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语文教学人文审视

现代技术语文教学人文审视

摘要:

信息时代的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自主逻辑性的“人为”的技术,已经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它在不断满足和实现人们自身对语文教学需求的同时,也通过隐性的技术性思维影响着语文教学,导致当今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化倾向,面临价值迷失的问题和困境。因此,对技术时代的语文教学进行人文审视,反思技术时代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偏离的原因并为其纠偏,使教学技术成为充满人情、人心、人文之美的教学艺术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应然取向。

关键词:

现代技术;语文教学;价值取向;人文审视

语言文字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之紧密对应的语文教学彰显其文化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下语文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为目标转向以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质、提升语文素养为目标,可以说,这是一场充分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语文课程价值改革。随着技术工具的盛行与技术理性的横陈,现代技术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如语言、艺术、文学等丢却了审美性、人文性、创造性。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摆脱技术理性带来的机械化、程式化的困惑,寻求语文教学的人文向度,是现代技术发展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诉求。因此,我们应该客观描述技术时代语文教学的困境,冷静分析其原因,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出路,从而超越现代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限度,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意义的活动。

一、语文教学在现代技术中价值迷失的主要表征

目前,现代技术在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理性支持的同时,也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学,导致语文教学诸多价值理性的流失。

(一)从语文教学目标看,表现为学习者“情意”的弱化和剥落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局限。从语文教学目标来看,语文教学单纯以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于是,语文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就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20世纪90年代,在反对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提出“语文素质”的理念。随后,2001年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习者,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从此取代了“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核心理念。语文素养的中心要义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见,语文素养的提出,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则是强调了后天教养与语文学习、语文实践的必要性。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语文素养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语文课程基本任务的理解不断深化,日趋完整。[1]同时,这一变化也表明人们迫切想改变过去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体现了通过语言文字形式对精神文化层面关注的语文人文价值取向。然而,自2001年实施新课改以来,由于积重难返的缘故,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学习者对语文以及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精神境界等情意目标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或者是文法、修辞、句读等技能技巧上,或者是学习者对掌握语文知识广度和速度的实现上,而忽视对语文教学的理性审视,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与熏陶;那么,培育学习者人格与精神养成的语文教学将会被技术化的活动所遮蔽,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素养,培养学习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发展学习者的语文能力、丰富学习者的生命体验并有力促进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的语文教学终极目标也因此被技术理性所消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习者并非获得了真正的语文智慧,因为它的深层动因可能是迫于应试教育,它内隐了弱化语文“情意”的潜在倾向,导致语文教学丢却了“求善”“求美”之心,这些都需要慎思与防范。

(二)从语文教学内容看,表现为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标准和数量

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现代技术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追求的价值和功能在于通过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快速有效地传播统一、标准的知识和信息,而不是从根本上满足学习者发展的需要。技术时代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图文并茂的精美的图片展示课,教师把知识点全部准确无误地堆积到图片上,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在这种文化境遇下,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忽视或不善于对作者在作品中呈现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思考,一味地追求语文知识的标准答案和数量的掌握,从而忽略了语文知识所蕴含着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事实。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控制下,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个体性等难以得到彰显。这种线性结构由于技术的操纵和控制,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宰,缺少课堂的张力。这种过于强调学习者学习语文内容的标准和数量的教法,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独特的生命体验,消解了体现在作品背后的主体存在意义。这样的语文教学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学习者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正确的语文知识,但却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与意义;虽然发展了认知能力,但失却了生命的丰富与完整;虽然掌握了语文作为工具性的生存本领,但却找不到心灵的安顿和精神的依恋。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工具性、实用性、技术性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应是人文性、精神性、智慧性的。因此,语文教学反对把学习者作为生产技术中被加工的对象,把学习者的认知、情感、思维、精神品格等固化,以至于使学习者失去了精神和心灵上的自由,成为思想、精神上被操纵的“单向度的人”。语文教学,不仅是要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自觉意识。

