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的体育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社会主义新时代少数民族体育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体育项目被众多学校归为体育教学范畴。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迎来改革契机。本文围绕体育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对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分析当前发展遇到的问题,同时基于互联网背景,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互联网

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祭祀等日常活动,同历史环境和军事战争密切相关。[1]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留存下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趣味性、娱乐性都较强,还具有良好的强身健体功效。当前民族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已发展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特色课程,但这些课程多集中在文学、语言、生物医药等方面。2015年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鄂尔多斯举行,此届运动会共有竞赛项目17项,表演项目178项,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纷繁多样,百家争鸣。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以某一项民族传统项目为主要授课内容的特色精品课程。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其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样,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受到师资、器材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并不是非常顺利的。鉴于此,本文以互联网为出发点,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举措,希望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有所帮助,促进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更好地学习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一、立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谈传统模式发展困境

(一)师资力量薄弱

在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师资是限制其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其体育类活动目前已经被收纳到中华文化遗产中。[2]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还要全面、深入体会运动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技能学习是建立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很多老师只对运动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却没有深度剖析运动技能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教学传承的只是运动技能,在此情况下,民族文化传承渐渐缺失。[3]教师资源匮乏,且现阶段还没有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专门机构,这些都是阻碍民族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二)体育器材不完善

借助相关器材,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效果会明显提升。基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性,其体育器材由项目而定,器材种类较多且制作过程复杂,很多器材是就地取材,[4]在其他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器材很难到位,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和推广带来很大困难。与批量化生产的运动器材不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明显的地域分隔特征,很多器材的制作方法并不外传,只能依靠当地的手工艺者自行制作,[5]若想在学校大面积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器材供不应求,很多学校考虑到此因素,通常不会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为解决器材缺失的困境,必须加强各民族融合,让器材制作技艺得到传播,进而打开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之路。

(三)技能与文化发展不均衡

考虑到运动技能的特殊性,国家要求学校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要不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双重要求让学校教学一度陷入困境。很多学校已经开展很长一段时间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但并未制订系统的教学方案,教师只能根据自身经验拟定教学方式,并借助类似器材进行教学。由于未受过专业训练,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也是一知半解,讲解过程不能向学生传达完整的技能要点,导致运动项目不能科学发展。文化传承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更显艰难,一度出现重运动轻文化现象,璀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湮没在单调、枯燥的运动教学中,再加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种类多,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不够完善,趣味性不足,技能和文化学习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效果不佳

大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始之前,往往没有深入了解。选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或希望能够代表学院、学校参加比赛,或出于好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感兴趣,但并不是真正的喜爱。很多学生在还没有完成基本动作的学习前就对其失去了兴趣,结果就是他们对所学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知半解”,课堂气氛沉闷,自我练习时间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活动,教学实践效果较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二、总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展现状,探析网络化时代特点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遇到各种问题后,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学者、教师和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高校都在积极制定应对策略。首先,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进度,尤其是体育类院校每年都增设不同的民族运动项目,且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其灌输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全面了解民族运动的起源、发展过程,为其走上教育岗位奠定坚实的技能和文化基础。对于在岗教师,各学校组织其进行定期培训,若条件允许还会派遣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观摩学习,[6]在熟悉少数民族生活习性后,教师能得到很多教学感悟,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针对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差异较大问题,各高校全面搜集各民族运动项目,自行编写教材,不断完善自身教材,有的高校将现代化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最后,很多学校与器材制作公司签订订购协议,将样品交给制作公司批量订购器材,有效缓解器材短缺问题,很多资金不充足的中小型学校,教师充分发挥动手能力,手工制作相应器材。此外,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族传统体育,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也都会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倾斜,民族传统体育目前的改革势头良好,但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过程中很多复杂性问题亟待解决。

(二)探析网络化时代特点

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点。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多,其中手机和电脑是最常见的互联网终端应用,用户可搜索自己所需的视频、图片等素材。网络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是网络覆盖到的地方,用户就能实时接收时政消息,学生就可以在线学习。线上交流是互联网最为显著的特点,不同地区的用户可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交流,信息的真实程度得到保证,且线上交流形式多样,受众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广大群众熟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可借助网络载体,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从而提升改革进度。

三、基于网络化平台,加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

(一)依据地区民族特色,创新课程设置

各地区可依据本民族项目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加以丰富。例如在单一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加入本民族的其他游戏类项目,也可根据季节变化,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模式进行变换。以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蹴球课程为例,一学年的蹴球课程划分为两部分,第一学期学习蹴球,在此基础上,第二学期进入冬季,学习冰蹴球。[9]这也是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冰蹴球项目引入课堂的案例。当代“冰蹴球”的设计思路,源于北方取暖封煤火炉的“盖火”。传说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四女儿和硕和嘉公主由于生下来后手指间有蹼相连,呈佛手状,被民间称为“佛手公主”。当四格格看到宫中姐妹在兴高采烈地玩“嘎拉哈”(耍羊拐),自己却因手有残疾而无法玩耍,终日闷闷不乐,乾隆见状便命内务府大臣海望设法让四格格开心起来。海望到民间察访,发现在冰上“踢盖火”游戏用脚不用手,于是在乾隆的恩准下将“踢盖火”引入皇宫。老北京的“冰蹴球”是具有浓郁北京历史特色的冰雪项目,2014年,冬奥申办新闻宣传部宣布将“冰蹴球”纳入申办冬奥会宣传计划,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表演项目。通过这种课程设置的调整,校园内形成了玩蹴球、冰蹴球的潮流,教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游戏,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协调性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

