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探究(10篇)

大学英语教学探究(10篇)

第一篇: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为主导大学英语教学探究

摘要:

进入新世纪后,在教育教学上国家不断进行深入的改革,笔者认为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对大学英语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求对学生的个性持尊重的态度,对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在学习上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个性化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学习需求;研究

长时间以来,高校在不断地致力于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相关部门专门下发了旨在促进大学英语改革的相关文件,在其指导下,高校大范围的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但是以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讲,其中还有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同学们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难以提升实际的英语水平,很难学到有效的知识。因此,在教授大学英语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需求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研究了大学英语学习的需求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以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1需求分析理论

我么所说的需求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学习人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通俗的解释是,做促进学习英语的人应该做的事情。总整体上来讲,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学习英语,都应该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就需求分析的内容来看,主要有分析目标需求和分析学习需求。分析目标需求指的是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后,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并辅以学习目标的对比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谓的分析学习需求指的是对学生学习英语课程前实际的英语学习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学习的态度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及在学习道路上的实际需求。就如今的实际情况来讲,需求分析必须融合分析目标和分析学习需求。

2大学英语学习的需求研究

各个大学生进取心都很强,在大学都希望提升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积蓄能量。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学生非常需求大学英语的学习,只是在形式和程度上存在差异。

2.1课堂教学方法、模式需求:

目前,很多大学英语教学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刚性过甚,缺乏灵活性,同时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老师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掌控和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具有本该有的主动权,他们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经过长时间的消磨,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他们对课堂教学需求较多,都想自己得到更多科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以及有能够展示自己的空间,这就要求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创新,让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同时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对自己的需求学生也便于表露。老师应该创设更多仿真的英语交流环境,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对自己的交际能力有效的提升。

2.2教学内容的需求:

在英语学习的内容上学生有明确的需求,学生们都希望具有高超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希望学到和时代同步的知识,并和社会接轨。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新鲜,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欲望,对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可以很好的激发。然而,大学很多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在课堂上过于依赖教材,灵活性较为匮乏,不能把很多新鲜的内容引入课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几乎没有参与的热情,学习效率难以有效的提升。

2.3教师综合素质要求:

对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学生有明确的需求,学生都希望自己遇到的老师不仅知识丰富、交际能力出众,还希望老师谈吐风趣,组织领导能力较强,在他们学习的道路上可以进行很好的引导,和自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想从老师那学得更多有用的知识,促进自身综合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希望老师对今后的学习进行充分的指导,不仅提高英语知识而且提升综合素养,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极为有利。这些都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老师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不化,学会掌控课堂氛围的技能、技巧,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师生的全面发展极为有利。

3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教师方面的原因:

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在一线进行英语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中年教师,他们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他们每人的周课时平均量为:16课时。同时班级容量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批改作业,老师课余时间几乎被备课和批改作业所占据,用于业务学习和自身素质提升上的时间很有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在知识、技能、经验、相关语言理论知识上的缺乏,很难科学的组织调动教学活动,所以导致他们把课堂时间都花费在课文的串讲上,也就意味着课堂时间几乎都是对语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并进进行习题练习。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变成讲述知识点、课文、做习题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低于自己的期望,学生会变得很失望。这些都直接的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被消耗殆尽。

3.2大班授课:

国内大学在连年扩招,在普及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英语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一般都是采取大班开课的方式,和20-30人的教学单位相比,效果极为不理想。大班授课严重的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因为人数多、班级大,讲话难以听清,同时学生能力、水平等各不相同,老师迫不得已放弃语言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变成了老师“一言堂”的课堂,无法深入的学习教材的知识,其蕴含的教学理念也难以伸展。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而本该是学习主角的学生则沦为配角。学校为了解决声音难以听清楚的问题,集中地配备了扩音设施,但是在后排的同学还是难以听清楚老师讲授的内容,同时老师讲课确实没有吸引力,学生的厌学心理在蔓延。

3.3学生方面的原因:

班级中的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英语学习的能力各不相同。一些城市从小学就开设英语课程,有的学生则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生源地在农村的学生到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这就让同学们学习英语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资源的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差异,而老师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同一班级的同学有各异的反映,有的同学会表示很简单,而其他同学则会有很难的感觉。

3.4陈旧的教材和单一的教学方法:

某些高校很长时间都不换教材,这就出现师生“皆大欢喜”的局面,老师熟悉教材便于备课,学生学习的也轻松,但是知识是会变得,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下,知识瞬息万变,而学习过时的知识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更会导致学生厌学心态的产生。同时,有的英语教师缺乏经验,同时又受限于教学条件,教学只是照本宣科,这让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学生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

4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4.1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的需求大学英语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必须重视,并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发展要求得到满足,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学习的需求为基础决定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老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不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因此,老师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查,及时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在需求上的变化要及时的发现,储备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保证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老师的教学内容保持一致。老师可以以学生生活着手,以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水平为背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严禁出现一言堂式的课堂,)同时,让学生有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并搭建对自己进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知识有发挥的余地。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和实用的英语相结合,让英语的学习突出实效。老师要主动的构建和学生的关系,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会积极的参与课堂的学习,慢慢设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自己的需求学生也敢于表达,对教学形式和进度老师要有良好的掌控,让处于不同水平的同学都能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4.2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需求英语老师要心中有数,单调、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学生肯定不喜欢。就教学规律而言,教学内容的不同其教学方式和策略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要是长时间的使用,在审美上学生也会产生疲劳,学生在心理上会抵触。这就要求老师要适时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如今,教育技术在不断进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然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对信息化带来的优势充分的利用,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新新颖独到,在视觉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冲击,让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极大的激发,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变得充满期待。不管怎样,大学的英语学习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可能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具有真才实学,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需求:

自我需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重要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他们自己的奋斗对自信心进行加强,让自我需求得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被忽略,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对高校英语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如,老师可以转变课文的形式,用话剧开展教学,学生分角色进行学习,这会极大的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会付诸热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的表演,老师以学生口语的熟练程度、表演情况等进行打分,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这不仅可以有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激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效的提升英语的水平。通过类似于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之间也会建立感情,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对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还要注意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老师要放下身段,和学生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的自我需求得到满足,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互动能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又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这样的良性循环最终会让学生大学英语的学习效果获得极大的提升。

5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笔者在立足大学英语学习实际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能盲听盲从,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并落实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中,这才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捷径。高校应该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满足社会对英语上的需求。

作者:张杭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姝.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同课异构”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3(8):55-56.

[2]王从从.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学周刊,2014(10):55.