(三)从语文教学手段来看,表现为技术嵌入的僵化和固化

从过去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黑板、粉笔等到文字、声音、图像统一融合的电子音像,直至今天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数字化元素重新构建的教学技术,集中体现了教学技术的进步,而且当下还在以更方便、更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时间效益为基点,不断推进着教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确证了语文课程发展历史之中教学技术的根本性作用。现代语文教学,过于追求技术化的精确性、可控性,对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行为等环节都进行精心预设,从而把丰富的语文教学过程、诗意的语文学习过程变为机械的、程式化的过程。技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为人的”向度的同时,也导致人性本能的弱化。对于教师而言,技术取代了教师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消解了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对于学习者而言,技术逐渐取代了接受和存储信息的本能,并进而代替学习者探求知识的认识和思考的过程,遮蔽了学习者对语文文本的探究、质疑、创生的能力。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和学习者的学的实践活动将在强大的技术面前消解语文教学的一些原初意义或本真功能,使得现代语文教学表现出僵化和固化的倾向。教学技术化的直接结果是改变了教学的本性,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一项纯粹的技术性活动,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价值属性。[2]语文教学的人文向度体现在对人之生命特性的珍视与呵护上,是基于对人本身的关怀,超越技术的规范,使得人之生命的完整性得到理解,独特性受到尊重,自主性得到体现,创造性得到唤醒。[3]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师生性情的自然流露、思想的自由表达、创造力的自发生成、生命的相互滋养的动态活动。

二、技术时代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偏离的原因透视

承前所述,现代技术在给语文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技术理性的支配也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消解了语文教学理论的传统逻辑和人文向度。究其原因,技术的精确性、程序性、高效性使得语文教学活动失去了语文自身的人文品质和审美特性,导致语文教学偏离了学习者经由语文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精神的自由成长,偏离了学习者自我价值的圆满实现的人文价值目标。

(一)技术的精确性遮蔽了语文学习主体的差异性

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导致技术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术产物一步步地取代原有的自然形成的人文环境,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其本该有的人性向度,变成被精确、严密组织起来的技术系统。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了依次展现多媒体课件的过程,教师把知识内容精确地固定在课件上,教师只要凭借技术呈现预设的知识内容,而学习者却变成了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然而,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有着独特情感、态度、兴趣和品行的完整的生命,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一篇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的文章,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体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对话、交往的过程。技术在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的同时,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习主体———“人”的观照,忽视了学习者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忽视了语文教学应有的完整的人文意蕴。

(二)技术的程序性抑制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创造性。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变化与生成、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引导和鼓励,对学习者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化,让学习者创生出新的知识,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然而,由于现代技术的嵌入,多媒体使用的程序性、控制性消解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丰富性,技术的控制性消弭了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性。教师为了尽快地传授语文知识,把具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了机械操作程序,学习者的学习变成了在技术严格控制下的快速接受语文知识。正如舒尔曼所言:“劳动者被看作只是起一个技术活动者的同样作用。他通过重复简单的动作,被设定为摆脱了任何思维和技巧的错误。他不允许作为有意识的思想和自由的行动;毋宁说,他必须让自己的本能受控于节奏和日常……劳动者在其工作的特殊情形中,被剥夺了对整体的把握。”[4]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技术限制了语文教学的自由,成为控制和奴役语文教学的枷锁,阻碍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技术的高效性淡化了语文教学价值的审美性

在竞争日益激烈和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人们期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于是技术化的语文教学表现出强调语文科学,追求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语文教学效率最大化的倾向。那么,当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进入语文教学时,一张张制作精美的富于动感的图片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将语文文本中那些抽象的、深奥的、晦涩难懂的古典诗词、文言句式等内容转化成具体的、易于接受的、直观可感的语文知识,现代技术正好能满足人们对语文知识实用性的期盼。那些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等等都被现代技术所消解和遮蔽。然而,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防过于强势的技术理性给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学以及教学中的人带来的戕害,以免陷入技术理性的迷途。不难看出,技术化的语文教学注重效率和实用,它更多地关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学习者快速高效地获取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关注学习者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技能的提高等外在特性的塑造,关注现代技术对语文教学效率、学习效果的作用,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习者内在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完善,忽视了语文教学活动自身所蕴含着的人文、人情、人心之美。语文教学是一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感并且能够通达人心的审美活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考虑学习者语文知识的习得、认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习者情感的丰富、意志的坚强、心灵的美好、精神的卓越。换句话说,它的价值不仅是传递给学生以语文知识,更是提高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于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

