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大学数学教学

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大学数学教学

摘要:“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由于其成长的社会背景、教育环境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变化等,与以往任何一代大学生都有显著区别。因此,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改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最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基于“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就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大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前言 

“00”后已经开始逐渐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同时也成为大学数学教学的授课对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改变,同时带来的社会价值观的改变,造成了我们这一代“00”后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以往大学生有着较大差别,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也显著区别于以往大学生。(1)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基本的物质生活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都不是追求或憧憬的目标,他们的生活选择、就业选择自由度较大。“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对他们而言并不适用,对学习的热情并没有生存压力上的驱动。(2)社会氛围更加开放,现实问题不断呈现。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他们不具有太大的约束力,“好好学习是政治正确”对他们而言可能不那么“正确”。(3)信息时代悄然而至,网络生活蔚然成风。从小习惯了电子信息产品的画面,接触信息的方式都是通过电子产品,快销式地解读信息已经成为常态,这大大削减了他们对知识性学习的注意力,特别是对“学习过程艰辛无比”的数学而言。这就造成了“00”后大学生有如下心理特征。(1)个性独立,排斥干涉,自我意识飞跃;心理不独立,依赖性强。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大幅增长,“00”后的大学生物质条件较为优越,一直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0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对别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干涉有着较大的排斥感。随着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00”后很早就接收了大量的信息,对待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自我意识较强。但由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并未改变,“00”后表面的自主个性却与心理上的不独立形成强烈的对比,对家庭的依赖过重,即使是成年大学生,很多人依然无法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自信,喜欢表达自我,但非常容易受挫。开放的社会氛围的熏陶,使得“00”后较为自信,强烈地希望表达自我,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发出声音、显示力量、赢得尊重。但是由于社会的风浪经历的过少以及基础阶段的应试教育,使得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较为脆弱。这体现在他们比较容易受挫,无法认识到事情都是曲折向前的,没有一帆风顺的胜利。(3)网络生存为常态,注意力较难持续集中。“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娱乐不可或缺的工具,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非以往任何一代人可比拟。这样依靠电子产品接收信息、了解世界的方式,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严重下降。特别是进入大学阶段后,脱离了应试教育的模式,他们的自控能力严重下降。并且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一旦受挫,很有可能会转而在网络虚拟世界找回存在感,无法自拔。(4)“务实”转“实惠”,太过功利化。“00”后对一些具体的事物、切身的利益更加关注,具有“功利化”“工具化”的趋向,变“务实”为“实惠”,导致理想信念的缺乏和道德观念、是非界限的模糊。对一件事情短期内的效果体现较为关注,对于长期的效果不在意。

二、心理特征对大学数学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大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比较重要。非智力因素水平的高低与数学成绩由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数学学科,因为它的学习过程对意志力、坚韧度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而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开放意识、反叛意识与以往大学生都有明显的差别,我们传统的教学制度与他们的心理特征有较大的矛盾。瑞士的皮亚杰提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这种建构主义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数学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培养以及思维的训练都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学,因为简单背一个公式、机械做一道题目是无法达成以上目标的。这更要求我们在研究当代大学生时代背景、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来进行大学数学教学的反思与调整。

三、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大学数学教学调整

授课方式的调整。应以学生为主,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思考,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和足够的关注。教师单方面的注入知识让他们无法产生共鸣,备受忽略,倍加抗拒。启发学生思考时,多从学生视角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关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课堂中可以多采用提问方式引入或者深入讲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增加学生兴趣。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不应只局限于PPT的使用,可以多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动态图形展示,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向其展示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型。授课内容的调整。(1)与初等数学平稳对接。大学数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从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感到陌生和挫折。所以授课内容上更要实现平稳对接,降低学生对大学数学的距离感和抗拒。让他们明白大学数学在知识、思想和方法上很多是初等数学的延展或升华,这些陌生的知识点可以转化或者通过他们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在心理上消除他们对大学数学陌生抽象的知识无能为力或高不可攀的错觉。(2)章节内容先整体后局部。在整章节内容讲授前,先构建全章内容结构,增加学生内心的掌控感,进而更主动参与课堂。大学数学的基础是极限,抽象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望而生畏。内容的抽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清楚这知识点的用处时,对其内容的抽象更加排斥。我们可以先介绍极限与连续、导数、积分的联系,事先说明极限的基础平台作用,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极限的重要性,更加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此重要的章节究竟讲的是什么?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更适合我们这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3)形象抽象层层递进,增加“血肉”。讲述概念时,可以从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符合他们的认知结构更减缓心理冲击和挫折;更可以加入数学史料丰富概念的文化层面,让学生体验到概念的“血和肉”,心理上拉近距离。数学发展史本就是曲折前进的,利用此内容既可以增进数学学习的故事性,又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中困难的必然性,降低畏难情绪。(4)培养方式的调整。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但耐心、积极地引导比直接告知学生更加重要。当代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对绝对权威式的告知不但不买账甚至会反感,逆反心理强。在平时课程内容的讲授中不断渗透好的学习方法,向学生展示方法的有效性,启发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相互借鉴。

四、总结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教育环境、教育对象都在潜移默化地相应改变。我们大学数学的教学不能因循守旧,固定教学授课对象的心理特征,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学。根据授课对象的变化,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大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保建.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8(1):142-145.

[2]陈玉文.影响大学生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张运生,王国英.论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6(4):52-56.

[4]杜环欢.非智力因素:高教领域不可忽视的一环[J].高教探索.2000(3):71-73.

作者:孙唯唯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