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下的新农村社区教育

城乡一体化下的新农村社区教育

一、夯实基础———加快农村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对接

1、明确城村文化区别,挖掘整理农村体育新文化

在《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质层文化力分析》一文中,于文谦认为:在城市文化的背景下,孕育、书写农村体育是不现实的,有效发展农村体育,亟待需要我们证实农村体育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是努力挖掘整理农村体育新文化。农村文化具有基础性的统治作用,现代城市文明也是最初原始信仰的农村文化中发展而来,现在反过来搞城乡一体化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笔者认为这是前者在形式上的约束,后者在内容上的挖掘,农村体育的普及与推广更多的应该借鉴“城市文化”的思路,而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体育制度的制定、体育项目的选择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注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保护、继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体育文化。寿光地区地处平原,水少地多,农村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不少,踢毽子、滑雪、斗陀螺、放风筝等项目较适宜开展,但同时也看到,寿光地区以汉族人居住较多,少数民族较少,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较少,这实际上有利于整理现有少数农村体育资源,整合农村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城市体育文化的共有的部分,比如时下比较流行的踢毽子比赛就是一个例子,“毽子”变了,规则改了,但踢毽子这一根深蒂固的技术动作却永远改不了。为此民间体育文化特色和体育传统项目通过挖掘培育,不仅可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而且是对历史体育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此外,要立足农村自然生态基础,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田园景观、生态自然、乡村文化,推广农村徒步游,寿光地区温暖式大棚特别多,农村大棚劳作的环境和工作状态完全可以创作一种具有现代体育气息的拓展训练。在英国的某个村镇,当地农民借鉴体育田径比赛中的标枪、短跑等项目,进行实地性的改良,将标枪改为松树,看谁将松树抛得更远。将短跑改为背装满玉米的袋子跑,看谁跑得快,这些都是针对农民的劳动特点和娱乐特点进行的创造性改良,每年定期举行该类项目的比赛,可以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更能激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2、推动农村体育文化项目建设,保证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

落实农村体育文化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要注重硬件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另一方面要注重软件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利用项目的建设促进和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根据“重点普及、特色集中”的原则将镇级体育馆的建立、社区体育队伍的成立纳入体育开展的普及性工作,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便于开展的地区则考虑进行经济上的投资和招商。对于重点普及的项目地方政府应该予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予以落实,对于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地方政府也要加以关注,摒除相关利益群体价值诉求的博弈论,尤其是在农村体育文化硬件项目的建设上一定要形成追求社会性效率、塑造新型农民和培育农村体育文化市场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其次,社区活动项目的开展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全面的落实,尤其是组织机构的设置、活动内容及工作责任、项目的划分上做到主要行政领导牵头、分管领导督促落实、具体责任人实施。利用春节、元宵、五一、七一、国庆等法定节假日,开展大型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农民民间体育比赛,活动项目的开展具有可持续性,就像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一样,让农民在历届的活动项目前夕有所期待,势必会产生深远的心理影响,扩大社会效应。

3、明确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经济价值诉求,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农村体育文化更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证明: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会不同程度地对地方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产生影响。此外,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积极培养农村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工作效率。通过“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努力打造农村体育文化产业。然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追随城市体育文明的脚步,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诉求做指引,也就是说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要以农村自身财政支持为主,通过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体育文化的持续性发展。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体育文化过度地依附于城市体育文化和旅游,在农村范围内不成规模,要做到这一点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必须追求农村原生态的农村体育文化特色,吸引民间资本注入,摆脱农村体育对城市体育的过度依赖;二是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田园生态空间大力开发与旅游业相关的运动项目,产生自身的经济价值;三是利用现有的大学生村官为智囊,建立和储备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农村体育产业经营团队,为农村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城市文化的借鉴和依赖,势必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做保障,明确了农村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诉求就会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指引了方向,进而夯实了工作的基础,对农村社会经济来说,这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二、清除障碍———破解城乡一体化下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瓶颈

1、加强农村体育文化自觉建设,实现农村体育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用先进文化占领社会主义农村文化阵地的政策感召下,以行政为主导的文化下乡着实给农村文化带来了新的气象,引领和推进着农村文明的发展,以农村体育文化为例,政策指导下的农村体育事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对广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大力繁荣农村体育文化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但现阶段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文化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现状决定了这种自上而下的送文化,只是暂时性的缓解了农村社会精神生活的困乏,从意识文化形态上讲,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经济、制度等上层建筑的支持远远不够,新时期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寻求新的思路,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内生机制,创新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培养正确的农民文化意识形态和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发挥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调查结果发现:①大部分农民对体育物质文化的自我接受度普遍高于对体育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接受度;②经济条件发达地区农民对体育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更强的接受能力;③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强调对体育有形文化的学习,而很少有对体育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辅导。在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有几种表现:一是过大的自我贬损农村体育文化,认为农村体育文化可有可无,毫无存在的实际意义。二是盲目地追求城市文化,认为只有外来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才是可以值得借鉴的文化,将传统农村体育文化逼上了悬崖边,即或淡出人们的视野。三是寄希望于时代的发展,寻求时代带来文化的革新,没有主动创造的积极性,这一特点与传统农村人“逆来顺受”的秉性不无关联,本身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更是导致了农村人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处理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关系的方法:“文化自觉”,农村体育文化自觉也面临着大的环境,城镇化一体化进程就是农民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城市文化内容的引入都影响了农民对体育文化接受,但体育文化本身的娱乐性,让农村体育文化自觉略显疲态,体育文化思想要真正地融入到农民的思想观念中,一是必须把握住体育文化的可接受度,必须在农民文化理念的接受范围之内,显然让农村人练习打高尔夫球就貌似让农村人不务正业一般,既超越了他们接受理念,也背离了他们的经济基础;二是必须要有农民乐意学习的内容和主动学习的体育文化技能和知识,不耽误农忙的同时,愿意接受各种体育文化知识。三是要让农民有创作意识,结合农村现实状况,就地取材,创建适合农村人的体育活动。

