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研究

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研究

摘要: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指导下,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美术教育也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迎来难得一见的机会和可能性。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和各类移动媒体平台的崛起,更是给了整个美术教育行业更多的选择和更宽广的视野,让其开始朝更高水准的教育迈进,而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宝贵的能力,那就是创造力。文章试图探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创造力与创造性研究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美术教育;创造力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美术教育作为现代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营造创造性的环境,成为当下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美术教育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比其他具象化的学科和知识具有天然优势,所以要发展美术教育,就要特别关注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创造的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陶知行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中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美术作为有明显艺术特征的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教育界,中国学生的智商高是普遍公认的,但中国学生却被普遍认为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这绝不是因为中国学生的创造力生来就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家长和学校联手提供的教育环境。中国教育采用的“标准式答案”的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中国教育模式过早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在创造力和创新竞争方面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这反映了中国学生在日常学习时普遍会遇到的问题:缺少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创新环境。因此,在教育中,特别是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性和创新思维很有必要。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性和创新思维,必须要先培养其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创作、创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极大地激发受教者在轻松活跃和积极自觉的环境中思考和学习,能让其在美术学习中自然地思考和传递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和所得。如此,受教者便能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创造带来的愉悦和美感,而不是像数学或物理、化学一样追求高效精确和严谨周密。

二、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与创新思维培养

美术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的存在就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但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及美术教育多以机械式、填鸭式、师徒式的方式进行,大多采用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教育模式,采用统一化的标准、规范化的程序和答案来进行教育和检验。诚然,这样的方式或许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但从美术教育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从教学一开始,就扼杀了独立思维创造的可能,无法满足当下美术教育应该达到的要求。美术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应该充满创造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施教者自身首先必须具有创造性。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施教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假如说“创造性”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以及作品中的核心价值,那么艺术家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把灵感和创意进行具象化的过程。美术作品是将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级智慧生命———人类,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审美情趣、情绪情感、心理活动等内容物化为可视的、可感的、可触的图片、画像世界的载体,而美术教学则是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将创造性和创造过程的思维方式进行传递的过程。也有人认为,美术不是培养艺术家或美术教师的学科。这样的想法混淆了艺术家和美术教师作为职业分类与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者、传递者之间的区别。如果说艺术家或美术教师只是作为一种专业和技术性比较强的职业,那这种想法是合理的,因为每个人的志趣所向和人生定位是属于自身的自由选择,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要开设美术课?并且在中、小、青、幼不同阶段还要配备不同专业水平的美术教师来进行教学和授课?所以说,艺术家或美术教师更应作为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表达者、向外或他人进行传递的特殊载体,而创造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才应该是这个特殊载体的核心内容。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说,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很多客观问题和现实因素,受教者从小接触的美术教育和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甚至创造性思维,大都在日后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被遗忘和忽视,因此,美术教育便成为重新唤醒这些能力的过程。创造性的教育,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绘画、手工工艺品创作和制作等技能来实现审美创造性,提升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受教育者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专业技术训练、基础知识传递和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所谓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样,没有融入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专业技术训练、基础知识传递和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只是机械的模仿或描摹而已。

三、如何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受教者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机械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立马见效、立竿见影,而是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去引导、点拨和教育。

(一)引导培养,诱发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研究表明,学习美术可以一定程度上开发人的右脑,所以在教学中,施教者应该为受教者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其发挥想象,在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受教者在求学的过程中,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独立意识,因此施教者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至关重要。

(二)营造环境,培养思维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在特定的思维环境中。人的创意要在没有干扰和限制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所以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思维创造空间,施教者的教育素质、能力以及宽容的心态和营造氛围、创造环境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三)鼓励探索求异,引导开展逆向思维

同一个命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看到一棵树,有人会想到鸟,有人会想到虫,还有人会想到泥土、空气或水。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尊重不同的创造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从施教者的角度向学生提问,放手任其大胆探索,多一些设想和问题,然后就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寻找具有创造性的答案,用新奇、独特、全新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为此,施教者要做到在每一次美术创造活动中都要给学生留出一部分可供其任意发挥的余地,可以适当引导,激发逆向思维,肯定其不同的想法、创意、观点的价值,对其创新和思考的过程给予肯定,并通过传授专业技能和技巧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实现创意,从而培养和提高其逆向思维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在既有的社会现实和传统认知的潜移默化下,理所应当地认定某些事物的表现形式。例如,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太阳不是黄的就是红的,事物的大小形状都是恒定的。但如果引导学生对既定的事实或定向思维进行人为的改变,突破一般意义上的正确表现形式,利用类似夸张或比喻的手法,对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创作,就会获得新的意向和极富创造力的表现形式,想象力和创造性就会被无限放大。

(五)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激发创造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性产生的动力之一。学校为因创新而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或老师设立的鼓励金或其他奖励,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激发创造性的动力。(六)利用课外资源,展开创造性培养活动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课外资源和活动是丰富受教者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途径。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养创造力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利用课外资源尽可能地开展更多的教学活动。受教者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的范围限制,不受施教者能力、思维、方向的束缚,其创造力就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到发展和成长。

四、结语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艺术家和施教者来说,可以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不是因为他们的职业,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观察力,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能力,同时,拥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将这种能力传递和分享给更多的人。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美术教育不只是培养美术专业的从业者,而是培养受教者拥有像专业从业者那样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推进美术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培养这种创造精神与能力的沃土。

参考文献:

[1]蒋永龙.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5(12).

[2]宋彤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5).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巩原宏.反思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重要性[EB/OL].[2019-05-14].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27).

作者:拓永芳 单位:延安良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