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论文(3篇)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实验下的初中科学教学效果

一、实验激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可以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点之一是科学实验,而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则能够成为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问题的动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科学教学应“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精神,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体”,教师更应该利用科学实验这一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初中科学中有不少小实验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引线”,通过围绕实验呈现的问题展开学习,学生在试图理解问题原因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自然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也相应产生。如“小试管会上升吗”这一实验(如图),在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面前,学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激发,科学思维逐渐活跃。在实验开始前,笔者让学生试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一致认为小试管应该会掉下来,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大小试管的运动状况,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当实验开始后,结果出乎学生们的意料,大试管中的水虽然是向下流,但小试管却没有随着水流掉下来,而是慢慢上升了。这一出人意料的实验结果使得教室沸腾了,学生纷纷询问教室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实验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实验提高科学课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实验活动设疑。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在课上达到质疑,实验活动就能够给学生提供诸多问题,让学生展开创新实验活动,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是让学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自觉进行科学思考,使学生能够沿着问题目标深入思考。实验具有生动直观的特性,最易于揭露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实验这一特点,着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如白磷在水中燃烧这一实验,虽然白磷在水中可以燃烧,可是之前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水可以灭火,自然白磷在水中也是无法燃烧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一思维漏洞,适时抛出疑问:“如果使用导气管将空气通入水中并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经过实验操作,学生发现白磷竟然燃烧了。根据这一结果,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假设不使用导气管通入空气,白磷还会燃烧吗?给出会和不会的理由”、“如果用热水是否还会产生一样的结果?”这样在思考讨论中,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作为迈向新知识的阶梯,在实验中展开问题思考,并认真细致的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综合学生的讨论后再进行实验证明,最后教师给出原因,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后就更容易吸收学科知识。

三、参与实验,加深学科理解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除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操作,还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活动的操作与改进,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一起完成科学实验,加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观察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化实验,这一实验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新鲜且抽象的,相关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说几乎空白。若教师按照教材演示实验,大多数学生将会对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没有直观的感受,因为酒精和水都是透明液体,且混合后体积变化不易观察。虽然用于演示的试管直径不大,但也导致它能够显示的高度变化不明显。是否有办法改进这一实验呢?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和实验不足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并互相交流。在教师指引和思考交流下,学生总结出了不少改进方法,如使用装有蒸馏水的大试管,沿试管壁慢慢加入红色酒精,这样就能够较直观的看到酒精和水之间的界限。而后将带有长玻璃管的单孔塞塞住大试管,并在长玻璃管上套一根皮筋,接着使用胶头滴管往长玻璃管内添加红色酒精一直到皮筋处。添加结束后,堵住长玻璃管来回摇晃大试管使水和酒精融合,再观察前后皮筋处液面的变化,就可以看到混合液的体积变化多少。参与改进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创新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四、总结

可以说,在科学教学中巧妙的利用一些小实验,往往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实验中被激发,不仅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还可以更加深入的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实验不在数量多少,而在于能否用好。合理使用实验,对提高课堂效果通常能起到不错的作用。

作者:李兴宋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西洋中学

第二篇: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析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特征和意义

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关联,要求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传授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生活化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基础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从而思考、质疑、实验、探究,开展教学与社会生活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科学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学习背景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导,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活动,获得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对于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知识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原有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而得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主动分析,从中发现、总结出有价值的各种规律,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执教《功率》一课时,笔者这样导入:小强与晨晨的体重相等。一天,他们一起参加爬山比赛。结果晨晨率先到达了山顶,红红一会儿后才到山顶。晨晨说:“我赢了。”红红说:“你没有赢,咱俩的体重是一样的,爬的山又是同一座,所以做的功是一样多的。”晨晨说:“咱俩做的功是一样多,但我做功比你快。”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位学生从已有的科学知识中知道并感知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外,还从生活事例中比较了物体做功的快慢。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活,从中得到体验、进行分析、深入讨论,才能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处处存在于生活中。

