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艺术教育音乐教学论文

学校艺术教育音乐教学论文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一)音乐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特征

1.农业文明时代。

农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基础是由土地、水源、牛羊、农具和相关的耕作、灌溉技术来决定的,农业文明相对应的音乐艺术就基本上是基于零散的、小型的,其传播、发展变化的速度也犹如牛羊行走速度一样,广泛的存于乡间、客堂而风格、样式多姿多彩的民间传统音乐。

2.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所关心的是对石油、煤炭、钢铁、流水线等物质资源的占有。正如音乐教育界一句名言所说的:“日本的现代化是以日本农民会欣赏贝多芬为标志”的观点认为工业文明的标志是听交响乐(那么是否也可以说:农业文明的文化图标之一是唱教堂赞美诗和听室内乐呢?就中国来说那就是抚琴鼓瑟、吟诗作对唱堂会)。此时的音乐艺术也由纯精神范畴的、随着音乐演奏的进行就随即消失、散去而只能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品向前跨进了一步,音乐艺术有了一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随意再现出来的承载物,“艺术品”诞生、衍生出来了新的“艺术产品”、“音乐产品”———唱片、磁带、广播、电视这类的能够承载、再现音乐艺术作品的物质化的承载物、制成品。而也正是便于复制、再现艺术带来的这种发展、变化使艺术走向大众化、娱乐化的千万人唱着“同一首歌”的潮流渐渐的淹没了深远流传的、散于民间承载为主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传统音乐、传统艺术、传统文化。

3.知识文明时代。

我们现所处的时代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着知识文明转变的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可以重复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的知识、智力和人的创造力这类智力成分要素,知识经济是不以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创新、创造的要求下,相应的音乐艺术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的要求,从而也使音乐艺术市场更显得五彩杂陈、缤纷陆离。在这样的趋势里,传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艺术与物件之回归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或许正合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也正应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恒理。相应地知识经济时展起来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的传播、承载方式已然大体替代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唱片、磁带所担负的“承载物”的载体角色。

(二)文化教育的发展潮流及社会现状

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

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挖掘、追寻本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导向。重视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文化元素、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普及、传承,就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共识。

2.建国以来的我国学校教育

基本上是以一种“政治加技术”的框架构建起来并加以实施的,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意识相对淡漠,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甚至于博士毕业基本上都是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学校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为了升学率而普遍忽略了、边缘化了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窄,不利于培养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3.我们现在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在这种“6+1”结构的家庭里,家长与孩子之间多会出现一种既溺爱孩子、又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关系。在这样情况下长大的学生往往显得“情商”不足,个性太强,很多都会显得自私、冷漠、懒散、脆弱而缺乏沟通、合作、分享的能力。

二、我们面对问题的可行性应对策略

创造力、创新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现代教育的终极主题之一,艺术教育在提高包含于人的素质之内的审美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音乐艺术能启迪人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创造力,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终达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

(一)打破壁垒,融会贯通

美国流行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在本科阶段前两年都是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所谓“核心课程”的学习,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才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互渗融通的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深厚的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能力,又有广博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等各个学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就艺术教育的艺术设计领域来看,艺术设计所必须的灵感、创造力往往瞬间涌现,它是一种经过深厚积淀之后对于生动知觉形象的一种创造性灵感顿悟,这种独特的“灵光乍现”的创意来自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广博知识。西方美术史上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既是伟大的艺术巨匠,同时也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而众所周知的爱因斯坦,小提琴演奏的水平可以举行独奏音乐会,其著名的“相对论”正是在他苦思未解而演奏小提琴之时灵光乍现、豁然开朗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拥有优秀创造力的人往往是“通才”,而创意贫乏、刻板僵化的人则多半其知识、技能都较为贫乏而单一。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专业学科的关注面需要与其它各学科充分结合起来,从更为广阔的领域里汲取养分而决不能仅局限于本专业的领域,才能够使其创造力、持久性都得到更好地发展。而通识教育就能够让学生在自身专业之外接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使其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等都会得到拓展与提升,其视野和思路就会自然地变得更加深远而开阔,在工作实践中就容易获得更多的创意思想和创作题材,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也就会更好。近年来,“通识教育”因其独到的优势也开始在我国内地为人们所重视并有大学开始了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学教育围绕高考的一些调整改革也会有相应调整、尝试。

