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略论(5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略论(5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摘要:

目前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为了寻求生存进入城市,但是他们由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条件以及城市内的政策的限制,大部分人不能带着孩子进入城市,孩子只能留在家乡,如此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也正是这样长期的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成的。由于“留守儿童”与外出的父母在空间和时间上长期阻隔,不仅改变了原本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的家庭以前面对面的初级群体的交往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农村至少有5800万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处于这样的家庭模式中。这些儿童是否能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正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健康成长;城市化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习教育方面存在障碍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相当一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比较差,不太理想,由于很多孩子长期看不到自己的父母,所以容易产生思念父母的强烈情绪,进而导致他们无法专心学习,经常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不高或者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

(2)学习动机不足

首先,“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方面缺乏父母的监督,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其次,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总体期望不高。

1.2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1)缺乏关爱导致自卑

“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同学经常有父母陪伴、关心和疼爱,但是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与其他孩子比较起来,当然会觉得有些自卑和失落。这种自卑感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都会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一旦形成了这种负向的情感体验,当他们感到压抑而又无法正常的宣泄时,经常会以负向的表达方式宣泄出来。

(2)祖辈溺爱导致任性

“留守儿童”不是天生就比较任性,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因为他人对其合理或不合理的盲目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所导致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祖辈的抚养而过分溺爱孩子所导致任性的现象非常严重。

1.3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缺失

(1)道德观念发生偏差

一部分打工者的家庭经济和生活条件因为“打工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而且他们长时间在外打工,无法陪伴他们的孩子,所以大都内心觉得亏欠孩子。因此他们往往通过直接的“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在亲情方面的缺失。这样易使儿童养成一种错误的道德观念,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或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想法。

(2)道德行为表现异常

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道德行为的约束,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社会应该负的责任,也还没建立起对他人起码的尊重。虽然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来看道德水平还算良好,但这些“留守儿童”中还是有部分儿童的道德水平偏低,还有少部分的儿童甚至有一些违法的行为。

1.4安全教育方面得不到保障

首先,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容易产生人身的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大都比较差,再加上他们一般都是隔代来抚养,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往往又偏低,而且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知识,因此,经常会出现有病但是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其次,受到人身伤害的时候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保护。再次,“留守儿童”的自身行为没有良好的示范,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甚至是走上轻生的道路。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因为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也是由于城乡之间收入的较大差距,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入所造成的。而且农村的教育方面的不足,如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教育的质量也不高、教育的资源匮乏等因素,都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没有办法得到保障,因此便出现了“留守儿童”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2.2现行户籍制度的制约

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这也使得人们出身的地域差异而造成了身份的“天然”不同,更导致进城务工的人员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工要想带子女跟着自己一同进城上学,就必须要支付昂贵的借读费等费用。因此,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实现跟随父母去城里上学的愿望。

2.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弊端

(1)监护不力

上辈监护和隔代监护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照顾“留守儿童”的这种隔代的监护方式,一般对孩子比较溺爱,比较多地予以“留守儿童”物质上的满足,但缺少与“留守儿童”道德上的约束和精神上的沟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也不会营造一种适合孩子学习的良好环境。

(2)观念落后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尽管国家已经免除了学费和杂费,但是农村中很多的家长并不重视读书,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学业问题,有的甚至还把教育当作成一种负担。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如我国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学校的中考和高考的录取比率也不高,农村儿童读书的投资风险也较大等等。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3.1家庭教育方面

(1)加强亲子教育

由当地政府、工会或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积极向父母报告他们近期的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在外务工的家长应该和子女经常保持联系,而且子女的监护人和老师也应该经常关心“留守儿童”,包括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状况,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2)加强家庭环境建设

乐观民主型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应该改变“重物质、轻教育”的思想,“留守儿童”不仅需要家长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还需要较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应该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是值得的,不是所谓的负担,在重视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

3.2学校教育方面

(1)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

让“留守儿童”体会家的温暖,有条件的学校应为他们实行寄宿学校的制度,但是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更需要学校和老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寄宿制可以使学校的老师既可以监督孩子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保障孩子的安全,而且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

(2)建立特殊的档案管理制度

如果有些学校没有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寄宿制,可以为他们建立一种特殊的档案管理制度,这里所说的特殊的档案指的是学校和老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应该努力为他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怀,并不是说把“留守儿童”特殊出来。如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为了儿童能够及时与他们的父母及其监护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和老师要尽力掌握每一名“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情况。

