养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方面大有裨益。通过课文内容的引申,找到文中与学生兴趣或者情感的共通点,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指导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如字典的使用,断句,精读等学习方式。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文字的规律,把握行文的脉络。此外,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并总结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给予指导优化,从而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耐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学习习惯,并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3.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教师应该力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广度,并增加深度。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功底之后,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要培养学生注重课内外语文知识的积累,从而为学生自我创新提供空间和基础。其次,创设和谐自由环境。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主动思考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同时,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质疑方法,敢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再次,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面对经典的描述语句,应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与文段相对应的画面,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遇到情感至深的文段,让学生去想象关于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感情的理解。在写作中,运用多样命题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4.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感悟能力

现如今,农村学生的价值观已经逐渐偏离到功利主义上,农村学生大多对自己的生存方式没有好感,难以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真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然而语文的根本在于对于自身情感和思维的表达,这些情感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教师在课本的讲解中对于意境往往刻意地夸大了,如果能够将文段中的美好意境还原到现实生活之中,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写的意境,在农村学生的眼中是常见景色,陶渊明用诗歌赞美景色,从而体现自身境界的追求,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应该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赞美和另一种感悟生活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农村生活的重新感悟与认知。

5.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农村中学生限于家庭、学校条件的限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渐渐失去儿时的活泼,自信不足。以举手行为为例,小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踊跃,而中学生则凤毛麟角。如果相同难度的问题提出后教师给予鼓励表扬,那么举手情况会好转很多。因此,对于学生缺乏自信的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用激励、表扬的方式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力求课堂的气氛能够活跃起来,同时让学生自信饱满,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学习。

三、总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更高标准的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语文,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重要性不可替代。所以,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努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充实完善教育理论,落实实践,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水平,培养更多具有高语文素养的人才。

作者:秦重军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第五中学

第二篇

一、改变教学观念果敢大胆创新

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可以抽出其中的重点部分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来让学生去思考,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应让学生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令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因此,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积极汲取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要加强检查力度,并且在阅读上,单纯的阅读并不能够吸引起孩子过多的兴趣,学生也不能够很好的将其中各个好的地方去做一个很好的结合和运用,这时老师便要发散思维去引导孩子有创造性的去阅读。

例如,一是我们可以将各个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兴趣爱好和对书籍的关注方面的不同来对他们划分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做定期的检查汇报,并作读书交流展,对于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二是我们要去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层面,让他们去多方面的去汲取营养更好的转化为自身的文学优势,像是我们一方面要让他们去读散文、诗歌(例如《诗经》、《论语》、《踪迹》),学习记忆他们中的优美语句,再一个我们也要让他们去看看神话故事和小说(例如《奥德赛》、《穆斯林的葬礼》、四大名著等),去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将各个语言点串联在一起。除此以外,办手抄报、举办读书月活动和写作周等活动也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把老师的意志作为上帝,把老师给出的答案作为标准答案,宁愿死记硬背也不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想主动思考,害怕自己的观点受到老师批评与同学嘲笑。因此,近年来,调查图表显示,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所以,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还有对学生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看法合乎逻辑就要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多多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贵有疑,疑问的产生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他们很好的融入进课堂学习中去。因此,老师要善于抓住学习中的主要矛盾点,并提出疑问。但同时也应注意问题的设计和选题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要注意题目的难易程度,使得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寻欲。

例如我们在学《桃花源记》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想象:陶渊明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的流露和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同时又体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品性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计划、有目的的去进行阅读,去自己思考和探寻。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的指引与鼓励、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创新能力和水平,都是必不可少的。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显得至关重要。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作者:李镜平 单位:广东省龙川县紫市中学

第三篇

一、利用影视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应具备教学创新能力。大胆利用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化的影视资源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影视无论画面、音响、人物形象还是情节对话,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与课文内容相近的影视。

例如,让学生自行欣赏《妈妈再爱我一次》、《母女情深》、《天生一对》、《背起爸爸上学去》等影片。并对与这些电影相关联的课文进行阅读。例如,《金黄色大斗笠》、《散步》、《背影》、《羚羊木雕》等。影视能够刺激学生阅读这些平时可能不愿意阅读的课文。教师也可以选择与课文内容有直接对应关系的电影供学生欣赏。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等课文都有直接对应的电影,直观形象的画面,逼真生动的环境,给学生视觉上带来很大的刺激,他们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当然,教师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例如,影视是如何改编的,原著是怎么写的。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影视找出不同之处,这样有目的性的阅读,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二、利用影视资源锻练学生写作能力

