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5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5篇)

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新课改的浪潮中,语文教学改革是风头浪尖,提高语文素养是当务之急。语文素养的提高,首先要从阅读教学入手,它是培养各种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关键。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却遇到一个个令人迷茫、困惑的问题。诸如:学生对语文为什么越学越没有兴趣?为什么学生一听说写作文就愁眉苦脸?为什么平时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而一些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反而成绩很好?为什么语文越教越不知所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到中心思想,把本来结构严谨的文章结构肢解的七零八落,把情文并茂的佳作分析成了索然无味的教条,这是导致教师教的难,学生学的累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语文课堂太封闭,语文在课外有广阔的天地,而目前的学生却只能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学习语文,这自然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那些酷爱课外阅读的学生,恰恰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中的创新能力,因此,这些学生反而能取得好的成绩。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要搞好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教法必须创新,以增添语文学习的情趣。

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感知――字、词、句、篇;理解――形式、内容;评价――个人看法和鉴赏;创造――独到的见解和新的发现。传统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对文字作支离破碎的静态分析上,即使“阅读教学”也只是局限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忽略了学生的感知、领悟、联想,难免会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我们应改变以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多鼓励学生“见仁见智”,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增添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多读。

多读,不能仅限于对教材文章的读,还应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渠道,使学生冲出狭小的教材阅读圈,徜徉于文学艺术的殿堂。具体方法是:运用“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诱导法,以学一篇带动同一类作家的其他作品。比如说: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可以同时推荐给学生一些朱自清的优美散文,如《春》、《荷塘月色》等,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我们还应注意避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阅读篇目,以避免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鼓励学生多读书的同时,教师的指导也不容忽视,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要顺利阅读,得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当然,这有赖于老师的指导,如果学生只是盲目的、肤浅的读,反而会事倍功半。

1、阅读篇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可选择通畅明白的读物,注重感知、理解,而高年级学生可选择经典名著,注重鉴赏、评析。

2、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有的篇目我们只需要浅尝、粗知,有的只需知其大概,有的则需精读、细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选择明确的目的、掌握方法。

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之所以枯燥无味,就是因为老师讲的太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太少,没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目标。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曾经为此苦恼过很久,后来,在课堂上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课前5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巧对诗句、名篇赏析、表演课本剧等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课堂气氛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教起来也感觉更轻松了。可见,只有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目标,才能让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我想,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充分做到课内导航,引导整体阅读;多设置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必能解决之前所遇到的种种疑难,开创阅读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第二篇: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欣赏

语文教学中有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其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发现许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在阅读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讲解、分析、归纳、板书。简直就是一条龙服务,包办到底。学生也是一味呆板地接受听、读、记、写,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懂每一篇课文,又能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在实际授课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大胆进行阅读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视积累的过程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中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和速度,读完能概述大意。有的学生在读书时没有良好的习惯,默读时“一目十行”,朗读时“有口无心”。要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关键在于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断地加以引导。要告诉学生略读不是马马虎虎地读,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课文,做到了解梗概,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大声朗读则要用普通话,语调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对议论句、抒情句和疑问句,要仔细揣摩它们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读到自己喜欢的句和段,要勾画出来,反复地读。对读书的要求,要因课而异,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开拓他们的思路,以求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语言技巧。还应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会准确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四、学会欣赏

中学生的欣赏能力还不高,在教学中采取简单的做法或教师包揽,就会把学生那一点新鲜的感受抹煞得一干二净。所以欣赏时,首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有关段落,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创设一种情景。这是一个创造性阅读的过程,又是一个鉴赏评价的过程,它需要质疑精神。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任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学着做点评。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哀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有的说,从当时的一般民众的角度来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太冷漠了,对别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作者要批判的是这些麻木、无聊的看客……我则站在一旁微笑的听着,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学环节,训练程序的科学化、系统化仍有待于深入探讨,怎样使阅读课型更丰富多彩,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还有待广大同仁共同研讨。

参考文献:

[1]史振泉,韩克思.如何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31).

