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的渗透

摘要:表现主义画家席勒的作品中,肖像作品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死后他被称为直逼心灵的伟大艺术家,席勒的作品可以用“美在深情”来形容,这样的艺术家不计其数,所以情感理念在一切美术作品和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浅谈情感教育在大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来促进大学生的美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大学;美术教育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与大学美术教育的关系

在高校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仅仅依靠专门的美术技法、理论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创作理念问题,必须利用学科优势,把情感理念融合到美术专业教学中去,结合美术各科教学特征渗透情感理念。[1]在社会需求的反映中,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在学科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美术教育中以情感理念融入到美术课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锻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美术教育活动要追求道德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情境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模式之一,所谓情境教育是从教育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气氛,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一种模式。所以可以将丰富的情感理念与美术教育的这一模式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2]情感教育与美术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非常重视教学的教育性,他说:“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美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3]在如今的高校美术教育理念的变革中,情感理念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基础地位,要求学生在心理情感趋向健康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和美术教育是两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的同时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有基本的判别能力,所以正确的情感价值与美术教育是每一个学生都不能缺少的。因为内心情感丰富是艺术家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基石,相反一个没有情感的人是可怕的也是没有道德底线的,所以情感理念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高校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必须注重道德情感的渗透,让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美术教育的摇篮里茁壮成长。大学生正处于道德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转换阶段,作为高校美术教师应当将道德情感教育渗透在大学美术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设计,使它成为美育的一个部分,合理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未知且具有可预见性,这个阶段是美术教育的最佳时机,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如今是高科技网络时代,仅仅用手机就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大学生也正是处在一个不能正确分析善与恶的时期,缺乏道德意识,很容易被生活中丑陋、暴力的东西所误导,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正确的趋向,甚至将不健康的、消极的内容表现在画面上。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也是非常危险的。例如,最近不仅在我国也包括韩国、美国等都报道出校园暴力的现象。这种现象曾经在影视剧里被当作正面的模板展现,极有可能使学生的价值观被误导和扭曲。所以,在美术教育中注入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同样是教师的一份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一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与审美观念,一边引导学生发现美好事物与艺术的真谛,让学生能换位思考,懂得“美在深情”,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用所学的专业技能表现在画面上。

(二)美术教育对情感教育的促进作用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对“美”和“情”的定义各有不同,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自20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真实和优美并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美术最重要的是表现情感,不仅表现优美还可以表现丑陋、怪诞、痛苦和不安。即表现自我,表现梦幻,表现观念。因此,对抽象感知的主要内容是形式语言、艺术观念、形式的创新。美术教育的发展不断地影响着情感教育。高校是知识传承的重要地方,也是情感理念的培养圣地,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史论的传授以及对美术绘画技法的教授等方式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美”包括真实的美、情感上的美。情感教育要走在技术知识能力的前端,才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对美术进行再创造。美术史课中处处蕴涵着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和创作背景,教师在课堂中要挖掘美术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对情感美的鉴别能力,启发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传递美的同时能够对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美术教育不仅仅只是艺术教育,它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情感因素。美术作品中人物形象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种种情感,这也对情感的应用开展创造了条件,激发了潜能。从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和情感经验来分析,大学生对一些具象事物或是现已呈现出的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会更强一些,对抽象的事物则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例如,野兽派的作品内容,不同的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各有不同,这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生活及学校的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情感教育简单又复杂,不是课堂中的灌输就能使学生理解,所以高校情感教育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当大学生开始意识到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审美和感知能力也会随着美育课程知识的深入而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美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和情感教育观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审美情趣,完善大学生人格有很好的实践意义,既得到美术知识技能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格,使美育和情感理念共同发展。利用美术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美术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

(三)情感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高校美术课程中以实践为主,在作画之前需要搜集绘画素材及情感素材,确定画面的内容题材和表达的情感是绘画的前提,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没有艺术价值的。泰姬•玛哈尔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这座著名的陵墓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它使人们为之感动的是沙贾汗对其妻的纪念,因为这份珍贵的情感使这座陵墓被世世代代的人们传颂。在美术教育中不得不对情感教育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剖析。[4]我们从后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后印象派画家重个性、重创造,艺术上也充满着创造性的活力,“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这个话题总是被赋予新的含义。都非常重视艺术的创造和创新,创造出新的情感题材,服务于艺术的表达。西方美术以人性的解放而登上历史舞台,近代美术自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强调人性的解放,这些都体现了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大学阶段的学生可塑造性强,教师应指导学生纠正不正确的情感习惯并及时进行更正。在美术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提高道德修养。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德育活动、欣赏课、基础绘画课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识。美术教学的知识面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新颖且丰富多样。在教学中坚持突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展示优秀的美术文化。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教授绘画知识,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方面的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在美术课堂之外生活中的状态往往能够通过绘画作品折射出来,作为教师要及时进行分析研究,给予最简单明了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美好的事物产生向往。美术具有审美功能,充分利用优秀绘画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乐观心态、爱国主义精神等。