2、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搞好文化参与群体的多元性建设

农村社区体育场地十分匮乏,健身自然环境恶劣,农村人参与体育运动群体少且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这都是制约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瓶颈因素。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活动场所85万多个,仅有8.18%分布在农村,农村场地资源的匮乏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等原因有关。在寿光地区,除寿光市区的东关社区、椒园社区、南魏社区场地相对富裕外,所调查的社区均存在场地匮乏等现象。此外,农民健身环境的好坏也制约着农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影响农村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社区体育环境建设是当前解决农村社区体育参与热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改善体育活动场所的卫生问题,大多数农村体育场馆卫生状况较差,农村自然生态的特点和农民劳作的状态决定了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的突破,一方面对于农村社区已经配置好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上级部门应该配置专门的人力加以维护,体育局应成立器材维修站,成立器材巡查管理志愿者队伍,定期对健身路径进行巡查、维护和报修,保证了器材的使用安全,做到设施干净,环境舒适。另外一方面,对于体育场地的安置要有一定的选择,农村人喜欢热闹的环境,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体育设施较为齐全的场地被安置在了村落中比较偏僻的位置,大大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场地安置一定要放在农村社区人口相对集中、社区服务部门比较密集的区域。最后,体育场地的配套设施必须齐全,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大多以灯光、喷泉、高档护网作为配套设施,农村社区在配置上也要向城市看齐,加快城乡均衡的步伐。此外,发展体育文化事业,贵在社会参与,重在形成合力,借鉴英国发展文化的例子,推行文化参与政策,激发全社会参与发展文化的积极性,因而文化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多、越走越宽。其中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我们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中国现阶段的参与农村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建设被忽略,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年轻人的文化体育需求被忽视,另外一方面就是政府激励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缺失,两方面导致农村体育文化群体的单一性。研究证明,社会化活动群体的存在必须以参与群体的的多元性为基础,为此,活跃农村体育文化,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村体育项目的引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群的活动的需要,这需要有专门开发农村体育项目的体育行政部门做出努力;另一方面,文化政策的缺失导致刺激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的减少,为此农村体育文化的政策应该有一部分专门针对农民参与激励性的政策,比如比赛的物质奖励、社会福利、名誉等方面的引入和制定,吸引更多的社会农民参与到体育文化的开展中来,加强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建设.

三、创新思路———拓展加快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两种带动

1、体制带动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属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和一个渗透点,笔者认为,加快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城乡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搞好统筹和共赢,即建立有利于发展城乡文化一体的共同机制,用既定的城乡文化发展机制来带动新农村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①健全城乡体育文化一体化体制。科学规划,制定合理的城乡体育文化统筹发展的规划,突出抓好农村公共文化体育的建设和完善,不断缩小城乡体育文化发展的差距;加强城乡互动,借助经济活动弘扬民间体育文化,达到城市经济带动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目的;建立起城乡体育文化一体化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传媒、体教等资源形成对农村全方位、多时空的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和覆盖,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农村体育文化。②建立城乡体育文化一体化投入机制。农村社区体育经费是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体育文化经费的投入必须纳入到城乡统一规划,建立相同的投入机制。此外,根据农村的特点,可实行政府“陪同投入制”,对于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提供资金、设施建设、活动项目支持、人力援助的乡镇企业,实行减免税和用地等优惠政策,可大大的调动企业投资赞助体育文化的积极性。③统一政府城乡体育文化管理机制。城乡体育文化应该在共同的管理机制下运营,不能混淆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和经营性体育文化事业,城乡体育文化都应以两者的有效结合为原则,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由面向政府向面向社会转变。④建立统一人才储备机制。农村体育文化和城市体育文化的开展要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建立统一的人才储备库,实现城乡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的“共用”,加强对文化骨干的培训,利用他们的宣传,不断提升农村群众体育文化品味和文化觉悟。

2、模式带动

如果说体制带动是从政府层面上政策的引导来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那么模式带动就是根据农村社区内部自我发展需要来规范和制约自我发展,从而引导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一种创新带动。一是学校社区体育模式。将农村各类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纳入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当中,充分利用学校各类体育文化资源发展和带动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二是生态型体育模式。将农村现有生态资源、田园风光、人文景观纳入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建设具有生态特点的体育文化特色项目和活动。三是俱乐部制体育模式。新农村社区经济条件较好,体育文化项目特色比较明显,具备一定的赛事承办能力的社区归为俱乐部制体育社区,该类社区可定期举行体育赛事,并可成立相应的农民体育协会。四是学习型体育社区模式。将农村中社区体育管理规范、体育文化生活丰富、体育文化学习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定义为学习型体育社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体育发展可根据自己的特色和要求逐一进行归属,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带动农村体育文化的转变,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发展中前进。

四、结论

当代中国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呼唤文化建设的提速,而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文化建设更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点,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配套工程,成为社会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更是适应时代背景、符合中国现状、迎合大众呼声的一次文化改革和创新,在当代的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者:牛志宁 张云龙 单位:山东潍坊科技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