(3)设置一些特定课程

学校根据这些“留守儿童”自身的特点,专门开设一些如道德、心理、安全等方面的课程,使这些“留守儿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尽力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度过“留守”的阶段。使他们学习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学会处理自己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设置这些特定课程尽力帮助“留守儿童”弥补对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更长远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教师要对“留守儿童”付出更多关爱

教师对于“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理解和耐心。“留守儿童”很多可能是因为“留守”的原因,导致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不是太好,老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了可以很好的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议每个教师都建立一个“留守儿童”的卡片档案,争取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感觉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3社会教育方面

(1)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由于落后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身份、教育和就业等多个方面。为了切实让农民享受到和市民同样的待遇,应该尽快改革目前的僵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使他们拥有与市民一样的权利和义务,尽力让农民工获得同等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只有这样,农民工才可以尽自己做父母的责任,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让孩子不再属于“留守儿童”,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在父母身边长大。

(2)制定向农村“留守儿童”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问题,所以应该在财政、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制定向“留守儿童”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省级和省内的各级地方财政,应该在“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且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设立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的专项财政基金。与此同时,各级行政机构应承担起自身的工作职责,为农村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卫生、资助和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等。

(3)促进法治文明进步,改善农村人文环境

首先,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人文环境,积极推进农村的社会文化方面的事业,并引导农民的文化生活健康发展,使农民生活的精神内涵丰富起来。其次,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先进的文化,发展先进的法治理念,通过开展健康的文化和娱乐方面的活动,大力弘扬民主平等的法治文明。再次,法律文化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努力减少西方腐朽的文化如色情、渲染暴力等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的侵蚀。

作者:赵陵南 金裕民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罗小松.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31).

[2]曹景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希望月报,2009(10).

[3]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5).

[4]黄俊霞,周春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1).

[5]叶敬忠,王伊欢,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2(4).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诵读技能初探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轻视诵读教学。因为通过诵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诵读技能,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需要教师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诵读方法,提高留守儿童的诵读技能。

关键词:

留守儿童;诵读技能;方法

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留守儿童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诵读就是用响亮的声音诵读文章,它是通过声音完美地、有技巧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高质量的诵读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真实再现。然而,在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居多,他们表达能力差,性格怪癖,如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留守儿童诵读现状

为了打开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大门,提高兴趣。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多,没有家庭阅读氛围

浮岗镇地处边远农村,土地贫瘠,产业薄弱,加上人多地少,很多家庭出现青年全部外出打工,家中仅剩下老弱病残。因而,老人成了留守老人,学生便成了“留守儿童”。浮岗中心小学调查1000人,留守儿童就多达850多人。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五十名学生中,父母都在家的只有3人,父或母一人在家的8人,都不在家的有39人,而且这39人基本上是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这些平时很少读过书的老人对阅读知识了解很少,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阅读的作用,引导孩子读书更是难上加难了。

(二)生活环境恶劣,没有阅读能力

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恶劣,健康状况得不得保障,没有什么心情或者精力进行阅读。加上农村教育经费缺乏,农家书屋的来源渠道少。开放图书室会面临很多问题,书会少吗?书会损坏吗?谁来管?借、还需要花多少精力?人力短缺,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因此,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渴求,只能通过学校教师的引导,被动地提高阅读水平,扩展知识能力了。

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诵读能力的方法

(一)从模仿开始,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诵读欲望

留守儿童求知欲和模仿能力极强。作为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出发,在诵读教学的第一环节中,我多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等声情并茂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聆听名师名家的范读或聆听录音,从中感受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我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诵读比赛。有师生对抗诵读、生生对抗诵读、学生挑战诵读。师生对抗比赛的做法是,把学生进行分组,小组轮流作为代表,和我进行诵读比赛。生生对抗诵读就是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学生挑战诵读可以是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其他同学作为评委,指出诵读中的优缺点,然后进行订正。一月进行一次奖评,优胜者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个方法不仅激励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更加深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其实,由于农村语言环境的限制,很多学生在诵读中,常会出现方言、平淡的叙述语言,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诵读时,适时地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正音、抒情。先让学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然后,让学生在需要加入情感色彩的地方多次诵读,反复比较,使学生从内心体会出这一部分需要怎样诵读。接着,指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情感变化的词语,如:伤心、高兴、愤怒、羞愧等色彩词,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情感变化,并在诵读中表现出来。

