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方式

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方式

【摘要】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要常态化,取得实效,就需要实行大学生党员教育学分制,强化党课与思政课的融合,搭建“互联网+”培训平台,利用红色资源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励大学生党员坚持学习,从而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党员具有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其不仅需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使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使学生党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实行大学生党员教育学分制,强化党课与思政课的融合,搭建“互联网+”培训平台,利用红色资源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励大学生党员坚持学习,从而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实施大学生党员教育学分制,确保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的延续性

目前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是以党员发展规程为导向,按照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党员几个阶段进行划分,多以理论学习为主,考核形式通常为试卷考试,评价形式单一。忽视了同一个大学生从写入党申请书开始到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之间的动态发展过程。特别是成为正式党员以后,往往以会代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加之学生课业负担重,往往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党组织的部分培训也是被动的接受。针对这些问题,将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常态化迫在眉睫。最佳方式是实施大学生党员教育学分制。从入党积极分子开始发放大学生党员教育学分登记表,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学分,由学习或活动主办机构进行认证,修完对应学分,是下一步发展或党员考核的基本参考。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大学生党员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或活动任务,变被动为主动。在选择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挥所长,创造性的学习,学习效果好。在实施党员教育学分制的同时,高校要构建多层次、多聚道的学习体系和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党员选择。使大学生党员在这个动态学习过程中,做到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志愿服务。

二、强化“党课+思政课”教学融合,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的互补性

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要注重发挥两者的育人作用,使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优势互补,形成协调效应。不论是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都可以根据社会上近期出现的重大事件与学生进行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阐述辩论自己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点评,并加以引申到教学中的原理。学校党校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合理设置教学方案,科学制订培训计划,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增强党校教育的成效。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说理透彻性、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

三、构建“互联网+”工作平台,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现今互联网已突破了课堂的传统边界,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时不刻都在使用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和观点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学生的思想教育,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树立“互联网+”工作思维,创建网上学习园地、网上党校、手机学习APP等思政工作平台等,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微博、微信、贴吧是青年学生发表意见观点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利用好大数据带来的新沟通技术手段,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舆情,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把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下的思政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学校思政教师和文化育人的优势,多讲生活故事,多做互动交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道理讲清,把形势说明白,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

四、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学校要充分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遵义会议等红色资源,通过讲故事、看视频、实地参观等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对爱国主义产生认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要组织将红色文化教育向课外拓展,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有效载体,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基地、举办红歌赛、组织师生寒暑假“三下乡”参观考察革命老区,撰写红色文化典籍阅读心得等,将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学校党、团组织要将红色资源文化融入到党团的活动中去,积极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具有红色文化的学生社团,如“红色文化学习小组”、“红色旅游协会”等学生群体组织,开展红色的教育体验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红色资源文化的感染力,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普遍参与率不高、互动不积极以及学生抵触情绪较为强烈等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猛,邓秀芸,高平平.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途径[J].科教导刊,2015.2.

[2]罗金艳.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其改进的基本思路[J].前沿,2012.19.

作者:丁玲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