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思考

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思考

摘要:在我国地方高校的民间舞蹈教学之中,要基于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和舞蹈水平,融入民族民间舞蹈内容和形式,并使民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内容渗透于教学之中,寓舞于俗。将积淀各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内容,移植到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之中,使散落在民间的舞蹈迁移进入到地方高校课堂,通过肢体的动态表达更好地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渗透,从而增强地方高校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弘扬中华民俗传统文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舞蹈教学;民俗文化

在我国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离不开浓郁的民俗文化内容。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实现民俗文化在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应当全面把握和领会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底蕴,并在全面分析当前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前提下,探索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之路。

一、民俗文化类型与文化底蕴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源自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各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情感相链接,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类肢体动作,显现出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和魅力,绽放出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特色和风格。民族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它与民族民间各地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相关联,具体表现为以下民俗文化类型及舞蹈形式:

(一)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

在我国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农耕文化具有最为广泛的受众,具有主导性地位。在历史长河之中分为黄河流域的“栗作文化型”和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型”,另外还有西南云贵高原的梯田稻作文化、刀耕火种的原始文化留存。在农耕文化之中,汉族民间舞蹈与人们的农耕劳作密不可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舞蹈特征,极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有灯阵、灯舞、秧歌、花灯、花鼓等。

(二)草原文化与蒙古族民间舞蹈

蒙古族民间舞蹈与草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在辽阔蓝天的绿野之上孕育而出的耀眼文明之光,蒙古族的牧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牧放生活,是一种开拓性的动态文化,内蕴复合型的精神元素。它以青春绿色以及勇气和活力为文化内涵,形成的蒙古族民间舞蹈也流露出豪放、自信的风格特色,极具代表性的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就有“安代”“萨满舞”“盅碗舞”等。以“盅碗舞”为例,它是一种表演性的蒙古族民间舞蹈,因使用“盅碗”而得名,与金元时期盛行的“倒喇”有极深的渊源,舞蹈舒展流畅、热情奔放,并掺加有“板腰”“圆场”“碎抖肩”等舞蹈技巧。

(三)绿洲文化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维吾尔族因基地理特征、生活习惯而形成了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绿洲文化,其民间舞蹈也具有绿洲文化的典型特色和风格,他们的舞蹈传承了西域歌舞宴饮遗风,以“赛乃姆”舞蹈最为流行,它是维吾尔族人民自娱自乐性的舞蹈,舞姿柔媚动人,极具艺术感染和吸引力,表演风格别致,并拥有“晃头移颈”“弹指”“击掌”“快速”的动态中戛然而止的舞蹈技巧,引人入胜。

二、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民族民间舞蹈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民俗氛围淡化,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应当渗透和融入到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然而,我们看到在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中尚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流露出对民俗文化的缺失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相脱离

在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舞蹈文化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存在相脱离的现象,尽管在地方高校中开设了《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等理论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舞蹈文化涵养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但是,因民间舞蹈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技术课教学相脱离,而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使地方高校民间舞蹈的教学存在对民俗文化忽视和缺失的现象和问题。

(二)对民族民间舞蹈动律及体态的文化背景挖掘不足

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和体态是基础,在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应当依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习者可以深入地把握民间舞蹈的精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通常是采用口述的方式讲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体态要领,并适当加以动作示范,这种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普适性和有效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向学生悉心讲解动律、体态要领的过程中,却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内蕴的民俗文化的深层分析和体悟,学习者只是从外表上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动作模仿,而缺乏内在的文化体悟和理解,这就使他们在民间舞蹈学习中出现风格跳偏的现象和缺陷。

(三)突出技艺展示而忽略民俗文化风格的体现

在地方高校的民间舞教学舞目之中,显现出相对稳定、始终如一的民间舞风格,它综合反映出舞蹈表演者的艺术表演能力。在一些民间舞舞目之中,却存在突出技巧展示而忽略民俗文化风格的表现的问题,如:在维吾尔族舞蹈之中,舞蹈表演者充分展示出古典舞技巧“横飞燕”、原地旋转720o连360o旋转、连续原地旋转、连续原地跳转等,没有充分展示出维吾尔族民间舞的风格性,这种对民俗文化的忽视使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困扰。