[3]王珍珍.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3(20):228.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新论

摘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暴露了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与之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阐释的不一致性。这不仅影响了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方向性大的问题,而且导致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认识和实践出现混乱。作者认为,只有通过修订《课程要求》、确立大学英语教学中读写译的核心地位,实施三个层面的教学改革,才能推动大学英语改革的健康发展,培养在科技与人文等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关键词:

大学英语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目的;读写译

一、研究述评及意义

(一)述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1986、1991、1994、1999)树立了读写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目标。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问世至今,我国外语教学改革面临了众多问题,但胡明杨(2002)认为,“最主要的恐怕是整个英语教育的目标问题,也就是确定的教学目的有偏差,结果就引起教材、教法上的一系列问题。”所以经过对大学英语改革的目标讨论,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同时教育部与相关领导对大学英语教学新目标进行了详细阐述。教育部(2002、2007)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摆脱传统的知识型学习方式。应以技能性学习方式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听说能力”。2007年教育部公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此为契机,全国高等院校掀起了一轮以听说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热潮。教育部相关领导张尧学(2003、2004、2008)也多次对大学英语改革的目标进行强调和补充说明。张尧学(2008)指出,“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一直在主导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把原教学大纲中的以读写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然而,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针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目标,“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对照《课程要求》和《纲要》,不难发现两份文件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阐述混乱,定位模糊,亟待明晰”(曹艳艳2013)。《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解释狭隘、目标群体的语用能力不明确,难以满足《纲要》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要求与期待。外语界众多学者就此开展了对大学英语新目标的大讨论。王初明(2010)提出学术英语ESP,“逐步取消目前的大学公共英语课”。而蔡基刚(2006、2010、2011、2012)将大学英语目标定位于学术英语EAP。蔡基刚(2011)则直接建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适时再转移,大学英语教学应着力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在科技领域与国际开展竞争的英语读写能力。”

(二)意义

《课程要求》和《纲要》的出台揭示,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也随之出现了变化,导致《课程要求》和《纲要》中关于目标阐述的不一致性。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混乱直接导致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方向的混乱,造成了外语界对大学英语的改革和认识出现分化。外语界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建议各不相同,如大学英语应改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或学术英语EAP,或通识教育GEEMI等等。但相关的多数论文仍停留在具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上,未能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即目标性的问题。针对以上困境,作者认为大学英语改革应再次明确其方向,修改《课程要求》,确立以读写译为核心的大学英语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三个层面的改革。

二、研究内容-读写译为核心的新目标

(一)新目标论前提

在以听说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指导下,各大高校已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第一,各学校的语言学习环境大大改善。普遍建立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辅助与基于网络和计算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而且积累了一整套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方法和经验。第二,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在实行听说为主的课程标准,越来越多的省市在自己命题的英语高考乃至中考中加进了听力内容,甚至是口语内容。第三,教育部门、出版社和诸多高校大力开展和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口语演讲大赛或辩论大赛,高调地宣传和巩固了听说的核心地位。因此,蔡基刚(2011)坚持,以听说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是“合理的,但是这个目标具有阶段性和暂时性”。作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大学生不仅要用英语实现跨文化交流,同时应使用英语学习和运用世界先进科技,在学科和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为国家的科技、人文发展服务,所以确立读写译的核心地位显得异常重要。

(二)新目标论的重点与难点

确立大学英语教学中读写译中心地位面临巨大障碍。首先,读写课程的课时过少。越来越多学校的读写课被压缩到每周2课时,腾出一半时间去练习听说。即便如此,在读写课堂上还要安排学生做大量的“Presentation”等各种口语交际活动。出版社只好把阅读教材十个单元的阅读课文压缩到八个单元,但即使这样,大多数老师因时间不够也只处理五—六个单元,阅读量和输入的词汇量都大大下降了。辜向东等(2010)发现由于“综合英语课堂时间穿插了更多的听力训练”,“教师最重视的技能由阅读变为了听说”。其次,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完全忽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每单元的翻译练习仅限于对本单元重要词组、句型的机械练习,完全忽视翻译语境与文体,更没有任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翻译练习,从而无法实现双向的文化交流,削弱了学生的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三个层面的教学改革

作者认为,必须通过修订《课程要求》,才能确立大学英语教学中读写译的核心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立读写译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第一、减少听说课堂时数,增加课外教学时数。我们认为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以读写译为中心,但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各高校应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大量简单机械的听说教学内容放在课后、网上进行,减少课堂练习。通过人机对话、网络教学、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多种方式,来完成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培养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大学英语学习效率,从而增强大学英语学习的信心。但是,正如Pickering&Garrod(2004)指出,“电脑只能做外语学习的配角”。所以还必须坚持听说训练的课堂教学,只是减少课堂时数,大幅度增加课外教学时数。第二、《读写教程》改为《读写译教程》。现有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翻译练习以句子为主,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简单。随着日益增加的国际间交流和更多的大学生出国深造,大学英语教学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热爱、深谙本国文化,并能用外语流利、准确地介绍本国文化,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应向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考试学习,提高翻译练习的重要性和多样性,除了单一的句子翻译,补充词组、篇章和不同文体的翻译练习,增加有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翻译嫩容。过去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根本没有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翻译练习。第三、提高英语读写译教程的课时。目前很多高校压缩了在校非英语专业新生大学英语教学课时,从两年改为一年。任课教师必须在一年内讲完《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四册课本,共四十个单元,八十篇课文共三十二个单元。而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读写周课时为两小时,总计一年64小时。显然,在64个学时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是不可能的。作者建议,将读写课程改为读写译课,课时翻倍,每周至少四小时。

三、结束语

作者认为,翻译和读写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被广泛忽视。所以,确定翻译与读写同样的核心地位就尤为重要和迫切了。因此,只有通过修订《课程要求》,确立大学英语教学中读写译的核心地位,开展三个层面的教学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育实效,推动大学英语改革的健康发展,培养在科技与人文等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作者:延辉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PickeringMJ&GarrodS.Towardamechanisticpsychologyofdialogue[J].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2004(27):169-226.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8.

[3]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J].外语界,2011(1):21-29.

[4]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8.

[5]曹艳艳.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大学英语,2015(2):298-301.

[6]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组,等.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1986、1991、1994年各版本及1999年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辜向东,等.大学英语教师对CET及其反拨效应认识的历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37-41.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9]胡明杨.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J].外国语,2002(5):2-7.

[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13]张尧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03(12):9-15.

[14]张尧学.再接再厉,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17-22.

[15]张尧学.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J].外语界,2008(5):2-4.

