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

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民教育体系的转型,职业教育也变得日益重要。用职业教育的推进来促进县域或城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文章主要就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进行相应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

党的报告中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对技术技能的培训,体现了党中央对关乎民生、关乎就业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应该把职业教育作为切入点。对于当代国民教育体系来说,职业教育已成为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执行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实现可以依靠职业教育来带动,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执行国家战略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县域经济的意思是依据县区来划定的区域经济。通常来说,县域经济所代表的含义是在县区的基础上划分的空间范围,它将市场价值规律视为指导方向,依靠县级政府发挥的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努力下,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具有动态平衡特征的区域经济体系成功建立。城镇化的含义是第二、三产业以及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涌入的现象。城镇化不仅仅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也体现了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涌入、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趋势加强,城镇化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不可阻挡的现象,只有在城镇化的必要前提下,才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富农利民,全方位改善生活品质以及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国务院在其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重点突出了以下内容:要把“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其根本任务是推动发展朝着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及低碳化的方向前进,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新型城镇化的意思是把“人”作为核心要素,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实现农村城镇化、城市生态化、城市现代化以及城市集群化的进步和发展,全方位改善城镇化水准,使城镇化建设道路朝着高效集约、作用全面、绿色低碳、特点突出、城乡协调、科学进步、社会和平、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的方向迈进。《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职业教育的解释是:通过向学生教授有关职业或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艺,而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从广义上来看,职业教育可以被分为这三类:一是普通教育中对初学者进行的教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入门;二是与各行各业相关的职业准备教育;三是在工作后开展的职业培训。在时代和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涵义也越来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月的国际大会上,将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扩展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还特别强调了“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部分。在本文中对职业教育的选择更为广泛,涵盖了非正规性的校外培训和校外职业指导的内容。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对于在组织结构和模式运行上过于简陋的职业教育来说,能够在汇聚调整相关部门上施加影响的职业教育来源不足,控制资金运作的方法和体系十分匮乏。多样化的创新模式以及组织方式的取决于各种各样的行业、产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将定位不一、层次不一的市场需求特征摸透,持续研究新情况下产生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和相关体制机制,顺应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进步和改变。在推动国民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条件下,需要对中高级职业学校的专业框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使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渠道保持畅通并不断拓宽,但是职业教育在学历制度、能力等级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能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转变发生相应变化的模式还未确立。虽然现代职业教育具有杰出、自在以及轻松的特征,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处于量变的状态,离质变还有一段距离。我国职业教育院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造成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职业教育院校使用的微观管理制度和国家现行的宏观教育政策也与之有很大的关联。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飞速进步基础性的内容和必要前提。在参考了国外为发展职业教育而将其与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结合的做法之后,对我国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及城镇化之间结合的现实情形做详细了解,并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思考如何使创建的办学模式和机制既符合职业教育活动的特征又能对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产生帮助,探讨相关教育政策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及城镇化的结合,除了能够在理论上为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法则提供帮助外,还能够为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健性、促进县域经济调整以及加快城镇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还有助于收获因改革带来的红利、增添创新活力和内需可能,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失衡

以沿海地区和部分城市的市中心为代表的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带聚集着我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优质资源,但是像粤东西北地区和农村这些经济发展薄弱的地带就十分缺乏职业教育资源。这种现象不仅导致城市地区因受困于这几年生源不足的局面,空置了大量办学资源,造成了不小的资源浪费,也让许多在农村地区余下的以及刚出现的劳动力失去了受到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的机会。城乡之间的一体化不能在缺少人才流动和人才集聚的条件发展,有序的城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

(二)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与层次与改变后的产业结构脱节是最直接的结果,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结构性失业的情况普遍发生,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存在缺乏职教资源的情况,了解的职业技能知识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市场的改变不相符。

(三)职业教育和城镇化两者进程不一致

在目前,因为土地城市化的产生,城镇化的速度总体上要比工业化速度快,在这当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在还未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就被强制变成市民的农民,然而在实质上还保留着其原来的身份地位、生活习惯、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等,尚不了解如何在城市中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同“双创”理念的结合程度不够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分符合目前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为研究并建设创新型国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需要在“双创”的理念下增加创新能力,并与科技突破互相作用。因为被视为最能促进实践和技能结合的教育,在“双创”中,职业教育有着天生的特长,需要重新考虑对学生创业观的塑造以及形成创业基础的方式,突破原有的模式。

(五)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未紧密结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提出的有关经济工作的主线,因此努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以供应层次多样、形式多变、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以及产品为立足点,让层次或者阶段不相同的人群都能得到满意的教育。

(六)缺乏对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激励机制的重视

在提高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促进新型城镇化方面,许多学者都提供了意见,而在许多年来,部分措施很难与实际相符合,缺乏相关激励制度是造成之一情况主要因素。

三、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对策分析

(一)强化职业教育的全面布局

国家与各省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方针来为当代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指路,促进新式产业、城镇以及职业教育在计划和执行上的步调一致,研究各城市和地区在产业结构和作用定位上的不同,在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时注重合理性,促进能够使就职之前的教育与就职之后的教育联合行动、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之间联合行动、农村和城镇之间联合行动的体制机制的建立。消除阻拦区域和地区交流的因素,让职业学校之间能相互受益,让教育资源能够跨越地区和区域的阻碍被一同分享,促进区域与城乡间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间一体化目标的实现,迎接优化布局后的城镇化局面的到来。

(二)强化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利用体制机制的革新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贯彻教育部针对进一步促进集团化办学的战略,在相关举措的影响下激励企业参加办学。研究学分制、弹性学制、分层定级评价制等是学校层次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地位,在教学安排上实现“企业工期与学校学期错位”,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确保职业教育终身化和全覆盖有配套的制度和平台。持续改善专业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是建立成长渠道的要求,使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的水平最大化,确保能培养出优质人才。

(三)提高职教课堂实质与方法间的一致性

职教发展方面专家咨询与评估委员会是在政府的主持指导下创办的,它能准时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安排提供专业帮助。另一方面,把就业作为指导方向,持续深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让职业院校拥有更多在自主办学上的权利。为了在全局上使校企合作政策能相一致,可以创办专门指导校企合作的机构,并由该机构校企合作发展规则。

(四)与“双创”紧密结合

依靠“双创”获得的政策优势,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大责任,也确保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能有稳定的人才来源。目前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思考如何借助“双创”的政策红利,如相关财政补助、配套公共服务、房租补贴、人才公寓、融资贴息等,与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上的创新创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把重心放在提高以高等职业为主的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成功创业概率,职业教育的学习者能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持续完善整体素养,成为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五)刘志怀指出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应该从职业教育着手开始着手

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学校和社会。首先,学校层面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第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要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我们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让学生走进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工人对工作、对岗位的那种执着追求精神。为校园文化增添“尊重劳动、珍惜技能”的内涵,促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积淀出工匠精神。

四、小结

综上所述,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教育的进步是调整产业、转移劳动力、弘扬文明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对两者之间发展关系的协调,仍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地研究和实践,从而慢慢地让两者互相配合,解决好各方面的问题,进而实现两者间发展的一致性和稳健性。在促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进步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县域经济和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功能导向,大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A].2014-03-16.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三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张文林,洪加兰.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同步[J].中国农村教育,2014(10).

[4]王金红,林英毅.广东现代职业教育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8).

[5]王稼祥,冷泽兵,李化树.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03).

作者:张冰 周蕾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