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全球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以培养人才综合发展,稳健成长为目的,在当前教育形式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有效的提升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为我国培养了诸多高素养技能型的应用人才。本文就全球化视野下,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为主线,通过构建高素养教师队伍和素质实施教育方式,来推动我国文化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全球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随着科技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从政治、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等发展的比较,逐渐转向了人才素质与民族精神、凝聚力等文化层面的竞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要想实现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重发展与进步,显著提升国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都需要教育事业的支持,只有致力于教育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道德思想与文化素养、才能实现国家长久而稳健发展的目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

全球化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用来形容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特指的是各种商品与技术、资金与人力在全球范围的分配与流动。各国的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代名词。世界上任一地区发展的情势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世界也会随之得到强化,人们毫无意识毫无选择的融入了全球化的大浪之中,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诸多区域的职位流动性显著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带来了就业导向的多元化发展。高职传统的教以强调专业化能力的特定性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下,需要的已不是传统经济下追求人才量的扩充为主的智育教育,而是追求人才质的提升,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战略资源组成的关键。

二、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

科技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与国际发展的步伐中。国际上高职教育历经了三个阶段的转变,从知识、能力与人格三方面为基本建设文化素质教育,以实现知识经济人才的发展。全球化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经济全球化致使高职教育主体性缩小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渐转化为具有价值的商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知识的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使知识的育人目的受到严重的影响,发生疏离现象。全球化发展这一趋势必然使世界“地球村”的建设成为可能。但与之同行的是诸多青年将生活于浮躁之中,他们沉沦与网络和手机等现代工具中与同代人进行交流,而忽视了书中圣贤与哲人的沟通。同时,信息技术与科技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致使诸多大学在社会潮流中对其教育模式和人才教育理念进行了调整,这使得大学在未来发展中教育性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而缩小了教育主体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2.文化全球化导致高职教育文化地位的改变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渐走进了国际中发展行列,西方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传入我国。西方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国人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针对外来文化的优缺点,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吸收理念,以提升自身知识实力。然而就当前形势而言,大学生过多的崇尚西发文明,而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致使国民对自己民族的自信心的降低,甚至异化其价值尺标。若在政治经济等上体现,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国情与历史的现实发展,而盲目的追求西方资本发展道路,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为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而强化国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3.政治多极化致使高职培育方式的转变

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与行为的转变。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政治与非政府组织对其他国家政治的控制。高等教育作为促进人类思想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国际化发展对其具有深刻影响。在国际教育资源的融合下,国外教学资源随着这一融合趋势传入中国。同时,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跨国流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的融入、国际化项目的确立与教学方式的传入也促进了实习的跨国际化实现。在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文化交流中,难免会有学生过多的崇拜西方文化,而使其价值观疏离与中国文化,国际化教育对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全球化视野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的作用

1.有效提升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养

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为中国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两大文明形式,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人们过多的追求社会物质文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范围内的信仰危机与道德的失落等社会问题。基于此,在高等职业学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创建社会和谐的必然需求。21世纪是政治经济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作为21世纪主人的大学生更应该具备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知识能力的转变和再学习的能力,以应对多变的社会岗位的转变和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从而增强中国劳动者的职位适应性与就业率,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教育设置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国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以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者,立足社会主义制度下,成为国家有用人才,为祖国的社会事业奋斗终生。因此,在培育人才历程中,高职院校要立足长远,以达到教育的长久平稳发展。

2.增强中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企业岗位中人才的流动性与选择性较强,因此在培育高素质人才中,要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教育,使其在毕业之后能够适应各个岗位的需求,由此对学生开展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高职人才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具有相应的创新性与思想特征,这一技能才是新时展下人才所应具备的。若单纯的依赖于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限制学生就业能力的二次形成。党和国家向来高度重视科教和人才工作,特别是近五年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这次又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纳入报告,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升学生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满意度。

四、全球化浪潮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强化策略

1.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办学理念的融合

根据当前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中发现,其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尤其是在专业知识中,缺乏对专业知识传授教育的系统化指导与学习。然而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学校周围的文化传统与经济条件直接影响到院校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定位中要从自身特点的营造与构建出发,创设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办学理念中,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例如,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汽车专业为例,秉承船政学堂“工学结合”办学的理念和“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船政质量观,构建和实施了“行动导向、校企合作、多元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开展多元化的订单人才培养,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二元制”项目,实现了校企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坚持科技与人文结合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将办学特色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际效果上。

2.创建高素质的人才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份子,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作用和启蒙作用,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首先需要组建一支具有高专业能力与素养的师资队伍,带领高职院校能够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稳健发展,保障职业院校所坚持的文化素养教育健全实施,以带领各地“以专业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创设出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能”的双师队伍。强化职业技能示范院校的有利建设,并实现学校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双师队伍创建提供有效培训基地以及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文化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和教学体系的相互融合,创设属于高职院校独有的办学体系与教学模式。以依托企业为主,创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发展形势。如我校自办校截止以实现了与国内外488家企业的合作,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千万,并实现了“学徒制与福建二元制”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汽车服务与维修、船舶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专业被列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3个专业试点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创建了福建汽车职业教育集体与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海滨邹鲁忆峥嵘,丝绸海上望愿景。新时期,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将勇担历史使命,砥砺奋发,努力探索全球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高职教育发展,以实现国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力怡.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2]董仁忠.职业教育观念与职业教育制度的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

[3]徐志平.论民政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4]胡显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郑群英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