2.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有趣的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进而去体验科学、分析和探究科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引入“烧不着的小布条”实验:用一块棉布条,将它用水打湿,在布条中间位置滴上酒精,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打开,让有酒精的部分对准蜡烛的火焰。按照生活经验,大家都认为布条会很快燃烧起来。可奇迹出现了:蜡烛的火焰穿过了布条,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棉布条却没有烧焦。由此再引出相类似的实验例子:将一张纸折成一个小纸锅,往小纸锅里装上水,把小纸锅的四角用细绳穿上将它吊起,在纸锅下面点燃一支蜡烛。通常情况下,纸锅会很快烧着,可这回水都烧开了,纸锅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只要有水存在),温度不会继续升高,始终保持100℃,而布条和纸锅的燃烧温度都超过100℃。因此,虽然酒精燃烧了,水也烧开了,但是在水的保护下,纸锅和布条都没有被燃烧。生活中简单的常识却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联系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有趣和高效。3.借助生活实例,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应将科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执教《氧气和氧化》第三课时时,笔者在学习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及灭火原理后,要求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及原理。其中一位学生说:“在电视上看到过森林起火时灭火的一种方法,即在着火地方外一定距离处砍去树木杂草,割出一条打火道。”教师提问:“对于这种灭火方法所使用的原理,大家有什么想法?”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它不是我们刚才学的知识,是不是燃烧还有其他条件啊?”教师点头、微笑并表扬他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书上的燃烧条件是指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山林起火砍去的树木杂草就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如果把可燃物放到条件中,物质燃烧的条件应该有三个,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助燃剂,三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说:“对于物质来说,燃烧的条件确实是三个。那刚才那位同学所提到的灭火方法使用的是什么原理呢?”抛出这个具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后,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明观点,有的从自己的已有知识角度表述观点,再一次将科学的规律和生活的实例相互结合,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样教学,让学生明白了科学课堂是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并加强了学生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无形中引导了学生借用生活实例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总结

综上可知,将科学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它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时时、处处、事事运用和吸收科学知识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在教学生活化中孕育理想,捕捉社会发展态势,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方松强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附属衢州白云学校

第三篇:初中科学教学的艺术性分析

一、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激励推动进步,赏识造就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规范的操作、一个小小的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个主动的发言、一个激烈的争辩、一个有新意的解题方法、一个逻辑性的小结乃至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展示学科的美

初中科学本身就是蕴含美的学科,看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中空间概念美、科学实验的美,如何利用美的语言将枯燥的课堂变成美的展示就是科学的教学艺术。例如,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在学习“电阻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家庭灯泡的开关,设置使用的音乐卡等等,激发学生去发现创造,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发现了物理知识的无所不在,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创造能力。

2.通过问题整合知识

如何使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建立起整体印象,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最佳的方法是通过一个问题来整合所学内容。也就是说通过一个问题的讨论来概括、巩固、整理物理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其所学知识趋于系统化、条理化。“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熟练运用规律分析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几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将教学串起来。问题1:一天,澳大利亚动物园的一只成年雌性红毛猩猩,有计划地将一根木棍插入公园的防护电网使其短路,然后再利用碎砖堆垒起来一个平台,顺利地从动物园中逃跑出去。请你谈谈短路的利用。问题2:现代家庭大都安装有门铃,王明同学家买了一个门铃,它的电阻是10Ω,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应该是6V。但他家现有的电源电压是8V,能把这个门铃接在这个电源上吗?(假设门铃电阻不变)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都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一个新的背景下考查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二、教学结课的艺术性

课程教学通过导入,过程解释,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获取,引发了思索,但这样的课程没有结束。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感知、探究、领悟,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信息?形成了哪些技能?感悟了哪些思想方法?需要一个比较好的总结去完成课程教学,如果草草了事,学生只能云里雾里,一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结课”。例如,在“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的“结课”时,教师这样设计:(1)请你分析因电线短路而产生火灾的原因。(2)请你就电线老化发生火灾的问题,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但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课”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激发更高层次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认真对待、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三、总结

总之,初中科学的艺术性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导入,教学过程、教学结尾各个环节细致分析,通过有趣的情景激起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探究热情和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将知识与现实联系,让课程变得高效而具有魅力。

作者:齐彩花 单位: 浙江省仙居县白塔中学