影视资源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写作材料。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观后感的写作方式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例如,在观看了《智取生辰纲》的电影片段后,布置学生写影片观后感。这样,教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学生可以透过观后感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写影评。影评是锻炼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可以对影片的剧情、结构、场景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成文。

三、运用影视资源锻炼学生听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软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利用影视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学生多看看新闻联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关心国家大事,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例如,部分平翘舌音分不清的学生可以锻炼成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是学生能够说的前提。在很多经典的国外电影中常有一些著名配音演员配音的、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综艺节目。电视上有很多深受欢迎又气氛活跃的综艺节目。这些节目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

影视资源能够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因此,它是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影视资源的重要性和运用效果,大胆地把影视引入到语文教学教学中。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认知领域也会相应地开阔,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灵活多变。

作者:张媚芳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第一中学

第四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现状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也处处影响着初中生的朗读水平。首先,除了学生自身不会朗读、不愿意朗读等主观因素外,教师的朗读水平也影响着学生朗读效果的好坏。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朗读水平不高;甚至有的教师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执教,不能准确、流利、富有情感地向学生展现课文情感和美;有的教师甚至不进行范读,直接让学生朗读,导致学生朗读没有良好的标准示范。此外,由于受到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影响,农村教师的培训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吸引学生的朗读魅力,学生的朗读也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其次,教师本身没有重视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不求实效。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时间基本只有45分钟,教师的备课内容以及教学方案的要求已经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因而课堂朗读没有充足的时间。再次,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依旧在如今的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许多学校更是只重视升学率和中考、高考成绩,并且历年的考试也没有将朗读能力作为考查目标。于是教师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也是一降再降,导致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是日趋减少,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朗读上,甚者还有家长对朗读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认同,认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朗读上。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也是更多地进行“灌输式”教学,朗读逐渐被忽视。

二、如何提高初中生朗读能力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的仅是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扮演主角,主导他们的课堂戏。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朗读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明白书是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朗读、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去获得思想的启迪,然后再以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读书所得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次,给予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候只是让学生例行公事般地朗读一番,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这也是学生朗读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每次语文朗读时段,教师都要先提出该节课朗读的要求,比如,抓重音、寻语气、把握节奏,还要注意情感的舒放,让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实效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增加朗读的趣味,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再次,对于初中这个特殊时期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校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和教育,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正确合理地看待生理变化,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课堂朗读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语文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自古就有良师益友的说法,现今社会更是如此。优秀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知识教育和引导,有益的朋友有利于学生成长。因此,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有益朗读能力提高的方式方法;重视自己的备课,课堂上的朗读示范要自己先练习,以起到积极示范作用,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将文章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感情、词语或句子做好朗读得通俗易懂的准备,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每次朗读课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朗读要求,让学生明确重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练习。其次,教师要关注课堂的各种细节,譬如关注学生的声线以及发音的正确与否。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克服害羞的心理,勇敢自信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情感理解。再次,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堂朗读时间,让学生不必担心没有时间朗读,给朗读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此外,还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表现自己的朗读,教师站到讲台下倾听学生朗读,并且让学生与其他学生分享朗读感受和方法。这种方法让语文课堂增色不少,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总结

总之,语文的世界充满魅力,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朗读能力的方法不限于笔者所提出的这些,还需要插上情感之翼的学生和敬职敬业的教师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构筑多彩的语文天堂。

作者:王筱茁 单位:河北省任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

1高尚的品质让学生对我们佩服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道德的引导者。与高尚的人相处,如处芝兰之室,久而自己也会“惹御香归”的。历来道德高尚的人都让人无比敬佩,如岳飞、文天祥、雷锋、焦裕禄等;相反,有才无德的人是倍受唾弃的,如和珅、严嵩、蔡京等。我们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首先与情操,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在校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家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与我们教师相处的时间比和家长相处的时间要多,我们的一言一行对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牌青春期,人生观与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所以说我们教师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与道德,因为这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可改变的影响,往大里说可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当学生们对教师产生佩服之情时,他们甚至会学习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对我们的教学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2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感染学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但是我们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任意宣泄自己的情感的。我们在课堂上要把阳光、乐观的态度展现给学生,或者再上升一个层次,我们真的要对生活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做样子给学生看。一位心胸豁达、淡泊名利、乐观积极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课堂,带给学生的也一定是欢乐与鼓舞,教师乐观的情绪会传递给学生,而学生的积极情绪也会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激情,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不光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也会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看法,对事情的处理。