(四)舞目创编缺少民俗文化内容

在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目创编过程中,显露出脱离民俗文化的问题,使民间舞蹈“现代舞化”,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被认为是潮流的趋势。我们应当看到,在我们借鉴和运用西方后现代舞的动作编舞方法:动作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还应当以民俗文化为背景和前提,要保持民俗文化原有的、本土的文化底蕴,避免舞目创编异质化。

三、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民俗文化渗透与融合路径

(一)增强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民俗文化自觉意识

在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要增强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民俗文化自觉意识,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加以建构和提升:1.树立文化主体意识,明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更好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使年轻人充分认识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夯实自身的文化根基,追索民族魂魄;2.利用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渠道,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自觉意识,借助于自成一体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更好地应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坚守民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

(二)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

在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可以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策略,营造浓郁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氛围,精心创设具有一定情绪体验、以形象为主体的仿真场景,引发舞蹈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角色设置、仪式设置、场地设置的民俗文化场景中,深入地把握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1.角色设计。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不同的民间舞蹈角色的形象和个性,使学生在形神俱备的角色设计中,充分把握舞蹈形态,如:花鼓灯表演“小花场”中的“鼓架子”“兰花”“岔伞”等角色,并充分体会“兰花”角色形象的对爱羞涩、矜持的个性。2.仪式设计。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仪式性的程序和内容,如:藏族萨满舞中的驱魔、祭祀礼仪;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前的祭礼仪式等,从而使舞蹈学习者充分体会到民间舞蹈中内蕴的文化底蕴。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民间舞仪式有直观的了解,从而较为真切地感受到仪式中内蕴的民俗文化心理。3.场地设计。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不可忽视场地设计这个文化因素,如藏族民间舞教学就可以搭配神秘、凝重的灯光效果、背景音乐、LED背景画面等,并拍摄一些实地采购的场景,营造出藏民“朝拜”时的宗教色彩与气息,较好地实现民间舞蹈表演舞姿与民俗文化氛围的完美融合与渗透。这种场地设计方式不仅可以使学习者深入体会舞蹈的肢体表现力,而且可以激发学习者对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心理认同感。

(三)舞蹈服饰及舞蹈气质上的民俗文化渗透

在地方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之中,舞蹈服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充分重视舞蹈服饰的选择,要使舞蹈学习者充分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服饰特色和风格,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内容。如:藏族舞蹈可以穿上长袖袍子,感觉双臂松弛下垂的体验以及脚撩袍子时“似绷非绷”的感受,进而全面把握藏族舞蹈的动作要领和民俗文化风格。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舞蹈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方面的学习,要使学生充分感知和体悟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文化精神气质及审美内涵,充分展示出民间舞蹈的精神风貌。如:东北秧歌舞蹈就突显出我国北方地域人民特有的浓烈色彩和意趣,通过眼、俏、幽、稳、美的动作韵律特色,感受东北秧歌舞蹈的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特色,充分展示出东北秧歌舞的气质和独特韵律,深刻体悟东北秧歌舞内在的审美内涵。

(四)更好地实现民间舞的创编

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应当具有求知探索、积极上进的精神,在进行民间舞创编的过程中,理清不同民族民间舞内在的民俗文化内涵,研习民俗学、文化学、美学等知识。积极进行田野采风,获取民族民间舞动作元素,挖掘民族民间舞的民俗文化深层的文化意蕴,使高校民间舞创编更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要有清晰的认知,坚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精神气质和民俗文化内容,实现民俗文化在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引领舞蹈学习者更为深刻地体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李娜.论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2]马琳.立足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精髓———羌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2,(03).

[3]潘博.民间舞课堂教学研究[J].大舞台,2012,(05).

[4]李泽华.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J].大众文艺,2012,(04).

作者:叶玲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