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与美术教育一体化改革

建筑学与美术教育一体化改革

摘要:学习建筑学需要美术学的功底。在建筑学本科教育学制中,如何让美术学适应建筑学的需要,建筑学究竟需要哪些方面、多深厚的美术学功底,以及建筑学中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时间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建筑学美术教育的教师。为此,国内外教育先驱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许多经验。该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套建筑学与美术学一体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可以让建筑学和美术教育更加完美地融合。

关键词:建筑学;美术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方法

一、建筑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国外的建筑学教育往往把艺术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如:在法国,建筑学被划分在人文科学之中;在意大利,建筑学入学考试需要通过文化、艺术与建筑史、绘画表现等考核;在俄罗斯,建筑艺术在幼儿园课本上就有所体现。建筑与艺术是一体的概念。在古罗马时期,建筑教学中就已设立了美术绘画课程。19世纪,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鲍扎体系,影响了建筑美术界一百多年。我国建筑学美术教育正是来自梁思成引进的这套教育体系,注重学院派美术基础。之后,我国受到苏联契斯恰科夫造型体系的影响,采用从几何体到石膏像的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我国建筑学本科绝大部分是五年制,而美术教育仅占前两年的时间,第一年是素描学习,第二年是色彩学习。高校最初基本是这样安排的。建筑学入学考试并不需要系统地考美术。新生中有部分美术零基础的理科生,而两年的美术教育对于这部分缺乏美术基础的理科生来说是不够的。以素描为例,传统的美术教育培养方法是通过画石膏几何体、静物、人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绘画对象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一张素描要2小时到4小时才能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艺术氛围熏陶下逐渐培养出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建筑学的素描教学只集中在大一,一年下来最多120课时,按照4课时画一张素描来算,就算忽略理论课的时间,学生总共只能画30张素描。这个程度的训练只能算入门级别。我国建筑学美术教育需要改革。近年来,我国建筑学美术教育的趋势呈现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的创意训练;另一个是从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仍然坚持强调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创意训练是西方建筑学美术教育率先采用的。早在20世纪初,德国主导的现代艺术构成设计的包豪斯体系就融入了美国部分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创意训练。创意训练虽然很先进,但就我国的整体生源水平看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创造性课程与我国部分高中的教育方式难以快速接轨,学生需要较长的适应期。除了创意训练之外,在其他方面,我国建筑学美术教育也逐渐发生改革,如强调计算机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启发性的构成教学等,这些做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改革尚难以很好地使学生将美术基本功学以致用,美术与专业课的衔接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建筑学中美术教育的改革问题,但建筑学与美术教育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二、建筑学与美术的一体化教育