如果一位教师随意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在课堂,想怒即怒,想哀就哀,那他这种极端的情绪或低沉的情绪会让课堂极度地压抑,学生过度的紧张与低沉,根本谈不上什么课堂效果,而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最多是“敬”而远之。比如,同样是一个班,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若是教师在课堂上大发怒火,把学生们训斥的一声不吭,表面上学生们好像听话,但他们根本不可能去考虑失败的原因,只是紧张于教师的呵斥;相反,若是老师不发火,而是开导学生们,这次考试失败并不重要,我们还有下次,只要不是中考,我们就有的是机会,然后再帮助同学们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效果比前者要好。

3用爱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爱戴我们

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忙于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爱护;或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升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理解。也有的老师以班容量,顾不过来为由而推脱。更多的情况则是我们教师把爱心献给了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则置之不理。久而久之,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获得爱心是理所当然,成绩差的学生则被打入冷宫,对老师产生了很深的敌意。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学生们应该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没有优劣之分,或者说,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可能更需要我们的爱心。如果我们用爱,用融融的暖意去融化学生们心中的坚冰,学生们对我们会非常爱戴的,这种爱戴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记得我教过的一个班,其中有个学生让老师们非常头疼,他和每个上课的老师作对,每一个教他的老师都对他非常失望。

在一次值班时,我发现他吸烟,但他不承认,态度强硬。但我并没有着急,而是和颜悦色地跟他交谈,慢慢地,他和我谈开了,以后我每次值班,他都会找我谈心。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他原来有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早亡,母亲一个人把他带大。在他上初中时,母亲想给他找个父亲,他不同意,与母亲冷战,成绩一落千丈,由学校里的数一数二的名次降到年级的最后。母亲没有办法,把他转到我们学校。后来,在我的劝说下,他同意母亲的行为,他在初三毕业后说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再来看我。

教师的魅力是一种无言的力量,不用说,只用我们的行动,就可以去带动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者:史志凤 单位:河北省武邑县清凉店中学

第六篇

一、学生不良情绪现象表现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大、自卑、嫉妒、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主要表现在学习上、人际交往上以及学生对自己情绪问题本身的调控上等。

1.在学习方面,首先体现在不会做题。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深奥,对学生知识量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有大量考核,如语文作业的检查、单元试卷及评估试卷的种种考核,学困生由于学习能力低下,不能顺利通过各种考核,不良情绪就开始产生,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学困生对完成作业有一定的难度,作业的质和量都不高,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充分表明他们的不耐烦和消极抵抗情绪。在考试考核上也可以看出消极情绪的产生,学生畏难情绪太严重。主要体现在作文和阅读上:作文字数达不到要求,审题出现很多的偏差,脱离了题意;在阅读题上,出现太多留白的空格。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影响,最终产生不良情绪表现。其次,体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上。课堂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与课堂下有明显的差异,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从而影响情绪的差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会发现成绩好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思维活跃。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大都表现出消极的情绪,不会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常表现出担心、羞愧等不良情绪。

2.在人际交往方面。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生活在学校中,就要学会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虚荣心较重,表现出嫉妒、仇视等不良情绪。

3.在自身情绪的调节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世经验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到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危害,对自身情绪问题认识不清晰,没有积极主动地加以重视。

二、调控学生不良情绪的方法

1.树立积极的情绪意识,提高自我感觉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情绪意识。学生在正确的情绪意识下,才能感知什么情绪对自己有好处,什么情绪对自己有坏处。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关于畏难情绪的理解做出积极引导。学困生畏难情绪特别严重,主要表现在作文和阅读的教学上,面对作文阅读,大多数的学困生都会留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明白畏难只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困难,一个问题不解决,累积起来就会有一堆的困难。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绪意识,自主积极地克服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情绪的自我感受能力。

