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总理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第一次把“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以及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和决心。作为占据我国半壁江山的职业院校,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现状

(一)工匠精神的认知比较清晰

学生和学校都认识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认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开展“工匠精神”,这个比例高达92%,而且工匠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80%以上的受访者都认为工匠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相当重要的。职业院校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态度很端正,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二)工匠精神现有的实践情况不理想

67%职业院校没有开展工匠精神的培养,17%的职业院校开展了有一点,但是就算是已经开展的院校,开展得也不够系统,都是凌乱和零散地进行,而且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职业院校也是以讲座为主要形式,其比例也只有三分之一。74.1%的职业院校没有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

(三)实习生普遍比较浮躁

工匠精神要求员工具备工作要踏踏实实的职业素养,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企业的员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沉淀期,只有在基层锻炼达到要求才能提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普遍不够踏实,总想一毕业就一飞冲天、进入管理层,对于从事一线工作不太情愿,总是认为自己是天子骄子不应该做基层,一心只想做白领、坐办公室,干工作的时候三心二意,踏不下心来熬。还有一部分同学短期内看不到出位的可能就走人,频繁地跳槽换工作,哪个行业来钱快就去干哪个行业,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专注度不够。

(四)员工创新精神不够

访谈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反映有些学生工作过程中存在墨守成规的情况,上级交代的工作不知道举一反三,照章办事,碰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发现: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属于乖孩子,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专业实训和写作业时最怕谈自己的观点,参加工作以后也不知道转变思路,沉稳有余,但是没有主动性和创新性。

(五)员工的责任心欠缺

企业普遍反映90后和95后的青年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不够,一言不和就辞职,辞职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想休息出去旅游、没有同龄人等,辞职说走就走,根本不做工作交接。企业管理层普遍觉得职业技能、知识和经验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是做人、责任心等基本素质是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形成,而且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浮躁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里,工匠精神还不能得到普遍认同,很多一线工人没有耐心踏踏实实地钻研工艺,就算是有人钻研技艺也是为了完成资本积累更快地离开一线。一线工人不再探索如何精益求精、打磨工艺,都是差不多就行了、草草了事,行业停滞不前,难以有所突破。

(二)工匠精神沉淀不够

通过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访谈,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停留在初级入门阶段,搬到讲台上能讲出来的都是常识、通识的知识。这就造成学生毕业对所学行业的知识学习比较浅显,技艺也不甚娴熟,具体到企业的工作岗位技能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只能由企业的老员工手把手教,没有专业细分高效的培训机构。

(三)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一般院校毕业,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相关专业的技术技能,而且有些老师的思想也比较保守,只愿意待在校园里,不愿意去企业下基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是无从下手。还有一些老师愿意下基层,但是职业院校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下企业就成了一纸空文。企业里的技工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到学校来任教,导致职业教育有其名无其实,基本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即使有实训室实训也都是教学模型,跟企业的实际运作还是有差距的。

(四)课程设置和考核不合理

基础课老师不懂专业技艺,也不会去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对于如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也是形同虚设,而“工匠精神”更注重操作过程考核,而不是只看考试分数。目前,职业院校的考核标准大多是以理论考试为主,也有部分院校进行了考核制度的改革,比如平时分的比例加大,实习成绩抵扣课程学分,实习时间长短换算考试科目,采用实操考试,这些举措对于学习过程的考核是一种进步和探索。

(五)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

1.企业愿意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有利可图。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只是为了节约用工成本,学生从事的工种都是简单的重复,企业根本就没有从提升学生技艺方面下功夫,学生体会不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学校参与校企合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有些职业院校就为了实习而实习,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有一些专业只是和某些企业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学生根本就没有去企业参与实习。学生在这种教学体系下根本无法体会和实践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一)教学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1.专业课教学是主阵地。在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能够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制定教学和考核目标时和行业内专家共同探讨,提高行业对应的岗位需要的技能和具备的职业素养,更要培养追求精湛技艺精神,把这些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课上课下都要做好榜样,具备匠人精神,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身体力行践行工匠精神,用行动来影响、带动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升华。2.实训实践教学是途径。一是校内实训。很多职业院校采用实训周或实训月的形式,集中时间进行实训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实训室,采取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实训、实践教学的始终,对学生言传身教,把模拟仿真的场景都内化为“工匠精神”的体会和感受。二是企业实习。实习前,企业进行作业流程和企业精神的培训;实习中,和企业的一线员工紧密合作,学生从员工身上潜移默化地体会“工匠精神”;实习后,专业课老师、学生和企业开展座谈会,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实习实训,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把实习体会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三个环节,把工匠精神从理论进一步刻在学生的行动和血液里。3.思想政治课是舞台。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舞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思想政治课是塑造学生职业精神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把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例如,中山市技师学院在思想政治课程中重点提升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核心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潜移默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的理解,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通过观看《大国工匠》或者《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现代中国的价值。