建筑学的课程数量多,课程之间虽有联系,但前后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往往呈现面广却不精通的现象。以美术教育为例,学生入学第一年学习素描,经过一年时间学生可以达到画出优秀作品的程度;第二年学习色彩,学生也能够掌握色彩的感觉并画出优秀作品。但是,头两年的作品无论优劣,都与之后的建筑专业课关系不大。一名在大一素描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大三做专业建筑设计的时候可能表现得并不出色。而且学生学习了电脑绘图技术之后,可能因依赖绘图软件而荒废美术技能。因此,学生在前两年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往往难以融会贯通地应用于其他课程,这就导致了美术教育与建筑学的脱节。这种脱节容易导致建筑系学生曲解了学习美术的意义,部分学生仅为了完成作品和修完学分。建筑学科开设美术课程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基础,使其在之后的建筑专业课中能够做出更具美感的设计。建筑学是一门艺科交融的学科,只有工程知识而缺乏艺术灵性是难以设计出优秀建筑的。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出现了一些画家将解剖学知识运用于艺术创作,研究过解剖学之后,画家画的人物会比之前更加真实可信、惟妙惟肖。在当代西方的美术教育中,如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或美国名师Vilppu的教学,会把解剖学和美术结合讲授,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学习解剖学,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解剖学理论课。学生不是今年学习美术,明年学习解剖,而是每一年都学习绘画——第一年学绘画基础知识,第二年带着对解剖学的研究继续绘画,在画的过程中理解解剖。解剖学和美术可以结合起来教学,那么建筑学与美术教育是否可以借鉴?目前,国外建筑学美术教育已经基本不采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如:法国的拉维莱特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开设了建筑绘画课程,内容是不同的建筑绘画方法与平立剖效果图的绘制,第二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绘画、陶艺、雕塑等课程;美国的劳伦斯理工大学在第一年开设建筑表现和图形设计课,并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手绘草图和建筑概念设计表现的能力;日本的京都大学在大一就开始注重前沿技术和建筑软件的学习,开设建模系列课程,主要内容为建筑钢笔画、使用电脑软件完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作业。参考国外的做法,结合我国的情况,笔者认为建筑学美术教育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大一、大二的美术教育进行改革,使其能和后续的专业课接轨。另一方面是对建筑理论课进行改革,如建筑结构、建筑史、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节能等课程不应以纯理论课的形式教学,而应结合手绘草图,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画出来,把所学的绘画技能用起来,使艺科两者接轨,让学生的绘画技能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目前的问题是,建筑专业学生怎样才能在两年内培养出与后续专业接轨的美术能力。仅有两年的时间如果还采用培养画家的方法,时间是不够的。因为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需要长时间的艺术熏陶,学生在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的训练之后,手头功夫彻底形成,结束入门阶段进入精通阶段之后,才能慢慢培养出画家独特的审美气质。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最重要的技能不是图画得是否漂亮,而是能否表达出自己心中的设计想法以及有没有创造力。教师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艺”而不是一味地训练“技”。传统美术培养一般是先临摹、写生,长时间地沉淀,最后才是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而建筑专业学生应当把培养创作能力放在第一步,之后逐渐提升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勒•柯布西耶的手绘作品并不十分精美,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师。画面效果对于画家来说就是全部,但对于设计师来说,这只是设计过程的副产品。绘画的手头功夫能够表现出自身的想法就可以了,追求登峰造极的手头表现力是学生可以选择的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向。那么,把培养创作能力放在第一步,之后培养表现力和审美的做法是否行得通?笔者认为可行。比如,幼儿已经可以自由地绘画,只是画面达不到专业水平;而进行过素描、色彩培训的青少年往往丧失了幼儿时代的创造力。原因就是:部分教师一味要求学生不断地磨炼手头功夫,在大量的绘画训练中,画面的美感越来越突出,学生的创作能力却没得到锻炼;部分家长也以孩子的画面评判美术教师的能力,导致了恶性循环。大学建筑学教育要引以为戒。建筑学与美术一体化教育的思路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学生的创作基本功,再将创作基本功的框架深入到长时间的后续学习中,并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个人风格。

三、艺科一体化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法

建筑学与美术教育一体化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获得自由使用草图画出自己想象的建筑空间与环境的能力。这一阶段,学生需要训练对形体结构的掌握、对透视的理解、基本绘画表现的能力,再辅以创造性训练,从而基本具备用草图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第二阶段:专业知识的图像积累。这一阶段是学生具备了基本能力之后对图像知识的深入实践阶段,学生在头脑中储存的专业图像库容量越大,往往创造力就越强。这一阶段就是以所学技能积累图像的阶段,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能随心所欲地表达建筑设计概念草图。

1.第一阶段

(1)对形体结构的理解

理解形体结构是准确画出形体的基本功,结构素描训练可以培养这项能力。建筑专业的素描学习应强调结构素描的训练,辅以光影素描训练。结构素描可以训练学生对空间体积的深刻理解,可以结合透视学的知识同时训练。这方面的能力满足了建筑专业建筑设计空间表达的需要。教师通过对结构素描和透视原理的细致讲解,让学生在训练中理解在平面的纸面上绘出立体结构和立体空间的思维方式,为后续的设计创作打下基础。学生经过30课时左右的训练并完成课后作业后,就可以快速掌握基本几何形体的准确绘制和快速成型的能力。之后,学生就有能力凭想象在纸上自由绘制简单的基本几何形体,能够凭想象转动几何形体的方向并进行自由排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对空间的理解

在纸面上准确绘制空间,需要掌握透视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建筑专业对学生对于透视学的掌握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融会贯通、充分掌握透视知识。透视学中的线性透视对建筑徒手表现非常有帮助,能够让学生准确地在纸面上画出建筑的空间。在结构素描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贯穿透视知识的讲解;在结构素描训练结束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专项训练,让学生能够凭想象画出各种形态的空间草图。