[2]朱新莉.让欣赏覆盖阅读,有效提升整体阅读水平[J].考试周刊,2013,(57).

第三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创设阅读情境,抓住情感线索;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关键词:兴趣;词句;情境;质疑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搞好阅读教学,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搞好阅读教学,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搞好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把握课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赏析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初读感知,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锻炼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提倡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我开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战争时的鼓角争鸣,让学生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听完歌曲,我乘机发问:“《三国演义》中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有的说:“喜欢张飞,他勇猛豪爽、天真鲁莽。”有的说:“喜欢赵云,他忠肝义胆、武艺超群。”有的说:“喜欢黄忠,他老当益壮,有献身精神。”还有的说:“喜欢周瑜,他年轻有为、足智多谋。”当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话锋一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我国宋代的大才子苏轼最欣赏的是谁呢?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他情有独钟呢?现在就让我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从中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有的放声朗读,有的默诵,有的一边朗诵一边表演,大家兴致勃勃。

二、抓住重点词句,领悟思想内容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品味、感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一些字、词、句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的同时,揣摩语言的情韵,品读文章思想内容。在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注意事物状态的动词、形容词,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如在教学《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下面这两句话:“智深不等他占身,右脚早起,腾的把李四先踢下粪窖里去。张三恰待走,智深左脚早起,两个泼皮都踢在粪窖里挣侧。”“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下截,把腰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反复阅读,学生找出了描写动作的一系列词语:“起、踢、相、走、脱、倒缴、拔、趁”,并体会到了这两句话是对鲁智深斗泼皮和拔柳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鲁智深精明干练、力大无比、武艺高强。

又如教学《感悟珍珠港》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互相交流、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探讨“写完纪念堂、介绍完珍珠港事件后,作者的感悟是什么”。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仔细阅读,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抓住了重点词句,找出了文章的中心:“人类呀,若是继续滥用战争,你终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句话是作者张抗抗对珍珠港事件最真诚、最深刻的感悟。而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主旨,学生理解起文章来就容易多了。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和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之一,属于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对感悟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设阅读情境,抓住情感线索

在阅读富有情感的文章时,教师应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先发现文章的情感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再抓住描写人物或作者的心理活动、神情、态度、情感、动作、行为等词句,联系上下文或背景细细领会,体验情感。

如教学刘湛秋《雨的四季》一课时,我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并抓住课文的感情线索来理解课文。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了文章开头――“我喜欢雨”干净利落地开篇点题,并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我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强调说:“全文就是围绕‘喜爱雨’和‘赞美雨’这两点来展开描绘的,写出了春雨的娇媚、柔情,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写出了夏雨的‘热烈而又粗犷’,写出了秋雨的‘端庄而又沉思’,写出了冬雨的‘自然、平静’。”

四、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造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具体来说,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不完全的或未必有结论的问题或背景,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或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行提出疑难,自行思索解决,以锻炼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如教学《荷花淀》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小说反映抗战生活,但在作品描写的背景上看不到硝烟弥漫、鲜血淋漓,看到的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这是不是一种失真?”该学生的发问就非常有价值,是学生创造意识觉醒的体现,要好好地保护和提倡。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问难,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关键词句对表达中心主旨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阅读,重视阅读的过程、内容以及方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创设适合学生阅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振山.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民风:科学教育,2013(2).