[16]王初明.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J].外语界,2010(1):17-22.-130-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优化研究

摘要:

模因论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论文根据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堂互动和课后检验三个阶段,在高质量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实施互动教学,并对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教学环节进行一体化实践,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学习者语言理解和产出能力的平衡。

关键词:

模因论;语言模因;大学英语教学;优化

1976年,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这个术语,开启了国外学术界对模因论的研究。1999年,Blackmore出版了《谜米机器》唤醒了模因领域的研究高潮。自此,以Blackmore为代表的学者们将模因论与语言进化研究结合起来,模因论的研究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何自然教授开启了国内的模因论研究,他于2003年将模因论引入中国,之后他又提出了“语言模因论”,将起源于生物学的“模因”概念应用于语言的产生、传播和流变机制研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重视。何教授在《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指出:“语言模因见于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语言的交际和交流。因此,研究语言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将对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等产生影响。”[1]自此,将模因论应用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的研究不断增加和深入。目前,基于模因论的外语教学研究主要涉及词汇、听说、写作和翻译等,学者们主要介绍了模因论与外语教学各方面相结合所带来的启示。但是,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仅针对语言技能培养的某个方面,运用语言模因论指导语言综合教学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

一、模因论概述

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模因”是指文化领域内人们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即文化基因。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模因是通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只要能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模因。通过复制和传播模因得以生存,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能够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使模因得以不断地自我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作为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1]。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模仿、复制和传播模因的过程,但是这种模仿和复制不是百分之百的“克隆”,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2]语言模因按照复制和传播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成功复制模因需要经历同化(assimilation)、保持(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四个阶段[3]。对照模因论和二语习得相关理论,我们发现,模因发展的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四阶段和二语习得输入、记忆、输出、互动这四个环节不谋而合。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与二语习得过程相一致,可见,二语习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语言的输入过程伴随着模因的同化,而语言的输出过程则是学习者将内化在自己头脑中的模因表达出来的过程,即“语言输入—模因基因型、表现型传播—语言输出”[3]。语言输出的基础是输入,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易于被学习者“同化”,如果缺少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就无法继续,也就无法实现语言输出。因此,要想成功地习得语言,语言学习者必须把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有机结合,促进语言模因成功地复制和传播。

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了十几年英语之后,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往往“能听懂却说不出”,“能读懂却写不出”。这种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产出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语教育界的关注。语言习得的终极目标是有效的语言交际,而语言产出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失衡”极大地影响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也阻碍了语言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语言学习者理解和产出能力不平衡现象的普遍存在反映出我国当前外语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外语教学由于受到考试的影响,通常会把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分开进行训练。出于应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各环节被割裂开来:听力训练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听录音然后答题目;口语训练往往是在无任何交际需要的情况下机械地进行对话;阅读训练则是要求学生精读或快速阅读文章后完成题目;写作训练最常见的形式是命题作文。显然,这样的语言训练缺乏高质量的语言输入,理解和产出之间的互动强度不够。模因论为我们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模因论视角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可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有目的地进行特定的语言模因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只有在高质量语言输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正确、有效的语言输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综合听、说、读、写、译各环节的教学互补性,整合语言模因复合体,使各环节相互促进,以输出为驱动,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

三、模因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优化方案

根据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我们尝试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学习者语言理解和产出能力的平衡。该优化方案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较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目的之二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导学即语言模因的同化和保持阶段。此阶段的重点在于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输入的语言材料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语言输入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从模因的长久性、多产性和精确性三大特点出发,精心选取导学材料。材料的内容应具有时效性和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学习兴趣,材料的难度应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语言输入方式,如阅读材料、听力材料、视听材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以加速其对所呈现语言模因的“同化”。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内化输入的语言模因,这样语言模因在学生的大脑中“保持”时间才能更长,记忆才更深刻。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授学生灵活多样的背诵方法,有选择性地布置朗读和背诵内容,帮助学生将输入的各种信息同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课堂互动

语言学家Swain曾指出,语言学习不能仅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必须依靠输出来促进输入的语言的转化,进而学习者才能形成自身的语言系统。课堂互动主要是指教师组织和安排的一系列课堂活动和练习,是具体的语言输出的表现形式。课堂互动也就是语言模因的表达和传播阶段。语言学习始于模仿,但是“语言模仿若要促学,不能只是依靠简单机械的语言重复或背诵,须在互动中模仿,须在词语意义易于解读的丰富语境中模仿”[4]。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尽力提供各种各样具体生动的语境来激活学生前期同化和记忆的语言模因,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根据实际需求将语言模因重新表达出来。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前导学阶段提供的材料来设置情境,要求学生进行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电影配音等。值得注意的是,课堂练习不应局限于某个单一活动,有效的大学英语课堂必然是模因与听、说、读、写、译多种形式活动的密切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听说结合、听写结合、读译结合等多样化的模式来传授新知识,帮助学生完成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通过多模式的课堂互动,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课堂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课堂管理者,为学生提供优质语言输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实现语言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传播,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

(三)课后检验

根据模因论,模因可以是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与单个模因相比,模因复合体更容易得到传播。本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教学环节进行一体化实践,将单个模因整合成模因复合体,使输入的语言模因向具有长久性、多产性和精确性的强势模因发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分别设置有针对性的语言综合实践课。实践课程应将听说读写译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形式可灵活多样。例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与所学内容相似或有联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素材(包括视频或音频),制作ppt,在课堂上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呈现出来。随着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加大实践课的难度。例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一段中文材料翻译成英文,并编写英文话剧,在课堂上表演。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且乐于接受的语言实践形式,教师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戚佳鸣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2]杜鹃.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71-172.

[3]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2.

[4]王初明.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J].外语界,2014,(2):42-48.