(3)基本手绘表现

训练速写,侧重点应放在背诵速写元素上。速写和结构素描的表现手法具有共性,都是以线条表现结构和形状为主,以光影表现为辅。速写中树木配景、人物配景、交通工具等的画法简单易学,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就像学习语言,第一步是复述别人说过的话,一段时间以后就能自己组织语言表达。传统速写训练要求学生反复临摹、写生,然后摸索出自己的画法风格。这是培养速写画家的方法,耗时很长,不适用于建筑专业。建筑专业学速写训练应当为之后的设计创作打基础,学生直接背诵特定对象即可,在短时间内可以学成。在建筑学中,设计排在首位,表现力能够表达出设计想法即可。建筑专业学生虽然不需要掌握惟妙惟肖表现的技法,但需要掌握画出基本真实可信的画面的绘画功底。教师可以分门别类地训练,如,配景树、配景人、配景车辆的画法,地面、水面的画法,小品、建筑门窗等的细部画法,等等。这个阶段的培养从临摹开始,再到默写,最后到自由组合创作。学生最终要能够凭想象在画面空间中自由摆放不同的树木、人物、车辆,能够表现出真实可信的大型空间。

(4)创造性训练

在原创能力基础训练阶段,教师按照“鉴赏—模仿—消化—创造”这四个步骤,专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生有了速写背诵、结构素描和透视学的基本认识之后,教师可以按8个课时为一个单元进行训练。具体做法是:第一周进行前4个课时的学习,教师带学生到户外速写,启发学生寻找他们认为美的空间形式,以速写的形式记录在速写本上。在这个训练中,考核的标准是学生是否动了脑筋。教师不以画面的优劣评价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看他们的感觉是否敏锐、观点和想法是否新颖,并以鼓励思考为准则给学生打分,从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朗香教堂的设计灵感,就来自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在速写本上画的飞机起飞时的速写,速写的画面并不精美,却成了一座伟大建筑的灵感源泉。第二周进行另外4个课时的训练,即“鉴赏—模仿—消化”之后的创造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速写草图的形式在纸面上设计空间构成方案,方案数量越多越好,以打开思维。设计的源头就来自上一周的户外速写,让学生根据主题设计自己认为有趣美好的空间形式、比例和造型。如,学生在速写中发现了穿插空间的趣味,就可以用穿插空间为主题创作多个空间草图。这样的训练在16周可以进行8次,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观察、思考、表现和创造的能力,还教会了学生积累设计的方法。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依然能够保持随时画速写的习惯,不断发现美,积累设计灵感。

2.第二阶段

(1)建筑史知识的图像积累

在建筑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凭想象绘制古代建筑草图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让学生重视“画”出建筑史的能力。有了中外建筑史的积累,再加上前期培养的基本功,学生就能够自由画出具有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大型建筑空间草图。此时,学生已经具备画出自己想法的能力,之前的美术学习就可以在高年级的理论学习中发挥作用。

(2)建筑结构知识的图像积累

建筑结构的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画”出结构的能力。各种结构细节以图像的形式储存在学生的脑中,在需要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随时使用。有了结构知识的积累,学生随手画出的建筑空间草图将会更有深度。

(3)行业前沿知识的图像积累

教师要求学生关注建筑学杂志、建筑论坛等的最新建筑动态,每周抽查几名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当面勾勒最近积累的建筑平面草图、空间草图等,并将此作为一项考核标准,让学生重视起来。教师在专业课考核中可以设立一项最新动态分,占一定的比重,通过定期随堂抽查督促学生对最新建筑动态的图像积累。凭想象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在入学前两年可以完成,而图像知识则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丰富,最终学生将获得扎实的手绘草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建筑学是以艺术为出发点的学科。此次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建筑学回归艺术。将美术教育的构架延伸到建筑学的每一个领域中,让学生以美术的视角吸收建筑知识,充实头脑中的图像库,让建筑设计有充分的灵感源泉和理论依据,真正做到艺科交融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靖,邓湘晋.法国建筑教育一瞥.建筑教育,2003(4).

[2]王强.改进建筑学美术教育的途径.建筑学报,2009(9).

[3]刘燕.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探析.高等建筑教育,2010(2).

作者:陈效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