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1+X证书的会计事务专业课证融通

谈1+X证书的会计事务专业课证融通

摘要:1+X证书制度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正式提及,它能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实力,解决当前就业难、创业难的困境。本文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针对当前中职会计事务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现状,提出中职会计事务专业课证融通的路径,以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会计事务专业课证融通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1+X证书;会计事务;课证融通;现状;路径

目前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操,难以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相衔接。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互衔接与融通,课证相互衔接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关键所在,其注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将1+X证书制度与会计事务专业课证相融通,改革创新现有教学模式,对于中职会计事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X”证书制度的意义

在“1+X”证书制度中,“1”是学历证书,是基础;“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1”的补充、强化与拓展。两者不是并行的证书体系,而是相互衔接和相互融通的。

1.1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完美结合。学历和技能通过1+X证书制度得以完美结合。学历教育的实施途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与日常授课内容重合或者密切相关,通过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历教育。因此,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两种方式结合有利于将新知识、新技能融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具备所在岗位要求的技能,便于职业学校能较快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的体现。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深化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相互融通,有利于改革现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3育人机制的进一步推进。职业技能证书往往反映的是本行业中最新、最热门的知识或技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取得学历证书,更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并举,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办学。这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向更深层次发展,有利于激活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

2“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现状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以来,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正有序开展。从目前情况看,1+X证书制度的试点学校基本以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为主,同时国家开放大学和应用型本科也积极参与其中。以沧州工贸学校为例,该校会计事务专业最早参与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来。沧州工贸学校会计事务专业于2020年成功申报为“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试点,学生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0%和91%;2021年又成功申报了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第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企业财务会计与会计机器人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共有6名教师取得了师资培训证书(初级)。通过分析中职会计事务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发现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2.1考前培训以集训为主。为保证1+X证书的顺利考取,大多数中职学校采取考前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一般是短期的,用时短、收效快,且能保证证书通过率,但此种方式使1+X证书的考取趋于应试,违背了国家实行1+X证书制度的初衷。为此,中职会计事务专业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通过课证融通,将1+X证书考核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技能培养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

2.2缺乏社会认可。虽然会计事务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有序进行中,但1+X证书的使用范围却比较有限,甚至在学生就业时,很多企业对学生考取的1+X证书存在不同程度的质疑,企业不看重或者不认可1+X证书,使得学生考取证书的积极性受到不小的打击。为此,扩大1+X证书的使用范围,让更多的企业认可该证书,是当前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重点,这需要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实现合理衔接,共建新型的人才培养联动的校企合作模式,从根本上解决1+X证书社会认可度偏低的问题。

2.3教学效果评价不能准确量化。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但是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教学效果是较难准确、及时评价的,所以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前会计行业的发展要求,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相脱节,学生入职企业后往往要从头学起或花费较多时间以适应工作岗位。

2.4信息技术使用不合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学校教师已经认识到其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过度依赖信息技术,频繁使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而忽略传统教学方式是极不合理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为了让教师能更好的授课,让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3中职会计事务专业课证融通的实施路径

3.1明确教学目标。中职会计事务专业要实现课证融通,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会计事务专业的教学应以目前会计行业的实际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会计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在日常教学中,要准确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行业的要求,要让学生重视在校所学知识,端正学习态度,力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完美结合,以满足企业对会计行业人才的需求,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各中职学校会计事务专业要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会计行业要求相衔接,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会计人才。

3.2实现教材融通。近年来会计行业的法规准则不断更新变化,而各中职学校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往往选用的是惯用教材或者是教师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大多无法及时更新、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此要重视对教材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当前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将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税务师资格考试等)的有关内容融入到日常授课中,因为该类考试所用教材都是根据现今最新的政策所编写,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同时在教材选定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避免学生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应优化教材内容,以满足学生考取证书的需求,进而实现教材的融通,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会计知识,助力日后的就业、择业。

3.3校企合作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教师是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会计事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应将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成绩、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等列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有利于全面考评教师的教学活动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对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够了解和重视,未制定相关的规定或措施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做系统、专业的管理,即便部分学生未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实习工作,实践能力不足,实习企业也对其做出较好的评价,甚至是走过场、应付了事。这样既不能反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对实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使得实习流于形式,直接导致会计事务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无法正常、有效运行。因此,为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应加强实习企业对实习学生的重视程度,客观准确地反馈学生的实习情况,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综上不难看出,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是实现会计事务专业课证融通的又一路径。

3.4加强信息化建设。在1+X证书制度下,要构建会计事务专业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企业、教师、学生联系起来,建立信息化评价平台,实现学生实际实习情况的信息共享,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学校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实习信息,为会计事务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学校、教师多方努力。

3.5以赛促学。近两年来,通过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不难发现,要实现课证融通,就要积极地走以赛促学的道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上关注典型案例,同时配以多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真正做到实操实训,进而实现项目导向下的探究式学习,实现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此种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实操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感。课证融通不再是一句空话,其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多个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不再隔离于教学之外,而是与会计事务专业教学紧密连接。将比赛融入教学中,是对专业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实现了职业技能教学的常规化,在各项比赛的激励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4结束语

在1+X证书制度下,中职会计事务专业要加强对课证融通的重视,加大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力度,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大程度上发挥教育的效果,使中职学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适应会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解决当前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困境。

作者:吴垠 张琳琳 刘梅红 单位:沧州工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