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思考

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为了促进学前教育史专业的发展,文章针对学前教育史现状,论述了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的一些内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资源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幼教人才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幼儿园教师应该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反思意识,适应当代社会和幼教事业改革与发展之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是培养此类幼教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学前教育史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典型的专业理论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前导,在研究对学前教育的理念、学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研究古今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概念和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发扬学生的科学意识及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史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难以摆脱条条框框的禁锢与束缚,较少关注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山西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的实践,进一步分析与思考课程改革的路径,意在促进学前教育史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一、学前教育史课程目标改革

(一)知识目标

学生要了解并认识中外学前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基本掌握中外学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内容,认识不同时期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基本问题,了解中外学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实践的基本脉络,把握教育发展的一般和特殊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学前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感的教育眼光,对于教育问题有比较敏感的把握能力,具有理论联系实践、分析和比较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反思能力,总结国外学前教育经验及启示的能力,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意识和辩证思维,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和学习态度。学习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家为教育献身的可贵精神和品质,激发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

二、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的设计理念

要建立高效课堂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来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重要[2]。因此,结合新课程三维目标,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体现的教学理念:一是强调学前教育历史脉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力求实现知识与智力、认知与情感、自主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二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设计与专业学习密切关联的中外学前教育史专题研讨内容,注重学生比较研究意识的培养,通过专题研讨、视频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内容,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体现“扎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侧重应用”的教学理念;三是调动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小组研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给学生提供思维思考、分析讨论、调查研究的时间和机会,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前教育史课程内容改革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理念的要求,笔者突破教材的局限,以专题的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将一些知识点整合为学生研讨学习的专题,设计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师德、幼儿园课程、儿童观、幼教师资队伍发展、中外学前教育发展概况比较研究等专题研讨内容,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获得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分析、反思、应用能力。例如,学习现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开展对当前幼儿园课程现状的调研,小组搜集相关资料、集体研讨、探索教育家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观点并进行辩论,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学生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及观点浅层次学习的状况,赋予史学知识新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切实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及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应该仅按照教材体系内容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而应让学生参与课堂、体会乐趣、形成对教育问题地深入思考与辩证分析。所以,课堂教学应该运用项目研讨、视频教学、小组辩论、材料分析或讲故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组织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研究意识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学前教育史课程资源与手段的改革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将不同历史时期相关社会背景资料视频、专家讲座视频结合起来,创设课程情境,提供真实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及电子网络平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研讨、查阅文献资料、开放性讨论交流的平台,提高查阅、探究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经过甄选,与学生分享课程教学资源。

六、学前教育史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前教育史课程考核实行闭卷考试和开放性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日常考核运用专题学习、社会调查、小组研讨与汇报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期中考试可以采用撰写小论文的开卷考核形式,了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阶段性学习所建立的知识结构,测试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期末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考核方法将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结合,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比例设定为4∶1∶5,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兴趣、参与课堂、团队合作及探究能力的生成。总之,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必然选择,高校要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要求设置课程目标,优化学前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引导教师深入探究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这样才能让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效果更佳,进而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学前教育人才,促进幼师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刘秀芳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