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彝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提升探究

学前教育彝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提升探究

摘要:语言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随着我国各民族间的交流愈发频繁,掌握普通话逐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学好普通话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经济交流和长远发展的作用愈发重要。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将直接影响未来彝族各年龄段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同未来彝族地区整体的普通话水平关联紧密。本文通过教学中的调查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对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究了彝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提升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彝族学生;普通话;提升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正把具备较高等级的普通话水平作为考录员工的必备条件。在此背景下,普通话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具备良好的普通话运用能力是少数民族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从事各项工作的基础。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属于彝语方言区[1]。当前,彝族群众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幼儿和青少年语言学习抓起。特别是3~6岁的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其普通话表达能力十分关键。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创设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进而促进彝族地区整体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一、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分析

目前,四川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四川幼专”)学前教育专业“9+3”“9+5”班级的彝族在校生已有上百人,今后这一人数还会持续增加。从个人层面上说,普通话水平既直接关系到他们毕业前能否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获取教师资格,也同他们未来的工作需要相关。由此可见,普通话学习对他们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现实意义重大。从社会层面上说,他们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是创设幼儿园良好普通话语言环境的关键,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将直接影响彝族地区各阶段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当前,四川幼专彝族学生普通话学习基本上依靠课堂教授或媒体模仿。但从近年来这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彝族学生的普通话能力达不到要求[2]。笔者在普通话教学的过程中观察到,不少彝族学生已经意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日常练习较刻苦。但其中不少人的普通话带有方音,声韵调含混不清,语句表达不合语法规范,表达能力较弱;语文基础差,很多字不认识,不习惯用普通话交流。从总体上看,彝族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彝族学生对普通话学习存在缺乏学习热情和自信、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参与度不够、课内外口语练习不足等问题,导致其普通话水平提高较慢。彝族学生大多认为普通话学习太难,并认为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受母语和四川方言影响、缺乏说普通话的机会等。对于普通话课堂教学,学生普遍认为一周一节课时太少,课堂内的练习机会与练习平台太少。

二、学前教育专业彝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提升策略

(一)改变学生主观意识,创设普通话语言环境。第一,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大部分彝族学生都意识到,学习普通话对现在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有部分学生受民族认同感中的排他性影响,对普通话的学习态度消极,进而导致普通话学习进步缓慢。对待后面这部分学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学好普通话对弘扬传播彝族语言文字及文化传统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在普通话练习材料中加入彝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诗歌。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提升彝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促使彝族学生意识到,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更好地宣传推广彝族的民族文化,进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鼓励学生开始学习并持续坚持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普通话最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在全国各地畅通无阻地使用,有中国人的地方,普通话就能派上用场。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展示祖国各地的旅游景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在与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学好了普通话就能在全国各地与人顺畅交流。通过介绍祖国的风光景色,向学生展示普通话的魅力,激起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兴趣,为学习注入动力。第二,创设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要求学习者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学习、强化和发展。学校要加强普通话的长期宣传与推广,利用标语、横幅、电子屏幕、演讲、辩论等文艺活动培养学生使用规范字和普通话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均要使用普通话授课,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普通话能力;课后通过播放《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优质文化节目,让学生聆听标准发音,同时积累优美实用的汉语语词;通过举办故事会、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机会,让学生适应普通话氛围,感受使用普通话的乐趣;教师还应经常督促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定期开展普通话交流活动,检验学生普通话水平,创设让学生自觉说普通话的环境[2],让学生时刻接受普通话的熏陶。总之,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多给学生创造听说普通话的机会,促使普通话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语,而不仅是作为学习任务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第三,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培养坚持练习的良好习惯。语言的学习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需要长期、大量的训练。同时,规范字和普通话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是语言学习的两个方面。教师要有步骤地引导彝族学生先了解普通话与彝语在声母、韵母、声调、构词和语法方面的差别,再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最后通过聆听标准发音和朗读优美短文的方法解决语言构词和语法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树立榜样,持之以恒,每天多听、多读、多练,在坚持口语听说练习中养成普通话练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普通话水平。

(二)优化普通话课程教学。第一,分层教学。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入学初通过简单的普通话测试,按照彝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大致分为高中低三类。普通话课程教学时按类编班,再针对不同分类制定适合该层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利用有针对性的、更合理的分层教学和辅导方式,使学生都能有进步。如在语音较好的学生获得二级甲等及以上证书后,就可以引导他们掌握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表达技巧,在教学活动中熟练使用普通话,掌握恰当的教育教学语言和同幼儿交流沟通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对于语音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着重引导其进行普通话的基本发音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声、韵、调的正确发音。第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各种移动设备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发彰显,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普通话课程教学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比如,利用慕课平台上的优质数字资源,开放数字平台在线课程,实施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单一课堂教学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为彝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提供新的辅助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性、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1],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既是师生双方一致的迫切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在线课程建设加强后,彝族学生可自主利用课下时间,针对自身口语问题,反复观看线上相关教学视频,完成线上练习;上传学习问题,线上咨询教师或专家进行一对一交流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将有效提升彝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第三,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普通话校本教材。目前的普通话教学中,没有专门针对彝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教材,如何找到有针对性的、适合自己学习的普通话材料也是困扰许多彝族学生的问题。为提高彝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有必要针对他们的语音特点、发音难点、普通话训练等实际情况,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编制普通话校本教材。如在教材中,可减少普通话理论知识的介绍,把学习送气音、卷舌音、带介音的音、复合元音、鼻音、轻声与儿化音作为重点,强化发音基础,丰富相关的练习材料,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结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各民族联系不断加强的当下,推广普通话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增强对外交流、实现本地经济文化新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普通话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把教学实践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帮助彝族学生学好普通话,进而促进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推动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孙惠欣.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102-103.

[2]龙江.云南藏族地区中学普通话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卓康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