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质与医学教育困境

人性本质与医学教育困境

【摘要】威廉的《优秀的绵羊》认为,美国的精英教育将学生驯化成优秀的绵羊,背离了真正的精英教育的初衷。但是,该书犯了方法论错误,威廉没有在不同国家的比较系统中考察美国教育。以该书为中心,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些教育理念。人性是趋利的,这导致教育是有边界的,而这边界既是教育的魅力也是教育的困境所在。在自利动机和竞争环境的驱动下,学生很难避免迎合考试标准,力争成为优秀的绵羊。医学教育亦是如此。因此,真正值得思考的,乃是人性本质所蕴含的教育的边界与人类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优秀的绵羊》;医学教育;困境;方法论;人性;本质

2014年8月,全球顶级名校耶鲁长期执教的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Deresiewicz)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优秀的绵羊》[1]。这本被《纽约时报》评为“很可能会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记”的书,在中国的许多网上书店也好评如潮。此书反思和批判美国的精英教育,指出美国所谓的精英教育其实问题重重,只能培养一群“优秀的绵羊”。该书出版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万维钢发表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一文,将美国的常青藤绵羊与中国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作了对比,认为二者本质上差不多[2]。一书一文,一反国人对美国教育高大上的印象。如果不当地估量中美教育,有可能掩盖中国教育的问题,误导国民对中国教育的判断,误导教育改革。而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优质医疗资源也已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短缺资源,医学教育火热的同时伴随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医疗教育中也展现出来。

1什么是“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是指美国精英教育体制下被驯化的大学生[3]。首先,美国的名校都有一套严苛的选拔标准。要想进入名校,不但要很好的考试成绩,还需各种能力。中国的高中生只需要应对高考,而美国的高中生不但需要应对SAT,还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和素质。为了提高竞争力,被考官相中,美国的高中生积极学习AP课程(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预修的大学课程,高中生选修合格可获得大学学分)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且愈演愈烈。这种竞争,一点也不比中国温和,甚至更为激烈。似乎可以说,应试教育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美国,只不过美国学生所应之试不同而已[4]。其次,学生进入大学后,被大学的机制所驯化。如果要出人头地,就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大学这个系统。学生最关心的是学分和高分,他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他们花大把时间于课外活动,以致于没有时间进行探索性活动,甚至没有时间去建立真正的感情。多数学生锻炼学校期望的“领导力”,参与学校期望的各类社会活动。他们看似积极投入,其实不过是迎合学校所设定的“优秀”学生的标准。名校学生极其聪明,但又完全缺乏方向感。他们为了疯狂的竞赛而竞赛,目的就是要超越他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数成倍增加。美国的医学教育又是精英之中的精英,其中的竞争激烈程度是我国医学院录取无法比拟的。因此,虽然这部分人群的培养是为了解决他人病痛,然在这过程中,自身的身心问题也十分突出[5]。第三,大学精神在沦丧。作者认为,有人轻视大学,认为它是“非真实的无菌世界”,但“非真实性”恰恰是大学的优势。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但是,实用主义盛行于大学。学校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并把这种价值取向传导给学生。这种传导就是设置一系列“优秀”的标准,让学生去服从和迎合。在名校教育规则的训导下,这些大学生变得实用、功利,就再正常不过了。毕业生对实用的能来钱的专业趋之若鹜,但英国文学这样的专业却非常冷门。在众人做出相似的决定之后,能做出一个不同的选择,绝非易事。那些纯粹的追寻者、思考者,甚至是“怪才”,显得另类。第四,美国的精英教育沦为精英统治的工具,精英教育系统不断复制繁衍美国的阶级系统。它扩大了社会不平等,妨碍社会流动,固化阶级特权。通往名校的大门并不是向所有人敞开,从录用时的多项标准到逐年增加的学费,游戏规则似乎专为上层子弟所设置。富裕家庭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早已为其子女铺好了通向名校之路,名校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普通阶层的子女想要进入名校则日益艰难[6-7]。这种变化似乎正在演绎中国版。近年,仅《中国社会科学》就发表了若干篇关于穷孩子越来越难上名校的研究,由此可见,在如今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的模式也逐渐上演。如上面提及,虽我国医学生竞争激烈程度不及美国,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医学生教育的困难程度也十分突出。课程多、任务重,周期长,回报不高等现实问题,在限制了优秀人才投入医学的同时,也让很多已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略有浮躁。通过威廉的描述可知,美国精英教育也是应试教育,甚至是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应试教育。认为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美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观点,则是没有认清应试教育的本质。应试教育是以通过考试来获得某种机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关系(relation),即考试主体(如学生)对考试内容及形式的一种服从关系,而不是一个对象(object),即与具体的考试主体、考试内容和形式都无关。根据应试教育的含义,不论考试要考什么和如何考,只要应试者所受教育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就是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即便只考四书的科举,也是应试教育;扩展到考十三经,也是应试教育;再扩展到加考数理化及美育体育劳动,也还是应试教育。以致于有人认为,美国堪称应试教育的典范。概言之,《优秀的绵羊》的核心观点乃是:美国精英教育在根本上是服务于其阶级目标,将学生驯化为他们所需要的模板人才。学生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精英,而沦为优秀的顺民。

