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分析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目标的贯彻下,语文学习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生活化,在教材的整合利用和多媒体的使用上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极为有利。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动发展;语文教材;语文生活;多媒体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7年,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实践探索结合教学实际,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感触颇多。

一.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可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所以它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面向大众指向集体的学习方式。“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不同于以往的课堂,一堂好语文课,学生应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构成的学习交流平台,而不是被迫、消极地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把学习主动性归还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不要教得太多,敢于放手,只需做适当的讲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探究式课堂不再是呆板的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开放的学习氛围。现在的教学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对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也是对新课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自由探究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可以充分感知语文的魅力,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探究式课堂更加注重语文知识的来源,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而不是只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在开放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思维和灵感比较活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感情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二.使用“教材”走出“教材”

《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要有开发课程和创新运用教材的意识和能力,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使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使用教材,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复述教材,而要创造性地使用并且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成功的教学应该是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敢于尝试新的拓展,从而使教学更富有激情和创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教材时,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有所取舍,有所增删,因为任何一篇文章承载的并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只能是一个或几个方面。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对文本起码的阅读,一味将一些课外的知识硬塞给学生。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在带领学生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隐形信息资源。一定意义上说,隐形资源对于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如培养健康的心理,科学的思维,学会求知与审美、生存与发展等。教师要明确挖掘教材隐含信息资源的意义,并通过由浅入深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进而真正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画蛇添足”就是一种发掘信息资源的好方法。所谓“画蛇添足”就是跳出教材谈认识,师生以教材为引子,谈对知识、思想上新的收获,谈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它最为显著的效果便是能够提高学生思辩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与思想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教材学完了,师生就教材中的某个问题做一番探究,“横看成岭侧成峰”,见仁见智,不受教材局限。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必定日见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必定日见丰富。对教材选取的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顾此失彼”,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喜欢的并且能引起共鸣的文章要精讲深讲。在讲授古典诗词时,我就对其中篇目重新进行整合,如“咏史怀古”诗中《蜀相》《石头城》等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诗词就重点鉴赏;闺怨爱情等的诗词就以诵读为主。通过这些重整组合,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关注学生体验与生活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把生活拉入课堂,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活动是运用语言的实践,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也为语文学习开拓更为广阔的“材”路。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他具体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的外延即是整个生活,整个世界。只有把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把语文拉入生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才能扩大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之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教给学生纯粹的理论知识,很少有教师能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行为,所以导致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而“治学则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在感受美好春景的时候,应联系我们当地的自然风光,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抒写对自然的感受;《散步》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出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教师应当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尊老爱幼,要懂得人间真情。这样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个不然爱、不感悟生活的人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我们要让生活的观念统领教学,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让教师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多彩的生活。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师也要跟上时展的脚步,结合智能终端支持来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充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得课堂不再抽象枯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记忆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努力促进语文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会对学习乐此不疲。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形、动画、文字等有机整合在一起,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等变成生动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重难点,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则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操作、交流和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从过去的被动听讲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和操作者,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并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能否将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象成一组画面?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些抽象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然后教师开始为学生播放课前准备好的镜头,让学生把真实的画面和想象的画面进行比较,便会发现两组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效果会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提高课堂效率。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在课堂中教师也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效果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在很多地方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比如在课堂的角色转换上教师的确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但是在教师的主导方面没有得到重视,认为只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再者,在对多媒体的应用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就过度地运用多媒体。上述都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次我会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新奇、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满足走出课堂。在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关爱和引领,充满了尊重和鼓励,充满想象和创造。因为我坚信,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怎样学比学多少更重要。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应当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充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作者:马泽林 单位:山东省即墨区萃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