(二)构建空中课堂,进行远程授课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能进行在线交流,时间、空间界限不复存在,将网络应用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中,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空中课堂”是依附互联网诞生的教学新名词,即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以PPT、视频等形式将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搬到网络中,平台将教学资源存储起来,只要连上网络,学生就能看到相应资源,从而达到学习目的。民族八省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支持下,一改贫穷落后面貌,经济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为网络化教学的普及打下基础。抢花炮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侗族的代表性体育项目,[7]抢花炮目前已经纳入当地民族体育教材中。该项目以团体比赛为主,因此体育教学期间,教师可向学生播放抢花炮比赛视频:首先准备花炮,将火药、铁环放在铁筒中,彩绳缠绕在环上,比赛场地直径最小为100米,找到场地中心点将花炮放好。通常参赛者分成两组,共20人左右,两组人员分列场地两旁,当花炮点燃铁环冲向空中时,两组参赛者争夺铁环,抢到铁环且到达主席台的组员获得胜利。这一体育项目比较简单,但规则叙述起来比较麻烦,通过空中课堂资源,学生既能明确比赛规则,又能观看完整比赛,从而感受到参赛者的热情。教师还可在网络上搜集抢花炮运动的由来,将其中蕴含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向学生详细讲解。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联网其他高校进行网络在线授课,学生和高校老师在线互动,远程授课同样以文化和运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过远程授课给师生带来的启发是不同的,教师对比其他学校教学方式,能总结自身不足,从而改进自身教学缺陷,学生接收远程授课,其眼界得到扩展,对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能弥补偏远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缺失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辅助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善传统教学只注重运动形式,而轻视运动文化的现状。此外,学生还可根据自身运动需求,在网上自主搜索材料,从而不断拓展自身兴趣爱好。

(三)将多媒体引进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为本族人民在长期劳作过程中演变传承下来的,旨在提升运动者的身体素质,很多项目都需要在户外进行教学,一些学校受场地、资金等限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困难重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将多媒体引入民族传统体育课堂,适当增加理论课课时,多让学生观看运动竞技的图片、背景介绍,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自然能深刻体会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例如“打布鲁”,此项运动是蒙古族发明的,在社会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布鲁”指的是重量较大的金属片,将其绑在镰刀形状的木头上,金属片都是扁平形状,人们利用“布鲁”能够猎杀飞禽走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打“布鲁”能够锻炼出强健体魄,因此将该项运动流传至今。此项运动对器材的要求较低,学校开展起来比较方便,“布鲁”与现代运动中的铅球、铁饼相似,教师可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浏览布鲁图片,并利用媒体动画向学生讲述该项运动的演变过程,实际运动可用铁饼代替“布鲁”,解决器材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可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虚拟运动模型制作出来,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如手打毽子,其底座材料是竹子,长度为两寸,将鸡毛插在底座上就完成毽子的制作,此项目运动器材也比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己制作。与乒乓球拍不同,打毽子的拍子为方形,此运动深受苗族青年的喜爱,某校由于场地限制,将多媒体和虚拟4D模型结合到一起,学生只需带上相应设备,就能与计算机中的虚拟人物进行对打,场地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也得到提升。

(四)创建互联网互助平台

在网络兴起之前,很多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只在本民族内传播,各民族间交流很少,几乎处于封闭状态。这一状态在网络通讯的冲击下被打破,各民族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可借助通讯优势,利用互联网将各族人民紧密联系到一起,全国高校可一同组建面向大众的互助平台,各民族互帮互助,不断加快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进度。全国师生在平台上的交流依靠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实现,网站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完成答疑、交流工作,老师、学生都可在平台上寻求帮助。互助平台还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将各民族体育项目资料都收录到网站中,方便用户随时查阅,网站还可收录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让全国教师学习借鉴。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很多偏远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借助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资源匮乏地区能迅速吸收外部优秀资源,整合优秀资源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各地区可创建独立的软件载体,并搭建软件、网站交互式平台,不断充实平台内容。“打陀螺”是民族体育教材中收录的一项运动,打陀螺需要一定技巧,学习者未掌握技巧就很难驾驭这一运动。在学习技能时若遇到困难,用户可在平台上求助运动技巧,或者直接检索运动视频,在线导师指导学习者掌握此项技能,检索过程用户自然会浏览到陀螺的发展历程,从而实现对运动项目的深入理解。此外,互助平台还能促进地区间的线下交流,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器材比较特殊,很难进行批量化生产,学校可在平台上求助,在线上购买或者借用体育器材,利用线下物流实现器材转运,在发达的互联网帮助下,各地区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各类资源合理分配,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帮助资源匮乏学校快速完成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各地区实现均衡发展。

四、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异彩纷呈,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族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将其与现代体育融合,对加强各民族交流,较好地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正在逐步完善,但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不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之路还很漫长,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大力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利用空中授课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环宇,鞠文强.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07).

[2]湛育明.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广西高校体育课堂的SWOT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1).

[3]高野,张渊.互联网时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路径与语境[J].贵州民族研究,2018(10).

[4]李遥远.“多合一”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06).

[5]方征.论人文价值观在高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学中的理性回归[J].民族教育研究,2015(01).

[6]张涛.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2(03).

[7]郭健平,马春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存文化的变迁[J].体育学刊,2017(06).

[8]刘德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学生心理能力测试研究[J].体育学刊,2000(03).

[9]赵环宇,鞠文强.民族体育冰雪项目冰蹴球的源流与发展[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8(04).

作者:鞠文强 赵环宇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