2方法论辨正

我们姑且承认作者对美国教育的描述和概括。但基于此,我们就能得出美国教育很糟糕么?威廉对美国精英教育的批评,可以视作美国教育的自我反思。如果据此便认为,美国教育很糟糕,甚至中国教育更好,就是“精神胜利法”了。威廉的讨论,在方法论上就有问题。须知,在方法论上,一切比较中的共同因素都相互抵销,只有差异因素才能区分比较对象。中美教育的共同点是都为应试教育,差异因素在于考试内容和形式。美国教育也要大量考试,但是,就考试内容和形式而言,中美的考试真的不可等量齐观。如果我们承认,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法论训练、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独立人格、怀疑与批判精神与能力等是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美国教育所设计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比中国更为科学、有效。譬如,耶鲁大学华裔经济学教授陈志武(现为北京大学教授)曾比较过,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就是教育的重点,并具体表现为课堂表述和辩论;此外,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就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8]。许多批评中国教育的人,混淆了应试教育本身和应试教育的具体形式,把中国教育过于注重知识学习而出现的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视作应试教育的恶果。实际上,应试教育可以有许多可能。优良的考试设计可以把重要的素质(如上面提到的能力)作为考试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将素质作为学习对象,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意味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根本上并不矛盾。甚至,素质教育只有通过应试教育才能实现。只有拙劣的应试教育才与素质教育相冲突。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它是应试性的,而在于它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应试设计,过于偏重考察知识的海绵式学习与吸收。我们承认威廉所描述的美国教育的种种不尽人意,它未能培养出真正的精英,而只是培养出基于自利动机,努力迎合考试标准的优秀的绵羊。但是,威廉所看到的应试教育之缺陷,乃是一切应试教育的先天缺陷,既不可改变,也不可控。总之,威廉从非差异因素来批评美国教育,这种批评方法的不当,使其结论对美国苛刻而不公允。平心论之,即便美国教育存在种种不如意,它的应试教育仍技高一筹,仍是当今世界优秀教育体系的典范,美国名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上仍高于其他许多国家的名校学生[9]。同时,威廉虽然看到了应试教育之不足,但却并没有为改善应试教育提出建设性替代方案。发现不足易,找到更优替代方案难。或许他未曾认识到,一切教育都有边界,教育者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目的(详见后文)。

3憧憬的绵羊vs.绝望的狼

的确,美国名校培养的是优秀的绵羊。这些绵羊至少有两个特点:上进和温顺。这些绵羊之所以上进且温顺,是因为他们看到,他们的努力会有相应的回报,因而他们有希望。一个社会,如果努力的回报率过低,人们看不到希望,他们会变成什么人呢?——既不上进,也不温顺,而成为绝望的饿狼[10]。此时,一个衰败甚至动乱的社会就很难避免了。所以,上进和温顺,乃是社会成员的良好品格。可是,它们在威廉眼里,怎么就成了该批判的了呢?也许他认为,这些人其实都是基于自私自利目的而上进且温顺的。但是,自私是错的吗?它又能改变吗?这个问题留待下文,或许,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社会成员上进而温顺?在当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考试这种竞争性手段来分配机会,正因考试机制合理性的差距,使得美国的医学生充满希望,成为上进、温顺的优秀绵羊,一旦学有所成,将成为其社会的高收入、高地位的人群[11]。而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则出现的一定危机,部分优秀的学生不愿学医,已进入高等医学学府的学生则有部分最后也没有行医,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此间缘由大体有两点:第一,相对于欧美,我国的部分边远地区仍面临缺医少药的窘境。这就注定了我国的医学具有一定服务性,在人才的选拔上不能完全是精英教育[12]。最好的医学院校与一般的医学院校在收分的差别上有时可达100多分。但在真正就业时,由于就业机会的不完全公正,造成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工作平台,如此循环,造成优秀的寒门学子不愿意学医;第二,不同于欧美医生的高收入,我国医生的收入属于中等人群。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如果不加强奉献、服务大众的人文主义教育,只是一味的进行应试教育,只会培养出利己的医师。当现实的收入与理想中的收入出现差距时,会导致个别学子放弃医生职业,这对其个人或者教育资源都是一种浪费。因此,结果我国的实际国情,如何在选拔与培养过程中,优化与补充现有的不足,培养出优秀的、多个层次的医学生,则是现阶段医学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邓实 袁文翰 赵廷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