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下高校仪器设备投入机制

学科建设下高校仪器设备投入机制

摘要:总结地方公立高校仪器设备配置现状,分析评价地方公立高校构建以学科、学科群为中心的仪器设备配置管理模式的优势,旨在建立责权对等,统筹发展,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科学评价的资产配置新模式。为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提供重要物资保障。

关键词:学科建设;仪器设备配置;配置模式

地方公立高校的仪器设备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重要物资保障,是衡量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教学质量评估、专业认证、学位点等重要指标。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应根据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规划,合理制定仪器设备的购置方案”。地方公立高校担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区域人才的任务。然而,地方高校从学校体量、学科发展水平、科研实力、专业结构、经费投入,设备配置档次和规模、大型设备的管理模式与部属院校相比差异较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无法照搬部属院校设备配置管理的成功经验。

一、地方公立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和配置现状

1.地方公立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地区差异较大。选取若干地区2017年在校生人数、教育经费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对比。以河南为例,2015年全省普通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4.59亿元,2016年达到192.18亿元,2017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9.03亿元,全省本专科在校生200.47万人,生均10925.82元。同时参考各地高校政府同期采购信息公示数据,相比全国其它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特别是部属知名大学相比,河南高校所采购的仪器设备具有配置相对较低、采购批次少、规模小,相同档次设备的采购价格普通高于教育发达地区部属院校。地方公立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年虽然纵向总体呈增长态势,然而与部属院校相比,与高校密集的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保有量低,配置水平不高。2.地方高校逐步走上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的发展道路。国家“双一流”高校已启动了学科群建设方案,各地方政府也在这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建设投入。以河南为例,“为了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快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制定了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方案,一期共建设优势学科10个,特色学科25个,覆盖16所高校,一期验收合格纳入二期继续支持,建设时间为2015—2024年。2015—2017年建设期间安排财政资金10亿元,2018—2024年建设期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3亿元,投入力度空前。好的大学,要建设好的学科,学科群建设为核心既是由于地方高校承担着面向本区域,服务地方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职能,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驱动,也是国家、各省要求其服务国民经济社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政策导向外在要求。学科、学科群建设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设备投入模式的变革。

二、现有配置模式的局限性及弊端

1.地方公立高校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现有配置模式不利于实现发展目标。以河南为例,现有公立高等院校97所,统计报告显示,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居于下游。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办出精品,办出特色才能走出发展困境。目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根据经费归口管理,由履行经费管理职能的二级院系根据需要申请采购,往往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分解下达的教学科研任务制定设备采购计划。二级院系依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计划进行中长期规划的能力较弱,基本不具备全局统筹的能力,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面向于某个、若干个教学期间的单个课程、某个科研项目的碎片化的设备投入往往影响教育产出的效果,不利于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的协调发展。2.现有配置模式不满足科研管理和预算管理要求。现有配置模式下,地方公立高校的遵循传统的配置流程,项目论证—预算下达—采购需求提交—专家论证—采购需求完善—审批—进场交易—合同签订—供货的模式,从预算下达到供货完成,设备验收合格,周期通常在8~12月。订单式的大型精密贵重的进口仪器设备的配置周期更长。科研事业是创造性的甚而开拓性的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设备的配置规划要尊重科研管理规律,现有的一事一计划,一个项目一套配置的设备供给模式不利于构建现代化的科研平台。随着国家预算法的颁布,各级财政财务预算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程度逐年提高要求,现有的设备配置模式与财务预算的刚性执行相悖,财务预算和采购执行吻合度不高。3.现有配置模式不利于降低设备配置成本。(1)地方公立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居于天然的劣势。地方高校在教学、科研发展水平上相比部属院校处于较低的水平,设备配置批量、配置频率上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更没有名校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的设备在采购价格、售后服务、封闭性耗材的配备供给与部属高等院校采购价格相差悬殊。这种由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和高校自身发展水平的局限性所带来的价格劣势今后还将长期存在。(2)现有配置模式不利于形成政府采购规模效益。现有模式下,地方高校各院系的校内经费由学校根据按计划进行二级挺丑分配,学校有限的经费进行二级分配后经济拮据加剧。各院系专项经费与其申请的项目相匹配,院系部之间的横向联合协作项目极少,项目规模小涉及专业范围窄,专项经费细碎化、分散化情况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各二级单位既难以用于配置大型科研设备,也难于全校统筹批量配备设备。一方面,在设备政府采购中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难以吸引更多品牌参与竞争,在价格博弈中对抗大型垄断性的进口设备供应商完全居于劣势,相对恶化了地方高等院校的财务状况。(3)现有模式下设备权属分割鲜明,共享困难,建设重复。条块分割下缺乏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和配套的经费划拨政策,二级院系负担各自权属内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缺乏共享的主动性,与经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科研设备的市场服务需求相对较弱,校外共享经济效益弱化。以河南为例,建设有中心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的高校较少,各实验室的大型设备基本没有纳入共享体系,建设有共享体系的高校运行状况也不乐观。

三、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仪器设备配置模式的优势

1.有利于协调统筹。仪器设备采购是高校支出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了一所高校的资金运行轨迹,包含了高校深层次的管理绩效和运行规则,反映的是一个学校财务管理的运行框架。一所高校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层面具有了解总体情况,平衡各方需求,掌控全局运行,调动各方力量,依据整体发展战略协调前进的优势;院系则体现出熟悉具体实际,完成具体教学科研任务,落实学校发展任务的特点,双方缺一不可,两者相得益彰。高校每一款项支出,无论来自学校整体统筹还是院系包干、专项,都会对应具体的工作。这些事项有的由院系直接完成,有的需要在学校统筹下,院系协同推进。2.有利于权责对等。高校仪器设备的采购实质上是对财权的分配和运用,要分配财权,先确定事权———学校的财务管理也是国家财政改革的一个缩影。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进行设备配置即先确定发展方向,先确定做什么“事”。目前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还停留在从“分钱”的层面,各院系按照各自的发展需求,既定任务,分灶吃饭。要把简单的“分钱”升级到学校和院系事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重点解决共同事权的支出责任问题,界定厘清学校做什么、院系做什么。事权和责任进行了清晰区分,上下行事即有度。3.有利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财政部2006年颁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河南省教育厅也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作为所属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年度考核指标之一。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应当紧密结合与统一,但在实际管理中仅仅停留在理论认识和政策学习层面,如何体现这种理应做到的“相结合、紧密、统一”是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操作难题。以河南省为例,目前公立高校的资产配置通常落后于预算执行半个到一个会计年度,距离“紧密、统一”还相去甚远。然而,学科群的论证和组建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方向,以学科群为中心的配置机制下,按照学科群的建设方案制定配套的仪器设备投入计划,能够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财务预算和采购预算;学科群的建设能吸引众多学科的积极参与;各院系在学科群的建设中充分论证,不断达成共识,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建设的积极性,仪器设备采购前论证前移,可以一并纳入学科建设的论证,充分节约采购前期准备时间,预算执行更为准确和高效。学科、学科群设备统一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使财政监督由纯粹的资金监管领域延伸到实物监管领域,从另一方面健全了财政职能,促进国有资产管理。4.有利于资金的运行管理和评价。地方公立高校的总体资源有限,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有利于整合有限资源、监督资金运行,强化监督检查,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对学科群内科研经费的分配和管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共享,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形成高校发展的助推力。以学科、学科群为中心的仪器设备配置模式还能为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搭建更好的平台,提高教学科研产出,使财政资金使用与服务发展定位协调一致,符合区域改善民生和重点发展战略的要求。

作者:王丹 贺新禹 单位:新乡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