(二)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指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人对反复诵读这一环节的正确认识。古人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就是通过反复诵读成诵,从而达到识字与“悟道”(理解)的目的。当今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反复诵读这一重要途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然而,诵读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不下一番工夫,要掌握诵读的技巧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诵读的语言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那些容易在视觉上造成错觉和障碍的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进行仔细的比较和区别,不让错误的字音、字形、字义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其次,要指导学生划分词语词组,找出中心词和语气停顿处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由难句、长句带来的诵读困难,避免“破读”或“唱读”的弊病。再次,严格诵读训练。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要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控制集体诵读的次数,增加个体诵读的次数,只有学生在自己单独诵读时,才能使心、眼、口统一,步调一致,达到正确诵读的目的。最后,指导学生把握诵读的语气,注重轻重缓急、节奏、停顿、重音等语言韵律。语言韵律运用不同,表达文章意思和作者的情感的效果也不同。如诵读对重音的处理:“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这句话中,若把重读落在“坐在”两个字上,则突出了人,若把重音落在“补”字上突出的是帆。所以要指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中心词,处理好重音等。只有掌握了诵读的技巧,才能使作者的情感真实再现,从而掌握课文内容。

(三)抓诵读层次,形成诵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诵读要有重点、有层次地读,要课内课外结合读。课前诵读重在指导。学习一篇课文从预习开始,要指导学生分两步走:一是初读课文,查工具书,学会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读懂“写了什么”。二是再读课文时联系所感知的内容,弄清故事所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结构。课堂诵读重在质疑。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诵读,诵读时学生和教师要相互质疑。俗语说得好:“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疑。”因此,在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时,要善于提出问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指导留守儿童运用诵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把课文中生动的妙词佳句、感人的情景描绘、优美的音律声韵,通过诵读,一一再现出来,充分发掘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功能。从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诵读水平,进而提高标准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作者:单秀莲 单位:山东省单县浮岗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刘占泉.谈诵读技能的运用[J].语文建设,2009(6):41-42.

[2]徐守为.培养学生诵读技巧的教学感悟[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9):92.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

【摘要】

立足于我国国情,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对于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我们还是应当从法律层面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

1加强立法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1.1制定儿童福利法特殊保护留守儿童的权益

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归根结底还应当依靠加强立法、保障人权来体现,我国目前存在儿童福利法的固有基础,如《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亲权制度、监护制度等,《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都为儿童福利法的建立提供蓝本,对此我们可以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儿童福利法》,内容涵盖医疗、教育、监护、社保等方方面面。从而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人权以及应有的合法权益。并且应当事先规定救济途径,当留守儿童的权益收到损害的时候,应当有具体部门或检察院、法院,或某一社会部门来专门负责留守儿童权益受损案件,更大程度的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

1.2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现有立法

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因为在欧美等国家几乎并不存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但英美法系的国家对于儿童权益的保护的立法值得我们学习,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完善立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在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儿童权益受到强力保护,不可让12岁以下的儿童脱离监护独处,否则会追究监护人的责任,对孩子的疏于照顾会导致监护权的丧失。而在澳大利亚的法律中更多的是规定了未成年人权利,相反对于监护人则更多的规定了其应尽的义务,这样更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在加拿大各省都有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如安大略省的《儿童保护法》中这是规定了对于被虐待的子女,儿童保护组织有权将其带离监护人,并向法院申请取的监护权直至虐待行为的审理结束。并且儿童保护组织极度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了解其需求。对此在我国同样可以扩大父母在监护制度下应当承担的职责,留守儿童在资源利用、受教育权的方面享有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在其监护人已经死亡或者丧失监护能力时,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来承担监护职责。”同时《婚姻法》还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两则法条同时限定了父母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在监护能力丧失或死亡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监护权的转移,即使因为经济问题外出打工,也应当给予子女充分的关注。然而在事实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外出务工,而将子女留守,并不存在法律上的监护。因而我们可以立法更加明确监护制度的内容、主体以及当第一监护人责任能力缺失,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时,代为行使监护职责的主体顺序。

2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保障机制

我国部分法律对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进行了规定,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人身属性以及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法律的不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因而对其权益的保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有法律的规定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当建立完整的体制机制,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对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司法救济