第四篇: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个案研究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全球化地发展,英语作为日常交流的国际通用语言在逐渐成为当今各个高校必学的语种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已然成为教学的主流,而翻译则是重中之重,在进行对外交流时、或者学习外国文化时,都必须有着良好的翻译能力,才能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其内涵和主旨,因此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但是学习英语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英语口语的一种手段,它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活动目的,因而翻译教学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他不仅能够有效的保障学生能够掌握外国的文化,还能够在现实中进行良好的对外互动,满足当前大学生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个人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就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翻译教学进行深化研究,分析得到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

随着当前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加大,与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也在不断的适应和满足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本国实际情况,在我国的各个行业中都有涉及外语文化知识,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翻译成国语来满足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大,在大学英语背景下翻译教学恰好能够满足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翻译人才。

1翻译教学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成为了愈来愈为重要的国际通用交流语言,这就使得作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全面的发展和创新改革,以便改变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只是针对于专业英语和外语系的学生采取地重点地培养和教育而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摒弃翻译教学的状况。当今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应当是对于每个学习英语的学生而开展的,并非有歧视和有重点照顾的培养专业人士。由于我国高校大部分的学生是非英语专业的,而且未必其英语能力就弱于相依的专业英语学生,这更需要翻译教学能够普遍的应用到整个教学环境中,而并不需要考虑非专业学生不能接受。能力跟不上的状况。众多研究表明了,翻译教学具有种类多样性、繁多性、实际性、具有实践意义,翻译教学能够让学生高效地理解翻译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让其树立良好的翻译理念,积极健康地发展英语翻译,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英语翻译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正确的翻译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翻译人才。此外,为了能够有效的构建英语文化素质建设,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高校的素质教育,解决对外文化交流互动的问题,必须要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背景下开展翻译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分析总结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为何不能够有效地全面开展,主要在于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重视,没有翻译教学的科学理念,思想意识不到位等等因素。

2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某一个场所、区域、某个单一体、文献资料等进行详细具体的研究,从本质实际上阐述某个研究的问题,构造主旨,提出个人意见,容易被人们接收。本文就吉林省某个大学进行翻译教学研究。

2.1大学具体情况

至今为止,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718人。学校拥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8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2.2大学英语教学

当前该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分为视听课、口语课、阅读翻译课系统的教学课程。通过对各个大学生专业进行的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效益。当然本课程在一定方面程度上还是属于教学翻译的范畴。然而通过笔者的努力,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听说读写方面逐渐增加了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其更好的适应和掌握。

2.3翻译教学

笔者针对于大学生的听说读写阅各个方面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其树立良好的翻译理念,让其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培养其翻译技巧,通过不断的进行阅读翻译,使得学生学习更多的外语文化,培养其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翻译教学的活动中。然后通过定期的口译、笔译、阅读翻译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估,了解大学生掌握的翻译能力。根据各个大学生的差异进行制定专门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掌握翻译的能力。

2.4问卷调查

到2011年笔者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个成功的考取的高级翻译资格证书,为了更加确定我的教学成果通过对我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开展的英语课程有用么?(2)本课程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区别?(3)翻译学习的外语文化是否实用?(4)本课程对于翻译提升有帮助么?(5)难度如何?通过调查毕业的学生和在校的学生共100人得到了有效的结果统计如下:(1)96%的人觉得英语课程有很大的作用,3人觉得有着一定的作用,1人认为没有作用。(2)97%的人觉得有很大的区别,能够学到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文化,对于个人的英语能力有着很大的提升,2人觉得有一定的区别,1人觉得没有区别。(3)96%人觉得很是实用,2人觉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2人觉得没有具体的实用价值。(4)99%的人觉得有帮助,1人觉得没用。(5)98%的人觉得难度适中,1人觉得难度较大,1人觉得太难。从以上的问卷数据表明我的教学方式不仅仅难度较适中,还对对其有着较大的帮助,增添了一定的实用性。

3结束语

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将个多的实用性的翻译教学知识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学习外国的知识文化,了解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具体实际应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注重培养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和社会要求的翻译人才和英语优秀人才。

作者:郑珏 单位:作者简介: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必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0.

[2]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茱语应用能力[LJl.中国翻译,2003(1).

[3]扈明丽.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翻译,2002(6)

第五篇:输出驱动假设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了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指导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采纳的一些建设性的策略,希望对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和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输出驱动假设;策略研究

1大学英语教学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需求,在帮助学生继续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和交际能力,尤其应加大对听、说、写、译等产出技能的训练强度和考核比重,为学生真正具有国际交流能力打下厚实的基础。”反思当今的英语教学,我们在听、读等输入性技能方面付出了太多,而在说、写、译产出技能方面的投入却有很大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英语教学尚未完全摆脱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依然停留在以输入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层面上。教师主讲,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主听,被动地接受知识,鲜少有机会在课堂上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语言表达训练的匮乏使得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挥,养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习惯。同时,学生也得不到教师在产出技能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尽管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往往事倍功半。这种重输入轻产出的教学模式背离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初衷,忽视了语言输出技能的重要性,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能力成为一纸空谈。而且,这种输入式学习的成果难以监控和评估。因此,改变以应试教育为目标、与现代社会对英语能力需求相脱节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2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针对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秋芳教授在语言学家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理论的基础上,于2008年发表了《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一文,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主要面向课堂环境中的英语中、高级水平学习者。它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需求。输出比输入更能促进外语能力的发展。即使有了高质量的输入作为前提,但缺少了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它的语言习得效率也会有它的局限性。二是,社会的需求。从职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各行各业对英语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与听、读这些输入性技能相比,说、写、译这些产出能力具有更强的社会功能,更能体现英语学习的成效。三是,学科的需求。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与单项能力的培养相比,注重输出的综合教学法的效率更胜一筹。根据这一理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应增加综合技能的输出内容的比重,改变以输入为主导的传统课程的设置。在对输入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整合再进行输出。“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了输入与输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指导下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课堂应该是学以致用。

3策略研究

外语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输出,没有输出驱动的输入,无法使学习者对语言知识进行整合以达到输出的目标。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3.1处理好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输入是输出的的前提,高质量的输入为输出做准备,以输出来驱动输入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打破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与应用空间。合理分配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比例。开展输出与输入合理结合的教学活动。既要重视学生的输入,也要重视学生的输出。增加学生运用整合知识进行知识输出的机会。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英语学习由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转化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3.2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是知识的输入者,也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输出活动的组织者、问题的诊断者、考核的评估者。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责任更加重要。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布置任务,使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以保证输出活动顺利地进行。他们要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耐心地予以更正,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各种鼓励,不再凸显他们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由被动的输入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输出者,他们才是输出的主体。

3.3课程设置

首先,教材内容应适当增加强调输出内容的比重,改变以输入为主导的传统课程的设置。应该有更多的说、写、译的学生实践环节,扩大学生的表达性知识。通过读书报告会、主题演讲、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将技能学习与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输出的重要性。同时,输出内容也要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下去。其次,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开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英语学习的特色之一,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的环境下进行语言知识的输出练习。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人机对话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正是对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应用成果的最好诠释。

3.4检测与评估

为了巩固输出学习的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活动应及时地给予反馈,进行评估与检测。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从而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学生在输出任务中成功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后,如果得到肯定或者较高的分数会使他们拥有成就感与满足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对输出学习保持持久的热情与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习外语的良性循环。就检测手段而言,可以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输出成果进行阶段检测,每个阶段的成果在总成绩中占不同的比例,促进学生对各阶段的语言学习及时地进行调整与反思。同时,检测形式上也要多样化,注意在各阶段测试题中减少客观题型,增加口试、笔试等表达性知识的测试。

作者:吴艳萍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2]刘戈.“输出驱动假设”研究对驱动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09(1)70-71.