(二)学校、企业和社会协同培养工匠精神

1.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一是引导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让匠人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并且在全社会树典型案例,宣传他们的工匠精神,让民众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现实和积极作用,让全社会形成支持工匠精神的舆论环境。二是全社会参与构建支撑体系。当前,我国的薪酬体系中,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待遇是偏低的,要想让技能型人才耐得住寂寞专研技艺,就要从薪酬上给予奖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薪酬体系要进行改革,要考虑技能型人才的诉求,降低其流失率。要想技能型人才能踏踏实实的坚守行业,形成大国工匠,大国工匠需要长期培养,就要在一些社会政策上给予支持,免除其后顾之忧。对于技能型人才关心的户口、孩子教育、买房资格等问题要妥善处理才能留住工匠安心打磨工艺。2.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工匠精神。一是企业文化感染学生。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150名学生于2017年6月在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618”跟岗实习,学生进入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郑州仓就要首先了解京东的“狼性”文化,京东的规章制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老员工带新员工,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团结向上、无差错率等精神,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二是质量优秀奖勉励学生。2017年11月,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2016级物流管理专业150名学生在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郑州仓参加跟岗实习。实习过程中,仓店管理层和学校老师共同协商制定奖励政策,实行个人奖励和集体奖励。三是校园文化熏陶师生。学校文化对于师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由很多方面组成,比如社团活动、展览、比赛、讲座等,通过这些项目能将“工匠精神”立体式地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四是“打开上升通道”激励学生。企业在吸纳实习生的时候要唯才是用、长期培养,不能按资排辈,不让实习生觉得自己永无出头之日,对于在实习期服务质量优秀、团队合作精神强的同学要适当提拔,使他们也有走上基层管理岗位甚至中层管理岗位机会,对于其长期坚持“工匠精神”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三)创新职业教育考核体系,将工匠精神纳入考核指标

1.考核方式多样化。第一种是直接将工匠精神内容单独考核,设置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并计入所修学分内,如果达不到规定学分将必须接受学校的相关处理。第二种将和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和其他专业课、基础课糅合起来,并制定本门课程所牵涉的工匠精神知识与能力,进而和本门课程知识一起考核。第三种是将实训项目纳入考核范畴。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但是很多职业院校只实训不考核,或者只注重结果考核,不注重过程评价,而这是违背工匠精神的初衷的。实训项目的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过程评价。由老师和学生来负责执行,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同时观看学生操作,把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屡次反复,直至达到标准为止。二是结果评价。由企业负责执行,学生实习项目结束之后由企业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真实再现学生和职业人的差距在哪儿,给学生提出实习建议,等下次实习的时候再次验证,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缩短学生和职业角色的距离,使学生快速完成角色转换。2.以赛代考。职业院校可以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赛,同时把考核方式多样化,学生参加比赛、社团活动、演讲都可以适当抵扣学分,以切实提高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参加工匠精神等综合素质的积极性。技能大赛最能考验学生“工匠精神”,国家基本上每年都会举行各个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在国赛、省赛的基础上,在专业内部开展小型的职业技能大赛,对于表现优秀的同学设置优秀作品展览,提升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同时在大赛的过程中通过作品的你追我赶,对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本身就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和展现。

(四)系统传承

1.制度保证。“工匠精神”由来已久但是没有很好地坚持,关键是没有相关的制度保证,日本、德国有存续上百年的优秀企业,其秘诀就是这些企业的“工匠精神”得到了传承,将企业的理念、技术、经验能代代相传而且保持不走样。职业教育也可以把这种方法借鉴过来,由专门的部门、专人负责把优秀的做法、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整理出来,以利于后期的查阅,用于人才培养和学校的长期发展,比如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优秀作业和实习报告、技能大赛获奖作品、论坛、专栏、讲座、演讲、表演、展览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优质资源妥善地保存起来,用于指导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系统传承是“工匠精神”培育长盛不衰的制度保证。2.言传身教。“工匠精神”最好的传承就是言传身教,而言传身教的重担就落在了老师的肩上,老师是学生能直接看到的“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老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的一丝不苟,对专业问题分析的抽丝剥茧、精益求精,对待学生的耐心细致,课堂上的深入浅出,对学生思想工作的用心、精心、细心,对于学生看待工作、知识、技艺、职业、人生的态度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技以载道”作为职业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触及灵魂的职业教育。

作者:张倩 单位: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