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理念与经济发展同步革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文化涵养乃至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不同方面入手,阐述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随着人本教育理念日渐深入,高校教学目标有了质的变革,逐渐向学生专业和心理素养同步提升方面转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谈论的热门话题,是高校生存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音乐教育起到关键性作用。高校要多层次强化音乐教育,巧妙融入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在陶冶情操中有效缓解学生压力,实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人本教育理念。

一、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明确自我意识,调节自身情绪

随着社会环境日渐复杂化,高校学生日渐发现“理想我”“现实我”之间较大的差距,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主体我”“客体我”便会对立冲突,无法全面、客观评价自身优缺点,过分自信或者过分贬低自己,长此下去,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音乐教育作用下,高校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理念,以专业学生为导向,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引领专业学生不断参与其中,在感知、品味音乐作品中进行相关实践,全方位深入了解自我,正确看待自身优缺点。在此过程中,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客观看待自身对人与事的看法、感受,包括自身能力以及素养,日渐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正视自身优缺点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提升自我。在稳定自我意识作用下,学生能够合理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对自身行为进行正确判断或者预测,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更好地培养自身能力与素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音乐是人表达自身各类情感的有效渠道,人可以借助旋律、歌词等表达自身的愁苦、快乐。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身情感寄托到聆听歌词、演奏乐曲等中,有效“表达、宣泄、控制”自身情绪。也就是说,音乐教育能够在语言、非语言两大形式作用下,对学生进行精神洗礼,有效提高各层次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合理调整自我情绪,免受负面情绪影响。

2.人际交往能力与智能水平提高

在判断个体任务是否完成方面,人际交往能力是一大重要标准,也是个体进行一系列正常活动的必要前提,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下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乐曲的产生大都不是由个人完成的,而音乐实践活动大都属于团队集体活动。在音乐实践中,个人需要不断和他人沟通、配合、协作等。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和他人沟通、交流中学会处理与他人乃至集体的关系,不断融入集体中,掌握与人交流的重要技巧技能,和人进行多层次交流,避免出现孤僻、逃避等心理,可以在无形中有效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也为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音乐教育可以向学生传递多方面的知识。例如,乐理、历史、人文地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深层次完善学生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鉴赏音乐作品中巧用音乐乃至学科知识,有效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乃至情感体验,进行合理“想象、联想、创造”,深层次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实时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不断感知外界事物中,合理而迅速地调整肢体并呈现相关的反应动作,有效培养反应协调能力,也能不断发散并活跃学生思维,在多样化音乐情景氛围中智能水平得以顺利提高,在培养各种能力中拥有健康的心理,确保心理健康发展。

3.培养良好个性,塑造健全人格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失败,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耐挫能力,能够正视挫折与困难。音乐课程内容以及实践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自身个性特征、心理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有效引导并激励各层次学生,不断规范自身行为,有效培养良好的个性。大学阶段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关键性内容。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关键性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组成要素之一,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都和心理学有着某种必然联系,音乐教育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音乐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各层次学生内心情感,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中能够积极、客观面对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在音乐熏陶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培养音乐素养中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塑造人格,成为新时期所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更好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

1.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和目标,优化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要正确看待音乐教育,紧随时展步伐,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明确音乐素质教育目标,促使音乐教育理念、目标二者相互作用,深化日常音乐教育各环节,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要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角度入手,优化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科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巧妙融入音乐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恰当处理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要根据专业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优化已构建的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有效进行音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及实践教学,在高效的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落实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理念以及目标。

2.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转变音乐教育方法,将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借助多样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音乐理论知识,在鉴赏、诠释音乐作品中内化音乐理论知识,在获取情感体验中学会调节自我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个性等。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将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巧妙融入音乐教学各环节中,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动态呈现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理解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内涵,运用音乐理论知识,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教育具体情况,借助音乐教育实践,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将音乐课堂内外完美融合,引领学生尝试参加音乐个人比赛、团体比赛,让学生在多样化音乐互动中培养良好的品质。音乐教师要根据各层次学生音乐实践情况,加强层次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音乐教育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在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中,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正视自身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音乐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不同方面实践中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3.注重校园音乐教育建设,科学开展校园音乐活动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高校要根据音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者关系,结合新时期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注重校园音乐教育建设,将音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教育氛围,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更好地开展音乐实践,提升各方面能力与素养中塑造健全人格。高校要在校园音乐教育建设中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园音乐活动,如文化节活动、艺术节活动等,引导专业各层次学生参与其中,在音乐演奏、舞蹈等中不断感受音乐独特魅力,在个人、集体音乐实践中形成更优秀的品质,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此过程中,高校要根据专业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校园音乐实践环节,便于学生在音乐艺术氛围中有效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对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不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身心健康成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准确把握音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样化可行的方法,优化音乐教育环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此,同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和心理素质,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培养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行业领域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箐,缪伟.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

[2]高衡.刍议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

[3]范尧,唐珊,周建雄,等.大学生音乐态度行为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

[4]谭卉,刘峻峰.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5

[5]焦丽梅.试论音乐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范尧,雷迅,唐珊,等.医学生音乐喜好与正性情绪、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

[7]王美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8]张媛霞,孙建海.试谈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4

作者:唐艳霞 单位:吉首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