[3]王华.研究生英语听说课堂中输出驱动假设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4):72-74.

[4]杨双喜.输出驱动理论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187-188.

[5]顾秀玲.输出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黑河学刊,2013(8):127-128.

[6]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8.

[7]应咏梅.语言输出假设在基于网络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环境下的运作模式[J].南昌高专学报,2009(2):110-114.

[8]罗海蓉.输出驱动假设下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成人教育,2011(8):111-112.

第六篇: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路径

摘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以及路径,以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大学英语;跨文化意识;路径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内涵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自古至今,除了权力之外,文化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扮演着一个地位突出、显而易见的角色,而对什么是文化,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读。尽管这些解读存在着许多细节上的分歧,但总的说来,文化可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以及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的总和。英文“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也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所以,通常来讲,我们所讨论的西方“文化”即指广义的文化而非狭义的文化。目前,文化已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生活的一切侧面,无不受文化的触动和改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层面,它与文化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同时语言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即语言之中隐含文化,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正如美国已故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就体现在了解文化必须理解语言,而同时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是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的指导思想是外语教学理论,同时辅以各种教学模式和各种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由于英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跨文化交际”翻译成英文即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他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指所有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交际或一种互动。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环境、物质生活、社会及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因而语言环境的不同就导致了语言习惯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体现在交流沟通中,就是人们总喜欢用自己民族的说话方式或思维模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导致对非本族语者的话语做出错误的推论,从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即是通过对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交际者能够在跨文化这一活动当中自觉排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惑和困扰,并进而有效、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1]。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大学国际化的需求,众多的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对它开始产生兴趣,这一变化也充分体现了当前我们大学英语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人们发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顶多是表达不准确、不清楚而已,但文化错误则会导致两个人的误会甚至决裂。交际是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外语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力增加学生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使其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第一,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其实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是被动的。此外,客观上,本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应试性的要求也让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学、宗教文化等经典名著,而这些则是语言学习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主动学习英语的目的。第二,能够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减少语用失误的比例,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并继而推进文化融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之主动学习他国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上,学生自身文化知识的丰富上,从长远观点看,它更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了学生对多元文明的理解,从而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路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途径是很多的,但最好的途径则是要让学生完全融入到目的语的文化氛围当中,因为语言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而恰巧我们的学生甚至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到目的语国家去学习或生活,所以作为教师,应当根据现有的学习环境,并通过网络等教育资源手段,同时辅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我们知道,教学相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师在教学当中起着一个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方面的教育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文化素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如果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作为教师,首要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修养,或有必要参加一些跨文化教育培训[3]。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任务。

(二)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教材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并能够适当地让学生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化素养。其次,利用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产生的兴趣,教师要适时地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对比,并进而评价文化以及思考文化差异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比如,中西方颜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节日风俗文化的不同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他国文化风俗的不同,又进一步深刻理解了本国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了他们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和适应性[4]。再次,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会话和角色扮演操练,即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中西文化,对学生进行实地、实时、生动有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了解他国文化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模拟交际中加深了对本国以及他国文化的理解,并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式,创造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工具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以及当前网络资源里面丰富的文化场景或事件,以之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以这种直观的观影方式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当前所发生的时事政治文化事件或文化现象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并陈述自己理性的文化理解以及文化判断。再次,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政策去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比如,教师可申请开设与文化有关的选修课程,或者申请与文化相关的拓展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教师可自由且能充分地进行专业的文化教育教学。同时,学生也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中西文化差异并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精心细致的规划以及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教师要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语言以及语言所带来的丰富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以及语言文化的兴趣。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教师则更容易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及最终达到语言的实用性目的。

作者:李赞萍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

[2]霍翠柳.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3]郝平.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2.

[4]陈岩.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

第七篇: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目前面临诸多的挑战。英语教师应对挑战的对策主要是:要具有强烈的上进心,不断地研究创新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跟上时展潮流;采用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真诚关心爱护学生,切实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挑战;教师;应对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是以一门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一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教学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所谓的网络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手段,它要求有相对应的硬件设施和条件,但同时,在推行这种改革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际教学中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既是促进大学英语改革的契机,也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根据自己这十年来的教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模式的变化及其挑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使用的工具就是课本、黑板和粉笔。在大多数情况下,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在一种相对固定的环境中,根据教师语言上的引导展开思维的空间,做一些角色扮演、讨论等口语练习。而听力,主要通过录音机和磁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然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的思维也无法打开,它无疑会存在一些缺陷。随着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应用,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成为本次改革推广的重要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利用新技术使学生通过网络、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全方位感受语言氛围,既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又使得学习具有趣味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通过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改革能够改变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信息量小、方式单一、填鸭式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教学效率低下等诸多的缺点。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二是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知识并且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教师队伍,三是其他一些与之相适应的软件环境。这一改革,对于学校的资金状况和师资力量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而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资金短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投入都跟不上教学发展的要求,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模式中仍然占有较大的地位。如何在教学中将它们有效的结合起来,就成为当今教学中的一个挑战。

2、信息时代对于教学内容的影响

处在目前这种信息化的社会中,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快,大学生们又处在刚刚走向成人的阶段,是非观念,及人生观、世界观尚待形成,同时学生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难免会受到网络时代的巨大冲击,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障碍。例如,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名气之尾》那篇课文时,本班学生们讨论中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表示会追求名气,因为在他们看来出名就是成功,就是财富,就是机会,等等。他们对于课文中“追求名气者正如狗追逐自己的尾巴,最后才发现那只是一条尾巴而已”的淡泊名利的观点表示并不认可,一些名声狼藉的网络红人都成为他们的榜样。而同样的情形也会出现在其他的情况中。不难看出,在一个信息、知识、观念日新月异的社会,教什么、怎样教,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课本知识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在减弱,而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使学生会犯一些浮躁、眼高手低的错误。轻知识、重证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站在讲台上,怎样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话是事实、是对他们有用的知识、是他们应该接受的良言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3、评估体系较为单一

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中,一般要求是对高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所必须达到的要求,即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掌握单词4500个、词组700个。在学校中,反映和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主要是学习成绩。在实际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学生的英语能力例如口语能力及翻译能力,目前的评估和检测很难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一定程度来说,单一的评估体系未必能全面科学的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4、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巨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和不断深入,使孩子学习一门外语的教育观念方形未艾。学习外语从“娃娃抓起”。但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城乡差别严重。部分大学生在中学时就能够较好地掌握英语,无论是在听力、口语还是在阅读理解、写作方面都展示了良好的语言能力,因此在大学学英语也是得心应手。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以前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英语基础较差,在大学学英语的方法、信心明显不足,甚至丧失学习英语的动力。