[2]张敏.系统论角度下中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第四篇:探究中学语文有效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阅读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工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的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阅读率低下。对此,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探究有效拓展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率,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拓展;阅读教学;方法

雨果曾说过:“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读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能塑造人的精神品性,进而决定人的一生。纵览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无不热爱阅读。但在目前的中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不容乐观。国家虽然一直强调“教育从娃娃抓起”,可是中国中学生的平均阅读率尤其是课外阅读率却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为了不让阅读成为学生综合发展的短板,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领域尤其是阅读方面实行更为科学的引导教育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活跃度

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思想已达到一定高度,可以正确理解高深的作品。因此,找到适应学生口味的作品尤为重要。与其让学生去读对他们来说晦涩难懂的《红楼梦》,倒不如试着引导他们去读一些接近生活的课外读物更见成效。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推荐读物,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类目,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和活跃性。深圳市黄田学校的刘宪华老师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在班里开展过一次名为“新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的活动。刘老师依据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程度,将一些广受好评的名著引入了课堂教学,让学生边读边学,边学边思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从中受益,提高了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也在这次活动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文学作品。学生课下的相互交流,使这次实验效果达到了最佳。

阅读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因此我将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而且,它决定了学生阅读活动的内容、水平和效果。当学生的阅读意识形成习惯时,阅读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果。

二、学校营造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除了家庭之外,学校是学生度过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学校是否给学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的阅读量。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特点,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不仅要维持学校的卫生美化环境,更要注重校园的文化积淀。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藏书量、设置图书角、开设阅读课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接触的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兴趣。

除了上述隐性的方法外,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规模、有影响的读书活动,并加入适当的创意和亮点,吸引师生甚至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参与,让阅读在学校中更有影响力。如山东省胶州市的香港路学校,在2014年曾举办过“整本书阅读指导展示活动”,以“整本书阅读”为主题,具有创新思维。有一大部分学生都在这次活动的引导下,主动阅读了整本的作品。有很多家长都表示孩子在阅读整本书中所表现出的兴趣与能力让他们感到吃惊。这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来登上了多家门户网站。一个从学校里走出的阅读活动就这样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眼球。不仅是举办活动,香港路学校还展开了很多关于学生阅读活动的研究,如曾积极申请承担了关于《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当一个学校真正看重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块并为此做出努力,才能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三、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人们常说:“看到孩子什么样,就知道父母什么样了。”反之亦如此。孩子在家长身上学到的东西要远远高于在学校接受的知识。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作风上。欧美发达国家同龄学生的阅读水平之所以高于我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欧美国家有父母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传统。在改革开放后,这个习惯才开始在我国兴起。实验表明,睡前听童话故事的学生的心理素质要高于不听故事的学生。而且,前者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都明显高于后者。这说明,家长起到的引导作用异常重要。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和水平,在无形中就可能成为了孩子的榜样,推动孩子的阅读行为。其次,家长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为孩子选择符合其年龄、心理和爱好的书籍,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也可以和校方联合,共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阅读教学训练和氛围,家长能够给孩子以帮助和支持,两者结合,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找到快乐。

四、社会要给学生留够底线,给他们健康向上的读物

现如今出版传媒业处于高速发展中、印刷技术也走向了巅峰,使书籍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高产商品,但其中不乏低俗滥制的“精神污染”。在青少年方面,也是如此。2013年,我国成立了“少儿出版界反低俗联盟”,旨在反对夹有色情、暴力、反自然、邪教等内容的青少年书刊流入市面。央视也曾多次报道过突击检查出版市场的事件。但仍有黑心出版商营销这些“精神污染”,给很多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带来阴霾。我也见到过很多学校门口的小摊上贩卖的图书,里面有很多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内容,但仍有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选购。可见,相关部门和学校治安的工作还要加强。

不仅是出版业,还有互联网,对中学生的阅读也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相比纸质图书的阅读,已经有很多学生选择了在互联网上阅读电子书。据了解,网上所挂出的电子书大多为盗版,其中含有不少错别字、病句和情节的改动,甚至加入了不良内容。这些情况不仅会阻碍正常的阅读教学,更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互联网的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与惩罚力度,坚持拔除这些社会荼毒,还中学生一个纯洁的阅读空间,使阅读真正成为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刻刀。

文学体现着一个人的素养和内涵,因此中学的语文教育在其成人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又在读书和写作上体现出来,读书程度和写作水平是成正比的。所以,阅读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工程。在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中学阶段,我们必须要科学地进行扩展阅读教学。

[1]陈淑华.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周晓妍.立足文本有效拓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策略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9):8.