2.严格要求,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学生在明白了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之后,就会树立积极的情绪意识,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详细制定克服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实施途径和管理方案等。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严格要求、积极督促学生提高情绪自控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如学困生产生的“厌学”情绪,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害怕学习语文,讨厌学习语文,其中男孩子的比例较大一些。教师在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产生时,就应该仔细观察并寻找学生厌学的原因,再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不良情绪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制定出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再合理利用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主动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3.处理好人际关系,激励情绪的自控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同样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激励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总结

总之,要想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状况,摸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而正面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付琳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一中学

第七篇

1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素材对留守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这些文章有的直接阐释生命、有的呼唤人们热爱生命、有的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斑羚飞渡》、《爸爸的花儿落了》等这些文章,都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让留守学生以及所有学生都领会这些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和文化精神,汲取作品中的生命能量、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从而能够正确认识生命,学会珍惜生命,懂得如何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此外,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在教材以外还有许多的教学素材存在着,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生命教育延伸到课外的素材。因为课外阅读材料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语文教育的补充,教学之余,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留守学生对有关生命教育方面的题材进行阅读,使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在阅读教学中对留守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渗透到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和作者达到了生命交流的境界,使阅读教学不仅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体验生命的过程。如:我们可以进行创设情景、烘托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的情感给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提供一种适当的氛围。如:在教学《敬畏生命》时可以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境。上课前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失聪后仍然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的经历,一方面让学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命运交响曲》中对命运的挑战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把学生带进课文,感知课文,在情景与感知中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操。此外,在教学让学生中转换角色,经历生命也是阅读教学中一种极好的生命教育方法。在阅读中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成为文本中的角色去参加生命、体验生命的经历。如:在教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对于文中的精彩文段,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朗读和感知。在朗读中体会、感悟文中角色在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时,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

如在“……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紧紧地压住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馒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象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而且是纯粹凭着意志硬灌下去的……”这段细节描写中,可以先进行集体齐读,再小组朗读,然后有意识地让留守学生个人朗读,这样,在多重的朗读中,留守学生完全置身于文中主人公的角色,感受人与狼格斗的全过程。此时的主人公虽然伤残满身,体质极度虚弱,但由于他对生命的热爱,由于他的心没死,他对生的渴望之火没有熄灭,所以,他能向着那一点生命的目标不停地、不由自主地前进,因而他能够战胜这些各种困难并顽强地生存下来。这不能不让人惊叹: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在角色置换的阅读中让留守学生深深感悟到主人公的坚毅与顽强,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使他们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真谛,进而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3在写作教学中对留守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写作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写作可以直接表现学生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对留守学生“生命思维”的训练,在训练中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激发留守学生以及全体学生的生命激情。以生命为题材的写作题材极为丰富,学生可以写自己对生命理解,也可以写他人的生命故事,还可以写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等。“生命教育”的写作,既可以训练写作技能技巧,又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中思考生命问题,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另外,除了一般的写作训练外,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的训练。在完成关于生命主题的文章的教学之后,布置学生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思考以及自己从对文章的学习中得到的生命感悟和受到的启发通过自己的语言写出来,一方面既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另一方面也起到巩固教学内容的作用。

4总结

语文教学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仅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中进行生命教育,而且在其他的教学环节中,如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口语训练等过程也一样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让生命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留守学生,唤醒留守学生的心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进行渗透生命教育,教会留守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懂得探索人生的真谛,使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也使留守学生的生活快乐而多彩,生命辉煌而健全。

作者:冯素恒 单位: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湛江一中

第八篇

一、丰富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课堂中的评价标准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评价者仅限于拥有所谓教育权利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教授、专家等。评价过程也是单向度的评价,由教师或专家对学生或课堂的总体进行评价,然后直接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人。作为被评价者,几乎没有可以解释或表达自我意见的机会。对于初中语文这种具有浓厚人文色彩和开放性的内容,如果单一的按照某种评价标准对其进行“一刀切”,显然不符合该学科的发展规律。学生往往被教师评价,教师往往被上级评价,这种缺乏信息沟通的评价不会给学校的总体成绩带来提升。唯有对评价主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丰富,方能实现对评价信息的互通,增强评价的有效性。例如在作文教学时,传统课堂往往都是教师对所有学生的作文进行统一评价,或使用评语的方式,亦或是使用分数评价的方式,但是都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判定,是信息的单向度的流通。现在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之间进行作文互评,如检查错别字和病句,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性的评价,写出读后感等。最后再由教师对所有的评价进行汇总和课堂交流。这种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师大一统的评价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自我评价和鉴赏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评价素养教育

