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通识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的理论

谈通识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的理论

[摘要]中国一流大学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已经走出无序的状态,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规模。而像普通高校,尤其是公安高等院校这类应用技术型的高校,由于其培养人才时更偏向于职业化,仍存在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低、受以行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影响深等问题。通识教育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既然普通高校有经验不足、旧模式的惯性大的劣势,那么有针对性、选择性的发展某一类通识教育,或许可以成为普通高校通往通识教育建设的“龙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公安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法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阶段中。为了顺应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内各高等院校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教育改革举措,诸如构建通识教育目标体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等,将人才培养提升至其应然位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的大学,陆续开办示范性试验基地,如北大元培学院、清华新雅书院、南大匡亚明学院等。中国教育界已经意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并重的必要性。

一、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期间的问题

症结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旧有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由于教育路径依赖的惯性,始终无法颠覆传统的、强专业性的高等教育方式。普通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普遍还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把通识教育改革简化等同于了通识课程设置方式、课程类型、教学方式等的变化。其间,公安高等院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不仅存在着与其他高等院校共性的问题,另外还独有因其特殊办学性质所带来的教学障碍。公安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所以专业设置基本参照公安机关职能的分工,这势必导致公安教育的职业性的封闭性,也势必造成学科划分僵化的流弊。公安学科的强专业性所导致的的壁垒,使得其它学科无法与公安学科进行有效的渗透、融合。同时,公安高等院校学生就业方向的单一性,也决定了其办学理念受功效理性支配的情况比一般应用技术型高校更严重,而通识教育的广博性和贯穿性正可以帮助矫正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此外,相比于一般综合性大学,我国的公安高等院校并未真正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传统的课堂之上。已开设的人文社科类通识课,也往往都是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等传统课程的有限延伸,或转化成思政教育的工具,通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互无关联。

二、通识教育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通识课程有其时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西方教育家纽曼认为,通识教育更优于专业教育的地方就在于,受教育者可以通过通识教育获得“一种以自由、公平、冷静、克制和智慧为特征的终生思维习惯”。而在我国,先师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便系统提出了一种终身教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并终其一生去实践,但是现在我国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实际还是属于一种“全艺”教育,在打造专业化人才时,仍然忽略了完整人格的培养,这会间接导致受教育者社会责任感的降低。而通识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使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结构和健康的生命观、价值观。有人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育理想和社会需求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这对于初、中等教育来说,曾经是一种有价值的观点。因为高等教育是具有社会分层功能的,它可以将一个群体进行财富和地位的再分配,从而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公平。而通识教育又是一种开放进步的教育方式,其所强调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以外的素养,包含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等,不会局限于应试教育的训练,且往往更多受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的影响,学生进入大学的目的不再是改变命运,而是在进入社会之前找到自己的定位。学生的自我定位最先受到学校定位的影响,例如中国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大学,还区分为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大学、普通高校,而学校的定位又是由不同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所以同一层级学校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层次都不会有天壤之别。当然,如今的高等教育已不同于以往以职业为导向,毕业包分配或定向工作,而是高校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过这个自主选择权能够触及的最远边际在何处,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对自身的了解及对职业的前景规划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二)通识教育对公安高等院校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后备力量,公安队伍的职业属性单一,职业发展方向固定,就业形势也不如其它行业复杂动荡,对专业型人才和通用型人才都有大量的需求。而在校期间,除了对部分高精尖人才应予以特殊培养外,其他普通学生除了可以依靠考试、考核等方式将学生分类培养,如果再对其无偏差的兼顾专业型教育和通识型教育,就能进一步实现公安人才培养目的。公安高等院校在开展本科教育时,应着力打造区别于公安专科教育时期的教育模式,因为公安本科教育输出的人才的职业能力相对需要更全面,理论基础更扎实。职业能力不同于职业技能,技能往往狭义的指实践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外延更宽,一般指综合职业能力,是对职业者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更综合的考量,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职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虽然通识教育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述,但在认知理念和培养原则上还是应该明确: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很重要。只是因为专业教育的内容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片面的,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过于专业化,会限制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的选择权,导致发展之路越走越狭窄,而通识课可以补充专业课因为学习理论知识的要求而在扩展知识领域涉猎不足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所以,在这里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削弱专业教育的价值。

