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探究

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探究

摘要:把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到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是为积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而做出的大胆尝试。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在建构主义理论与当前政治课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前提下,提出运用构建主义理论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思想。以期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从而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括和教学理念分层解析

著名哲学家康德研究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对象与认识必须相符合”的原则,他认为认识具有双向性特征。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也构建自己的世界。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对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度加工,他认为“教育基于行动”,并提出了著名的“疑难境地、问题识别、大胆假设、严谨推理、细心求证”的“思维五步法”。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双向建构论认为“人的建构活动一方面产生了以逻辑范畴为代表的人类智慧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广义的物理知识也正是从建构活动中生成的”[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人的影响,所以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来引导学生。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理念也有其独到性。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阶段性、不确定性,所以要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观点。知识是不能以实体的形态存在于个体之外的,所谓真正的理解其实指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处的社会背景自己把握的。学习观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在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中,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成为接受与建构知识体系的主体,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和“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的四大要素[2]。学习是不能被他人替代的学习者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凭借自己的经验,积极选择和深化所获得的外部信息,将其最终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意义。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包括探究学习法、支架式教学、情境(抛锚)教学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制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把复杂的知识点加以分解、简化,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演示,并逐步减少指令数量,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理解。情境(抛锚)教学是教师用社会上发生的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作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学习之外也能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就是互相合作,这里的合作不仅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指教师和学生也要平等相处、通力合作。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主要研究人的认知问题。以人认知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试验与调查总结归纳出更有效率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理论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分析。第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侧重点在学生的被动接受上,学生作为学习的客体,只需要接受前人总结的有关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并将其吸收运用即可。接受学习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建构主义理论而言,学习是受教育者用接收到的认知经验去建立知识网的过程。教师需要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开发和锻炼,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又能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合理有效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学政治课吸引力的需要。创造科学的学习环境,营造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4],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教师与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需要。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提升教学质量不能仅仅依靠某一单一主体,而要二者通力合作。这种合作学习的关系存在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体现在课上的探讨,思维的碰撞和课后的交流与分享。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此外,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很重要。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对这个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探究与建构的过程,这不单是客观知识的简单传递,也是主观意识的交流与融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肯定教师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倾听了解学生想法的同时也在充实提高自己。

(二)建构主义理论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可操作性分析。第一,运用建构主义是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理论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培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5],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或多或少受到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发现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影响,在吸收、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壮大。建构主义理论体系非常庞杂,在教育学领域也颇有建树。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在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卡茨则指出个体的主动性是建构认知结构的关键;维果茨基认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非常大的作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中人的活动和交往;布鲁纳在知识结构的形成这一块更注重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这些成果丰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对提升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具有显著意义。在学习资源的应用、学习过程的把握、教学方法的改良和教学评价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运用建构主义是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依据。一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指导作用[6],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要想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探索,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做课堂的支配者,而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一起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例如,在讲解《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如果直接把影响价格的几种因素摆出来,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集中探究的过程与时间,只传授课本知识而没有对学生进行启发与锻炼,那么教学质量就得不到提高。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意义建构。因此,在进行这部分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再请学生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或讲述寓言故事来启发学生,在学生发表看法之后,教师再将学生观点进行总结归纳。这样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重视,以此获得成就感,让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投入,创造良性循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现实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而所谓“相关性”就是指问题情境要符合实际。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7]。例如,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讲解,如果一开始就简单地从概念入手,讲社会存在是什么,社会意识又是什么。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只能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概念,无法真正结合实际进行意义建构,就会感觉枯燥乏味,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去理解、建构知识,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动有趣地展示新信息,并确保学生的注意力能放在接收的新信息上。那么,这堂课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枯燥的理论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的问题,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将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既掌握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关的知识,也能思考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

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提升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思路

(一)确立主题,构建学习框架。中学政治课程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各个部分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内容虽然不算特别复杂,但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学的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不仅是因为现阶段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还因为中学政治课程虽然难度不大,但内容丰富,涉及许多小的知识点,这样也会加大学生理解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合乎逻辑。在备课的时候不应只着眼于一章节或者一课时,而应该以单元为单位甚至以整本书为单位先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在弄清楚整本书的内在逻辑结构之后,再着重分析每章节的知识点,并确立主题,建立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厘清本单元和本课的内容。对教师来说,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建立学习框架可以让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能条理清晰地把知识点表述出来,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学习框架的建立不仅能方便他们理解枯燥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与用心引导下构建自己的学习框架,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习了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方向,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合适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第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知识点,可以吸引学生专注于课程内容,并一步一步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理解知识。如在学习“企业与劳动者”时,可以通过学校周围的企业入手创设情境,也可以从学生家长的职业、工作的地点入手来创设情境。学习“消费及其类型”时,教师可以提前几天布置、分配任务,让学生们分组排练四种不同消费类型的小剧场。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上台表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从相关学科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中学政治课程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如《政治生活》中的许多内容在历史学科中也有涉及,《经济生活》中也有和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应用与思政相关的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有利于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做一个复习,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全面学习的能力。如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这一章节时,就可以用历史学科中的内容来创设情境。第三,从新闻事件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在当今社会,电视和网络等媒体非常发达,资讯传播得很快,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新闻与话题,而这些话题往往与社会与现实紧密相连,有关于政治经济的,也有关于社会民生的,有关于人伦法制的,也有关于家长里短的。总之,这些话题涉及面非常广,也非常适合政治课程的情境创设。从新闻事件出发创设情境不仅使理论与时事紧密结合不脱离时代背景,同时也能带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第四,从信息技术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进入网络时代,知识爆炸、信息超载、学习碎片化,信息与知识的获取方式与途径越来越多,学习活动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媒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解《政治生活》中的内容时,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看报告的视频或者高校教师对某一哲学知识点的讲解视频。多媒体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在课堂之上,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因此,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一工具,为教学所用。

(三)坚持合作学习,积极探索问题。一是教师之间要通力合作。这里的合作包括资源共享、相互评估和小组备课等内容。二是学生和学生要合作学习。学生在课上活动时间积极进行交流、探讨,在课后有组织的协作、分工,在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前提下,能够通过调查讨论确定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三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要处于合作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授学之前,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总的来说,学习协作是建构主义理论中一个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对话、辩论、小组讨论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地把时间交给学生,锻炼他们合作学习、交流思考的能力。通过协作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而且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班级里面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建立了,就会对处在这个氛围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好的影响。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自然就能达成知识的全面构建。对于整个班集体而言,良好的合作与沟通也利于学生的团结,培养学生的集体观、荣誉观,推动班集体的成长。

(四)实现准确评价,巩固所学知识。要进行准确评价,可以从以下几大主体入手。一是学校。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讲课、说课比赛,组织教师听课、评课。二是教师,教师需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互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在教师的互评中,参与评价的教师在听完任课教师讲课之后,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分析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之后给出评价,任课教师再根据这些评价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任课教师的自评也很重要。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任课教师在完成一节课之后,首先是要分析自己的上课情况并进行总结,其次是要和学生知识的接收与消化情况进行交流,发现问题之后及时调整与补充。三是学生。学生的自评不可或缺,内容包括:知识构建结果如何?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本次学习活动是否受益?学生的自评可以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反思中进步。

作者:屈雪燕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