评价方式的欠缺,评价理念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评价的实施者教师存在一定的认识问题和操作问题。所以对教师进行评价素养的教育十分必要。这种评价素养的教育是从评价理念、评价知识、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结果的处理等多个方面切入的,是对教师进行的综合式的教育。初中语文的评价要在评价理念(开放式)、评价方式(师生互评、集体评价等)、评价程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总结性)、评价结果的处理(注重质性评价,淡薄评价的功利性特征)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引导。尝试构建师范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此外,由于校长办学理念往往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校长在提高教师的评价素养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注重从校长入手,在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的同时对校长的评价素养也要引起重视。

三、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组合运用

传统课堂中惯用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通过一张试卷检测出学生在某一阶段关于某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但是由于语文知识本身的发展性、流动性和开放性,以及评价理念的不断更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越来越不适应语文课堂的使用。对于一些可以借鉴的评价方式,语文学科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移植,以服务于学科教育的发展。如前面所提到的师生共评的方式,还有诸如教师集体评价、学生教师权重式评价、等级式评价等,都可以在不同的语文知识类型的评价中得到应用。

四、总结

“语文学习档案袋”是现在部分学校开展语文学习评价所采用的方式。档案袋中集中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计划、各类语文作业、语文学科具有代表性的试卷、课堂提问与回答记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评价、来自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多方位的评价信息。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丰富评价方式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让教师和家长能够动态地多方位地感受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度,并将学生的意见采纳进来,丰富了评价的主体,提升了评价的有效性。

作者:罗昌荣 单位:江西赣州市开发区潭东中学

第九篇

一、农村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1.传统影响

农村孩子与城市的学生相比较来说,性格上相对内向老实,对老师更加敬畏,所以在课堂发言中怯于表达,缺少与老师的沟通,往往用单纯的听讲的方式进行语文的学习,并且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组织了课堂交际的活动,学生们通常面面相觑,不擅于自行讨论。彼此口语表达、交流的空间太狭小,导致口语交流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

2.心理因素

农村学生心理上较敏感,周围人的态度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村的网络与信息较为落后,学生得到的信息量较少,在课堂上,即便有想要交流的想法,也会因为知识语言储备的不充足而词不达意,从而有抵触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交流表达的意识的发展。

二、关于农村口语交际教学方法的建议

1.以环境入手进行优化

语言环境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着密切关联,所以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首先从加强普通话学习开始。普通话的掌握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流,不会因为方言产生语言障碍。学生需要了解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从心理上接受普通话的学习。日常生活中普通话的应用也会随之增多,无形中增加了口语练习。老师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中,老师可以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介绍自己,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著作等等。这种小演讲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锻炼了交际能力。学生不仅有锻炼机会,而且学生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换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增加了知识储备。

2.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交际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活动,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对口语交际的学习百害而无一利。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团结友善的同学关系,都是促进口语交际教学发展的正能量。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老师可以采用一些别致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课本剧:老师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角色进行深入理解,与老师进行咨询探讨,同学彼此之间相互沟通,以标准的普通话和正确的表达方法成功完成一幕课本剧,不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同学感情,而且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练习与应用,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多听多读多写

“听、说、读、写”四大要素彼此间的应用是紧密相关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听,多读,多记。除了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外,学生应该多听发音标准并且有学习意义的广播录音等音频资料,有助于纠正发音,增加外界信息量,拓宽眼界。“读”与“说”的意义相近却不相同,“读”更加注重语言上的联系,发音,语序,感情等。“读”的练习是对“说”的完善,而坚实的语言功底是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写”诠释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学生经过反复推敲语言而写下文章是练习表达能力的最好方法。只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知识,口语交际能力自然会有相应的提高。

三、总结

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让口语交际教学落实到农村教育的每个角落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到会倾听、擅表达,共同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