二、英语教师应对挑战的对策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认清形势不断地通过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要应对以上的问题和挑战,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英语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上进心,要不断地研究语言教学方法,懂得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和特点,并且把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因为,一种语言的学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无疑会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能力的障碍,加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其次,英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这些“80后”、“90后”之间的代沟,清除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障碍。否则,我们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也就无法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要担当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第三,教师应采用一些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采用各种新式的途径自主的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利用所拥有的学习资源。最后,真诚、爱心、责任心必不可少。只有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用友爱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才能维护好教师的师道尊严,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让教师的工作更加的具有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美丽的色彩。

三、结论

尽管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它的确是一项关系重大的大事。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是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主要途径,因此,能够用流畅的英语同别人进行交流就是我国目前大学生人才培养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从某种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师任重道远。只有当全体教师提高自己的素质之时,教育质量才得以提高,高校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英语表达能力较好的人才。

作者:钱晓娟 单位: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第八篇:大学英语教学关联理论运用

摘要:

近年来关联理论备受交际场合与语言应用领域的瞩目与关注,这种理论阐明了信息接收者在收听、理解和领悟信息传递者真正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事实证明,关联理论有效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

关联理论;大学英语;英语教学;运用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意义以传授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核心,而是注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交际能力。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就需要引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最大化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使他们都乐此不疲地投身到英语学习中来。而关联理论恰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理念,它是自然机制与人们认知的有机糅合,是人类心理认知与语言应用交际能力的有机结合体,这种教学理念不仅能利用大自然的自然机理顺利进行语言的沟通与交际,还能结合书面理论知识进行深刻分析,以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在英语学习中,阅读、听力、写作历来是很多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笔者有意识将关联理论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从枯燥的听力、阅读、写作中脱离出来,善于运用关联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继而提升听力的准确度、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及写作的语篇分析能力。本文阐明了关联理论的基本涵义,针对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详要阐述,以期真正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关联理论的基本涵义

关联理论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的一种心理认知活动,包括推理模式和代码模式两种模式。人们在语言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推理能力是首要前提,要实现最贴近、最准确的推理,语言交流者都要掌握真实语境,立足于对方的立场掌握彼此的真实意图。语意之间的关联是交际中的前提条件,人们的心理认知以最大关联为趋向,真实的语言交际恰趋向于最佳关联的状态。最佳关联指接受和理解对方信息之后付出全部努力后,进行不断推理取得的实际效果。关联理论是交际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它能使双方真正理解彼此之间所言信息的隐性内容,并获得最好的效果。事实上,关联理论必然会受到语境效果和认知推理的双重约束,由  此,在开展英语教学中必须要合理运用这一特征。

二、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对于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并不是简单意义信息编码、解码的过程,语言交际的规则要求经过人们大脑逻辑思维、心里认知推理的过程,构成合理的交际语境,形成具体的信息后方能进行有效的意图传递。关联理论具备认知和交际的两大基本原则,其中认知、交际的理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较为积极的推进作用,它能有效指引英语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顺利开展,学生在英语学习进程中,关于听力、阅读、写作等学习任务都不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有效调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敏锐正确地找寻出相关的要素,形成最终的正确答案。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应立足于自身已经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起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因素,萌生出新鲜的信息,实现原有知识与新鲜元素的有机融合,实现有效的语言交际。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一定的语境,充分激发起学生自主认知的积极性,建立起合理的认知语境,培养学生形成关联理论的正确方法,以实现自身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对于比喻、反语等修辞形式更加深入理解为达成有效的交际,无论是采取口头交际亦或是书面阐述的形式,都是尽量将语言、行为表现得更加准确、生动和得体,于是便采用多样化的修辞形式以吸引对方的眼球。反语修辞就是使用和语意意思相反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图,其作用能形成强烈的讽刺意味和幽默感,这样能吸引听者、读者的目光,形成更好的效果。比喻修辞就是将需要表达的事物通过另一种与之相近、具有特色的事物进行表述,以更鲜明、具体地阐明事理,强化语言的渲染力。关联理论就是需要对于修辞的语句找到最佳关联,构建起与新授知识相关的认知语境。例如,Sallyisblockofice这句话引用了比喻的修辞,要理解其真实意境就需要进行缜密的思维认知与推理,说话者认为Sally为人冷漠,对别人的态度都是冷冰冰的,同时人们的思维认知结构体系中,冰是最冰凉的东西,于是将其引用过来表明Sally的性格冷淡,起到了隐喻作用。这样的修辞方式,教师采用关联理论,足以能表明此句话的真实意图,Sallyiscoldandunfriendly,并不是此隐喻的修辞达到了最佳关联表达。

(二)有效摒除歧义词意,明确特指内容

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难免会有不清楚、具有歧义的情况出现,一般情况下,歧义内容会被轻易排除,不会造成对方的误解,不会中断两个人正常的交流与谈话,然而,有些时候,居于交际双方在语言表达、思维认知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便会产生词意理解的偏差,形成义。大学英语中也经常会出现一词多义、词组搭配、语法结构等形成的歧义现象,这样就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就需要采用关联理论的形式要求学生找寻出最佳关联,以明确语句本身的准确语境。例如,在讲授WhyITeach一文时,一个班不采用关联理论教学,那么这句便理解为“我不教学因为教学对我来讲太容易”,此时曲解了本句的真实意境,然而在另一个班采用关联理论教学,教师通读下文时帮助学生了解到此句话的真实语境并不是这层意思,文中表述作者每次进入教室便会过度紧张、手心出汗……继而透露出此句话的真正语意是“我教学并不是教书对我来讲太容易”,英语教学中,还包括代词、冠词、副词等指示词语,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也需要找寻出最佳关联来实现,采用关联理论的班级,确实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弥补信息内容的空缺与省略

双方在交际过程中,要达成有效意图的真实传递,就必须具备贴近的语言背景、知识语境,有了此两点作为支撑,双方在交际时便省略掉了一些不言自明的内容,继而简化了交际的?嗦内容,提高了交际效率。交际双方互通的信息量越大,其中省略的内容便越多,这样的省略便会产生语言交际信息的空缺,信息上的空缺与省略,对于缺失语言互通信息的接受者而言,必然会造成语言理解上的误区与困难。这里以夫妻二人之间的谈话为例说明,husband:I'mtired.wife:I'llmakethemeal.通过夫妻二人简短的对话,仅通过丈夫的谈话信息无法获知妻子所回答信息的其中关联,利用信息关联的推理,妻子回答丈夫的信息省略了很多正常回答的语言信息,还原与之相对应的语境,事实上,通过对于省略内容的补充,我们便推理出夫妻二人之间对话的真实意图,这样找到了彼此之间谈话信息的最佳关联,便轻松容易地掌握了文章的新授知识。

