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政治教学论文(3篇)

新课改政治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分析

一、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与时政的结合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往往都会对新闻时事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时政新闻适时地加入。在学生正听得兴起的时候,再不失时机地转移话题,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到教材上来,以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将有关时政材料插入教材,不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而且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逐步增强。若只是靠教师进行课堂授课,学生的被动地位还是难以改变。笔者尝试了一种课堂活动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就是召开“新闻会”,也就是在正式开课前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时政新闻,每堂课只选3名学生每人限时2分钟,同时要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学生还要简单评论一下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全班学生轮流担当演讲者,“最佳播报员”每一个星期评出一名学生,同时进行高度表扬。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激发。演讲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却能达到启发和教育全体学生的目的,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得到了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树立体验意识,关注学习探究的过程,实现协作学习

新课程下的教学重视过程、体验和探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积极参与教学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去更重视学生接收的知识量,教师只是重视对这种“注入”知识技巧的改善,学生很少能获得真正的体验,有的只是空洞的理论。但是新课改条件下重视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的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亲身体验生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进一步推进,教师就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多一些鼓励,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找寻未知的答案。在课后教师要进行家访。通过对学生父母或长辈的访问,来了解有关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事迹或经验,同时做好文字记录和整理工作;教育学生夸奖和感谢过去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行这样的活动安排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的积极性。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能获得一些人生感悟以及一些能切实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使其能够终身受用。这种体验式的、探究式的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导,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条件。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讨论、提问和交流合作,教师也要多做指导和鼓励,组织好教学,课下多做反思和研究,将教学开放意识牢牢树立起来。

三、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如今,许多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不是很重要,学习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所以,教师应当加强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使其明确思政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高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把当前有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阐述给学生,将最新的党的方针政策引进课堂,将一些新观点、新问题引进课堂,也可以将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轶闻趣事引进课堂,从而达到不断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知识来源于实践,新课改重视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实践经历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四、结语

总之,新课改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认真钻研,选择的方法要符合实际,并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改革要敢于突破和创新,这样一定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作者:王金霞 单位:新泰市第二中学

第二篇: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主体地位构建

1.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表现

在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表现可从三个方面描述。第一,学生学习方面,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对学科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学习内容、作业的完成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被动,基本没有预习、复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学习方法比较机械,以理论背诵为主,缺乏社会实践。第二,教师教学方面,教学目标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单一,“一言堂”式的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陈旧,重视课本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第三,教学评价上,评价方式单一,统一性太强,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2.高中政治课主体性教育缺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目前的高中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行政管理统一、办学模式统一、学生考核与选拔标准统一剥夺了教育的主体性,使得学校智能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整治教育。目前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完成高考,现行的高考制度与高考选拔模式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十分不利,主要影响因素为选拔方式单一、测试内容单一等。以政府部门主导的影视取向及入学率考核标准阻碍了主体性教育的构建。此外,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的偏读和片面理解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成为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2)学生个体原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又是其手段,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主体性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这个视角看,学生个体能力与兴趣也是影响高中政治主体性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主体性教育缺失的主要学生个体因素包括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学生元任何能力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包括兴趣、需求、情感、动机、性格等。

(3)教师原因

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处于引导者、策划者、组织者的角色和地位,因此其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首先,长期教学养成的陈旧的教师角色观念影响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一方面在与学生的关系中以管理者和权威者自居,在与学校的关系上以雇工的角色自居,这一定程度上也与学校缺乏民主意识的管理模式有关。高中政治主体性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造成部分教师不足以胜任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本体性知识肤浅、社会实践性知识模糊、条件性知识缺乏、知识陈旧等。此外,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中政治教师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和趋向,这也造成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4)教学评价原因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从教学评价的内涵来看,教学评价是影响高中政治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高中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来看,仍表现出一些不足,阻碍了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比如指导思想不正确、评价主体构成不合理、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过程不透明等。

3.促进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建议

(1)确立学生主体性原则

为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客观能动性,就必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政治学科学习的主人,并获得更为自由、民主、平等的学习权利。因此在构建学生主体地位时,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包括教学目标科学性、教学过程科学性、教学评价科学性;②民主性原则,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民主思想的教育;③启发性原则,即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等;④开放性原则,包括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环境开放性、教学形式开放性、教学评价开放性。

(2)优化主体性教育策略

为实现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地位,可在实际教学中采取自主性学习、分层教学与活动教学等策略。第一,自主性学习策略包括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完成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以及自我评价;第二,分层教学策略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等;第三,活动教学策略应注意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匹配性,积极的学生调动兴趣调动性,活动的可操作性等。

(3)建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评价机制

在高中政治学生主体性教育中,要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目的,评价指标要多元化,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发展潜力。此外,还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实行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政治学科学习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实现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袁萍萍 单位: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