作者:陈文立 单位:福建龙岩市永定县侨钦中学

第十篇

一、配乐朗诵,声情并茂

如果没有音乐,不仅老师的朗诵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很难在诵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意境。不仅是诗歌,散文的朗诵教学也适于配乐。如本册第四单元多彩的四季,选择的是四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诵时也应配上合适的音乐。如《济南的冬天》可以配上钢琴曲《雪之梦》,这首曲子即舒缓又充满温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济南的冬天充满温情的特点,伴随着音乐我们仿佛听到了老舍先生缓缓而有深情的讲述。而朱自清先生的《春》则更适合《雨中漫步》等更为欢快的钢琴曲,之后再让学生配乐朗诵。当然,学生也不必全文朗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文中喜欢的段落朗诵,然后在全班交流。总之,形式多样的配乐朗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而让语文教师头痛的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另外,关于音乐的选择,不仅局限于钢琴曲,各种乐器自有不同的味道,教学时可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如讲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笔者认为用钢琴曲不当,似乎二胡的忧伤深情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件平凡小事中的拳拳父子情,因此笔者选择了二胡曲《睡莲》。当深情的音乐起伏连绵时,教师用最质朴的声音为学生讲述起一个最普通的父亲的“背影”故事,那朴实而真挚的情意就随之流泻而出了。

二、音乐导入,铺路搭桥

音乐最能启发情感,因而在教学之初,用合适的音乐作为新课的导入,能最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最深刻地让学生感知情感。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萧乾的散文《枣核》,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因此,音乐导入时选择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先让学生体会中国人的这一份不朽的爱国情怀,再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对这一情感的体会就会更加深刻。如果觉得这首歌有些老旧,或者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那么刘德华的《中国人》或者SHE的《中国话》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听完之后,让学生谈一谈对歌曲的理解或者感受,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爱国,也更能体会这一深沉的情感。这样的引入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而本单元“爱国情怀”这一情感教育的目标也就完全实现了。

再如,苏教版选有《诗经•蒹葭》、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早被现代人谱上曲重新演绎过了,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歌曲导入。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就是琼瑶依据《蒹葭》作的词,以此引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抒发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深婉惆怅,更能体会那种缠绵悱恻又不折不挠的曲折追求,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诗歌恒久而常新的魅力。另外,音乐导入也不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一首歌曲,只要用得合适,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教学这一单元课外时,何不使用一些音频声效来导入新课?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叫卖声、地方戏曲的几声唱腔、地方特有的乐器演奏声音或者民俗表演的声音……这些声音能引起学生对于民俗活动的记忆,使学生体会到民俗风情的魅力。所以,各种音乐或声音效果能很好地导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激起共鸣。

三、诗文吟唱,深化理解

音乐除了帮助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外,还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向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尤其是现代诗歌和古诗文的教学,最佳的反馈方式就是“唱起来,唱出来”。之前提到的《诗经•蒹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有七年级上册选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自然不必说,因为有现成的曲调,上完新课让学生唱一唱,不会的跟着音乐学一学,再次体会其不老的深情,对于巩固学习成果非常有效。对于其他诗歌同样也可以唱起来,怎么唱呢?自然,让学生谱曲难度较大,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选用合适的曲调,改变歌词来唱吧。然而选择曲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抒发伤情的诗歌却用欢快的调子来唱,自然就会成为笑话,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规范引导。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可以用《大海啊故乡》的曲调进行演唱,深情的调子和诗歌中浓浓的乡愁很契合。而上文提到的现代诗歌《我的思念是圆的》用张雨生的《大海》则非常合适。至于古典诗词,因之最早大都是能够配乐演唱的,所以吟唱起来更为容易,教师只需要进行一次示范,学生自然会有无穷的潜能发挥出来。教师完全不需要担心学生无所适从,因为社会的发展,各类家用电器的普及,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音乐中,他们对各种流行歌曲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并且不少学生学都报有课外艺术兴趣班,学习唱歌、乐器演奏,很多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非常强,加上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学生也接触了不少高雅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因此只需要教师稍加导引,学生便能举一反三。最重要的是,在音乐曲调的选择中学生加强了对诗文内涵的理解,在诗文的吟唱中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体会,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对诗文的活学活用。

四、总结

总之,音乐是人类最早的语言,音乐传达着人类最诚恳而深沉的情意,喜悦、欢乐、痛苦、悲愤都可随音乐之声喷薄而出。因此,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巧妙地使用音乐,对于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烘托气氛、传达感情、感悟生活都有极好的作用。

作者:刘继红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长沙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