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外实践通识教育研究

大学英语课外实践通识教育研究

摘要:大学英语课外实践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通识教育教学性质,对学生完善知识和文化体系,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课外实践体系,并对其通识教育属性进行了评析,以期为大学英语课外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外实践;通识教育

1引言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文化感知力和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课外实践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课外实践如何跟进,如何很好地与课堂教学接轨,并体现出课外实践的特色与发挥应有的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2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创新课外实践体系探索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丰富学习手段和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学生至于语言实践中心的位置,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全方位体验英语、感受英美文化。然而,调查发现,高校在进行大学英语课外实践体系建设和活动设计时还存在诸多亟待改革或解决的问题。1)实践体系不完善,活动形式单一。有高校领导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课堂上的任务,课外实践属于学生兴趣使然的自发行为,没必要进行成体系的规划和有组织的活动,导致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沦为了学生课外活动的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2)只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忽视通识能力的培养。由于活动设计者对课外实践功能认识角度的差异,很多活动设计者或活动组织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外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语言能力,促进交际能力的发展,而对语言承载的内容和可以通过内容学习过程使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对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完成活动过程提升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也没有引起重视,课外实践成了语言训练的另外一种方式,而不是思维训练和“人”的培养手段。3)缺乏有效的课外实践评价手段,难以吸引学生积极性。有效的评价手段是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前提。然而,由于课外实践活动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模式体系,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参与的同学进行有效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导致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很满足学生预期的期望,学生在活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教学是学生通过参与相关课外活动,利用相关学习资料,在与老师和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和相互帮助下获得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过程。这符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主体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实践课程的要求。此外,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也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实践课程的要求。由此可见,要解决高校课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应以合适的理论为指导,构建理论指导下的课外实践模式和评价体系,使课外实践跟进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3大学英语课外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分析

课外实践是教师依据教学理论和学生学习需求开展的有组织、多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旨在以活动形式配合课堂教学,完善学生语言知识与文化体系,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与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所不同,它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是高校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手段和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符合高校学生英语学习客观规律的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育人的一种有效途径。总体而言,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语言技能与通识能力配合发展原则;2)有组织、多形式原则;3)满足不同需求与个性化发展原则;4)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的原则;5)配合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原则。具体来说,要解决上述问题,满足学生需求,实现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对知识形成深刻理解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大学英语课外实践体系可从以下方面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丰富学习手段和内容,可有效提升英语学习空间和展示舞台,对学生完善自身知识和文化体系,提升基于大学英语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英语课外实践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老师则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对学生的每一步实践学习进行监控和指导,通过记录学生实践的每一步完成情况,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对优秀的实践成果进行展示,提升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决问题并鼓励进一步实践,从而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同时实践活动获得能力的提升,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

4评析与启示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及辨别价值的能力,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指出通识课程旨在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卓越的文本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多学科视角、交叉学科思维、国际化视野和批判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建设性地参与公民社会。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并将自己视为人文、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可以对其言行的伦理角度进行理解,从而为批判性地和建设性地应对社会变革和进行公民参与做好准备。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人文性教学性质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识教育性质的。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大学英语课外实践的属性也应该是通识教育性质的。在课外实践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完善自身知识和文化体系,促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时,不但要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在完成活动的过程提升文本阅读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会利用英语学习和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使学生具备多学科视角、交叉学科思维、国际化视野和批判思维能力,从而增进对人类文明及不同社会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思辨能力及判断价值能力。实践证明,多维度、多层次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1)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学习资源;2)为学生创建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3)为学生拓展英语学习方式,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信息互动、学习多元;4)激发学生参与外语学习的实践与对外语学习的信心;5)提升学生文化感知与文化批判意识;6)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7)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终生学习能力。有意义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体现,这同时表明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教学是通识教育性质的,大学英语课外实践的开展是大学英语践行通识教育的有效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5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空间的延伸,是学生进行英语输出训练的有效方式。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拓展多渠道的英语学习方式,并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实现,是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时可以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多元学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还可以塑造和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还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深度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意识和能力,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英语课外实践在实现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达成通识教育目标要求,体现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教学通识教育属性。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著,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教育部最新版,2017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丁福聚,何敏.通识教育背景下BCL理论在大学英语中的研究与实践[J].校园英语,2018(11).

[5]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黄立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创新模式之理论与构建[J].外语与教学研究,2011(3).

作者:丁福聚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外语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