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探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探究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实践证明,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多种教学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本文着重介绍了小学科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情境;情境创设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科学知识的启蒙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教师应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科学课程的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会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学生对科学学习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发掘自身的学习潜力,提高与发展自身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小学科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

1.提倡科学生活化,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语言切合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学生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学生对闹肚子、感冒生病要打针吃药印象深刻,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闹肚子、感冒是怎么回事?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会感冒?肚子为什么疼?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显微镜下的世界”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细菌、霉、病毒的科学知识,体会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了科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培养与发展自身的科学核心素养。

2.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和科学技术来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常关注国内外科学动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和科学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到“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时,笔者告诉学生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第二个地球,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地球的资源可能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星际迁徙必然是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知识,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当前科学界取得的一些成果,美国科学家发现39光年外的“超级地球”,这个在太阳系外发现的“超级地球”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发现生命的地方,这颗太阳系外行星距离地球39光年,大约有50亿年历史,而漫长的历史足够让其进化出生命,这颗行星体积是地球的1.4倍,质量是地球的8倍,通过分析,该行星绝大部分由岩石构成,并且有铁核存在,“超级地球”位于宜居带正中心,这个区域非常温和,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和大气层。其实,科学家们对宇宙中某处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他们也会思考类似地球的行星孕育与地球相似或超越地球的先进文明会给人类带来和平还是战争等问题,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学习的愿望。

3.利用科学故事或科学家故事来创设情境。科学故事或科学家的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姆佩巴效应”为例,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冷水结冰更快,而事实并非如此。1963年的某天,在坦桑尼亚一所中学里,一群学生想做一点冰冻食品来降温,其中一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学生在热牛奶里加糖后准备将其放进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热牛奶凉后放入冰箱,那么别的同学就会把冰箱占满,于是他直接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不久,他打开冰箱,令人惊奇的是他那杯热牛奶已经变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淇淋却还没有结冰,姆佩巴的发现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甚至成为学生嘲笑的笑料。姆佩巴把这一特殊现象告诉了达累萨拉姆大学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听了姆佩巴的叙述后也感到十分惊奇,不过尊重科学的奥斯博尔内博士又对此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也与姆佩巴的叙述完全相符,实验表明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更快。此后,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纷纷载文介绍了这种自然现象,科学界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佩巴效应”。这一故事告知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探究和思考,鼓励学生从小养成观察、探究、记录和思考的良好习惯。结合教学内容,笔者还会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小学生的科技发明、科技作品等,以此树立学生科学学习的自信心。

4.把课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设计成室外探究活动或课后探究活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以“树叶变黄了”为例,如果教师单纯地将其设计为一节讲授课,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这节课设计成一次室外探究活动,校园里的银杏树开始变黄了,笔者带领学生来到树下,采集树叶进行观察,树叶有绿的,有开始变黄了的,有全变黄了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树叶是从叶边缘开始变黄的,继而顺利突破了“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这一难点。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笔者将学生分成一个个科学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为有效。

5.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来创设情境。各地都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利用本土的自然环境来创设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探究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时,笔者介绍当地隶属喀斯特地区,具有很多神奇的溶洞、天坑等地质地貌,学校附近还曾挖掘出剑齿象等古生物化石,在教学“衣食住行的变化”时,笔者介绍当地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当前学校所在地正在修建高铁,从新石器时代到新时代,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利用还没解决的科学难题或科学悬念来创设情境。科学家解决了许多的科学难题和科学悬念,但还有很多的科学问题有待人类去探索、研究。除了介绍课本中提到的是否存在外星人等科学悬念外,笔者也会介绍一些目前科学界存在的难题,如向学生介绍人体基因结构、宇宙中的黑暗物质、受控核聚变、生命起源等世界四大难题,介绍了这些难题后,学生踊跃提问,这些还没解决的科学难题或科学悬念已经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笔者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学好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7.用游戏活动来创设情境。在教学“形状改变了”时,笔者充分利用课本安排了变脸游戏,让学生体会要变出鬼脸,就要施加诸如推、拉、扭、压等力。为帮助学生理解,笔者还利用拔河比赛、吹乒乓球等游戏让学生理解“推和拉”“动起来和停下来”。为帮助学生感知动起来、停下来的用力不同,笔者让学生推一个空凳子,并不停地改变方向,教师可以坐在凳子上让学生体会推慢一些、快一些、向左转、向右转等,从而帮助学生体会用力方式的不同。

8.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情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对图像、声音以及文字进行综合处理外,教师还可以使用网络播放科学视频,利用电脑等播放设备播放一定数量的科教片。例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观看火箭发射、日食、月食等视频,这些资源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观,使抽象的科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主动探究科学世界的无限奥秘,学生经历完整的知识构建过程,有利于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刘祖礼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民族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