三、法学类通识课程对于公安高等院校的重要性

首先,公安类院校有广泛开设通识课程的教育环境。往常情况下,由于高等教育的平民化,一般高等学校学生的社会成分差距跨度会很大,不仅全国各省份之间的教育质量有差异,考试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各自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可能也会参差不齐,因此简单划一地、端平地用一个标准开展通识教育就无法贯彻有教无类的理念。而在公安类院校基本不存在这样的阻碍。一是因为公安类院校的学生在入警时便需要经过一系列政审、筛选、甄录的程序,依据相同标准选拔出的学生,家庭背景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二是绝大部分的公安类院校均为省内自主招生,而一个省内的教学质量往往是均衡的,因此同样的分数录取的学生学习能力也比较平均。三是,公安类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相似,学校可以采取相同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公安队伍思想教育高度的集中性实际上有利于展开特定的通识教育。正是由于公安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响应时代要求,现阶段深入贯彻的法治思想是公安队伍的首要任务,因此公安高等院校加强法学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从而推进公安队伍的高质量发展。那么,为何在这里更强调法学类通识课程的重要性?一是笔者认为,法律(或称律法)自古以来,因具有审判功能,能够裁决细节到布帛菽粟、大到国际关系的一切社会生活,其天然的便具有了一种神圣和高贵的光环。“我们今天可以毫无哀怨地回首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法学者们可以与其同时代的诗人共领风骚;同时,这还是一个法律科学仍然参与思想领域最高雅运动的时代。”二是因为法学具有科学性,法学类通识教育其本质是属于专业性教育和纯粹的通识教育的中间地带。即使在教学改革中,有意地将教学任务设置向法学类通识课程倾斜,也不会形成因专业性教育被过分弱化而导致矫枉过正的局面。三是与其它通识类课程单一的培养学生思想情操、拓展知识面不同,法学类通识课程能在体会人文伦理、扩充知识储备的同时,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规则意识。其缘由在于,法学是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从而讨论人的法律处境和价值,因此它包涵了人文科学的属性,而谈到法律制度和依法治国等社会问题时,它又无疑地具有了社会科学的特质。因此,法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在施教者的讲授过程中,便能够将人文精神、价值判断、逻辑分析等科学的方法论潜移默化地培植到受教者的知识体系中,开设法学类通识课程不论是对于纯粹的工科专业、理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公安学是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本身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就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公安高等院校来说,虽然包括艺术、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类在内的所有类型通识课程都必不可少,但是,法学类通识课程在公安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法律的执行者,除了储备足够的法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因形势变化而灵活运用法律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法学是除公安学之外与公安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公安学下设的二级学科及其各自的研究方向都带有较强的功利化、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倾向,课程的开设以实战需要为导向,包括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法学专业课更强调理论研究,都会导致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在学生的认知中仅仅是简单的叠加,不利于学生形成通透、整体的知识体系。而通识课程,尤其是法学通识课程,能够像纽带一样将“通智”与专业衔接、统一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公安业务工作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公安高等院校还承担着在职民警的职后培训任务。对于在职民警来说,学习的方式已经抛开传统的书本知识,都是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知识和经验。所以,职后教育是不适合开展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的。而2014年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政法队伍“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不仅仅是对法院和检察院司法局,也是对公安提出的践行总书记的法治精神的总要求。在职后教育中增加接受度高的法学通识类课程,能够帮助民警形成更开放的心胸去接受狭窄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和思维。特别是在时代蓬勃发展、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问题也是风云变化的,而民警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成熟的处事和处人能力可以帮助提高民警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考虑问题,可以体现民警的大局观,发生利益冲突时能够对新情势游刃有余、处变不惊。再次,法学类通识课程区别于法学专业课程的独立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法学专业课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知识分析能力,而法学类通识课程能在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向外伸展,可以延伸至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法学类通识课程的老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搬运工,而是人格导师和精神引路人。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和国家统治的工具,从根本上便与为权力而生的政治同根同源,公安政治“基因“的序列里也刻着学法律、明政治的使命。尤其是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法学类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地顺应国家的号召,将爱国主义教育、忠诚教育浸润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除此之外,将文化自信、科学道德、尊重知识产权、祖国发展、科学精神等正确的人生观、学术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有诚信、社会责任感、全方面价值观健全的人才。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教育领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热点之一,基于各类网络平台(如超星、嘉课堂、慕客等)建设或引进课程资源,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丰富的课程资源、跨时空的教与学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都为通识课程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许多一流大学也借助这个平台将其已经建设好的、较成熟的通识课程上网,与全国的高校进行分享和交流,这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普通高等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上的研发成本。

作者:张伯格 单位:上海公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