(四)对于间接意图更加准确透彻理解

语言交际双方居于各种不同的理由,而采用转折、委婉等方法不直接明确表白自己的真实意图,而是委婉、间接地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本意,这样就加大了对于语句理解的难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还原和重现当时谈话语境,依凭自身的原有知识和新鲜信息,进一步推理出语句的真正意境。A:DidyoueverreadCharlesDickens?B:Iprefernon-criticalrealism.通过两个人的谈话,学生头脑中的信息便指CharlesDickens是美国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家,这里其实用其名代表其作品,而B对于非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更为喜欢,借助于原有信息与新信息的结合,便得出B不欣赏狄更斯的作品。

(五)对于具有文化背景的语言更加深透理解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对于世界文化的了解,通过对于异国风情、文化背景的吸收,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语言的背后蕴含着一定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相关信息的缺乏定会造成交流上的阻碍。在本文中我们曾以WhyITeach为例,其中还有一句: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句话中就蕴含了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的意境,由于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多是信仰基督教,由此,《圣经》中的内容也会频繁在作品中出现,《圣经》里说,上帝用粘土以自己为模板造出了人,接下来对着泥人的鼻孔吹气,这时泥人便有了呼吸,成为了一个新生命。引用《圣经》的内容,也隐喻了教师对于学生培养的艰辛过程,犹如上帝造人一样。教师采用关联理论,对于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了补充说明,依据所处的文化背景,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句话的真正语意。

四、总结

总体来讲,关联理论能有效将语言交际和心理认知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能摒除传统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无限热情。将关联理论有效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能使学生们准确理解各类难于解决的复杂问题,不仅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水平,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语言交际能力。经过大量的实践教学证实,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会实现英语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更能推进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实现更高的升华。

作者:帅丽 单位:闽南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崔江宁,王丹.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1-143.

[2]徐莹.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32):194-194.

[3]唐丽媛.关联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中的运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3.

[4]李长华.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第九篇: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渗入到各行各业中,并推动大多数行业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将多媒体和互联网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新时期的大学生英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切实提高大学应用教育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较高的现实操作性。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模式;大学英语

一、多媒体和网络环境教学的优势

1、教学时间和空间更加自由

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将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首先,教师通过提前整理教学教案,将课堂教学知识和重难点在校园网站上,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前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运用多种方法(上网搜索、图书馆查阅以及同学讨论等)提前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师授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类比教学。教师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学安排,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或是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网上资料搜索,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及时性与便利性,在课后作业布置时可用改变传统的单词默写、语法记忆等单一形式,替换为网络在线问答、网络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学习的课余时间,提高课后知识的巩固程度。

2、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互联网的最主要优势就是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在互联网教学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学习网络上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补充自身教学能力;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英语学习信息,优化学习方法。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个人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英文课外读物,可以是名人名作,也可以是科普读物,甚至是学生感兴趣的小说等,充分利用学生的空闲时间,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其次,互联网上的信息多而繁杂,学生往往难以分辨网络资源的优劣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习提高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也带来了资源内容的复杂性,教师的教学应当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让学生独立掌握如何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

1、由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

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也发生的较大转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由“teacher”转变为“helper”。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传统的师生界线变得不再明显,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老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的朋友,进行必要的知识辅导和难点讲解工作。

2、由教育者转变为合作者

在教学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中,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进行广泛合作,共同交流探讨。在信息时代,一个人、一个小群体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一个比较大的学习任务往往需要各有特长的学生的共同合作,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由于相互的交流,容易激发新的想法,所以它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途径。

3、由教育者转变为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一些的教师,面对新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和新的教学环境难免产生畏难情绪。21世纪倡导的是“终生学习”,作为教师更是应该身体力行。多媒体网络下的教学活动都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会使用网络的联系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化,并参与网络文化的创造。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讲授型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在整体框架上沿用了传统授课模式,即在课堂教材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授课讲解为主,满足学生知识学习的目标。但是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充分结合了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实现了优势利用和教学互补。首先,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将大部分课堂时间花费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使用上,将原本枯燥的书本教材知识以生动形成的动态画面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生作业批阅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在线沟通功能,随时随地的对学生上交的课后作业进行批阅和修改,然后利用网站或者电子邮箱等形式,将批阅完成后的作业发送给学生,降低了集中批阅修改的工作量。

2、讨论式教学模式

此种方法的教学模式有两种基本形式,其一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到学校网站或其他相互平台,通过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互动讨论,最终获得答案;其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安排,关于课堂教学的话题或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查阅或知识梳理,并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讨论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然后汇总各种意见和观点,达到学习和理解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和组织者。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他是聆听者,同时监督学生的讨论质量,进而保证讨论的效果。教师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指点,使得讨论顺利进行下去。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协作式教学模式主要体现的是“互教互学,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协调能力有很好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使其终身受益,协作式可以集思广益,学习效果会更好。互联网环境下的协作式同样能保证学生个体的特点和个性,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研究某一方面的内容,然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整个学习计划,既体现共性又可以有个性。

作者:黄健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

参考文献:

[1]程轶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4):68-69.

[2]牛强,陈岱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结构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3]林明才.网络环境下教学要求与教师的信息素养[J].海南医

第十篇:大学英语教学内的中国文化研究

摘要:

为了解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情况,笔者对某学校10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80%)的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的过程中非常吃力,也就意味着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极度匮乏中国文化,以此为背景,笔者就大学英语内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就文化的组成来讲,语言是其中比较特殊的部分。因此,自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国内英语教学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特别重视,强调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进行培养。这对国内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有效的提升。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进行透彻的解读,然后用实例分析了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实情况,最后就把中国文化渗透进英语教学中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1中国文化与中国英语