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是我国司法机关,是我国国家强制力的体现,主要行使国家监督权、审判权、进行法制宣传的工作。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可以由法院牵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长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详细介绍监护制度、亲权制度的内容,并且以真实案例的形式向其讲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处理未成年人的案件时更多的从有益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审判,即使不能还原其一个美满的家庭,也应该充分照顾其成长的需要。而检查机关则需要在留守儿童权益的保障过程中行使其监督权,监督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对于留守儿童权益的维护。留守儿童保护的缺失,更多的可以说是权利保护意识的缺失,包括留守儿童本人及其父母。而在当今法治中国的背景下,权利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是我们每个人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更何况是权利处于游离状态的留守儿童。因而,我们应当对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以走访或者巡回展的形式向其宣传权益保护知识,使其明确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应当加大力度向留守儿童宣传当其权益受侵犯时可以想那些部门反映,有哪些救济途径,更大可能的保护其不再受二次伤害。通过审判机关事前的宣传以及检察机关的事后监督加强对于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司法救济。

2.2建立农村社区联动机制

留守儿童主要发生在生活在农村偏远地区的未成年人,这些地区大多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的地区。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自治组织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因而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村委会对于留守儿童的保护,及时向上级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公安机关反应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拟定有关留守儿童保护村规民约或者自治章程,提供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资源,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实现。并且村委会作为农村的管理者和农村活动的规划者可以根据本地方的特点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拉近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关系和距离,比如让其父母定期回家完成既定的任务回家,或者引进投资在家乡成立企业,吸引外出农民工回乡,扩大就业机会等。

3强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保障留守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城的不断推进,其呈现日益严重的局面,由于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权益保障需求所呈现的特点。留守儿童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都有所欠缺,不具备自我保护、自我救助、自我改变能力和自我发展潜能,其保障需求迫切,外部依赖性强。并且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跨度大阶段需求差异明显、监护模式的复杂多样、家庭状况的不尽相同、个体性格与心理差异不同,其保障需求差异大,个性化特点突出。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监护权、和生命安全存在威胁,其保障涉及多个方面,因而有必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政策支持、引导非政府组织有针对性、专业性的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行政监管

政府是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我国行政机关,享有行政权,领导和管理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城建、教育、文化等各项行政事务。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可以在地方政府成立专门负责留守儿童事项的部门,负责留守儿童的监督和管理,以其为中心,推动民政、医疗、教育、司法部门就留守儿童问题展开工作。推动留守儿童工作的创新。定期统计留守儿童的人口,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况,并上报政府备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情况,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给予其物质帮助,比如提供返乡工作岗位、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提供财务补贴;向留守儿童宣传权益保护的法律和预防犯罪的法律,提高其保护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并且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协调和督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做好有关留守儿童福利的工作,比如企业和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对于表现不好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配备专业的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接受有关留守儿童犯罪及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件,并及时解决。

3.2非政府组织对于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具体工作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保护需要发挥党和政府在政策引导、扶持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政府工作的普遍适用性和全面性,因而单纯依靠政府工作部门来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具体的工作事项,则应当由非政府组织来贯彻和落实。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工作的补充,泛指独立于政府系统之外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一般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或志愿性四个方面的基本属性,社会福利机构、志愿团体、妇女联合会等在保障留守儿童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非政府组织应当在政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呼吁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

3.2.1招募志愿者成立专门的志愿组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风生水起,志愿组织以公益性、无私奉献的精神进入我们的视野,鉴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针对性、特殊性和专业性我们可以成立民间的志愿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招募志愿者组成专项志愿组织,围绕留守儿童问题,展开志愿服务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成为除政府、家庭、学校、村委会之外又一坚实力量。志愿组织有较强的使命感,与基层联系密切,通过多种服务,能够灵活、有效的满足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各种需求,从而弥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权益保障上的不当之处。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中,各种志愿组织应当成为服务的重要提供者。[1]

3.2.2提供具体的保障性服务

非政府组织良好的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机制以及其不同于政府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方式决定了其提供的服务更有益于实现留守儿童权益的全面保障与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经济上的困难只是留守儿童面对的浅层次的问题,给他们成长造成更大困境的应当是来自于心灵慰藉的缺失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因而非政府组织应当针对不同的留守儿童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非政府组织应当成立专门的扶贫救助机构,针对留守儿童生活贫困及失学问题提供生活救助、教育救助;成立各种托管中心,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服务、学习教育服务;成立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辅导或心理矫正工作;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中心,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法律宣传,并且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工作。[2]