三、基于现代技术语境的语文教学的回归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的不断渗透和影响,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因受技术活动过程的精确性、程序性、高效性的影响,注重关心语文教学中技术的工具性而漠视人的独特性、创造性、审美性,过于追求技术工具的实际功用而不问效果的价值指向与意义所在。可见,我们在享受现代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强大帮助的同时,也需要警惕技术理性的僭越带来的教学危机。因此,在价值理性的观照下,语文教学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以培养生命整全的人来超越工具人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教与学双主体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的文化沟通。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不应只是单纯关乎语文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不应只是掌握一种实在的工具,语文教学更重要的使命在于在语言的熏陶下,让学习者获得一种价值理念、一种人格修养、一种人文精神。其“教育性”不是通过语文教学之外的活动来实现的,而是伴随着语文教学自身的实践进行的。语文教学的主体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存在意义。人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怎样将一篇篇蕴含着深刻意味的文本呈现在个性特征、文化背景、人生体验、价值旨趣各异的学习者面前?怎样将学习者个体的特殊性与优秀作品中内含的深刻意义进行关联,从而转化为学习者的独特的人生体验?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不是培养被动按程式接受语文知识的工具人,而是培养生命整全的人。在这样的主体价值指引下,语文教学应是注重学习者生命个体发展的教学。它在传授人文性知识的同时,更要尊重学习者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观照生命的完整性。把语文教学与学习者的生命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使学习者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心灵的净化以及完整生命的成长。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习得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显现、创生的过程,是学习者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是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的过程。从人文关怀和生命意义的视角来观照与审视技术时代的语文教学,不是将学习者视作为技术性的存在,而是要看作一种指向人的意义的存在,一种本真的存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立足于学习者人生的完整发展,赋予生命以理性精神,促进生命的广博、活力、丰厚与完满,激发个体生命的诗性特质,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卓越。

(二)以追求自由来超越技术的单向度和趋同化取向

技术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使得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语文知识的标准化和数量化,导致单向度和趋同化。在技术理性思维的控制下,语文教学目标追求具体、精确与统一,注重对学习者提出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然而技术伦理关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自由。在埃吕尔看来,自由的问题是技术带来的所有问题中的最根本的问题。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声称:“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技术与人的自由问题正在成为教学反思的中心。从技术与自由的冲突和融合的视角对语文教学进行审视,恢复学习者在语文教学中的自由的批判精神和革命意识。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5]语文教学追求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形态,以自由来超越技术的单向度和趋同化,其旨在裨补技术时代的内在危机,使语文教学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人为中心,让学习者对语文能始终保持自由学习的张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因此,它给予学习者的就不只是语文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

(三)以审美视域来超越技术理性的取向

在当代信息社会,技术理性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统治力量,消解了人的超越性和批判性精神。语文教学追求的价值和功能也在于通过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快速有效地传播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从根本上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然而,语文教学不仅要满足学习者生存的需要,传授蕴含丰富情感和思想的人文知识,而且要关注学习者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因此,技术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处处洋溢着以人生的价值、意义、理想、道德、信念,以及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为追求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审美作为一种不同于技术理性所决定的对象性思维方式,旨在强调:人类必须用一种新的审美感知方式来取代技术性的感知方式来“认识”“对待”自然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也就是说,人类要培养一种“新感性”,使技术艺术化。[6]语文教学活动需要借助人的审美化来达到对抗技术理性对人的无所不在的侵蚀和控制。当然,审美性的语文教学并不排斥多媒体之类的现代教学技术,但更关注技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目的与意义。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生命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的过程,语文教学可以凭借现代技术所提供的条件完善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状态,但同时还需以审美的价值取向超越技术理性,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用审美精神缝合认知与情感、对象与意义、工具与价值、手段与目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割裂,让学习者置身于审美性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从而彰显个性、锻炼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质,获得人之为人的完整性与幸福感。需要我们警醒的是,现代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被使用,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传播语文知识的速度,约束和控制学习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而是使学习者摆脱认知的局限,打破原有的思维视界,从而使语文思维能够更加开阔;不是让学习者去适应技术机械、冷漠的操作,而是让技术满足语文学习者的人性需求,为语文教学活动注入人文内涵,使语文教学成为充满人情、人心、人文之美的艺术。

作者:罗燕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于龙.回顾与检讨: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三十年[J].课程•教材•教法,2009(8):84.

[2]徐继存.教学论的自识与反思: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1(9):13.

[3]辛继湘.当教学进入技术时代:局限与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07(9):15

[4]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3.

[5]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2.

[6]陈俊.技术与自由: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