(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在学校的音乐课课堂教学及合唱、器乐等教学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吸收、综合世界各地各种教学法元素实情、实时地加以灵活使用。

在教学中,优美的乐曲、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跟唱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动作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的、多方面刺激感官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增强教学吸引力,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形式的局限在课堂里的音乐课形式以及学生也缺少更多参与性的教学状态。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

尽管学生或许没有很多的技巧能力和理论背景,确也能够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通过不断的、合理变化的节奏来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产生美妙的感受。奥尔夫认为如果希望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音乐中去。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对老师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通过进行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诸如: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等等创造性的表演活动,来共同形成一些新的东西。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掌握一些音乐语汇与技巧,来培养儿童的合作、创新意识和能力。

2.柯达伊教学法,是一种有匈牙利本民族特色的、面向全体国民的音乐教育思想。

主张让孩子们通过音乐活动来丰富其生活并培养其创造性,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主要目的是:(1)使用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并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2)培养学生用传统音乐语言思考、读写和创作音乐的能力。(3)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班里、合唱队里演唱来提高其表演能力,让学生多参加合唱团、重奏团与管弦乐队这类集体音乐活动以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生活。(4)让学生认识、熟悉全世界伟大的音乐作品,使其成为学生精神财富的有机元素。其教学法强调每课时必须集中于如:乐谱的读写,识别、使用曲式,齐唱和分声部唱,练耳、内心听觉、记忆技能,听赏音乐,即兴创作以及随音乐运动等若干不同的音乐目标,使教学课时有一定的专题性、板块性的“强化”特征,其教学效果会更有保障。

3.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

该教学法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三个方面:(1)在体态律动时教师(或学生)用钢琴即兴演奏,学生按自己听到的音乐之不同理解即兴随着音乐以身体作为“乐器”自由地走、跑、跳、击掌等动作,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视唱练耳课上,除了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外,也进行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与传统视唱练耳课有着极大的差别的声乐即兴演唱。(3)即兴演奏旨在帮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对音乐做出体态自由的即兴性反应,多在钢琴上进行,也可在其他乐器上进行任意速度的即兴表演练习。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中通过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以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巩固概念(五个环节)的课堂结构,综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知识,把课程划分为十六个周期来进行听觉、演出、指挥、创造、分析和评论这六个方面的素质训练。通过学生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以更好适应新的工业革命浪潮。

5.爵士乐教学法,鼓励学生采用同流行音乐不一样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在对音乐的综合理解做出判断的同时积极、实时地参与到音乐创造过程里。

这种教学更追求主观化的即兴演奏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及时、更深入的音乐反应、分析与创作能力及音乐经验,使普通的娱乐音乐转向智力音乐———爵士乐。

6.采用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专设的、程式化的课题、专题式教学素材

来进行相对精炼集中的、高度概况的专题式强化训练,以追求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的铃木教学法等等。

三、今后仍将长期面对的问题

(一)给我们的艺术教育带来严重困扰的首要原因依然是老生常谈的“应试教育”问题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导致中学音乐教育极度边缘化,课时压缩、挤占现象较为普遍,使学生不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艺术教育之美感熏陶和美的享受与人格教化的现状因高考导向的缘故而难于改变。

(二)铺天盖地的艺术泛娱乐化

娱乐大众化、低俗化、愚乐化、功利化、浮躁化的浮尘如严重困扰我们健康生活的雾霾一样无所不在,对学校艺术教育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给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困扰,使学校艺术教育如大海里的扁舟风雨飘摇。总之,在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还需“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开拓、积极进取,想办法调动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有用资源,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更多理解、支持,才能够更进一步、更上层楼,以开创学校艺术教育的更好局面。

作者:范琴雯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