3.2.3加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社会主体的关注

非政府组织因其公益性和无私性,可以向更多的人宣传有关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内容,传递社会正能量,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大军中,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非政府组织可以在企业、事业单位与留守儿童家庭之间构建一个平台,实现双方甚至多方的对接,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精神和物质支持。留守儿童问题看似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但究其根本,留守儿童心灵上的缺失才是问题的本源。因而非政府组织以其非官方的形式,向留守儿童传递关心,呼唤社会的关注,从而是留守儿童心灵上得到慰藉,不再留守。在现实社会中,会有很多有爱心的个人或集体,由于没有一个合理安心的途径来奉献爱心,关爱帮助需要帮助的集体,所以才没有做出行动。非政府组织的成立,可以以一个公开透明的方式,给大家一个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机会,传递爱,温暖人心,关注留守儿童。

作者:张正艳 单位:辽宁紫剑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王秋香.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非政府组织救助[J].社会科学报,2008(3):62.

[2]王秋香.非政府组织与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J].湘潭大学学报,2008(5):30.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因素研究

摘要:

文章通过在甘肃省静宁县农村小学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总结出了留守儿童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生观的转变、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等,并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留守儿童;儿童心理健康;性格;人生观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大批劳动力纷纷离开生活了祖祖辈辈的土地,来到发达的城市谋求生存的机会,但这些农村劳动力的未成年子女却只能留守在原地,从而在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社会关注。因而,笔者在甘肃省静宁县农村小学开展了针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对这些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调查方法

第一,实地走访,深入基层,亲自去那些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第二,联系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调查大部分留守儿童同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第三,实地走访周围地区,拜访相关部门,调查留守儿童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帮助。第四,对调查留守儿童的资料进行整理,去相关心理部门做具体分析,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第五,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整理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二、调查结果

(一)性格缺陷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隔代抚养”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农村,这种现象特别突出。这些被父母留在家里的儿童,有的跟爷爷奶奶生活,有的跟舅舅舅妈生活,老人过于溺爱,亲友疏于管教,这些原因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缺陷。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发展的基石,家长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纽带,在儿童的成长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调查中发现,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孩子由于缺乏关爱和教育,大部分都存在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

(二)心理障碍

亲密的亲子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查发现,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良好的交流能够促进儿童向亲社会方向发展,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益。但是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交流,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十分凸显。实地走访调查显示,有36.12%的留守儿童有焦虑的症状,有孤独倾向的占32.28%,有20%的人感觉自己十分孤独……多方面的原因和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人生观的转变

随着打工经济浪潮的涌起,部分留守儿童看到一些务工者们没有文化,但也能赚到钱,过上好的生活,从而滋生了不用读书,直接投入工作岗位的思想。进城务工带来的冲击是强大的,部分幸运者的翻身致富和务工者过年回乡时的风光降低了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上学的兴趣。一些留守儿童在心里甚至萌生了也随父母一同去打工的想法,从而荒废学业。

(四)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打工使农村人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却使他们对金钱的渴望日渐变大,那种与伦理道德和社会发展相悖的不良思想也开始在农村地区冒了出来。在进城务工带来的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下,家长们对子女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不再关注,他们认为只要从物质上补偿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幸福。

三、结论和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方面,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父母可以通过网络的手段,经常和自己的孩子聊聊天,保持与孩子之间的联系。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掌握孩子各个时期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变化,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地区都是较为贫困的地区,当地政府要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经济,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使父母能够留在孩子身边。各级政府部门要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承担主导责任,因地制宜考量配套措施,以善治推动学校、社会参与其中。还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关爱保护资金。学校方面,教师和校方不仅仅承担着育才的责任,更要担负起育人的责任。教师要组建学习共同体,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地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教师还要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电话沟通,及时反馈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的情况。只有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让农村留守儿童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成长。

作者:王文刚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威戎小学

参考文献:

[1]黎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2014(9):95-96.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研究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学校为主体措施

摘要:

目前实,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以秦皇岛市海港区石岭小学为例,从寻其根源、完善制度、尽职尽责、创新方式、调动合力等五方面,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效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实际情况表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家庭作用的缺失、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失当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威胁。一是学习态度松懈。对于父母均长期外出打工不在身边的儿童,其监护人自然而然就变成临时的亲戚,再或者是隔代的爷爷奶奶,因此,“重养不重教”的现象突出显现。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放松了自身的职责,忽视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辅导与关心,更有甚者要求留守儿童帮助其完成繁重的家务、农活。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其年龄小往往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偶尔会出现逃学和辍学的现象,学习成绩位居中下等比例的居多。二是心理状况危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多少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突出、心理健康水平走低,例如容易对外界认识产生偏差、性格发展扭曲,存在着明显的生理缺陷,严重影响其成长。三是行为举止失当。留守儿童的年龄成长阶段致使其对外界产生无限的好奇。但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学校的指导教育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缺少必要的道德约束,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不良的习惯,犯罪的概率较高。四是安全情况堪忧。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监管,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往往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二、寻其根源,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找到问题出现的缘由是解决好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也必然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这就意味着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帮助其成长。学校以学生入校为始,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与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建立联系手册,同村委会保持定向联系。从学生档案、家长联系手册、村委会多角度掌握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防学生因自尊心等因素出现不报、谎报等情况,同时减少工作统计中出现遗漏或记录失误等情况。通过普遍调查筛选出留守儿童,并对其建立特殊关爱档案,安排专门心理教师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清楚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掌握留守儿童的性格取向,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并及时应对留守儿童出现的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找到解决的有效对策,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制度,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

1.建立健全专人负责制度

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小组,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并落实工作计划,真正使教师成为引导留守儿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人生导师,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学做人、学知识、学文化的理想场所。

2.建立健全结对帮扶制度

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一是针对性格孤僻的儿童,定时定期地安排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活动,以谈心、游戏、读书等方式,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针对孩子学习成绩差的问题,班主任可以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和留守儿童坐在同一桌,在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下,帮助留守儿童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3.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

学校针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的监督考核制度,一是为了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督促他们更加关心留守儿童,促使他们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及生活情况。二是跟踪和评价教师工作成果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评选考核结果,使其不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断完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方法。通过建立监督评价考核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心灵的关爱、安慰和鼓励。

四、尽职尽责,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担负着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的重任。班主任面对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应给予格外的关注和爱护,在熟悉掌握留守儿童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由于家长长期不在身边,一些儿童严重缺少应有的关爱导致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以及逆反心理。班主任一要转换身份成为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突破其心理障碍,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苦难与困惑,做到多关心、多观察、多交流。二要充分利用职权,利用课上课下时间提供或者创造留守儿童可以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家庭环境不健全,部分儿童缺少辅导,导致其学习出现困难,严重缺乏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选择自我放弃。班主任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额外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给予留守儿童比同龄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心灵的空缺,改善他们行为不良的状况。

五、创新方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

一方面,学校应利用各自的地理条件优势,在传统的校园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活动,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入手,增设学习兴趣小组,培养留守儿童的团体合作意识,以弥补其心灵上的孤寂。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挖掘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及特长,使其潜能得以显现,从而弥补其心灵上的自卑,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打开其心扉。

六、调动合力,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1.建立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学校一要主动凭借自身的教育优势,及时与家长保持长期稳定的交流与沟通,掌握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动态,提高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二要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亲子活动,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积极联系乡、村,充分利用假日让临时优秀“家长”走近留守儿童,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体系的三合一,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享受亲情之幸福。只有全方位调动,充分发挥三合一的力量,才能将最无微不至的关怀带给留守儿童,走进留守儿童心里紧闭的大门,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快乐成长。

2.建立贫困留守儿童的支持机制

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要在能力范围内努力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频率,积极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建立新媒体平台交流渠道,及时交换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每月一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的研讨会、座谈会,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针对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需要的实际帮助,共同致力于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3.建立留守儿童专项基金投资机制

组建留守儿童之家,开辟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设立留守儿童专用图书室、阅览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其硬件条件,使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有所提高,从而使他们可以勇敢地面向社会、面向困难,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作者:葛梦凡 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卢晓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学周刊,2016(2).

[2]杨世新.浅谈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思考和认识[J].学周刊,2016(3).

[3]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寒假河北省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之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秦市创城你我同行”实践小分队实践调研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