[3]常莹,孙淑芹.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9):6-8.

[4]孙国梅.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35):64-65.

第五篇: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素养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多,才能真正地丰富他们的写作水平以及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下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中学语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中的中学语文之所以把阅读教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就是因为只要养成每天阅读习惯,让中学生离开教室走出课堂,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这对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都会塑造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更好的积累中学生相关的语言知识,提高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开展中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中学生丰富的写作水平和他们的灵活阅读能力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语文阅读是指中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的课外资源也就是说把课堂内存的学习引向课堂外,课内的阅读和课外的阅读都是阅读,但仅仅凭借课内的阅读远远不能满足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学生的写作空间也有相应的改变,它们的知识点和关键的语句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来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成绩[1]。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促使中学语文阅读课堂内外知识简单有效地相互结合,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思想水平

中学语文阅读与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他们的综合思想能力也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才能激发他们在课堂的阅读激情,拓宽阅读本身对课堂知识就有很好的补充,对中学生的想象空间更有一定的延展。阅读能力的养成适合中学生的心里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中学生在思维空间想像的更丰富,解决在写作中没有什么可写的困扰。阅读能力的缺乏严重阻碍着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通过有效的大量的阅读,能让中学生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体裁的写作,从而思想也会有所提升。阅读的能力提升

二、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善于阅读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创造有效的阅读意境和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中学生刚开始接触阅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室应善于对阅读教学情景的创设,灵活的引导中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阅读情境之中,这样中学生也会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生动的体会文章的内涵,创建很好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意境,可以在班级设置图书角,让中学生把认为最好的课外读物带到课堂,也可以把孩子们带出教室,更近一步的观察一些关于课本内容的植物,通过学生的直面观察让他们能更真实的领悟阅读的内容,并在自由的课堂讨论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室学方式,教师能够更能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想法,又能自然的让中学生理解阅读的重要,从而调动孩子们对阅读的积极性,在强烈的阅读氛围中体会阅读的精彩。

(二)精心选取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择也是不可获缺的有效资源。中学语文阅读知识的材料的选择与课堂的教材是有一定的联系性。阅读能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有很好的补充又能让中学生对教材有深入的鉴别和理解。比较是思维的基础,中学生只有将教学内容和思维加以比较,才能更好的把体会阅读的内容加以串联和对比,才能达到中学语文阅读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以学生阅读的实际能力和阅读兴趣做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更能体会阅读的重要性。例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中学生自己寻找一些与本文描述的与春天有关材料进行阅读,让学生在有要求的前提下,容易接受课堂的相关词语和文字,同时接触一些名篇佳作,感受规范的优雅的文章段落和优美的语言境界,从而在知识的视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名言佳作的真正涵义,让中学生在阅读中乐于阅读,喜欢阅读,更好的享受阅读。

(三)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推出的新课程标准中,主要提倡教师的主导思想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地位。因此,做为中学语文教师应不断的创新与开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阅读活动,尽可能的为中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交流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的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例如,教师有计划的定期开展中学生阅读交流的活动,鼓励学生能做为主导者踊跃参加,把所学到的心得和内容进行现场表演,生动的描述,也可以把所阅读的内容改编成小品或者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教师做更深入的指导,让中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能够自主交流,在相互的接触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们的阅读空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中学阅读还应该注重它的多样性,重视多样化阅读的加入,让中学生的阅读信息能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上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总结中学语文阅读的意义,并且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以实现的教学策略,相信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宋祖德.对中学语文阅读策略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报,2015(16)

[2]宋丽.对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效率的策略思考[J].教学改革,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