第三篇:研学后教课改政治教学主导作用

1课前准备充分:导深思

(1)教学目标的把握要准确。

教学目标能否准确定位,决定着教学的效益和成败。在设计一节课前,我们首先要认真研读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及《高中思想政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这两本书,找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其次,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定,不能一概而论,重点班和普通班的要求不一样,普通班和艺术班的要求也应不同;再次,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应该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最后,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缺一不可,否则导致课程目标定位的偏差。

(2)课前精心设计研学案。

高效课堂倡导以研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换言之,教师放弃了“言传”的满堂灌后,导学案成为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思维碰撞的一座桥梁。所以精心设计研学案就成为了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法宝。研学案上的所有问题应引起学生的深思,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和探索。笔者认为一篇好的导学案应注意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且难度适中,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或者讨论能得出答案。既要注意学科知识学习、巩固与发展,又要有学科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与发展,还要有人生经验的体验与习得的发展;既要注意学案编制的科学性与支架性,又要能暴露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差距与误区;既要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的发展,又要注意问题的易操作性。有的教师编制的学案中有的问题看似具有高度的浓缩性,但学生无法进入,或进入以后无法展开,所以在学生展示的时候就暴露出学生无话可说,难以述说。因此问题的设计需要既能体现知识的重点性与难点性,又要具有支架性、可操作性。所谓跳一跳摘得到,因此,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我们可以设计成层级或梯级目标,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登到最高点。或者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以层级目标解决中心问题的必需条件问题,最后中心问题一点就明。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平常的备课活动中,首先要深钻教材,对本节课内容在整个大纲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做到心中有数,对本节课的内容解析做到深入浅出;其次要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学习行为习惯等心中有数。这样我们编出来的学案才真正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而不是我们教师想当然的以自己的教为中心的教案,这样的学案才是符合学生的学案。例如在设计《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权力机关》一课中关于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这一内容的学案时,我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几个这样的问题情境:①如果在我班中选一位人大代表的话,你认为我们班谁最合适?②你为什么选他(她)?③如果你当选,你会怎么做?④同学对这位“人大代表”所预想要做的有何评价?这样的四个有梯度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贴近,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二问题是任何一个同学都能够回答的。第三个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思维度。第四个问题是本节课的关键,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与教材中关于“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这一重点知识相呼应,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伊始创设情景:导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你所上的这节课有兴趣,那么所有的教学目标都会在欢乐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完成,并且可能学生还能给你更多的惊喜、给课堂增加浓厚的文化氛围。那么如何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刨设教学情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例如,如在教学《民主决策》时,我没有直接运用教材中的水价格听证会等材料引入课题,而是选取了当时我市番禺区关于垃圾焚烧厂的选址问题,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认为垃圾焚烧场应建在哪里最合理?(2)谁说了算?因为当时关于垃圾焚烧厂的选址问题,引发了一些社会冲突,在社会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各种媒体都在大量报道,学生对此事件都有所了解,也有自己看法,所以对此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我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怎样进行决策的问题,从而导入本课的内容,顺利提起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探究相关问题的兴趣。我把导学案分发下去,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得特别用心。可见,学生们更愿意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那我们做老师的就想方设法“投其所好”吧。

3课堂中当好“舵手”:导讨论

在“研学后教“课堂模式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现实的许多课堂中,教师把问题提出来以后,就要求各小组讨论交流几分钟,之后让学生把本组讨论的想法和答案讲出来,而且在学生讲答案的过程中,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说出了标准答案,这也不是真正的研学。因而“兵教兵”在实际操作上更多的是会的学生把课本上现成的答案告诉不会的学生,这是否也属于“灌输”?是学生灌输学生效果好,还是老师灌输学生效果好?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应该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当好课堂中“舵手”这一角色。而不是对学生的错误弃而不顾,找其他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随意评论一番。例如在讲授高二《政府的职能》一课时,老师要求讨论“政府应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时,由于本地区当时刚好发生一起城管和小贩发生的纠纷事件,学生就热烈地讨论到底谁对谁错去了,老师及时抛出另一个问题“城管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到教学目标上。

4做好课外跟踪:导落实

作为“研学后教”这种课堂模式,学生的“研学”是“后教”的前提,因此,老师在课外一定要了解学生,落实预习。教师要充分利用预习课、早读课、课间等时间,检查预习笔记或导学案,了解预习落实情况,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可进行单独的点拨,对于预习不到位的学生要进行督促,或通过学习小组,对预习不到位的学生进行帮助。由于老师的检查,老师的重视,学生也会对这一课的学习重视起来,认真完成相关作业,这就为高校课堂的营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者:林玲 高美红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