Widdowson(1983)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对语言的学习尤为重要,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特别应该学会跨文化进行交流。交流不是单向的行为,从一开始交流就意味着产生吸纳和传播。跨文化的交流更是如此,这种双向的行为比相同文化的交流更难,从整体上来看,语言的学习不可走一方倒向另一方的模式。国内学习英语的人总想学习地道的英语,对英语国家传统文化深入的了解,我们作为交流方,也肩负着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当前,英语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语言,而中国要想走向世界,让世界上的人们了解中国,用英语向外国人们进行讲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能接触到其他国家的人来讲责任重大。目前国际上使用国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就是英语,实际上英语也被世界不同的文化所影响着。在1986年托德和汉考克对影响英语的各地特点和文化进行了总结,其中国内地区的英语作为实际上英语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中国英语”早已出现,其特点是英语为载体、本土文化为内容,也越来越多的被语言界和翻译界所认同。笔者文中所述的中国英语和具有贬义意味的“中国式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汪榕培对中国英语的定义为:在国内本地使用的,以标准的英语为参考,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的英语。我们无法确切的下结论中国英语己经成为英语的变体,但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征或者中国特有的情况必须有特定的英语词汇进行表述,缺少了这些词汇,在国际交往中会处于被动的局面。那么,国内独有的物质、精神文化怎样用英语去表达,国内英语学习的主体———大学生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这就回到了上文的笔者调查。笔者在本文中以此为基础,就大学英语内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2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状

2.1教材内容:

目前,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专类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其中的内容大都是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而国内文化的内容极少或者没有出现。教材中以英语国家为环境,对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进行介绍,国内的传统文化却很少涉及的实际情况不禁让人惊讶。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这本浙江大学负责编写的教材,全书共有不到40篇文章,其中作者是美国或者英国的文章有29篇,在这29篇文章中,背景完全是英美国家的有28篇,仅有一篇是关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的事实让人哑然无语。

2.2各类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内容:

在校大学生都会参加CET-4或者CET-6考试,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是命题的主要素材来源。以2010年CET-4考试试题为例,写作是第一部分,写作的主题是“拼写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快速阅读为第二部分,其内容为美国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听力为第三部分,前8个小对话出现英文名字3次,在长对话中第一个主人公名字是英文名字,第二个长对话对英国儿童的零用钱进行讲述,共有四篇短文理解和听写,出现英文名字的有3篇;仔细阅读为第四部分,第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美国的绿色建筑,第二篇对飞机的黑匣子进行介绍,后边还有关于外国的心理学研究;完形填空是第五部分,讲述的电子商务。虽然文化迹象不明显,但是其讲述的年代国内根本没有出现该概念;句子翻译是第六部分,出现英文名字的有1句,其余4句没有明显的文化倾向。为了更详细的论述大学等级考试中中国文化现象失语的普遍情况,笔者对2010年-2012年的全国CET-4和CET-6考试试题进行分析,近些年来由于CET-4和CET-6考试采取多卷的措施无从统计,经过笔者的统计发现,以文化的角度而言,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是CET-4和CET-6试题的主要来源,也就意味着该项考试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进行考察,但是,却没有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考察。

2.3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概念的误解:

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英语的学生以及老师认同文化,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开展语言的学习,也就是说建立在文化上进行的语言学习效果更佳。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上,对“文化”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普遍出现误解的情况。他们认为英语的学习和或者授这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应该是英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亦或者中国历史将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所以,这就导致老师卖力的对欧美文化进行深入的介绍,学生则卖弄自己所掌握的英语文化。他们经常把英美等国家挂在嘴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一知半解甚至认为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3教学建议

经过笔者的实际研究发现,被测试的人员在讲述中国特色文化(事物)的时候,出现严重的英汉转化问题,就笔者列出的具有突出特色的话题或者词汇,百分之八十的同学用英语表达的不恰当。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和英语课堂有很大的联系,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很少出现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各类教材中很少出现中国文化,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形式的中国文化,这就导致我们熟悉的中国文化却无法用英语进行表述。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把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有效的提升国内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1大纲制定: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国内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体现了对文化的重视,只是没有着重强调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这一点着实欠缺考虑。笔者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并和国内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相结合,认为教学大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大学阶段,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中国文化,在大纲词汇中纳入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对教学人员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让他们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自觉地提升课堂教学中英语文化所占的比例,让英语教学围绕中国文化来开展和进行,国内英语学习者在论述我国文化的过程中不至于出现窘迫的局面。当然了,在英语教学中不可能仅仅围绕中国文化,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国外文化,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我们要着眼于开设英语课程的各个阶段的学习,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指导,确立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对教学大纲内容最直观的体现。目前国内的现实情况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介绍,如英国、美国的概况,欧美文化等,但是在英语必修课程中很少对中国文化进行介绍,仅仅有极少的学校在英语选修课程中讲述中国文化,丁往道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用英语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讲授,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反观外国学校,诸如哈弗大学在内的很多名校都有讲述中国文化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历史和传统的哲学。国内与此形成了显著地对比,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和课程开设上有待加强,很多的高校没有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文化的英语课,这也是导致笔者在本项研究刚开始进行调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由此可知,把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引入大学英语课程中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怎样对课程进行设置,怎样在英语课程中引入我国传统的文化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3.3教材编纂:

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实现的是编写的英语教材。如今通用的英语教材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比较重视,编者也知道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英语教材中融入很多欧美国家的文化。但是,就中国特色文化在教材中文化介绍来讲,不仅占得比例少而且缺乏系统性,这让学生怎么用英语对我国文化进行描述,直接的导致中国文化的英语失语情况的出现。对于这种情况,要想很好的解决,就要求教材编纂人员在编写大学英语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把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反应的文章纳入阅读类教材的范围;对听说类教材进行编纂的时候,设置的听力和语境应该多以中国文化为主,对涉及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材料要让学生多读、多看。让学习英语的人员可以流利的用英语去表达我国的特色文化。这给教材编写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教书育人本来就是百年大计,需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进行。

3.4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渗入中国文化,我们要格外注意两点。其一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老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特色文化,带领他们对我国的文化和欧美国家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对英语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吸收,还要对用英语述说中国文化的方法进行领会。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学生用英语论述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作文或者口头论述。其二,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不仅要翻译课本中的文章对中国文化进行反应,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一些翻译的技巧向同学传授,让同学掌握翻译中国特色文化的技巧。不可否认,用其他国语言去述说和翻译本国的文化特点非常的困难,这也是英汉翻译界公认的难题,有些物体或者概念由于没有实物,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翻译甚至会出现不能够翻译的情况。中外翻译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给出了丰富的技巧和方法。就翻译来讲,大学英语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对翻译的技巧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学会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当学生遇到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的中国文化的时候可以充分的使用这些方法,让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被最大程度的传输。

4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基础和前提,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如今,每一名大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播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英语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传播我国文化的主要工具。所以,将中国文化渗透进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方法熟记于心,这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求,这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扬光大极为有利。

作者:廉莹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