二、情感教育在“造型表现”中的渗透

在这一大领域中渗透德育理念主要从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着手,先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再给予正确引导。[5]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一时期还不算成熟,所以首先是模仿过程。通过不同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向学生展示同龄人的绘画作品和古今画家的代表作品,学生在心里会对绘画产生一个“雏形”。例如:罗中立在1980年创作的大幅油画《父亲》,这是一幅典型的普通农民肖像画,画中人物头裹白布、手端旧碗且在阳光照射下满脸黝黑,其脸上有似岁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线谱谱写的皱纹,眉弓上有如早晨叶片上的露水般的大粒而欲滴的汗珠,还有凸出的眉弓与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宽厚的鼻翼以及鼻梁右侧粗黑大颗的痣,仅剩的一颗门牙、半张的嘴、干裂的唇和手中端着的这碗浑水,形成呼应,似乎这老人刚经过一阵辛苦的劳作,口干舌燥,正想端着水喝,突然来了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视着这人的情景。该画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这样的造型形象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使观者看后能立刻想起自己的父亲,体会到父爱如山的亲情。这种质朴的亲情是教育大学生学会感恩的重要意义。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通过研究艺术作品的造型特征,使学生对情感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情感教育在“设计•应用”中的渗透

在高校设计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强调情感与设计•应用之间的密切关系,现代设计应用中体现出情感教育在设计艺术的渗透上,而且也体现在两者的理论融合上。情感化设计的情感诉求因素向现代设计应用的渗透,毋庸置疑的是,高校美术教育者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大学生终将会把设计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只有在设计•应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设计•应用的学习中勇于挑战,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及其他方面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使得大学生的设计艺术思维、设计艺术应用经验和设计艺术感悟力得到培养和强化。在设计应用教学中首先是要正视情感教育、承认情感教育,然后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其对设计•应用的影响。在研究情感诉求设计,从历史渊源以及理论融合等多方面教学,以避免大学生在认识上的偏颇。在教学中以情感诉求设计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内容为主,并从大量的实例分析和探索情感理念设计的空间与发展,证明情感教育是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中的杠杆,也是现代设计应用追寻的需要突破的方向。[6]当下人们关心的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情感诉求设计体现,促使大学生对情感教育与设计•应用的关系有认知上进一步的深化。

三、情感教育在“欣赏评述”领域的渗透

美术欣赏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对画家的介绍,对外国艺术流派的了解,对当代美术现象的分析,都离不开扎实的美术史功底,及平时要不断地学习与多看多欣赏美术展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一种教学方法,利用情景交融的模式,使学生获得感官上的冲击,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高校美术教学中,美术史课程里包含欣赏•评述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作品表现的多样性,使用专业的美术术语,客观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情感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教育的方式,结合情景教学,以情动人,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切入口,达到共鸣的效果。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理想、愿望的体现,它能够给观看者一种最直接的感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激起人们的心灵共鸣和对某种状态的向往,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和鼓舞作用。美术教师必须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借助多媒体、直观的教具来实现美德教育,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心灵美、道德美等的教育。[7]充分利用中国的一切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和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美术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价值,也可以体现和反映当代的进步,优秀的美术文化充分展示着当代社会政治、社会背景。大学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并不是培养专业绘画人才,而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内心的巨大的力量感。美术教学拥有独特的方式,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给学生以深层次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和辨别能力,逐步让学生能够对美与丑、善与恶有基本的分辨能力。

四、情感教育在“综合探索”领域的渗透

结合学校和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情感教育是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避免了教条式的灌输方式,更能使学生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思考,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外出写生、策划举办自己的作品展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个阶段后,学生已经具有了基本的表现能力,也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的一面。在此阶段开展缤纷多彩的美术活动,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的平台,来发挥其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美化生活的情感。作为美术教师,对于活动的场所、程序都应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活动期间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出来,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通过优秀作业的展评、现场作画、美术专栏等,使美术课堂的范围更加宽阔,使学生的视野日渐开阔,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活动过程中也在不同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真正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并获得了情绪的体验,享受丰富情感带来的乐趣,陶冶情操,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美育是通过情感感染出来的,在美育中渗透情感教育,因为“美在深情”美在自由,这种潜移默化的美育渗透,把美、情与学生结合起来,以美育人,以情育人,充分发挥美育的强大的心理教育功能。美术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过程需要精心的设计,美术教学活动,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功能,根据教学内容将德育渗透其中。主要通过研究教材,从造型、设计、欣赏、综合四大领域来研究,利用学科特点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黄曦.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理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0):136.

[2]陈新源.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18):139.

[3]张国民.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7,(06):119.

[4]王樱.普通高校美育模式的探索[D].复旦大学,2012.

[5]罗骋.日本学校道德教育途径的特点和启示[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02):28.

[6]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7]黄惠惠.美术教育德育渗透探究[J].艺术探索,2002,(06):70-71.

作者:赵小雪 单位:喀什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