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摘要:我国自2015年起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各高校必须反思并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考试;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本文以全国幼儿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国考)所倡导的实践取向、综合素质取向、终身学习取向的价值理念为导向,对湖南省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结合对学生及教师的访谈,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综合素质取向体现不明显。综合素质取向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需要得到课程体系的支持。在当前课程体系中,部分公共课程虽名列在册但并未真正开设,素质拓展活动虽有学分作为依据,但缺乏相关评价与跟进,因此学生的发展难以看到明显效果。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识性知识课程开设不够全面,自然科学类课程较少。

(二)实践课程占比少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失衡,理论课程开设多实践课程开设少。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幼儿园参与活动组织、活动观摩及实践调查,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获取全面知识的途径被限制。多位毕业生表示,她们在毕业实习时以及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将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班级教学与管理活动中。

(三)师德教育不突出。师德教育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可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的也很少,尽管受访的所有教师都认为师德教育很重要,但也并不是所有教师都会在课程中格外注重师德师风内容的渗透。没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对幼儿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让大众对幼教行业及教师素质产生怀疑,由此导致双方信任机制出现裂痕。

(四)终身教育理念未得到贯彻。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潜能激发,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并秉持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知识传递,因此探究性学习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然而,从当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仍采用单纯的传授法,虽然有意识地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和少量实践,但究其本质还是脱不了“传递—接受”的模式,且课程较封闭,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建议

(一)增设选修课,增加通识性知识课程占比。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然而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自然科学和艺术欣赏与表现类课程开设很少,难以支持学生的发展。应根据学生需求开设选修课,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的课程。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往往更被重视,师德师风的培养和渗透欠缺。师德教育可分直接和间接途径,直接途径就是开设专门的师德培养课,可以全面系统地促进学生师德的养成;间接途径是将师德渗透在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取向。教师在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当前的课程结构偏重理论,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最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值得思考并作以下阐述。1.聘请一线优秀教师定期开展讲座和交流会。大部分高校教师偏重学术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在国考中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和实际问题,要求教师有丰富实践经验。因此,聘请一线优秀教师就成了一条可行之路,不仅使学生接触到幼儿园的真实问题,而且能借鉴优秀教师的处理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联系,多开展实践活动。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被理解与利用。高校可与幼儿园合作,开设实践类课程,适当增加实践时间,明确每次实践的具体目标,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提高学生对入园实践的重视度,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并通过严格的考评制度来保证实践质量。3.打造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通常情况下,实习指导教师由专业任课教师兼任,不少老师缺乏专业的实习指导经验,且同时还担任其他年级的教学,难以保证指导质量。因此,应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与严格考察,做到选贤任能,打造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真正发挥指导学生实践的作用。

(四)转变课程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是常见的课程评价方式,目的是明确学习成果以对学生作出评价。然而随着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发展,学生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教学的“三中心”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得到更多关注。课程评价应结合过程性价与终结性两种评价方式,既关注过程也不忽视结果,较全面的评价学生发展。此外,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实践考评,更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

(五)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增强课程设置的开放性与可持续性。终身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终身教育理念在课程中体现为课程的开放性与可持续性,课程的开放性指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不是世界的最终解释,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带有个人色彩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不是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的,课程应体现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理解、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程可持续性指教师专业发展持续一生,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专业发展的开始[1-3]。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才起步,在这种大环境下,各高校必须适应其变化,结合其价值取向,调整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以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

[2]张占广.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3]刘志英.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6(5).

作者:周玲 单位:怀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